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北师大版)第4版教材修订说明
公务员法实施细则-幼儿园卫生保健制度
建设旨在促进儿童健康成长的数学家园
——新世纪小学数学教材(北师大版)第4版教材特色介绍
刘 坚 孔企平
张 丹
1
新世纪小学数学教材编委会本着一以贯之、与时俱进的精神,
认真领会数学课程
标准2011版的基本思想和核心理念,冷静分析十七年来本套教材先后三个版本编写
和
实践的经验、成效和持续面临的挑战,密切跟踪国际中小学数学课程教材的最新进展
和发展方
向,深入研究并认真把握数学与儿童成长的内在的、非人为的联系,进一步
突出和强化本套教材的风格和
特色,着力打造一套旨在促进儿童健康成长、符合儿童
数学学习与成长规律、反映多元丰富数学世界、具
有国际视野和中国风格的小学数学
教材。
经过长达三年的基础研究和精心修订,新世纪小学数
学第4版教材基本形成如下
特点:以“情境+问题串”为基本呈现方式,力图实现课程内容的展开过程与
学生的
学习过程、教师的教学过程和课程目标的达成过程四位一体,从而促进学生不断经历
“从
头到尾”思考问题的过程,获得与其年龄特点相适应的、必要的基础知识、基本
技能、基本思想和基本活
动经验,发展发现和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精心设计“情境 +问题串”的呈现方
式,为自然而然地展开学生的数学学
习过程和教师的数学教学过程提供基础环境和主要脉络
充
分暴露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并通过有效的交流、讨论和引导,进一步展开数
学学习过程,是本套教材一
直以来持续关注的课题。新世纪小学数学教材通过设计一
系列有趣、有用、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或活动,试
图激活学生的已有知识和经验,鼓励
学生在调动自己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学习数学、发展数学。十多年
来,“问题情境
——建立模型——解释与应用”的基本叙述方式己经成为本套教材的一个标志性特
点。同时,我们也清醒地意识到,现行教材内容对于学生学习过程的指导还比较“粗
1
本文由张丹、刘坚执笔。
作者简介:
刘 坚,新世纪小学数学教材
主编,教授,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主任助理,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
革核心专家组成员,教育
部《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研制组负责人。
孔企平,新世纪小学数学教材执行主编,教授,华
东师范大学课程系主任,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
标准》研制组核心成员。
张 丹
,新世纪小学数学教材副主编,教授,北京教育学院数理学院院长,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
标
准》研制组与修订组核心成员。
1
放”,给教师预留的空间过大
,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教师理解、把握教材的困难。因
此,在继承教材已有特色的基础上,第4版教材的
修订力求为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提
供更为有效的内容设计,力求使课程内容的展开过程与学生的学习过程
、教师的教学
过程和课程目标的达成过程实现统一。
教材强化了“情境+问题串”的呈现形式
,每一个单元每一个重要内容的呈现都
力图从学生喜闻乐见的一个或一组与课程内容有内在联系的特定情
境出发,展开一组
问题。学生在教师引导下理解情境、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学习数学、发展数学、实现<
br>数学课程目标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获得了对重要数学概念、数学思想的
理解,更重要
的是儿童在亲身动手做数学的过程中学会了如何学习数学、如何发现和
提出问题、如何分析和解决问题,
学生在交流、分享、讨论、质疑的过程中,逐渐学
会了有条理地思考,学会了多角度思考,学会了数学的
思考。同时,这样一种稳定的、
具有较强包容性的呈现形式无疑也为广大一线教师准确理解和把握教材特
点和学与
教的要求、为教师创造性开展数学教学活动提供了便利。以下列举一个修订前后的教
材
的例子加以说明。
修订前
修订后
这一内容是一年级上册“8的加减
法”,修订前后的情境基本一致。修订前的教
材只是设计了让学生填写空白算式和结果的内容,其实经过
深入分析,我们认为这一
内容承载了丰富的学习目标:根据情境进一步体会加法的意义,能列出加法算式
;能
探索出算式的结果;情境中蕴含了丰富的数量信息,可以列出1+7、2+6、3+5、4+4
2
等多个算式,因此可以在此基础上整理一下有关 8的加法,引导学
生有条理的思考,
等等。这些学习目标在新修订出版的第4版教材中都会以“问题串”的形式体现出来。
在创设“情境”和设计“问题串”的过程中,每一位教材的执笔者最关注,实际
上也是整个编写
团队最费心思调研、思考、不断讨论的最主要问题就是“由一个特定
情境承载的课程内容所引发的关键学
习目标到底是什么”“学生进入这个情境后可能
的思考过程、方法策略、问题困惑又是什么”“如何有机
地把学习目标与学生的学习
过程有机地、内在地整合成一条主线,即‘问题串’”。事实上,学生随着这
一特定意
义下“问题串”的学习与思考过程,将自始至终会围绕着本单元最核心的内容、最有
价
值的话题展开数学活动,而活动的有效开展和不断深入将直接有助于学习目标的实
现,因而这个过程同时
体现了教师的教学过程,而且好的“问题串”还能有效地帮助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高质量的数学学习活动。
同时,“问题串”的设计、选择与呈现直
接服务于课程的学习目标,这无疑对广大基层的一线教师准确理
解和驾驭教材、创造
性开展数学教学活动提供了方便,也能有效避免教师反映过去教材提供的问题开放性
过大、目的不明晰而造成的教与学的困难。
(二)在课程标准修订的背景下,更加重视学习目标的整体实现
教材一直关注学生在知识技能
、数学思考、解决问题和情感态度等各方面的全面
发展。此次改版,我们根据课程标准修订的精神,为促
进学习目标的整体实现,在以
下方面进行了持续努力:
1.注重基本活动经验和基本思想 <
br>对于基本活动经验,教材主要通过两种形式体现。第一,设计专门的积累活动经
验的课,在这些课
中一般不以学习某个具体的概念、公式为目标,而是通过设计活动
帮助学生积累从事数学活动的经验和数
学思考的经验。例如,一年级上册第14页“快
乐的午餐”,这是一节新增的帮助学生积累“一一对应”
活动经验的课,帮助学生体
会数量的多与少,为后面学习数的大小的意义奠定基础。第二,在一节课学习
的“问
题串”中,设计积累活动经验的活动和问题。例如,三年级面积的学习,教材在问题
串中
设计了一个问题:如何比较两个通过直接观察无法判断的图形的面积?学生可以
通过将两个图形重叠后再
剪拼比较。进一步,如果两个图形不能移动,学生将想到用
统一的小的“单位”(如橡皮、硬币、小方块
等)来量,哪个图形含的“单位”多哪
个图形的面积就大。在这个问题中,学生积累了“运用小实物的某
一个表面去度量大
的物体的面积”的经验,在为形成“面积单位”打下了基础的同时,也进一步感受了<
br>
3
面积的意义。
对于基本数学思想,教材力求通过设计活
动和问题,体现抽象、推理和模型思想。
对于抽象,体现从数量到数、从物体到图形的抽象,以及从数到
字母的抽象。对于推
理,既体现归纳、类比等合情推理,鼓励学生进行猜想;又针对小学生的特点,鼓励
学生运用自己的语言和多种方式说明道理。对于模型思想,将体现数学建模的全过程。
实际上,
教材中到处体现着基本数学思想,这里仅举一年级的一个例子。对于数的认
识,非常重要的是体现从数量
到数的抽象过程,在一年级上册第4页“快乐的家园”,
体现出从 1个太阳、1棵树、1个萝卜、1筐
萝卜等数量中抽象出数“1”的过程,以及
从其他数量中抽象出其他数的过程。
2.
注重体现“从头到尾”思考问题的过程
部分内容问题串的设计,体现了“发现和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
问题”的全过程。
例如,一年级下册第 49页“采松果”,首先鼓励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然后鼓励学
生分析和解决问题。教材还设计了专门培养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能力的活动,并且根
据学生的年
龄特点,有不同的设计要求。同时,在每学期期中的整理与复习中,专门
设立了“我提出的问题”的栏目
,鼓励学生整理在学习过程中提出的问题,以及在回
顾整理的基础上再提出新的问题。目前,教材呈现的
问题都来源于真实的学生调研,
征集了学生在整理与复习的过程中提出的有代表性、有价值的问题,包括
他们的一些
“发现”。比如:“七巧板中为什么没有长方形”,“为什么能够站稳的都是立体图
形?我们能想办法让平面图形站稳吗”,“生活中的数数不完,咱们能学完吗”。尽
管一年级的学生语言
可能还稍显稚嫩,但他们的不断思考、不断的“新”想法使我们
感动,相信也一定会给广大同龄小朋友以
启发。
对于综合与实践,教材在每一年中至少安排 1个综合与实践活动,在开始时先不
明确
活动任务,而是鼓励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然后再将其中的一些有价值、
具有挑战性的问题作为
活动任务,在后面的活动中加以分析和解决。第一阶段,学生
发现和提出问题可能是基于表面信息直接提
出的;第二阶段,鼓励学生提出更深层次
的问题。进一步,第一学段通过设计“议一议”、“做一做”、
“想一想”的过程,
第二学段通过“设计活动方案”、“实际活动”、“总结反思”的活动过程,鼓励学
生“从头到尾”地思考问题。
同时,每学期教材都安排了“问题银行”,鼓励学生伴随着学习
过程将自己提出
的当时没有解决的问题 “存入银行”。
4
3. 注重在理解的基础上实现对重要数学概念的掌握和基本运算技能的形成
为了提高学生对于基础知识的理解和基本技能的形成,教材采取了体现知识的形
成过程、多角度理解、将
知识和技能加以应用等形式。例如,对于多角度理解,教材
通过设计问题和活动,鼓励学生举例、解释、
描述、联系,还通过提供学具操作、图
形直观等形式为学生理解提供适当的“脚手架”。例如,如前所述
,对于加法和减法
意义的学习,教材除了体现从多个情境中反复体会并抽象出数学运算的过程,同时增<
br>加了根据算式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 “讲故事”或者“画一画”的活动和练
习,体现对于
运算意义的理解。又如,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运算的道理,教材为学生提
供了学具(小棒、计数器、方块、
数线等),并做了系统设计。一年级“20以内进位
加法和退位减法”,以小棒为主要的学具,鼓励学生
借助小棒探索方法;同时以计数
器、数线为辅助学具,帮助学生加强对于算理的理解。 可以说,新世纪
小学数学第4
版教材基本改变了“依靠记忆理解概念”“依靠简单重复训练形成技能”的做法。
4. 注重学习兴趣和学习习惯的培养
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是新世纪小学数学的不懈追求
。为了配合新一轮教材修
订,2011年教材编写组委托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的
三位国内
数学教育界有影响力的数学教育学者组成了三个独立的研究团队,分别选择华北、华
东
、东北共9个持续使用本教材十年及以上的实验区,开展教材实施状况实证性研究,
结果令人欣慰,所有
地区的数据表明:高达92%-94%的小学生明确选择“很喜欢”或
“比较喜欢”本套教材。修订后的
新版教材通过呈现丰富的情境、设计挑战性的问题、
呈现方式的多样性、体现数学的价值,以及自始至终
伴随学习全过程的4个典型“人
物”各具特色的活动与对话等,以求达到不断激发学生内在学习兴趣的目
的。同时教
材始终贯穿对学生良好数学学习习惯的养成教育。比如,对于反思习惯,教材通过多
种层次的活动鼓励学生对于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进行评估和总结。在每学期都安排整
理与复习、总复习,
鼓励学生进行阶段总结。在整理与复习、总复习中,不仅仅是设
计一些题目供学生练习巩固,更设计了“
回顾整理”、“回顾与交流”帮助学生通过
解决问题回顾学习过程、整理学习内容,同时体现学生的成长
足迹。在每学期都安排
了“本学期你学到了什么”,旨在帮助学生对于本学期所学的内容进行梳理。在综
合
与实践中,安排了学生自评的活动。久而久之,学会自我反思将逐渐成为学生们内在
的学习品
质而受用终身。
(三)情境设计更加注重题材的多样与丰富
5
教材一直关注设计有趣的、现实的、蕴涵数学意义和富有挑战性的情境,这构成
了教材的鲜明特
点。进一步,情境设计上应更加注重题材的多样与丰富,情境的素材
来源尽可能广泛,富有文化内涵,处
理好不同题材的平衡。
教材修改中注重了农村情境与城市情境的平衡,尽可能使用通用情境,适当增加
农村情境,达到城市题材和农村题材比例相当。在一年级教材的主题情境设计中,童
话、寓言、
游戏、环保、体育等通用题材达80%,纯城市题材占9.2%,纯农村题材占
10.8%。
第一学段的情境主要来源于儿童的日常生活和学校生活,第二学段增加了社会生
活情境的比例和适当的
来源于数学内部的情境。同时,无论是第一学段还是第二学段,
教材的编写都力图寻求数学发展史的启示
,发掘数学发展史的素材及其教育价值,努
力在教材的情境设计和问题串的展开过程中自然的运用数学史
资源,有机地体现数学
的发生、发展过程,力求改变过往教材编写和教学实践中数学史作为“点缀”的两
张
皮现象,从而增进教材的文化意蕴和数学内涵。
(四)重新梳理和设计练习题,提供数量合适、层次合理、形式多样的习题
作为学习用的教科
书教材一直关注练习的设计,注重设计一些促进理解、解决富
有挑战性的问题的习题。但同时,实验区教
师反映练习题容量略有不足,部分练习“跳
跃性”较大。
为此,第4版教材重新梳理和仔细设
计了每一道练习题目,力求提供数量合适、
层次合理、形式多样的习题。在数量上,1课时
2页的内容,其中包括 1页练一练;2
课时3页的内容,其中包括1.5页的练一练。正文和练习的篇
幅按照1:1的比例配置。
练习题的层次上更加清晰合理,通常分基本练习、变式练习和拓展练习三个层
次,题
量分配比例大致为6:3:1或7:2:1;题目的呈现顺序与正文的内容顺序和问题串的顺序<
br>尽可能一致。这样做可以有效地避免部分练习中题目“跳跃性”较大的现象,同时也
将方便教师的
教学,减少无序设计可能给教师带来的不必要的工作负担,从另一个角
度帮助教师把更多的精力用于研究
学生、指导学习、因材施教,以及自身专业提升等
工作上。
此外,第4版教材的练习在保持前
3版教材注重解决问题和联系拓展的优势基础
上,在习题维度上有了进一步创新,每一个练习特别是每一
个单元后的独立练习必须
呈现数学理解、技能巩固、解决问题、联系拓展等4个维度的练习设计,体现对
于学
习内容不同方面的要求。特别是在开发有助于促进学生数学理解的题目方面,本版教
6
材有了新的突破。
(五)遵循不同学生获得不同发展的理念,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机会
本套教材多年来一直
积极倡导“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获得不同的发展”这一现代
数学教育理念。在新一轮教材修订过程中,进
一步探索如何尊重学生发展的多样化、
丰富性和差异性,努力为学生提供更多的个性化学习的机会。 <
br>一方面,教材通过设计拓展性问题和作业、提供更好丰富的阅读材料等体现教材
的弹性和可选择性
;另一方面,更为重要的是,教材编写过程中,自始至终把“不同
的学生在数学上获得不同的发展”这一
理念作为指导教材编写的重要准则,面对同一
个情境、同一句话语、同一个问题、同一个方法,在教材容
量、题材版面、呈现方式
允许的前提下,尽可能关注学生个性化的学习过程,引导学生从数学学习的第一
天始,
学会尊重并欣赏他人对于同一内容的不同理解,学会尊重并欣赏他人生活经验、思维
方式
的独特性和多样性,学会独立思考并积极与他人分享自己对问题的独特理
解,„„。因此,第4版教材依
然通过就同一问题情境提出不同角度的问题或开放性
问题,呈现学生的多种想法、甚至是学生的原始作品
,在综合与实践活动中鼓励学生
获得不同的体验等各种形式,„„。所有这一切努力,都是在试图传达这
套教材在尊
重每一个个体、体现人文关怀、倡导教育民主、鼓励独立思考与自由表达、提倡合作
与交流等价值观念上的点滴努力与探索。
总之,教材力求从学生经验出发,体现“从头到尾”思考问题
的过程;在此过程
中,独立思考与合作学习贯穿始终,练习与巩固适时适度,学生自主学习与教师指导<
br>相辅相成;最终在突显数学活动经验、强调数学理解的学与教共进的过程中,达到基
础知识、基本
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并重,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和
解决问题能力共同发展。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