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与评析
关于爱的故事-天大图书馆
“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与评析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下册 “分数的初步认识”
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几分之一,理解几分之一的含义,会读、会写简
单的分数,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
2、通过直观演示、观察、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学习
途径,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
3、体验分数来自生活实际的需要,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和兴趣。
教学重难点:理解分数的含义,初步建立几分之一的概念。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等。
学具准备:水彩笔、各种图形的纸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分”的情境,从自然数过渡到“新数”。
师:春天来了,小熊和小猴准备去野餐,他们带了4个苹果、
2瓶水和1个蛋糕。谁能帮他们将这些食物
分一分呢?
课件演示:
师:(分完苹果和水后)听出来了,你们不偏不向,每人分
得同样多,这样的分法在数学上叫做——平均
分。(板书)
师:蛋糕只有一个我们要怎么分呢?(出示蛋糕实物图)
生:一半、半块(用蛋糕图片演示)
师:你们知道,所说的“一半”,可以用什么数字来表示吗?
生:二分之一
师:你的知识真丰富。像这样把一个蛋糕平均分成两份,每
份数无法用我们以前学过的
整数表示了,于是我们就迎来了数学
中的新朋友——分数,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分数。
【评析:通过创设一个平均分的情境,激活了学生原有的生
活经验,让学生在表达“分
”的结果时产生认知冲突,体会到:
自然数不能表达一些结果,于是引出了数的扩展的需要,由此引进“新数”。】
二、理解二分之一的含义。
师:同学们说的“一半”就可以用表示。那蛋糕的到底指的是哪
部分呢?谁来指一指?
师:“二分之一”怎么写呢?先用尺子画一小横,叫做分数线,
表示平
均分。下面的数字“2”,它叫做分母,表示平均分成两份。
上面的数字“1”,叫做分子。表示取其中
的一份。读作:二分之
一。
【评析:基于学生的个性化理解,概括出“一半
”的共性特
征:把一个图形分成大小相同的两部分,也就是平均分成2份,
表示其中的一份。为
了强化对分数意义的进一步了解,教师结合
分数的读写,再一次强化意义,即“—”表示平均分,“2”
表
示平均分成的份数,“1”表示这样的1份。】
三、在动手操作中感知和初步理解分数
1、深入理解二分之一
师:我们找到了蛋糕的,这张长方形纸的,在哪里呢?请大
家折一折。
折之前请读一读“活动提示”。
课件展示:
学生交流,作品展示:
师:为什么折法不同,涂色部分的形状也不同,却都能表示长
方形的呢?
生:将长方形平均分成两份,每份就是它的二分之一。
师;看来折法不是关键,只要平均分成2份,每份就是它的
二分之一。
【评
析:教师的追问让学生感受到分数的本质:不管怎么对
折,只要平均分成2份,每份都是长方形的二分之
一。】
小练习:判断正误
学生判断,集体评议。
师:为什么第一和第四幅图不可以用分数表示呢?
生:没有平均分。
师:再看第四个图形,大家大胆的
猜一猜,它不能用二分之
一表示,那可以用哪一个分数来表示呢?
生:三分之一(课件演示)。
活动二:认识几分之一
师
:折出了二分之一,认识了三分之一,你还想认识几分之
一?下面请大家继续用纸折一折,表示出你想认
识的几分之一。
学生折纸并合作交流,展示部分同学的作品。
师:这么多同学表示出了四分之一,请几位同学介绍一下。
生1:我将正方形平均分成四份,每份是它的。
生2:我将圆形平均分成四份,每份是它的。
生3:我将三角形平均分成四份,每份是它的。
生4:我将长方形平均分成四份,每份是它的。
师:这四位同学所用的图形不同,涂色大小也不同,为什么
却都能表示呢?
生:他们都是将一个图形,平均分成四份,每份就是它的。
师:看来什么图形也不是关键,只要将它们平均分成四份,
就会得到它们的。
【评析:通过让学生“折图形”认识几分之一,为学生提供
“再创造”的机会。并通过适时的追问,使学
生体会到:四分之
一具体代表的大小不同,是因为被平均分的整体不同。这是在向
学生渗透分数
的基本属性:无量纲性,即用分数表示部分与整体
的关系时,不需要考虑物体的形状、大小,只看把这个
物体或整
体平均分成了几份,要表示这样的几份,分母、分子就对应的是
几。在分数的初步认识
时正确认识分数的无量刚性这一核心知识,
就建立了清晰、稳定的分数的初步认识。】
师:这位同学折的格子真小呀!请介绍一下你表示的分数。
生:我表示的是六十四分之一,我是将正方形平均分成64份,
每份就是它的六十四分之一。(同学们发
出一片惊叹声!)
师:同学们真棒!表示出了那么多不同的分数。有没有表示
出1100的?(学生摇头)如果我想表示出1100,该怎么办呢?
还得折纸吗?
生:折纸太麻烦了!可以把一个图形平均分成100份,每份
就是它的1100。(课件演示)
师:那我如果想表示19999呢?折纸行吗?
生:不行!可以将一个物体平均分成9999份,每份就是它的
19999。(课件演示)
师:回顾刚才认识分数的过程,想一想,我们可以怎样表示
出几分之一的分数?必须得折纸吗?
生:只要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成几份,其中的一份就是几分之
一。
【评析:巧妙借助于1100和19999两个分数,使学生深入
认识到:折纸的方便与否并不影响分数
的得出,只要“把一个物
体或一个图形平均分成几份,每一份就是它的几分之一”。学生
对分数
的认识逐步从直观中“剥离”,进而走向抽象。直观只是
一个手段,不管分数能不能通过
折纸直观地表示出来,更本质的
应该是分数的意义和内涵。】
三巩固应用,拓展延伸。
1、下面图中的阴影部分能用那个分数来表示呢?
动态演示。
生:19。
生:第二幅图也是19。
师:在这个不规则图形中,你可以找到几个19?
生:有9个。
师:你们说的特别好,老师发现你们越来越了解分数。
(出示)下面是三杯水的问题。请你估一估,果汁占杯子的几
分之一?
生1:第一个杯子大约占杯子的二分之一。
生2:第二个杯子大约占杯子的三分之一。
生3:第三个杯子大约占杯子的五分之一。
师:说说你的想法。
生:只要数数每个杯子被分成了几份就可以了。
课件演示:
师:那你们能不能根据图,大胆的猜一猜,这三个分数谁最
大呢?
生:12最大,15最小。
【评析:练习的设计“少而精”,在巩固知识的同时注重
拓
展,关注思维能力的提升,在练习中不断加深学生对分数的理解。】
2、介绍分数产生的历史。
师:分数到底是怎么产生的呢?下面我们来看看。(播放课
件)
【评析:通过
介绍分数的产生历史,不仅使学生了解分数的来
源,体会到数学与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初步理解了学习
分数的
必要性,而且有机地渗透了爱国主义教育。】
五、课堂总结。(略)
【总评:
“分数的初步认识”,是学
生第一次建立分数的概念,一般
从“分数的产生”入手,也就是从“平均分”入手。郝琳老师创
设了学生熟悉的“分东西”情境,在表达平均分的结果的时候,
遇到了分的结果比1还要小的情况,也就
是“一半”,如何表示
这样的结果呢?这时候只有自然数显然是不够的,于是引进了分
数。
“一半”是学生的生活经验,而“二分之一”则是这一
生活经验数学化的结
果。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在“生活经验”
与“数学知识”之间架构起认知桥梁。这样处理,体现了教师
对
学生生活经验、认知水平和知识建构方式的准确把握。
由于是对分数的初
步认识,郝琳老师在教学中充分运用
了形象和直观手段,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通过折纸、涂阴影等操作活动感知和初步理解分数,并在练习(图与分数相互表示)
中巩固和进一步理解分数。
“平均分”是初步认识分数的基础,是产生一个分数的前
提。为了强化学生对“平均分”
的重视,郝琳老师先是巧妙地引
导学生唤醒原有的“平均分”的经验,为初步认识分数做好认知
铺垫;再通过围绕“二分之一”和“四分之一”的“求同比较”
(折法不同,涂色形状不同,为什们都能
用二分之一表示;图形
不同,为什么涂色部分都是它的四分之一),不断剥离分数的非
本质属性
,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到单位“1”是什么并不重要,关
键是“平均分成了多少份”和“表
示这样的多少份”,这才是分
数最本质的内涵。另外,还通过“不平均”和“平均”的对比,
再
次强化对“平均分”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