六年级下册数学《圆柱的体积》说课稿

绝世美人儿
875次浏览
2020年08月14日 14:39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碘酒与碘伏-化妆品店长


精心整理
六年级下册数学《圆柱的体积》说课稿
小学生频道为大家整理的六年级下册数学《圆柱的体积》说课稿,供
大家学习参考。
《圆柱的体积》说课稿
一、把握教材,目标定位
《圆柱的体积》是在学生初步认识 了圆柱体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圆
柱体的特征,让学生比较深入地研究立体几何图形,是学生发展空间< br>观念的又一次飞跃。圆柱体是基本的立体几何图形,通过学习,可以
培养学生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 ,为下一步学习“圆锥的体积”打下基
础。根据本节课的性质特点和六年级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空间观 念
还比较薄弱的特点,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1、知识与能力:通过推导圆柱体积公式 的过程,向学生渗透转化思
想,建立空间观念,培养学生判断、推理的能力和迁移能力。
2、 过程与方法:结合具体情境和实践活动,理解圆柱体积的含义。
探索并掌握圆柱体积的计算方法,能正确 计算圆柱的体积,并会解决
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情感、态度、价值观:感悟数学知识的 内在联系,增强学生应用
数学的意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精心整理
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由于圆柱体积计算是圆锥体积计算的 基础,因此圆柱体积和应用是本
节课教学重点。其中,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比较复杂,需要用转化的方法来推导,推导过程要有一定的逻辑推理能力,因此,推
导圆柱体积公式的过程是本节课 的难点。
二、把握学情,选择教法
(一)学情分析
六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较丰富 的生活经验,这些感性经验是他们进一
步学习的基础,本节课的学习过程正是让学生的感性经验上升到理 性
经验的过程,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在这一过程中,能使
学生体会到认识事物和归 纳事物特征的方法,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
式去认识世界。
(二)、选择教法,实践课题。
《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应联系现实生活,使学生从中获得数
学学习的积极情感体验,感 受数学的力量。同时我紧密结合自己的课
题“培养学生自主合作学习能力与学生数学素养的策略研究”、 “在
数学课上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教学实践,使学生学会自
主学习和小组合作,培 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小组合作及应用数学意识。
因此,在本节课中,我认为运用活动教学形态,多媒体演 示形态,采
取“引导-合作- 自主—探究”的教学方法,使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学
习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从而突破本课的难点。


精心整理
三、教学策略的选择。
现代教育心理学认为:小学生思维 的发展是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
维过渡的。因此,按小学认知规律从“具体感知-形成表象-进行抽象 ”
的过程,我打算主要采用观察发现法、实验法,以及分组讨论、合作
学习等形式,并运用多媒 体课件辅助教学,让学生在观察、感知各种
实物的基础上,动手操作,分组讨论、合作学习,教师恰当点 拨,适
时引导等方法及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让学生通过动手操 作、观察、实验得出结论,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
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
四、基于以上构想,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程序为:
教师活动:创设情境协作指导拓展延伸
学生活动:操作感悟自主探究实践应用
具体为三个环节进行教学:
1.直观演示,操作发现
让学生充分利用直观教具观察、比较、动手操作、讨论交流,使学生
在丰富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在老师的指导下,推导出圆柱体积计算的
公式。从而使学生从感性认 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体会知识的由来,并
通过已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充分发挥了直观教学在知识形成过 程中
的积极作用,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和学习习惯。
2.巧设疑问,体现两“主”


精心整理
教师通过设疑,指明观察方 向,营造探究新知识的氛围,在引导学生
归纳推理等方面充分发挥了其主导作用,有目的、有计划、有层 次地
启迪学生的思维,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把学生当作教学活动
的主体,成为学习活动 的主人,使学生在观察、比较、讨论、研究等
一系列活动中参与教学全过程,从而达到掌握新知识和发展 能力的目
的。
3.运用迁移,深化提高
运用知识的迁移规律,培养学生利用旧知学 习新知的能力,从而使学
生主动学习,掌握知识,形成技能。
现代课堂教学中,不是老师单纯 地传授知识,而是在老师的指引下,
让学生自己学,任何人都不能替代学生学习。所以要把教法融于学法
中,在学法中体现教法。
本节课的教学,使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学习方法
1.学会通过观察、比较、推理能概括出圆柱体积的推导过程。
2.学会利用旧知转化成新知,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3.学会利用知识的迁移规律,把知识转化成相应的技能,从而提高灵
活运用的能力。
具体教学程序:
(一)、情景引入:1、复习:大家还记得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怎样求吗?让学生说出公式。出示圆柱形水杯。(1)老师在杯子里面装满水,


精心整理
想一想,水杯里的水是什么形状的?
(2)你能想办法计算出这些水的体积吗?
(3)讨论后汇报:把水倒入长方体容器中,量出数据后再计算。
2、创设问题情景。 如果要求压路机圆柱形前轮的体积,或是求圆柱形柱子的体积,还能
用刚才那样的方法吗?刚才的方 法不是一种普遍的方法,那么在求圆
柱体积的时候,有没有像求长方体或正方体体积那样的计算公式呢?
今天,我们就来一起研究圆柱体积的计算方法。(板书课题:圆柱的
体积)通过创设问题情景, 可以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旧知,
积极思考,去探索和解决实际问题,并能制造认知冲突,形成 任务
驱动的探究氛围。
(二)、新课教学:
设疑揭题:同学们想一想,我们当初是 如何推导出圆的面积计算公式
的呢?课件演示推导圆的面积公式的转化过程。我们能把一个圆采用
化曲为直、化圆为方的方法推导出了圆面积的计算公式,现在能否采
用类似的方法将圆柱切割拼合成一 个学过的立体图形来求它的体积
呢?引导学生小组合作交流、观察、既而动手操作。沿着圆柱底面把圆柱切开,可以得到大小相等的16块或更多块,启发学生说出转化
成我们熟悉的长方体。同时引导 学生观察转化前后两种几何形体之间
的内在联系,圆柱的底面与长方体的底面有什么关系?圆柱的高与长
方体的高又有什么关系?学生交流、进行验证、自己推导出圆柱体体


精心整理
积计算的公式。教师再用多媒体课件演示验证整个的具体操作过程,
最后让学生说一说圆柱体计 算公式的整个推导过程。引导学生用字母
表示出来。
根据教材特点,学生的认知过程,充分调 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求
知欲望,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亲自完成从演示——观察——操作
— —比较——归纳——推理的认识过程,让知识在观察、操作、比较
中内化,实现由感性到理性,由具体到 抽象,这种教学方法符合学生
的认知规律,有助于突破难点,化解难点。
关于难点的突破,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引导学生自己动手通过观察比较,明确圆柱体的体积与它的底面
积和高有关。
(2)运用知识迁移的规律,启发引导,层层深入促进学生在积极的思
维中获得新知识。 (3)充分利用直观教具,师生互动,小组合作,通过演示操作,帮助
学生找出两种几何形体转化前 后的关系。
(4)根据新旧知识的连接点,精心设计讨论内容,分散难点,促进知
识的形成。
3.运用。出示例1:先由学生自己尝试练习,请一位学生板演,集体
讲评时提问学生,在解题 时要注意什么?让学生自己来概括总结,通
过学生的语言说出:(1)单位要统一(2)求出的是体积要 用体积单位。
在掌握了圆柱体积计算的方法之后,安排例1进行尝试练习,这样既


精心整理
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又可以培养学生学习新知识的
能力,同时把 所学知识转化为相应的技能。
(三)巩固练习,检验目标
1.练一练1题:计算各圆柱的体积,目的是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巩固圆
柱的体积公式。
2.完成练习第2题。通过练习,巩固新知识,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
把所学知识进一步转化为能力, 在练习中发展智力,培养优良的思维
品质和学习习惯。
3.变式练习:已知圆柱的体积、底面积,求圆柱的高。
这道题的安排是对所学内容的深化, 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前提下,培养
思维的灵活性,同时深化教学内容,防止思维定式。
4.动手实践:让学生测量自带的圆柱体。
教师提问:如果要知道这个圆柱体积,该用什么方 法?让学生说一说
是怎样测量的?又是如何计算的?
这道题的设计,一方面培养了学生解决实 际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也
加深了对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的理解,同时数学知识也和学生的生活实
际结合起来,使学生明白,我们所学的数学是身边的数学,是有趣的、
有用的数学,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 兴趣。
(四)总结全课,深化教学目标
结合板书,引导学生说出本课所学的内容,我是这样设计的:这节课


精心整理
我们学习了哪些内容?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是怎样推导出来的?你有
什么收获?然后教师归纳,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懂得了新知识的
得来是通过已学的知识来解决的,以后希望同学们多动脑,勤思 考,
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好多问题需要利用所学知识来解决的,望同学们
能学会运用,善于用转 化的思想来丰富自己的头脑,思考问题。
本节课我采用的是图示式板书,这样能让学生清楚地看出圆柱 体积公
式的推导过程,以及两个形体间的密切联系,同时便于学生对于公式
的记忆和理解。

建军节在几月几日-讲座新闻稿


香港大学招生-钦州学院


服务理念口号-请示


临沂人事考试网-妇女节活动主题


告别母校-duanwujie


老舍的文章-中外文学名著


四川省林业厅-广西大学研究生院


调查问卷设计模板-可爱小女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