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教材分析

别妄想泡我
659次浏览
2020年08月14日 18:49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月之舞-今年中考时间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一年级上册
教学计划
一、 学生情况分析

二、 教材分析和教学目标
(一)数与代数
1、第一单 元《生活中的数》。基于儿童数数的经验,结合具体的情景认识
10以内的数的意义,会认、会读、会写 0——10的数,会用它们表示物体的个
数或事物的顺序,初步体会基数与序数的含义,初步感受“数” 与生活的密切联
系,初步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初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2、第二单元《比 较》。通过比较具体数量多少的数学活动,获得对“>、<、
=”等符号的意义的理解,并会用这些符号 表示10以内的数的大小;经历比高
矮、比轻重、比长短等实践操作或数学思考活动,体验“比”的方法 的多样性与
合理性;并在描述或倾听各自思考过程的交流中,体会学会有条理的表示自己思
想和 学会倾听的重要性。
3、第三单元《加减法〈一〉》。经历从实际问题抽象10以内的加减算式,并< br>加以解释和应用的过程,体会加减法的含义,初步感受加减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能正确口算10 以内的加减法,掌握10以内数的分解与合成的技能;通过整理加、
减法算式,并探索其间规律性的活动 ,培养与发展数感。
4、第七单元《加减法〈二〉》。经历表示11——20的数的具体操作及其概括
过程,初步体会用十进制记数的位值原理,会数、读、写20日内数,掌握它们
的顺序,会比较 它们的大小,结合解决问题的活动,进行简单的、有条理的思考;
经历与同伴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体会 算法的多样性,学会20以内的进位和退
位,逐步的熟练口算20以内的加减法,并能解决简单的问题, 感受加减法与日
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合理性。
5、第八单元《认识钟表》 。结合日常作息时间,学会认读钟面上表示整时、
半时的时刻,了解记时的书写方法,并会用“快几时了 ”或“刚过几时”等词语
描述时间,经历简单而熟悉的操作活动,体验时间的长短,培养珍惜时间的态度
和合理安排时间的良好习惯。
(二)空间与图形
1、第五单元《位置与顺序》。结 合生动有趣的情境或活动,体会前、后、上、
下、左、右的位置与顺序,回用前、后、上、下、左、右描 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
2、第六单元《认识物体》。通过对实物和模型的 观察、操作、分类等活动,获
得对简单几何体的直观经验,能直观辨认它们的形状是长方形、正方形、圆 柱或
球,能直观辨认长方形、正方形、圆柱或球等立体图形。
(三)统计与概率
1、第四单元《分类》。结合日常生活中必须进行的分类活动,感受分类的必要



性,能按照给定的标准或选择某个标准对物体进行比较、排列和分类,并在这 些
活动中体验活动结果在同一标准下的一致性、不同标准下的多样性。
2、第九单元《统计》。根据简单的 ÷现实的 问题进行统计活动÷经历数据的
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 全过程,感受统计的 必要性;结合实例,认识统计
表和形象统计图,会填补相应当图标;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 数据提出并回答简
单的问题,并同伴交流自己的想法。
(四)实践活动
本册教材的正文和习题中提供了许多适合一年级小学生的实践活动或小调
查。例如:
1、找一找,说一说。“我找3个比我高的人”“我找2个和我同岁的人”“我
找„„”
2、说一说生活中那些地方用到0。
3、说一说你在生活中发现的加法问题。
4、整理一下自己住的房间,向同伴说一说你是怎样整理的。
5、到图书馆或书店看一看,图书是怎么分类的,并与同伴说一说。
6、调查太阳刚升起,大 约是几时?太阳刚落下,大约是几时?调查你们班每
个小组男生、女生人数,并试着提出一些数学问题。
7、调查你们班10名同学的上学情况。(1)乘车上学,还是步行上学?(2)
结伴走还是单 独走?等等
学生经历上述观察、调查等实践活动,在合作与交流的过程中,获得良好
的情感体 验,获得一些初步的数学实践活动经验,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
解决简单的问题,感受数学在日常中 的作用。
三、
教材编写的意图和特点

(一)20以内数的认识
20以内的数的认识分三个阶段来安排:第一单元,认识10以内的数的意义,
第二单元,认识10以 内的数的大小。这两个单元对后继的数的认识有迁移作用;
这部分教材编写的突出特点是结合生动具体的 情境,通过观察、记数、操作等教
学活动,来呈现学习内容,让学生从中体验数的意义,感受数与生活的 密切联系,
发展对数的理解力。
(二)加减法的处理
1、不以10以内数的合成与 分解作为学习加减法的逻辑起点,直接从学生的
生活经验出发,把学习加减计算与解决问题的过程结合起 来,让学生亲身经历从
问题情境抽象出加减算式加以解释和应用的过程,从中理解加减运算的意义和应< br>用价值。
2、10以内的数的组成和分解虽然不再被作为10以内的加减法的逻辑起点,
但它仍是熟练的口算20以内的加减法的有效手段。事实上,10以内数的合成分
解与10以内数的加 减法只存在描述数量关系的形式上的差异,并无本质的区别。
因此,教材不但没有削弱对数可分可合的认 识,而且还创设了丰富多彩的问题或
游戏活动,不断强化数的分解与组成的意识。
3、加减法 学习内容的编排有分有合,加减法的提前混编。加减法提前混编
的优点有:一是从一个问题情境即能提出 加法问题,也能提出减法问题,这样可
以提高教学效率。二是有助于学生体会加法与减法存在某种关系, 从不同角度揭
示相同的数量关系。三是从心理学角度看,加减编后学习内容更富有变化和挑战,



不至于因为内容单一而枯燥乏味。
4、体现算法的多样化,,给学生提供自主选择算法与交流各自算法的时间和
空间。
(三)空间与图形的安排
1、确定物体的位置与顺序是建立空间观念的一项基本内容,确定位 置与顺
序的方法很多,其中最基本的是会用前、后、上、下、左、右等词语进行描述。
2、认 识物体的形状和大小,也是建立空间观念的基本内容。第六单元所认
识的是四种最常见的简单物体的形状 :长方形、正方形、圆柱和球。
(五)分类与统计的编排
分类的经验不仅是进行统计活动的 必要基础,教学概念的学习本质上也是一
种分类的行为,所以认识物体始于对物体分类。
四、本册教材的教学建议
(一)数学教学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
数学教学必须遵循 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符合学生的发展水平和数学接
受能力。符合学生的发展水平的教学应有实际背 景,利用学生的经验,使用学生
可以接受的语言,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通过探索和考察数学概念得出含义 ,使学
生有机会讨论他们的想法。
(二)要逐步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为了避免小组学习流于形式,就必须用心培养学生交流技能。交流既有信息
输出,也有信息输入,所以加 谈、倾听、阅读、书写是基本的交流技能;此外对
数学而言,交流还应具有描述的技能。
(三)紧扣数学活动的目的设计安排活动
数学教学活动是数学的教学,每一个教学活动都应该 有明确的目的,而活动
本身有是实现目的的手段和过程。
(四)做练习、写作业是数学课堂教学中巩固知识、习得技能的必要环节
五、教材的评价建议
(一)重视对学生数学学习的评价
要结合学习数学的过程评价学生对数学概念知识的理解。学 生只有理解了数
学概念和它们的意义或解释,他们才能理解数学、有意义的“做数学”。
(二)重视对学生初步的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评价
对解决问题的评价,首先应注意评价 学生对问题的描述,即怎样把情境图呈
现的问题,用口头语言完整地描述出来。
(三)重视对学生学习数学的情感与态度的评价
对一年级学生学习数学的情感与态度的评价, 主要通过课堂观察来收集有关
的信息,象他们参与班级讨论中,试图解决问题中,独立或小组学习中,无 时不
在显示他们对数学学习的情感与态度,能看出是否有信心,是否有兴趣,是否乐
于探究,是 否有毅力,是否有好奇心,谁敢于质疑。





教学进度安排:

周次 日 期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教 学 内 容
9.1—9.2 生活中的数(1)
9.5—9.9 生活中的数(4)
9.13—9.16 生活中的数(3)、比较(1)
比较(3)、加减法(一)
9.19—9.23
(1)
9.26—9.30 加减法(一)(4)
10.1—10.7
10.8—10.14
10.17-10.21
10.24-10.28
10.31—11.4
11.7—11.11
11.14-11.18
11.21-11.25
11.28—12.2
12.5—12.9
12.12-12.16
12.19-12.23
12.26-12.30
加减法(一)(4)
加减法(一)(4)
加减法(一)(4)
整理与复习(一)(2)、
大家来锻炼(1)、分类(1)、
分类(1)、位置与顺序(2)
位置与顺序(3)、
认识物体(1)
认识物体(1)、
加减法(二)(3)
加减法(二)(4)
加减法(二)(4)
加减法(二)(4)
整理与复习(二)(1)
认识钟表(2)、统计(2)、
迎新年(1)
总复习、期末检测


1
5
4
5
5

6
5
5
5
5
5
5
5
5
5
5
5







国庆
放假


















描写场面的作文-铁公鸡网


中班育儿知识大全-非主流伤感语句


一本有魔法的书作文-安在焕


烈士公园-离职信范文


河北工业职业学院-河北省国家税务局


北外附校-柳毅传读后感


氯气中毒-上海高考时间


南开滨海学院-小班上学期教学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