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数的产生及意义 说课稿
上海市闵行中学-大学生团日活动
《分数的产生及意义》说课稿
伊犁努尔塔依阿吉孤儿学校
乃依曼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你们好!
今天我要说课的题目是《分
数的意义》。《分数的意义》是九
年义务教育小学数学第十册第四单元的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已经知道<
br>了“把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其中的一份或
几份可以用分数表示”的基础
上进行教学的。本节课是学生系统学习
分数的开始,也是把分数的概念由感性上升到理性的开始,同时为
今
后学习分数四则混合运算和分数应用题打好基础,对发展学生的思维
能力十分重要。《数学课
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
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操作、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
生学习
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我将“学具操作,合作交流,培养创新意
识”设定为本节课的
教学理念和指导思想。
根据本课的设计理念和教学内容,结合学生实际,我制定了以
下教学目标:认知目标是了解分数的产生,理解单位“1”和分数的
意义。认识分数的分子、分母,掌
握分数单位。能力目标是通过学具
的动手操作,了解分数的产生,经历分数的意义及分数单位的探究过<
br>程,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比较、动手操作和实际应用能力及探索创
新,合作学习的意识。情感目
标是培养学生不怕困难勇于探索的精神,
感知数学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观点。本课的
教学重点是建立单位
“1”的概念,理解掌握分数的意义;这同时又是本节课的难点。
在教学中,我充分利用学具袋中的学具和自制的学具,引导学
生进行直观操作,并巧妙地把多媒体课
件与教学内容融为一体,以创
景激情法,实践探索法,体验感悟法进行教学。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认真观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自学自悟、自创自制等方法进行学
习。
为了
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体现设计理念,根据学生
由“感知——表象——抽象”的认知规律,发挥
学具的直观操作性。
我设计了这样几个教学环节:(一)教具演示,揭示新课;(二)学
具操作
,探究新知;(三)学具运用,巩固新知;(四)课外拓展,
自制学具。并做好以下教学准备:CAI课
件、圆形月饼图,人手一个
学具袋(圆形纸1张、正方形纸1张、小棒12根)。
一、教具演示,揭示新课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掌握知识和获取技能的
主要动因是——
良好的情境。”如何在教学中创设良好、轻松、愉快、和谐的情境,
激发学生的
情感共鸣,使学生进入良好的学习状态,是上好一节课的
前提和条件。本节课开始,我选择了学生非常熟
悉的分月饼。
1.出示:圆形月饼图
今天老师带来了
一个月饼,想把他分给两个因为值日而没有吃
早餐的同学,应该怎样分才公平呢?每个同学分得多少个月
饼?
2.指名上台分月饼,演示教具。
这样短短的几分钟,我不仅复
习了旧知,引出了“分数”,突
出了“平均分”,而且让学生感受到分数就在我们身边,分数来源于生活。同时,通过教具的操作,化难为易,化抽象为具体。
二、学具操作,探究新知
1.认识单位“1”及理解分数的意义。
<
br>那“分数的意义”到底是什么呢?利用问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我乘机引导学生进行两次学具操作
。
①认识。
A、让学生在学具袋中拿出圆片纸,对折两次后展开,你发现了
什么?
(圆片纸平均分成了4份,每一份是圆片纸的四分之一)
B、师:你能用学具袋中的正方形纸表示出吗?你是怎样表示
的?
操作:把正方形纸对折两次后展开,其中的一份就是它的四分
之一。
可能出现三种情况:
①
② ③
让学生通过学具操作初步感知分数的意义,体会成功的喜悦。
小结:刚才我们把一
个物体看作一个整体,把这个整体平均分成
4份,其中的一份可以用分数来表示。
②认识一个物体的几分之几。
当学生产生了探索的欲望和兴趣后,再次引导学生进
行两次学
具操作:你能用手中的学具表示一个物体的几分之几吗?一句话激起
学生强烈的探索欲
。
操作:A、把刚才的正方形纸片平均分成8份,取其中的3份,
并涂上红色,让
学生用分数表示()。
B、把刚才的正方形纸片平均分成16份,取其中的9份涂上蓝色,让学生用分数表示()。
师:你能把刚才我们的小结说得更完整些吗?把“四”换
成“若
干”,在“一份”后添上“或几份都”。通过这两次学具操作,让学
生明白,同样的一个
物体,因为分的份数不同,或取的份数不同,都
会产生不同的分数,让学生对分数的意义,有更深的认识
。
③认识一些物体的几分之几。
我们已经认识了一个
物体的几分之一,几分之几,你们想不想
认识一些物体的几分之一,几分之几呢?(想)那又怎样表示呢
?然
后我让学生拿出分数意义模板,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思考:
A、圆盘里有几个苹果?每个苹果是这些苹果的几分之几?为什
么?
B、圆桌上有几只熊猫玩具?每两个熊猫玩具是这些熊猫玩具的
几分之几?为什么?
让学生对照模板先在组内互相说一说,再派代表在班上说一说,
最后达成共识。
A、把4个苹果看作一个整体,平均分成4份,1个苹果就是这
个整体的。
B、把6只熊猫玩具看作一个整体,平均分成3份,每份的2只
熊猫是这个整体的。这样通过观察、思
考、反复地说一说,就让学生
明白了,也可以把一些物体看作一个整体,把这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
份,其中的一份或几份也可以用分数表示。
④观察比较
在此基础上,我话锋一转:刚才,我们学习了分一个正方形、
一个圆片和分一些苹果、一些熊猫玩具
得到了一些分数,它们有什么
相同点,有什么不同点?让学生观察、比较,找出:
相同点:都是平均分。
不同点:分的对象不同,分的个数不同。一个正方形、一个
圆
片是一个物体,一盘苹果、一桌熊猫玩具是一些物体。从而引导学生
建立“单位1”的概念:
我们可以把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一些物体都可以看作一
个整体,用“1”来
表示,这个“1”通常叫做单位“1”。
让学生明白,单位“1”不但可以表示一个物体,
一个计量单位,
还可以表示一些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
⑤列举单位“1”
例如:我们可以把一个班的学生人数看作单位“1”,把一盒月
饼看作单位“1”。还可以把一
个国家看作单位“1”,一个地球的表
面积看作单位“1”。大家想想,在生活中还有哪些事物可以看作
是
单位“1”?通过学生的回答,我及时肯定、表扬、启发,这样不但
拓宽了学生的思路,提高
了学习兴趣,而且加深了对单位“1”的理
解。
⑥总结分数的意义。
通过前面的观察与比较,水到渠成地引导学生说出分数的意义:
把单位“1”平
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的一份或几份的数,叫做分
数。
⑦利用身边的事物说分数。
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哪些地方可以用分数表示呢?(课件出示
P64、7)
2、引导学生自学分数单位的概念,指名背诵,并用课件出示一
组练习题,让学生进行练习,加深对分
数单位的理解。
三、学具运用,巩固新知
1.请同学们运用学具袋中
的学具,进行“摆一摆、分一分、折
一折、涂一涂”,自己创造一些分数,看哪一个组创造的最好、最多
!
并说出每个分数的意义。这时,课堂气氛活跃,同学们的创作热情高
涨,大家纷纷拿出学具,
有的在分小正方体,有的在分小棒,有的在
折纸,还有的一边折纸一边涂颜色……分小正方体的同学:有
的把8
个小正方体看作一个整体,平均分成8份,每一个小正方体是这些小
正方体的;有的把8
个小正方体看作一个整体,平均分成4份,每2
个小正方体是这些小正方体的;有的把8个小正方体平均
分成2份,
每4个小正方体是这些小正方体的;分小棒的同学和折纸的同学也有
多种情况,各不
相同。这样,让学生在动手操作,做数学的同时,让
学生感受到:分数就在我们身边,我
们也能“创造”分数;不同的物
体、不同的分法、取的份数不同,会产生不同的分数。
2、课堂小结:通过今天的学习和学具的操作,大家不仅认识了
单位“1”,理解了分数的意义,而
且还明白了什么是分数单位,并
且能够根据情况创造分数。呀,我们学的还真不少呢!看大家学的这么认真,老师奖励大家画一画、添一添、猜一猜,好吗?一下子,又
把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向高潮,
巩固了新知。
3.课件打出画一画、添一添、猜一猜的练习题。
四、课外拓展,自制学具
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习和学具操作,你认为还可以自制
哪些
学具帮助我们更好地学习和理解分数的意义呢?看哪些同学制的最
好,制的最多!这样,自
然地把课内延伸到了课外,引导学生自主探
索,自主创造,既动脑,又动手。
总之
,这一堂课,我充分利用了学具的直观性、可操作性,让学生在
实际操作中认识了分数,理解了单位“1
”,理解了分数的意义,做
到了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在愉快的数学氛围中获得了数学知识,效
果是比较好的。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