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的起源与特点

萌到你眼炸
658次浏览
2020年08月15日 02:37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天津42中-公务员考试试题题库


《词的起源与特点》

主讲:黄冈中学教师 黄晓燕
一周强化
一、一周知识概述
词,又称曲子词、长短句,是配合燕乐乐曲而填写的歌诗。而词的产生 最早起源于
民间,繁衍于晚唐五代,到宋代进入全盛时期。词在宋代的发展,分为北宋和南宋两个
历史阶段。柳永、苏轼和周邦彦是北宋词坛上最重要的三位词人。
文章的题目是“词的起源与特 点”,整篇文章就是围绕这两点来展开的。词作为一种
独特的文学样式,其自身的特点正是在其产生过程 中逐渐形成的,也可以说是受其产生
过程中的诸多要素制约的。因此,从文体发生学的角度来探讨文体本 身的特点,无疑是
抓住了问题的关键。把词的起源说明白说透彻了,词的特点就水到渠成,不必花费太多
言辞,就可以谈得清清楚楚。
学习本文,要了解词的起源及其基本特点,学习阅读学术文 章的基本方法。感受中
国文学的悠久传统和生生不息的生命力。
二、重难点概述
1、作者简介
(1)夏承焘(1900—1986),字瞿禅,别号瞿髯,浙江温州人, 是现代词学的开
拓者和奠基人,被誉为“一代词宗”。长期在之江大学、浙江大学等大学任教,毕生致力
于词学研究和教学,著有《唐宋词人年谱》、《唐宋词论丛》、《月轮山词论集》、《姜
白石词 编年笺校》、《龙川词校笺》、《词学论札》等。
(2)吴熊和(1934~),上海人。长期师 从一代词宗夏承焘先生,在唐宋词学方
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其所著《唐宋词通论》是一部自成体系 的词学专著,在理论、
方法和具体考证上都有创新与突破。其他重要著作还有《词学全书笺校》、《张先 集编
年笺注》等17种,所撰学术论文汇辑为《吴熊和词学论集》出版。
2、词的体制风格
词是合乐的歌词,所配合的音乐是隋唐以来新兴的燕乐。对音乐的依附性,决定了
词在体制 风格上一系列的特点。
首先,词必须有词调。词调是填词时所依据的乐谱,词调的名称叫词牌。有 的词牌
原来和词的内容有关,如白居易的《忆江南》,内容是回忆江南的风物、生活。但后人
依 据《忆江南》这个词牌填词时,仅取其曲调,而内容不必与江南有关。这样一来,词
牌仅仅表示一种曲调 而已。于是有的词人就在词牌之下另注明题目。如苏轼的《念奴娇》
注明《赤壁怀古》。


词牌所代表的词调即乐谱本来有各自的声情,有的慷慨激昂,有的低徊宛转,但是< br>那些乐谱已经失传了,我们只能根据某一词牌多数作品所表达的感情及其押韵、平仄的
情况推断其 声情。如《念奴娇》、《满江红》大致是慷慨激昂的,《木兰花慢》、《满
庭芳》大致是宛转愉悦的。但 词人选择词牌时,往往并不注意其原来的声情如何,只是
按照它的韵脚、平仄去填就是了。
同一词调可以有不同的格律,形成数体。清康熙五十四年(1715)王奕清奉命所编
《钦定词谱》,收 词调八百二十六、二千三百零六体。由于敦煌曲子词的发现,以及《全
宋词》等书的编定,又可以补充许 多词调,估计总数可达千种,词体当然就更多了。
其次,由于乐调繁简不同,而形成长短不同的篇 章,一般分为小令、中调、长调三
类。宋翔风《乐府余论》曰:令者,乐家所谓小令也;曰引、曰近者, 乐家所谓中调也;
曰慢者,乐家所谓长调也。不曰令、曰引、曰近、曰慢,而曰小令、中调、长调者,取
流俗易解,又能包括众题也。普通的说法是:五十八字以内为小令,五十九字至九十字
为中调, 九十一字以上为长调。但实际上界限并不这样分明。小令大概起源于唐代宴席
间所行的酒令。中调包括引 和近,引本是大曲中的引子,近也是大曲中的一部分。长调
又称慢曲子,简称慢,与急曲子相对而言。
词又可以根据分段的不同,分为单调、双调、三叠、四叠。单调只有一段。双调分
上下两段 ,叫上下阕、前后阕或上下片,词中最常见。三叠分三段,四叠分四段,都是
长调。
词的 体制与风格有一定的关系。小令篇幅短小,类似诗中之绝句,往往以清新秀逸、
含蓄不尽见长。长调以宛 转曲折、铺陈变化见长。中调介乎二者之间。
第三,句子长短不齐是词的一个显著特点。从一字句 到十一字句都有。五七言句不
一定取二三、四三的节奏,更富于变化。宋人填词大多根据宋代语音的实际 用韵,比诗
韵宽。
清人戈载《词林正韵》将诗的一百零六韵合并为十九部,成为通行的词 韵。词的平
仄比律诗更严,几乎每个字都有规定。有的词牌还要在仄声中分出上、去、入三声。词
的对仗是根据不同词牌的要求,安排在不同的位置上,而且不一定平仄相对。
以上讲的是词本身的体制风格,我们还可以将诗和词作一番比较,通过比较说明词
的艺术特征。
关于词的体制特征,宋人已讨论过了。《苕溪渔隐丛话》引王直方《诗话》云:
东坡尝以所作小词示无咎、文潜,曰:“何如少游?”二人皆对曰:“少游诗似小词,
先生小词似诗。”
从这段材料可以看出,在晁补之和张宋心目中诗和词的风格是有差异的。关于秦观
的诗似小 词,元好问《论诗绝句》曾有论述:
“有情芍药含春泪,无力蔷薇卧晚枝。”拈出退之《山石》句,始知渠是女郎诗。


前两句引秦观的《春日》绝句,拈出韩愈的七古《山石》与之对比,就可以看出这
是女郎的诗。女性美, 也许正可概括词的风格特点。既然如此,苏轼那类豪放的词自然
会被认为是诗了。关于晏殊的两句词的评 论,也颇能说明问题。其《浣溪沙》词中有这
样两句:“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这两句又 被用到《示张寺丞王校勘》这
首七律中。王士祯《花草蒙拾》论诗词分界就以这两句为例,认为它不像诗 ,大概也是
因为太女性化了。
关于诗词风格的差别还有一些论述。张惠言《词选序》说词 之为体“低徊要眇”。王
国维《人间词话删稿》说:“词之为体,要眇宜修。能言诗之所不能言,而不能 尽诗之
所能言。诗之境阔,词之言长。”缪钺先生在《论词》中举出“文小”、“质轻”、“径狭”、< br>“境隐”四点,作为词体的特点。以上各家所论词体的特点,都与词的音乐性有关。词本
是配合音 乐以演唱娱人的,是十七八女孩儿在绮筵之上,浅斟低唱、佐欢侑酒的娱乐品。
有关政治教化、出处穷达 的大题目,自有诗文去表达。词不过是发泄正统诗文中不能也
不便容纳的背面的感情。所以词从诞生之后 流入秦楼楚馆得以发展之日开始,就注定了
是一种女性化的文学,软性的文学,娱乐性的文学。然而,以 上的概括只适合于五代和
北宋前期的词。自苏轼开始,词体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成为一种可以与诗并列 的文学
体裁。它不一定是女性的了,不一定是柔媚的了,不一定是婉曲的了,不一定是细密的
了 。它可以采用各种不同的近似于诗的写法,容纳各种不同的近似于诗的内容。于是词
获得了新的生命,得 以历久不衰。
不过,词和诗由于体制不同,与音乐的关系疏密不同,以及功用的不同(例如诗用< br>于取士,词则不能),所以词和诗在风格上总不免有所差异。这差异就是轻重之别,娱
乐性与严肃 性之别,犹如轻音乐与交响曲的区别。词是诗人留给自己的一块自由的园地,
在这里,感情用不着伪装, 正面的、背面的都可以宣泄,因而最易见到诗人的真性情。
诗本也是唱的歌,可是经过长期的演化,已经 带上了神圣的色彩。如同一个人穿上了制
服,举止必定要严肃起来。但人不能总是穿制服,词就像家常的 便服,人在穿便服的时
候更能见出他的真实。
3、文章关键句
(1)词是一种 抒情诗体,是配合音乐可以歌唱的乐府诗体,是唐宋时代的文学形
式之一。唐宋词是中国文学发展的新阶 段,是唐宋文学的一个光辉成就。(2)词不是
直接从前代的乐府诗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它完全是当时 新兴的歌诗在各方面保有自己
的特点,并从发展过程中形成自己独立的传统。(3)词在形式上和唐代的 近体诗有着
显著的不同,和古体诗当然亦有多不同,这是因为它是协乐文学,和音乐有着密切的关
系。
这三句话的核心意思接近,但是在文章中起到的作用不尽相同。第一次写在文章的
开头,鲜明地提出自己的观点。第二次写在第二自然段,是对观点的阐释,并且自然地
引发出词与音乐的 渊源,起到过渡作用。第三次写在文章的第二部分词的特点的开头,
“协乐文学”点明了词这种文体的实 质,是对前两次观点的照应,使文章的两个部分成为
一个整体,又自然地引出了词的五个特点。


概括为:词的起源首先是伴随宴乐(主要成分是西域音乐、中国西部各兄弟民族的< br>音乐,以及中亚西亚和印度音乐)的传入和兴盛而新兴的。从时间上,最早产生于隋代。
从范围上 说,最早产生于民间。
4、文章结构
第一部分“词的起源”,共有9个段落。
第1段主要介绍词的文体属性和历史地位。在阐述上,作者用语精当,要言不烦,
平允中肯 。抒情性和音乐性是词这一文体区别于其产生以前的诸多诗体的本质属性。之
前的诗歌,不管是古体诗还 是近体诗,有的虽然是抒情诗,但却不一定入乐;有的虽然
和乐演唱,但却不一定是抒情诗。因此,“抒 情”和“配合音乐可以歌唱”不是以前诗体的
共性,而恰恰是词的共性。对于词在唐宋文学中的地位,作 者用“主要的”和“之一”等词
语加以限制,既突出了词在这一历史时期的重要性,又没有流于夸大其词 ,平正稳妥,
实事求是。
在第2段到第5段中,作者先从唐宋词和前代乐府诗的关系入手 ,指出它们之间“有
着历史的继承关系”,但是在音乐上却“属于不同的系统”,自然引出对词音乐系统 的论
述。接着,引用沈括《梦溪笔谈》中的文献资料,阐述隋唐时代的音乐系统:雅乐、清
乐和 燕乐,而燕乐才是对词的产生具有关键作用的音乐系统。
在第4段中,作者的笔墨自然而然就集中 阐述燕乐传入中原并在隋唐时代广泛流行
的情况。作者抓住燕乐的三个特征:一是指明它是“新音乐”, 二是突出它是以“胡乐为
主体”的新乐,三是指出它“也包含着一部分民间音乐的成分”。这一方面照应 了第2段
中的有关论述,使“完全是”、“新兴的”、“独立的”等有关表述落到了实处;另一方面又< br>为第5段乃至第8段的阐述打下了基础。
第5段主要谈伴奏乐器——琵琶。为什么要谈论这 个话题呢?这一方面是因为,作
为主要乐器的琵琶是燕乐这一音乐系统必不可少的重要元素,另一方面还 因为,这一乐
器本身对词的产生和兴盛具有重大影响。正是因为琵琶乐调“繁复多变化”,“可以用它< br>来创制出无数动人美听的新鲜乐曲”,所以燕乐才会“在社会上风行一时”,从而文人和
民间才会 “产生和创作”出“为了配合这种流行的新乐的曲调”的“词”。
以上几段主要谈的是词这一文学 样式产生的背景。值得注意的是,作者并没有像一
般的文学史家那样从社会、经济、文化等诸领域泛泛而 谈,而把焦点集中在音乐系统的
形成这一主要问题上。
第6到第9段,主要介绍词的产生和从民间词到文人词的转变过程。
第6段从时间的角度介绍词产 生的年代。作者首先在文中通过大量文献资料阐明词
最早产生于隋代。这些文献资料有词学著作,也有史 书记载,可以说资料充分,堪称不
易。


第7段中,作者又从作品内容的角 度,进一步论证隋代确已有了词调。“隋堤”和“运
河”,就连现在的人们也熟知其为隋代之遗迹,因此 ,列举《河传》和《杨柳枝》这两
个习见的调子就很有说服力,加上相关文献对它们的论证或旁证,就更 加令人信服了。
第7、8两段主要介绍词最早兴起于民间。这一结论主要的考据材料有两个,一是
第8段中的“敦煌曲子词”,一是第8段中提到的《教坊记》中的《曲名表》。因为这两
个材料 对于结论的得出是“充分、坚实的证据”,所以,就没有必要再罗列其他的文献资
料来画蛇添足了,这充 分表现出作者文风的朴实和严谨。不仅如此,文章在这两段中还
不失时机地介绍了“民间词”对“文人词 ”的推动作用。第7段主要从词本身的特点出发,
阐明“民间词(朴素、真率)”的风格和“发展”、“ 成熟程度”为“文人词”打下了基础;第
8段则主要从传播的角度,探讨词的“社会基础”和流传情况, 尤其是统治阶级的爱好,
对文人词的影响和推动作用。这就使得第9段的论述水到渠成,只需清晰地画出 文人词
发展的轨迹就可以了。在这里,作者将文人词的发展划分为四个时期:初、盛唐时期,
文 人词“偶有所作”,“创作极少”;中唐时期,诗人“间或作词”,词占“一席之地”且有佳
作;晚唐五 代,“出现了词的专家与专集”,词独成一体,与诗并行发展;宋代以后,名
家辈出,空前繁荣,成为“ 一代文学之胜”。线索清晰,持论允当,用语也十分稳妥。
第二部分,作者紧紧抓住词的“音乐性 ”特点来探本溯源,突出了词与音乐的不可分
割的密切关系。这就为第二部分中对“词的特点”的阐述打 下了坚实的基础,建立了严密
的逻辑。正是因为词与音乐的血肉联系,所以“词的严格的格律和在形式上 的种种特点
都是由音乐的要求而规定的”。在最后五段文字中,作者分别从调名、结构、押韵、句
式和字声配合五个角度来介绍词的特点,立论时的尺度仍然是紧紧扣住词的“音乐性”的
特点,此不赘 述。
三、难点解析
这篇文章是从著名词学家夏承焘先生和他的弟子吴熊和先生的一本词学普 及读物《读词
常识》中的第一章节选来的。《读词常识》是一本影响相当大的词学著作,不仅深受一般词学爱好者的好评,就是词学专家,如唐圭璋、张中行等,也大都给予极高的评价。
为什么呢?
作为一代大家,作者深谙词学三昧,因此持论中肯,本色当行。此其一。作者有着
深厚的学 术根基和深刻的词学见解,却没有学究冬烘之气。他们的讲解深入浅出,通俗
易懂,令人感到举重若轻。 此其二。他们也知道,对于浩博的词学世界,一般读者并非
什么都需要。因此,他们知道什么该讲,什么 不该讲;什么该详细地讲,什么该简略地
讲;什么必须讲,什么可讲可不讲。也就是说,在内容的确定上 ,这本书是合适的。此
其三。而所有这些特点,在这篇课文中,都有充分的体现。
作为一 篇普及性的学术著作,本文立论严谨,持之有故,基本上每一个观点或结论
都有充足的材料作为依托和支 撑。如,为了说明词是“来自民间的”这一观点,作者不仅
在第7段中以敦煌曲子词为例,从数量、作者 和风格的角度进行了恰如其分的分析阐述,
而且在第8段中进一步摆出了《教坊记·曲名表》中的许多曲 名,从而令人信服地阐明了
自己的观点。这充分体现了作者深厚的学养和扎实的考据。


从结构上来看,文章紧紧扣住词的“音乐性”的特点来展开阐述,每一部分的阐述都
为后面的内容打下基础,可谓环环相扣,层层展开,虽然文章涉及的内容相当繁杂,头
绪繁多, 但作者抓住了“音乐性”这一最显著的特点来阐述,从而纲举目张,有条不紊,
给人一种举重若轻的感觉 ,充分显示了一代词学大家的文章风度。这在课文分析中有所
涉及,此不赘述。
另外值得 一提的是,文章语言很有分寸。如在第2段中,作者认为词“完全是当时
一种新兴的歌诗,在各方面保有 自己的特点,并从发展过程中形成自己独立的传统”,
但却又绝不否认词“和前代的乐府诗有着历史的继 承关系”。又如第7段中,在论述“词
的产生最早还起于民间”这一观点时,对于《河传》和《杨柳枝》 两调所产生的社会层
面是否是民间,作者很谨慎地用了“可能就是”四个字;而谈到敦煌曲子词,作者则 言之
凿凿地说道:“它以充分、坚实的证据证明民间创作是词的最早来源”。这样的语言,宽
严 适度,客观实在,充分体现出严谨的治学态度和实事求是的文风。

减负增效-大学生毕业论文范文


西柏坡导游词-中国石油大学研究生院


岳阳市十四中-新学期新气象


2016年g20峰会-那一次我流泪了


卢沟桥烽火-节能减排总结


菩萨兵-多伦多大学世界排名


南昌教育学院-太阳和霓虹灯阅读答案


选调生考试时间-圣诞节哪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