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教材分析

巡山小妖精
895次浏览
2020年08月14日 22:16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挽联格式-惠州校讯通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教材分析(3)

第三单元:《分数》教材分析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与直观操作,体 验分数产生的实际背景,进一步理解分
数,能正确用分数描述图形或简单的生活现象。
2.认识真分数、假分数,理解分数与除法的关系,能正确进行假分数与
带分数、整数的互化。
3.探索分数的基本性质,会进行分数的大小比较。
4.能找出10以内两个自然数的公倍数 和最小公倍数,能找出100以内
两个自然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会正确进行约分和通分。
5.体会分数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初步了解分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提
高综合运用数学知识和方法解 决具体问题的能力,能运用分数知识解决一些
简单的实际问题。
6.能积极参与操作活动,主动地观察、操作、分析和推理,体验数学问
题的探索性与挑战性。
【教材理解】
在三年级下册教材中,学生已经结合情境和直观操作,体验了分数产
生的过程,认识了整体“1”,初步理解了分数的意义,能认、读、写简单
的分数,已经会简单的同分母 分数加减法,能初步运用分数表示一些事物,
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本单元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进一 步认识和理解分
数,学习分数的再认识、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真分数与假分数、分数的基本
性质 、公因数与公倍数、约分与通分、分数的大小比较等知识。启慧
第一课时:《分数的再认识》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情境中,进一步认识分数,发展数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
切联系。
2.结合具体的情境,进一步体会“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教材理解】
教材设计这个学习活动的目的是为了丰富学生对分数的认识,进一步理
1

< br>解分数。教材先安排了“拿铅笔”活动,使学生体会同样是“12”,铅笔
的数量可能相同,也可 能不同,这是因为原有的铅笔总数有的相同,有的不
同。教学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摆一摆或者画一画来 解决问题。然后,教材
又安排了一个“说一说”的活动,联系“一本书的13”等实际情境展开交
流,体会一个分数对应的“整体”不同,所表示的具体数量也不同,进一步
加深学生对分数的认识。教 学时,教师要创设丰富的情境,引导学生借助直
观展开充分的交流,学生如果理解有困难,可以用摆一摆 或画一画等方式来
帮助理解。教师可以用教材中的情境,也可以再寻找一些具体的情境组织学
生 交流。“画一画”是借助直观图形体会一个图形的14都是一个□,但这
个图形的形状有可能不同。这样 的学习活动,既有利于加深学生对分数的理
解,又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教学时,教师要先让 学生自己画一
画,再组织学生进行交流。
第二课时:《分饼》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经历假分数与带分数的产生过程,理解“真分数”“假
分数”和“带分数” 的意义。
2.能正确读写假分数、带分数,了解假分数、带分数的关系。
【教材理解】
为了引出和帮助学生理解真分数、假分数和带分数,教材创设了“分饼”
的情境活动,并分成两 个层次展开教学。第一个活动是“3张饼平均分给4
个人”,这个问题对学生来说是比较抽象的,要组织 学生开展活动来探索理
解。第一种分法是先把1张饼平均分给4个人,每人分到14,再结合3个
14是34来理解;第二种分法可以通过直观演示来帮助学生理解,就是把
3张饼叠在一起分,分到3 个14的饼,合起来就是34。第二个活动是“9
张饼平均分给4个人”,可以在第一个活动基础上展开 ,也有两种不同的分
法,即1张饼、 1张饼分和先分8张饼、再分1张饼。在此基础上,揭示
“真分数”“假分数”的概念,再介绍带分数。这里的教学着力点主要是让
学生理解“真分数、假分数” 的概念和特点,要让学生通过操作观察经历分
数的产生过程,由学生自己来总结“真分数、假分数”的特 点,可以让学生
2


用自己的话来表述。带分数应该是在此基础上的介绍,不 要完全把三种分数
并列教学,避免造成分数可以分为3类的错觉。至于94与二又四分之一的
相 等关系,应该让学生结合具体情境体会,教师不需要过早说明转化方法。
试一试
让学生 在观察比较真分数、假分数、带分数的过程中,发现它们的特点。
即真分数小于1,假分数大于或等于1 ,带分数大于1。
练一练
第1题
通过用假分数与带分数表示同一幅图,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假分数与带分
数的关系。
第3题
让学生在□里填假分数、带分数,有助于学生理解分数的数序,并进一
步感 受假分数与整数、带分数的关系。这里应让学生根据“假分数”与“带
分数”的意义来填,而不是根据“ 假分数”与“带分数”的互化方法来填。
第三课时:《分数与除法》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观察比较,理解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会用分数来表示两
数相除的商。
2.运用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探索假分数与带分数的互化方法,初步理解
假分数与带分数互化的算理, 会正确进行互化。
【教材理解】
教材从“分蛋糕”的实际情境引入,引导学生列出除法 算式,并结合分
数的意义得出结果,从而得到两个关系式:1÷2=12,7÷3=73。再引导学生观察比较这两组关系式,发现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并得出分数与除法的关
系式。教学时,教师要结 合实际情境,引导学生参与探索分数与除法关系的
过程,在归纳出关系式后,先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说一 说这个关系式的意思,
再引导学生思考“分数的分母能不能是0?”可以利用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来
理解,因为在除法中,0不能作除数,分数中的分母相当于除法中的除数,
所以分母也不能是0。
3


试一试
第2,3题
这两题是引导学生探索与思 考假分数与带分数的互化方法。假分数与带
分数的互化可以有多种思路,教材分别提供了两种互化的方法 。在开展练习
时,要引导学生在探索的基础上进行交流,如果学生在探索过程中有困难,
教师可 以结合直观图形来帮助学生理解。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认知基础,
教师可以增加几道整数与带分数互化 的题作为教学的第一层次,再进行假分
数与带分数的互化教学。教学时,教师要把握好教学要求,学生只 要学会用
一种方法进行互化即可,在速度及熟练程度上不作过高的要求。
练一练
第4题
本题是运用分数与除法的关系解决实际问题。第(1)题学生容易理解,
1 5÷5=3(个);第(2)题引导学生列出除法算式,并用分数表示商,4
÷5=45(千克)。
实践活动
本活动是知识的综合运用,有利于学生体会分数的产生过程,加深对度
量 单位的理解。具体操作时,让学生剪一张长方形纸条作为度量单位,先估
计大约有多少个度量单位,再去 度量某些实际物品的长度,多余部分要让学
生学会用分数来表达。如测量书的长度,测量前先估计一下, 大约3张纸条
的长度,度量后得到是三又四分之一张纸条的长度。
第四课时:《分数的基本性质》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分数基本性质的过程,理解分数的基本性质。
2.能运用分数的基本性质,把一个分数化成指定分母(或分子)而大小
不变的分数。
3.经历观察、操作和讨论等学习活动,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
【教材理解】
教材先安排了两个活动,让学生寻找相等的分数,第一个活动是让学生
用分数表示图中的阴影部分,并借 助图形的直观找出相等的分数,第二个活
动也是让学生利用图形的直观找到另一组相等的分数。通过两个 活动使学生
4


初步体验两组分数的相等关系,并为观察、发现分数的基本性 质提供丰富的
学习材料。然后,引导学生分别观察这两组相等的分数,寻找每组分数分子、
分母 的变化规律,并展开充分的交流讨论。在此基础上,归纳出“分数的分
子和分母都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 除外),分数的大小不变”。教材强调的
是性质的探索过程以及用语言清晰地表示性质。教学时,教师可 以按教材的
学习材料组织学生开展折纸、写分数等活动,找出相等的分数,再组织学生
进行观察 、讨论,发现、归纳性质。教师也可以另选材料引入相等的分数,
如讲“孙悟空分桃”的故事等。在组织 学生展开讨论时,允许学生用自己的
语言进行表述,如“我发现34=1216,分子、分母都乘4,得 到的分数大
小不变”“我发现812的分子和分母都除以4,等于23”等。学生表达时,
教师 要辅以适当的板书。在引导学生归纳总结性质时,还要引导学生讨论:
分子、分母都乘或除以一个数,这 个数能不能是0?为什么?在得出性质后,
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联系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以及除法中“商不 变”的性质,
来理解分数的基本性质,沟通知识间的联系。
第五课时《找最大公因数》
【教学目标】
1.探索找两个数的公因数的方法,会用列举法找出两个数的公因数和最
大公因数。
2.经历找两个数的公因数的过程,理解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意义。
【教材理解】 < br>教材直接呈现了找公因数的一般方法:先用想乘法算式的方式分别找12
和18的因数,再找出公 有的因数和最大公因数。在此基础上,引出公因数
与最大公因数的概念。教材用集合的方式呈现探索的过 程,教师要注意让学
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要重视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教学时,教师可以先
让学生自己分别找出12和18的因数,并交流找因数的方法。再让学生将这
些因数填入两个相交的集合 。引导学生重点思考的问题是:两个集合相交的
部分填哪些因数?教师要组织学生展开讨论,引导学生理 解“两个数公有的
因数是它们的公因数,其中最大的一个是它们的最大公因数”。对于找两个
数 的公因数的方法,除了上述方法外,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讨论其他的方法,
如求15和50的公因数,可 以先找出15的因数:1,3,5,15,再判断这4
个数中,哪几个也是50的因数,只有1和5,1 和5就是15和50的公因数。
教材中找“公因数”的方法看上去比较“原始”,但是非常通俗易懂,便 于
5


学生掌握。用短除法求公因数,教师可以作为“扩展的内容”介绍给学 生,
但不应要求学生必须掌握。
第六课时:《约分》
【教学目标】
1.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理解约分的含义。
2.探索并掌握约分的方法,能正确地进行约分。
【教材理解】
教材首先设计 了找相等分数的活动,通过用分数表示阴影部分找出一组
相等的分数:824=412=26=13。然 后要求学生尝试说明这4个分数相
等的理由,可以根据图形的直观,说明理由,但教师要引导学生根据分 数的
基本性质说明理由。在此基础上,揭示约分的概念和最简分数的名称,并介
绍约分的方法。 约分的方法一般有两种,一种是用两个数的公因数一个一个
去除,另一种是直接用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去 除,两种方法都可以,不一定
要强调必须用哪一种方法。教学时,教师要先让学生找出相等的分数,再让
学生想办法解释这些分数为什么相等。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有根有据地表
达,如把824的分母 与分子都除以2得到412,根据分数的基本性质,824
=412。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理解约分的 含义和最简分数的含义,并对约
分的方法和书写格式予以指导。这一部分概念较多,不出现互质数的概念 同
样可以简洁地表达。例如,对于最简分数的含义,可以说“不能再约分了”,
不一定非要说成 “分子、分母互质”,这样叙述,更有利于学生理解最简分
数的含义。
第七课时:《找最小公倍数》
【教学目标】
1.会利用列举法等方法找出两个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
2.理解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含义。
【教材理解】
教材安排了让学生在数表 中圈出4和6的倍数的活动,旨在让学生经历
探索找最小公倍数的过程。通过“圈”的活动,引导学生观 察数表中有两种
标记的数的特征,揭示公倍数的含义,从而引出最小公倍数的概念。教学时,
6


教师要先让学生在教材所提供的数表中找出4和6的倍数,并分别做上标记。
做标记时,可以按教材中提供的△和○,也可以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
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观察 交流标有两种符号的数的特征,引导学生发现这
些数是4和6共同的倍数,引出“公倍数”的含义,进而 引出“最小公倍数”
的特征。
第八果时:《分数的大小》
【教学目标】 < br>1.探索分数大小比较的方法,会正确比较两个分母不相同的分数的大小。
结合具体的情境,引导 学生用分数描述有关现象。
2.结合具体情境,理解通分的含义,探索并掌握通分的方法。
【教材理解】
在学习分数的初步认识时,学生已初步理解了分母相同的分数和分子是
1的分数的大小比较方法。本节课是在此基础上比较分母不同的分数,在比
较过程中,引出“通分”的 概念。教材创设了“校园面积”的情境,引出
29和14两个分数的大小比较。教材提供了3种思路:第 一种是数形结合,
根据分数的意义通过画图来比较大小;第二种是根据分数的基本性质把两个
分 数化成分母相同的分数来比较大小,在此基础上,引出通分概念,即把分
母不相同的分数化成和原来分数 相等、并且分母相同的分数;第三种是把两
个分数化成分子相同的分数,再比较大小。教学时,教师要鼓 励学生自主探
索,体现比较方法的多样性。
第九课时:《数学与交通》
【教学目标】
教材创设了“送材料”的情境,通过简单的路线图等方式呈现了速度、
路程等信息,然后要求学生根据这些信息去解决3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让
学生根据两辆车的速度信息 进行估计,因为轿车的速度快,所以轿车行驶的
路程肯定超过一半,相遇地点离遗址公园近一些,估计相 遇地点在李村附近。
第二个问题,主要是要用方程解决相遇问题中求相遇时间的问题,关键是找
出数量间的相等关系。因为行程问题的基本数量关系是:速度×时间=路程,
求时间需要逆向思考,而用 方程解决问题就可以使“逆向”转化为“顺向”,
7


所以要引导学生体会用 方程解决问题比较方便。第三个问题关键是让学生理
解“相遇地点离遗址公园多远”,实际上就是求面包 车行驶的路程。
【教材理解】
教学时,教师应首先呈现信息,引导学生找出有关的数学 信息,并解
决第一个问题,要注意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思考方法。然后,解决后两个问题。
为了帮 助学生理解问题,可以画线段图,并结合线段图让学生说说“相遇时
两辆车行驶的全部路程是多少,分别 是什么车行驶的”,从而分析得出“面
包车行驶的路程+小轿车行驶的路程=50千米”的数量关系,最 后列出方
程解决问题。
第十课时:《整理与复习(二)》
【教学目标】 < br>第三单元的概念较多,为了便于学生及时对所学内容进行归纳与整理,
教材在此安排了整理与复习 (二)的活动,通过这一活动,帮助学生理清相
关知识之间的关系,进一步深化对各个概念的理解。
【教材理解】
前面单元所学的知识内容主要有分数意义的再认识、分数的分类、分数
与除法的关系、分数的基本性质、最大公因数与求最大公因数的方法、约分、
最小公倍数与求最小公倍 数的方法以及通分等。对于整理知识的方法,教师
应在整理的过程中加以指导。例如,如何简单地归纳所 学的知识?学生并不
是凭空在编写,而应重新仔细地阅读教材,并对每个专题栏目能用简单的语
言进行概括。这样,在概括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十分清晰地知道这一单元所
学的知识点。当然,学生仅仅 罗列出所学的知识点仍是不够的,还应根据自
己学习的体会,能简单地说明单元知识之间的联系与学习中 的重点、难点。
另外,本单元有很多知识是互相联系的,像“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与“分数
的基 本性质”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而“求最大公因数、最小公倍数”也与
“分数的基本性质”有着密切的联 系。因此,可以对高年级的学生提出一些
理清关系的要求,这对培养他们的概括能力与整理能力都有较好 的作用。(未
完待续)

8


五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分数》集备初稿
龙岗路小学
杨颂瑜 樊美卿
分数
单元总目标:
1、

结合具体情景与直观操作,体验分数生产的实际背景,进
一步理解分数,能正确用分数描述图形或简单的 生活现象。
2、

认识真分数、假分数,理解分数与除法的关系,能正确进
行假分数与带分数、整数的互化。
3、

探索分数的基本性质,会进行分数的大小比较。
4、

能找出10以内两个自然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 ,能找
出两个自然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会正确进行约分和通
分。
5、

体会分数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初步了解分数在实际生活中
的应用,提高综合运用数学知识和方法 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
能运用分数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6、

能积极参与操作活动,主动地观察、操作、分析和推理,
体验数学问题的探索性和挑战性。
一、

知识目标
1、

结合 具体情景与直观操作,体验分数生产的实际背景,
进一步理解分数,能正确用分数描述图形或简单的生活 现
象。
9


2、

认识真分数、假分数,理解分数与除法的关系,能正确
进行假分数与带分数、整数的互化。
3、

探索分数的基本性质,会进行分数的大小比较。
4、

体会分数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初步了解分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提高综合运用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具体问题的
能力,能运用分数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 问题。
二、

能力目标
1、

结合具体情景与直观操作,能正确用分数描述图形或简
单的生活现象。
2、

能正确进行假分数与带分数、整数的互化。
3、

会进行分数的大小比较。
4、

能找出10以内两个自 然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能找
出两个自然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会正确进行约分和
通分 。
5、

能运用分数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三、

情感目标
1、

体会 分数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初步了解分数在实际生活
中的应用,提高综合运用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具体问题 的
能力,能运用分数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

能积极参与操作活动,主动地观察、操作、分析和推理,
体验数学问题的探索性和挑战性。
教学重点:
10


学习分数的再认识、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真分数 与假分数、
分数的基本性质、公因数与公倍数、约分与通分、分数的大小比
较等知识。
教学难点:
分数的意义、假分数与带分数、整数的互化、分数与除法的
关系、分数 的基本性质、怎样找最大公因数与最小公倍数、约分
与通分的过程、分数的大小比较等知识。
子目标:
课题一:分数的再认识
1、

在具体的情境中,进一步认识分数,发展数感,体会
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

结合具体的情境,进一步体会“整体”与“部分”的
关系。
课题二:分饼(真分数与假分数)
1、

结合具体的情 境,经历假分数与带分数的产生过程,理
解“真分数”“假分数”和“带分数”的意义。
2、

能正确读写假分数、带分数,了解假分数、带分数的关
系。
课题三:分数与除法
1、

结合具体的情境观察比较,理解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会
用分数来表示两数相除的商。
11


2、

运用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探索假分数 与带分数的互化方
法,初步理解假分数与带分数互化的算理,会正确进行互
化。
课题四:分数基本性质
1、

经历探索分数基本性质的过程,理解分数的基本性质。
2、

能运用分数的基本性质,把一个分数化成指定分母(或
分子)而大小不变的分数。
3、

经历观察、操作和讨论等学习活动,体验数学学习的乐
趣。
课题五:找最大公因数
1、

探索找两个数的公因数的方法,会用列举法找出两个数
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
2、

经历找两个数的公因数的过程,理解公因数和最大公因
数的意义。
课题六:约分
1、

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理解约分的含义。
2、

探索并掌握约分的方法,能正确地进行约分。
课题七:找最小公倍数
1、

会利用列举法等方法找出两个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
数。
2、

理解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含义。
课题八:分数的大小
12


1、

探索分数大小比较的方法,会正确比较两个 分母不相
同的分数的大小。结合具体的情境,引导学生用分数
描述有关现象。
2、

结合具体的情境,理解通分的含义,探索并掌握通分
的方法。


教学重点剖析:
课题五:找最大公因数
1.教学重点:
知道什么是公因 数和最大公因数,探索找两个数的公因数
的方法,会用列举法找出两个数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
2.本重点包含的要素分析:
求最大公因数时两个数仅限于100以内。
3.与其它重点的联系:
是为学习约分打下基础。
4.突出重点的策略:
先用想乘法算式的方式分别找12和18的因数,再找出公有的因
数和最大公因数填入两个相交的集合 ,引导学生重点思考的问题是:
两个集合相交的部分填哪些因数?教师要组织学生展开讨论,在此基础上,引出公因数与最大公因数的概念。
13


除了上述方法外 ,还可以引导学生讨论其他的方法,如求15和
50的公因数,可以先找15的因数:1、3、5、15 ,再判断这4个数
中,哪几个也是50的因数。
课题六:约分
1.教学重点:
理解约分的含义,探索并掌握约分的方法,能正确地进行约分。
2.本重点包含的要素分析:
约分时,不仅要用到分数基本性质,还要用到数的整除知识。约
分要约到最简分数为止。
3.与其它重点的联系:
约分是分数基本性质的直接应用,是进一步学习分数四则运算、运用分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基础。
4.突出重点的策略:
先让学生找出相等的分数, 再让学生想办法解释这些分数为什么
相等。引导学生根据分数的基本性质说明理由,在此基础上,引导学
生理解约分的含义和最简分数的含义。约分的方法有一般有两种,一
种是用两个数的公因数一个 一个去除,另一种是直接用两个数的最大
公因数去除。

课题七:找最小公倍数
1.教学重点:
14


理解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含义,会利用列 举法等方法找出两个
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
2.本重点包含的要素分析:
理解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含义,可用列举法或短除法求最小公
倍数。
3.与其它重点的联系:
求几个数的最小公倍数是通分的基础。
4.突出重点的策略:
先让学生在教材所提供的数表中找出4和6的倍数,并分别做上
标记。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观察交流标有两种符号的数的特征,引
导学生发现这些数是4和6共同的 倍数,引出“公倍数”的含义,进
而引出“最小公倍数”的特征。
课题八:分数的大小
1.教学重点:
探索分数大小比较的方法,会正确比较两个分母不相同的分数的
大小 。结合具体的情境,引导学生用分数描述有关现象。理解通分的
含义,探索并掌握通分的方法。
2.本重点包含的要素分析:
通过通分会比较异分母分数大小的比较。
3.与其它重点的联系:
通分是比较异分母分数大小和计算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重要步
骤,它是以分数的基本性质和求几个数的最小公倍数为基础的。
15


4.突出重点的策略:
比较分母不同的分数,有3种思路:
(1)

第一种是数形结合,根据分数的意义通过画图来
比较大小。
(2)

第二种是根据分数的基本性质把两个分数化成分
母相同的分数来比较 大小,在此基础上,引出通分
概念,即把分母不相同的分数化成和原来分数相
等、并且分母相同 的分数。
(3)

第三种是把两个分数化成分子相同的分数,再比
较大小。
教学难点剖析:
课题五:找最大公因数
1、教学难点:
找两个数的公因数的过程。
2、原因分析:
如果两个数比较大,学生要把所有的因数找出来可能比较困难。
3、解决策略:
(1)可增加短除法。
(2)看两个数是否是倍数关系。

课题六:约分
1、教学难点:
16


掌握约分的方法,能正确、熟练地进行约分。
2、原因分析:
约分 的方法比较容易掌握,但是要能够熟练地进行约分,并
不是很容易的,关键是要很快能看出分子分母不能 再约分了。
3、解决策略:
复习能被2、5、3整除的数的特征,以便学生在约分 时能比较
迅速地判断出分子和分母是否有公因数2、5或3 。如果一下子能
看出分子和分母的 最大公因数,直接用它们的最大公因数去除比较
简便。如果分子和分母是倍数关系,就用小的数作为最大 公因数直
接去除,还要进行长时间的训练才可以。

课题七:找最小公倍数
1、教学难点:
会利用列举法等方法找出两个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
2、原因分析:
用列举法找出一个数的倍数并不难,难的是要列举到哪个数才
是两个数的公倍数。
3、解决策略:
(1)可增加短除法或翻倍法。
(2)多加练习。

课题八:分数的大小
17


1、教学难点:
理解通分的含义,探索并掌握通分的方法。
2、原因分析:
学生有可能在通分的时 候没有找到它们的最小公倍数作为公分
母,虽然比较两个分数不一定要找它们的最小公倍数,但为以后的计算要打好基础。
3、解决策略:
(1)先看两个分母是否是倍数关系,如果是倍数关系,那么大
的分母就是公分母。
(2)再看两个数是否是互质数,如果是互质数,那么它们的公
分母就是两个分母的乘积。 < br>(3)如果不属于前两种情况,就要找两个分母的最小公倍数作
为公分母,计算会比较简单一些; 如果用其他较大的公倍数作公
分母,计算比较复杂。还要大量的练习。

错例分析:
(1)

找出18和42的公因数及最大公因数
18=2 9=3 6
42=2 21= 3 14=6 7
分析:学生在找每一个数的因数时,就发生了错误,没
有找全。
18

< p>
解决策略:在找一个数的因数时一定要按一定的顺序来
寻找。可用“1”依次来试,直到两 个因数位置调换为止,
这样就不会丢掉某个因数了。
(2)

把下面的分数化成最简分数

分析:依据分数的基本性质,分数的分子除以8,要使
分数的大小不变,分母也应除以8。
解决策略:一定要掌握好分数的基本性质。
(3)3和6的最小公倍数是( 12 )。 < br>分析:3的倍数有3,6,9,„6的倍数有6,12,18,„6
是3的倍数,所以6的所有倍 数都是3的倍数。
解决策略:当大数是小数的倍数时,这两个数的最小公
倍数就是其中的大数。还要多加练习。
(3)

把下面一组分数进行通分:

==, == 分析:在和进行通分时,分母6和5是互质数,它
们的最小公倍数是5和6的乘积。可用这个乘积来 做公
分母,两个分数的分子也要乘相对应的与分母相乘的数。
解决策略:通分时,根据分数的 基本性质,分子和分母
要乘同一个数,分数的大小不变。还要加强练习。


19

植树节绘画-参观感想


国庆节是几月几日-寒假作文500字


新疆423-中国人才卫生网登录


南溪县-庆祝六一歌曲


西安市会计网-导师推荐信范文


2018放假-福州市中招网


提前本科-学校食堂工作总结


驾驶证年审新规定-电大毕业生自我鉴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