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_倍的认识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巡山小妖精
886次浏览
2020年08月14日 17:00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根深蒂固-圣诞节活动策划


青岛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
《倍的认识》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初步建立“倍”的概念,理解“几倍”与“几个几”的联系。
2.培养学生观察、推理、迁移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
3.培养学生善于动脑的好习惯和学习数学的兴趣。
4.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实践操作能力。
教学重点:
建立“倍”的概念,理解“倍”的含义,理解“几倍”与“几个
几”的联系。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教师出示情境图,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
2.课件展示王丁和李飞捡到的贝壳,引导学生提出数学问题。
预设:李飞的贝壳比王丁多几个?李飞的贝壳是王丁的几倍?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如果把王丁 的3个贝壳圈在一起看成一份,
那么李飞的有这样的几份?李飞的贝壳应该几个几个的圈?能圈出
几份?
师小结:李飞的贝壳圈了2份,我们就说李飞的贝壳是王丁的—
2倍。
3.课件展示:刘林和林杰的话,她们说得对吗?


学生边想边在练习纸的第一题上试着圈一圈。汇报交流:
分别指名说说刘林和林杰说的对吗?说出自己怎么想的?
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第一行的贝壳数 量不同,第二行的数量也不
同,为什么第二行都是第一行的2倍?
让学生发现不同中的相同点 :虽然数量不同,但是把第一行的贝
壳看成1份,第二行的都是2份,所以都是2倍。
4.课件展示小红的话,找出错在哪里?
指导学生发现:小红的一份是2个,李飞的一份是3 个,一份不
一样多!应该以小红的2个为标准来圈。
弄清李飞的圈出的每一份必须和小红的一样多!要以小红的为标准。
二、仔细观察,深入理解
1.课件展示张老师和王晶捡的贝壳。(张老师8个贝壳,张老师
的贝壳是王晶的几倍?)
先圈一圈, 引导学生反复说出8里面有2个4,8是4的2倍。
张老师又捡了4个,现在有12个了。(课件展示)
引导学生反复说一说:12里面有3个4,12是4的3倍。
2.如果张老师捡了16个贝壳,让学生把练习纸上的第2题试
圈一圈,填一填。汇报交流:
张老师的贝壳有16个,王晶的贝壳有4个。16里面有4个4,
16是4的4倍。
3.如果张老师捡了32个贝壳,想让学生把它画出来,再圈出来。
学生会嫌太麻烦了!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寻找更好更简单的方法。


学生想出列算式的办法:32÷4=8
让学生说出算式中各个数代表什么?
( 32是张老师的贝壳,4是王晶的贝壳,8是张老师的贝壳是
王晶的8倍。)
三、巩固运用,拓展思维
1.估一估,绿色小棒是红色小棒的几倍?
先猜一猜是几倍?再想用什么办法检验出绿色的是红色的几
倍?
师小结:绿色的小棒里有几段红色的小棒,就是几倍。
课件:绿色的是18厘米,红色的是6厘米。
先列出算式,再说说算式中各个数的意思。(1 8是绿色小棒的长,
6是绿色小棒的长,3是绿色小棒是红色的3倍。)
2.圈一圈,填一填: 学生独立完成,汇报交流。
3.要想苹果是草莓的倍数,可以怎样做? 先讨论再汇报交流:
(1)先动苹果,应该怎样做?
加上1个苹果。苹果是草莓的几倍?列出算式:6÷3=2
加上4个苹果。苹果是草莓的几倍?列出算式:9÷3=3……
(2)再动草莓,应该怎样做?
加上2个草莓。苹果是草莓的几倍?列出算式:5÷5=1
去掉2个草莓。苹果是草莓的几倍?列出算式:5÷1=5
师小结:其实,要想苹果是草莓的倍数,办法还有很多,期待你
们课下研究出更多的办法!


青岛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
《倍的认识》学情分析

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学生是在已经初步理解了乘法与除
法的意义,是在学生对“倍”的概念有一 定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在学习了“倍”的认识以后,学生对“一个数里面有几个另一个数”
较为清楚。本节课就是要让学生理解“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
就是“求一个数里面有几个另一个 数”,通过这种转化的方法沟通新
旧知识之问的联系,来解决实际问题。
要解决求一个数是另 一个数的几倍问题,关键就在于教师能否采
取有效的措施沟通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在具体实施教学的过 程中,
正是以这样的起点作支撑,并且根据低年级学生的思维特点,从直观
形象人手,在简单的 图片信息中让学生发现问题、提出同题,不仅便
于学生接受和理解,还能达到较为理想的效果。
总体来说本班同学基本概念理解比较到位,上课活跃,发言积极,
思维灵动。对个别基础较差的同学, 教师要争取创造更多让他们发言
的机会、表现的机会,要给予他们更多的关照,要努力保证他们课堂达标。

青岛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
《倍的认识》效果分析
一、在圈一圈、画一画中形成对倍的初步认识。


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引入, 通过让学生比较李飞的贝壳和王丁
的贝壳,从而引出“倍”的概念,沟通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
通过让学生自己在图上圈一圈,有利于学生建立“倍”的表象。
再通过对比,使学生感知,能圈出这样 的几份,就是一份数的几倍。
有利于学生理解“倍”的含义。
教师提供反例,让学生在观察中 比较和思考,使学生认识到第二
行不是随意圈的,要把第一行的数量作为一份来圈,从而加深对“倍”< br>的理解。
二、在比较中充实对倍的认识,掌握倍的内涵。
教学中,创设变式情境,激 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完成“几个几”
到“几倍”的直观感受和推理过程,用圈出的“几个几”解释“几 倍”,
当贝壳足够多时,孩子们发现用圈一圈、画一画的方法太麻烦了。他
们自然思考发现一种 更简单的方法,用除法来计算。在孩子们在动手
操作的过程中,在不断探究中,不断地发现规律,总结经 验,对“倍”
的认识更加深刻。
三、在多层练习中完善对“倍”的知识的建构。
练 习的设计,层层深入,对学生来说是新颖的、富有挑战性的。
学生在观察、讨论、交流的过程中,进一步 内化了“倍”的概念,学
生带着积极的情感体验,主动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问题,在这个过程
中 ,不仅思维得到发展,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得到提高,而且体验到了
数学的魅力。最后一个练习的设计,给 学生提供充足的时间和空间,
让每个学生用自己的方法去解决问题,凸呈学生思维的真实状态,并


在比较中不断的修正和提升,从而掌握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
实际问题的计算方 法,使学生经历由直观到抽象的学习过程。
总之,本节课的教学,借助生动的教学情景和直观的教学方 式,
注重知识的前后联系,紧扣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准确地理解了概念,
培养了学生的动脑习惯 和思维能力。

青岛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
《倍的认识》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青岛版小学数学第三册第六单元的教学内容,“求一个
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 ”的简单实际问题。倍数关系是生活中最为常见
的数量关系之一。建立倍的概念,有助于学生进一步理解 乘法和除法
的含义,拓宽应用乘、除法运算解决实际问题的范围。
本节课的学习主要是让学生 通过观察和操作,巩固对倍的含义的
认识,训练学生对“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这一问题的基本思
考方法。教学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对“倍的含义”的理解,
主要通过把“第一行的圆片 看成一份”,圈一圈,想一想,“第二行有
这样的几份就是几倍”。第二层次是完成“几个几”到“几倍 ”的直
观感受和推理过程,用圈出的“几个几”解释“几倍”,再列式求出
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 几倍。第三个层次是运用刚学倍的知识,把不是
倍数关系的草莓和苹果,用多种方法变成一个数是另一个 数的几倍,


这样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学生的思维的广度和深度。

班级 姓名

一、想一想,圈一圈
1、 王晶:○ ○ ○ ○
刘林:○ ○ ○ ○ ○ ○ ○ ○
刘林是王晶的( )倍。
2、 李飞:○ ○ ○ ○ ○ ○
林杰:○ ○ ○ ○ ○ ○ ○ ○ ○ ○ ○ ○
林杰是李飞的( )倍。

二、圈一圈,填一填
王晶:□ □ □ □
张老师:□ □ □ □ □ □ □ □ □ □ □ □ □ □ □ □
16里面有( )个( )。
16是4的( )倍。

三、圈一圈,填一填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的个数是◎的( )倍。 △的个数是 ○ 的( )倍。




青岛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
□÷□=□


□÷□=□


《倍的认识》教学反思

“倍的认识”是青岛版二年级上册第六 单元“表内除法”中的内
容。由于倍的概念比较抽象,学生不容易理解,通过操作,建立“把
第 一行的几个看成一份,第二行有这样的几份,就是几的多少倍”的
数学模型。将抽象的知识转化成学生能 看得见、摸得着得东西,从而
激活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教 学时,通过仔细观察让学生充分感知倍的概念,初步建立“倍”
的概念。设计了认识2倍:6是3的2倍 ,8是4的2倍,12是6的
2倍,这三组看起来有些不同的2倍,引发学生思考:三组的数量不
同,为什么都是2倍?让学生动手圈一圈,想一想,发现:每组都是
以第一行的数为一份,第二行的数 圈出了第一行那样的2份,所以都
是2倍。
给学生提供一个错误的范例:小红说:李飞的贝壳 也是我的2倍。
引导学生发现,圈出的每一份要和标准一样多,才能正确地找出一个
数是另一个 数的几倍。
二、仔细观察,深入理解。
这一环节主要引导学生理解倍的意思,主要设计了认 识几倍:如
8是4的2倍,12是4的3倍,16是4的4倍,借助图画,让学生
仔细观察,圈 一圈等理解8里面有2个4,8是4的2倍,让学生反
复说说,深入理解倍的意思。

< br>怎样由直观的图画中寻找出几倍,抽象出用算式计算“求一个数
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呢?把贝壳数 不断加大,直到给出一个更大的画
和圈都太麻烦的数,让孩子们想办法,很自然想出了更简洁的列除法< br>算式的办法,再让学生说说算式中各数代表的意思,加深对算式的理
解。
三、拓展运用,发展思维。
在建立数学模型,让学生充分的说一说,再通过“圈一圈,画一< br>画”的操作活动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倍”的意义的基础上。由直观到
抽象,借助“绿色小棒是红色 小棒的几倍?”实际就是看绿色小棒里
有几段红色的小棒,有几段就是几倍。让学生利用掌握求一个数是 另
一个数的的几倍,应该用除法解决。
5个苹果,3个草莓,不是倍数关系,让学生 讨论交流,想出办
法,变成倍数关系,拓展了学生的思维,深入理解倍的意思,强化“求
一个数 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用除法来计算。
在教学的过程中,注重进行数形结合思想的渗透,“倍” 的概念
的感知和理解都从生活中的实际物体个数和图形入手,使抽象的概念
直观化、形象化、简 单化,从图形再到摆脱直观,说出倍数关系的过
程都反映出数形结合思想的渗透,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 到数学思想
的熏陶。
青岛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
《倍的认识》课标分析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学习的方式应当是一个充满生命力
的过程:动手实 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
活泼的、主动地和富有个性的过程,除接受学习外, 动手实践、自主
探索与合作交流也是数学学习的重要方式,学生应当有足够的时间和
空间经历观 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计算、证明等活动过程。
低年经数学教学,课标特别强调“从日常生活 中发现和提出简单
的数学问题”,特别强调要处理好“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的关
系。 < br>“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是在第四单元认识“倍”的基
础上,进一步理解“倍”的意义, 教材的这种编排有利于学生从另一
个角度深入理解除法的意义,体会知识的发展与联系。二年级的学生< br>年龄较小,对“倍”的理解比较困难,根据课标的要求,我在教学中
结合具体问题,借助直观手段 进行教学,让学生利用学具圈一圈、画
一画、摆一摆、想一想等实践活动,通过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寻找 解
决问题的方法,加深对“倍”的意义的理解。

广西三娘湾-国防生分数线


暖风机原理-纪念屈原


兰亭序全文-学习新党章


柳树姑娘-俗语大全


同一个月亮-政教处工作计划


江苏大学京江学院-高中想象作文


巴特勒大学-西南民族大学招生信息网


原创散文-免费范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