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说课稿汇编(全册)

绝世美人儿
932次浏览
2020年08月15日 01:19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雪花洞-银行员工入党申请书


《小小商店》说课稿
一、说教材:
(一)教材简析
本节课是北师 大版2年级上册2单元第3节内容,《数学课程标准》指出:
“强调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 ,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
用知识的能力”。可见,综合实践活动十分强调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索 ,以实现学
生综合素质的发展。多年的实践经验证明:当学习的材料来自于现实生活时,学
生的 学习兴趣会倍加高涨;当数学和学生的现实生活密切结合时,数学才是活的、
富有生命力的。在此理念的 主导下,我设计了《小小商店》这节实践活动课。
本节课是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中
的一节数学实践活动课,也就是课本第14--15页的内容。这部分内容只有一 个
知识点:就是通过让学生亲身参与实践活动,在取币、换币、找币的操作中,加
深对人民币的 认识,进一步掌握人民币的换算及简单的计算。
教材借助“小小商店”这一学生熟悉的背景,采用现场 模拟的方式,展现了
一个商店的真实情景,运用“角色扮演”这一生动有趣的活动形式,让学生扮演售货员与顾客,用对话形式提出数学问题,帮助学生复习巩固前面几个单元学过
的一些数量关系。在 商店的中间,教材设计了一些与活动有关的问题,其中前两
个问题是人民币的计算的进一步提高,需要学 生逆思考,第三个问题的开放性比
较大,鼓励学生开动脑筋,用多种方法解决。一方面加深学生对人民币 的认识,
进一步掌握人民币的换算及计算方法,另一方面,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能
力。此 外,教材还鼓励学生提出更多的问题,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创新意识。
(二)说教材重点和难点:
根据教材特点,我认为“在活动中懂得不同面额人民币之间的相互关系,体
现付款方式的多样性 。”既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又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二、说教学目标:
依据《新课程标准》 的要求,本节课我以张熊飞教授的诱思探究教学论
为指导思想,结合教材和学生的特点,从知识、能力和 品德三方面制定了以下教
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亲身参与实践活动,在取币、换币、找 币的操作中,加


深对人民币的认识,进一步掌握人民币的换算及简单的计算。
2、能力目标:培养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进行数学交流的意识和能
力。
3、 情感目标:在实践活动中增强数学应用的意识,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和
“用数学”的情感,并受到勤俭节 约的教育。
三、说教法、学法:
从素质教育和课程改革的要求出发,根据综合学习活动课的 课型特点,我采
用角色扮演的活动形式,以学生为活动的主体,以渗透教育为原则,以训练实践
能力为目的,力求做到把信息技术运用与实践活动相结合,从中培养学生的创新
精神。
四、说教具、学具准备:
根据本节课的教学需要,我准备了:
1、媒体课件一套。
2、用实物把教室布置成临时的小小商店,让学生扮演售货员和顾客,现场
进行交易活动。
3、回收站所需的牌子。
学生每人准备一个钱包(自制),学具人民币若干。
五、说教学过程:
接下来我说一下整个教学过程设计,首先我先说一下整体设计。
国际教育界流传着这样一句话:“你听了,但是你忘了;你看了,把它记住
了;你做了,你理解了。”如 何让学生从学数学变为做数学,是我们教师面临的
新课题。在《新课程标准》理念的主导下,我们现在的 课堂已不能像以前那样传
统的一味的传授知识,我们要让学生从学数学变为做数学,让课堂成为学生探索知识的乐园。
因此,本节课,我将本着“让学生在自主探究活动中贯穿于课的始终”的原则,以张熊飞教授的“诱思探究教学论”为指导思想,通过各种教学方法与手段,
启发、诱导学生按 照“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实践操作,探索问题---联系实际,
创新应用”的规律组织教学,整个 活动过程分为四大环节:激趣引入、探讨方法、
模拟购物活动、交流评价。让学生在活动中充分感受体验 生活,学会把知识综合


的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
第一层:创设情境,激发兴趣。(约5分钟)。
由电脑演示学生喜欢的卡通形象导入新课,使他们愉快地进入购物情境,进
入角色。
第二层:模拟表演,实践体验。(约20分钟)
教师选定一部分学生扮演售货员,一两名学生 扮演废品回收员,其余的扮演
顾客。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利用人民币卡片购买商品、废品回收活动。 在活
动过程中,要让买卖双方互相检查对方在进行人民币计算时有没有发生错误。
第三层:活动汇报,体验交流(约10分钟)
让学生说出自己的心理话,展示自己选购物品的 自主性,以及合理安排零用
钱的巧妙之处和购买物品的经验方法。同时,教师正确引导,使学生懂得从小 养
成勤俭节约的良好习惯,珍惜每一分钱,把钱用在最需要用的地方和最适当的时
候,做一个有 主见、善理财巧安排的好学生。最后评选最佳消费者。
第四层:联系生活,渗透思想教育。(约5分钟)。
 说局部设计
下面我就以教 学程序为框架,以诱思探究教学论为先导,以教学内容为载
体,具体说说本节课的教学环节。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在长期的教学中,我们都能体会到:情境教学是低年级教学中一种十 分有效
的手段,它符合儿童的思维特点,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活跃学生思维。因此。
课一开 始,我先给同学们创设这样的情境:放一段热闹喜庆的音乐:今天是个喜
庆的日子,我们的“小小商店” 顺利开张了。(出示课题)
熊猫经理特别欢迎小朋友去“小小商店”逛一逛。这时,我引导学生观察画
面:小朋友,从屏幕上你看到了什么?你想对同学们说什么?(鼓励学生大胆自
由发言),让学 生交流物品名称和它们各自的价钱重点是说清楚画面上每一种商
品的名称和价格。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 我及时作以小结,大家说得非常好!那
么,你们自己有零用钱吗?父妈给你的零用钱,你平时怎样使用的 ?分组交流如
何使用零用钱。然后小组汇报交流。
教师因势利导,对使用比较合理的学生给予 肯定表扬,对花费不恰当的学生


给予纠正引导。
我这样设计,借助“小小商店 ”这一情境,通过生动有趣的画面,把学生带
入到快乐的学习情境之中,使课堂一开始就变得生动有趣, 引人入胜,每一个学
生都会不由自主地投入到探索新知的学习情境之中。这样就很自然地进入教学的第二个环节:
2、模拟表演,实践体验。
《新课程标准》中指出:“教师应充分利用学 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随时引导
学生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了解数学在现实 生活
中的作用,体会学习数学 的重要性,培养实践能力”。
鉴于此,我设计了此环节。具体的我是这样设计的:
(1)进入角色,若干名售货员进场。
(2)分发购物登记卡、现金记帐卡。让学生把所购买的“商品”的名称其
金额、购买理由等记 入《购物登记卡》和《现金记帐卡》上。
(3)分组合作进行模拟体验。
活动要求:
1、顾客要检查售货员有没有找错零钱。
2、卖易拉罐和矿泉水瓶的同学要检查废品回收员有没有算错一共应该付多
少钱。
3、售货员要看清顾客付款对不对。
4、可以同学之间互相帮助,可以合伙购买。
教师注意调控场面,诸如“顾客”进入“商场”的先后顺序,购物的时间控
制。
教师 选定一部分学生扮演售货员,一两名学生扮演废品回收员,其余的扮演
顾客。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利 用人民币卡片购买商品、废品回收活动。在活
动过程中,要让买卖双方互相检查对方在进行人民币计算时 有没有发生错误。一
方面要注意观察学生提出了哪些问题,是怎样解决的,另一方面要在学生碰到困难时给以适当的帮助和提示。
我这样设计,除了复习巩固已经学过的知识,也反映了在日常生活中 用人民
币购买商品时经常出现的几种情形。例如,计算买两种商品一共要花多少钱,卖

< br>东西时怎样找零,买东西时钱不够怎么办,怎样比较两种商品的价格,等等。这
些情形都是学生在 实际生活中曾经遇到过或将来会遇到的,通过这种现实性和实
践性很强的活动,可以使学生切身体会人民 币在商品经济中的作用,充分感受到
数学来自于生活,又在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并学会在实际生活中运 用数学知识
解决实际问题。充分让学生展示选购货物的自主性,关注学生所购物品的趋向,
鼓励 学生认真合理安排自己的“零用钱”,把钱正确合理的使用,并指导学生填
好“两卡”以便交流。这样, 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充分体验自主的快乐,通过
活动的形式,学生在玩中学,在乐中悟,体会到生活中 处处有数学。
我们大家都知道,学生的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主动和富有个性
的 过程。这里,在设计上我采用了开放式的教学,让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发展,创
造欲望得到了满足。而这, 无不得益于教师对学生的尊重和教学开放式的组织。
同时,很自然地进入到第三个教学环节:
3、分组交流,分享快乐。
1)、交流在活动中,各自购买哪些物品。(介绍购物登记卡)
2)、交流买东西过程应该注意什么事项。
3)、谈一谈,在购物中,自己有哪些经验。
4)、交流购买物品的意图。
5)、交流买东西中应考虑到什么?
6)、交流如何合理正确地使用零用钱。
这样,让学生说出自己的心理话,展示自己选购物品的自主性,以及合理安
排零用钱的巧妙之处 和购买物品的经验方法。同时,教师正确引导,使学生懂得
从小养成勤俭节约的良好习惯,珍惜每一分钱 ,把钱用在最需要用的地方和最适
当的时候,做一个有主见、善理财巧安排的好学生。
最后评选最佳消费者。
4、联系生活,渗透思想教育。
具体的我是这样设计的:
同学们,平时你喝完了饮料之后会怎样处理用完的易拉罐 或矿泉水瓶呢?
(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然后,电脑播放好孩子源源的故事:源源是个
非常勤俭的孩子,他经常将家里用完以后的废旧物品,如:易拉罐、矿泉水瓶等,


送到回 收站换钱,然后把这些钱攒起来捐给希望工程和贫困山区的小朋友
们。
看到这些,你想说些什么?让学生各抒己见。
我这样设计对学生进行了思想品德教育。 在整个活动过程中,还可以对学生
进行爱护人民币的教育。通过设立“回收站”,可以让学生明白易拉罐 和矿泉水
瓶都是可回收的废弃物,帮助小朋友从小树立保护环境的思想和意识。
到此,整个教学过程全部结束。
六、说板书设计
由于本节课 的教学内容主要是组织学生具体的实践操作活动尝试,基本上不
需要板书,所以此部分略写。
七、在课改实验中,如何运用诱思探究教学论进行教学
最后,我说一下,这节教学设计是如何体现新课改理念和诱思探究教学思
想的。 < br>总览整节课,在整个教学设计中,我力求较好地体现新课标理念,内容设计
建立在学生生活经验基 础之上,通过学生大量的实践操作活动来完成。切实改变
了传统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使课堂真正做到 生活化、活动化、自主化、情感
化和趣味化。《新课程标准》中特别提出了情感与态度的发展目标,本节 课的设
计,我在这方面也做出了积极的尝试。集知识性、趣味性、活动性于一体,通过
亲身参与 实践活动,在取币、换币、找币的操作中,加深对人民币的认识,进一
步掌握人民币的换算及简单的计算 。使学生在多种形式的实践过程中体验到其中
的乐趣,使学生爱学、乐学。整节课洋溢着愉快的学习气氛 。通过大量的生活实
例,使学生获得大量的感性材料,让学生在玩中学、乐中悟。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学习方式,不再是听听练练,而是在老师的引导下,积极主动的去探索,
去操作实践,去体验交 流。
在经历了之后,学生获取了知识,提高了能力,思维得到了锻炼,并获得了
成功的愉悦, 探索的快乐,真正成为了课堂的主人!




《有多少块糖》说课稿
一、说教材:
1、说课内容:
本课是九年义务教育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三单元16-17页《有多
少块糖》。
2、说教材分析:
本课属于第三单元《数一数与乘法》的知识板块。这节课是以学生已掌 握了
三个数连加的计算方法为基础,通过数糖块活动,为学生学习乘法积累经验,为
体会学习乘 法的必要性,理解乘法的意义奠定基础。旧教材是先出示方阵熊猫图,
让学生横着数和竖着数,比较直接 。而新教材是先要把一堆杂乱的糖果数出来,
从而引出可以1个1个,几个几个地数,再把糖果摆成方阵 的形状,引导学生横
着数和竖着数。
这样的教材编排使学生能够循序渐入,也更容易消化理解。
3、说教学目标:
1、结合数糖块活动,经历相同加数连加的抽象过程,为学习乘法积累活动
经验。
2、体会到生活中有许多需要把相同数连加的问题,进一步激发学习欲望,
培养热爱数学的情感。
4、说教学重难点
重点:完成对乘法意义的体验,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
难点:经历数数的过程后能够初步体会乘法的必要性。
二、说教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一袋糖。
三、说教法和学法:
课程标准指出:在教学课堂中学 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引导者、组织者和
合作者。因此,为了发挥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我 确定了以下的教学
方法和学法。
运用直观的教学手段,摆一摆(让学生把糖果摆成方阵的形状 )、数一数(让


学生1个1个地数,几个几个地数,横着数和竖着数)、填一填、算一算 等,注
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各种感官协同活动。亚里士多德说:思维自疑问和
惊奇开始 。让学生一边摆一边思考可以怎么去数,做到在观察中思考,在思考中
操作。
创设思维的环境 。按照教材的编排顺序,1个1个、几个几个地数,数方阵
的时候横着数,或者竖着数。引导学生有序地 思维,鼓励学生用按行数和按列数
这样准确的语言,连贯地表达思维过程。
四、说教学程序设计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 共
同发展的过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
经验和已有知 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
推理、交流等活动,使学生通过数学活 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初步学
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激发对数学的兴趣。
因此,我的第一个环节是
(1)创设情境,激趣引入
小朋友们,你们知道今天是几 号吗?今天是11月14号,也是小明的生日。
小明的妈妈要送他一份礼物,你们猜猜妈妈买了什么?妈 妈从商场里买回一堆糖
果,提出问题:一共有多少块糖?引入课题,板书课题,有多少块糖。
(这样的设计借助动画去引入,直接将生活中的数学呈现课堂,能激发学生
的求知欲望。) < br>我给学生准备了一些糖果,让学生分组讨论,把这些糖果分一分,摆一摆,
数一数,合作交流。最 后分享他们的交流结果。
(设计意图:让学生活跃思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我展示 学生可能会出现的1块1块地数,2块2块地数,5块5块地数等数
法,没有出现的,可以让学生注意看 书或把这种方法介绍给学生,最后让全体学
生按照“2个2个”和“5个5个”再数一遍。
此 时再提问,1个1个地数,或者2个2个地数,糖果的总数会不会发生改
变呢?学生能很快地发现不改变 。
(设计意图:让学生感受物体可以1个1个地数,也可以几个几个地数,而


总数不改变,小结。)
(2)自主探究,实践操作
出示教材第16页第二个活动图。 引入小故事:灰太狼有一袋糖,想知道有多少个,但是又不知道怎么数,聪
明的喜羊羊把糖果摆成了 方阵的形状,你知道它是怎么数的吗?
左图是按行数,右图是按列数。提问学生:按行是怎么数?列又是怎样数?
(设计意图:首先让学生明白行与列的区别,学生表述不完整的,要及时给
予提醒和鼓励) < br>根据学生的回答归纳出“按行数”是横着数的,“按列数”是竖着数的。让
学生独立完成两个图下 方的填空。再提问学生说出他们答案。学生回答完,再问
全班同学,你们同意他的说法吗?表扬的时候可 以用你的回答太棒了,你的想法
很好等多种语言方式去鼓励学生。
左图,每行有7块,有2行,一共14块。右图,每列4块,有3列,一共
12块。
(设计意图:把糖块摆成方阵形状,通过“横着数”和“竖着数”使学生感
受不同的观察角度)
这里要总结数方阵物体个数的方法:
①横着数,数每行有几个,再数有多少行,有多少行就表示有多少个几相加。
②竖着数,数每列有几个,再数有多少列,有多少列就表示有多少个几相
加。
刚刚的糖果真好看,这里还有一种更漂亮的糖果呢,这是超级棒棒糖。
①出示教材第16页第 三个活动图,提问:想知道一共多少块糖,可以怎样
数呢?(受上一个问题的启发,学生会想到可以横着 数,也可以竖着数,再引导
学生根据两种数法列出不通的连加算式。)
横着数,每行5块,有3行,即3个5相加。
加法算式:5+5+5=15(块)
竖着数,每列3块,有5列,即5个3相加。
加法算式:3+3+3+3+3=15(块)
观察两条算式发现最后的得数是一样的,不管横着还是竖着数,物体的总数


不会 改变,再一次积累数数经验,为乘法的学习做孕伏。
(3)强化训练,提升练习
课件展 示出教材第17页的第3题,采用“竞赛”奖红花的形式激发学生的
学习斗志,进一步巩固学习成果。
(设计意图:巩固学生对数方阵物体个数横着数和竖着数两种不同的方
法)
同学们 ,我们一起来玩一个跳远游戏好吗?看看谁跳得最远。首先我们把1、
2组分为A组,3、4组分为B组 。游戏开始了。
A组每次跳5格,跳了3次,一共15格。3个5相加,加法算式是:5+5+5=15
(格)
B组每次跳3格,跳了4次,一共12格。4个3相加,加法算式是:3+3+3+3=12
(格)
(4)回顾反馈,总结收获
在这个环节中,师生共同回顾全课,总结收获。提出遇到的问 题,杂乱的物
体我们可以怎么去数?方阵的物体又可以怎么去数?共同反思过程,让知识再次
得 到升华。
(5)作业
完成课本第17页剩余的习题。
五、说板书设计。
有多少块糖
——同数连加的现实情况
物体可以1个1个,几个几个地数,总数不改变。
数方阵物体个数的方法:
①横着数,数每行有几个,再数有多少行,有多少行即多少个几相加
②竖着数,数每列有几个,再数有多少列,有多少列即有多少个几相加







《儿童乐园》说课稿
一、说教材
《儿童乐园》选自北师大版数学教材二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数一数与乘法》
第 二课。本节课是在上一节《有多少块糖》的基础上,结合“儿童乐园”的现实
情境,在计算相同加数连加 时引入乘法算式,使学生初步体会乘法的意义。乘法
意义的学习是学生学习乘法的开始,是学习乘法口诀 的直接基础,更是进一步学
习较复杂的乘法计算及其应用的重要基础。所以本课起着关键的承前启后作用 。
根据本课的内容及作用,我制定了如下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乘 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会读写乘法算式。结
合情境,知道算式中各数的含义。
2、过程 与方法目标:经历把相同加数连加算式改为乘法算式的过程,初步
理解乘法的意义,体会乘法与加法的联 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结合情境,培养孩子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
决问题的 能力,体会乘法计算的简便性。
教学重点:
会正确读写乘法算式,知道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会把加数相同的连加
算式改写为乘法算式。
教学难点:
能够从加数相同连加算式中抽象出乘法算式,并初步理解乘法的意义。
二、说学情
只有对学生有全面而细致的了解,教师才能更好的把握课堂。
二年级的学生已有一定数学基础,但对乘法及其意义还比较陌生。这个学段
的孩子生动活泼、富有好胜心 理,大部分学生能大胆地表达自己的见解。所以要
多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机会,激发其独立思考的能力 和培养科学探究的兴趣。
三、说教法学法
针对二年级孩子好奇好学的特点,在这节 课中我主要采用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的教学策略,设计多种教学活动,大胆放手让学生主动探究、合作交流 ,使学生


在和谐的课堂气氛中轻松学到知识。
四、说教学程序
新课改指出,课堂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使教学过程转化成为学生获取知识、
发展能力的活动过程,根据这 一理念,我设计了如下教学程序:
1、情境导入
课堂伊始,我开门见山,谈话导入 :“同学们,王老师知道你们一定很喜欢
去儿童乐园玩,那儿有什么好玩的?”在孩子们争先恐后的发言 后,教师进一步
创设情境,故作神秘地说:“你知道吗?儿童乐园不仅仅有这么多新鲜有趣的游
戏,那儿还藏着许多数学知识和秘密呢!”顺势揭题并板书:《儿童乐园》。
2、探索新知
首先,面对繁杂的情境图,我会引导孩子从左到右、从上到下有序观察,找
出图中的数学信息,这样做降 低了课堂坡度,使我的数学课始终面对全体学生,
同时学生注意力在同一焦点,有效提高课堂效率。接着 ,我请学生针对自己找到
的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充分利用情境图,自然、连贯地向下一个环节过渡 。
其次,在学生提出的诸多问题中,我选择了“有多少人坐小飞机”这一问题
进行集中解 决,先请学生用自己的方法求得数,在这里,学生会采用数一数或加
法的方法,教师同步板书并请学生解 释连加算式的含义:即4个2相加。接着,
教师提出:除了加法,还有一种算法也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就 是乘法,先集体认
识乘法算式各部分名称。将原有知识进行迁移,引出“乘号”、“乘数”和“积”的概念,并及时补充读法和写法,再对比加法算式,得出“2”是相同加数,“4”
是相同加数的个 数,也表示“4个2”相加,学生自己总结出加法、乘法所表示
含义相同,结果也相同,这一步骤学生从 现实情境走向符号世界,而加数相同的
连加算式就是本课的思维对象——乘法的生长点,通过对比,学生 从形式上初步
体会乘法的意义。
接下来,为了突破学习乘法的必要性,我将课本内容适当 拓展,小飞机的数
量由4架增加至6架、8架,学生自己尝试解决,并在汇报时说清楚各数字的含
义,强化乘法意义的认识。接着,我将情境图、连加算式、乘法算式放在同一屏
幕上请学生观察,得出 “加数相同的连加算式,也可以用乘法表示”,这里我将
课堂还给学生,并将图与算式有机结合,帮助学 生从本质上理解乘法的意义,为
后续学习做好铺垫。


当小飞机的数量增加 到30架时,学生发出了一阵阵惊叹,教师及时询问:
“对你来说,这个问题难点在哪?困惑你的是什么 ?”孩子直观感受到,数量太
多,计算太麻烦了,此时,教师揭开事先写好的连加算式,长长的算式给学 生带
来了强烈的视觉冲击,课堂达到了一个小小**,再请学生试着用乘法解决,汇报
时说明乘 法的意义。这时黑板上读法、写法、计算均十分复杂的加法算式与简便
的乘法算式形成了强烈对比,学生 自然而然体会到学习乘法的必要性和简便性,
产生新的学习需要。这一系列的学习经历是为了让学生产生 体验,而体验是为了
获得直接经验和感受,增强对知识、技能的理解,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上的升华和发展。
最后,我再出示“儿童乐园”情境图,请学生选择一个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进行解答,完成后请学生根据同学列的算式猜一猜他解决的是哪一个问题,这样对
教材进行了有机处理 ,体现了教材的开放性。
以上几个环节的设计环环相扣,课程内容呈现地具有层次性及多样化,满 足
学生不同的学习需要,这样的数学活动是师生共同参与、交往互动的过程,学生
有足够的时间 经历观察、提问、猜测、实验、验证、计算等活动,有效突破了课
程重难点。
3、巩固延伸
练习部分我选用教材19页练一练第1、2题由学生自己独立完成、集体评议,在过程中教师注意多元评价,关注学习过程,使学生得到必要的数学思维训练。
数学课程标准 指出,要让学生学习生活中有用的数学,因此,我们有必要把
所学的数学知识延伸到生活中去,如果学生 能够在生活中找到用乘法解决的问题,
也说明他们对乘法的意义有了初步而清晰的认识。
4、总结全课
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活泼地、主动地、富有个性的过程,所以在课堂即将结
束时 ,我请学生畅所欲言,谈谈感受与收获,充分发挥数学在培养人的创新思维
方面的功能。
五、说媒体的应用
本课的教学要充分发挥多媒体课件的优势,可以制作简单课件以加强课 堂教
学的实效性。首先,让课件把主题图直观展现在学生面前,实现知识呈现直观化;
接着,要 让课件把相同加数和相同加数的个数以动态的形式展现出来,实现现象


模拟动态化。








六、预说教学效果
本课的教学采用新课程倡导的“学生主体,教师主导”活动形式,并充 分利
用简单实用的课件加强了课堂教学的实效性。课程内容的展开过程与学生的学习
过程、教师 的教学过程和课程目标的达成过程相一致,并散发着浓郁的“生活味”
和“儿童味”,真正将陈省身先生 提出的“数学好玩”落到实处!但,教师在实
际教学过程中,要关注儿童的经验,根据课堂的生成性,及 时调整教学预案,而
不是忠诚地执行教学预设!
我的说课到此全部结束,不足之处还望各位老师批评指正,感谢大家的耐心
倾听,谢谢!













《动物聚会》说课稿
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 内容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数一
数与乘法”的第4课时《动物聚会》。我将从以下几 个方面来进行我的说课。
首先,我对本节课的教材进行一些简要的分析。
本课时在编写上注 重学生的生活经验,密切联系实际生活,强调在解决现实
问题的过程中,让学生经历抽象数学模型并进行 解释和应用的过程,从中获得对
乘法意义的感悟,体会乘法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培养学生利用乘法算 式解决
一些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教材中的主题图以学生喜爱的童话形式出现,目的是
使学生感 到生动有趣,让学生在生动的情境中提出问题,列出乘法算式,体会乘
法的简单应用。
因此我 在教学中努力创设宽松的教学环境,组织学生看图提问题,调动学生
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积极性,同时 在教学中渗透必要的数学思想方法,力图通
过实践操作掌握乘法解决实际问题的具体内容向学生渗透生活 中处处有数学,数
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的思想方法,让学生乐学数学,活用数学。
 学情分析:
根据前两节课的学习,学生已经对乘法有了初步认识,并能够直接列出乘法
算式, 由于本班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愿
意和小伙伴交流合作、思维敏捷 和喜欢得到老师的表扬和鼓励。
所以,结合学生的实际和教学内容,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目标:结合“动物聚会”的具体情境,能写出简单的乘法算式;会
运用乘 法解决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能根据具体的乘法算式提出用乘法算式解
决的实际问题,发展学生提出问 题与应用数学的意识,。
数学思考目标:通过问一问、看一看、说一说、摆一摆、算一算等数学活动< br>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及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目标:在解决乘法问题的 过程中进一步体会乘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情感,体 验与同伴合作、交
流的快乐。


 教学重点、难点:
利用乘法算式解决实际问题,根据乘法算式3×6,提出用这个算式所能解
决的实际问题。 < br>我之所以把根据乘法算式提出能利用乘法算式解决的实际问题作为本节课
的重点和难点,其原因: 根据问题列乘法算式,即用乘法解决实际问题,前几课
已经学习过,也就是说,上几节课已经体现了数学 来源于生活;而本节课重点再
来体现数学还是应用于生活这个重要的数学思想,通过本节课来初步培养学 生应
用数学的意识。再者说,二年级学生年龄比较小,语言表达还不是很完善,尤其
是怕举 例,所以这个内容也是难点。
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每小组准备一样:如18张圆形纸片片,18个小棒,18个三角形
纸片……
 教法与学法:
《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应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课堂上 我
运用多媒体来辅助教学,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给了学生充分的自由,
学生通过动眼 观察、动脑思考、动手实践、相互启发共同探讨获得新知。使学生
在宽松的学习环境中体验数学的乐趣。 数学是一门培养人的思维,发展人的思维
的重要学科,因此,在教学中,不仅要使学生“知其然”而且要 使学生“知其所
以然”,因此在教学中我力求展现获取知识和方法的思维过程。
最后我来说一说这一堂课的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经过上课实践,我安排了以下几个环节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低年级学生对小故事非常感兴趣,因此一上课我创设了这样情景: 动物是
人类的好朋友,它们住在大森林里,为了庆祝动物节的而胜利召开,它们特别举
行了一次 盛大的聚会,小动物们从四面八方赶来,瞧!小鸟飞来了,落在枝头上
欢快的唱着歌;小松鼠、小白兔和 小猴都来了,它们还带来许多好吃的。同学们,
你们愿意来参加吗?但大会的组织者说,这次聚会,只有 聪明的人才能参加,在
这次聚会的场面中有很多数学问题,谁能找出数学问题并解决这些问题,才能参< /p>


加。你们想试试吗?下面我们一起去看一看吧!(板书课题)同时出示主图题图。
通过实践这一环节的设计非常成功,学生们的注意力一下就被吸引了过来。
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学生通过观察主题图,发现了图中的数学信息,这个时候为了让所有学生都
能展示自己的问题, 我让他们和同桌说一说然后再汇报,这样很好的保护了孩子
们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积极性。然后课件出 示这节课我们要重点研究的4个问
题:
(1)一共有几只小鸟?
(2)一共有多少个松果?
(3)一共有多少个桃子?
(4)一共有多少根胡萝卜?
在这里我把主题图中的每捆4根胡萝卜改为一捆是3根,一捆是4根,另外
一捆是5根的。 < br>然后引导学生解决第一个问题,老师知道同学们都爱动脑筋,那么谁能把第
一个问题读一读并列出 算式呢?学生读问题,并独立在稿纸上列式计算,结合乘
法算式复习各部分名称并且说出乘法算式的意义 。
同学们的回答真棒,老师相信你们一定能列出下面三个题的算式。运用鼓励
性语言,学生们 很主动的思考问题,积极回答。这时我把学生回答的加、乘两种
方法都进行板书,通过比较让学生再次感 受乘法运算的简便性。在这里我把原来
的一个小环节删掉了,就是问题(2)和(3)都可以用3×6表 示,它们的意义
有什么不同?大家研讨时觉得和练习中“连一连”的环节重复,又因为本节课时
间 不够充足,所以我决定在这里把它删掉,在练习中稍做强调,这样可以节省
一些时间。
最后一个问题“一共有多少根胡萝卜?”,由于同样地问题在前两课《儿童
乐园》出现过一次,我认为同 学们都能知道运用“移多补少”的方法把加法算式
变成乘法算式,可上这节课时班级里还是有一些孩子不 知道怎么办。这时,我利
用了学生手中的学具圆片,让学生在小组内用圆片代替胡萝卜,分别摆出3个一
堆,4个一堆,5个一堆,然后动手摆一摆,摆成每堆相同的数量。学生通过讨
论和直观感受一 下就明白3+4+5可以变成3个4。学生的思维被激活了,再回归


到主题图上,只要从 5根胡萝卜里拿出1根放到3根里面,就能列出乘法算式了。
在练习环节我设计了“7×3+7=( )×( )”旨在让学生理解3个7加上1个7
是4个7,并列出算式7×4,以此加深学生对乘法意义 的理解,突破本节课的教
学重难点。
这些环节的设计我创造性的使用了教材,学生们这段时间 学习乘法以来,接
触了很多加数相同的情境,有一些孩子可能会形成思维定势,特别是一些不仔细
观察的孩子,可能看到第一捆是三根,其余的就想当然的也是三根。在交流时,
他们会在教师的引导下 意识到细心观察的重要性。同时,学生再通过看图想到用
“移多补少”的方法,这个问题也可以用乘法来 解决,这对培养孩子思维的灵活
性所起到的帮助时显而易见的。
最后,通过比较这四道题的加 法算式和乘法算式,总结出求几个相同加数的
和可以用乘法来计算。
三、 巩固深化、拓展思维
练习时,仍然把学生带到具体故事情境中,让学生扮演小松鼠、小白兔等角
色进行互动练习,通过连一连、说一说、摆一摆、算一算的数学活动,给学生搭
建一个个 想像和发展 的平台,引导学生在深入思考、动手实践过程中去理解、
去发现。从而对乘法的意义有更深刻的理解和感 受。最后再把学生从故事中带到
现实生活中,我利用本课的3*6这个乘法算式让学生自己举例说在什么 情况下可
以用这个乘法算式来解决呢?
1.分组活动:要求学生把自己小组准备的学具拿出来 ,也就是18个东西,
看看能不能摆成能用乘法算式3×6解决的图形,并说说图形的意思,如:第一< br>小组.我们组摆的是:一组里有3个三角形,共摆了6组,一共有多少个三角形?
乘法算式就是3 ×6;第二小组:我们小组是这样的:一堆里有6个小棒,共3
堆,一共多少个小棒:乘法算式也是3× 6……
2.多媒体展示:动画演示能用乘法算式3×6解决的一些实际问题的图画:
如:① 6个小朋友站成一排,共有三排,让学生根据这个图完整的表达图的意义,
并提出数学问题:6个小朋友 站成一排,共有三排,一共有多少个小朋友?
②一个盘子里放3个苹果,共三个盘子……
3 .让学生根据以上摆图形,和多媒体展示所说的一些实际生活情景,能不能


自己在说一些 能用算式3×6所能解决的实际问题?先独立思考,然后分组交流,
最后选代表集体交流,对于说的特别 好的给予表扬。
四、 总结延伸、情知共融
让学生谈谈收获,再评价一下自己和他人,学生 们谈的很好,有的谈懂得了
做人的道理,有的夸奖了他人,决心要向他学习,还有的谈关于这节课学习的 乘
法。接着同学们说的,我又对本课做了延伸,让学生找找生活中可以用乘法解决
的问题,把找 到的乘法问题用自己的方式记录下来,并告诉小组成员应该解决?
试讲时这部分时间有些紧张,如果时间 再充足些,能让更多的学生展示自己的成
果。
最后,给学生留了一项作业,同学们,小动物们 明天就要回家了,请你把课
下找到的乘法问题做为礼物送给它们,好吗?
通过小结与评价,使 学生知识系统化,并得到良好的情感体验,学生在“找
一找生活中哪些问题可以用乘法解决,并与同伴说 一说”的过程中,能够感受到
乘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学数学的乐趣和价值。

 效果预测:
相信通过再次实践,学生能在有趣的童话情境中积极地参与教学活动,能用< br>乘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同时他们的发现问题、动手操作、小组合作等各种能
力一定会得到不同 程度的发展,尤其是培养学生把数学知识回归到实际生活中的
数学应用意识,情感、态度、价值观也会得 到相应的提高。
以上就是我的说课设计,感谢各位评委、老师们的帮助与支持,真诚的道一
声谢谢!




《图形的变化》说课稿
一、说教材
本课的内容是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二年级数学上册第26
页《图形的变化》。
这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学过一些平面图形的特征,形成一定空间观念的基础上
进行教学的,对于二 年级学生来说,对对称的现象并不熟悉,为此,教材在编写
时注重直观性和可操作性,呈现的教学内容是 通过蝴蝶、蜻蜓、树叶和脸谱的实
物图让学生观察初步引出对称的概念。
二、说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通过观察,实物操作,初步认识轴对称现象,能判断出哪些
东西是对称的。 < br>【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观察、比较和概括的能力,以及小组合
作意识,引导学生在合 作中交流、学习、互动。
【情感目标】:通过情境画面的引入,渗透爱国教育和审美教育,激发学生< br>学习兴趣,也让学生感受到对称的美,学会欣赏数学美。
【评价目标】:用评价来考察学生的学 习情况,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
生学会评价他人,评价自己,建立自信。
这样的目标设计 打破了传统概念教学的规律,从过于注重概念本身转化到更
多的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情感体验,立足教 学目标多元化,不仅要使学生掌握
认知目标,还要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发展各方面的能力,体会对称的美 学价值。
三、说教学重、难点
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是认识轴对称图形的基本特征,理解什么是对称。
四、说教法
新课标指出,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
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 础之上,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他们的学习比较积极,
但不稳定,知识和思维都有一定的局限性。多数学 生操作、口述、思考未能很好
的有机结合,缺乏有序性和准确性。
针对这种情况,我注重丰富 学生对形状的感受和认知,联系实际生活,创设


问题情境,采用:
直观演示法(课件) 设疑诱导法(课件) 操作发现法(课件)
来组织学生开展探索性的学习活动,让他们在自主探索中学习新知,经历探
索,获得新知。
五、说学法
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是单纯的依赖模仿与记忆,而是一个有目的、主动建
构知识的过程。为此,我十分重视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在本节课中,我指导学
生学习的方法为:
动手操作法(课件) 观察发现法(课件) 合作交流法(课件)
让他们在折一折、画 一画、剪一剪、说一说等一系列活动中感知对称的特征。
以下是我的教学设计:
六、说教学流程
(一)设景激趣,导入新课。(课件)
我先播放一段录像,请看: 在播放录像过程中,我打算边解说:“同学们,
我们祖国真伟大,是第三个将人类带上太空的国家,真为 我们祖国感到骄傲。”
接着用课件演示将神舟六号(宇宙飞船)的样子画下来,再出示交通工具飞机和汽车,也将它们的样子画下来。将实物抽象成平面图形。用课件演示将图形
对折,让学生观察三 幅图的左边和右边的形状大小,通过观察学生能发现图形的
左右两边形状大小一样,从而自然的引出课题 。
对称图形(板书)
通过播放录像,创设情境,自然的导入新课,一方面是对学生进行爱国 主义
教育;另一方面是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探究知识的积极性,也使学生体会到
数学来自于 生活,达到课始趣生的效果。
(二)自主探究,感悟新知。
认识对称(课件)
探 索是数学的生命线,倡导探索性学习,引导学生经历知识的获取过程,是
当前小学数学教学改革的理念。 了解对称的特征是本节课的重点,在这环节中我
设计了4个层次:剪一剪、说一说、折一折、辨一辨(课 件)。在每个层次的教学
过程中,我大胆放手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自主探索,动手操作来发现对称的特


征,把探索的时间和空间交给学生,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活动中来。一开始我神
秘的说:“同学们,老师剪了一个对称的图形,想看看是什么吗?”边说边出示
对折的蝴蝶图,让学生猜 。当学生猜出是蝴蝶时,我将它打开并贴在黑板上,并
告诉学生:老师还将蝴蝶制作成小书签送给大家。
这样设计有两个目的,一是鼓励学生认真学习,积极参与学习活动;二是将
小书签作为后面认识 对称轴的学具。接着让他们在小组内互相交流,怎样剪才是
一个对称图形。再让他们合作,尝试剪出对称 图形。我先让学生相互交流的目的
是让他们感受到别人的思维方法和过程,以改变自己在认知方式上的单 一性,在
相互争论、补充、交流中找到恰当的方法。
剪一剪 (操作感知)(课件)
说一说 (汇报结果)(课件)
学生们在自主探究,动手操作的过程中,我进行巡视。当发 现有学生懂得先
对折再剪时,我请他把剪好的图形进行展示。(师举剪好的图形)并说一说是怎
样剪的。如果学生能说,我先对折再剪就是一个对称图形时,我会对学生的回答
及时给予表扬,让他们尝 到成功的喜悦。
接着我再引导学生把剪好的图形再对折一下看看,发现了什么?估计学生通
过 动手操作能发现对折后图形两边叠在一起的形状大小一样,根据学生的回答,
我归纳出对称的概念:完全 重合。
(手拿图形)对折后,图形两边叠在一起形状大小一样,我们说它们两边完
全重合,这 样的图形就是对称图形。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已经知道什
么是对称了。
再出示一些 图片让学生来辨别哪些图形是对称的。安排的顺序是从形象的生
活图案到抽象的图形,对于学生难辨别的 图形通过演示来验证。这样,学生就对
对称的现象更加清晰了。
(三)看书质疑,解答疑问。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此我十分重视学生
在学习中提出来的每 个问题,由此来了解它们在认识中的疑点,及时给予解答。
这样不仅使学生在课堂上消化理解教学难点, 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
(四)巩固练习,强化新知。


练习是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的重要环节。
(五)全课小结,交流评价。
课堂总结是对本节课所学知识进行归纳和总结以及对学生学习情 况的评价,
因此我设计了一张评价表---课堂闪亮星,这张评价表是要求学生对于本节课的
学 习情况进行自我评价,最后数数自己得了几颗星。这张评价表既是对学生本节
课所掌握的知识进行了解, 也是对学生的情感、态度进行评价。
七、板书设计
对称图形
在平面内沿一条直线 折叠,直线两旁的部分能够完全重合的图形,叫对称图
形。这条直线就叫做对称轴。




















《数松果》说课稿
各位领导、老师,下午好!今天我的说课内 容是《5的乘法口诀》,我将从
以下8个方面进行我的说课内容。
 说教材:
《5的乘法口诀》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乘法口诀的
第一部分内容,这部分内容是 学生在初步认识乘法的基础上学习的,是学生编写
乘法口诀的开端,其地位十分重要。学生通过看图、实 践联系乘法的意义,学会
乘法口诀,从中知道一些探索知识的方法,提高学习知识的能力和积极性。乘法
口诀是小学阶段的一个重要知识基础,是学生必须练好的基本技能之一,是以后
学习多位数相乘 、除的必备知识。
 说学生:
小学二年级的学生年龄大多在7~8岁,他们处于皮亚 杰认知发展阶段的前运
算阶段,以直觉形象思维为主,集中注意时间短,但在日常生活中已积累了一定< br>的生活经验,并且在前一阶段的学习中他们已经学习了乘法,了解了乘法的基本
知识。在此基础上 可根据其身心发展的规律开展与环境相结合的教学活动,将学
生引入课堂。
 说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根据新课标三维的教学目标及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我设置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1、在观察、探索的活动中,使学生知道5的乘法口诀的形成过程。
2、引导学生经历编写的过程,找到最佳的记忆方法。
3、运用所学知识,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尝试解决简单问题,激发学生
学习数学的热情。
教学重点:编写5的乘法口诀的过程,理解口诀的含义。
教学难点:熟记5的乘法口诀。
 说教法学法:
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新课标的要求,为了有效的实现我的教学目标, 突破
重难点,我设置的教法是:讲授法,情境教学法,游戏性教学法。在教师的讲解
引导下,让 学生亲自动手操作、探索在做中学、玩中学,享受学习的乐趣成功的
喜悦。


教学当中为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我采用的学法是:合作交流法,自主探
究法,动手操作法。
 说教学准备:
Ppt课件,乘法算式和口诀卡片
 说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活跃气氛
俗话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因此,在本课伊始,我将用卡片 展示几道
5的乘法算式,以师生抢答的形式导入。毫无疑问在抢答的过程中,我的回答总
要比学 生快准,学生就会着急。
这时我就会问:“同学们想知道老师用的是什么方法吗?我们一起来学习 吧!”
并告诉他们这种新的计算方法就是本节课要学的内容:5的乘法口诀。这样既调
动了学生 的好奇心又激发了他们学习新知的兴趣,集中注意听讲,初步感知了乘
法口诀的作用。
(二)新知探索,自主尝试
在这一环节中,我借助书本中的情境——数松果(用课件演示)导入新 知,
一个5就是5,2个5相加,2×5=10;3个5相加,3×5=15入手,在此基础上,
我让学生把课本的表格填好。然后根据所填的表和松果图列出5的乘法算式。通
过交流,讨论要计算乘 法的结果,运用乘法口诀是算的又快又对的一种方法。根
据乘法算式师生共同编写前三条5的乘法口诀, 其余的有学生编出来。
(三)帮助学生记忆口诀
拍手读,自由读,对口令读,还采 用了提问讨论的方法,“比一比,看看谁
能把口诀记得又好又快,并与大家分享你的方法。”在交流过程 中,促使学生大
胆发现,总结5的乘法口诀要点,通过自己与他人的合作找出最佳的适合自己的
记忆方法。
(四)拓展新知,练习巩固
新课标的课程基本理念指出:使人人都获得 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
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因此,这一节我的设计目的在于巩固新知,强化学 习成果,
培养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
要达到教学目标,一定的练习是必不可少的。并要求学生 在课后,观察生活
中的现象,找找例子。在下次课中全班一起讨论,哪些可以用到口诀解决问题。


 说板书设计:
为了使我的教学更加清晰明了,突出重点便于学生理解,我将板书设计如下:

最后 ,整节课在做中学、玩中学,轻松愉悦的环境下,通过合作、探讨、交
流、师生互动,让学生成为课堂的 主导者,使学生能更好的掌握了本节课的内容。
以上就是我说课的全部内容。请老师批评指正!





















《做家务》说课稿
一、说教材
我今 天执教的《做家务》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2课时
的内容。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初步 认识了乘法的基础上学习的,是学生编写乘法
口诀的开端,其地位尤为重要。这部分把乘法口诀以及它的 意义结合在一起,有
利于学生理解口诀的结构。教材让学生参加编口诀的活动,体会编口诀的方法,逐步学会编乘法口诀,在编写口诀的过程中知道一些探索知识的方法,提高学习
数学的能力和积极性 。乘法口诀是小学阶段的一个重要基础知识,是学生必须练
好的基本技能之一,是以后学习多位数乘、除 法必备的知识。
因此,我把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为:
1. 结合生活情境,经历编制2的乘法口诀的过程。
2. 探索记忆2的乘法口诀的方法,掌握2的乘法口诀。
3. 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4、教学重点:编制并掌握2的乘法口诀。
5、教学难点:探索记忆2的乘法口诀的方法。
二、说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数学学习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
经验基础之上。 ”由于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积累了一定的生活经验,这些经验往往
与我们的数学知识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 因此,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
和学习规律,开发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自己周围熟悉的环境 、生活事例设
计组织教学,适时把它们引入课堂,让学生在感知体验中学习数学,实现生活经
验 数学化。
在2乘法口诀教学中,我让学生欣赏画面,在感受生活的同时发现数学信息,
提 出数学问题。将累加所得的数编写成乘法口诀,让学生轻松的经历口诀编制的
过程,同时实现学科之间的 整合。
1、口诀的编制建立在解决问题和理解乘法意义的基础上。
口诀的编制都要 与乘法的意义紧密的结合在一起,编制乘法口诀不能脱离乘
法的意义,要把解决问题和编制乘法口诀有机 地融合在一起。


2、利用直观教学。
借助情景图等直观手段,引导学生利用乘法的意义列出乘法算式,抽象出乘
法口诀。
3、引导学生用探索的方式学习乘法口诀
创设情境,让学生经历“提出问题-列算式编口诀-寻找规律记口诀-利用
口诀解决问题”的过程。
三、说学法
教学活动是教与学的双边相互促进的活动。在教学活动中,学生始终是学 习
的主体,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真正做到课堂教学面向全体学生,依据新的
课程标准,本 节课在学生学习方法上力求体现以下几点:
1、在具体的情景中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初步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
成功的快乐。
2、 在独立思考、个性化学习的基础之上,开展同桌合作、小组合作交流活
动,通过比较,完善自己的想法, 构建学习方法。
3、通过灵活、多样的练习,巩固计算方法,提高计算技能。
4、联系生活实际解决身边的问题,体验数学的应用,促进学生的发展。
四、说教学程序
二年级的学生,由于年龄和自身认知特点,对于生动、直观的语言和形象较
容易接受,喜欢 活泼有趣的视觉画面。同时也已经具备一定的观察、比较、综合
的意识。在兴趣浓厚的状态下,学生有较 强的自信心和强烈的表现欲望。根据此
特点,我设计以下几个环节来完成教学任务。
1、创设情境,列出乘法算式,引出问题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一节课的开始,学生的状态 便为本节课定下了
基调。二年级的学生比较爱玩,于是我设计做家务的情景,让学生在这个轻松愉
悦的具体情境中提出数学问题,列出相应的乘法算式,同时引出本节课要学习的
内容:2的乘法口诀。 这样设计引入的目的是为了使学生能把新旧知识有机的结
合起来,真正做到乘法口诀的编制不离开乘法的 意义单纯的编制。
2、引导学生自主编制口诀,发现规律熟记口诀。
叶圣陶先生曾 说:“当教师像是在帮助小孩走路。扶他一把,要随时准备放,
能放手就放手。”在这个环节里我分成六 个层次:第一层次是编写2×1和1×2


的乘法口诀,在老师引导下同桌两人共同编口诀 。第二个层次是编写2×2 ,大
胆采尝试让学生自己编口诀。第三层次是编写2×3和2×4、2×5 和2×6、2×
7的口诀,采用同桌合作的形式,由学生自己编写。第四层次让学生观察 2乘法
口诀,发现乘法口诀的规律,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体会和把握2的乘法口诀,从
而达到理解基础上的记 忆。第五层次运用不同的策略使学生熟记口诀。这样由
“扶”到“放”,逐步的让学生探究新知。教师 始终处于客观地位,把学生推向
主体地位。教师只在关键处点拨、启发,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 学生积
极主动参与知识的全过程,领悟知识的真谛。
3、分层练习,在玩中学
新的学习成果的强化,主要是通过练习实现的,但练习不等于机械地作出某
一种重复的反映。练习应该是 有意义的,富有成效的,并且能让学生感到有乐趣
的。在练习的设计中,我考虑到二年级学生生性好动以 及他们的认知特点,注重
了形式多样化,内容的趣味性。分成三个层次:
(1)针对性练习。
(2)基本练习。
(3)拓展练习。
让学生在实际运用中记忆口诀。让学生自己掌 握重点,这样既能强化已学的
知识,又可以培养学生的应用技能,更给学生一个思维拓展的空间。

总之,这节课的设计我尝试采用多种教学策略,力图为学生营造一个轻松愉
悦的探索 新知的学习环境,更好的让学生的情感与认知、感受与理解通过学生的
主体与教师的主导有机的结合起来 ,让学生的数学智能得到一个和谐的发展。
五、教学反思
2的乘法口诀是在学生学习5的乘 法口诀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生对如何


编制乘法口诀有了一定的了解,教材创设“摆筷 子”的情境,引导学生通过学具
的实际操作,探索筷子的“双”安适与筷子的“根”数之间的对应关系, 并把探
索的结果填入表格,为编制2的乘法口诀做准备。因此,在这节课中我从以下几
方面进行 教学:
(一)从生活中引入,唤起学生已有知识经验。
在这节课里,创设小明摆筷子的生活 情境,唤醒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通过
解决“9双筷子是多少根?”的问题,引发学生亲历编制2的乘法 口诀的全过程,
很好地发展了学生抽象思维能力。设计生动有趣、直观形象的数学活动,来激发
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认识和理解数学知识。让学生在课
堂上学数学,在生活中找 数学,用数学,理解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注重学生的主体性。
从 编制2的乘法口诀到记忆2的口诀,自始自终,都是学生主动探索的活动,
老师只是结合具体的情境提出 引领性问题,如:要想记住这些乘法算式,你有什
么好办法?怎样很快地记住2的乘法口诀?引导学生寻 找规律,归纳记忆的方法。
2的乘法口诀可解决生活中的哪些问题等,引导学生寻找规律,归纳记忆的方 法。
让学生明白数学来源与生活,数学应用与生活,宏观上引领学生探究活动的方向,
整堂课保 证了学生探究活动的高效性。
(三)注重学生的情感价值观。
从课的引入,“我 们班有哪些同学在家帮助过爸爸、妈妈做些力所能及的家
务事”“从小养成爱劳动的习惯会让我们成长为 对社会有用的人”“小明和你们一
样是个爱劳动的好孩子”等,让学生感受劳动是光荣的,无不渗透着思 想品德教
育。










《小熊请客》说课稿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北师大版二年 上册第五单元“2-5的乘法口诀”的第五
课时------《小熊请客》,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说这 节课:说教材、说教法,
学法、说教学设计、说板书设计。
一、说教材
《小熊请客》这节课的主要内容是-----4的乘法口诀,是在学生学习了5、
2、3的乘法 口诀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在这里以“小熊串红果串请客”这一情
境入手,引导学生自觉经历用4连加的 过程,为编制4的口诀做准备。在推导4
的乘法口诀时,采用实践探索法,让学生感知知识的形成过程。 在交流总结时,
引导学生总结出口诀的特点。基于对教材的理解和分析以及二年级学生的实际情
况,从新课程理念出发,我制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
知识目标:掌握4的乘法口诀,会用已学过的乘法口诀进行口算,会解决生
活中的一些简单实际问题。
能力目标:经历4的乘法口诀的编制过程,初步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
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情感目标:在数学游戏中让学生体会数学存在于生活中,从而强化学习数学
的兴趣。
教学重点:4的乘法口诀的得出与掌握。
教学难点:熟练运用乘法口诀进行计算,并解决实际问题。
二、说教法、学法
根 据教学内容特点和学生的认识规律,创设“小熊请客”的情境,通过观察
发现信息,表达信息,并借助乘 法意义编制口诀,而且通过“开火车”和“对口
令”等多种形式,观察学生记忆口诀的流畅性和了解口诀 记忆的准确程度。同时
在教学中,注意独立思考,小组交流的学习形式的交互运用,达到发展智力,培< br>养学生有条理地思考问题的习惯和初步的推力能力的目标。
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我以小熊过生日用红果招待朋友的故事情境导入,然后用大 屏幕出示色彩鲜
明的主题图,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然后引导学生观察主题图上的数学信息,并
展示给大家。接着组织学生提出用乘法解决的数学问题,学生可能提出3串要多
少个红果,4串需要多少 个红果,9串需要多少个红果,等等。同学们真善于提
出问题,我相信你们也能解决这些问题。这样设计 使学生一开始就以快乐的心情
步入课堂,通过展示数学信息,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做到了各学科 之间
的整合。
设计理念:让学生从中得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快乐,从而乐学、爱学,这正是新课程标准所要求达到的。另外这种方法,也让学生体验算法多样化,也能
体会到运用已知去探 索未知的思考方法。
(二)合作探究,构建新知,编制4的乘法口诀。
小组内讨论交流,怎 样编制4的乘法口诀,并完成课本38页的4的乘法口
诀表。在学生讨论的过程中,我去巡视,及时发现 问题,并对编制口诀有困难的
同学及时提示,使他们利用已有的知识正确编制口诀。最后小组汇报结果。 紧接
着,我引导学生观察4的乘法口诀表的特点,有的同学可能会发现:相邻的两句
口诀之间相 差4。这时我抛出“如果知道4*5=20,但忘了4*6=?怎么办?引起
学生的思考。有的学可能会 说20+4=24。之后我通过师生对口令,男女对口令,
开火车的方式来帮助学生熟悉并记忆4的乘法 口诀。在整个过程中,我没有对4
的乘法口诀的编制方法做过多引导,因为学生已经经历了5,2,3乘 法口诀的编
制过程,有了这方面的经验。学生主要是在合作交流、共同探索中完成。这些都
体现 了数学新课程标准所倡导的新教学理念。这样的教学过程是一个让学生经历
体验的过程,多次的小组学习 可以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
(三)随堂练习,巩固新知
我首先设计的 是看算式说口诀,这里有10道题,男生女生各说5道,比一
比谁说的更好。第二个练习是看口诀说出对 应的两个算式。请位声音洪亮的同学
读口诀,其余同学对算式。最后我组织学生说一说生活中运用4的乘 法口诀进行
计算的实例。生1:一张课桌4条腿,我们组4张桌子,“四四十六”,一共16
条 腿。我们每天上午4节课,每星期5天上课,每星期上午一共上20节课。生
3:教室前面国旗一边有4 个字,两边有8个字,“二四得八”。练习形式的多样


化,使学生乐于接受,积极参与, 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感受数学就
在我们身边,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四)全课小结
师:今天我们学习了4的乘法口诀,现在说说这节课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生1:我知道了4的乘法口诀。
生2:我记住了4的口诀。
生3:我会用4的乘法口诀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师:看来大家的收获还真多!回家以后,请把你们的收获讲给爸爸妈妈听。
(五)布置作业
在生活中,还有许多用4的乘法口诀来解决的问题,请你们再找一找,记在
数学日记中,比一比 谁的发现最多。这样但巩固了所学的知识,而且还培养了学
生观察身边事物的能力也,使生活和数学紧密 相连,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写作能
力,是对传统的布置作业的一种补充,是学生乐于接受的作业方式。
四、板书设计
小熊请客
1×4=4 一四得四 2×4=8 二四得八
3×4=12三四十二4×4=16四四十六
4×5=20四五二十4×6=24四六二十四
4×7=28四七二十八 4×8=32四八三十二
4×9=36四九三十六
五、教学反思
在本节课的教学 中,我始终坚持以教师的引领为主线,以学生的探究为核心,
以发展学生的思维为目的,以培养学生的数 学情感为契机,让学生在做数学中学
数学,在学数学中用数学,在用数学中爱数学。我的整个教学活动中 都体现了趣
味性:因为二年级的孩子对单纯的学知识不是很感兴趣,所以我把故事贯穿整个
教学 环节,让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学知识,这也体现了“在快乐中学数学,学快
乐的数学”这一教学理念。
对于新知识的教学我采用了“问题情景——建立模型——解释应用”的数学
活动贯穿始终,把原 始的问题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寻求数学问题,使学生自


己动手,动脑,经历数学再发 现的过程。从而培养他们善于发现、善于思考,敢
于创新,主动获取的精神,发展他们终身学习数学的愿 望和能力。多媒体手段的
运用给教学起到了锦上添花的作用。学习乘法口诀的整个过程是一个很长的记忆
能力训练的过程。
意义识记的基础是理解,机械识记的基础是多次重复。对于低年级儿童来说 ,
机械识记占优势,因此在反馈中充分利用这一特点,使用多种形式的口算训练,,
促使学生在 练习中不断加强对口诀的理解,从而熟记乘法口诀。数学活动的设计
应该是为突出重、突破难点而设置, 活动不在与多少,要有实效;不在与难易,
要服务于课程。在反思中探索,在探索中提升,当我看到我学 生通过探究而豁然
开朗的目光时,我知道,是不断的反思与探索让我看到了新理念下的新课堂! 困惑:孩子们口诀掌握不透,少数孩子在计算时,口诀不能脱口而出,如在
计算4×8=32时一些 学生从一四得四开始,一直背到四八三十二。



















《课桌有多长》说课稿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 北师大版二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测量》的第2课时——
《课桌有多长》。我通过以下几个方面:说教材, 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
说板书设计、教学反思等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本课是属于“空间与图形”领域中有关测量的知识,由于课桌本身就是学生身边最常见的物体,会使他们产生亲切感。而课题的设疑便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
趣,提高探究热情, 《课桌有多长》是学习长度单位的起始课,要让学生了解测
量方法的多样性,体会统一测量单位的必要性 ;认识厘米,体会厘米的实际意义,
能估测较小物体的长度,会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为继续学习长 度单位的有
关知识打下一定的基础。
2、教学目标
(1)初步体会到建立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了解实际生活中测量方法的
多样性。
(2)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cm),建立起1厘米的长度概念,能对长度进
行估测。
(3).学会用刻度尺对物体长度进行测量,体会厘米的含义。
(4)在合作、讨论中去发掘知识,掌握知识,并体验到学习的乐趣。
3、重难点:
认识厘米。体会厘米的实际意义;能估测较小物体的长度;学会用刻度尺量
物体的长度的方法。
4、教学准备
绘制放大的尺子图;制作幻灯直尺图,便于学生演示自己的测量方法准备各类尺子(米尺、钢卷尺、皮尺),拓宽学生认识尺子的知识面。
二、学情分析
《课桌有 多长》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北师大版)二年级上


册第6单元《测量》的 内容。本单元内容在全册教材中为学生建立起初步的空间
观念,以他们的观察、操作活动拉近数学与日常 生活的距离,从有别于数的另一
个角度,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而“课桌有多长”则是学生在测量 中首先
从厘米引发的对测量的理解,包括对为什么测量,用什么测量,怎样测量和如何
记录等都 有一定的掌握,并在头脑中建立起最初的长度单位——厘米的空间概念,
使学生能够自己估计出一定的长 度,经历由知到识,就像剥豆荚,从皮剥到豆,
不断明确的过程。
学生年龄虽小,但都已经大 略认识尺子(学生尺每个学生都见过),以他们
的经验出发,知道尺子能用来做什么,怎么使用(当然不 一定很准确地使用,所
具有的知识也未必全面),比如说,在完成 “连一连”的题目中,有的学生就用
尺子画线,他们知道,尺子可以用来画直线;在裁纸活动中,有的学生没有剪刀,
为了将纸撕齐 ,以尺子压纸边进行,也是取用了尺子的直,可见,学生对尺子并
不陌生。当全班一起了解物体长度时, 有个别学生最先试着用尺测量,就会带动
其他学生效仿。二年级的学生都有模仿和好动的习惯,知道的学 生会向不知道的
同学甚至全班传授,公布结果;而不知道的学生会转身,回头,甚至下座位,问、
看别人怎么做。面对这样的学生,教学中就要给他们时间,有要求、有目的地让
他们表达自己,在争论 与探索中获取知识。
本班个别学生思维活跃、聪明、积极,可能会出现一些教师始料不及之处,
使得课前的设计会发生许多变化,不能按事先预计好的进行下去。所以,教师应
面对学生的变化而变化 ,让学生从他们的认识基础出发,主动学习。
三、设计思路
鉴于学生的认识,课堂上教师应 尽量引导他们自己去发现问题,鼓励他们通
过自己的观察、思考、合作探究来解决问题。培养他们在学习 中的合作意识和探
索精神,以及学会学习的能力。结合学生的动手操作,充分调动起学习的主观能
动性,使每个学生都融入其中,体验到动脑的乐趣。比如说:学生在集体中具体
认识尺子后,说明尺子 上数字的作用;教师指明“从一个数字到下一个数字之间
的长度即是1厘米”,及时加深学生对厘米的认 识,巩固、肯定(或纠正)他们
原有的看法,利用这点使他们做到举一反三。
认识尺子之后 ,是练习巩固。由学生自己测量同一物体,出现不同答案时,


讨论找出原因:怎么会这样 ?起点位置对吗?无论讨论是否能立刻给学生一个结
果,起码每个学生都动脑筋思考了这个问题,达到了 讨论的目的——参与、思考。
这也就是让他们先自己探索获取信息的一种途径,同时也培养了合作意识。 此时,
教师再以一句简练、切中要害的话总结或提示,就能顺利地达到让每个学生理解
和牢记的 效果,比起教师限制学生活动,先做示范,再让学生模仿完成,要来得
生动得多,积极得多。
总之,教师从旁引导,走出关键的一步,其余交由学生尝试完成。
四、教学流程
(一)引入。
很自然地引入主题:我们来了解桌子有多长。
板书课题:测量物体。
(二)讲授。
1.估计:让学生试着估计一下自己的桌子长度,可以用眼睛看,也可用手比划着估,估好后,举手交流结果。在这里若出现大多数学生已经很熟练地说出
×ד厘米”,在后 面的学习中请学生留心找一找答案是什么?
【这部分安排,让学生对一个物体的长度提前有一个不具体 的感官认识,同
时也培养学生初步的估测能力。】
2.测量:在学生估计得数后,求证一下, (先避开用尺子,给个假设)如果
不用尺子,你还能想出什么办法来量桌子呢?展开讨论,再由各小组汇 报用什么
方法?(用文具盒、书、笔等。)测量的桌子是多长呢?(希望是几个文具盒长,
几本 书长……)多提问几组,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及时总结。
师:为什么测出的桌子长度的说法都不一样呢?桌子真的都不一样长吗?
总结:使用的 工具不同,结果就会不一样,只有当工具一样时,结果才会相同,
所以,我们才会找一个统一的测量工具 进行测量。经过测量,你们认为统一的工
具最好是什么呢?(引入尺子,并为介绍尺子做铺垫。)
【旨在使学生体会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同时感受生活中测量方法的多样
性。】
3.认识尺子。
(1)师:尺子有很多种,不止是你们手中用的这种,还有这些。( 出示各类


尺子,拓宽知识面,让学生多认识一些尺子。以一句话“它们用在各自不同的地
方”,结束对尺子种类的介绍。)而在我们的学习中,最常用的就是你们这种(从
学生手中取过 )学生尺。(同时,黑板上贴出放大的直尺图。)
(2)师:那么,请你们看看,常用的学生 尺上有些什么呢?(把这个问题
交给学生讨论再汇报。这样可避免部分学生不观察或观察不仔细,漏掉东 西。)
生1:有数字。
生2:有一些小线、小格。
师: 这是刻度线,小格就是由这些刻度线分出来的,你们仔细数一数,每一
个数字和下一个数字之间,也就是 最长的两条刻度线之间有几个小格。(帮助学
生认准尺子)
生3:有字母cm。
师:你观察得很仔细。(激起其他学生关注。)
教师再讲讲cm的含义——c和m合 在一起,表示厘米的意思,说明“cm”
和“厘米”可以互相替换,而且指出厘米是一个长度单位。
板书:长度单位——厘米(cm)。
教师在学生开始估测时,对可能出现的问题,做出 解答。请学生说,我们的
桌子单位是××厘米。
(3)师:在尺子上找到“0”了吗 ?它在什么位置上表示什么意思?(生:
尺子最左边,表示开始起点。)
师提醒:量物时,一般从起点0刻度线量起。
师:尺子上还有些数字是什么意思?( 引出厘 米的长度。)请找到尺子上从
“0~1”这一段,从0~1是几厘米?(从学生的经验和认识出发。) 学生先猜,
再互相交流。
师:从一个数字到下一个数字之间的长度就是1厘米,那么0~1就是(生:
“1厘米”)。 在黑板直尺图上用彩色笔画出0~1之间是1厘米。
以抢答形式,再让学生说一说,5~6、9~1 0、0~2、0~6之间分别是几厘
米等问题。(缓解,调动情绪,及时给予表扬,对最难的问题答对者 以奖励,激
励大家多思考。)
(4)在认识的基础上,让学生用手比划感受一下“1厘 米有多长”,再让学


生说一说生活中你见到过什么东西是1厘米长的?(教师对学生的回 答多给予肯
定。)
4.量物。
(1)要求学生取出统一物体(学具 中的大三角形),找到长边(正好整数),
小组讨论试着量,再汇报。面对结果不统一时,大家讨论原因 ,说明最好从0
刻度量起。并找一人上台演示,在学生演示过程中,教师跟着演示一步步说明要
求:量物体时,先把一端对准0刻度线,再看另一端对着刻度几,就是几厘米。
(2)再量这个大三角形(等腰)的一个短边,不够整数,全班交流该读作
多少。
师:离哪个刻度线比较近,就是大约几厘米。
(三)练习。
1.铅笔长( )厘米。
2.打开书看第52页第3题,判断谁量得对。独立完成,集体交流,说出错
误原因 。指出从一个整刻度到另一个整刻度测量也是对的。
3.小组活动,完成第52页第1题,先估计,再测量。
(四)总结。
师:学完这一节课,你们都有哪些收获?
学生:通过学习这一节课,知道了我的课桌有多长, 用尺子怎样测量物体的
长度,长度单位有厘米,厘米也可以cm表示,测量时,要从0刻度开始,也可< br>以从整刻度开始,1厘米有多长,等等。
五、板书设计:
课桌有多长(认识厘米)
起点、刻度、刻度线、长度单位:厘米 cm
1厘米=1cm
我将本课的板书设计得很简洁,这样既突出了重点,又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
印象。
六、课后反思
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始终把自己放在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合作者的地位,而学生始终都是一个发现者、探索者,充分发挥他们的学习主


体作 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注重指导学生操作。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通过自己的努力,主动地获
取知识。
建立1厘米的实际长度的表象是本节课的重点,对二年级学生来说,这一环
节的操作指导必须细致、严密 、到位才能正确建立起1厘米的长度观念。我是这
样设计的:首先在尺子上找1厘米,再试着比划一厘米 ,然后用拇指和食指把1
厘米的小棒夹住,再把小棒轻轻地抽出来,仔细观察拇指食指之间的缝隙大约是
1厘米,再举起来自己看一看,闭上眼睛,想一想1厘米有多长?再次比划,老
师验证、同桌验 证,调整用手势表示1厘米。这样指导学生的操作,有条理,动
作到位,学生在操作中感知、领悟,顺利 建立起1厘米的长度观念,形成了技能。
就是这样在往复用手势比量中来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
2、放手让学生探索,促进学生主动发展。
凡是学生能自己探索出来的决不包办代替,凡是心 学生能独立发现的决不暗
示。上课伊始,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动脑获得桌子的结论,这过程中我绝不作半
点代替。在建立了1厘米的长度观念后接着进入认识几厘米这一环节,我放手让
学生尝试在尺子 上长出2厘米、3厘米长度,并说出道理,这一环节的学习,主
要是考虑到学生能独立解决,因此教学时 并没有作出任何暗示,而是让学生独立
去找,学生在找的过程中发现两个数字之间有几个1厘米的,长度 就是几厘米,
这当中学生始终是知识的发现者。
总之,整个教学过程中,我把时间和空间放手 交给学生,让他们通过观察、
操作、独立思考、讨论、交流去获得数学知识,使学生得到主动发展。这节 课的
教学给我一个很大的启发:只要教师敢于放开呵护的双手,就会发现,孩子也是
一个发现者 、研究者、探索者、创造者。








《分物游戏》说课稿
各位领导、老师,大家好!今天我 说课的内容是北师大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
七单元《分一分与除法》的第一课时《分物游戏》。下面我将从 教材、学情、教
学目标、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教学反思等方面进行分析。
一、说教材
本单元的标题为《分一分与除法》,体现了动手操作与概念思考对于除法意
义的重要性。开展“分一分”活动,可以让学生由浅入深体会除法意义。因此,
在教学《分物游戏》这 节课时,我准备充分利用教科书所提供的情境,开展教学
活动,让学生动手操作,逐步体会什么是“同样 多”、“一样多”、“平均分”。
二、说学情
二年级学生以形象思维能力为主,好动、注意 力易分散,注意力持续时间较
短。因此,教师应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教学活 动(如:
动手、动口、动脑),这样更易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但是,二年级学生
在动手 操作时,目的性不够明确,操作有困难,这就需要教师作出正确的引导与
评价。
三、说教学目标
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 br>的心理规律,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能力与价值观等
方面都得到进步和 发展。
根据这一要求和本节教学内容,并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本节课我制定以下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在具体的情境中,让学生初步体验平均分的过程,理解平均分
的含义。
过程与方法:通过“分一分”的活动,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
问题的能力和操作能力。 < br>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通过一系列小组活动,初步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
及与他人合作的精神 。


四、说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平均分”的含义,感受平均分的过程
难点:能运用不同的方法进行平均分,并用语言表述平均分的过程。
教具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小圆片 小棒
五、说教学方法
教法:故事情境法 、激励法、多媒体辅助法、开放式教学法,充分让学生在
问题情景的教学过程中动手操作,探索,感受知 识的形成过程。
学法: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观察、讨论形成知识框架,从而独立
总 结出平均分的概念。
六、说教学过程:
根据新的教学理念和学生的认知特征,我将本课教学过程设计为四个环节:
(一)创设情境,激趣引入。
(出示课件)今天小熊乐乐邀请了一些好朋友到他家做客,乐乐 为小伙伴们
准备了他们喜欢吃的食物,你能帮助乐乐分一分吗?”(能)这时我会揭示并板
书课 题:分物游戏。
(根据数学学科特点和小学生好奇、好动的思维特点,创设故事情境,使学
生 产生对新知识的求知欲望,让学生的注意力处于高度集中状态,让生动的故事
情境去吸引学生,唤起学习 兴趣。)
(二)动手操作,认识平均分
(这是本课的中心环节,具体分为三个层次)
1、体会“分”的不同形式
首先,我让学生帮小熊分桃子给小猴。在活动中,请学生代表用4 根小棒代
替桃子分给小组里的两只小猴(学生扮演),分完问:你们是怎么分的呢?我根
据学生 的回答,适时出示数字
0 1 2 3 4
4 3 2 1 0
(在日常生活中, 学生有分物体的经验,这里我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
目的是让学生初步感知随意分与平均分的区别 。)
2、初步体会平均分


问:在这些分法中,你认为哪种分法能使两 只猴子都满意?为什么?学生就
会回答,每只小猴分到2个桃子的时候,他们能够满意,我会引导学生说 出“同
样多”、“一样多”,(并板书:同样多 一样多。)
这时我会给出平均分的概念 (板书):将物体分成几份,每份都一样多(同
样多)时,就叫做平均分。
3、体验平均分
活动一:小兔分萝卜
小组合作学习:用3个圆片代 替3只小兔子,用12根小棒代替12根萝卜来
分,在分之前请听清老师的要求:第一,分的时候要把你 分萝卜的过程摆出来,
也就是你第一次给每只兔子分了几根萝卜,第二次给每只兔子分了几根萝卜……< br>这个过程要摆出来。第二,你分了几次分完了萝卜,最后每只小兔子得到几根萝
卜要表述清楚。( 学生先动手操作,然后教师用白板图片移动展示交流。)
(学生在经历实物分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平 均分”的含义。这项活动是让
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动手操作,进一步体会平均分的方法是多样化的,结果 是统
一化的。同时训练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能正确表述平均分的过程。)
活动二:小狗分骨头
15根骨头平均分给3只小狗,每只小狗分到几根呢?
(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加深对平均分概念的理解和平均分过程的应用)
(三)练习巩固,课外延伸
基础练习 1.插花 2.分铅笔
流程一:引导学生观察图片,发现信息。
流程二:说明插花、分铅笔的方法和要求。(摆一摆、圈一圈、连一连)
流程三: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
流程四:展示交流
(四)小结
师问: 生活中,你们见过哪些物体是平均分呢?这节课中你有哪些收获?觉
得自己在哪些方面表现最出色?
(前一个问题让学生体验平均分与日常生活密切联系,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
学。后两个问题的 设计是想让学生在师生互评、生生互评的基础上进行自我评价,


有利于学生进行反思性学 习。《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评价应贯穿于教学活动的
始终,让老师能有效地了解学生的掌握知识程度。
七、说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就是一篇微型教案。本课的板书简洁明了,学生能一目了然地了
解 到这节课的学习重点。

平均分:将物体分成几份,每份都同样多。
八、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第七单元“分一分与除法”的第一课时,重点是让学生经历把小数
目实物进行平均分, 并让学生经历“平均分”的过程,同学之间进行交流,展示 平
均分的结果,进一步体验平均分的意义。本节课的教学活动,我设计了以小熊过
生日进行 分 物串联整个教学环节,用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在轻松愉快的
学习环境,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 ,让学生体验到学习的乐趣。
但本节课教学中也存在许多不足,今后还需要不断的学习,努力钻研教材 ,
不断提高自己教学水平
我的说课完毕,谢谢大家!












《分苹果》说课稿
一、 学情分析
我班的学生都是地处农村的孩子, 虽然“分一分”在平时的生活中经常遇到,
学生对之比较熟悉,也积累了一些的生活经验。还通过上节课 的“分物游戏”,
学生初步认识了“平均分”、“同样多”等含义,在知识上做好了一定的积累,由于学生的认知能力有限。低年级学生思维正处在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以
具体直观形象思维为 主的阶段。而这些学生活泼好动,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动手操
作能力。因此在教学时,要放手让学生积极参 与到“分一分”的活动中,使学生
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充分感知和体验平均分的意义以及在实际生活中 的作用。
二、教材分析
教材内容:
本课是北师大版二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第二 课时内容,即教科书第60—61页。
教科书从“分苹果”的情境引入两个“分一分”活动,既可以按份 数平均分,结
果是每份分到几个;也可以按每份的个数平均分,结果是可以分几份。这两种平
均 分是常见的平均分的两种现实原型,它们分的前提与过程虽然有差别,但分的
每份同样多。
知识的前后联系:
1、分苹果这一课在学生已经学习了乘法的意义和2-5的乘法口诀以及本 单
元第一课时学习了分物游戏(小数目的平均分)初步理解平均分的意义的基础上
进行学习活动 的。
2、本课在具体情境与操作活动的过程中去认识平均分的两种现实原型,进
一步体会平均 分的意义。
3、为下一课学习大数目物品平均分做好铺垫,同时也为今后学习除法的意
义奠定 基础,理解“平均分”的具体含义,是今后突破学习除法难点的关键,除
法是小学生比较难理解的数学概 念。
三、课程目标与重难点
(一)课程目标


知识目标:
1、 结合 “分苹果”的具体情境与学生亲自动手操作的 过程,认识平均
分的两种现实原型:
(1)按份数平均分,结果是每份分到几个;
(2)按每份的个数平均分,结果是可以分几份;
2、进一步体会平均分的意义。
能力目标:
1、能通过具体操作或画图的方法解决一些平均分的简单问题。
2、基本能用数学语言来表达自己分实物的过程。
情感目标:
1、经历与同学讨论、交流的过程,感受合作与分享的愉快。
2、初步培养学生用多种策略解决问题的意识和习惯。
3、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
(二)重、难点
重点:面对数量较少的物体,勇于采用多种方式进行平均分。
难点:如何用恰当的数学语言描述自己平均分实物的过程。
四、 教学方法
我认 为,教学方法不应以直接传授知识为主,而应以促进学生的智力、情感、
意志等个性优秀品质发展为主。 教师不是为了教,而是帮助学生学。因此选择的
教法应以学生为中心,为学生的自主学习而服务,以培养 学生学习能力为目的,
以学生的发展为方向。这也是我县课程改革的要求。
因此在本课中,我采用了以下教法:
1、故事情境法;2、激励法;3、多媒体辅助法;4、开放式教学法
“教是为了不教”,可 见教学贵在教给学生学习方法。教学中让学生充分地
参与探究,动手实践,讨论交流,获取新知,领悟方 法,形成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 教学过程
为了实现以上教学目标,根据新课程倡导的理 念和学生的年龄特征,本节课
我以“分苹果”这个故事情境贯穿整堂课的始末,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 习、
在“实践”中体验,设计了如下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 激趣引入
1、老师口述谜语学生猜谜底:同学们,喜欢猜谜语吗?老师今天给大家带
来了一则谜语:红红 脸,圆又圆,亲一口,脆又甜。
2、师:今天我们就来分苹果。(板书课题:分苹果)
【设计意图:以猜谜的形式导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新知的欲望。】
(二)探究新知 操作体验
1、师:有这么多又红又大的苹果,快来数一数有多少个吧?(课件出示主
题图)
2、活动一:分成3堆,每堆一样多,可以怎样分?
⑴四人小组讨论。
要求:①可以先独立动脑筋想一想,也可以利用小棒代替苹果,边说边摆,
关键要说清你分的过程。
②想完或摆完后小组同学互相交流一下,看看有几种分法,然后咱
们比一比,看哪个小组同学最聪明,找到的分法最多。
【设计意图:明确具体、层次分明的要 求,让学生操作起来有的放矢,又尊
重学生思考能力的层次性。】
⑵学生动手分,小组讨论分法,师巡视、指导。
⑶集体集中交流展示(说出结果并说一说自己的思考过程),教师播放对应课
件进行讲解。 < br>【设计意图:通过摆学具、小组合作探究等开发学生思维,促进学生多层次
思考,培养孩子良好的 思维方式。利用生动的课件演示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推动
学生积极思考,逐步渗透分法多样化,体验解决 问题的方法不是唯一的,开阔学
生解决问题的思路,培养学生横向思维能力。】
3、活动二:每袋装4个,需要几个袋子?
教师提出问题后,组织学生同桌之间进行操作,然 后让学生汇报自己是怎样
的,交流自己的想法。结合学生的方法,让学生体会到平均分既可以按份数分,
也可以按每份的个数分。
【设计意图:同样是12个苹果,让学生经历按每份的个数进行平均 分的操
作与交流的过程,再次体会平均分的意义。】


4、说一说,两次分苹果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教师引导学生发现相同的地方, 重点强调:都是12个苹果平均分,且都是
分完后每份个数是同样多的。进一步体会把一些物体平均分可 以是“每几个一份
地分”,也可以是“平均分成几份”,但不论哪一种方法,最后结果是相同的,都是平均分。
【设计意图:在学生认识两次分苹果都是平均分的基础上,进一步让他们认
识 到不论是按份数还是按每份的个数进行平均分,都可以通过具体操作得出结果。
分完后,每份的个数都是 同样多,为学生认识除法做好铺垫。】
(三)趣味练习 拓展运用
为了增加练习的趣味性,我设计了闯关游戏,先易后难设计了三关。 闯关
游戏:
1、第一关
教师可提示学生圈一圈或用学具摆一摆来完成,同时让学生说一说。
【 设计意图:通过小兔分胡萝卜的情境,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每几个分一份”
进行平均分的过程。】
2、第二关
引导学生去圈一圈或动手摆一摆来解决问题,同时也让学生说一说。
【设计意图:这一道题是平均分的两种情况,一是按每份2个来分一分;二
是按6份来分一分。主要是巩 固平均分的两种情况。】
3、第三关
引导学生动手操作,每解决完一到小题后,可让学生在 同学间交流,最后请
不同情况的学生到讲台展示(说一说你是怎么做的)。
【设计意图:这道 题有两层意思,一是通过圈一圈利用已经学习过的表内乘
法来找出西瓜的总数,二是按每4个一份来平均 分,能分成几份。】
这些闯关游戏以动促思,学生在操作探索知识中,亲身经历新知识的产生、
形成过程,能充分展示每位学生的才能,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更利于激发学生
对新知识的兴趣,同时 学生在参与实践活动中,抽象思维得到了发展,从而体验
到成功的喜悦。
闯关成功之后进入拓展延伸——智慧岛 智慧岛:这些小朋友还可以怎样站


队?
教师展示情境图后,要求学生根据图中的信息找出有多少学生在站队。再找
出每排4人,可以排 几排?最后逐步解决还可以排……。整个活动可以在小组内
进行。
【设计意图: 这是一道带 有开放性的问题。提供了学生站队的素材,学生
在练习中可以进一步体会“每几个一份地分”的过程。】
(四)回顾反思 总结评价
这节数学课你学地开心吗?你有什么收获?你想提醒同伴们注意什么?
【设计 意图:通过总结学生既可以说知识上的收获,也可以说情感上的收获,
还可以评价他人的学习表现,不但 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而且将本堂课的内容进
行了总结。学生的自我归纳与整理,梳理新知。同时通过学 生的自我评价与教师
评价相结合,丰富了对平均分的认识,更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六、板书设计:
分苹果
分成3堆,每堆分4个,可以一个一个分、两个两个分。
每袋装4个,需要3个袋子。














《分香蕉》说课稿
一、说教材。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 第七单元“分一分与除法”
第四个知识点分香蕉。本单元是在学生已经初步了解了乘法的意义,会用2— 5
的乘法口诀口算表内乘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在本课“分香蕉”之前教材创设
了三个“分一 分”的实践活动,通过“分桃子”、“分苹果”、“分糖果”等教学内
容的学习,学生已经会运用具体的 操作活动解决生活中平均分的问题,深刻地体
验到平均分的意义。
本课主要是在前面丰富体验 的基础上,经历“平均分”具体操作的数学化过
程,体会除法的意义与应用价值。从学生熟悉的“分香蕉 ”的活动引出除法算式,
并把它与“平均分”的具体操作过程和结果联系起来,从而使学生获得对除法意
义的初步理解。同时,介绍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和意义。把直观操作符号化、
数学化,使学生 初步理解除法意义的过程。
 教学目标
1、结合平均分的具体情境与经验,抽象出除法算式,体会除法运算的意义。
2、掌握除法算式的读法、写法,并记住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3、会用除法算式表示并解释平均分的具体过程。
 教学重难点:
1、除法算式的读写法和各部分的名称及除法的意义。
2、用除法算式表示并解释平均分的具体过程。
二、说教法。
本节课总的教学思路可归为六个字: 引——探——讨——归——巩——拓
引: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的情境里引入新课。
探:通过小组活动探索新知,
讨: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小组合作讨论除法的各部分的名称及意义。
归:小组活动后全班进行集体交流归纳总结
巩:出示练习题巩固新知识。


拓:利用开放式的习题让学生知识和能力得到拓展提升
新课标指出:数学教 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
验基础之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 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
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 识与
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1、在教学中为学生提供现实而有 吸引力的学习背景。结合“分香蕉”的情
境,采用“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的模 式展开,让学生
经历除法算式的形成与应用的过程,从而更好地理解除法算式的意义。精心为学
生创设数学问题情境,特别是引导学生思考、寻找和发现除法与自己已有的生活
体验之间的联系,让学生 感觉到数学是实实在在存在我们的生活中,与生活息息
相关,让学生体会到学数学是有用的,我们学的是 有用的数学。从而激发学生学
习数学的兴趣。
2、多给学生创造进行数学活动的机会。让学生 多观察。除法算式的抽象概
括,让学生观察图片、寻找信息来加深理解。除法算式的提出与抽象,算式中 每
个数表示的意义,算式表示的意义都需要学生多思考。让学生多说。我认为,课
堂上学生的说 ,比“做”更有意义。“说”是大脑思维内容的具体再现,学生能
既清楚又有条理的解题步骤地说除法算 式的意义,对应的平均分的过程说出来,
才说明学生真正地理解了。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质疑、设问可讨 论,问题怎样解
决可讨论。通过讨论,学生间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达到交流进而共同提高的效
果。此外,教学中让学生多练习、多提问、多操作等都可增加学生参与的机会,
提高学习的效率。
三、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故事引入。
猴妈妈要把12根香蕉分给它的两个孩子,你们说怎么分才好呢?——引出
平均分
( 设计意图:创设学生比较熟悉的分一分的情境,符合学生帮助别人的心理,
学生很容易进入问题的情境中 。)
(二)动手操作,探索新知。
平均分12根香蕉。


1、分一分:
用12根小棒代替香蕉平均分成2份,小组里分一分。
2、说一说:
你能用一句简单的话把刚才分的过程和结果说一说吗?(把12根香蕉平均分成2份,每份6根)
3、写一写:
抽象除法算式:像这样“把12根香蕉平均 分成2份,每份6根”可以用除
法算式来表示。你知道怎么写吗?课件出示:12÷2=6(根)
这个算式你会读吗?(指名读、学生带读)
分别提问:12、2、6分别表示什么意思?“÷”表示什么意思?这个算式
表示什么? (设计意图:学生已经有了多次平均分的操作经验,所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
体作用,请学生用小棒摆 独立解决:12根香蕉平均分成2份,每份几根?有了
正确的答案后,由教师出示相应的除法算式,是考 虑到第一次出现除法算式,由
教师出示规范的写法,有一个先入为主的印象,学生的记忆会比较深刻。对 于算
式中每个数的意义的解读是非常重要的,能促进学生对具体平均分的过程及结果
与抽象除法 算式的联系的理解,也就是对除法意义的理解有了现实的依托。只有
解释清楚除法算式中每个数的意义才 算是理解了除法的意义。所以应该重点让学
生解释表达。)
4、想一想
如果又来 了一只猴子,你怎么把这些香蕉平均分呢?分的过程和结果又怎么
说呢?独立分后同桌互相说。你会列出 相应的除法算式吗?
板书:12÷3=4(根)
分别提问:12、3、4分别表示什么意 思?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指名学生回
答——自由地说一说
(设计意图:在前面的环节中,由教 师抽象出除法算式,并给了学生解释理
解的空间,在学生的头脑中已经初步建立了解决类似平均分问题的 模型,接着继
续独立解决:12根香蕉平均分成3份,每份几根?并让学生尝试写出相应的除
法 算式来表示平均分的过程与结果,说一说它表示的实际意义,结合具体情境描


述除法算式 的意义是不容忽视的。第二次平均分之后就让学生尝试写除法算式,
在此基础上,向学生介绍除法算式中 各部分的名称。是对模型进一步的建立与巩
固。)
教学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之后接着出 示准备的除法算式卡片让同学们
说出除法算式中的被除数、除数、商。并说说这一算式表示什么?
5、议一议:
把12根小棒,除了可以平均分成2份或平均分成3份, 还可以怎样平均分?
小组合作——轻轻说——用除法算式表示 ——指名反馈——全班交流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 是对平均分用相应的除法算式表示这个模型的更进一
步巩固。在这个过程中有无声的操作,有有声的语言 ,有动笔的练习,可以说,
学生通过这样的活动把平均分的具体操作与抽象的除法算式进行了很充分的联
接,对于除法意义的理解会比较扎实到位。)
(三)教学效果测评
(设计意图:对本堂课的教学内容学生掌握情况进行随堂测评,查缺补漏)
(四)拓展练习:
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哪些事物用到平均分,同学们来说一说。
( 设计意图:联系生活实际,引导学生利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
问题,提高学生应用意识。)
(五)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设计意图:让同学及时回顾本节课所学到 的数学知识,进行反馈,系统输
理知识点,做到当堂学习当堂巩固。)
四、说练习 < br>师:你们帮猴妈妈解决了烦恼,森林里的其它小动物也听说你们非常聪明,
它们遇到了一些问题, 想邀请你们一起去帮忙,你们愿意吗?
1、试一试。按要求分一分再列式(课件出示内容)。
2、练一练。(课件出示“填一填”、“看图列式”等题。)
(设计意图:结合本节课所 要突破的重点、难点问题有针对性的设计练习,
围绕重、难点,巩固新知。加深同学对知识的记忆和应用 。达到学以致用。)
五、板书设计


分香蕉
把12根香蕉平均分成2份,每份6根 12 ÷ 2 = 6(根)
把12根香蕉平均分成3份,每份4根 12 ÷ 3 = 4(根)
把12根香蕉平均分成12份,每份1根 12 ÷ 12 = 1(根)
… …
被除数 除号 除数 商
六、教学反思
这节课学生兴趣浓厚,学得积极主动,我 认为教学成功的地方主要体现在较
多地贯彻了课改的新思想,表现在:
1.联系学生的生活实 际,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利用
学生喜欢的童话故事引入新课,不仅能激发他们的 兴 趣,而且还能让他们很好
地展示自己的智慧。
2我根据学生的个人知识和直接经验,大胆 放手让学生展开对新课内容的学
习,我只是适当地指导、点拨。教学中,我充分尊重学生,相信学生,给 学生提
供充足的时间和思考空间,以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的参与程
度。 < br>3.让学生动手操作,把抽象的数学知识生活化,变枯燥的计算教学为有趣的
动手活动,学生感到 有话可说,有事情可做,就能自主地探索、交流。
当然也有一些不足的地方,表现在:
1. 教学过程中注意多使用儿童化语言,减慢语速,符合低段学生的知识接
受程度。
2. 猜一猜 ,分一分这个环节的过早出示,不利于学生理解被除数,除数以
及商的含义。可作为拓展训练安排在本节 课的最后。
3. 教学设计的内容有些过于饱满,导致部分学生对于本节课的重点掌握的
不好。






《小熊开店》说课稿
今天我说课 的内容是: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七单元“分一分与除法”
的第5课时《小熊开店》。本节课是在已有知 识与经验的基础上,让学生进一步
体验乘法与除法之间的联系,掌握“用2-5的乘法口诀求商”,意在 培养学生
建立、运用数学模型来解决相关问题能力,从而让他们感受到数学知识与生活实
际的联 系。
基于以上教学内容,我作了如下的教学设计:本节课是在完成了“除法的初
步 认识”的基础上,使学生学会“用2-5的乘法口诀求商”的计算课。以小熊
商店里几位顾客的问题作为 主要线索,并通过以下活动实现教学目标。
1、创设“小熊开店”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提出本 节课的重点:“买4辆小
汽车需要多少元”和核心问题“20元可以买几辆小汽车”。
2、通过自主探究,发现乘除法之间的联系,引导学生建立“用乘法口诀求
商”的数学模型。
3、运用所建模型,解决相关问题,并通过练习,让学生感受数学简捷思维
的优势和广泛应用的价值。
根据教学设计,我把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为以下几点:
1、通过自主探索发现乘除法之间的联系,学会用乘法口诀求商。
2、培养学生收集并处理信息,进而利用相关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用乘法口诀求商”这一发现,领略数学简捷的思维方法和广泛的
应用价值。
同时,我把建立“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数学模型作为教学重点;把拓展对“除
法意义”的理解、认识和 运用的空间;对复杂的信息进行恰当的选择与判断作为
教学的难点。
为了达到教学目标,在教 法上,我力求运用启发式、引导式、演示的方法进
行教学。根据低年级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我在教学时 特别注重采用多种多样的
形式进行教学,如:动手操作、小组合作、交流等方式。生动有趣地呈现教材,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整节课的教学中,我给学生充分探索的空间,多创设同
学之间交流的机 会;特别注重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而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


引导者与合作者。 在学法上,我让学生把手、口、眼、脑全部参与到学习的全过程中,在轻松、
愉快、充满活力的氛围 中进行学习。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有助于学生正确、全面、
深刻地认识内容。
为了完成教学任务,我为本次教学设计了如下流程:
第一步 创设情境,引生导题
第二步 自主探究,建立模型
第三步 运用模型,解决问题
第四步 利用模型,知识拓展
第五步 引生尝试、课堂总结
下面我将具体说一说我的教学过程。
第一步、创设情境、引生导题。
在这一步骤过程中首先我等学生起立坐好后,到教室外把小熊 头饰戴好走进
教室,以小熊姐姐的口气向学生问好:嗨!小朋友,你们好!今天小熊姐姐的小
商 店开张了,欢迎你们到我的店来参观,好吗?这样的目的是接近我和学生之间
的关系,在课堂中师生是是 朋友的关系。
然后把商店里的物品以实物的形式一件一件摆在桌面上,体现数学与生活的
联系 。激发学生的兴趣,把学生好奇心调动起来。
接着问:今天,小熊姐姐想要考考小朋友:你们能根据自 己最喜欢的商品提
出一个数学问题呢?在这里我会给学生思考、讨论的时间。
接下来我就根据 学生的汇报板书今天的重点问题:买四辆小汽车需要多少元
呢?并把加法和乘法的算式板书在黑板上。
5+5+5+5=20(元)
5×4=20(元)
4×5=20(元)
四五二十
这样设计的用意:
1、让学生理解乘法与加法的关系,感受乘法的简捷性 。知道用乘法口诀来
求积很快。感受算法的优化给做题带来的方便。
2、第二个教学目标:培 养学生收集并处理信息、进而利用相关信息解决问


题的能力在这里得到实现。
第二步、自主探究,建立模型
在这一步骤中,我首先根据学生刚才的解题情况直接引导学生提 出:我有
20元钱,能买几辆车呢?如果学生实在提不出这样的问题,我就直接提出:我
有20 元钱,能买几辆车呢?这样就引出了本节课的核心问题。
在这里我会给学生小组讨论、交流算法的时间 。在学生进行此项活动时,我
走下讲台,参与到小组活动中去。并能根据学生小组讨论的情况及时进行处 理。
接着学生汇报计算方法及列式:教师及时的进行重点板书。
20÷5=4(辆)
20÷4=5(元)。
四五二十
在这里我适当进行单位名称的讲解。让学生理解算 式改变,单位名称也要跟
着有所变化。同时进行算法的优化,看哪一个算式很快看出这题的答案。
然后引导学生得出结论:“乘除法的联系”和“用乘法口诀求商”
最后我利用多媒体播放智慧 老人的话:“我们可以用乘法口诀很快求积,也
可以用乘法口诀很快算出商,因为乘除法的联系是十分密 切的。
该步骤实现了第一个教学目标:通过自主探索发现乘除法之间的关系,学会
用乘法口诀 求商。在这里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来解决新的问题的能力也得到
培养,自主学习的方式得到了锻炼, 体现了新的课堂教学模式。
第三步、运用模型、解决问题
在这一步骤中,我首先通过表扬学 生来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小熊姐姐看大家
爱学习、肯思考,很快掌握了用乘法口诀求商的知识,我相信你 们一定会利用这
个知识玩得很好。
接着讲解具体规则:
第一个是集体游戏,规则是 :由我读除法算式,学生分小组找乘法口诀卡,
哪一个小组的同学先把卡片举起为胜。
在这里安排2分钟左右的时间做这个游戏。
第二个是个体游戏,规则是:我出除法算式,在下 面的学生齐读,小组选一
名小朋友到讲台找我事先贴在黑板上的口诀卡,找到后贴在自己哪棵树上。如果
你那组在黑板前的同学还没有找到的话,赶快告诉他。谁先拿到就奖那组一面红


旗。
也给这个游戏2分钟左右的时间。
第三个游戏看口诀写算式。规则是:我出口诀,学生 在本子上写上相应的算
式。然后汇报书写结果。
设计这三种游戏活动的目的:通过比赛,加深 学生对乘法口诀求商的熟练程
度。训练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本节课的第一、第二个教学目标是此步骤中得 到了
进一步的加强。
第五步、利用模型、知识拓展
在这一环节中,首先我以小熊姐 姐的口气引出今天的拓展题:小熊姐姐的商
店快要关门了。在关门之前我要进行礼物赠送,我但是想要拿 到我的礼品,还要
动动脑筋呢。在小熊姐姐的商店买什么东西正好用完24元?此时播放幻灯片,
让学生能清楚看到各种商品的标价。
接着安排小组之间进行讨论,把自己的想法说给同桌听,并把自己计算过程
列出来。
在到这一活动时,教师走到学生中去,根据学生做题的情况做及时指导。
然后汇报讨论结果: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准备具体的处理办法。
此活动的安排用意,达到了分 层教学,程度好的能吃饱,弱一点的学生能消
化,让每个学生都在数学上得到了不同的发展。
(此时我要播放第十二张幻灯片)
第五步、引生尝试、课堂总结
首先我用小熊姐姐 的话引导学生进行总结:小熊姐姐今天的收获可大呢。不
仅认识了这么多的顾客,而且还和你们在一起学 到了很多的知识,我想把它牢牢
记住,回去告诉妈妈,哪位小朋友能把这些知识再说出小熊姐姐听呢?
接下来学生汇报:做除法想乘法口诀。
然后再用小熊姐姐的口气进行表扬:听了你们这番话,我心里可高兴了。
在走之前我想看一看 哪一组的今天最厉害。请每一队小队长数红旗,得了冠
军,亚军、季军。进行肯定。
最后,关店仪式。真希望下次你们再来光临我的商店。谢谢你们,再见!
本节课是计算课中的 重点课,知识点对学生来说是属于难点。所以我在教学
过程中充分重视学生对 “乘法口诀求商”掌握得 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始终围绕


学生是否注意了除法与乘法的联系。是否掌握了做除法想乘 法的学习方式来展开
教学。
我还为我的教学设计了如下的板书:
小熊开店
5×4=20(元) 20÷5=4(辆) 12÷3=4(袋)
4×5=20(元) 20÷4=5(个) 12÷3=4(元)
四五二十三四十二
教学反思
通过创设“小熊开店”这一有趣情景,老师以学生在动 物王国“玩耍”贯穿
全课,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从新课的开始,学生就会跃跃欲试,主动参与到情景中来,真正成为课堂小主人。“小熊开店”与我们日常生活紧密相连,就
像同学们到超市去购 买东西一样,在玩中学,做中得。为学生创设了解决问题的
情景,也让学生了解了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 当情景引入后,学生能够独立理解
题意,列出相应的算式,并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进行尝试解答。






字谜及答案-4s店工作总结


广东康大职业技术学院-山西会计之星网站


灵宝天尊是谁-论语六则


提前批次-文化讲坛


杜月笙语录-团结作文


免费师范-10月思想汇报


磨课-播音主持自我介绍


与你为邻-东北财经大学招生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