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小学数学教材新点难点疑点解读(数与代数)
奥地利首都-经典手机短信
1.数与代数
【标志1】因数和倍数
新课标中不再出现整除的概念,因数和
倍数放在乘法算式中来理解。关于约数,我专门查了辞典,在
《现代汉语小辞典》中有“约数”这个词条
,它的注释是大概这样的:1.大约的数目。2.能整除某一个数的数
(我想“某一个数”应该指不为0
的自然数),由此看出“约数”多多少少和“除法”和“整除”有关系,并且在
过去的教材中这一单元叫
做“数的整除”,整个单元的知识体系是建立在“整除”这个概念基础之上的,从这
个角度讲过去的教材
中使用的是“约数”这样的称谓。而《课程标准”中没有提到让学生认识或理解“整除”,
教材在编排的
时候也是从整数乘法出发,来研究“因数和倍数”及其相关概念与方法的,因此使用“因数”这
一概念。
同时我在查辞典(辞典是1980年版)时,发现这本辞典中对“约”有这样的解释:算术上指用分子
和
分母的最大公因数去除分子和分母,使分数简化。在1980年小学数学教材中使用的都是“约数、公约数
和最大公约数”,而辞典上使用的是“最大公因数”,那么我猜想这次数学概念的名称的变化,应该是“正名”
,
而不是“改名”。因此,与新课标相对应的名词就有:因数和倍数、公因数和公倍数、最大公因数和最
小公
倍数。如果出现整除,就可以判断是大纲版的教材或过渡时期的产物。
【标志2】方程的解法
新课标教材都是采用等式的性质(即天平平衡原理)来解答方程。不再
利用加减法或乘除法的互逆解
决。这也是区分课标和大纲的重要的标志。
1、在小学阶段学习一些方程,主要初步建立方程思想,即含有未知数的等式,未 知数可以参加运算,为中学学习打下基础。在小学学习一些方程,这是建国以来,小学数学改革的新成果,多年来,老师们发现小学光学算术,到了中学接受代数思想很困难,因此要在小学内接触一些。既然中学还要系统学习方程,在小学肯定学习是不全面的,《课标》中对小学阶段学习的方程做了明确的举例表述,即
3X
+2=5,2X-X=3;另外学习方程可以使一些“反叙”的题目,列方程解比较简便。
2、《课标
》中规定“理解等式性质,会用等式性质解简单的方程。”我对这段话的体会是:用等式性质
解方程是基
本要求,为了和中学一致,不用传统的加减关系、乘、除关系来解。《课标》中并对简单的方
程做了举例
说明,也就是化简后不含有-X的方程,在教材中注意避免了此类方程。老师在补充题目或出
考题时要注
意这些(在教师用书中说明了这一点);如果学生在列方程解应用题时出现了此类方程,解决
的办法:可
以说明这类方程目前还不会解,能不能列出其他目前会解的方程;也可以介绍用加减关系、乘
除关系来解
。
3、在小学内学习加减关系、乘除关系有利于学生进一步理解四则意义,通过相互关系进行验算,后
面学习因数和倍数时也能用到。
【标志3】删去带分数的四则运算
凡是出现带分数
四则运算的(特别是带分数乘除法)就可以断定是超纲题,即使是执行修订版的教学
大纲,也提到删除带
分数的四则运算。由此引出分数四则运算的结果,在小学阶段可以用带分数表示,也
可以用假分数表示,
都是正确的。(学了约分后,必须是最简分数)
【标志4】将珠算作为一种计算工具介绍,不要求用珠算运算
新课标教材对珠算不做具体要求
,只作为一种计算工具介绍,让学生了解祖国数学的发展史,计算工
具的进步。
【标志5】计算的难度有所降低
1.笔算加减法由原来“以三四位数为主,一般不超过五位数
”改为“以三位数为主,一般不超过四位数”
2.笔算乘除法由原来“以乘数,除数是二位数为主,一
般不超过三位数乘三位数和相应的除法”改为“一
个乘数或者除数不超过二位数”
3.用算术方法的反叙应用题改为思考题。
【标志6】一些素语的更新
1
p>
乘法算式中都统一叫因数(或乘数),要视版本而定。不再出现乘数、被乘数的说法,乘号的
读法也
统一读作乘,没有乘以的读法。注意:除法还是两种读法,除和除以,大家要加以区分。
【标志7】几个削弱的方面
1.降低运算的复杂性、技巧性和熟练程度的要求;控制整数四则
混合运算的步骤(不超过三步),不
要求学习小数与分数的四则混合运算。
2.不独立设置“应用题”单元,取消对应用题的人为分类。数学应用与数学知识的学习同步进行。
3.减少公式的数量,降低对记忆的要求;
4.降低了对一些概念过分“形式化”(非本质)的要求。如竖式等“算理”的叙述。
【标志8】增加了使用计算器计算
课程标准教材都增加了使用计算器计算和运用计算器探索规
律的内容。这也是课程标准内容时代特征
的体现。
【标志9】增加了负数的内容
这也是一个重要标志,以前负数都是在七、八、九年级才能学到,小学只是接触一些负数的认识和用
负数
表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难点疑点
【问题1】0.36×0.45的积有()位小数。该怎么填写?
【解答综述】正确的答案应
该是3。①大家的答案有两种:一种是四位,因为根据积的定位法则,应
该是两个因数的小数位数的和。
另一种是三位,因为根据小数的性质,小数点后末尾的零要去掉,写成简
化后的小数后,是三位。这里不
是近似数,可以划去末位的零的。但是部分老师认为很难接受,因为我们
刚讲过积的定位法则,怎么自己
又给推翻了呢?②我们认为第二种方法(即三位)是对的。因为我们在实
际计算中结果确实写成了0.1
62,你不可能写成0.1620。前者的小数位数确实是三位。③误区解释:这里
与积的定位法则并不
矛盾,相反是先用了积的定位法点则,因为情况特殊,又用了小数的性质将结果进行
简化。积的定位确定
了小数点的位置,但是并没有简化这个小数。就象我们用分数加减法法则得到的结果
最后要约分是一样的
,约分后的分数并没有与原来的法则相矛盾。④一点想法:该题的命题目的是什么,
考查什么知识点?如
果是考查积的定位法则,就不要出积的末位有0的,以免加大难度;如果是考察小数
的性质,这道题是不
是有点杂了。从这里看这题倒是综合考查了两个方面的知识,把老师们也给考晕了。
建议命题时注明不考
虑积的末尾是0的情况,以保证考查的知识点单一,老师和学生们好操作。
【问题2】比值带不带单位?
分两种情况:1、可以是同类量的比,这时表示两个量的比率关系,比值是不带单位的。
2、
不同类量的比,是借用了比的形式,其结果(比值)是要带单位的,小学里因为没有学习复合单
位,这种
情况下比值是一个复合单位。如一辆卡车2时里行驶100千米,这时路程和时间的比值产生了一
个新的
量,即速度。单位是千米时。
【问题3】什么时候需要估算?
一列火车,2小时行驶196
千米,这列火车从北京到上海行驶了14小时。北京与上海大约相距多远?
在解答这个题目的时候,我们
好多孩子看到“大约”这个词,就想到应该用“估算”的方法来取值。
就“北京到上海大约有多远”这
道题来说,只要求估算,算出1400千米就可以了。我想研究“估算”,主
要培养学生估算意识。在要
求精确计算的题中,学生自觉先估算大致数值范围,计算后用估算验证。碰到
很大数目的东西,想到用估
计的方法判断大约有多少,或者借助参照物估计其它物品的数量等,这是日常
生活中非常需要的。 “一条蚕一年大约吐丝1500米,6条蚕一年大约吐丝多少米?”我们知道最合理的答案就是不估算,1500x6=9000(米),可是如果学生在答卷的时候用了估算,如把1500看成2000来计算,
结果是12000
米,我们还给他得分吗?
※如何判断一个实际问题是否需要估算
2
首先,这道题是不用估算的,其主要原因不是因为1500本身就是近似
的,而是由于实际问题本身。
1500实际上是一个统计数据,是平均值,我们就可以利用1500去推
断蚕6个月吐丝的情况。再举一个例
子,人们想要了解一个品牌粮食一年的产量,我可以用平均每月大约
的产量作为推断的前提,用它乘12
去推断一年的产量,这就为人们制定政策等提供了依据。
因此,判断一个实际问题是否需要估算,绝不是*一些“大约”等词汇,也不是依据已知条件本身是否为
近似数。比如,一个人大约每分钟打65个字,打4000个字,5分钟够吗?65个字是近似的,但解决这个<
br>问题完全可以用估算,70×5=3500,5分钟肯定不够。
同样的已知条件是近似数,一个
不需要估算,一个可以估算。老师可能会感觉到有点无所适从。就是
这样,估算与计算技能是不完全相同
的,它需要人们的判断、选择,估算与直觉密切相关,它也是提高人
解决问题、创造能力的有效途径。这
也就是估算受到重视的一个原因。
总之,在解决一个问题时是否需要估算,还是要根据问题的情境来
选择,是否采用估算,用什么样的
估算策略,对结果的要求是什么?所以,估算的目的性是很强的,我们
希望通过估算所达到的目的决定估
算的策略及精准度。
※如何引导学生学会判断呢 有的老师可能会进一步追问,如何帮助学生判断什么时候需要估算呢?我觉得一个有效的方法是引导
学生去判断。因此,有一个建议,当一个问题提出后,不要忙着让学生列式说结果,先鼓励学生思考一下
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解决这个问题需要估算还是精确计算。我想学生会有不同想法,然后就是交流,教
师引导。逐渐地,学生就有选择的意识了,而不只是见到“大约”就估算了。另外,就是帮助学生积累经验。估算与直觉密不可分,而直觉来源于经验,包括数学的经验,也包括生活经验。
※这道题学生估算了是否给分
新课程评价学生的一个转变是从原来关注学生“不会些什么”
,到现在关注学生“会了些什么”。因此,
我们做评价时,不应该只看学生选择的方法和最终的答案,更
要考察学生选择这种方法的理由。
这道题学生估算了是否给分,或者全扣还是扣一些,取决于教师对评
价的认识,很难有唯一答案。下
面是个人的一些做法:
对于这道题使用估算解决的学生,我
会询问他的想法。如果他的想法就是因为看见了大约就估算,我
会给他扣分。如果他的想法是1500本
身是平均数,如果大于1500呢,所以把它估成2000,我会追问他如
果少于1500呢,帮助他理
解平均数的意义和价值,也会给他扣很少的分。如果他的想法1500本身是平均
数,实际情况可能大于
或小于1500,所以估计成1000—2000的范围,我会为他的统计直觉而激动,不给
他扣分,再
与他交流1500平均数的意义。
当然,是否给分还跟学生年龄和孩子的个性有关。年龄小的必然给分
上要宽松一些。总之,评价不是
为了扣分,而是关注学生会了些什么,然后帮助他们找到不足。
【问题4】最小的一位数是几?
最小的一位数是1,不是0。原因就是研究“位数”时,最高
位不能是0,如两位数不能是“01”(编码时
例外)。三位数不能是012等。
【问题5】x=1是方程吗?
是方程。因为它符合方程的定义中“未知数”和“等式”这两个
条件。这样的问题对学生的发展没有意义,
所以只要教师明确答案就可以了,没有必要过多地纠缠。
【问题6】0做分子的分数是分数吗?
“算术基础理论”里对分数的定义:形如mn(n为大
于1的自然数,m为非0自然数)的数叫做分数。
它可以理解为:把单位“1”平均分成n份,表示m个
这样一份的数叫分数。
但是,根据需要,补充定义如下:
当n=1时,mn=m1=m;
当m=0时,mn=0n=0
3
这样,m1和0n都是特殊的分数。
任何整数m都可以用分数m1的形式表示,看成是特殊分数。
有人把0n叫做零分数,也是特殊分数,它是存在的。
【问题7】用0、1、2和小数点组成最大的小数是几?
是21.0。要解决此问题的关键在
判断21.0是不是小数.我个人认为:21.0有两种表示的意义,第一,是整数
改写成的小数,第二
是一个精确到十分位的小数.从这两种意义上去判断它,我觉得既然是改写成小数了,它
就是小数;精确
到十分位也应是小数,故最大的小数是21.0
【问题8】20以内是否包括20?
如果说从20起,那么就包括20;要是说20以内,就不能包括20。
【问题9】1时=1小时吗?
1时不等于1小时,1时可以表示时间,也可以表示时刻,1小
时只能表示时间。1时的应用范围要比
1小时范围广。关于什么时候用时,什么用小时,要视具体情况而
定,为了和国际接轨,[小]时的小字通
常加中括号,是在不致发生混淆的情况下可以通用。
【问题10】10%可以带单位吗?
百分数表示一个数(量)是另一个数(量)的百分之几的
数。不能带计量单位。百分数和分母是100的
分数是有区别的。
【问题11】这个0到底读还是不读?
500004000是读五亿四千还是五亿零四千?
读法法则是:(1)从高位起一级一级的往下读;(2)读万级和亿级的数时要按照个级的数的读法来<
br>读,再在后面加上“万”字或“亿”字;(3)每级末尾的0都不读,其他数位上有1个0或连续几个0,
都只读1个0。所以,万级的0不能丢掉。
空间与图形
新点(重要标志)
【标志1】增加平移、旋转、对称现象的认识
【标志2】增加认识物体的相对位置
【标志3】增加认识方向和路线图
【标志4】增加测量不规则的图形
【标志5】削弱了单纯的图形面积、体积、周长等计算内容
难点疑点
【问题1】圆的直径是对称轴吗?
直径所在的直线是这个圆的对称轴。
【问题2】线段是轴对称图形吗?
是。
【问题3】判断左右究竟应该以图中人、物为参照还是以看图人本身为参照?
图中是人的话,
人有左手右手,是可以分出左右来的,这时候要以图中人为参照物;图
中是物的话,物本身没有左右,这
时候以看图人本身为参照物。
【问题4】把长方形剪去一个角,剩下几个角?
还剩3、4、5个角。
【问题5】汽车行驶,属于哪种现象?是看汽车车身,还是看车轮?
车轮是旋转,汽车本身是平移。
4
统计与概率
新点(重要标志)
【标志1】增加了概率的知识
【标志2】强化统计学习的过程性
【标志3】强化实际意义的理解
【标志4】淡化单纯的统计量的计算
【标志5】淡化统计概念的严格定义
难点疑点
【问题1】什么是等可能性?
设一个试验的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有n个,它们都是随机事件,
每次试验有且只有其中的一个结果出
现,而且每个结果出现的机会均等,那么我们说这n个事件的发生是
等可能的,也称这个试验的结果具有
等可能性。
【问题2】投硬币中“5正5反”情况概率是50%吗?
实际上5正5反的出现概率确实只有
24.61%左右,但是这样的情况不能否定硬币正面朝上的可能性
等于50%的结论。硬币扔10次,
正面朝上的概率等于50%,并不是说5正5反出现的频率就是总频率的
50%,而是说集中在50%左
右。之所以用等号不用约等号,是因为概率是将无穷的事件用数学的方法表示
出来。用极限的思想来表达
生活现象。
为了加深对接近50%与稳定在50%的理解,我取了四组数,分别是扔5次,扔10次,
扔15次,扔
20次。各自取相同区间:2正3反-3正2反,4正6反-6正4反,6正9反-9正6
反,8正12反-12
正8反。计算出此区间出现的频数占总频数出现的百分比。以此分析如果投的次数
越多,正反的几率就越
接近50%这句话。 现将计算如下:
1、扔5次。频率出现的情况分别是:
(1)“0正5反”的事件有C50=1(个);
(2)“1正4反” 的事件有C51=5(个);
(3)“2正3反”的事件有C52=10(个);
(4)“3正2反”的事件有C53=10(个);
(5)“4正1反”的事件有C54=5(个);
(6)“5正0反”的事件有C55=(个);
在2正3反与3 正2反之间出现的事件个数是:
5+10+10+5=20个。总个数是32个。所以,此区
间个数占总事件个数的2032=62.5
0%。
2、扔10次。频率出现的情况分别是:
(1)“0正10反”的事件有C100=1(个);
(2)“1正9反”
的事件有C101=10(个);
(3)“2正8反”的事件有C102=45(个);
(4)“3正7反”的事件有C103=120(个);
(5)“4正6反”的事件有C104=210(个);
(6)“5正5反”的事件有C105=252(个);
(7)“6正4反”的事件有C106=210(个);
(8)“7正3反”的事件有C107=120(个);
(9)“8正2反”的事件有C108=45(个);
(10)“9正1反”的事件有C109=10(个);
(11)“10正0反”
的事件有C100=1(个)。
在4正6反与6 正4反之区间出现的事件个数是:210+252
+210=672个。总个数是1024个。所以,
此区间个数占总事件个数的6721024=65.
63%。而5正5反的频数为252,占总频数的2521024=24.61%。
3、扔15次。频率出现的情况分别是:
(1)“0正15反”的事件有C150=1(个);
5
(2)“1正14反” 的事件有C151=15(个);
(3)“2正13反”的事件有C152=105(个);
(4)“3正12反”的事件有C153=455(个);
(5)“4正11反”的事件有C154=1365(个);
(6)“5正10反”的事件有C155=3003(个);
(7)“6正9反”的事件有C156=5005(个);
(8)“7正8反”的事件有C157=6435(个);
(9)“8正7反”的事件有C158=6435 (个);
(10)“9正6反”的事件有C159=5005 (个);
(11)“10正5反”
的事件有C1510=3003个);
(12)“11正4反”的事件有C1511=1365 (个);
(13)“12正3反”的事件有C1512=455 (个);
(14)“13正2反”的事件有C1513=105 (个);
(15)“14正1反”的事件有C1514=15 (个);
(16)“15正0反”的事件有C1515=1 (个)。
在6正9反与9 正6反之区
间出现的事件个数是:5005+6435+6435+5005=22880个。总个数是32760
个。所以,此区间个数占总事件个数的2288032760=69.82%。
4、扔20次。频率出现的情况分别是:
(1)“0正20反”的事件有C200=1(个);
(8)“7正13反”的事件有C207=77520(个);
(9)“8正12反”的事件有C208=125970(个);
(10)“9正11反”的事件有C209=167960(个);
(11)“10正10反” 的事件有C2010=184756(个);
(12)“11正9反”的事件有C2011=167960 (个);
(13)“12正8反”的事件有C2012=125970 (个);
(14)“13正7反”的事件有C2013=77520 (个);
(21)“20正0反”的事件有C2020=1 (个);
在8正12反与8 反12正之
区间出现的事件个数是:125970+167960+184756+167960+125970
=
772616个。总个数是个。所以,此区间个数占总事件个数的7726161048576=73.68%。
而10正10反
的频数占总频数的76=17.6%。
从中可以发现,在取扔5次,扔10
次,扔15次,扔20次时,各自取相同区间:2正3反-3正2反,
4正6反-6正4反,6正9反-
9正6反,8正12反-12正8反出现的频数占总频数的62.50%、65.63%、
69.82%
、73.68%,越来越趋向集中。
也就是说,虽然如5正5反(24.61%)、10正10反1
7.6%这些概率等于12的事件现象出现的频率不
足50%,甚至有下降的趋势,但是,次数越多,频
数就越集中,出现的概率也就越集中。一直到无穷大的
时候,就可以看成集中到一个数字12上。当然,
对于具体的数字是不可以的,但是到极限的时候,可以
认为其等于12。
因此,说如果验证的次数足够多的话,它的结果就会稳定在12附近这种说法是正确的。
【问题3】有两枚硬币,同时抛出.会出现几个可能.正正反反正反反正四种。还是正正、反反、正反
或反正三种。其中正反和反正算一种不是两种。如果朝上的面一样,甲去。如果不一样,丙去。公平吗?
为什么?
应该可以从2个方面来理解:1、如果2个硬币在没任何标识的情况下同时抛的话,应该是
出现3种
可能,那就是正正、反反、一正一反3种可能,其中正正、反反的出现概率都是1/4,一正一
反出现的
概率是1/2。因此,游戏公平。2、如果2个硬币在有标识或分开来抛的情况下,应该是四种
可能,即
正正、反反、正反、反正,且每种情况的出现概率都是1/4。
实践与综合运用
6
新点(重要标志)
【标志1】增加综合运用数与运算、空间与
图形、统计与概率等相关知识解决一些简单实际问题的活
动经验和方法。
【标志2】感受数学知识间的相互联系。
难点疑点
【问题1】如何区分实践与综合运用是新课还是综合运用?
就是是否是新内容?如果是新内容
的,就按课时来对待。如果是实践活动或综合运用的就按实践活动
的体例来处理。
北师三年下实践活动:森林旅游、旅行中的数学、体育中的数学就是属于综合运用。
北师五年
下实践活动数学与购物中的估计费用、购物策略、包装中的学问就是属于新课,带试一试、
练一练的。按
新课处理。
【问题2】实践与综合运用的标题如何标注?
就是随正常的实践活动标注,即使是新课的也这样处理。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