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上册《一共有多少》说课稿
江西省公务员考试真题-车库买卖合同
《一共有多少》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一共有多少》的
第一课时。下面我从教材、教法和学法、教学程序、板书设计这几个
方面来阐述我对教材的理解
和设计意图。
一、 说教材
1、教材简析:
“一共有多少”是北师大版一年级
上册第三单元《加与减(一)》
第一课的内容。学生在生活中已经积累过相关经验。它是数学中的重要基础知识,是学生学习数的运算的起始,也是今后学习加法基本运
算的基础。本课时通过多个不同
的具体情境,将加法的初步认识和5
以内的加法安排在一起进行教学,使学生初步认识加法的实际意义,
能根据情境,逐步抽象出数学算式,并能正确计算得数是5以内的加
法,进而形成数学模型。同
时,还将初步培养学生认真观察、有条理
地表达观点以及理解他人思路的能力。
2、教学目标:
我通过对教材的研读,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了本节课的教
学目标。
(1)结合熟悉的生活背景和已有的生活经验,初步理解加法的意义。
(2)在独立思考、动手操作和与同伴交流的活动中,探索得数是5
以内数的加法的计算方法。
(3)在教师引导下,学习从具体情境中提出加法问题并解答。
(4)初步培养学生有条理地
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和认真倾听与理解
别人思路的能力,体会用数学的乐趣。
3、教学重、难点:
根据以上制定的教学目标,结合学生特点,我将本节课的教学重
点定位在:引导学生学习和理解加法的实际意义,初步探索5以内数
加法的计算方法。同时将教学难点定
位在:帮助学生在具体应用中进
一步体会加法的意义,能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加法算式,理解得数是5以内加法的计算方法,并体会建模思想。
二、说教法与学法
根据本课教学内容的特点
和学生思维活动特点,我以发现法为
主,充分发挥教师的点拨作用,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创设有效的问
题情境。通过引导学生自主观察情境,帮助他们发现和理解加法的意
义。并引导学生通过对问题
串的思考,结合直观演示、操作、交流等
多种方式,探索和交流5以内数的加法的计算方法,将不同教法
优化
组合,从而达到训练学生思维、培养学生能力的目的。
三、说教学过程
本节课
的教学设计力求以观察感知、实践操作、抽象概括、思维
创新为主线,使学生理解加法的意义,能从情境
中逐步抽象出加法算
式,并能正确计算得数是5以内数的加法,从而帮助学生体会建模的
思想,
为此我主要设计了以下四个教学环节:(一)创设情境,激趣
导入;(二)自主探究,获取新知;(三)
动手操作,深化应用;(四)
及时反思,小结收获。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本节课我结合一年级孩子的年龄特点,依照教材创设了学生熟悉
的“将铅笔合在一起”
的情境来引入新课。本节课开始,多媒体课件
出示笑笑拿铅笔的连环画。我先请学生观察其中的第一幅图
,思考:
笑笑在做什么?并请学生模仿笑笑的样子也做一做。
学生通过观察和模仿会发现:笑笑一只手中有3支铅笔,另一只
手中有2支铅笔。
此
时我借助手势提出问题:你知道笑笑手中一共有多少支铅笔
吗?在学生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时,我将板书
课题。
这一环节情境的创设,奠定了学生理解加法运算的生活基础,也
为后面的学习做出铺垫。
第二个环节:自主探究,获取新知
这一环节是本节课教学过程中的重点,因此我安排了三个小
环节
进行突破:(一)根据情境,初步感知加法;(二)丰富情境,深入理
解加法意义;(三)
逐步抽象,认识加法算式
1、根据情境,初步感知加法
把铅笔合在一起,看似简单,但在“
合起来”的过程中却包含了
加法,体现出加法合起来的意义。所以首先,我提示同学观察第二幅
图中笑笑是怎么知道一共有几支铅笔的。学生会发现笑笑将两只手中
的铅笔合在一起了。我继续请同学们
数出笑笑手里一共有几支铅笔。
目的在于考察学生对于整个情境的理解,初步体会得数是5以内数的加法的计算方法。
这部分要使学生在班内充分交流,如有些同学是按1,2,3,4,5的
顺序来数的,有些学生会在3后面接着数4,5,还有的学生会直接把
2和3合起来。
教师要及时捕捉不同方法并给与肯定。
接下来我与同学们一起用手势和语言描述笑笑把铅笔合在一起<
br>的过程,帮助学生在讲故事,做手势的过程中,完整体验“合并”的
含义。
这一环节的
设计,目的是使学生初步尝试根据情境讲出相应的数
学故事,感受加法的意义,并初步探索得数是5以内
数的加法的计算
方法。在该环节中要及时鼓励学生大声表达,培养学生认真倾听的良
好习惯。
(2)丰富情境,深入理解加法意义
首先,我提示学生通过观察以及老师的提示找出图
中的数学信
息:有3只熊猫在吃竹子,还有2只熊猫在玩球。
然后我将请学生将观察到的数学
信息转化为数学问题。学生在思
考后可能会讲出相应的数学故事。所以在此过程中需要注意指导学生将故事转化为含有问句的问题,并能表达完整。
接下来学生会在解决加法问题的过程中初次尝试借
助学具和使
用图形表示实物。这是学生认识数的运算的图像表征过程,也是逐步
抽象的开始。
我先请学生用手中的圆片代替熊猫摆一摆,数一数一共有几只。
学生将通过摆一摆的过程感知怎
样用学具表示“合起来”的过程。随
后课件介绍淘气的数数方法:用两种不同颜色的圆圈表示正在做不同
事情的熊猫,也可以数出一共有多少只熊猫。使用不同的颜色能帮助
学生在尝试
用圆圈代替熊猫的过程中,更清楚地理解图像表征的过
程,进一步探索得数是5以内数的计算方法。 <
br>学生尝试用图形表示实物,是认识数的运算的图像表征过程,是
逐步抽象的开始,也是学习计算方
法的开始。所以在这一环节中,我
借助与熊猫有关的情境,帮助学生在动手操作和画一画的活动中进一<
br>步理解加法“合起来”的意义,继续探索计算方法。
(3)逐步抽象,认识加法算式
知识的形成是由感知到归纳的过程,学生在前两项活动中已经经
历了从现实情境逐步抽象出数学模型的过
程,获得了充分的感知,初
步理解了加法的意义。所以此时,是帮助学生认识加法算式和符号的
好时机。
首先我提示学生发现这两个数学故事都可以用同样的算式3+2=5
表示出来。引导
学生将算式的各部分与之前的情境对应起来,帮助学
生了解算式中的每个数以及加号各表示什么意思。
然后我向学生介绍: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就是加法,并
介绍加号,等号以及算式的读法
。
接下来我板书示范算式的写法,并请学生在练习本上尝试书写加
法算式“3+2=5”,及
时给予指导。
这一环节在前两个问题的基础上,呈现了加法算式。意在帮助学
生理解加法算式
和读法。并通过卡通人物兴奋的心情,使学生初步感
受数学学习的乐趣,增强学习数学的自信。
第三个环节:动手操作,深化应用
1摆一摆,算一算
先请学生运用
圆片或小棒按照图中的情境摆一摆,再全班交流说
图意。接下来请学生将算式补充完整并在班内交流算式
各部分表示的
意义,加深对加法意义的理解。
这一练习的设计主要是希望学生在操作活动中,
加深理解加法的
意义,体会与此类似的情境可以用加法计算。
2数一数,算一算(即练一练第2题)
课件出示手指游戏,我先请学生尝试手指游戏,根据图
意列出算
式,再请学生解释算式各部分的表示的意思和整个算式的意义。
这一练习的设计主要
是通过学生熟悉的手指游戏进行加法计算,
巩固得数是5以内数的加法运算。
两个练习后我会
结合手势演示及时小结:像这样把两部分合并在
一起的情境都可以用加法来计算。
第四个环节:及时反思,小结收获
在这一环节为了帮助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收获,我设计
了“你
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不明白的?以及你认为自己在今天的课堂上
表现怎样?”等问题。
不仅让学生谈知识、能力方面的收获,还着重
让学生谈学习方法、情感态度方面的收获,再一次激起良好
的情感体
验。
四 板书设计
以上就是我今天全部的说课内容,希望老师们给予指正和指导。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