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版北师大版小学3三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完整(新教材)

萌到你眼炸
695次浏览
2020年08月14日 19:01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德国领事馆-会计初级考试



新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
(新教材)

特别说明:本教案为最新北师大版教材(改版后)
配套教案,各单元教学内容如下:

第一单元 除法 ···············11课时
第二单元 图形的运动 ·········4课时
第三单元 乘法 ···············7课时
整理与复习 ·········3课时
第四单元 千克、克、吨 ·······3课时
第五单元 面积 ···············5课时
数学好玩 ···········3课时
第六单元 认识分数 ···········9课时
第七单元 数据的整理和表示 ···2课时
总复习 ·············2课时







第一单元 除法
教材简析
1.本单元的学习活动是在学生学习了表内乘除法,两位数除以一
位数,商 是一位数的除法,以及整千、整百、整十数除以一位数的除
法,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两位数除以 一位数,商是两位数的
除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主要内容包括: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
除法 ,除法的验算,连除、乘除混合运算,解决两、三位数除以一位
数的实际问题,连除、乘除混合运算的实 际问题。
2.本单元内容的安排不是以单纯学习计算法则的形式出现的,
而是在解决 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帮助学生掌握除法、连除、乘除混合
运算的计算方法,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不断培养学生细心计
算、及时验算的学习习惯。
单元学习目标

1. 经历 平均分物的过程,探索并掌握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除
法的计算方法,知道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0 ,进一步理解除法
竖式计算的道理,感受除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结合解决实际问题的过 程,正确计算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
理解并掌握连除、乘除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计算。 < br>3.经历观察、操作、推理等活动过程,提高解决相关除法问题的
能力;结合具体情景进行估算, 进一步发展估算的意识和能力。
4.在探索除法和乘除混合运算计算方法的过程中,培养独立思考的意识,逐步养成验算的习惯。


单元重点
正确计算两、三位数除以一位 数;理解并掌握连除、乘除混合运
算计算方法,并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 m
单元难点
根据乘法的竖式计算,进行正确的试商。
教具准备
课件
课时安排


内 容
分桃子(两位数除以一位数)
分橘子(两位数除以一位数)
商是几位数(被除数中没有0)
猴子的烦恼(被除数中有0)
节约(被除数中没有0)
练习一
集邮(有余数的除法验算)
买新书(连除和乘除混合的两步
运算)
讲故事(连除和乘除混合的两步
运算)
练习二 1
1
课 时
1
1
1
1
2
1
1
1








11课时
合 计









分桃子(两位数除以一位数)
学习目标
1.结合“分桃子”的故事情境,探索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计算方
法,并能正确计算。
2.经历平均分物的过程,体会平均分物过程与除法竖式的联系。
3.能用除法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探索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教学难点
经历平均分物的过程,体会平均分物过程与除法竖式的联系。
教学方法:
画图法,讨论法,练习法。
教具准备
:
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要点:
探索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经 历平均分物的
过程,体会平均分物过程与除法竖式的联系。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复习。


12×3= 20×4= 24×4=
36÷9= 48÷4= 72÷6=
二、导学新课
1.创设“分桃子”的情境,启发学生根据图表中提供的信息提
出问题。
板书:分桃子

1.理解图示内容,让学生找信息,汇报在图中得到了哪些数学
信息?
(关注学生能否根据数学信息提出相应的数学问题)
“图中有多少个桃子?”“68中的6表示图中的那部分?8呢?”
2.提出问题:68个桃子平均分给2只猴子,每只分多少个?
3.解决问题。
(1)68个桃子平均分给2只猴子,每只分多少个?
列算式:68÷2=
(2)独立完成与小组合作,出示要求:
运用前面学习过的知识,思考口算除法该如何计算?
学生汇报:
口算:



竖式计算:
请你根据刚才口算的过程,鼓励学生尝试用竖式计算,教师巡视,
展示不同的表示方法。




交流展示各自的竖式,结合前面分物的过程,说一说,竖式每步表示
的意思是什么?
(1)和(2):先把6个十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30,就是60÷2=30;
再把余下的8根平均分 成2份,每份是4根,就是8÷2=4;30+4=34,
商34表示每只猴子各分到34个桃子。
(3):就是把口算的方法简单的:“安装”了过来,碰到不能平均分
的情况就无法表示了。
对于算式(2)的形式,进行优化,并让学生体会到除法竖式计算的
一般方法:
从被除数的高位算起,先算十位,再算个位,数位要对齐。
2.又来了一只猴子,68个桃子平均分给3只猴子,每只分到多少个?
还剩多少个


补充完上面的竖式,说一说竖式每一步的意思?追问 ,余数2的实际
意义是什么?
剩下的2个桃子,不够再分,所以余数是2,余数要比除数小。
三、巩固练习
1.完成课本练一练问题,并用算式表示计算过程?
2.完成课本练一练第3题。
四、课堂小结
用竖式计算的时候应该注意些什么?
(1)相同数位要对齐;
(2)符号要写准确;
(3)从高位除起,先算十位,再算个位。
(4)余数要比除数小。
五、布置作业
1.课堂作业: 教材第3页第2题,第4题。
2.课后作业: 练习册第1,2页
六、板书设计
分桃子(两位数除以一位数)




七、教学反思


分橘子(两位数除以一位数)
学习目标
m
1.结合“分橘子”情景,进一步探索两位数除以一位数除法的计算
方法。
2.会判断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商是几位数,并会用除法竖式正确地
计算。
3.在解决问题过程中体会除法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发展应用意识
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会判断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商是几位数,并会用除法竖式正确地计算
教学难点
会判断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商是几位数,并会用除法竖式正确地
计算。熟练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方法
谈话法、练习法、讨论法
教具准备
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要点:
会判断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商是几位数。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用竖式计算下面各题:
48÷2= 89÷2= 69÷3= 55÷5=
67÷6= 84÷2= 85÷4= 96÷3=
(规范竖式的书写规范)
二、导学新课



1.观察情境图,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
4篮零8个,也就是有48个,平均分给三个人。
提出数学问题:48平均分给三个人,每个人各分得多少个?
2.列式:48÷3=
(1)分一分,算一算:
用4捆小棒代表4篮橘子,独立尝试分一分。全班交流,说一说:
先分那部分,再分哪部分?







“4捆平均分给3个人,每人1捆,还剩下1捆怎么办?”
从干才的分的过程中可以看出,3 人先分30个,每人分到10个;
再分余下的18个,每人分到6个,每人共分到16个。
(2)你能用竖式表示刚才分的过程吗?
引导学生观察发现48÷2和48除以3的不同之处。

……每人共分到16个
……30÷3=10,表示3人先分掉30个
……48-30=18,表示分掉30个,还剩下18个
……18÷3=6,表示3人再分剩下的18个,每人分到
6个,在个位上商6.
与48÷2的不同之处:
被除数的首位不是除数的整数倍。
问题:竖式中第一步的“3”表示多少,为什么“30”的“0”可
以省略不写?
3写在十位上,表示30。因此数位一定要对齐。
3.算一算,想一想:
38÷2= 52÷4= 72÷3=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展示交流算法,强调格式书写的规范
性。
58÷7= 73÷6=


问题:怎样判断商是几位数?
小组交流,汇报结果,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
十位上的数如果比除数小,商是一位数
十位上的数如果比除数大,商是二位数。
三、巩固练习
1.完成课本练一练第1题,分一分,算一算。
用竖式算一算,并结合竖式算一算,说一说每一步的意思。
2.完成课本练一练第3题。
3.完成课本练一练第4题。
4.完成课本练一练第5题。
学生理解题意后,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四.课堂小结
说一说你这节课都学到了哪些知识点
五、布置作业
1.课堂作业: 完成课本第5页的第3、4题。
2.课后作业:练习册第3,4页。
六、板书设计
分橘子(两位数除以一位数)

……每人共分到16个
……30÷3=10,表示3人先分掉30个
……48-30=18,表示分掉30个,还剩下18个


……18÷3=6,表示3人再分剩下的18个,每人
分到6个,在个位上商6.
七、教学反思




商是几位数(被除数中没有0)
学习目标:
1.结合判断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商是几位数的过程,深刻理解除
法的意义。
2.借助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已有经验,探索并掌握三位数除以
一位数的竖式笔算的方法。
3.能用除法运算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发展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
判断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商是几位数的过程。
教学难点:
探索并掌握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竖式笔算的方法。
教学方法:
谈话法、练习法、讨论法
教具准备
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38÷2= 52÷4= 72÷3=
58÷7= 73÷6= 49÷2=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强调格式书写的规范性。
二、导学新课
出示课本主题图,引导学生观察。

理解图示内容,让学生找信息。让学生根据图示提出自己的问题,并
与同桌交流自己的问题。
1.平均每时运行多少千米?怎样列出算式?
888÷6=( )
估一估商是几位数?
小组交流估计的方法,汇报结果。
(鼓励学生说出大胆的说出自己的想法,引导其他同学认真倾
听)
方法一:600÷6=100,800÷6的商肯定比100大;
方法二:最小的三位数100×6=600,800比600多得多,所以商一定
是三位数;
方法三:888÷6,百位上的8比6大。所以商一定是个三位数。


小结:被除数百位上的数大于或者等于除数,商就是三位数。新
| 课
用竖式来算一算,注意书写格式。
2.结合下面的图,说一说竖式每一步的意思。



小组合作交流,全班展示汇报。
先把600平均分成6份:600÷6=100,在竖式百位上商1。
再把240平均分成6份:240÷6=40,在竖式十位上商4。
最后把48平均分成6份:48÷6=8,在竖式个位上商8。
3.先估一估商是几位数,再算一算。
565÷5= 456÷3= 784÷7=
算式1:百位上5等于5,所以商是三位数。
算式2:百位上4大于3,所以商是三位数。
算式2:百位上7等于7,所以商是三位数。
算一算,再验证是否正确,规范格式书写,数位对齐。
三、巩固练习
完成课本练一练的第1题。
看图结合问题说一说意思,学生先独立完成,在集体订正。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你还有什么疑惑?


五、布置作业
1.课堂作业: 完成课本练一练的第2、3题。
2.课后作业:练习册4,5页。
六、板书设计
商是几位数(被除数中没有0)

七、教学反思




猴子的烦恼(被除数中有0)
学习目标
1.结合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理解”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
0。
2.探索并掌握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商中间或末尾有0的除法计
算方法。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
的简单问题。
教学重点


理解”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0。
教学难点
掌握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商中间或末尾有0的除法计算方法。
教学方法
谈话法、讲解法、讨论法、练习法。
教具准备
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要点:
结合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理解”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0。
探索并掌握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商中间或末尾有0的除法计算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248÷2= 868÷7= 896÷8=。
二、导学新课
出示试一试主题图,你发现了什么?


1.看图后,说一说图中的信息。你发现了什么?
3只猴子平均分6个桃子,每只猴子分几个?
3只猴子平均分3个桃子,每只猴子分几个?
3只猴子平均分0个桃子,每只猴子分几个?
一个桃子也没有了,用什么算式表示?这时3个猴子还能分到桃
子吗?
0÷3=0.
如果一个桃子也没有,10个猴子来分,怎样列式。100个呢?你
有什么发现?
0÷10=0. 0÷100=0.
结论: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0.
2.现在3个猴子要分306个桃子,平均每只猴子分到多少个桃
子?说说你是怎样想的?(中间有0)
列式:306÷3=
口算: m

竖式计算:



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0
十位上的0÷3=0,因此商的十位上要写0.
3.算一算,想一想(末尾有0)
840÷6=
独立完成,小组交流,说一说你在计算时碰到了什么样的问题
你是怎样解决的。




三、巩固练习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和大家分享一下吧!
五、布置作业


1.课堂作业: 教材练一练第1题、第2题。
2.课后作业:练习册
六、板书设计
猴子的烦恼(被除数中有0)
0÷3=00÷10=0 0除以任何非0数都得0



七、教学反思




节约(被除数中没有0)(第1课时)
学习目标
1.探索用竖式计算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时,因不够商1而在
商中间或末尾商0的除法计算方法。
2.能正确进行商中间或末尾商0的除法竖式计算。
3.能用估算、重算或乘法对计算结果进行验算,逐步培养验算的
习惯。
教学重点
因不够商1而在商中间或末尾商0的除法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能正确进行商中间或末尾商0的除法竖式计算。
教学方法
谈话法、讨论法、讲解法、练习法
教具准备
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要点:
正确进行商中间或末尾商0的除法竖式计算。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用竖式算一算
306÷3= 840÷6=
二、导学新课
1.出示课本的主题图。

鼓励学生找到情景中的数学信息并完整表达
3个班卖废纸和矿泉水瓶,一共收入912元。
数学问题:平均每个班卖了多少元?说说你是怎么算的?


912÷3=
口算:900÷3=300 12÷3=4 300+4=304
你能用竖式来计算吗?w W w . X k b 1.c O m
学生独立完成,小组交流,全班展示。
解决淘气的问题

讨论:除到十位不够商1时怎么办?
口算解释:先分900元,余下12元,不够30元每个班分不到
10元,在十位上要商0。
除法本身:用除数十位上的1除以3,不够商1,需要十位与个
位上的数合起来,用12再除以 3,结果等于4,所以十位上要商0。
说一说竖式中每一步的意思:

2.学校用 买废品的钱买了522支笔,送给手拉手的乡村小学4个
班的小朋友,平均每个班多少支铅笔,还剩几只 ?


522÷4=
学生独立列竖式计算。组织学生交流。
522支 笔分给4个班,平均每个班分到130支,还剩2支,不够
每个班再分1支,所以各位商0,余数是2。
即:用被除数个位上的2除以4,不够商1,要商0,余数是2.
三、巩固练习
1、完成课本练一练第1题,圈一圈,算一算。

学生理解题意后,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2.完成课本练一练第3题。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五、布置作业
1.课堂作业: 教材 “练一练”的2题。
2.课后作业:练习册
六、板书设计
节约(被除数中没有0)



七、教学反思





节约(被除数中没有0)(第2课时)
学习目标
1.探索用竖式计算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时,因不够商1而在
商中间或末尾商0的除法计算方法。
2.能正确进行商中间或末尾商0的除法竖式计算。
3.能用估算、重算或乘法对计算结果进行验算,逐步培养验算的
习惯。
教学重点
因不够商1而在商中间或末尾商0的除法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能正确进行商中间或末尾商0的除法竖式计算。
教学方法


谈话法、讨论法、讲解法、练习法
教具准备
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要点:
正确进行商中间或末尾商0的除法竖式计算。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用竖式算一算
624÷6= 846÷7=
二、导学新课
1.淘气在计算除法竖式时,出现了下面的问题,快去发现其中
的错误吧,出示课本的主题图。

生:我发现第一个算式被除数中间有0,所以商的中间要用0补
上。
估算 :200÷2=100,502比200大的多,商肯定超过100,得26


不对。
竖式:商的最高位在百位上,商肯定是一个三位数,得26不对。
好了,第二个算式商补上0了,对吗?
生:对的……(犹豫)
师:我们不妨用乘法来验证一下第二个算式吧。
你是怎样来验算的,小组之间讨论,交流,各出结果。
验算:206×2=412

验算完了不对,需要重新再算一次,这一次课一定要细心呢?
师:同学们,竖式除法笔算的计 算程序是正确计算的核心,验算
则是检查计算是否正确的有效方法,能发现错误并及时纠正。
2.用竖式计算下面各题,并验算。
315÷3= 960÷8= 805÷5=
教师巡视,指名学生板演,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三、巩固练习x Kb 1. C om
1、完成课本练一练第4题,圈一圈,算一算。

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2.完成课本练一练第7题。
仔细看图,找出图中的数学信息,解决问题。请你再提出一个数学问
题,并尝试解答。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五、布置作业
1.课堂作业: 教材 “练一练”的5题。
2.课后作业:练习册
六、板书设计
节约(被除数中没有0)

验算: 2 5 1
× 2

5 0 2

七、教学反思





练习(一)
学习目标
1.熟练应用除法竖式解决一般的问题,会规范竖式的书写。
2.结合情景,联系实际,培养学生的的估算能力,为试商做好铺
垫,巩固验算的方法。
3.巩固对竖式的理解,发展竖式的推理能力,培养学生认真观察
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结合情景,联系实际,培养学生的的估算能力,熟练应用除法竖
式解决一般的问题
教学难点
发展学生推理能力。
教学方法
谈话法、讨论法、讲解法、练习法
教具准备
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要点:

熟练应用除法竖式解决一般的问题
教学过程
第1题:学生独立完成,并说一说你是怎么计算的。


(1):56÷4=14(个)
(2):216÷2=108(个)
第2题:为试商做铺垫,可以借助乘法口诀进行判断,也可借助
有余除法的计算得到结果。 < br>第3,4题:估一估商是几位数,说一说你是怎样估计的?用竖
式计算下面各题,并验算,巩固计 算。
第5题:

第6题:每组的答案的数字之间都有相似之处,培养学生认真观
察和细心的学习习惯。w W w . X k b 1.c O m
第7题:解决第2问时,说一说明年爷爷和小朋友的年龄分别是
多少,再计算。
66÷6=11
第8题:认真读题,审题,比较两个算式,你发现了什么?
540÷4=135(人) 540÷5=108(人)
排成的队形数越多,每种队形的人数就越少。
第9题:说一说你从表格中得到了哪些数学信息,如何算出每筒
羽毛球的价钱。
137-65=72(元),72÷3=24(元)


第10题:
309÷3=103(个),212÷2=106(个)
第11题:拓展提升,你是如何填数的?
商的百位是1.商的十位是0,那么被除数的十位可 能是0或者1,
但由于商的个位是2,所以被除数的个位是4,十位只能是0.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1.竖式计算时一定要细心,数位对齐,养成验算的好习惯。
2.认真读题,找出关系很重要。
五、布置作业
1.课堂作业: 教材 “试一试”的2、3题。
2.课后作业:练习册。
六、板书设计
练习(一)

540÷4=135(人) 540÷5=108(人)
排成的队形数越多,每种队形的人数就越少。
七、教学反思



集邮(有余数的除法验算)
学习目标
1.探索并掌握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商是两位数的除法的计算方
法,并能正确进行竖式计算。
2.能结合具体情景进行估算,培养估算意识。
3.会用乘法和加法验算有余的除法,培养验算的习惯。
教学重点
探索并掌握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商是两位数的除法的计算方法,
并能正确进行竖式计算。
教学难点
会用乘法和加法验算有余的除法,培养验算的习惯。
教学方法
复习法
教具准备
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要点:
会用乘法和加法验算有余的除法,培养验算的习惯。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计算并验算:
734÷2= 612÷2= 525÷5=
二、新课练习
1.同学们,你们都收集国邮票吗?今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集邮
中的数学问题吧,出示图片。

图中有哪些数学信息,你找到了吗?
生;笑笑有邮票285张。
生:他想把这些邮票放到册子里,册子每页只能放5张。(真棒)
师: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如何解决?
生:每页放5页,285张邮票大约需要放多少页?
2.每页放5张,估一估,大约放多少页?

3.算一算,能放多少页?
列式:285÷5=
(1):被除数百位上的“2”比除数的“5”小怎么办?
百位上不够商1,就商0,商中百位上的0可以不写出来。
(2)第一个商应该写在哪?


28÷5,应当在十位上写商“5”
(3)完整的写出除法竖式,你能总结规律吗?
(4)

规律:被除数是三位数且最高位上的数小于除数,首次商写在十
位上,商是两位数。
4.如果每页放8张,可以放满多少页?还剩多少张?
285÷8=( )……( )
(1)估计商是几位数?
生:8×100=800,商是2位数
生:百位上的“2”比除数“8”小,商是2位数
(2)商“3”写在什么位置上?
生:十位上。
(3)为什么商和余数的单位不一样?
商是指可以放满多少页,余数是指还剩多少张。
(4)你会验算吗?

追问:35×8表示什么?为什么还要加上5呢? m


生:每页放8张,35页放多少张。放满35页,还剩5张,所以
要加上5.
三、巩固练习
1.课本练一练第1题,巩固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商是两位数的除法
2. 课本练一练第2题,说一说每一步的意思。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五、布置作业
1.课堂作业: 课本练一练3题。
2.课后作业: 练习册。
六、板书设计

集邮


验算:


七、教学反思



买新书(连除和乘除混合的两步运算)
学习目标
1.能用画图的方法分析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并能正确列出算
式。
2.理解并掌握连除、乘除混合式题目的运算顺序,能够正确运算。
3.培养学生认真思考的学习习惯,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能用画图的方法分析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并能正确列出算
式。
教学难点
理解并掌握连除、乘除混合式题目的运算顺序,能够正确运算。
教学方法
谈话法、讨论法、讲解法、练习法
教具准备
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要点:
掌握连除、乘除混合式题目的运算顺序,能够正确运算。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用竖式算一算


84÷6= 124×8=
二、导学新课
1.学校为同学们买来了一批新书,快去看看吧,出示课本的主
题图。

你读到了哪些数学信息?
生:一共有图书200本,有两个书架,每个书架4层?
问题:平均每个书架每层放多少本书?你能画图解决这个问题
吗?
学生独立完成,小组之间交流,看谁的方法直观易懂,全班交流,
展示,说一说你的想法。

2.列式计算,再和同伴说一说。
(1):200÷2=100(本)100÷4=25(本)
先算每个书架放多少本?再求每个书架每层多少本?
(2)200÷2÷4
=100÷4


=25(本)
先算每个书架放多少本?再求每个书架每层多少本?
(3)200÷(2×4)
=200÷8
=25(本)
先求两个书架共几层?在求每层多少本?
问:你能说一说连除和乘除混合算式的运算顺序吗?
(1):没有括号时,运算顺序是从左向右计算。
(2):有括号时,要先算括号里面的。
3.先列式算一算,再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

仔细看图,找出图中的数学信息,解决问题。
三、巩固练习
1、完成课本练一练第1题,画图,说一说。
独立完成,,交流想法,集体订正。
2.完成课本练一练第2题。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五、布置作业


1.课堂作业: 教材 “练一练”的3题。
2.课后作业:练习册
六、板书设计
买新书(连除和乘除混合的两步运算)
200÷2÷4 200÷(2×4)
=200÷8 =100÷4
=25(本) =25(本). m
从左向右 先算小括号里面
七、教学反思





讲故事(连除和乘除混合的两步运算)
学习目标
1.能用画图或列表的方法表达实际问题中的数学信息。
2.能正确分析有关乘除混合运算的数量关系,发展分析问题和解
决问题的能力,并能正确列式计算。
教学重点
能用画图或列表的方法表达实际问题中的数学信息。
教学难点


能正确分析有关乘除混合运算的数量关系。
教学方法
谈话法、讨论法、讲解法、练习法
教具准备
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要点
能正确分析有关乘除混合运算的数量关系。
教学过程w
W w . X k b 1.c O m
一、导入新课
1.算一算,并说一说运算顺序。
756÷7÷6 624÷(2×3)
二、导学新课
1.淘气不光喜 欢学习语文,对数学更感兴趣,一天,淘气在语
文课上轮流讲故事,用了850字,同学们约定每个故事 的时间不能超
过3分钟,但是淘气课前试讲时用了5分,淘气没有气馁,反而发现
了一些数学问 题,我们快去看看吧。
问题:淘气3分钟能讲多少个字?你能想办法表示题中的信息
吗?赶紧试一试吧。


集体交流,说一说你的想法,(肯定)
2.你能列式解决这个问题吗?
同桌之间交流,说一说你的算式每一步的意思。
(1):850÷5=170(个)
170×3=510(个)
先算1分钟能讲几个字。再算3分钟讲多少个字。
(2):也可列成综合算式
850÷5×3
=170×3
=510(个)
小结:解决类似的问题一般要先求每一份是多少,再求几份是多
少?
3.笑笑也讲了一个故事用了4分钟,平均每分钟讲150个。她也
想3分钟完成,每分应讲多 少个字?

你能说一说你每一步的意思吗?
生:先求笑笑总的字数,再算3分钟讲完,每分钟讲多少。
三、巩固练习


1、完成课本练一练第2题,圈一圈,算一算。




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2.完成课本练一练第4题。
仔细看图,找出图中的数学信息,解决问题。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五、布置作业
1.课堂作业: 教材 “练一练”的5题。
2.课后作业:练习册
六、板书设计
讲故事

850÷5×3
=170×3
=510(个)



七、教学反思



练习(二)
学习目标
1.利用图形分析数量关系,解决除法问题。
2.估计商是几位数,巩固练习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3.综合运用本单元知识解决问题。
教学重点
利用图形分析数量关系,解决除法问题。
教学难点
综合运用本单元知识解决问题。
教学方法
谈话法、讨论法、讲解法、练习法
教具准备
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要点:
巩固练习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关于这几节内容你都学到了哪些?
运算顺序,画图分析数量关系
2.计算:
120×2÷8 480÷(2×4)
二、复习练习
第1题:独立计算,小组内交流




第2题:培养估算试商的能力。
第3题:巩固用图示分析数量关系和列式计算。



第4题:用除法解决实际问题,巩固有余数的除法的实际应用。
也可画图 来帮助自己分析数量关系。
第5题:进一步理解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1):只有乘除法,按从左向右的运算顺序。
(2):有乘除有加减法,按先算乘除,再算加减。


(3):有括号的,要先算括号里面的。
第6题:用乘除混合运算解决实际问题。说一说先求什么,再求
什么?
120×2÷8
=240÷8
=30(个)
第7题:巩固用除法解决实际问题,发展解决问题的能力。
(1):95+100+98+105+97+99=594(人)
594÷9=66(人)
简便算法:100×6-5-2+5-3-1=594(人)
(2)一、四年级一批,其他任意两个年级一批。
第8题:培养学生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
(1):8×10=80(元)
(2):(100-80)÷2
=20÷2
=10(支)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五、布置作业
1.课堂作业: 教材 “练一练”的5,6题。
2.课后作业:练习册
六、板书设计


练习二
(1):只有乘除法,按从左向右的运算顺序。
(2):有乘除有加减法,按先算乘除,再算加减。
(3):有括号的,要先算括号里面的。
七、教学反思

第二单元(单元主题)图形的运动

教材简析
1.本单 元的学习活动是在学生学习了二年级结合实例,感知平移、
旋转和轴对称现象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主要 内容包括:感知,感知
平移、旋转和轴对称现象,认识轴对称图形;给出简单轴对称图形的
一半 和对称轴,直观地描述或剪出它的另一半;能辨认简单图形平移
后的图形。









单元学习目标
1. 借助折一折,看一看等操作活动,体会轴对称图形的特征 ;
认识轴对称图形,能用折纸的方法找出对称轴;能直观判断出轴对称
图形。
2.通 过观察升国旗、转风车等现象,感知平移、旋转运动;能直
观判断出平移和旋转运动,能辨认简单图形平 移后的图形。
3.经历分析轴对称图形特征和观察物体平移、旋转运动的过程,
发展空间想象 能力;在剪纸等实际操作中激发数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w W w . X k b 1.c O m
单元重点
认识轴对称图形,能用折纸的方法找出对称轴;能直观判断出轴
对称图形。
单元难点
能直观判断出平移和旋转运动,能辨认简单图形平移后的图形。
教具准备
课件
课时安排
内 容
轴对称(一)
轴对称(二)
平移和旋转
课时
1
1
2

4课时

合 计






对称轴(一)
学习目标
1.通过观察和操作活动,初步认识轴对称图形。
2. 能用折纸的方法找出对称轴;能直观判断出轴对称图形。
教学重点
能用折纸的方法找出对称轴;能直观判断出轴对称图形。
教学难点
能用折纸的方法找出对称轴;能直观判断出轴对称图形。
教学方法
画图法,
教具准备
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要点:
能用折纸的方法找出对称轴;能直观判断出轴对称图形。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今天老师带了一副残缺的图片,根据这张图片,你能猜
出来这张照片里的建筑吗是吗?
生:天安门


左右应该是一样的,只不过方向相反的。
二、导学新课
1.观察下面的图片

这些图形是什么?
生:心形,小鱼,双喜字,房子,字母。
看一看,这些图形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独立思考,然后把自己的想法同同伴进行讨论。
集体交流,你发现了什么?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生:第1,3,4,5个图形的左右两边是一样的,第2个图形的上下
两边是一样的。
即:从中间分开,左右或上下两边是一样的。
2.利用附页中的图1折一折,看一看。

(1):先对折,看两边是否完全重合;再打开,看折痕的位置。
(2):中间的折痕把图形分成一样的两部分。
3.认一认,说一说




观察图中的虚线部分,第1,3,4,5个图形被虚线左右两边是 一样
的,第2个图形被虚线上下两边是一样的。
你能给它取一个名字吗?
这条虚线就是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想一想:怎样才能找到一个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呢?
生:可以用折一折的方法找对称轴。
三、巩固练习
1、完成课本练一练第1题,折一折。
2.完成课本练一练第2题。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五、布置作业
1.课堂作业: 教材 “练一练”的5题。
2.课后作业:练习册
六、板书设计


对称轴(一)

第1,3,4,5个图形被虚线左右两边是一样的,
第2个图形被虚线上下两边是一样的。
七、教学反思




对称轴(二)

学习目标
1.结合操作活动,经历得到轴对称图形的过程,加深对轴对称图
形特点的体会。
2 .给出简单轴对称图形的一半和对称轴,能够直观地描述(或剪
出)它的另一半,进一步体会轴对称图形 的特点并发展空间想象能力。
教学重点

给出简单轴对称图形的一半和对称轴,能够直观地描述(或剪出)
它的另一半。
教学难点


给出简单轴对称图形的一半和对称轴,能够直观地描述(或剪出)
它的另一半。
教学方法
观察法,实践法
教具准备
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要点:

给出简单轴对称图形的一半和对称轴,能够直观地描述(或剪出)
它的另一半。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轴对称图形的特征是什么?
沿对称轴对折,左右或上下两边是一样的。
二、导学新课
1.拿出课前准备的一张正方形或长方形,按照下面的做法,做
一做,你有什么发现。


思考:得到对称图案的关键是什么?
(1):先把纸对折。
(2):对折后只做出图形的一半就可以了。
2.下面是轴对称图形的一半,想一想,整个图形是什么?

明确:轴对称图形对折 后,对称轴的左右两边应该完全重合,所
以右边的半个图形应该和左边相同。
实际操作:
沿对称轴对折后,再沿给定图形的边线剪下、打开,验证。
3.将一张纸对折后剪去两个圆,展开后是哪一个?

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和同伴交流自己的想法,充分地说一说自己
是如何进行判断和选择的。
生:观察洞和对称轴间的距离。
点拨:下面的圆距离对称轴近,那么和它对称的那个圆也应该 是
靠近对称轴的一边的。反之则远。 m
三、巩固练习


1、完成课本练一练第1题。

2.完成课本练一练第3题。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五、布置作业
1.课堂作业: 教材 “练一练”的5题。
2.课后作业:练习册
六、板书设计
对称轴(二)
对称点到对称轴的距离是相等的。
七、教学反思




平移和旋转(第1课时)
学习目标
1.结合生活经验和分类活动,初步感受平移和旋转现象,直观体
会它们的特点。
2.结合在方格纸上平移物品的操作活动,体会平移运动的过程。
教学重点
感受平移和旋转现象,直观体会它们的特点。
教学难点
结合在方格纸上平移物品的操作活动,体会平移运动的过程。
教学方法

观察法
教具准备
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要点:
结合在方格纸上平移物品的操作活动,体会平移运动的过程。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观察下面的现象,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二、导学新课


1.出示课本的主题图。

这6幅图都是生活中的现象,你能把他们分成两类吗?
国旗在上升,方向盘在转动,推拉窗,旋转风车,推箱子,指针
在转动。
课件动画演示相同的现象。学生观察。
生:国旗在上升,推拉窗,推箱子,都是沿直线运动的
生:方向盘在转动,旋转风车,指针在转动,都是围绕一个中心
旋转的。
2.认一认

国旗在上升,推拉窗,推箱子,都是沿直线运动的。就是平移。
方向盘在转动,旋转风车,指针在转动,都是围绕一个中心旋转


的。就是旋转。
问题:平移和旋转的不同点是什么?
平移都是沿直线运动的。
旋转都是围绕一个中心旋转的。
3.试着做一个平移或旋转的动作。
学生大胆尝试,可以上台给大家展示,并说说这个动作的特点。
大家来判断。

4.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平移和旋转的例子。与同伴交流。
生:电梯的运动,滑滑梯,用拖把拖地都是平移。
生:旋转门,抽奖转盘,车轮子都是旋转。
三、巩固练习
1、完成课本练一练第1题。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五、布置作业
1.课堂作业: 教材 “练一练”的2题。


2.课后作业:练习册
六、板书设计
平移和旋转
平移都是沿直线运动的。
旋转都是围绕一个中心旋转的。

七、教学反思





平移和旋转(第2课时)
学习目标
1.结合生活经验和分类活动,初步感受平移和旋转现象,直观体
会它们的特点。
2.结合在方格纸上平移物品的操作活动,体会平移运动的过程。
教学重点
感受平移和旋转现象,直观体会它们的特点。
教学难点

结合在方格纸上平移物品的操作活动,体会平移运动的过程。
教学方法
观察法


教具准备
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要点:
结合在方格纸上平移物品的操作活动,体会平移运动的过程。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平移和旋转的特点是什么?
平移都是沿直线运动的。
旋转都是围绕一个中心旋转的。
二、导学新课
1.出示课本的主题图。

(1):先把棋子向下平移4格,描下来。
(2):把铅笔向右平移3格,描下来。
(3):再把三角尺向左平移2格,描下来。
(4):观察拼出的图形像什么?




2.说一说,铅笔和三角尺是怎样才能平移到图3的位置?

平移铅笔:先向右平移5格,再向下平移2格;
也可以先向下平移2格再想右平移5格。
平移三角尺:先向右平移3格,再向上平移2格;
也可以先向上平移2格,再想右平移3格。
追问:你是如何找出平移几格后图形的位置的?
生:可以看三角形的三个顶点。看看这几个具体的点平移了几格。
三、巩固练习
1、完成课本练一练第3题。


2.完成课本练一练第5题。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五、布置作业
1.课堂作业: 教材 “练一练”的4题。
2.课后作业:练习册
六、板书设计
平移和旋转
平移都是沿直线运动的。
平移的格数就找具体点。







第一次月考试卷
姓名 得分
一、直接写出得数。12%
69÷3= 75÷5= 460÷2= 84÷4=


57÷3= 540÷3= 84÷6= 91÷7=
860÷4= 100÷4=
96÷8= 45÷3=

二、填数:在( )里填上“平移”或“旋转”。12%
1、开关水龙头是( )。
2、时钟的分针在运动是( )。
3、马车在走动是( )。
4、升降机把水泥运送到五楼是( )。
5、算盘拨珠是( )。
6、骑自行车时,车轮是( )。
三、在□里填数,并计算。12%
4□×6=282 3□×5=195 5□×7=371 4



四、笔算带★要验算:20%
936÷3= ★1827÷4= 1234


436÷4= ★984÷8= 1021



□×9=414

÷4=
÷6=


五、看图列式计算:9%
1、322里有几个7?


2、936是8的几倍?


3、477连续减去几个9得0?



六、(1)请你画出对称轴的另一半,并说一说像什么?(每个3分,
共9分)


(2)、标出乌龟行走的路线。“▲”是乌龟现在的位置。先向西平移
5格,再向北 平移8格,又向东平移8格,最后向南平移5格。
(共10分)



六、 应用题:(4+4+8)%
1、光明小学三年级学生进行广播操比赛,共有376人,每8人站一
行,要站几行?

2、陈大伯要给540棵苹果树喷药水,准备5天喷完,平均每天要喷
多少棵?

3、某车间7天加工315个零件,平均每天加工多少个零件?照这样
计算,3天, 5天,9天各要加工多少个零件?计算后填表:
时间
1
(天)
零件总








3 5 7 9
315


第 月检测分析















最高
分及
姓名









90分
以上
人数

60-
89




60分
以下
人数

未及格
学生姓









































第三单元:乘法
单元教学目标:
1、通过问题解决,使学生感知两位数的乘法计算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感知数学就在生活中。
2、能独立思考、探索两位数的乘法计算方法,体验算法多样化,并
能交流计算(含估算)过程 。
3、能运用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生活中
的数学问题。
单元教学重点:

理解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
问题。
教学难点

1、能结合具体情境,正确进行估算,为计算结果指出某个取值范围。
2、理解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算理和算法。
关键:
1、充分利用和发挥教材主题图的引导作用,让学生在具体生动的生
活情境中学习数学。
2、充分利用已学知识的迁移作用,沟通新旧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
成基本的计算能力。



第一课时
课题:找规律

教学目标:
1、能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因数是整十数的乘法计算方法,感受积的
变化规律。
2、 能比较熟练进行因数是整十的乘法计算,并能运用这一知识解决
日常生活中一些简单的数学问题。
教学重点:
找到整十数相乘的变化规律。
教学难点
:进行因数是整十的乘法计算。
教法:
引导法,讲授法
学法:
小组合作探究法
教具:
课件,小黑板
学具:
练习本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口算练习。
5×3= 3×4= 14×4= 15×2=
10×3= 50×8= 40×2= 50×4=
2、说一说。


学生说出口算结果后,让学生说一说口算的过程,特别是因数末尾有
0的计算。
二、揭示课题
老师肯定刚才学生的回答。
1.指出复习题的题目特征:多位数乘一位数。
2.揭示新课题。
今天,我们接着学习乘法知识。
板书课题:乘法
三、小组合作,探究新知
1、教学“找规律”。交流算法。
出示第一组算式。
1)学生独立计算,回答结果。
2)提出问题:为什么50×10等于500呢?
这道算式的因数都是几位数?(两位数)
教师说明,多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规律是否适用于两 位数乘两位数,
还有待于同学们去探索。现在运用已有的知识来说明。
第一:50×10表示50个10相加,从数位表知道它就是500。
第二:50×10=50×2×5=100×5=500


出示第二、三组算式 :(学生回答算式结果,教师添上得数。交流
30×20,12×40,120×40的计算过程。)
(2)探索规律。
1)引导学生观察三组算式。问:你发现了什么?
2)学生讨论,交流。
3)小组发言。
4)教师小结。
因数是整十数的乘法计算规律:先计算末尾0前面数字的乘法,
然后在所得积后面添上被省略的0。
2、尝试练习。
(1)根据大家发现的规律,我们来计算两道题。
40×30 140×30
(2)让学生独立完成,回答算式结果,教师巡视,辅导个别学生,
了解掌握情况。
(3)最后归纳计算程序,明确步骤:如140×30,先计算
14×3=42;再添上原来因数中被省略的0,即140×30=4200。
3、试一试。
课本第30页“试一试”的第1题。


四、反馈交流:结合学生实际情况进行讲解,个别辅导。
五、当堂训练:
课本第30页“的第2题。
先由学生独立解答,然后口答结果,全班统一结果。
六 、小结:因数是整十数的乘法计算规律:先计算末尾0前面数字的
乘法,然后在所得积后面添上被省略的 0。
七、作业布置:
课本第30页“练一练”的第1,5题。
板书设计
找规律
因数是整十数的乘法计算规律:先计算末尾0前面数字的乘法,
然后在所得积 后面添上被省略的0。
教学反思





找规律练习课
教学目标
1、能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因数是整十数的乘法计算方法,感受积的
变化规律。
2、 能比较熟练进行因数是整十的乘法计算,并能运用这一知识解决
日常生活中一些简单的数学问题。
教学重点:探索乘数是整十数乘法的计算方法,并能熟练地计算
教学难点: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教法:引导法,探究法
学法:练习法
教具:课件,小黑板
学具:练习本
教学过程
一、练习导入
5×3= 3×4= 14×4= 15×2=
10×3= 50×8= 40×2= 50×4=
40×40= 30×80= 24×30= 15×50=
60×20= 50×20= 130×20= 18×50=
二、新知探究


1) 活动一:探索3×20的算法
1、学生交流讨论算法
2、教师揭示算理:把20先看成2,2×3=6,3乘的这个2表示 2个十,
那么6就表示6个十,6个十就是60
2)活动二:探索5×20的算法
1、集体交流,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喜欢的计算方法
2、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计算
3)活动三:10×20
这道算式的两个乘数都是整十数,用什么方法计算,同桌相互交流
4)变式运用
既然找到了规律就要会对上面所学的算式会运用规律
三、巩固提升:
1、根据每一组第一个算式填空
12×3=36 5×13=65
( )×30=360 5×( )=650
( )×30=3600 5×( )=6500
学生独立完成,再进行交流汇报,着重引导学生观察乘数和积的关系
变化


2. 填一填。(看谁填的多)
( )×( )=800 ( )×( )=1260
3. 1盘能装下28个鸡蛋,那么10盘能装多少个鸡蛋?20盘呢?30
盘呢?
四、总结
板书设计
找规律
3×20
5×20=100
10×20=200
教学反思




队列表演(一)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的问题情境,探索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的乘法,


经历估算与交流的过程。
2、掌握用竖式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并感悟与体验算法
多样化的过程。
3、能运用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表格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
教学难点:
表格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
教 法:
引导法,提问,讲解
学 法:
小组合作探究法
教 具:
课件,小黑板
学 具:
练习本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淘气今天可高兴了,因为他负责给 全班排列方阵,他邀请了我们,同
学们,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二、自主学习:
(一)出示自学目标:
结合住新房的问题情境,探索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的乘法。
(二)自学指导:


自学课本第32页以上内容,解决一下所给出的问题
1、仔细观察并说出图意。
2、用什么方法解决呢?
三、小组合作,探索新知:
1、同学们根据图中所给的数学信息
(1)独立思考列式,如:列出算是:14×12 或12×14
(2)小组讨论交流计算方法。
2、 探讨算法:
第一种方法:口算法,14×6×2=84×2=164
第二种方法:简便运算,12×14=12×2×7=24×7=168
讨论:比较三种算法,说区别和联系。
最后,强调两位数乘两位数竖式计算格式,并再次强调理解对应位值
要对齐的道理。
四、交流反馈:
做练习题,有不理解的问题提出来,进行个别辅导。也可以让同
学之间相互帮助。
五、当堂训练:课本第32页的“算一算”。
学生自己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计算,但鼓励学生用竖式进行


计算,最后强调计算的格式。
六、巩固练习
1、课内作业。(课本第33页“练一练”的1-4题)
七、课堂总结:(一)两位数乘一位数可用( )计算,也可用( )

算,它们都是分三步计算,只不过竖式是把三部综合起来更简便。
八、作业布置:
20×30= 30×40= 140×20= 150×30=
10×30= 50×80= 40×120= 50×40=
板书设计
队列表演(一)
列出算式:14×12 或12×14
笔算:14×12=168
教学反思




队列表演(二)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的问题情境,探索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经历估算与
交流的过程。
2、掌握用竖式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并感悟与体验算法多样化的过
程。
3、能运用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竖式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
教学难点:
竖式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
教 法:
引导法,提问,讲解
学 法:
小组合作探究法
教 具:
课件,小黑板
学 具:
练习本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淘气的问题解决了,可他运用了另一种方法,同学们,让我们一起去
看看。
二、自主学习:


(一)出示自学目标:
结合队列表演的问题情境,探索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的乘法。
(二)自学指导:
自学课本第34页以上内容,解决一下所给出的问题。
1、仔细观察32页主题图并说出图意。
2、用什么方法解决呢?
三、小组合作,探索新知:
1、小组讨论交流计算方法。
14×12=168
最后,强调两位数乘两位数竖式计算格式,并再次强调理解对应位值
要对齐的道理。
三、交流反馈:
做练习题,有不理解的问题提出来,进行个别辅导。也可以让同学之
间相互帮助。
四、当堂训练:
课本第34页的算一算。
学生自己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计算,但鼓励学生用竖式进行计
算,最后强调计算的格式。


五、巩固练习(练一练1-5题),学生独立完成。
六、总结:
竖式计算时要注意:用哪一位上的数去乘第一位数,积的末尾就
要和哪一位对齐。
六、作业布置: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电影院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的问题情境,探索两位数乘两位数(有进位)的乘法,
并经历这一过程。
2、会进行两位数乘两位数(有进位)的乘法计算,并能解决一些简
单的实际问题。
3、经历估算与交流算法多样化的过程。


教学重点:
竖式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有进位)。
教学难点:
竖式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有进位)。
教法:
引导法
学法:
小组合作探究法
教具:
课件,小黑板
学具:
练习本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1、计算下面各题。
16×11 12×14 32×21
2、结合以上各题,说说上一节课的学习内容。
二、新知探究
1、引入谈话。
今天,我们将继续学习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计算方法,它与上
一节课内容有什么不同 呢,请同学们在探索过程中去发现它,并掌握
它。
2、教学例题。
(1)出课本主题图。



(2)认真审视主题图,说一说,你知道哪些信息。
一共有500人来电影院;
电影院里的座位一共有21排;
每一排一共可以坐26人。
(3)提出问题:这是21排26号,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它告诉我们
什么?
(4)想一想:怎样列式,可以算出一共有多少个座位?
21×26 或 26×21
(5)估算结果:
让学生独立思考探索,然后同伴间交流、提问、回答结果。现在
先请同学们估算一下。
(6)探索笔算。
第一种方法:口算法,26×20=520,26×1=26,520+26=546
第二种方法:简便运算,26×21=26×3×7=78×7=546


第三种方法:笔算,26×21=546
2 6
× 2 1
2 6 ………1排有多少座位。
5 2 ………20排有多少位。
5 4 6 ………21排有多少位。
再次强调:
第一:因数21十位上的2表示什么?(这里十位上的2表示2
个十,即20。)
第 二:积“52”中的2,为什么要写在十位上?(这里的52,是
表示52个十,即520。这里是把个 位上的0省略不写。)
最后,让学生比较这三种算法中,哪一种简单、方便。容易掌握,为了今后能解决较复杂的乘法计算,一般情况要求学生应该掌握用竖
式计算方法。
三、交流反馈
1、打开课本,看书,有不理解的问题提出来,进行个别辅导。也可
以让同学之间相互帮助。
2、课本第36页练习。
四、当堂训练,巩固练习


1、课内作业。(课本第37页“练一练”的1-4题)
第1题,首先让学生独立计算,然后交流结果。
第2题,用竖式计算题目。由学生独立完成,然后同伴交流。
第3题,注意“第17届”中的“17”,预防学生拿来列式计算。
第4题,是一道简单的应用题,这一题的难点在于时间单位的统 一,
要让学生理解:为什么要把1时转化为60分,才能进行列式计算。
还要注意时间的进率。
五、作业布置
小黑板题,与“口算”对应的练习。
板书设计
电影院
列出算是:21×26 或 26×21
笔算,26×21=546
2 6
× 2 1
2 6 ………1排有多少座位。
5 2 ………20排有多少位。
5 4 6 ………21排有多少位。


教学反思



练习三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理解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有进位)的算理、计算方法。
2、能利用两位数乘两位数(有进位)的乘法,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简
单问题。
重点:
进一步理解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有进位)的算理、计算方
法。
难点:
进一步理解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有进位)的算理、计算方
法。
教法:
引导法
学法:
练习法
教具:
课件
学具:
练习本
教学过程
一、基础练习


1、口算。
(1) 20×10 30×20 40×30 400×30
(2) 13×20 15×10 18×30 120×40
2、计算。
(1)32×23 26×42
要求:
1)提倡多样化计算方法。
2)展示各种计算过程,学生汇报。
3)提问说明每一层计算的算理;
4)发现问题,即使纠正。
(2) 2 4 5 2 4 6
×1 3 ×3 1 ×2 2
要求:
1)用竖式计算,格式规范;
2)同桌之间互相交流。
3)展示个别同学计算过程。
4)出现问题,及时评讲。
二、专项练习


1、出示计算题:54×36
要求:
1)学生独立完成;
2)同桌之间互相交流,检查;
3)提问学生,说一说计算中遇到什么问题,要注意什么;
4)抽选部分学生的计算过程进行评奖。
5)强调连续进位时的处理方法。
2、课本第38页第5、6题。
第5题:是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计算,由学生独立 完成,然后
同伴之间互相检查、交流,最后全班交流订正。
第6题:这是一道探究的数字模式规律的探索题。先独立计算,
再从中发现规律。解决步骤:
3、利用所发现的规律,算一算。
12×25和16×25
根据发现的规律,得出:
12×25=300 1200÷4=300
16×25=400 1600÷4=400
接着再让学生完成课本第6题的第(2)题。


4、总结谈话。
着重总结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程序,注意点。
三、巩固练习
课件上的作业。
四、作业布置
与“口算”对应的练习。
板书设计(略)
教学反思:




练习三第2课时
教学目标:
1、进一步巩固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计算。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策略意识。
教法:
引导法
学法:
练习法


教具:
课件
学具:
练习本
教学过程
一、基础练习
1、课本中练习三的第1题。
教师运用口算卡片出示题目,要求学生直接回答算式计算结果。
回答时,要求语言表达完整。
(1) 20×20 30×50 12×30 40×7
(2) 15×30 25×40 16×50 80×15
2、补充计算。
(1)28×24 (2)42×35
3、用竖式计算。
1 8 5 2 6 3
×2 3 ×4 1 ×4 2
要求:
1)学生独立完成,请3人上台板演;
2)同桌之间互相检查。
3)教师讲评,及时纠正错误。


4)提问学生,计算过程的注意点。
二、专项练习
1、练习三的第4题。
“选数填空”这是一道开放性题目。其目的是,在解决问题的过
程中,培养学生的策略意识。
学生自己先填写,然后让学生说一说解决策略。
归纳出:把题中各数的0先暂时省略,再来进行选数填 空,最后再补
上0。最后,汇报结果。全班进行订正。
2、练习三的第6题。
这是一道判断题,同样引导学生不必计算,运用估算进行判断,
培养解决问题的策略。
策略: 把因数进行取舍成整十数,然后把结果进行比较。如54×
24=4526(错),想:把54看成60 ,24看成30,60×30=1800,正
确结果应该小于1800。
三、巩固练习
1、课内外作业。
课本练习三的第3、8题,第9、10题。
第3题:主要是时与分的单位换算,这一问题学生在上一节课已
经遇到,没有困难。


第8题,鼓励学生独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第9题,学生可能有以下两种解 决方法:一是先计算出苹果汁与
橘子汁一共有多少箱,再算它们一共有多少瓶;二是先算出苹果汁与橘子汁分别有几瓶,再算出它们一共有多少瓶。这两种算法都可以,
且不要求学生列综合算式。 < br>第11题,共有2个小问题,先由学生独立完成。然后启发学生想
一想:今后碰到类似的要用同样 的方法进行解决。
2、课件上的选用作业。
四、作业布置
与“口算”对应的练习。
板书设计(略)
教学反思:





第三单元综合练习
一、我会算。
1、直接写出得数。21%


70×3= 16×3= 36×20= 18×40=
42×50= 24×20= 60×30= 98×100=
50×22= 80×90= 120×30= 12×70=
19×30= 30×40= 25×80= 14×60=
12×25= 300÷4= 31×41= 11×84=
2、列竖式计算。12%
39×47 53×29 78×69

85×94 45×26 72×55

3、递等式计算。9%
2089-125×8 (14+16)×150 108÷(58-
49)
二、我会填。26 %
1、两个最小的两位数相乘,积等于( ),两个最大的两位数
相乘,积等于( )。
2、( )×( )=600 ( )×( )=1500
( )×( )=2400 ( )×( )=3000
3、、25×40的积的末尾有( )个0。
4、49×31大约等于( )。
5、24×3=72,2400×30=( )。
6、在180÷(80-50)中,应先算( ),再算( )。


7、在○里填上〉、〈或=。
38×23○38×25 46×24○92×12 361○19×19
23×32○22×33 89×11○969 34×43○43×
34
8、判断下面的题计算是否正确。(对的打∨,错的打×)
54×24=4526 ( ) 37×84=318 ( ) 15×35=436
( )
9、在13×40的积的后面补( )个0,与130×400的积相等。
10、□8×92积的末尾一定是( )。
11、下面与48×90的计算结果不同的算式是( )
A.480×9 B.408×9 C.90×48
12、仔细观察下面的竖式再认真填写。
4 5 书包每只45元
× 1 2
9 0 是( )只书包的价钱。
4 5 是( )只书包的价钱。
5 4 0 是( )只书包的价钱。
三、解决问题。32%
1、长颈鹿有30只桃子,猴子的桃子比长颈鹿的12倍少7只,猴子
有多少只桃子?5%

2、商店的一款台灯售价是每个32元,如果买这款台灯15个,共需

多少元?5%

3、301班有49人,每人有图书18本,302班也有50人,每人 有图书
12本。301班共有图书多少本?302班共有图书多少本?5%

4、第3题再提一个数学问题,并解答。5%

5、“三八”妇女节,正大公司组 织170名女职工准备参加旅游团的
一日游,小车限乘5人,每辆租费30元;中巴车限乘15人,每辆 租费
60元。
(1):全部租大车要多少元?4%

(2):全部租小车要多少元?4%
(3):请设计一种方案,怎样租车最省钱?4%


第三单元测试题

一、我会填。
1.被乘数是45,乘数是30,积是( );25×11的积是( ).
2.乘数不变,被乘数的末尾添上几个0,积的末尾就添上( ).
3.24与40相乘的积是( ),23的30倍是( ).
4.一个数乘6得216,这个数是( ).


5.24的50倍是( ).
6.选数填空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90
( )×( )=1200 ( )×( )=2800
( )×( )=900 ( )×( )=800
二、请你做判官:(对的在括号里画“√”,错的画“×”
1. 25×40所得的积的末尾只有1个0. (
2.两位数乘两位数,积可能是四位数. (
3. 35+29×47读作35加上38的和乘以47. (
4. ( )×70<4200,括号里最大能填60. (
5.计算45×33时,两次乘得的积都是135. (
三、细心选一选。(选择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里)。
1.25×300的积是位数,积的末尾有 个0.[ ]
A. 两 B.四 C.三
2.有15箱饮料,每箱20瓶,一共有 瓶饮料.[ ]
A.30 B.300 C.3000
3.50× =2400[ ]
A.48 B.480 C.60
4.积是四位数的算式是[ ]
A.22×31 B.425×31 C.57×32
5.把35连续加21次,结果是[ ]
A.635 B.735 C.567 D.455

)
)
)
)
)


四、请你来动手。。
1.列竖式计算
46×33= 95×30= 22×67= 45×14=

2.脱式计算

(165-45)×4 (135+65)÷5 (46+32)×34
(40+35)×27 (69-35)×24 158+42×27

五、解决问题
1、.商店卖出25盒圆珠笔,每盒12枝,每枝2元.一共卖了多少元?

2.东 仁小学组织375名学生前往乡镇小学开展“手拉手”活动,他们
租借汽车运输公司36座的大客车,租 10辆够吗?
3.小强每分钟走75米。他从家出发走了15分钟,到达书店,又走
了18分钟,到达公园。
(1)小强家到书店有多少米?


(2)小强家到公园有多少米?


4.卖苹果。有25箱苹果,苹果单价每千克5元。每箱苹果重1 6千克,
一共有多少千克?


整理与复习
教学内容:复习本册教材前几个单元的知识,课本第 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帮助学生回忆本学期己学过的的知识。
2.使学生能够根据具体的生活情境,独立提出问 题并解决问题,进
一步感受数学的作用和价值。
3.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进步,学会总结自己 的成长过程,进而获
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重点难点:
1.提高学生独立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使学生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关键:进一步感受数学的作用和价值。
课 型: 复习课
教 具:电脑课件
教学流程:
一、学前准备
转眼间,半个学期过去了,老师和大家一 起在数学世界里留下了
许多回忆。我们一起认识了“小数”这位好朋友,又结识了“平移”、
“ 对称”、“旋转”这三个数学人物,还丰富了整数乘法。在这段日


子里许多同学精彩的表 现给我们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二、回忆旧知,形成体系
1.回忆旧知。
学生甲:借助元、角、分,我们认识了小数,并学会了一位小数的
加法和减法。
学生乙:我们会判断生活中的平移、对称和旋转现象。
学生丙:我们能准确地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
教师:大家对学过的知识掌握得不错,我们能不能把他们分分类
呢?
2.数学从内容 上我们主要分为: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
概率和实践活动。我们研究过的内容又属于哪一类呢?
学生甲:小数部分属于数与代数,平移、对称、旋转属于空间图形。
学生乙:两位数乘法也属于数与代数吧
3. 应用旧知。
投影出示:课本第40页的商店图。

三、课堂作业设计


课本第42页“巩固应用”的第1题。

四、思维训练
课本第42页“巩固应用”的第2题。


五、课堂小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把开学以来所学的知识复习了一下,在复习
的过程中你们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板书 :1. 数的意义
数与代数 小数加法和减法
两位数乘法
2. 认识了对称图形
空间与图形
会判断平移和旋转现象
反思:


第四单元:千克、克、吨
第1课时:有多重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生活情境,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 ,知道“1千 克=1000
克” ,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2、了解 1 千克和 1 克的实际质量,能根据生活实际选择合适的质量单位。
3、能运用千克和克的有关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感受质量单位 在实际生活
中的应用。
【教学重难点】
重点:建立 1 千克、1 克的概念。
难点: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 ,知道“1千 克=1000克” ,能进行
简单的换算。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感知轻重
二、让学生从桌上任拿 2 个物品掂一掂,说一说谁比较轻,谁比较重
三、探索新知
1、
师:同学们收集的资料非常好!同学们刚才说到的克和千克就是 国际上统一使用
的质量单位,用来表示物品的质量,今天我们就来认 识克和千克
2、认识秤


要想知道物品的准确质量可以用秤来称,在生活中你见过哪些秤?
四、拓展学习



认识克 1千克=1000克 1kg=1000g







这个鸡蛋重 这个西瓜重
( )克 ( )千克 笑笑体重是
五、课堂小结
一般比较轻的东西用克作单位,较重的用千克作单位
人的重量一般用千克
六、作业布置:课本46页的1、2、3题
【教学反思】:





第2课时:1吨有多重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认识质量单位吨。了解1吨有多重,知道“1吨 = 1000千克”。


2、能运用千克、克、吨的有关知识估计一些物体的质量,提高估计能力。
3、感受质量与日常生活的联系,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教学重难点】
重点:认识质量单位吨。了解1吨有多重,知道“1吨 = 1000千克”
难点:掌握“1吨 = 1000千克”,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谈话引入。 师:同学们,我们来看一看屏幕上都有什么?你能为它们选择合适
的质量单位吗?这头大象的质量用什么作单位呢?
二、初学新课
初步感知“吨”




三、引导释疑



四、拓展学习




一卡车货物 重3( ) 一桶食用油重2( )

一卡车货物


4 千克=( )克 ( )t=2000kg w W w .x K b 1.c o M
3 吨=( )kg 18t=( )千克
5000 克=( )千克 ( )kg=6t
在○里填上“>” “<”或“=” 。
8000 千克○8 吨 4500 克○4 千克
3t○3600 kg 5千克40克○6千克
五、课堂小结
一般比较重的物体用吨做单位
如:火车运货物 汽车运货物
比较小比较轻的用克做单位如:鸡蛋 、牙膏
牛、羊、人、一箱货物、一箱苹果、一只鸡等一般用千克做单位
六、作业布置:
【教学反思】:





关于亲情的片段-交通安全教育资料


河南省银行业协会-山东省历年高考分数线


郭小平-观察日记蚂蚁


2013高考语文试卷-精神病院笑话大全


山西工程技术学院-河南农大分数线


榕树的养殖方法和注意事项-护士演讲稿


职称英语考试查询-郎平国籍


端午节传说故事-赞美女人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