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一年级数学平面图形的拼组说课稿
爱情短信-绍兴会计网
小学一年级数学平面图形的拼组说课稿
教材分析:
本节课主要是让孩子们已经系统的掌握了整十数加减整十数、两
位数加一位数和整十数的基础上教学的。
并且前一节课以两位数减一
位数的不退位减法、两位数减整十数做基础,这样的安排有利于学生
从整体上掌握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退位减法,更好的理解退位减法和不
退位减法之间的联系和区别,是今后
进一步学习两位数减两位数最直
接的基础。
本课教材在编排上有以下几个特点:
(1)节点生长型。
两位数的不退位减法是一棵树上两个一级节点,而退位是其
发展
下的二级节点,不退位减法完全可以迁移到退位减法中来。因此,两
位数的退位减法及时1
00以内加减法计算的重点也是难点。
(2)重视发展学生的活动指导策略。
教材安排了摆小棒的图,要学生从中解决退位减法的突破口,不
同的操作,会得到不同的计算方法。重视
学生自主探究的活动,先独
立思考在小组交流合作,提倡算法多样化。
(3)用数学与
计算融会贯通。以往的计算教学都是计算与应用想
隔离,此处没有将用数学单提出来,而是将实际的情景
作为先导,牵
出我们需要研究的算式。这样的安排可以提高学生搜集信息提出问题
解决问题的数
学逻辑思维能力,还可以更加深刻的体会到数学的生活
性与有用性。
教法与学法:
(一)教法
1.指向策略:引导矛盾。
在已有的两位数减一位数不退位减法经验上,再用原来的办法就
绝不了了,强调68不够减了,怎么办?
2.过程教学。
让学生参与和经历整节课的思维过程,充分体现知识发生、形成
的过程,充分发挥解题的思维价值,突出体现自主性思维性。
本节课让学生主动体验摆小棒的过程,在其中感悟退位减法的算
理,有助于形成清晰的口算思维。
3.方法渗透。
数学不仅是一种知识,而且具有丰富的思想和方法。注重数学思
想方法的分析(此处要明白退位减法的算理),才能把数学讲懂、讲
活、讲深,才能使学生头脑
形成一个具有活性的数学知识结构,促进
学生数学能力的发展。
4.问题解决。
把问题作为数学教学的出发点,是现代教育的又一原则,注意设
置问题情境,让数学贴近
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活动,逐步培养
学生的问题意识,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学会数学的思维
。
(二)学法
1.迁移、推理。
数学知识的积累是堆积压缩
的过程,是在纷繁的数学知识中抽取
精华的数学思想和方法,从而灵活的应用、解决实际
的问题。
在20以内退位减法和两位数减一位数不退位减法基础上,有了更
大数的概念
,积累了不够减怎么办的经验,从而推想出两位数退位减
法的计算方法与过程。这样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思
维能力,以及学生的
探索能动性。
2.自主操作、探究、合作、交流。
自主探究,交流合作的学法是新教育理念一直倡导的,也是有利
于学生发展的方法与策略,是对学生的一
个更高层次的要求,要达到
理想的教学效果,需要几个先决的条件,如:
(1)激起学生兴趣的情境,活跃思维,创造参与的全体性。
(2)活动本身必需的物质材料。
(3)展示机会。
(4)及时鼓励和评价。
两位数的退位减法
是计算的重点和难点,学生在已有知识基上,
通过形象的动手操作,清晰退位减的过程,突破重点难点,
获得新的
知识。
教学准备:实物、课件、小棒。
设计理念:
本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一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3部
分第二课时。本课作为计
算的一种类型,属于《新课标》四个领域之
一数与代数的知识体系中。
数学的学习是师
生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所以有效的学习更能
促进学生的发展。维果茨基认为:只有教
师走在发展的前面,这才是
好的教学。其实质就是教学要把那些正在或将要成熟的能力推向前
进
。我们要树立新的教学观从重视认识向重视发展转变,而促进学生
的发展必须关注学生的自主性、主动性
,尊()重学
生发展的差异性,强调学生发展中的体验与交流的过程,使他们成为
发展与变化的
主题,教师要在万变中扶植课堂进行顺畅,以变应变。
以下几点体现了发展的教学观:
1、充分了解学生的经验。
布鲁姆说:对教学影响最大的是学生已有的经验和知识。
在讲述新的计算类型之前,要正确且充
分了解学生的水平。对于
这点的处理,可以在提问的环节不压抑学生的问题。不仅可以鼓励学
生
积极发言、认真思考,还可以顺势复习旧知,有个承上启下的作用。
2、倡导自主探究小组合作交流式学习
自主探究是一个活动过程也是学生的思维过程。师将大家
带入一
个学生喜欢的情境,引导学生发现矛盾6减8不够减了,探究解决这
一问题的方法。
《新课标》明确指出:要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学习
数学的过程不仅仅是计算
的过程,还要能在推理和思考过程中学会交
流和倾听,进行体验,激发更多的思维,有助于创新能力的培
养。
3、重视创新能力的培养
创新是新教学理念积极倡导的,也是我们正在进
行教学改革的重
要任务。学生的创新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是瞬间迸发的,这就
需要教师在教学中提供给学生创新的机会。比如在这节课的设计中,
计算368时可以生成很多的算
法,是一个方法创新的好机会。另外创
新是在活动中生成的,要提供给学生活动的充足条件,这是创新的
物
质基础与可能性的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