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小学数学教材使用中的困惑与建议
护士资格证查询-七年级英语下册教学计划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教材使用中的困惑与建议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教材重视通过
情境让学生体会知识,感受知
识,尽可能地通过个人的努力来进行学习,对于学生自主探索、主动
学习的要求比较高。教材内容丰富,方式灵活,贴近生活,有助于培
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实践能力。但
许多一线教师在使用这套教材的过
程中,觉得有些地方如果做适当的修改、调整会更好!在此,我将收<
br>集的部分老师提出的意见与建议整理如下,供大家参考:
一、主要共性问题:
1、教材的课题只见情景,不见教学内容。尤其是数与代数部分课
的题目,让人感觉内容华而不实,数学
味冲淡了。
建议:在课题后加上二级题目,如:一年级的课
《可爱的校园》
(数数)、《小猫吃鱼》(0的加减法)等,让教师看后明确教学内
容。 2、教材更适合于城市学生。本教材蓝本出自大城市北京,更多
的考虑城市儿童的生活经验。教材中
的许多情景图更多的是来自城市
学生的生活经验,而农村学生较少有这方面的经验。如“超市购物”、<
br>“小小图书馆”、“公交车站”等等主题情境虽说和现实生活密切联系,
但这些情境都是城市孩子
熟悉和接触的情境,不太适合农村学生使
用,因此建议编排教材时能否考虑这一点,使教材适合的范围更
广一
些。
3、教材中数与代数单元内容知识量较大,基本计算练习题目设计
较
少,学生很难达到计算的熟练程度,学生计算的速度和正确率相对较差,
两极分化现象明显。
建议:关注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培养,设置多种形式的计算技
能培养练习,加大计算练习内容
量,单元小结后附单元练习题,,增
加计算练习课,强化计算学生计算技能的培养。
4、教材
用解决问题代替了原来的应用题,分散于各章节,信息形
式变化多样,有些图信息量太大,开放性较大。
为教师提供自主发挥
空间的同时也给教师把握教材带来了困难和压力。
建议:解决问题需要生
活化,但不要过分在教材中为生活化而生
活化,应当关注学生认知特点,解决问题的呈现方式在单一的基
础上
再逐渐加强信息量,有层次性,便于学生掌握数学最基本的解决问题
策略。
5、
教材思维含量要求高,个别题型偏难,不具有普遍性,适合
于高智商的学生,大多学生独立完成作业有困
难。
建议:小学毕竟是基础教育的最基层,根稳才会塔坚。教材应考
虑普及性,要照顾“精英
”,更要顾及一般,尽量在习题设置上降低
思维难度,少些特殊题目,多些基础题型。
6、教
材安排的学生活动较多,对大班额教学环境下的教师要开
展小组讨论、合作学习存在很大的困难。
建议:教参上应考虑到实施中的困难,提供这方面的案例和策略。
7、教材中
的知识点有些零散,重难点不明显。练习中涉及的新
知识点多,只是点到为止,相应的练习却很少、几乎
再没有,学生知
识无法得到巩固;教学用书对于某些题目只做简要说明或只给出答
案,教师不知
其来龙去脉,疑惑很多。
建议:练习中的一些新知识点应当在教学部分有所体现,便于教
师把
握教学知识的“度”;教学用书是指导性书籍,应当详细讲解,
让教师少耗费些琢磨编者意图的时间。
8、教材估算教学内容没有统一的标准,只要合理都对,教师难
以把握学生使用估算策略的正确
性。
建议:估算的没有统一的标准,但有相应的策略,在教学用书上
应当加上估算策略内容的
讲解说明,供教师阅读参考。
9、教材的很多例题后面的练习题与例题脱节太大,例题较简单,
配备的相应练习题较难,甚至有的练习题与例题几乎没有关联,很难
让大部分学生自己独立解答。
二、实践中的教材问题:
一年级上册:
1、第22页“有几只铅笔”,图1中
小女孩右手拿了3只铅笔、
左手拿了2只铅笔,图2中两只手合在一起共拿5只铅笔。而下面列
的算式是2+3=5,按看图的顺序应该是3+2=5。在下面的练习中的摆
一摆,却又是:图的顺序是
一个桃子、三个桃子,对应的算式是1+3=,
请问:列算式的顺序是否要和看图的顺序一致?有什么依
据吗?
2、P60“认识左右”
的知识安排在第五单元,但课本P5却出现
了此类练习题,是否合适?( 3.圈一圈。
每组图中把与左边同样多
的部分圈起来。)
3、第90页“认识钟表”一单元,第一课时让学
生认识整时、半
时,学生接受比较容易,而第二课时让学生认识“几时刚过”、“快几
时了”学
生接受比较困难。原因分析:整时和半时主要看指针指向的
数字就行了,而“几时刚过”、“快几时了”
就复杂了,增加了学生的
学习难度,部分学生很难接受。
一年级下册:
1、第2
页“生活中的数”数铅笔一共有多少只?共有四种数法:
一枝一枝地数、两枝两枝地数、五枝五枝地数、
十枝十枝地数,不管
哪种数法都需要数完,才能看出结果!一枝一枝地数虽然慢、次数多,
但数
得快、准,其余三种数法虽然次数少,但需要计算,对有的学生
来说也慢、甚至数得不准!问哪种数法可
以更清楚的看出结果?不知
道问题的用意是什么?
二年级上册:
1、P8
连一连
综合性过强,学生掌握起来困难
建议:能否降低难度。
2、P17 数学故事
难度较大,算起来比较繁琐,综合性太强,离二年级学生生活经
验太远。
建议:要降低难度,去掉第二幅图中的“5元” 环节。
3、第49页第三题
“小轿车上有多少位乘客”属于逆向思维,学
生解答起来有困难。既要理解倍数的含义,又要逆向思考,
对于学生
来说,有一定困难,建议在此处删去,放到以后的学习中去。
二年级下册: <
br>1、第9页“派车”你认为如何派车比较合理?问题中的“合理”
对于二年级孩子来说不便于理解
,是正好没有空座算合理、还是车辆
少合理、还是舒适合理„„,列表法是有序思考填多个方案,还是跳
跃思考只填三个方案,学生做起来思维含量高、开放性大,应该把握
到什么程度为好? <
br>3、第32页读数和写数的方法没有进行统一归纳,在实际教学时,
在问学生读数和写数时要注意
什么,有的学生说“中间有0的只读一
个0,比如5008读做五千零八”,可是有的学生却说都要读,
比如2008
年,读做二零零八年,教师该做何解释。
4、第76页“加与减(二)”例题
知识点渗入过多,既要求学生
学习和掌握得数在1000以内数的加减混合运算,又要学生学会对这些大数进行估算,既要掌握口算方法,还要用竖式计算和列综合算式。
在一节课要学生学习这么多东
西,学生很难消化,顾此失彼。
三年级上册:
1、第34页0×5=?一节课中出
现了两种类型的例题:1、末尾
有零的乘法。2、中间有零的乘法。两种类型的题同一节课出现,很大一部分学生,接受起来有一定的难度。
2、第57页淘气的猴子一节课也出现了
两种类型的例题:1、末
尾有零的除法。2、中间有零的除法。两种类型的题同一节课出现,
学
生难以接受。
四年级上册:
4、P101 4.节约用水
题目中提
到容积的单位“毫升”,这是五年级下册教材内容,却在四
年级教材中出现,学生如何能够体验到流失水
的多少?
五年级上册:第45页找最大公因数、第51页找最小
公倍数用的
都是列举的方法,学生理解、接受和掌握起来都很容易,但当遇到较
大的数或多个数
时很麻烦、不好找,对于第52页的“你知道吗?”
是由学生自己看,还是教学时教师简单介绍,究竟在
教学时对短除法
的教学尺度掌握到什么程度合适。
五年级下册:第82页包装的学问这部分
内容与第18页长方体的
表面积联系紧密,是否可以把这两部分内容编排在一起?
六年级上册:
1、第9页欣赏与设计,是学生在学习了圆的认识、面积和周长
等内容
后对圆认识的再次升华,编排意图很好。但在实际教学中发现
这一内容做为欣赏是可取的,做为设计难度
太大,学生刚学会画圆,
要将各种圆形有机组合、形成复杂图形有些难。建议:将简单的、要
求
学生绘画的图形与复杂的、要求学生欣赏的图形分开,这样有利于
教学。
2、第30页百
分数的应用(四)中,有关计算利息的内容,对本
金、年利率、利息等专业术语可以采用
数学阅读的形式呈现。
3、第69页生活中的数——数据世界,这是一节数学综合实践活
动课,难度较大,教材应该提供一些实践方法指导,这样有利于培养
学生对于大数的数感。因为在实际教
学中发现,学生能自主、独立解
决的不是很多,有的根本就完成不了。
六年级下册:第1
8页正比例和反比例,教材只安排了正比例和
反比例的内容,没有安排比例的应用。这样的安排,知识不
够系统,
学生只了解了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并不知道有何用途就结束了。
建议:可否加进去
比例的意义、比例的基本性质、解比例和比例的应
用等相关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