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教材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

温柔似野鬼°
652次浏览
2020年08月14日 18:45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军校招生网-丧事主持词


各位老师大家好!
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
下册)是小学数学第一学段的最后一册教材。对于这册教材,在座的
老师有的可能听过,有的可 能教过,我欢迎大家随时提问,提出你的
困惑,大家互动交流,这对我们走进课堂更有价值。学习本册教 材要
初步理解小数和分数的意义,感知平移、旋转和对称等图形的变换,
理解乘法与面积的联系 ,体验统计平均数的必要性,以及能够列出简
单试验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体验可能性的大小等等,进一 步发展数
感、空间观念与统计意识,感受数学应用的价值,获得良好的情感体
验和数学活动的经 验。本册还安排了一定篇幅的总复习内容,帮助学
生对三年来所学的数学进行回顾、总结与反思,以期达 到这一学段课
程标准所规定的基本要求。下面结合具体的学习内容,我要分三部分
对本册教材进 行辅导。
第一部分:本册教材内容的整体介绍
本册教材共安排了6个单元。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
实践活动四个领域的单元安排和主要内容如下:
(一)数与代数(共3个单元。包括)
1.第一单元“元、角、分与小数”,主要内容是
结合购物的具体情境初步理解小数 的意义,能认、读、写简单的
小数;感受比较小数大小的过程;会计算一位小数的加减运算,能解
决一些相关的简单问题;能运用小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物,并
进行交流。



2.第三单元“乘法”, 主要内容是

会计算 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并解
释估算的过程;能灵活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生活 中的简单问题,并能
对结果的合理性进行判断。

3.第五单元“分数”, 主要内容是

能结合具体情境与直观操作初步理解分数的意义,能认、读、写
简 单的分数;感受比较分数大小的过程;会计算同分母分数(分母小
于10)的加减运算,能解决一些相关 的简单问题;能运用分数表示
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物,并进行交流。

(二)图形与几何(共2个单元。包括)

1.第二单元“对称、平移和旋转” 主要内容是

结合实例,感知平移、旋转、对称现象;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
简 单图形沿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通过观察、操作,认
识轴对称图形,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 单图形的轴对称图形。


2.第四单元“面积” 主要内容是

结合实例认识面积的含义,能用自选单位估计和测量图形的面
积,体会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 性,体会并认识面积单位,包括(平方
厘米、平方米、平方千米、公顷),会进行简单的面积换算;探索 并
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能估计、计算给定的长方形、正方
形的面积。

(三)统计与概率(1个单元。)

第六单元“统计与可能性”。通过丰富 的实例,了解平均数的意
义,体会学习平均数的必要性,会求简单数据的平均数(结果为整数);
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能和同伴交换自己的
想法;能够列出简单试验所有可能 发生的结果;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
性是有大小的;对一些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做出描述,并和同伴交< br>换想法。

(四)实践活动

本册教材除了安排“森林旅 游”“旅游中的数学”和“体育中的
数学”等3个较大的实践活动外,还在正文或练习中提供了如下的实
践活动:



1.到商店调查3种商品的价格,并做好记录。教材 安排在第5
页练习之后。可以建议学习小组成员分工合作,分别去不同商店调查
三种相同商品的 价格,作好记录,然后由小组发布信息,去那家商店
买哪种商品便宜,这样的活动能增进学生了解数学的 价值。

2.找一找生活中的小数,并与同伴说一说。教材安排在第11页
第一 单元学完之后。目的是加强对小数的认识,可以给孩子们选择熟
悉的身高、体重、时间等相关内容,作为 进一步认识小数的素材,进
而加强小数的读写,让学生了解生活中许多地方都需要小数。

3.收集一些对称图形、图案和照片在班里展览,并说一说自己
的设计过程。教材安排在第 23页,通过这一活动,除了让学生感受
图案的美,还要比较各个图案的设计方法和特点,为自己的图案 创作
提供借鉴。

4.用纸剪出一个喜欢的图形,通过对称、平移或旋转绘制一 幅
图案。教材安排在第23页,目的是让学生经历图案创作全过程,包
括三个主要环节:1、选 择基本图形 2、确定设计方案 3、绘制图


5.设计旅游计划。教 材安排在第37页目的是让学生了解旅游的


路线、景点、费用等活动,提高他们收集数据 和处理数据的能力。

6.厨房铺地砖的设计方案。教材安排在第52页,这个活动是结
合有关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知识设计的。通过地砖选择的过程引导学
生学习运用已有知识解决生 活中的现实问题,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
感受数学与生活、数学计算与现实应用的联系。

7.制作七巧板。教材安排在第65页,学完分数知识之后,目的
是让学生在操作中强化分数的知识。

8.调查你和同学的身高,计算你们组的平均身高约是多少。
9.在报刊上找出与平均数有关的信息,并与同伴交流。
这两个活动教材安排在第70页,一 是学会统计测量的结果,统计交
流测量的过程,以及交流怎样计算平均身高。二是加强对平均数的理解以及平均数在生活中的应用。
经历以上一系列观察、操作、制作、调查、推理等实践活动, 在
合作与交流的过程中,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获得并积累更多的数学
活动的初步经验,能够运 用所学知识和方法解决简单问题;感受数学
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按照教育部规定的义务教育 课程设置比例,数学课程占总课程时数的
13%——15%,每学期可安排数学课68-79课时,本册 教科书安排六个
单元,包括整理与复习共58课时,留有机动课时至少10节,教师可

< br>根据需要灵活选用。

第二部分各单元内容介绍与教学建议

第一单元“元、角、分与小数”

第一单元“元、角、分与小数”是本套教材第一次正式编排 关于小数
的内容。但是在一年级下册认识人民币时,结合商品调查的实践活动,
学生已经认识过 以元为单位的小数表示商品的标价,并且在学生现实
生活中对商品价格的这种表示方式已经非常熟悉。本 单元小数的认识
就是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基础之上,通过对人民币元、角分之间的
表示商品价 格的生活基础上学习的。扩展了数及其应用的范围。

这个单元的教学目标有以下几个方面:
1、 结合购物的具体情境理解小数的意义,体会小数的特征。能
认、读、写简单的小数。
2、 经历比较物品单价的过程,掌握表示物品单价的小数大小的
比较方法。
3、
4、

这个单元的教学内容与课时安排如下:
结合购物情境,探索小数加减法的算理和算法
会运用小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物,解决相 关的一些简单问题,与
同伴交流,感受小数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这个单元的教学内容前后知识的联系
下面分课时介绍:
第一课“买 文具”,也就是教材的第2、3页。结合购物的情境
初步认识生活中的小数,初步建立小数概念。教材根 据学生原有的对
人民币的生活经验,设计了文具店情境图,呈现了学生熟悉的各种文
具及其标价 ,在学生“买文具”时,会看到文具标价牌上用小数表示
它们的价格,从而自然地引入小数;然后通过同 伴交流,促进每个学
生去感受和理解每个文具标价牌上小数表示的意义。再经历把这些表
示价格 的小数改写为几元几角几分、再把几元几角几分改写为小数表
示的过程,初步理解小数的具体意义,体会 小数与它所表示的实际的
量的单位之间的联系,体会小数的特征,并会认、读、写简单的小数。

第二课“货比三家”, 也就是教材的第4、5页。要建立小数大
小的初步认识 。在解决“去哪个文具店买铅笔盒便宜”的过程中,能
够结合学生自己的购物经验,交流比较两个小数( 价格)大小的多种
方法:既可以把两个小数都改写为几元几角后比较它们的大小;也可
以找到一 个适当的整数为中介,通过它间接地比较两个小数的大小。
切忌把老师认为更简单的方法强加给学生,更 简单的方法可能更理
性、更抽象,容易造成学生死记硬背、机械学习的不良后果;如果更
简单的 方法是学生自己发现的,那应该鼓励。当学生对上述两个小数
比较大小的过程有了体验后,鼓励学生根据 主题情境提出新的问题。
在进一步“还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的过程中,学生很可能提出“去

< p>
哪个文具店买橡皮便宜”的问题,它涉及到比较3个小数的大小,要
找出其中最小的一个, 更具有挑战性。这个问题应让学生自己去尝试
解答;然后再引导他们体会把复杂问题转化为简单问题来解 决的策
略,即先比较其中两个数的大小;再拿其中较小的数与第三个数比较,
就能找出最小的小 数。经历这个解决问题的过程,也是体验进行有条
理地数学思考的过程。

第三课“买书”与第四课“寄书”的问题情境,也就是教材的第
6--9页。是为理解一位小数 加减运算的意义及算法而创设的。前后
这两节课的区别在于,前者学的是一位小数的没有进位的加法与没 有
退位的减法,后者学的是一位小数的进位加法与退位减法;这两节课
都把探讨小数加法的算法 作为重点,让学生在理解并掌握小数加法算
法的基础上,独立去解决小数减法的算法问题。理解并掌握小 数加减
法的关键环节是经历小数加减的竖式算法的抽象过程,理解其中小数
点一定要对齐是由于 单位相同的数值才能加减的缘故;小数点对齐的
本质就是数位对齐,把小数点对齐,小数加减的竖式计算 就类似于学
生已经熟悉的多位数加减的竖式计算。学生必须体会这一点,那么,
小数加减法便可 以融合到学生整数加减法已有的经验之中,学生对小
数加减法不但不再感到陌生或有负担,而且能体会到 知识之间的融会
贯通。这样的学习才是有意义的。




(二)对称、平移、和旋转
“对称、平移和旋转”是数学课程标准图形与几何 领域中图形与变换
的重要内容。数学课程标准在第一学段图形与变换的主要知识内容包
括:“对 称、平移和旋转,物体的“对称、平移和旋转是现实生活中
广泛存在的现象,也是现实世界运动变化最简 洁的形式。这部分知识
的学习对于学生认识对称图形、理解图形的位置与变换,丰富学生的
数学 思想方法,从运动变化的角度认识空间与图形,发展空间观念,
提高学生运用转化思想方法,探索解决空 间与图形的问题都有很大作
用。物体或者是图形以一个点或一个轴为中心做圆周运动,就可以近
似地看成是旋转现象。物体或者是图形在直线方向上移动,不发生方
向上的改变,就可以近似地看成是平 移现象。

这个单元的教学目标有以下几个方面:
1、结合实例感知身边的对称、平移和旋转现象。
2、通过观察、操作活动,认识轴对称图形,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
单图形的轴对称图形。
3、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
4、结合图案的欣赏与 设计的过程,体会平移、旋转与对称等图形变
换在设计图案中的中的作用,培养对图形的知觉能力和审美 情趣。
这个单元的教学内容与课时安排如下:


前后联系
下面分课时介绍:

第一课“轴对称图形”,本课教材的内容呈现五个方面:一是让 学生
先观察、欣赏民间剪纸以及服饰、工艺品、建筑等美丽的图案从而感
知现实世界中普遍存在 的轴对称现象。二是让学生在经历“折一折、
比一比”“画一画”等操作活动,认识轴对称图形的基本特 点,即对
折后两边能完全重合,并知道这一折线就是对称轴。感知了什么是对
称图形及其对称轴 ;三是在猜一猜、剪一剪的活动中,通过提供对称
图形的一部分,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进一步 巩固对轴对称
图形的认识。四是直观辨认图形是否是对称图形的分类活动中,进一
步体验对称图 形的基本特征,拓展对轴对称图形的认识;五是让学生
在方格纸(钉子板)上画(围)出对称图形,用几 种基本图形进行组
合,摆出(构成)对称图形,从而初步形成对称图形的概念。
第二课“镜子 中的数学”,向学生呈现生活中有趣的镜面对称现象,
激发他们强烈的兴趣和好奇心,发展他们的空间知 觉。教材安排的具
体内容分三个部分:一是利用镜子,让学生对一些熟悉的形状对称文
字与字母 进行观察,体会到镜子外的一半与镜子内的一半是相同的。
二是使学生通过熟悉的照镜动作,发现镜子内 外方向相反,三是让学
生利用镜面对称现象,判断一些图形的位置与方向。课上教师最好让
学生 准备一面镜子,让学生实际对着镜子做做动作,以直观感受镜面
对称现象的特征。模拟照镜游戏,让学生 进一步体会镜面对称现象的


特点。
第17页练习第1题“从镜子中看到的左边 图形的样子是什么?”并
给出3个答案供选择,很有挑战性;其实这3种答案都有可能,取决
于 镜子放在适当的位置。经历这样的空间位置与图形的探索,空间观
念是会大有长进的。

第三课“平移和旋转”, 平移和旋转”现象是学生日常生活中
常见的,所以教材首先结合 生活中具体的实例,如缆车沿笔直的索道
滑行、国旗沿着旗竿徐徐上升、直升飞机起飞时的机翼运动、小 风车
迎风旋转等来感知平移和旋转现象,帮助学生积累着方面经验;进而
通过区分物体的平移和 旋转两类运动,描述见过的平移或旋转运动等
学习活动,以丰富关于平移和旋转的感性认识;接着要求学 生“试着
做一个表示平移和旋转的动作”,获得体验加深对平移与旋转运动特
征的理解。在这个 基础上进一步认识平移,让学生观察在方格纸上简
单图形平移前后的位置,通过“移一移”“说一说”让 学生发现或体
会到观察一个图形的平移过程,只需要观察该图形上任意一点的平移
过程。通过“ 填一填”“画一画”等操作与交流活动,去逐步感悟这
样一个道理:要确定图形平移后的位置,不仅需要 知道图形平移的方
向(上、下、左、右)还要知道平移的距离(几格)。平移的方向和
距离是平 移的两个基本要素,要引导学生去体验它,但不能也不必要
把它归纳成知识点强加给学生们。


第四课“欣赏与设计”,通过欣赏与设计图案的活动,感受图案
的美,体会 平移、旋转与对称在创作图案中的应用,为学生展示丰富
的想像力与创造力提供机会,获得创作图案的初 步经验和体验。

(三)乘法
第三单元“乘法”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表内乘法、 两位数乘一
位数等算法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两位数乘两位数乘法的。
这个单元的教学目标有以下几个方面:
1、 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知两位数乘两位数 的计算与实际
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 会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并
解释估算的过程;
3、 能灵活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并能对结果的
合理性进行判断。

这个单元的教学内容与课时安排如下:
前后联系
下面分课时介绍:

第一课“找规律”,让学生通过计算,探索发现两数相乘当其中一
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扩大 10倍时积的变化规律;掌握这一规律,
两个整十数的乘法就能口算得出结果。在发现规律之前,计算1 2×


40,120×40对于学生来说是有挑战性的,他们要把这些算式转化成
熟悉的形式:12×40=12×5×8=?120×40=60×2×40=60×80
=?从中应让 学生体会到化未知为已知的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而式
子的变形是实现这种转化的重要手段。

第二课“住新房”,结合“住新房”的问题情境,学习两位数乘
两位数没有进位的乘法。两 位数乘两位数的竖式乘法是两位数乘多位
数竖式乘法的基础和生长点,学会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多
位数的笔算方法就可以通过算理的类推、算法的迁移自主学习。所以
这部分知识的学习,一 方面要使学生掌握笔算方法,重点使学生理解
第二个乘数十位上的数与第一个乘数相乘时积的定位。本课 住新房选
择学生熟悉的情景,引出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学生提出问题,列
出算式后,首先让 学生估算,最多是多少,最少是多少,结果是几位
数,培养学生对数量关系的直觉能力,回答“200本 放得下吗?”再
探索精确计算的各种算法,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比较各种算法的特
点,体验算 法的多样化和灵活性;学生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的算法,但
必须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第三课“电影院”,结合电影院有多少座位的问题情境,学习两
位数乘两位数的 进位乘法。首先需要理解问题情境,能提出什么数学
问题。其次提高了对估算的要求,即要求学生能解释 自己估算的方法
和过程,培养估算的意识与习惯。至于“这个电影院一共有多少座位”

< br>的计算,教学时要给学生充分的自主尝试和交流的机会,在生生互动
的过程中完成两位数乘两位数 的进位乘法的笔算方法。因为本课的算
法与上一课类似,所不同的是需要提醒学生在计算过程中注意进位 问
题。

(四) 面积
本单元是在学生观察、操作、认识了长方形正 方形特征,经历了
不同方式测量物品长度的过程,探索并掌握了长方形、正方形周长公
式基础上 来学习的。本单元的主要内容有三个模块:认识面积和面积
单位;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解决相关的 简单实际问题。本单元
教材在编写思路方面有以下几个特点:1、在面积的认识中,突出对
面积 概念的认识和体验,重视用自选单位进行图形面积的测量。2、
重视长方形正方形面积公式的自主探索过 程,两个面积公式的探索都
是在学生小组合作中,通过动手操作来完成的,鼓励学生自主尝试。
3、对面积单位间的进率的学习,淡化计算,重视操作,让学生在铺
地面的实际背景下,用边长1分米的 小正方形在边长1米的大正方形
上摆。在这个摆的过程中,寻找解决问题的新策略,体会统一单位的必要性。这样的设计首先淡化以计算为途径的学习方式,强调学生在
面积知识水平上的建构,重要的 是使学生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过
程中学会知识、学会交流、学会探索的方法。
这个单元的教学目标是
1、 结合具体情境认识面积的含义,能用自选单位估计和测量图形< /p>


的面积,体会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2、 体会并认识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米、平方千米、公顷),
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3、 探索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
能估算给定的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
前后联系
下面分课时介绍:
第一课:“什么是面积?也就是要初步建立面积的概 念。教材安排了
三个主要活动。首先结合四对形状相同但大小不同的物体或图形,直
观说明面积 的含义。教学时,要把这层活动进行延伸,让学生举例说
明身边物体的表面有大有小,随后在比较各种图 形有大有小,获得对
面积的感性认识。同时,教师还要引导学生理解面积中的封闭一词,
可以举 例或画图说明。背诵和记忆概念不重要,能再具体情境中准确
应用,这才说明学生真正理解了概念。接着 让学生从附页中剪下一个
正方形和一个长方形,比一比它们的面积大小。这两个图形不易比较,
是一个具有挑战性和操作性的内容,是本节课的重点。解决这个问题
的挑战性在于单纯依靠观察难以判断 ,要鼓励学生尝试寻找其比较他
的手段和途径。教材中提供了三种办法:剪一剪,拼一拼;用相同的硬币摆一摆,再数一数;把两个图形画成同样大小的方格,再数一数
进行比较。在学生进行交流不同 方法的时候,教师适时引导学生你喜
欢哪种方法为什么?使学生明白用画成同样大小的方格对两个图形< br>比较的方法很科学,对任意图形都适用。这样不仅体现了解决问题策


略的多样化, 而且摆硬币或画格子的办法所蕴含的思想,还为后继学
习面积的度量埋下了伏笔。第三个活动在方格纸上 画图,进一步认识
面积的含义,并体验一个数学事实,即面积相同的图形可以有不同的
形状。

第二课,量一量。让学生量一量数学书封面的面积有多大?这个
活动是在学生经 历画方格数方格的方法经验之上,测量数学书封面的
大小,要求学生用自选的格子进行测量,再交流各自 测量结果的过程。
在彼此交流不同的测量结果中,会产生这样的困惑:由于每名学生选
择测量单 位的格子大小不一,量出同一本书封面面积的数据五花八
门,谁量的准,谁的误差大,难以判断。为解决 这个困惑,需要统一
面积单位。体会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在这个基础上,认识1平方
厘米的 面积单位,并让学生说一说自己身边哪些东西的面积大约是1
平方厘米?使1平方厘米面积单位变得直观 、具体,看得见,摸得着。
学生有了对1平方厘米面积单位的体验后,让他们再估一估数学书封
面的面积大约是多少平方厘米?并用格子纸量一量,检验估测得准不
准。这样的活动对培养学生的空间观 念与估测能力是非常必要的。后
续教材引导学生认识1平方分米与1平方米等面积单位的活动,也要经历与认识1平方厘米大体相同的认知过程,特别要体会学习1平方
分米与1平方米这两个面积单位 的必要性,以及获得它们所示的面积
大小的具体体验。因为不同大小的面积单位是需要根据具体情境或场
合加以选择使用的。



第三课“摆一摆”是探索长方形的面积计 算公式。探索活动从估
测3个长方形的面积开始,培养估测意识;然后用1平方厘米的小正
方形 放在这3个长方形上摆一摆,看需要摆几行几列,能够分别把这
些长方形铺满,从而获得每一个长方形的 长、宽和面积的相关数据;
把这些数据记录在表格中,进行观察、比较,发现长方形面积与乘法
的联系,从而建立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这个实验、探索的过程是
学生体验合情推理、建立数学模型的 抽象思维的过程。这一过程对学
生理解数学会有很大帮助,甚至会产生深远的影响。有了建立长方形面积公式的经验,经过类比推理,学生能够得出正方形面积的计算公
式。

第四课“铺地面”,本课是把学习面积单位的换算关系(进率)
安排在解决实际问题背景下目的是让学生 体会统一单位的必要性及
渗透解决问题的策略。教材创设了“铺地面”的问题情境,探索1平
方 米与1平方分米的换算关系。先让学生估计1平方米里有多少个1
平方分米,再通过直观操作或合情推理 来检验原先的估计是否正确,
从而确认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的换算关系。学生经历这个过程之后,就可能类似地推出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1平方米=10 000
平方厘米等结论。在 掌握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和平方米之间的单位换
算关系之后,再认识平方米、公顷和平方千米之间的单位 换算关系,
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式记忆这些常用的面积单位及其换算关系。例


如 ,1平方米=10 000厘米2、1公顷=10 000平方米,这两个换算
关系有相同的进率;1平 方分米=100平方厘米、1平方米=100平方
分米、1平方千米=100公顷,这三个换算关系也有 相同的进率――
利用这种形式上的联系,也许有助于保持对它们的记忆。

(五) 认识分数

第五单元“认识分数”是学生关于数的认识的又一次扩展。在本
单元,分数被作为整体的一个部分来认识,这种认识又与平均分的经
验分不开。其实,学生正式学习分数 以前,“二分之一”“三分之一”
等已经出现在他们的口头语言中,只是还不曾想过要用什么符号来表< br>示它们。本单元学习要达到的教学目标是:
1、 结合具体情境与直观操作初步理解分数的意义,能认、读、
写简单的分数
2、 结合具体操作,感受比较分数大小的过程,能比较一些分数
的大小
3、 会进行同分母分数(分母小于10)的加减运算,并能解决简
单的实际问题
本单元的内容及课时安排是:
本单元的知识前后联系是:
下面分课时进行介绍:
第一课“分一分(一)” 从学生熟悉的一个简单的数学事实出


发:一个苹果平 均分给两个人,每人分到半个苹果。让学生讨论用什
么方式来表示“一半”呢?这个讨论过程,一方面学 生可以意识到原
来学过的数不够用了,要另想办法表示“一半”;另一方面让学生参
与创造,感 受表示“一半”的方式其实是很多的。在这个基础上才引
入“一半可以用12来表示”,在多种表示方式 的对比中,体会用
12表示一半的优越性,体会学习分数的必要性;进而,让学生在“涂
一涂” “折一折”“说一说”等操作与描述活动的过程中,理解简单
的分数所表示的具体意义,认识分数各部分 的名称,初步掌握简单分
数的写法和读法。

第二课“分一分(二)”,是对分 数意义认识的进一步发展。分
数表示的是整体的一个部分,而这个整体的内涵是丰富的。单位1是
一个整体,由许多事物组成的集合也是一个整体,分数更深层的意义
是表示整体与部分相互依存的数量 关系,从而运用分数可以描述现实
世界的许多现象。教材创设的“试一试”的问题情境,就是要让学生< br>体验到这一点;第60页第3道思考题还结合具体情境,让学生进一
步体会分数所具有的相对性, 它不能撇开“这堆铅笔”这个整体的背
景,从而帮助学生初步建立起分数的概念。

第三课“比大小”,由于分数具有相对性,所以比较两个分数大
小就有一个必要的前提,即这两个分数所 表示的必须是同一(或相同)
整体的两个部分。抽象的分数可以用图形直观表示,所以借助图形的


直观可以比较分数的大小;这种直观的比较分数大小的策略,符合低
年级学生认知的发 展水平。这部分教材的要求也是最基本的,仅比较
两个分母都不大于10的分数的大小;但它所充分体现 的形数结合的
思想方法却是要让每个学生都经历和体验的。

第四课“吃西瓜” ,结合小熊吃西瓜的情境,学习同分母的简单
分数的加减算法。对小学生而言,直观是通往抽象思维的必 由之路。
理解抽象的分数加减的算法过程,教材中都通过直观的图形来揭示其
中的算法原理;在 “练一练”中,还再次结合线段图进行分数加减,
进一步体会分数加减的意义。但是,学生进行分数加减 运算最终必须
摆脱对图形直观的依赖。为此,学生做了“练一练”中的第2题后,
要求他们“说 一说你是怎么算的”,目的是帮助他们自己去发现“两
个同分母分数相加减”的形式规律,即“分母不变 ,把分子相加减”;
他们一旦领悟到这一点,在进行同分母分数的加减运算时,才可能摆
脱对图 形直观的依赖,抽象思维也才可能得到进一步发展。

(六) 统计与猜测
第 六单元“统计与猜测”的重点是读统计图表,从统计图表中
获取信息,做出判断与决策。本单元内容是学 生对数据的收集、整理、
描述和分析过程有所体验,认识了统计表和统计图,知道一格表示一
个 单位,并能根据统计图表提出并解答问题基础上安排的。 主要内
容包括了解平均数的意义,求一组数据 的平均数,知道可能性有大有


小,能列出简单实验所有可能性发生的结果。
教学内容几课时安排
前后联系
下面分课时介绍:
第一课“奖牌给哪组” ,结合读两组投篮比赛的统计图,在讨论该哪
组获胜的过程中,体会计算平均数的意义与必要性,进一步 获得怎样
利用统计图表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的体验,发展学生的统计意识和应用
意识。平均数是统 计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数学课程标准中的平均数是
指算术平均数,也就是一组数据的总和除以这组数据的 总个数所得的
商。在统计中,算术平均数常用于表示统计对象的一般水平,它既可
以反映一组对 象的一般情况,也可以用来进行不同数量之间差别的一
般比较,用平均数表示一组数据的一般情况有直观 简明的特点,所以
在日常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如:平均速度、平均年龄、平均成绩,
但是平均 数与平均分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如:把15支铅笔平均分给
3个学生,每个学生分得5支,这5支是每个 学生实际分得的数,不
是平均数。如果说3个学生共有15支铅笔,平均每人有5支,这个
5支 就是平均数。但不是每个同学都有5支铅笔。新课程标准将平均
数纳入统计中改变以往把平均数作为一类 应用题学习的做法,突出了
平均数在统计领域的重要价值。本套教材根据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
在编写这部分内容时突出了以下几个方面:1、关注平均数概念的形
成过程,重视学生对平均数意义的理 解,教材先结合两组投篮比赛的
统计图,在讨论该哪组获胜的过程中,学生看到两队参加比赛的人数


不同,进行比赛的不公平,进而想到用每队投中的平均数确定胜负是
公平的。自然引 入平均数。从平均数的意义出发,关注求平均数的方
法的多样化。教材呈现两种方法:计算:总数除以总 人数;移多补少
求平均数,体现算法的多样性,它们彼此不分优劣,重要的是学会在
不同的场合 会选择适当的方法。当学生求出两组的平均数后,这里教
师应引导学生讨论,这个平均数是不是实际情景 中某一个具体数量的
问题,从而使学生认识平均数与原始数据的区别,这样富有层次的教
学活动 ,可以让学生充分经历平均数的产生过程,有利于学生在实际
情境中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教材没有给出求 平均数的公式,重点放在
理解平均数的意义上;当然可以让学生自己来描述、建立平均数的算
法 模型,但无须要求死记硬背。在“试一试”与“练一练”中提供了
平均数应用的现实问题。由于平均数容 易受极端数据的影响,所以第
二学段还要进一步学习中位数与众数
课后的试一试是很有挑战性 、现实性问题。教师视情形可给孩子一点
空间进行思考和探索。统计学习不应把重点放在计算统计量上, 而应
放在对统计量的理解上,放在分析数据和解释数据的意义上,放在根
据数据作出必要的推断 上。
第二课“猜一猜”,让学生体会在可能发生的事情中,发生的可
能性还有大小的区别 。第一个活动是说一说“如果转动转盘,指针停
在哪种颜色的可能性大?”学生不做试验也能够通过比较 不同颜色区
域的面积大小,进行合情推理,做出正确判断。但“抛图钉”各种结
果可能性的大小 ,不做试验就难以推断。在做这个试验前,应该让学


生先猜一猜图钉落地后有几种情况, 哪一种发生的可能性最大,哪一
种最小;然后再通过试验进行验证。“摸球”试验,同样要求学生能够列出所有可能发生的几种结果,猜想发生各种结果可能性的大小,
再通过试验来检验猜想。进一步 可以让学生结合具体情境,尝试寻找
各种结果可能性大小的原因,与同伴进行交流,体验数学思考的力量 。
对于任何概率的简单试验,首先要弄清楚它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有几
种,这是进一步研究和描 述发生各种结果可能性大小的必要前提,所
以教材中设计的“讨论”和“试一试”都加强了对这一前提的 关注和
体验。“你知道吗”介绍降雨概率,有助于学生认识可能性的知识与
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加强数学的应用意识。

(七) 实践活动

“森林旅游”“ 旅游中的数学”和“体育中的数学”,较好地体
现了数学在生活中某一领域的应用,具有综合的特点。像 这样专题性
的实践活动,不但能沟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而且有助于生成数
学内部知识之间 的内在有机的联系,还能更好地理解数学,体会数学
的价值,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 。例如,“森林
旅游”呈现了旅游过程中购物的三个阶段:1、旅游前的准备工作。2、
旅游过 程中的购物。3、旅游后购买纪念品。教材安排这些内容,目
的是通过情境中问题的解决,提高学生小数 加减计算的技能,培养学
生根据实际需要进行合理购物的能力。 “旅游中的数学”,从出发、


租房、游览、吃饭到设计旅游计划,无处不用数学来解决问题,而且
很自然地把数与计算 、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等知识融合在解决旅
游问题的过程中。“体育中的数学”,无论编排体操表演 的队形,还
是安排比赛的场次,同样需要数学,在发展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同时,
也获得对数学 的良好的情感体验。

整理与复习
你学会了什么(反思性)
1.让学生根据情境图提供的信息回忆、讲述学过的知识内容。
2.结合每一幅图提出一个具体问题,让学生做一做,议一议,反思自
己是否真正学会了。
我的成长足迹(表现性)
1.汇报最重要的心得或收获;
2.鼓励学生把自己的理解用作品的形式展示出来,互相欣赏,共同分
享。
总复习:
1、 总复习的练习题提倡“先做后说”,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
考的习惯与独立解决问题的 能力,也有利于加强复习教学的针
对性,提高效率。
2、 总复习教学的过程中,要为学生提供更多反思性学习的机会,
鼓励学生自己的错误争取自己来纠正。
3、 总复习教学过程要继续关注和促进学生


数学思考与解决问题能力的进步与发展。
第三大部分:
本册教科书特点和教学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本册教科书在体现全册教科书特色的同时还有以下特点:
一、重视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在生活中学习数学是本套教材的特色之一,在学生原有 的认知发展水
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开展数学教学活动,是符合数学课程标
准的基本理念 和要求。
1、充分利用学生的数学活动经验促进数学知识的学习。如:第一单
元在学生充分认 识商品标价的基础上认识小数。





这样的数学学 习,不仅仅是学习新的知识,也是对已有生活经验的提
高。教学中要根据教材的设计意图,充分利用本班 学生的已有知识和
经验组织数学活动。
2、通过日常生活中学生熟悉的事物,帮助学生理解数 学。如:第二
单元对旋转和平移现象的理解。教材都选择了学生身边的常见的升国
旗、转风车、 螺旋桨等生活素材,教材第4页,选择生活中去哪家购
物更便宜,学习小数大小的比较,



教学时要充分利用学生对这些事物的实际感受,理解数学知识和结
论,而不只关注问题和结果。
3、重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在生活中学数学。如:42页量一量,同
桌合作亲自量一量数学书 封面面积有多大。




教学时,除教材设计的活动外,教师还 应拓展本班学生的现实生活素
材,丰富课程资源,不仅提高教材的开放性,增强教材的适应性和发
展性,更为重要的是使学生亲身体验到身边的数学,不断发展的数学。
二、重视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结合具体问题,学习数学运算,是本套教材的重要编写思路, 让学生
在尝试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认识计算的重要作用,学习数学运算,有
利于感受数学知识的 形成背景,有利于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
际问题的能力。
1、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学习 计算方法。教材在设计有关计算的数学
活动时,都呈现了学生熟悉的用已有经验和知识水平能够解决的简 单
问题。首先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法试算,然后再探索学习新的计算方
法。如:三单元学习笔算 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乘法,呈现了住新房、
电影院生活情景,然后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并用自己的方法 计算,并


交流各自的算法,在此基础上学习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乘法。教学
是 要抓住这一边编排思路鼓励学生运用已有知识大胆探索计算方法,
尝试解决问题。在交流的过程中,体现 算法的多样化,同时要关注学
生笔算方法的掌握情况,保证适量的计算技能训练。
2、在解决 真实问题过程中,培养数学应用意识。要实现初步学会运
用数学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 决日常生活和其他学
科学习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这个目标,让学生在真实的问
题情境 中学习是最好的方式之一。本册教材结合有关内容,努力选择
现实生活中的一些真实数据和事情作为学习 素材,如:教学中,



要充分利用这些真实的素材,是学生真切的体验到数学在生活中的价
值,发展数学意识。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形成解决问题
的一些基本策略,体验解决问题 策略的多样性,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
精神是数学课程标准关于解决问题的目标之一。本册教材除了注意在
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知识外,还特别安排了三个解决问题的知识模
块。森林中的旅游。旅游中 的数学、体育中的数学为学生提供小组合
作、研究、讨论问题制定解决问题方案的素材,使学生体验解决 问题
的多样化,培养优化意识,提高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教学
时,要给学生充分的时 间,并注重学生个性化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三、重视在操作和体验中学习数学。 1、在亲身做的过程中体验感悟数学。如:了解生活中的旋转现象。
教材中展示了学生玩风车的图示 ,这里在教学时,教师完全可以设计
让学生亲自制作风车的活动,这样不但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
了动手能力,更重要的是在做的过程中,让学生对绕中心点旋转有了
亲身体验。教师要给学生充 分时间去做,关注学生做的感受。
2、在操作的过程中,学习建构数学。
如:探索长方形、 正方形计算公式,通过折纸认识简单分数以及通过
图形的演示计算分数加减法等,教学中,要给学生亲自 动手操作的机
会,并充分利用操作的结果开展学习探索和讨论。
四、重视探索活动和发展数学思维。
1、设计开放性的问题讨论,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如: 36页结合乘
法学习,怎样租车最省钱,发展学生数学思维的灵活性和条理性。52
页结合面积 的认识,设计了小明家铺地砖用那种最便宜,培养了学生
思维的条理性和推理能力。72页结合平均数设 计了一个身高1.3米
的学生去平均水深0.8米的小河游泳有危险吗,培养学生思维的合理
性 。
教学中,要充分利用这些课程资源,给学生考证、表达自己思维的机
会,促进学生数学思维 的发展。
2、在探索规律的活动中,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本册教材24页找规
律、29页第 6题的计算、30页选数填空等内容在这方面都有体现。
五、多种方式呈现多元内容。


1、结合所学内容介绍有关知识 扩展学生的知识和经验。如:3页介
绍我国古 代运用小数知识的实例,了解小数产生的过程,体会小数的
意义和价值。13页在了解我国各民族艺术作 品的过程中,感受对称。
19页上海音乐厅平移实例,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整幢大楼平移工程的
奇 迹。54页了解分数比欧洲提前了一千四五百年时间。这些内容有
利于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和保护资 源的意识和责任感。
2、选择合适的素材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首先本册教材
选择 有教育意义的事情作为数学学习的素材。
如:





其次把一些有意义的材料作为练习题
如:






六、创造性使用教材,做教材的实践者、开发者。
教材 是实现课程目标、实现教学的重要资源,是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
重要依据,也为学生的学习活动提供了基 本线索,但是由于不同地域,
经济、文化存在较大差异,即使在一个地区、甚至一个学校的班与班
之间也会有很大不同,因此,为了适应这些差异,设计适合学生学习
过程的教学过程,教材首先在课时 安排上留有较大的余地。本学期至
少机动课时10节,教师可以根据日常教学的实际需要,灵活使用。< br>另外,在使用教材时,教师要充分理解教材,准确把握教学目标的基
础上,结合本班实际,有计划 有针对性的开发必要的学习资源和教学
活动。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发展需求。真正做到用教材教,而不是教 教
材。愿每位教师都能以课程实践者、开发者的角色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开展丰富、有效的教学 活动。在此,也对教师的辛勤工作和创造性的
劳动表示诚挚的谢意!谢谢大家。
















小学数学教材培训


(三年级下册)





北票教师进修学校
主讲人:董淑娟

大连外国语大学分数线-里仁学院教务部


广东工程技术职业学院-报名序号查询


苏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干股协议


元宵节作文-今年国庆放假安排


证婚人祝词-常州机电职业技术


满分作文网-党员代表发言稿


钟山学院-医院科室工作总结


乔布斯演讲稿-德能勤绩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