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上《有几棵树》说课稿
同济大学浙江学院分数线-季羡林谈人生读后感
北师大一年级数学上《有几棵树》说课稿
一、关于教材
1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数学一年级上册(北师大版)第七单元加与
减(二)的第四课时“8加几
的进位加法”。
2.教材简析:20 以内进位加法中“8加几”,是在9加几进位加基础上学<
br>习的,也是20以内进位加法的基础;对进一步学习多位数的加法计算非常重要,
必须在理解算理
的基础上学会计算方法。教材以“有几棵树”为主题图,让学生
从身边的事物中提出加法问题,并通过自
主探索,发现计算方法,然后解决问题。
在这一过程中进一步让学生体会“凑十”的计算方法。
3.学习目标
(1)经历探索8加几的计算方法的过程,能正确计算8加几的加法,进一步
理解“凑十”的计算策略。
(2)能运用所学知识,提出并解决相应的简单实际问题。
(3)在具体的计算中,养成认真仔细的良好习惯。
二、关于教法
本节课属于计算教学,传统的计算教学往往只注重算理、算法(单一)及技
能训练,比较枯燥。
依据新的教学课程标准,本节课在教法上力求体现以下几点:
1.创设生动具体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在愉悦的情景中学习数学知识。
充分运用教学资源,利用精
美的课件为学生展现带有情节的画面,引发学生
的兴趣,调动学生情感投入,激活学生原有知识和经验,
以此为基础展开想象和
思考,自觉地构建知识,学会计算方法。
2.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转变教师角
色,给学生较
大的空间,开展探究性学习。让他们在具体操作中进行独立思考,然后在黑板上
给
大家展示,亲身经历问题提出、问题解决的过程,体验学习成功的乐趣。
3.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
教学中应尊重学生的想法,鼓励他们用不同的
方法解决问题,提倡算法多样
化,使每个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并提醒学生在多种方法中发现比较简
便的
方法,即:“拆小数,凑大数”。
三、关于学法
本节课在学生学习方法上力求体现:
1.在具体情景中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探索的成
功、学习的快乐。
2.在动手操作中,学生独立思考,进行个性化学习。
3.通过有趣的练习,巩固计算方法,提高计算技能。
4.联系生活实际解决身边问题,体验数学的应用,促进学生的发展。
四、关于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联系学生生活实际,通过出示种树图,引出课题“有几棵树”。
(二)探究新知,构建方法。
1.理解图意提出问题,列出算式。
2.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算法。
3.汇报,集体交流。
4.小结计算方法,选取自己喜欢的比较简便的方法。
这一环节,是学生在具体的问题情景中,发
现问题、提出问题,然后通过动
手实践,独立思考、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解决问题。在亲身经历探究知
识的过
程中,不断完善自己的想法,掌握自己认为好的计算方法,自觉地构建进位加法
的基本思
路。
(三)教学效果测试,巩固算法。
(四)归纳小结。
(五)作业布置。
总之,由于本节课内容多,忙于完成教学任务,给学生没有更多的时间去动手操作,还有很多不足之处,希望各位老师提出宝贵的意见。
试卷说明
在试卷的板块设
计上,设计了三大板块,包含书写、口语
交际、语言积累、阅读实践和习作表达等,力求能比较全面地对学生小学阶段的语文基础和基本学力进行检测。试题的
设计实现从“知识立意”、“能力立意”
向素养立意的转变。
做出了“语文教学要注重积累”的导向:这次质量检测的各年级试卷都注重了学生
的语言积
累。如二年级题中的4小题把成语补充完整,四年级的第二大板块“善于积累”中的
“写
出和人、水有关的词语”,把“雾锁山头山锁雾”补充完整,并感受奇妙之处, “请你回想
本学期要求背诵的内容,把句子补充完整等等。以上试题源自教材,题目的形式又有别于教
材,在一定
程度上促进了学生的语言积累,注重了语感的培养,有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
体现了“新课程标准”
的要求,对今后的语文教学起到了明确的导向作用。
试卷说明
综合性——命
题将以全面考查学生的语文素养为宗旨,注
重考查学生的理解与运用能力、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br>以及探究新知识的能力。对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考查将有机的
渗透在具体考查内容的情境中。 人文性——命题将体现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
的基本特征,力求符合学生的实际和社会发展
的实际情况,
与学生已有的经验和身心发展水平相适应。既注重语文积累
和运用的考查,也注重
祖国语言文字独特的人文价值导向,
关注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感悟、体验和审美活动并尊重
学生在发展过程中的个体差异。
生活性——作文命题力求富有生活气息与儿童趣味,努力
设计
符合学生认识水平和生活实际的试题,有利于学生表达
对自然、社会和人生的感受和理解,鼓励学生自由
表达,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