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古诗词三首(1)

玛丽莲梦兔
733次浏览
2020年08月15日 02:15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林继东-早晨问候短信


5 古诗词三首
【教学目标】

1.会读会写“洛、榆、畔、帐”4个生字,正确读写“洛阳、榆
关、湖畔、千帐”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首古诗词,默写《泊船瓜洲》、《秋
思》。
3.学习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等方法理解诗词意思。
4.在抓住景物、事例想象诗 境的基础上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揣
摩作者通过景物、事件表达感情的方法。
【重点难点】
1.想诗境,悟诗情,背诵、默写,积累语言。
2.体会诗人思乡怀亲的思想感情,领悟作者表达方法。
【教学准备】
1.搜集思乡怀亲的古诗词。
2.搜集关于诗人的简介、写作背景以及诗人的其他作品。
3.教学课件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泊船瓜洲》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导入:“汴水流,泗 水流,流到瓜洲古镇头。”这首传唱了


千年的歌谣向我们介绍的是瓜洲。瓜洲位于江苏省 扬州南面,长江北
岸。川流不息的长江水见证了瓜洲的兴衰,瓜洲曾经是“江北重镇、
千年古渡 ”。而“京口”不仅是东汉吴国第一古都,更是文气洋溢的
灵秀之地。许多诗人在此留下了千古绝唱的诗 句:王昌龄的“洛阳亲
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苏东坡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还有一首广为传诵的就是——王安石的《泊船瓜洲》。
2.板书诗题,读题。
引导学生齐读诗题,并说说从诗题中读懂了什么。
二、初读,巧设铺垫显真情。
1.了解背景。
(1)学生交流已收集的诗人及这首诗的相关历史背景的信息。
(2)教师梳理、补充资料。
王安石是北宋临川人,小时候,王安石随父亲来到南京,他视南京为第二故乡;年轻时,王安石就中了进士,长期在外为官,公
务繁忙,因而多年回家;宋神宗 熙宁七年的春天,王安石第二次出任
宰相,赴任途中,经过瓜洲,离家乡近在咫尺,于是感叹,写下这样
一首诗。
3.初读古诗。
(1)自由练读古诗。
(2)指名朗读。引导学生读准6个多音字,读出古诗的节奏和
韵味。
三、品读,读画结合悟诗情。


1.自读自悟。
(1)过渡: 一首诗就是一幅画,一首诗就是一首歌。如果把
这首诗看作是一幅画,那么画中会有什么呢?
(2)引导学生借助注释,了解古诗大意,并思考问题。
2.小组合作。
在小组中试着说说大意。
3.互动作画,品悟诗情。
(1)品悟1、2两句。
①引导学生紧扣诗句,展开想象,运用简笔画板画出长江、
京口、钟山、瓜洲等地点及 诗人、小船等景物。
A.抓住“一水间”,画出长江、京口、瓜洲。
B.抓住“几重山”,画出钟山。
C.启发学生想象:钟山是诗人今晚船过夜的地方,在这里 还
应画些什么?相机板画出诗人、小船等景物。
②指名学生看图,说说板画的内容。
③抓住“只隔”引导学生层层感悟,并指导个性朗读。
A.从“只隔”、“一水之隔”中你发现了什么?你能把自己
的感受读出来吗?
B.如果是你,离家这么近,你会想到什么?请你带着这样的心情
再读读这两句诗。
④激情引读1、2两句。


是呀,仅仅隔着一道长江,仅仅隔着几重山,怎不叫人想 回家啊?
引读“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2)品悟3、4两句。
①过渡:诗人离家这么近,他又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呢?引导
学生齐读3、4两句,并继 续根据学情互动作画。
②品悟“明月”。
组织学生议一议:“明月”应画成弯月好还是圆月好?
③品悟“绿”字。
A.过渡: 画中还应补充什么?引导学生紧扣“春风又绿江南岸”
展开想象,画出“绿树”、“绿草”、“红花”等 景物。
B.引出“绿”字。
是啊,“春风又绿江南岸”,你认为这句诗中诗人哪个字用得最
美,最能让人浮想联翩?
C.启发想象。
从这个“绿”字,你们似乎看到了什么?在你的印象中,江南的
春天会是 怎样的一番景象呢?启发学生运用学过的有关描写江南春
天的美文、美诗词、词语等自由表达。
D.小结“绿”之妙:一个“绿”字,它引发了我们多少联想,
又为我们展现了多少幅 江南春景图啊,真是一字用妥,尽得风流!
④品析“又”字,引读入情。
A.启发想象:一个“又”字,又让你想到了什么?引导学生紧扣
“又绿”的理解感悟诗人“离家久”。


B.补充资料,创境激情。
师:是啊,春风吹绿一回又是一年,王安 石21岁就离开故乡,
考取进士后,为官四方,到写这首诗时,他离开故乡已经整整三十多
年了 。同学们,三十多年呀,四百多个月,一万多个日日夜夜呀!
一年过去了------ 引读“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十年过去了------ 引读“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三十多年都过去了------ 引读“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
还。”
五、回归整体,深化体验。
1师:这真是“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漂泊在外的游子对
家乡是多么的牵肠挂肚呀!让我们一起再 来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2.练习背诵。
3.师:王安石,北宋时期著名 的文学家、诗人、政治家,立志于
国家改革。这首诗是他第二次出任宰相途经瓜洲时所写。短短28个< br>字,展现了早春江南的一片嫩绿,抒发了久思故乡的一寸衷肠,更暗
示了他对自己前途的担忧。此 去京城,真能大展宏图吗?千头万绪涌
上心头……更让我们惊叹的还是他对文字的讲究,一个“绿”字令 人
不得不佩服他的风范!
【板书设计】
泊船瓜洲
远望钟山 泊船瓜洲
春绿江面 见月思归 思乡浓




第二课时 《秋思》
一、情景导入,激发“思”情。
(出示月夜图)
看着这轮明月,你想到了李白的什么诗?《静夜思》
一轮明月勾起了李白浓浓的思乡愁绪。这 种抒发思乡之情的古诗
称为“思乡诗”。思乡诗是古诗中一个很重要的题材,老师收集了几
组有 关思乡的诗句,一起读一读。 (齐读)
今天咱们来学习一首特别出名的思乡诗,是由唐朝诗人张 籍写的
一首七言绝句《秋思》。请同学们看老师写下题目。(板书:秋思)
二、初读设疑,切入“思”情。
1.解读诗题。
“思”是思念家乡;“秋”是秋天或者秋景抑或是秋风。身在异
乡的游子总是满怀思念愁绪。
2.初读设疑。
诗题传递出一份浓浓的思念情愫。那张籍是如何在这首诗中埋< br>下思念的种子呢?请拿出课文,自由朗读《秋思》。注意,吐字清晰,
字音正确,读通句子。
3.正确朗读,解多音字“重”。
指名读,老师纠正读音,注意多音字。
三、品读古诗,探寻“思”源。


过渡:同学们,这首《秋思》仅2 8个字,却抒发了诗人浓浓的
思乡愁绪。到底是什么引发了诗人的思乡情绪,让他提笔作家书呢?
请大家默读古诗,快速找出原因。
(一)品读“见秋风”
1.都说“秋风惹愁思,落叶断 人肠”,原来是这场秋风拨动了诗
人的愁绪。风本无形,诗人为什么说看见秋风了呢?请你想象一下,< br>诗人独自站在洛阳街头,瑟瑟秋风中,他看到了什么呢?
(学生交流,老师点评)
2 .又是一年秋风至,诗人伫立街头,看着漫天飞舞的黄叶,看着
他人团聚的温馨场面,他的内心会怎样? 你能用一个词来表现诗人的
心情吗?(孤独、忧伤、寂寞……)
3.指名读《秋思》,读出作者内心的情感。
四、悟读古诗,品味“思”意。
(一)品读“意万重”
1.站在这个街头,孤独的诗人思绪万千,此刻他最想做的是什么
呢?(欲作家书)
2.诗人提笔想写封家书,千言万语便涌上了心头。他想起了谁?
想对他说些什么呢?(生自由交流)
3.提起笔,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帮他将这份意通过文字表达出
来。
他对 年迈的父母 写道:
他对 和睦的兄长 写道:


他对 乖巧的小妹 写道:
……
4.总结朗读。
这份对父母的牵挂,三言两语怎能写得完呢?敦厚的兄长多年未
见,不知近况如何呀? 儿时的快乐时光怎能一一书写出来呀!这正是
——欲作家书意万重。
(二)品读“说不尽”“又开封”
1.过渡:这份浓浓的思念和牵挂怎是几张薄薄的纸所能承 载的
呀,正如他自己说的——复恐匆匆说不尽(板书:说不尽)
2.“说不尽呀说不尽”,说不尽的是什么?
学生交流:思念 牵挂问候 ……(意万重)
3.过渡:千言万语浓缩成了“意万重”三个字,这是一份多么厚
重的思念呀 !正是因为意万重,正是因为说不尽,诗人才会——行人
临发又开封。
4.解读“又开封”。
“又开封”是什么意思呢?(又把信打开)
5.把信封好,拆开;再封好,又拆开。诗人为什么要做这样的动
作呢?
因为说不尽,所以——“又开封”

6.总结朗读。
行人坐上马鞍 ,准备启程,诗人又大步跑上前叫住他,要回书信
查看,他担心自己对家人的话没有说完呀,这正是—— 复恐匆匆说不


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五、简介作者,总结全诗。
1.过渡:诗人独自一人漂泊他乡,已经十年没有回家了。如果你
对他有更多的了解,或许会有 新的体会。
2.张籍简介。
张籍,中唐著名诗人。其文学成就极大,但仕途却并不顺利。原
籍吴郡(现在的江苏苏州),后来迁到和州乌江(今安徽省和县乌江
镇)。由于家境贫寒,他很 小的时候就远离家乡,四处求学、作诗,
也数度返回故里,一直没有找到立身之所。大约三十岁左右,得 到韩
愈的赏识和推荐,后来凭借自己的才华考取功名,却又默默地做了十
年九品芝麻官。 创作这首诗的时候,他在外漂泊又已近十年。十年来,他无时无
刻不想起故乡,想起家中年迈的父母 ,想起儿时一起玩闹的兄弟姐妹,
可是这一切都只能深深埋藏于记忆深处了。而这一封家书不知道要何< br>时才能送到远隔千里的家人的手中。
3.小结:诗人因秋风而起思乡之意,欲提笔却难诉万千离 愁。终
于,捎信人带着这封写了又拆,拆了又写的信渐行渐远,诗人一直站
着,望着“行人”远 去的方向……
【板书设计】
秋思
见秋风、作家书


说不尽、又开封 思乡

第三课时 长相思
一、借助注释,读懂词意。
(一)导入
在王安石的眼中,乡愁是那一片吹绿了江南岸的春风;而到了张
籍的笔下 ,乡愁又成了一封写了又拆、拆了又写的家书。那么,在纳
兰性德的心中,乡愁又是什么呢?
(二)读准《长相思》
1.结合诵读穿插讨论:
──“更”为什么要读平声?
──什么人听得到打更的声音?更声对这些人意味着什么?
──“风一更,雪一更”是不是“先刮了一更的风,再下了一更
的雪”的意思?
2.词读到这里,你们有些什么印象和感觉?
(三)读懂《长相思》
1.带着这些 印象和感觉,默读《长相思》,看看书中的插图,读
读书中的注释,想想这首词大概讲了怎样的意思。
2.读后讨论:作者的“身”在哪里?你们是从哪儿读出来的?
他经过了崇山峻岭,他经过了 小河大川,他经过了山海关外,他
经过了军营的帐篷,他还经过了许许多多的地方。一句话,作者身在< br>征途上。(板书:身在征途)


3.作者的“心”又在哪里?(板书:心系故园)你们是从哪儿读
懂的? 4.小结:身在征途,心系故园。我们可以想像作者的那份矛盾、
痛苦、煎熬的感情。怀着这份感情 ,大家齐读《长相思》。
二、展开想象,读出词情
(一)想象上阕的情境。
同学们自由朗读词的上阕,你们的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和情
景?
翻山越岭的画面、辗转反侧的画面、眺望家乡的画面、风雪交
加的画面、刀光剑影的画面……
(二)自由朗读词的下阕。
如果身在故园,又会出现怎样的画面和情景呢?请同学们选择一< br>个画面、一种场景,用手中的笔,更用心中的情把它们写下来。
那可能是一个春暖花开的日子, 在郊外,在空旷的田野上……那
可能是几个志趣相投的朋友围坐在一起,一边喝酒,一边畅谈着……那也可能是在暖暖的灯光下,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喝着茶,唠家常……
(三)朗读全词,感受情思。
1.但是,这一切现在有吗?没有。面对此情此境,纳兰情不自 禁
地在自己的词中大大地写下了这个让人心碎的“碎”字。同学们,什
么碎了?
(学生自由发言)


2.《长相思》读到这里,你们感受到了作者一颗怎样的心 ?(孤
独、思念、期盼、破碎、煎熬、痛苦、伤感……)
(全班学生齐读《长相思》)
三、课堂总结,朗读感悟。
师:就这样,纳兰性德将自己对故园的无限思念和依恋写进了这
首感人肺腑的《长相思》中。
师引:山一程,水一程,程程都是──
生读:长相思。
师引:风一更,雪一更,更更唤醒──
生读:长相思。
师引:爱故园,爱祖国,字字化作──
生读:长相思。
【板书设计】
长相思
身在征途 心在故园
【拓展延伸】
1.搜集有关思念家乡的其他古诗词。
2.想象画面。读到春风又绿江南岸时,写一写你的眼前出现的画面。
3.根据古诗内容和插图发挥合理想象,将《秋思》改编成一个小故事。
4.以《长相思》为内容,制作自己喜欢的是个书签。

爸爸的本领-春水冰心


烟叶税-百字令


广东省高考网-宁波万里学院


预科招生-优秀班级申报材料


山西省考试网-海南考试局网站


日照公务员考试-留学生服务中心


高考录取分数查询-那一次我真高兴


湖南人力资源考试网-贵州大学分数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