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民几民俗教学设计:2.腊八粥
描写雾的作文-四川工业管理职业学院
最新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民风民俗
2腊八粥
【教材分析】 《腊八粥》是沈从文先生早年的小说《腊八粥》的前半部分。作
者用娴熟的笔法,细腻的笔调,叙述
了腊八节浓郁的民俗风情,那妙趣
横生、令人回味无穷的八儿“等腊八粥”、“喝腊八粥”的画面,写出
了一家人其乐融融的亲情,表现出作者对普通百姓生活的热爱和对家
庭亲情的眷恋,值得我们去
细细品味、慢慢欣赏。
本文可以分成三部分。第一部分是第一段,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
选取
了三个不同年龄段的人以点带面说明所有人都喜欢腊八粥,形象
地把腊八粥的熬制过程再现出来;第二部
分是第2-19自然段,叙写
了“等粥”的画面,作者将八儿迫不及待、急于吃粥的心态刻画得惟
妙惟肖、呼之欲出,从而将腊八粥诱人的色、香、味,借助八儿的眼、
鼻、嘴,渲染得淋漓尽致;第三
部分是第20-21自然段,写了“喝粥”
的画面,正面着墨并不多,寥寥数语就粗笔勾勒出了腊八粥的
好味道。
选编本文,意图一是进一步了解中国传统民俗文化,二是阅读时
能分清内容的详略,
并体会作者是如何详写主要部分的。
课文配有一副插图,描绘的是八儿看到粥时的惊异,母子其乐融<
br>融,场面温馨,为学生领会课文内容、感受八儿的可爱形象提供了依
据。
【教学目标】
1.会写“腊、粥”等15个生字,正确读写“糊涂、搅和”等9
个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想象八儿的馋样儿。
3.能分清内容的详略并体会这种写
法的好处,能通过人物动作、
语言和心理活动的描写,体会“八儿”一家的其乐融融,进一步了解
中国传统民俗文化。
4.体会作者精妙、生动的语言表达,能仿照第1自然段写一种最
喜爱的食物。
【教学重难点】
1.重点:分清课文内容的详略并体会这种写法的好处,能通过人
物
动作、语言和心理活动的描写,体会“八儿”一家的其乐融融。
2.难点:体会作者精妙、生动的语言表达,感受八儿的心理变化。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深入了解腊八粥的有关习俗。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查找资
料,了解“腊八粥”的相关民俗。
有条件的可以找来沈从文《腊八粥》的全文,仔细阅读,对小说全文<
br>的大概内容先有一个整体的把握。
【教学过程】
一、联系旧知,导入新课
1.同学们,在第一课《北京的春节》中,我们知道老北京人在腊
八这天,家家都要熬腊八粥。粥是用各
种米,各种豆,各种干果熬成
的。在老舍爷爷的眼里,“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根据预习查找的资料,你们对“腊八”和腊八粥,和还有哪些了解?学生
交流汇报。
2.今天,我们一起欣赏现代作家沈从文笔下的一篇小说——《腊
八粥》 (板书:腊八粥
沈从文 )师生齐读课题。
3.请同学们打开课文,自由大声地朗读课文,
看看围绕“腊八粥”
这一线索,作家沈从文为我们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设计意图:温故而
知新。上课伊始,引导学生复习学过的课文
中有关描写腊八粥的语句,拉近了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距离。课
标非常
重视对学生搜集、处理、利用信息的能力的培养。这里我让学生交流
有关腊八和腊八粥的
资料,既落实了这一理念,培养了学生的口头表
达能力和自信心,又增进了学生对我国的传统习俗文化的
了解,在一
定程度上帮助了学生感知、理解课文。】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检查自学效果(生字词)
自学为主,重点提示:“匙”字是多音字,本课当小勺讲,另一
个读音是轻声shi,组词为“钥匙”;指导正确书写生字“腻”。
2.初读了课文,知道了
文章的主人公是——八儿。课文主要写了
八儿等粥和喝粥两件事情,说说哪部分写得详细,哪部分写得简
略?
(课件出示课后题2)
3.哪几个自然段写了八儿等粥,哪几个自然段写八儿喝粥?
指名汇报,顺势板书:2-19自然段 等粥,20-21自然段 喝粥。
第一自然段写了什么?(总写人们对腊八粥的喜爱。)
4.质疑:(指着板书)沈从文的《腊八粥》, 真正写八儿吃粥的只
有2句,
而吃粥前的文字等粥却长达18自然段,1000多字?为什么
作者要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带着这样
的疑问,我们只有仔细研读
了课文才能找到答案。
【设计意图:课后练习题也是教学内容重要
的一部分。本课课后
题2刚好指引学生划分文章层次,整体感知文章内容,教师要指导学
生用好
这一资源。在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后,教师通过质疑引起学
生对作者独具匠心写法的思考,直接了当切
入单元要求,也是本课的
教学重点——分清内容的详略并体会这种写法的好处,从而提高教学
效
率。】
三、研读第一自然段
1.作者在文章开篇是如何写出人们对腊八粥的喜爱的? 2.学生默读第一部分,找出有关句子和重点词语,读一读,画一
画,思考,做批注,写出自己的感
受。全班交流。
在交流中,根据学情,重点抓住下面的句子、词语进行交流、朗
读感悟。 <
br>(1)初学喊爸爸的小孩子,会出门叫洋车了的大孩子,嘴巴上
长了许多白胡胡的老孩子,提到腊
八粥,谁不是嘴里就立时生一种甜
甜的腻腻的感觉呢。
以反问的语气强调谁都喜欢吃腊八粥。
同时也运用排比的修辞手
法,选取了三个不同年龄段的人对腊八粥的态度,以点带面说明所有
人
都喜欢腊八粥。
(2)把小米,饭豆,枣,栗,白糖,花生仁儿合并拢来糊糊涂
涂煮成一锅,让它在锅中叹气似的沸腾着,单看它那叹气样儿,闻闻
那种香味,就够咽三口以上的唾沫
了,何况是,大碗大碗的装着,大
匙大匙朝口里塞灌呢!
抓住“甜甜的腻腻的”“合并拢”“
叹气”“大碗大碗,大匙大匙”
“塞灌”等词分析。看到熬煮腊八粥的状态“叹气”,闻腊八粥的香甜诱人、美味可口。吃的是痛快淋漓;调动人的视觉,嗅觉。第二句
则用拟人的修辞,形象地把腊八
粥的熬制过程再现出来,那情形,如
在眼前,那香气,如入五腑六赃,真忍不住要尝上一口呢。
3.感情朗读第一自然段,读出读腊八粥的喜爱之情。个人展示读,
齐读,尝试背诵积累。 <
br>4.小练笔:作者笔下的腊八粥让人垂涎欲滴,你能照样子写一种
你最喜爱的食物吗?(自由练笔
,交流汇报,激励点评。)
【设计意图:课文的第1自然段是选文的“凤头”,以反问、排
比
等手法以点带面说明所有人都喜欢腊八粥,用拟人的手法形象地把
腊八粥的熬制过程再现出来,写得极妙
,值得好好品味研读。学生背
诵积累了词汇、句式,需要时就会脱口而出,落笔成文。完成课后的
小练笔,仿中有创,意在培养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
四、走进八儿,感悟急切
那甜甜腻
腻的腊八粥让老老少少都垂涎欲滴。文中的“八儿”对
腊八粥更是怀着一种怎样的心情?从哪些语句中,
能够看出八儿对腊
八粥的这种感情的?
抓语言、行为表情的描写,感悟八儿等粥的急切。
1.理清脉络。默读课文第二部分,给八儿等粥的过程拟小标题。
全班交流。
(学生汇报:盼腊八粥、分腊八粥、猜腊八粥和看腊八粥)
小小的八儿他是一心盼着腊八粥,
思考着怎么分腊八粥, 也是看
到了腊八粥。(板书:盼、分、猜、看) 为了这腊八粥,
谁来读这一句?
生:住方家大院的八儿, 今天喜得快要发疯了!
(三个学生有感情
的朗读,全班读,指导读出八儿又喜又急的心情。)
2.盼粥:细节的精确味
在一个又一个场景中,
作者是如何通过文字将八儿的这一份喜、
这一份急传递给我们的呢?我们先来看“盼”这一部分,
请同学们自
由朗读第二到第八自然段, 边读边体会。
先小组内交流,再全班交流。要点如下:
抓住“进进出出”,“眼睛可急红了”,“‘那我饿
了!’八儿要哭的
样子”等动作、神态和语言描写,品出八儿盼粥的煎熬与期待,品出
八儿撒娇
、着急着想吃又无可奈何极不心甘的心情。
感情朗读,分角色朗读。
3.分粥:性格的传神味
(1)但妈妈的命令是无法反抗的,无奈之下,八儿只好制定美好的吃粥计划,聊以解馋了。他是怎么分粥的?指名回答。
(2)沈从文非常善于通过细节来刻画人物的内心。一个动作, 一
段对话,
甚至是一个眼神,
都能将人物的内心刻画得淋漓尽致。从八
儿分粥的对话中,你体会到了这是一个怎样的八儿?
学生默读,圈画批注,交流汇报。
(3)分角色演绎对话,指导读出八儿对于腊八粥的喜爱和他的
淘气。
4.猜粥、看粥:复沓的形式味
(1)八儿啊, 人很矮, 他还没有灶头高,
他对于锅中的一切只能
——猜想。(师生齐答)这一段主要是八儿的什么描写?——心理
(板
书:心理) 那么, 这锅里面究竟有些什么呢?八儿是这样猜想的,读—
读。
课件出示:栗子会已稀烂到认不清楚了吧……它会起锅巴……
(2)馋死他了!如果你是八儿, 在想到哪里的时候会特别特别的
馋呢?
引导学生角色置换,自己就是八儿,一边读一边加上神态、动作
等表现八儿猜粥时的馋样儿。
(3)画饼焉能充饥?八儿只好央求妈妈抱起他来看看了,看的
结果是?指名说。
课件出示:栗子跌进锅里……正是围了锅边成一圈儿。
(4)八儿猜对了吗?男女生对比对一读,男生读猜粥的句子,
女生读看粥的句子。
课件左右分别列出猜粥和看粥的句子:
栗子会已稀烂到认不清楚了吧……它会起锅巴……
栗子跌进锅里……正是围了锅边成一圈儿。
(5)除了颜色,八儿猜的全对呀!既然猜的全对,
作者为什么还
要花这么多笔墨来写呢?如此雷同的句子, 难道不啰嗦吗?不着急,
同
桌之间商量一下我们再来交流。
引导学生感悟猜想让人喜欢,看见实实在在的更让人喜欢。这看
似重复的话语,
实则用意颇深, 就是在这种回环复沓的描写中,将腊
八粥诱人的色、香、味,借助八儿的眼、鼻、嘴,
渲染得淋漓尽致,
八儿喜得快要发疯了的形象跃然纸上。
5.吃粥:留白的含蓄味
(1)腊八粥终于熬好了, 可以喝啦! (板书:喝) 谁来读——
生:“夜饭桌边,
靠到他妈斜立着的八儿, 肚子已成了一面小鼓
了。”
(2)关于八儿喝腊八粥的这个场景,
作者用粗笔勾勒出了腊八
粥的好味道,和前面等腊八粥的场景相比,聊聊数语。这样写有什么
好
处?
略写喝粥,详写等粥,不落窠臼。引导学生感悟课文的留白,
是其对行文节奏、语言格调的绝妙拿捏,给读者留下悬念, 留给读者想
象的空间。
(3)想象写话:我们想象一下八儿喝腊八粥的样子,他的动作、
神态是怎么样的呢?写一写吧。学生练
习写话,交流汇报。
【设计意图:本环节充力求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
模式。引
导学生围绕中心问题“文中的“八儿”对腊八粥更是怀着一
种怎样的心情?从哪些语句中,能够看出八儿
对腊八粥的这种感情
的?”进行研究探讨,通过自主学习,抓住人物动作、语言和心理活
动的描写进行圈画批注,交流汇报,角色置换,感情朗读,读写结合
等方式体会人物内心,人物
形象及表达特点。在内容探究上突出重点,
体现内容理解、情感体验、写法揣摩三者的有机融合。】
五、领悟主旨,感受乡愁
1.沈从文曾经说过:“这世上或有人想在沙基上建造楼阁,
但我却
只想用石头造一座结实的小庙, 庙里供奉的是人性。”文章虽然写的
是腊八粥,
实则是一幅动人的画。从这幅画里,
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
八儿?怎样的妈妈?全班交流看法。预设生成:
八儿:淘气、可爱、活泼天真、贪吃……
妈妈:对八儿的宠爱
2.从这篇文章当中, 除了人物形象之外, 你还能读到些什么?
引导学生从“孥孥、松劲
”等乡音中感受家乡的味道,母子的对
话中感受一家人其乐融融的亲情,感受作者对普通百姓生活的热爱
和
对家庭亲情的眷恋,思念。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的设计是完全开放的,意在帮助学生进一
步走进课文,理解文章蕴含的主旨。学生在充分阅读、感悟后,由评
价人物形象入手,从字里行
间体会八儿一家人其乐融融的亲情,感受
作者对普通百姓生活的热爱和对家庭亲情的眷恋,思念。】
六、总结,阅读延伸
同学们, 沈从文22岁离开家乡, 来到北京谋生,
不管是穷困潦倒
还是功成名就, 都时时思念着故乡。正如他所说的,
我的生命在这个
环境中生长, 和这一切都分不开。几十年来,
他对故土这份深深的眷
恋,
演绎出了一个个感人至深的故事。沈从文笔下的《腊八粥》简单
而又质朴,
却也被他细腻独特的笔触熬得香甜绵软。那就是家乡, 那
就是生活。那浓浓的情,
那绵绵的思,融在了粥里, 也流露在字里行间。
课后,
请同同学们再去读读冰心、老舍、梁实秋笔下的腊八粥, 比较
一下, 同样的腊八粥,
文字上有着怎样不同的味道。
【设计意图:阅读教学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课的结尾,简
介作者,了解作者的写作背景;推荐学生课外阅读其他作家笔下的腊
八粥,既进一步了解了有关的民俗文
化,又培养了学生阅读的兴趣和
良好习惯。】
七、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