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语文教学论文

绝世美人儿
843次浏览
2020年08月14日 22:55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盐城人事考试网-公务员考试试题题库


二年级语文教学论文《阅读教学反思浅谈》
祁晓燕
《新课程标准》提出:“ 小学语文教学应力足于促进学生的发展,为他们的
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如果教师再用老观 念去教授语文,那无疑将
扼杀课程改革那鲜活的生命力。我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必须在学习中培养学生主
动学习,主动探究的精神。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那么,怎样在小学语文
教学中培养学生 自主、合作、探究的精神,培养他们学习能力,我把研究的重点
放在改变课堂教学上。下面就我在语文课 堂教学改革上谈谈自己的做法。
一、激发兴趣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
实践表明,学生的学习 兴趣是自主学习的原动力。教学中,教师应积极地为
学生创设一种情趣盎然的学习气氛,使学生受到陶冶 、感染和激励,从而主动学
习。在课堂上教师应大胆地让学生进行自由讨论、交流,赞扬学生一些独特看 法,
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学习是快乐的。这样自主学习的劲头就更足了。
1、引入情境,激发探究心理
一堂课上每个环节都很重要,但要让学生自始自终处于积极的自 主学习状
态,创设情境尤为关键。在教学二年级阅读课《酸的和甜的》,我创设了实物情
境。把 学生引入情境之中,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我是这样导入
新课的:“(出示一串葡萄)小 朋友们,你们看,这是什么水果?谁来尝尝是什么
味道?(指名上台品尝)告诉大家味道怎样?(甜甜的 )奇怪了,葡萄明明是甜
的,味道好极了。有一群小动物却都嚷着:“葡萄是酸的,不能吃!这究竟是怎
么回事呢?今天我们学习新课文《酸的和甜的》”一问完,学生们都争先恐后地
回答。学生对课 文已有了初步感性认识。通过情境的创设,把学生带入《酸的和
甜的》的情境中。都想去了解葡萄究竟是 什么味道。
另外,我还用图画展现形象,产生美感,把学生引入情境。利用音乐产生美
感,把 学生带入遐想的境界。无论是因好奇,还是因为关注,都是他们形成一种
努力探究的心理,从而积极主动 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
2、利用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动机
动机是活动的原动力。学习动机是 推动学生参与学习活动心理动因。学生学
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在引入情境后被激起。如果教学还是那样刻 板,按老办法、
老观念去教。教学手段单一,学生的学习动机定会下降。因此,在引入情境后,
根据课文情节的不同、内容的不同,使情境得以持续。教师应不断创设情境,开
成连动的整体情境。
二、引导探究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关键
要想使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能保持下去,关键在于掌握 语文学习方法,教


师应让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究,这就要求教师做好引导,促进学生自 主学习进
行探究。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去领会、去发现,在自主学习中学会合作交流,掌
握自主 学习方法。
1、小组合作开辟自主空间
教师作为引导者,应指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意识。充分 调动学生的学习欲望。
发挥其学习的主动性。我从很早就提倡小组合作学习。如何使这一组织教学不流< br>于形式我首先给学习小组确定一个明确的目标。如我在教学《坐井观天》时,我
提出这样的学习目 标:(1)我会读:大声朗读课文,读准字音,可自由读,也可
小组合作读;(2)我会问:在学习小组 里提出不理解地方,让小组伙伴共同交流
解决;(3)我会讲:把你读文后的感受说给小组伙伴听。长此 以往,学生经过这
样的训练在以后的读文中就会自觉的给自己小组提出学习要求。培养了学生自主
学习的能力,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了,那学习的兴趣可想而知就会更浓了。
另外小组学习的内容可以 选择。语文教学中,如能让学生们自主选择自己喜
欢的段落学习,后在小组内交流,那学生的学习兴趣定 会大大提高。我以《看雪》
为例,由于这篇课文几个自然段结构相似,所以我让学生首先画出你心中的雪 景
来表达自己美好的心愿,然后再选择相应的段落学习学生在交流中情绪高涨,全
班交流时个个 跃跃欲试。文章内容就在学生朗读交流、展示中理解、感悟了。而
教师只是在小组合作过程中参与其中起 到引导的作用。
一个问题提下去,如果不给足时间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交流,那将会给课堂
带 来冷场。作为教师不要让小组合作流于形式。学生还未充足地去讨论,更不可
能产生创造性思维与真情流 露,教师就草草收场,势必起到反作用,长此以往学
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就得不到提高。对于小组学习的结 果,教师要及时给予评价。
评价可多方面,教师对学生学习的反馈的评价,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评价,小组 与
小组之间的评价都要有详细地分析。我设计了一些表格进行每月评价,在学期结
束对每月评价 制作统计表来向学生展示小组学习的结果。我认为作为教师只要精
心付出,学生定会还你一个惊喜。
2、质疑问难,发现问题自主学习
创造性思维是人问题开始的。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的能力,首先要
鼓励他们敢于和善于质疑问难。中国古人说: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
进。要培养学生善于从无疑处生疑,从看似平常处见奇,这是发现问题的起点。
如教学《难忘的一天》时 ,学生问:“难忘的一天是指那一天?”在初读课文后
学生又问:“这一天为什么令“我”难忘?”教学 《我多想去看看》提示课题后,
学生问:“课题中的”我“是谁?‘我’想去看什么?”等等。他们正用 问“?”
来擦出创新思维的火花。


再如我在教《我选我》这篇课文后,我班王 彦飞同学提出:“老师,课题中
的“我”是谁?他选自己干什么?他为什么要选自己呢?说得真好,我精 心准备
的教案用不上了,我灵机一动何不让学生自己找答案呢?这样不仅锻炼了口语能
力,又极 好地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学生跃跃欲试,整节课学生都处在积极的
自主学习中,创新思维的火花在这 里闪耀。
课堂教学是属于学生的,教师只有根据学生的需求,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质
疑释疑, 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参与,自主探究知识的能力。

关于秋天的句子-小学语文教学工作总结


大连期货交易所-清明是哪天


晋朝历代皇帝-家n次方经典语录


深情告白-福建卫生职业


回向文-描写人物的精彩片段


承德卫生考试网-临川一中高考


沙拉酱怎么吃-你在为谁工作读后感


修身养性的书籍-清朝科举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