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的有效整合
春节古诗-广东省财政厅会计信息服务平台
浅谈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的有效整合
余庆祝
云南省曲靖市沾益县西平镇玉光小学
曲靖
655031 内容摘要:数学软件的应用,使数学课堂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它不再是单纯传授知识、训练解题能力的场所,而是给学生一个发展自己奇思妙想的空间,使学生从学数学到做数学、玩数学。在学科教学中有效的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促进教学内容呈现方式、学生学习方式、教师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为学<
br>生的多样化学习创造环境,使信息技术真正成为学生认知、探究和解决问题的工具,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
br>素养及利用信息技术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学习的层次和效率。
关键词:信息技术, 优化课堂, 教学, 整合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大
力开发并向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把现代信息
技术作为学生学习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的工具,致
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并
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高速发展
的现代信息技术给我们的课
堂教学改革既带来了良好的机遇,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在新课程标准理
念作指导的小
学数学课堂教学应该努力借助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改变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为学生的发
展提供丰富的教育资源和有效的学习工具,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他们主动投入到数学学习
活动
中去。对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程有效整合,谈谈我的一些见解。
1
运用信息技术,创设有价值的数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1 创设问题情景
在导
入新课时,合理利用计算机辅助教学创设新颖有趣的问题情境,使学习能在和现实
情况基本一致或相类似
的情景中发生,能激发学生的认识兴趣,活跃课堂气氛,调动积极情
绪,使学生乐学、爱学。
例如:在教学《圆的认识》一课时,先让学生看汽车在公路上飞驰的录像,再用课件向
学生展示三角形、
方形、椭圆形、和圆形做车轮时汽车前行的情景,在学生的欢笑声中,教
师设问:为什么只有汽车轮子是
圆形时汽车才会走得又快又稳呢?车轮是圆形就一定会使汽
车跑得又快又稳吗?这样设计的动画时间短,
却简洁明了的突出本课的主题,引发了学生对
圆的应用价值及其基本特征进行探究的欲望。此情境的创设
融学科性、艺术性、教育性和科
学性为一体,完美地完成激趣、设疑和促思的目的,这样运用信息技术有
效的辅助了小学数
学教学,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优化了课堂,提高了教学效率。
1.2
创设应用情景。
通讯作者:余庆祝, .
1
《数学课程
标准(实验稿)》明确指出:“要在重视学生的生活实践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
和理解数学。”这一基本理
论强调教师在教学中,要立足于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已有的知识基
础来设计有意义的学习活动。
例如:在教学《三角形的面积计算》时,拿一根红领巾:(引入)你知道我们最熟悉的
一根红领巾需要用
多少布料呢?问题一提出,学生先是一楞,接着就有强烈想知道的愿望,
在强烈的求知欲的推动下,学生
自主、动手、合作探究出了三角形的面积计算方法。接着,
课件出示了许多的三角形的实物:红领巾、三
角形的绿地、广告牌„„你们能算出它们的面
积吗?学生兴味盎然,教师再出示相关的数据,学生积极的
去解决。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
决了自己生活中的问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逐渐学会运用数学知识
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的能力。
2运用信息技术,让数学走进小学生的日常生活。
在数
学课堂中运用现实生活材料,不仅能使学生体会所学内容与自己接触到的问题息息
相关,而且能大大调动
学生的兴趣,使学生认识到现实生活中蕴含着丰富的数学问题。
例如:在进行《人民币的认识》教学时
,教师先出示一段录像:小明到一个文化用品商
场购物,拿出不同面值的人民币购买文化用品,营业员与
其进行交易,随着画面的切换,一
个欢快的童音提出质疑:“小朋友,你能认出这些面值的人民币吗?”
通过音像图文并茂在
课堂上有机结合,使学生感受数学知识无处不在,调动了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教学。
3 运用信息技术,化静为动,揭示内在规律
多媒体信息技术具有多种感官同步进行的直观效
果,能够将教学重点和难点一一呈现出
来,向学生展示教学情境、提供丰富感知、呈现思维过程,使学生
闻其声,见其形、入其境,
让学生更快、更准、更深地把握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极大地支持了学生对逻辑
推理、问题解
答和数学观念的寻求与研究。尤其是引导学生对一些抽象的数学知识进行概括的过程中,运
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动态演示,形象揭示知识的生成过程,化抽象为具体、
变理
性为感性。让学生在主动参与中,借助于观察和比较,逐步探究知识的形成过程,从而
更深刻地把握知识
的本质。
如教学“长方体的认识”一课时,利用多媒体课件的点、线的闪烁,依次闪动长方体的面、<
br>棱、顶点,来使学生认识长方体的各部分名称,紧接着把长方体的实物模像去掉,抽象出平
面图,
完成了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再通过面、棱的移动,拼合等一系列的演示,
同时配有声音,利用
色彩动态来比较,得出长方体“相对面的面积相等,相对棱的长度相等”
这一结论,使学生轻松愉快地学
会了这一知识。
这样按照学生的认识规律,不断再现知识的产生、形成过程,可以使学生更容易地理解
和掌握知识,让学生在观察与思考的过程中,掌握思维的一般方法,促进学生逻辑思维能力
的发
展。
2
4 运用信息技术,突破难点,完善思维
“加
强学生空间观念形成”这是新课程标准倡导的理念之一,也是教学的一个难点。教
学难点能否突破是一堂
课能否成功的关键。而运用现代信息手段,就可把抽象的空间概念转
化为学生能直接感知的具体表象,帮
助学生建立清晰完整的表象,为促进学生思维由具体向
抽象的飞跃发展架桥铺路。如:教学“三角形内角
和”时,为了验证“三角形内角和是180”
这一条规律,制作了展示撕拼过程的课件。使学生在直观感
知中验证了猜想,正确的建构了
新知,使学生在动手撕拼以后,进一步得到了验证。从而突破了教学难点
,完善了学生的思
维过程,也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又如在“圆的面积计算”这节课,采用CAI课件
,将
圆分别平均分成8等分、16等分、32等分,并分别拼成近似长方形。在此过程中,注重通
过加亮闪动或加重彩等方式,引导学生观察并得出:分的份数越多,拼成的图形越接近长方
形。这时,
引导学生闭上眼睛继续想下去,当分的份数足够多时,就一定能拼成一个长方形。
然后借助长方形面积计
算公式推导出圆面积的计算公式。这样既突破了重难点、渗透了极限
思想,又快捷、省时,教学效果也好
。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把知识的重点、难点、抽象的知识形成过程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展
示知
识的形成过程,学生在图、文、声、像的直观生动的变化过程,了解知识的形成过程,
寻求解答的最佳途
径。
5 运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解决问题。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
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求,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
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
,这种需求特别强烈。”《数学课程标
准》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
引导者和合作者。”这些理
念都特别强调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为学生搭建自主探索的平台,让学生尽情地
发挥他们的探
索欲、好奇心和创造潜能。杜绝教师一手包办,端“现成的饭”给学生吃。如:在解决“为
什
么自行车、房屋屋顶都有三角形?”这一问题时,我让学生用学具中的小棒搭一个长方形,
再
搭一个三角形,分别用力拉一拉这两个图形,你发现了什么?通过动手操作、比较,学生
马上就会发现:
“三角形不容易变形,具有稳定性”这一特征。又如:在解决“三条线段围成
的图形叫三角形”,是不是
任意三条线段都能围成三角形呢?这一问题时,我让学生在游戏
中探究原因,先让学生将一根吸管任意剪
成三段。问:你剪成的三小段能摆成三角形吗?有
的学生大声回答说:能!。也有的学生却小声说:不能
。这时我说:“为了验证你们的猜想是
否正确,请将剪成的三小段在桌上摆一摆吧。”让学生利用学具,
在操作中自主探究,寻找
答案,如果遇到困难,同桌可以讨论,商量解决。给学生充分的探究时间和空间
,这时教师
以合作者的身份参与学生的探讨,对学困生给予及时的点拨和指导。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探<
br>讨有了新发现,争着汇报。再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演示:当两边之和小于或等于第三边时,
围不成
三角形;当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或三边相等时,能围成三角形,通过演示验证学生的
探索结果,在演示中
修正操作方法,在交流中完善自己的观点和论述。著名数学家波亚利认
为,“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都
是由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刻,也最容易掌
3
握其中
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着科学的探究方法感受
着成功的喜悦与合作
学习的快乐。
总之,在教学中只有摆正计算机辅助教学的位置,合理使用,才能充分发挥其教学优势,
达到优化课堂教学,提高学生素质的目的。数学软件的应用,使数学课堂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它
不再是单纯传授知识、训练解题能力的场所,而是给学生一个发展自己奇思妙想的空间,
使学生从学数学
到做数学、玩数学。随之而来的是学生学习态度上的变化,从被动学习到主
动学习再到创造性学习,可以
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对于学生的数学能力的影响
是深远的。
参考文献
[1]《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
[2] 陈建军.
教师怎样做学生数学学习的引导者[J], 中小学教材教学, 2006, (4).
[3]
章剑卫. 基于课程整合的新型信息技术课程模式[J]. 浙江教学研究, 2000, (2).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