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论文:低年级童话教学的思考
母亲节手工-福建公务员考录网
着眼儿童视野,构筑完美童话
———低年级童话教学的思考
内容提要:低段语文教材中童话类课文占有较大比
重,其语言活泼优美,情节生动,人物形象鲜明,
深受儿童的喜爱。教师以童话的情怀,站在儿童的视野
阅读童话,在教学中遵循学生的学习心理,
合理安排教学环节,于情境创设中、故事串讲中给学生一个完
整的童话;于朗读、体验、想象中领
略童话的浓浓情趣,让童话浸润童年,让学生在与童话的相拥相行中
,获得语文素养的提升。
关键词: 童话 儿童视野 完整 情趣
童话是儿童文学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它以其曲折的故事情节,活泼优美的语言,大
胆的幻想吸引
着儿童。作为一名语文老师,在教学童话类课文时应站在儿童视野解读童
话,给学生一个完整的童话,感
受童话的无限情趣,引领学生热爱童话,享受童话,追
求童话。
一、童话在低段语文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安排了相当数量的童话类课文。
册数 课文总篇数 童话课文篇数
一上 20 6
一下
二上
二下
34
34
32
11
8
3
占整册课文比重
30%
32.3%
23.3%
9.4%
上表数据显示童话体裁的课文在低年级
教材占了相当大的比重,一、二年级童话类
课文平均占到23.8%,可见童话在小学低段阅读教学中的
地位不可小觑。的确,“儿童
之于童话,犹如鱼之于水”。 童话散发、洋溢的童真、童趣,与儿童的天
性和思维方
式合拍,符合儿童的阅读心理,对发展想象能力,陶冶情趣,提高审美鉴赏力具有重要
作用,甚至使人终身受益。
二、低段童话阅读教学中出现的问题
然而,许多老师由于缺乏
相关童话理论知识的和相应教学策略,致使语文课堂上童
话失去了应有的情趣和魅力,笔者试着例析:
1.忽视儿童心理,割裂故事
在教学中教师对儿童心理缺少了解和关注,注重分析
,过于强化文字的品赏,而忽
略了故事叙述的连贯性与可读性,一篇篇精美的童话常常被肢解,童话失去
了完整性。
2.游离儿童视野,有失情趣
应试教学心理使得教师童话教学中在知
识上打转,或在文本思想的感悟上深究,未
能从儿童的角度解读和教学童话,学生对童话中蕴含的灵动和
情趣无法体悟或体悟不
深,童话教学枯燥、无味。
3.缺乏文学意识,略失厚重
1
教材中的童话单篇呈现,教师教学也往往局限于教材中的那几
篇童话,缺乏延伸、
拓展及与儿童文学链接的意识。因此,学生阅读童话量小、面窄,无法领略到儿童文
学
的真正魅力。
三、构筑低年级完美童话教学的策略研究
上述问题让童话教学失去
了应有的童真灵性,为此,笔者对如何构筑低年级完美童
话教学进行了实践探索。
(一)顺应儿童心理,构筑完整童话
儿童是学习的主体,建立在符合儿童学习心理特点上的学
习,才是属于真正意义上
的有效学习。因此童话教学要首先要顺应儿童的学习心理,关注情节连贯,让完
整的童
话流淌起来,让孩子徜徉童话中。
1.合理安排环节,铺设情节连贯的基点。
构筑一个完整的童话故事,就要让故事情节连贯。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心理需求,
合理安排教学环节,
能让故事流畅起来。如字词教学的安排,在童话教学中就应讲究。
以《夏夜多美》为例,笔者在教学中对
两种不同教学环节安排进行了尝试:
第一种:学生初读课文后,进行字词检查,再梳理故事人物、内容。
第二种:学生初读课文后,梳理故事人物、内容,再进行字词检查。
课后,在对“两种教学环
节不同的安排顺序,你喜欢哪一种”的问卷调查中有91.3%
学生都选择了喜欢初读课文后就交流感受
这种教学安排,显然这更符合学生的学习心
理。而第一种安排在初读后进行词语教学无形中冲淡学生刚刚
激起的情绪、情感,且当
进入后续教学时,还得重新铺垫,激情。这与孩子的阅读期待相悖。由此可见,
在童话
教学中遵循故事的脉络,把字词教学与故事的梳理两个教学环节进行调整,在顺故事的
“
藤”中摸字词的“瓜”,落实字词教学,不破坏故事的完整,情节连贯顺畅,同时也
是对童话故事以情节
贯穿文本这一文体特点的准确把握。
2.创设语言情境,连缀情节连贯的“外衣”
小学语文
学科建议中指出:要注意课文内容的内在联系,防止肢解课文……童话故
事中有许多用以描绘、渲染故事
情境的描述性语言。如《夏夜多美》一课中有这样一段
话:夏夜,公园里静悄悄的。水池里,睡莲刚闭上
眼睛,就被呜呜的哭声惊醒了。她睁
开眼睛一看,是一只蚂蚁趴在一根水草上。(后面是蚂蚁和睡莲的对
话)
教学中笔者充分运用此段话语,在优美舒缓的音乐中创设语言情境:夏夜,公园里
静悄悄
的。水池里睡莲刚闭上眼睛,(教师做睡莲睡觉的动作,领着孩子们做),就被呜
呜的哭声惊醒了(播放
呜呜的哭声)在这样的故事情景中,学生自然融入故事情境,沉
浸于故事氛围中,其后的对话教学自然、
生动。
2
实践证明,童话类课文的教学教师要充分把
握童话故事连贯性这一特点,认识到文
本中描述性语言与其他内容唇齿相依的关系,教学中通过创设言语
情境充分利用,给童
话连缀了一件情节连贯的“外衣”,这样故事在情境中流淌,教学也更显张力和生机
。反
之,就会把其后的对话教学割裂于语境,只为对话而对话,“对话”成了无本之木,无
源之
水,学生的情感缺少附着的土壤。
3.串讲完整故事,架设完整情节的空间
爱听、爱讲童话
故事是儿童的天性,童话故事的教学教师应根据童话故事情节性强
这一特点,采用故事接龙等一些灵活、
多样的学习方式,这样学生学得轻松,又保持了
故事的完整性。首先,学生必须为讲好故事,充分熟读课
文。其次,在熟知课文语言后,
教师可对文本中重点、关键的词语、句子引导感悟,加深理解,促进朗读
。最后借助课
文插图,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小节,在故事接龙中串讲这个故事。课堂效率明显提高,同时提高了语言表达能力。笔者在多次的教学中实践证明,这种串讲故事的学习方式受
到了95%学
生的喜爱。
当然,在教学中应该注意课时的合理安排:第一课时,教师可通过引读、引说,了
解故事情节,理解词语。第二课时先引导读、说,为讲故事作准备,然后分组分部分准
备故事,在故事接
龙读中学会讲故事。
(二)着眼儿童视野,品赏童真情趣
童话之美,在于创造了贴近儿童的
世界。其言,音律和谐,极富儿童情趣;其情节
曲折反复,适合儿童想象;其意味,充满人性的光泽和生
活的真谛。教学中教师应着眼
儿童视野,感受童话的美好情趣,引领儿童经历一次审美历程,让童心在童
话的浸润中
丰盈而美好。
1.在朗读中领略趣味
教学实践显示,儿童特别喜欢朗读
童话,优美简洁的儿童化语言轻松活泼,富有音
乐美,这与儿童朗读表达的特点十分吻合。因此,朗读是
领略童话故事中童言童趣的最
佳途径。
如《我是什么》一文中以儿童的口吻讲述了水的不同状
态:平常我在池子里睡觉,
在小溪里散步,在江河里奔跑,在海洋里跳舞,唱歌,开大会。”在教学中我
们可通过
不同形式的朗读,逐层推进,引导孩子充分感受童话蕴含的浓浓情趣。首先由媒体演示
水在池子、小溪、江河、海洋中的不同形态,教师配以深情并茂地朗读,学生在直观感
受中形成初步的朗
读感受:轻柔-舒缓-欢快,铺垫情感基调;接着学生自主练读,借助
语速的快慢变化,语调的高低不同
,字里行间的情趣得以恰当表达。最后,改编文本形
式,再次美读:
平常我在池子里睡觉,
在小溪里散步,
在江河里奔跑,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