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均分》教学设计与评析
自我介绍英文-淮南子主术训
《平均分》教学设计与评析
上林县明亮镇塘隆小学
杨玉桂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平均分例1、例2、(12页—14
页)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感受“平均分”,在分东西的实践活动中建立“平均分”的概念,理解“平均分”的含义。
2、让学生经历“平均分”的过程,在具体情境与实践活
动中明确“平均分”
的含义,掌握平均分物品的几种不同方法。
3、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的重、难点:
经历“平均分”的过程,感知“平均分”的概念,掌握“平均分”物品的几
种不同方法。
教具、学具准备:
书中主题图课件、水果、水果图片、小猴子分香蕉、小红分糖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直观感知“平均分”。
1、情境引入,感悟平均分的特点。
师:春天就要到了,二年级的小朋友们准备去春游,看,
他们正在忙什么呢?
课件出示书中主题图让学生观察。
师:把你看到的说给你小组同学听。
师:谁愿意汇报?
生1:我看到了有的小朋友在分汽水,还有的分面包。
生2:有两个小朋友分橘子,手里还拿一个。
师:你猜一猜他打算放在哪儿?
生:放在2个橘子那堆里,就都是3个啦。
生3:还有分糖的,每堆都是5个。
(评析:此处从准备要去春游的情境入手,能使学生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
学,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现实
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习和应用数学的信心,
进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动手实践,初步形成“平均分”的表象。
师:大家观察得真仔细,今天老师也给每组同学
(3人一组)带来一些水果,快
打开数一数,有几个水果?(每组的水果个数不同)小组的同学先商量一
下怎样
把这些水果分给你们组的同学,然后分一分。
学生活动,教师查看。
师:每组选个代表,把你们组有几个水果,是怎样分的汇报给大家。
生1:我组有8个香蕉,我给他俩都是3个,我2个。
师:你是怎么想的?
生1:不够了,就剩下2个。
生2:我们组有6个苹果,每个人都是2个。
生3:我们组有7个梨,谁都分到2个,还剩下1个。
生4:我们组有9个水果,我们3个人都分到了3个水果。
3、从学生的分配方案中,揭示“平均分”的概念。
师:听了大家的汇报,老
师很感动,大家在分水果时都很公平,(师使其中平均
分的几个组),看这几组每个人得到的水果个数怎
样?
生齐:同样多。
师:其实像你们刚才这些分法在数学上还有它的名字呢?你们知道吗?
生1:一样分。
生2:同样多。
生3:平均分。
师:名字起得不错,你们每人分得同样多也就是每份分得同样多,这种分法就是
“平均分”。
板书课题:“平均分”,齐读,使名读。
(评析:让学生充分感受“同样多”,在感受“同样
多”的基础上,概括出
什么叫“平均分”,便于学生理解概念。)
4、在渗透份数,每份数中进一步理解平均分的含义。
课件出示,小红拿来了8块糖,她有三
种分法,你能判断出哪组是平均分吗?
小组同学互相说说你的想法。使名汇报并说出理由。
生1:第(1)种是平均分。因为每堆都是2块糖。
生
2:第(3)种也是平均分,因为每份都是同样多的,是4块糖。
师:观察平均分的两组,数一数平均
分分成了几份,每份有几个糖。学生一
边数教师一边课件演示用集合圈圈起来,渗透每份的含义 。 <
br>(评析:生生互动式评价,充分调动起学生参与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
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
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
二、动手操作,探究平均分的方法。
1、教学例2,课件出示书中主题图。
师:小明是个懂事的孩子,他正在给同学分橘子呢?你知道有几个橘子?他
想怎样分吗?
生:小明要把15个橘子平均分成5份。
师:对,同学们帮帮他,想一想怎样分呢?
2、动手操作,展示平均分的方法。
师:大家拿出15个水果图片和5个盘子,动手分一分,边分边说自己是怎
样分的。
学生分,教师参与学生中,最后汇报并展示不同的分法。
生1:一个一个地平均分在5个盘子里,每盘分3个苹果。
生2:我是拿2个放在一个盘子里,再拿2个放在第2个盘子里,在拿2个
放在第3个盘子里
--------还剩下5个,我一个盘子里再放一个。
生3:任意拿几个,不一样多,再把多的拿出来放到少的盘子里。
生4:我是每次拿3个放在一个盘子里,再拿3个放在一个盘子里。
师:你分得很快,谁是这样分的?能说说你是怎样想的吗?
生1:我想口诀三五十五,我就知道每个盘子3个。
生2:我想到乘法,3乘5等于15,一个盘子里3个。
生3:我会用除法,15除以5等于3,一个盘子里就是3个。
师:你们想得太好了,善于动脑筋,找到了简捷的方法。
师:刚才同学们可真了不起,帮着小
明想出这么多的分橘子的方法,但是,
不论怎样分,最后的结果是一样的,每个盘子里都是3个苹果,是
平均分的。
3、再次操作,强化平均分。
师:如果把这15个果,平均分成
3份,每份是几个?你还会分吗?学生动
手操作分,展示分法,学生评价。
(评析:通过动
手分一分,让学生充分体会平均分物品的几种不同方法,
培养学生操作,观察能力以及探究新知的意识。
)
三、应用新知,解决生活问题。
1、联系实际,练习体验。
师:小明非常喜欢
小动物,他买了12个香蕉,想平均分给3只小猴(课件
出示:桌面上小明放有12个香蕉,下面蹲着3
只小猴)你知道每个小猴分几个
吗?
知道的跟你的同桌说一说,不知道的可以用学具摆一摆。
学生汇报教师演示,
每只小猴4个,可这时又来了一只小猴。
师:哎呀,有来了一只小猴,咱们要重新分这几个香蕉了。
生:把12个香蕉平均分给4只小猴。
师:好主意,那每只小猴分几个?(学生讨论,汇报:每只小猴3个)
课件演示又来了2只小猴。
师:小猴越来越多,这次要把12个香蕉平均分给几只小猴?(6
只)每只
小猴分几个?(学生一齐喊出来是2个)
师:噢,每只小猴只能得到2个香蕉了。
通过刚才给小猴分香蕉,从中你发现了什么?把你的发现跟你的小组说一
说。
生:猴子多了,每只小猴得到的水果个数就少了!
师:你们可真聪明,能够发现这个问题。
2、拓展练习。
任意拿出几个盘子和水果,平均分一分,小组可以合作。
(评
析:根据儿童喜欢小动物的天性,利用小明喜欢小猴而引出问题情境,
激发学生们探究新知的兴趣。)
四、全课总结。
谈谈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总评:
一、注重学生对的体验,使学生积极参与。
教师从创设现实情境,为学生提供了各种水果,按
小组进行合理分配,使学
生产生一种积极参与的愿望。在分的过程中,各小组先思考怎样分让每人都得到
一份,通过具体分配感受同样多。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观察分的结果(同样多),
在进一步感受
“同样多”的基础上,引出平均分。
二、尊重学生的思维方式,体现方法多样性。
让学生经
历探索知识的过程,必须充分尊重学生的主观意愿,使学生在学习
过程中能自由发挥。在“探索平均分的
方法”这一环节中,通过怎样把15个橘
子平均放在5个盘子里这一问题,教师充分尊重学生的思维方式
,让学生选择自
己喜欢的方式进行分橘子(一个一个地分、两个两个地分、三个三个地分)。让
学生交流自己的分法和结果,使学生在动脑思考、动手操作、动口交流中进一步
体会平均分的含义。初步
了解平均分的方法。
三、注重从多角度让学生通过比较来认识“平均分”的含义。
这是认识
问题的基本方法之一,不能片面、单向地看问题。如课的开始,让
学生分组分水果,因为
各组人数相同而水果不同,且不一定能平均分,所以有些
组的每个同学分得果数不同样多。这是现实生活
常有的事,这一设计让学生认识
平均分的同时,也用不平均分来对比学习,对了解这一概念有很大的帮助
,接着
课件出示,小红拿来了8块糖,她有三种分法,你能判断出哪组是平均分吗?这
不是简单
地让学生判断对与错,而要说出为什么?又如在联系实际,练习体验“分
香蕉”通过份数变化,观察分的
结果,深刻体会“平均分”。
四、注重“双基”教学
本设计创造性地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教
学资源,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小组讨
论、发表意见等来认识平均分。且能紧紧地围绕着基础知识、基本技
能来学习。
为认识除法积累丰富的知识,为学生营造探索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