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如何进行课外古诗词鉴赏复习的
北京工业大学研究生院-对口升学成绩查询
-------------------------------------------
--------------------最新资料推荐------------------------
------------------------------
我是如何进行课外古诗词鉴赏复习的
我是如何进行课外古诗词鉴赏复习的
经典古诗文的赏析方法
一、 主题与背景:
南京市 2019
年中考语文试题, 重大调整之一是古诗阅读, 考
查材料将选自课外浅显的古诗。
考查的能力点有:
①明情感内容:
理解古诗内容, 把握诗人情感。
②赏修辞语言:
能对古诗语言从修辞角度作一点赏析。
③析表现手法:
能对古诗中显著的常见的表现手法及作用作一点分析。
④作联想想象:
对古诗中的意境能展开联想想象, 描绘出来。
为适应考试要求, 培养学生答题能力, 笔者钻研了大量资料,
为学生设计了
一节《课外古诗词鉴赏复习课》。
二、 情境描述:
在这节课上, 笔者以具体例子对诗歌赏的方法进行说明。
1. 字词品味:
如空山新雨后, 天气晚来秋 一个空 字领起, 把所有的景致都
染上了静谧写出了 山中的空寂。
1 12
空 是秋山的特征,
秋雨过后, 山村一色, 就更显空旷。
空境通感空旷的视觉感受,
伴随的是静寂的听觉感受。
空 是双关, 即是写景, 也是对佛理的感悟。
王维在山村中, 追求空、静, 以获得心灵的空、静。
根据字词品味 这种方法,
从人物、 时空、 动静、 声色、 远
近、 视听、 刚柔、 宏微这些角度赏析:
①锦帽貂裘, 千骑卷平冈; ②红杏枝头春意闹; ③帘卷西风,
人比黄花瘦; ④山光悦鸟情,
潭影空人心。
2. 画面欣赏:
如:
诗人以泉流之动态衬山村的静态, 以泉流之声响衬山村之宁静。
明月松间照 写静态远景,
可以是明月初升, 透过松林看到斑驳
圆月, 月亮就像悬挂在树梢上;也可以是皓月高悬,
月光倾泻, 树
影斑驳, 风影移动, 姗姗可爱。
清泉石上流, 写动态近景,
喑含水声, 雨后山泉微涨,石上流
明其线, 水线声亦轻, 山村中万籁俱寂, 惟闻水声潺潺。
请根据画面欣赏 这种方法赏析:
①晨兴理荒秽, 带月荷锄归;
②大漠孤烟直, 长河落日圆; ③
风掣红旗冻不翻。
3. 景物描述:
如竹暄归浣女, 莲动下渔舟:
月光透过松枝, 洒在潺潺流泉上,
斑驳陆离; 清泉在山间跳
---------------------------
------------------------------------最新资料推荐--------
----------------------------------------------
跃, 闪闪烁烁, 仿佛银柱击弦, 发出清脆悦耳的轻响;
忽然竹林
喧动,传来洗衣归返的姑娘阵阵甜美的笑语, 湖中莲荷, 颤动起来,
那是晚归的渔舟荡波而过一幅多幺恬淡幽美的山居图画。
请根据这种方法赏析:
①道狭草木长, 夕露沾我衣; ②竹径通幽处, 禅房花木深; ③
烟
笼寒水月笼沙; ④《天净沙秋思》。
4. 意境(画面环境抒发何种情感) 探求:
如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无边 写出林木的广漠,
见出秋色的萧瑟;萧萧 形容风吹叶落的
响声, 见出树叶飘落的情景。
不尽
写出长江的源远流长;滚滚 写出江水汹涌翻腾的气势。
绘声状势, 音韵悠长,
壮阔雄浑, 造成一种天下皆秋的苍茫
辽远的艺术境界, 抒发了
诗人在动荡不安的社会中辛酸悲苦的心
情。
请根据这种方法赏析:
①晓镜但愁云鬓改, 夜吟不觉月光寒; ②会当凌绝顶, 一览
众山小。
5.
情感体味:
如老骥伏枥, 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 壮心不已
正确对待死亡
足以令人钦敬, 而在年华渐老之时能正确对待自己的有生之年则更
为可贵。
3 12
老骥伏枥
四句把作者对人生的执着追求和不懈进取的精神显现
于纸面。
作者以老骥自比,
胸中仍有凌云壮志, 透露出作者希望在有生
之年完成统一大业的强烈愿望。
(
《龟虽寿》 中的名句激昂千秋, 使人慷慨)。
请根据这种方法赏析:
①春蚕到死丝方尽, 蜡炬成灰泪始干; ②落红不是无情物, 化
作春泥更护花。
此外, 还教给学生常用鉴赏语言风格的词语:
①清新秀逸、 俊美清秀、 清幽淡远、
高雅委婉、 含蓄而有韵
味、 雄放壮阔、 慷慨悲壮、 雄健遒劲、 豪爽苍凉; 清新淡雅、
平
淡自然、明快浅显、 辞藻华丽、 委婉含蓄、 简洁洗练、 沉郁顿挫、
浑厚雄壮、
明白晓畅、 朴实无华、通俗传神、 生动活泼、 节奏鲜
明、 音韵和谐、 有声有色、 栩栩如生、
气势磅礴、 亲切感人、
情景交融、 言简意赅、 细致入微等。
②手法千变万化,
不拘一格, 想象大胆神奇, 叙事生动,形
象鲜明; 语言明白晓畅, 通俗易懂, 语言纯朴自然;
感情强烈奔
放, 真挚动人, 感人肺腑;借景抒情, 情景交融, 能引起人们的
同情和共鸣
; 抒写悲愤酸楚之情, 郁闷神伤; 内容深刻,富含哲
理。
三、
反思与讨论:
从《新课程标准》 中, 我们可知中考语文具有较高的信度、 效
-------------------------------------------
--------------------最新资料推荐------------------------
------------------------------
度、
必要的区分度和适当的难度, 《新课程标准》
为我们提出了
较为明确的考试能力要求及考试依据与范围。
因此,
仔细研究考试方向, 摸索相应的考试技能与对策, 对
学生来说, 极其重要。
语文,应该遵循课内课外课内 的线路, 即平时努力学习课本的
基础知识, 掌握基本的解题技能,
考试时, 需要做到知识的迁移,
解题的时候, 就得回归课内, 用平时的策略去解题,
做到万变不
离其宗, 只有这样, 语文中考才能得到较高的分数。
古诗词鉴赏是文学作品欣赏的内容之一, 是新课程理念的体
现, 成为中考常见的一种题 型。
这类题目的一般特点为:
一是所选古诗词以课本所学的为主,
侧重于七言绝句的送别诗、
咏物咏史诗; 二是考查的内容较多是常识记忆、 内容感知,
就情
感把握、 技巧分析、 语言品味等做一些理解分析; 三是题型以选
择题居多,
不少已由客观题开始转向了 主观题, 多了一些鼓励创
新、 弘扬个性的开放题,
复习时应加强有效训练。
从文体上可分为语言形象(意象、 意境) 思想感情、
诗人观
点或态度诗歌的表达技巧。
遵循这一鉴赏规律, 从整体上把握诗歌,
有利于正确地、 全
面地鉴赏诗歌。
(1) 把握语言,
应首先立足于字面义的正确理解, 其次把
5 12
握语言的关键之处。
包括关键的词语、 短语和句子。
这些关键词句, 往往突出地点说明诗歌意象的特点或是时间、
地点, 或是诗眼,
包含作者的思想感情。
例如:
冷清的落照, 剩一树柳弯腰, 一个剩
字, 有残存、残余 之意,
给人一种无可奈何之感, 有一种今昔对比的变迁感。
这种表达妙处, 是见、留 之类的词语无法比拟的。
值得注意的是,
对关键词句的理解, 还应考虑以下几个情况:
① 词类活用 ② 互文见义 ③ 倒装
(2) 整体把握诗歌意象,
感受诗中的意境 意象, 是指诗人用以寄托情感的,
能构成诗歌意
境的客观事物与现象。
可分为物象、 景象和事象。
意境, 是由主观情思和客观物境相互交融的艺术境界, 它是情
与景, 意与境的统一融合。
鉴赏诗歌时, 应遵循由象及意, 从外向内的规律。
(3)
体味思想感情, 把握观点与态度。
从思想感情的体悟, 应从意象出发, 着眼于整体。
如:
春风又绿江南岸 中的绿
字不仅表达诗人对江岸美丽春色的赞美
之情, 还表达了作者希望早日辞官归家的迫切心愿。
至于作者的观点与态度, 一般都不会直接表露出来的, 而是通
----------
--------------------------------------------------
---最新资料推荐-----------------------------------------
-------------
过诗中含蓄的语言表达出来的, 需要读者去挖掘,
去体会。
体会时, 可以从作者所处的年代背景或诗歌的情感和意境入手,
进行多方面考虑。
如陆游的《书愤》, 从背景考虑,
就可以清楚诗人流露的是反
对投降, 积极抗金的主张。
(4) 区别类别,
辨析表达技巧。
表达技巧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考虑:
抒情方式、
表达手法、修辞手法、 诗歌风格等。
抒情方式包括直抒胸臆, 和间接抒情(含借景、
借物抒情、 情
景交融); 表现手法包括小中见大、 化虚为实, 以动写静, 乐景
写哀,
烘托渲染, 对比反衬等等。
修辞手法包括正反对比, 巧用比喻, 妙用比拟,
夸张得体借代
等等。
诗歌风格包括豪放、 婉约、 清丽、 阴晦等等。
对诗歌进行全面鉴赏之后, 还应学会用流畅、 通顺的语言
完美地表达出来。
下笔时应先构思好落笔, 以免多次涂改, 影响卷面整洁。
问什么, 答什么,
把握设问叫的角度与重点,忌答非所问。
巧用诗歌术语, 准确、 简洁地表达出来,
做到衔接自然, 行
文严密。
当然,
在我校的语文中考复习中还存在很多的问题, 在以后
7 12
的教学中还要不断地向其他兄弟学校的同行们商讨学习、 借鉴,
让
我校的语文能上一个新台阶。
古诗词鉴赏复习课教案 复习
目的: 1. 了解设题特点。
2.
掌握古诗鉴赏基本术语, 熟悉各类题型, 提高解题能力。
复习重点:
1. 古诗鉴赏须知的术语。
2. 各类题型示例及训练。
复习方法:
识记积累, 讲练结合。
复习过程:
一、 导入:
诗词曲的赏析, 今年已成为中考题型之一。
它是我们初步欣赏文学作品能力的一种常见题型。
今天,
我们就一起来探讨这类试题的做法, 希望能达到触类旁
通的效果。
那么中考诗词赏析的基本考点有哪些呢? 古诗词语言凝炼, 在
有限的篇幅中熔铸极大的内涵,
在浓缩的语言里饱含丰富的情感。
古诗词常以抒情言志来反映生活:
或抒凌云壮志, 我言婉约柔情; 或心忧天下, 或寄情山水; 或
慨叹身世, 或讽喻时政;
或描摹事物, 或吟咏古今容天下诸事, 抒
万千情思。
---------
--------------------------------------------------
----最新资料推荐----------------------------------------
--------------
这就是诗歌流传至今的魅力所在。
理解品味文言诗词, 人们有很多高雅的方法:
用译诗来解说内容,
用描述来表现诗境,用抒情来表达感受, 用
阐释来点示深意, 用呤诵来传情达意,
用评说来赏析美点。
总的来说,人们欣赏诗词的着眼点是诗情画意。
二、 下面以具体例子对诗歌赏的方法进行说明:
1. 字词品味:
如空山新雨后, 天气晚来秋 一个空 字领起, 把所有的景致都
染上了静谧写出了 山中的空寂。
空 是秋山的特征, 秋雨过后, 山村一色, 就更显空旷。
空境通感空旷的视觉感受, 伴随的是静寂的听觉感受。
空 是双关, 即是写景,
也是对佛理的感悟。
王维在山村中, 追求空、静, 以获得心灵的空、静。
根据字词品味 这种方法, 从人物、 时空、 动静、 声色、 远
近、 视听、 刚柔、
宏微这些角度赏析:
①锦帽貂裘, 千骑卷平冈; ②红杏枝头春意闹; ③帘卷西风,
人比黄花瘦; ④山光悦鸟情, 潭影空人心。
2. 画面欣赏, 如:
诗人以泉流之动态衬山村的静态, 以泉流之声响衬山村之宁静。
明月松间照
写静态远景, 可以是明月初升, 透过松林看到斑驳
圆月,
月亮就像悬挂在树梢上;也可以是皓月高悬, 月光倾泻, 树
9 12
影斑驳, 风影移动, 姗姗可爱。
清泉石上流,
写动态近景, 喑含水声, 雨后山泉微涨,石上流
明其线, 水线声亦轻, 山村中万籁俱寂,
惟闻水声潺潺。
请根据画面欣赏 这种方法赏析①晨兴理荒秽,
带月荷锄
归; ②大漠孤烟直, 长河落日圆; ③风掣红旗冻不翻。
3. 景物描述:
如竹暄归浣女, 莲动下渔舟:
月光透过松枝,
洒在潺潺流泉上, 斑驳陆离; 清泉在山间跳
跃, 闪闪烁烁, 仿佛银柱击弦,
发出清脆悦耳的轻响; 忽然竹林
喧动,传来洗衣归返的姑娘阵阵甜美的笑语, 湖中莲荷,
颤动起来,
那是晚归的渔舟荡波而过一幅多幺恬淡幽美的山居图画。
请根据这种方法赏析:
①道狭草木长, 夕露沾我衣; ②竹径通幽处, 禅房花木深;
③
烟笼寒水月笼沙; ④《天净沙秋思》。
4.
意境(画面环境抒发何种情感) 探求:
如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无边 写出林木的广漠, 见出秋色的萧瑟;萧萧 形容风吹叶落的
响声, 见出树叶飘落的情景。
不尽 写出长江的源远流长;滚滚 写出江水汹涌翻腾的气势。
绘声状势,
音韵悠长, 壮阔雄浑, 造成一种天下皆秋的苍茫
辽远的艺术境界, 抒发了
诗人在动荡不安的社会中辛酸悲苦的心
情。
---------------
------------------------------------------------最新
资料推荐----------------------------------------------
--------
请根据这种方法赏析:
①晓镜但愁云鬓改, 夜吟不觉月光寒; ②会当凌绝顶, 一览
众山小。
5. 情感体味:
如老骥伏枥, 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 壮心不已
正确对待死亡
足以令人钦敬, 而在年华渐老之时能正确对待自己的有生之年则更
为可贵。
老骥伏枥 四句把作者对人生的执着追求和不懈进取的精神显现
于纸面。
作者以老骥自比, 胸中仍有凌云壮志, 透露出作者希望在有生
之年完成统一大业的强烈愿望。
( 《龟虽寿》 中的名句激昂千秋, 使人慷慨)。
请根据这种方法赏析:
①春蚕到死丝方尽, 蜡炬成灰泪始干; ②落红不是无情物,
化
作春泥更护花。
三、 教师补充介绍:
常用鉴赏语言风格的词: ①清新秀逸 俊美清秀 清幽淡远
高雅 委婉 含蓄而有韵味
雄放壮阔 慷慨悲壮 雄健遒劲 豪爽苍凉;
清新淡雅 平淡自然 明快浅显 辞藻华丽
委婉含蓄 简洁洗
练 沉郁顿挫 浑厚雄壮 明白晓畅 朴实无华 通俗传神
生
动活泼 节奏鲜明 音韵和谐 有声有色 栩栩如生 气势磅礴
11 12
亲切感人 情景交融
言简意赅 细致入微 ②手法千变万
化, 不拘一格 想象大胆神奇 叙事生动
形象鲜明; 语言明白晓
畅 通俗易懂 语言纯朴自然; 感情强烈奔放 真挚动人 感人肺腑,
借景抒情 情景交融 能引起人们的同情和共鸣 抒写悲愤酸楚之情,
郁闷神伤;
内容深刻, 富含哲理。
四、
五、
课堂小结。
布置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