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吟诵经典诗文的现实意义与实施策略
六一黑板报版面设计-上海精神病医院
小学生吟诵经典诗文的现实意义与实施策略
摘 要: 经典诗文是
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是中华民
族人文精神的结晶,如何把这些经典介绍给孩子?一种非常
好的
方法,是吟诵。现在的小学生听惯了朗诵,听惯了快节
奏的流行音乐,对于吟诵不能一下子接受。作者针
对这一情
况采取了以下策略引导孩子用吟诵的方法学习经典诗词,传
承中华文化精髓:一是“兴
趣是最好的老师”,激发学生吟
诵的兴趣;二是“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给学生吟
诵的
方法;三是“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阵地”,把吟诵引入
课堂教学;四是挤出时间,为吟诵提供时间保障;
五是“开
展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吟诵长期发展。
关键词: 吟诵
经典诗词 现实意义 实施策略
我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灿烂文化的文明古国。在五千年
的文明史中,经典诗文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是中华民族
人文精神的结晶。经典诗文不仅内涵丰富,意
境高远,而且
语言凝练,蕴含深刻的哲理。解读传承经典诗文,就意味着
解读和传承中华民族的
精神和品格;把这些语言文化的精髓
传递给孩子,也就意味着在孩子心灵的田园里播下一粒粒传
统文化的种子,让孩子拥有中国灵魂、民族品格。如何把这
些经典传送给孩子?一种非常好的方法就是―
―吟诵,凡文
皆能诵。在吟诵的过程中身体和大脑慢慢进入平静的“α
波”,是
开启智慧的简单方法。
吟诵是吟和诵的组合词,语境不同而含义不同。“吟”
有两个意
思:一是声调抑扬地念,二是指作诗、写诗及推敲
字句,均为引申义;“诵”是指背诵和朗读,为本义。
因此,
“吟诵”不但指声调抑扬顿挫地诵读,是一种欣赏方法,通
过吟诵的方式欣赏感悟中华传
统诗文的声韵涵义,而且是一
种学习方法,借助吟诵探究古诗文是如何遣词造句的,从而
简洁生
动地表现除了圣人先贤们的精神真谛、感性心得,更
是一种创作方法。吟诵是对经典诗文的一种再创造,
在学习
的过程中,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感悟和收获,可以是用声音再
现,也可以用文字表现。
吟诵曾经是私塾、官学里读书学习的基本方法,是每个
中国学生、文人都必须掌握的基本技
能。吟诵是我国古代教
育最基本的教学方法之一,有重要的教育价值:其一,吟诵
讲究字正腔圆
,也就是声母、韵母、声调都很清楚,而且一
般拖得比较长,所以在儿童启蒙教学阶段,可用来识字正音
;
其二,吟诵是一种用声音表达的理解,或是感性的体悟,吟
诵教学法与讲解教学相配合,作用
巨大;其三,吟诵对于教
育的最明显的功用,是激发学习兴趣,让学生主动学习,古
人形容儒家
的学校,常说“书声琅琅”,即读书声美妙动听,
又说“弦歌不绝”,就是学校里随处都有歌声,学生可
以通
过不同的吟诵方式表达自己的理解;最后,吟诵还是人格和
品性培养的重要
方法。吟诵的形式圆润而大方,真诚而高雅,
这种外在形式之中蕴含着中国文化的精神内核。
吟诵的目的不是吟给别人听,而是使自己的心灵与作品
中诗人的心灵借着吟诵的声音达到更
深微密切的交流和感
应。因此,中国古典诗词之生命,原是伴随着吟诵之传统而
成长起来的。古
典诗歌中的兴发感动之特质,是与吟诵之传
统密切结合在一起的。要想重振中国吟诵之传统,我认为最<
br>好的方法就是付诸实践,也就是从童幼年开始就以吟唱的方
式诱导孩子们养成吟诵的爱好和习惯。
童幼年之时的记忆力
好,而且直感力强。也许有人认为学习古诗文是要通过讲解
说明,使孩子们
理解古诗文的内容和意义,然后才能教他们
吟诵。可是幼小的孩子们怎能完全理解古代那些作家的思想<
br>和感情呢?其实这种顾虑是不必要的,因为有时候孩子们不
需要理解就能学习。著名的诺贝尔物理
奖得主杨振宁先生在
一篇题为《谈谈我的读书经验》的访谈录中,就曾提出一种
不必先求理解的
所谓“渗透性”的学习法。他说:“渗透性
学习方法就是在学习的时候对学习的内容还不太清楚,但就<
br>在这不太清楚的过程中,已经一点一滴地学到了许多东西。”
“这种在还不完全懂的情况下,以体
会的方法进行学习,是
一种非常重要的学习方法。”我认为杨先生这段话说得极好,
因为一般而
言,教育和学习大概分为两种方式:一种是偏重
于智性的知识的灌输,另一种则是偏重于
感性的直觉的感
化。前一种教育方式,学习者之所得往往只是一些身外知识,
而后一种教育方式
,学习者之所得往往可以对其心灵与品格
发生莫大影响。如何用吟诵引导孩子诵读经典诗词呢?
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发学生的吟诵兴趣
兴趣是鼓舞和推动学生学习的自
觉动机,调动学生积极
思维、探求知识的内在动力。吟诵这种方式的展现,对于现
在听惯了流行
歌曲的孩子来说,不易接受。我购买了由徐健
顺、陈琴主编的《我爱吟诵》,这套书配有光盘吟诵,每天
早晨晨读课之前播放吟诵光盘中较简单的古诗,我跟着吟
诵,学生就坐在那静静地听,我跟读渐
渐入情入境,而且加
上动作。学生看我如此,有些莫名其妙。当学生的好奇心被
激起后,我才让
学生跟着轻声吟诵。学生在一遍两遍多遍的
吟诵中渐入佳境,觉得越来越有意思,激发了吟诵的欲望。
二、“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给学生吟诵的方法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学生吟诵最重要的是
教给学生吟诵的方法。
吟诵方法
分为两大类。有格律者(近体诗词曲、律赋、
骈文、时文等)为一类,依格律而吟诵;无格律者(古体诗
、
古文等)为一类,多有上中下几个调,吟诵时每句或做微调,
组合使用,以求体现诗情文气。
(一)让学生记住吟诵的基本常识。
1.平长仄短。其中平声指一
、二声,仄声是三、四声。
五言诗歌以四行为一组,若为平起诗(即第一行第二个字为
平声),
则第一、四行第二个字拖长,第二、三行第四个字
拖长。若为仄起诗,则相反。七言诗歌以四行为一组,
若为
平起诗,则第一、四行第二、六字拖长,第二、三行第四个
字拖长。若为仄起诗,则相反。
注意:
(1)除入声字外所有行的尾韵拖长。
(2)入声字在古代有许多,例如月等,必须读得短而
快。
(3)依字行腔。中国所有
的传统音乐都称依字行腔,
唯有吟诵最严。吟诵力求把每个字的涵义表达得最清楚,所
以与字音
最贴近。因此,吟诵调一般也是比较简单的结构,
易学易记。 (4)文读语音。吟诵是必须文
读的,这
样才能最接近诗文的原貌。南方方言各有文读语音系统。北
方也有,而以入声字的处理
最突出。综合以往情况,可知当
代的新吟诵须文读。主要是入声字要吟短,尤其是音步所在
和重
要的入声字要吟短音。押韵的字要尽量按平水韵发音,
不可不使押韵。平仄不可混,如看、叹等字,要吟
平声。
抑扬对比,汉语声调四声是音高音低的区别,普通话阴
平阳平上声去声平升曲降
齐全,组合得好、吟诵得准本身就
能显示其音乐性。古汉语声调虽与今天普通话不完全一致,
但绝大多数都能对应,这在前面格律内容中已作过介绍。只
要用标准的普通话吟诵唐诗宋词 ,则严格的平仄规律同样能
显现出字调的抑扬。
(二)让学生掌握吟诵基本技巧。
1.运气发声。吟诵当使用腹式呼吸,以丹田气发声,因
而气度平和,意蕴深广,有彬彬君子之风。
2.腔音唱法。吟诵的唱法,在原则上是中国式的腔音,
即音高、音强、音长不固定,始终 以情而定,随时在飘动。
3.摇头摆身。吟诵者不可僵立不动,感情到处,自然有
体态 。摇摆不是匀速的,而是体现吟诵者对声音的高低、强
弱、疾徐、曲直的控制,如声音大时向后,声音小 时向前。
因为是腔音唱法,所以体态的变化多是柔和的,以摇为主。
吟诵不是歌唱,同 样字数的一句话,唱出来要比说出来
时间长得多,但道理是一样的。一首五律诗一共四十个字,
吟诵时大约要一分钟左右,其他文体作品的四十个字一般大
约十二秒左右就可以正常诵读完。主要原因是 每一个音节的
韵尾关系很大,而每一个音节的延长时间又不一样,有长有
短,如同唱歌一样,有 的一拍,有的两拍,长长短短,有规
律地变化,如五律出句与对句便是“短+长+较长+短+较长,短+长+较长+短+最长”的格式。
需要说明的是以上处理法只是一般的处理法,时间的长
短不那么刻板,不必那么机械。只要情感和内容需要,有一
定的技巧,就完全可
以打破这个框框。
三、“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阵地”,把吟诵引入课堂教学
课
堂是教育教学改革的主阵地,吟诵的传承与发展不能
仅仅局限在课外活动和学生兴趣的培养中,将古诗教
学与传
统吟诵相结合才能真正让学生掌握吟诵的方法,感受吟诵的
魅力,所以,课堂应是进行吟
诵传承的主阵地。
我在教学《枫桥夜泊》时,带领学生朗诵诗文,在了解
诗和诗人写作
背景后,让学生听一听采用老调子如何吟唱,
再播放徐健顺老师吟诵所记录的曲谱,见《我爱吟诵》。(
吟
诵和诵读演示)
月落乌啼霜满天,第一句调子起得高,表现秋夜霜天的
凄厉感。
江枫渔火对愁眠。次句旋律线往下滑落,结尾下降4度,
表现沉沉入梦的愁绪。
姑苏城外寒山寺,承接上句,过渡,音高基本持平。
夜半钟声到客船。逐渐舒缓,旋律线下滑,结尾比上一
句下降约5度。
学生在欣赏吟诵
和自己吟诵中体会作者那浓浓的忧愁。
情感往往借助于想象的翅膀。一般来说,想象越丰富,情感
就越丰富。一边从我们口中诵出这些词句,一边从这些词句
中“看”到它们的形象,不仅能使语言绘声
绘色,而且能由
此调动情感,让“内心视像”点燃情感的火焰,在心中燃烧
起来
。情感与形象难分难离,学生在诵读时要在脑海中展开
想象,让心中的形象与情感融为一体,感染听众。
学生如身
临其境,突破了学习难点。
四、挤出时间,为吟诵提供时间保障
时间是吟诵的保障,为此我制定一份早上十分钟、课前
五分钟、晚上一刻钟的简易时间表。
(一)早读十分钟:听名家经典吟诵,感受声音之美。
吟诵是眼、口、耳、脑并用的一种智力活
动。人在吟诵
时的神经过程路线是:文字符号反映到眼睛的视网膜,引起
神经兴奋,由视神经传
到大脑的视觉区,再传到角回区、威
尔尼克氏区、布罗卡氏区的相应的运动中枢,便引起唇、舌、
喉等处肌肉的活动,从而发出声音。大脑对内容进行积极理
解。简单说来就是经历了视觉―大脑中枢―
发声―听觉中
枢―大脑中枢这样一个过程。吟诵经过两次反射,运用多种
器官。此外,音乐对帮
助记忆的奇特功效,音韵是记忆的阶
梯与捷径。古诗词吟诵的音乐感对于加深记忆具有非常大的
作用。每天7:50―8:00设定为学校经典吟诵的专题广播
时间,播放语言大师们标准的经典吟诵,
如徐健顺、程滨、
陈琴等,让师生们感受到声音的美丽、语言艺术的美丽。
(二)课前五分钟:可让吟诵读五分钟成为课堂的一支
永恒的序曲。
如一打预备铃,同
学们可在班长带领下,一面吟诵,一
面等其他小朋友进教室,从而不仅延长诵读时间,而
且帮助
学生安静下来。
(三)晚上一刻钟:情感可以维系兴趣,号召家长努力
营造家庭诵读的氛围。
如要求学
生每天“大声诵读一刻钟”吟诵经典诗文,并
要求家长签字,这既是一项极好的亲子活动,又是维持孩子
吟诵兴趣的一种好方法,更是联系学校和家庭的一个纽带。
五、“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吟诵长期发展
(一)以节目的形式表演吟诵古诗文。
诗是浓缩的语言精华,把语言展开,诗的意境就呈现在
人们的眼前。我校举行了以“吟诵千
古美文,做少年君子”
“吟诵读经典古诗,传承中华文明”为主题的文艺演出。在
“六一”联欢
会上,都有以古诗为题材的节目。
(二)开展古诗文吟诵比赛、“古诗文吟诵PK赛”。
同年级学生以班为单位,现场抽签,有感情地背诵或PK。
(三)绘制古诗配画手抄报。
学生把吟诵过的古诗文,配上想象的画面,精心设计,
绘
制成图文并茂、别具一格的古诗配画手抄报。这样就能使
抽象的语言文字变成形象直观的画面,再现出诗
歌所表现的
生动意象。
(四)写读后感。
召开以《我从古诗中寻找民
族精神》、《弘扬民族精神,
做礼仪小公民》等为主题的班队会,并要求学生及时把读古
诗文的体会写出来,交流心得。这样不仅使学生会背诵古诗
文,还使学生从古诗中有所感悟,受
到教育。
(五)每日一句古训。
在实施古诗文吟诵工程的同时,我们注意同中
华民族传
统美德结合起来,在黑板左边一小角写一句中华民族传统美
德方面的古诗文经典名句,
每日一换,并且让各班学生准备
一个小本子,每天都将本班黑板上的经典名句记录下来。这
样做
不仅有助于学生积累古诗文,而且能弘扬中华传统民族
精神。
灵活运用多种策略,于潜
移默化中,在人生记忆的最佳
时期,在生命长河的源头,建起一座文化的冰山,涵养其性
情,培
养其精神。唯有如此,才能培养造就一大批有中国灵
魂、有世界眼光的真正的“中国人”中华民族复兴的
目标才
能早日实现。
参考文献:
[1]徐建顺.吟诵与教育.人民教育,2009(23).
[2]陈琴.不妨试试吟诵法.人民教育,2009(23).
[3]吴蔚.论传统的吟诵方法在古诗词教学中的应用.湖南
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8.
[4]徐健顺,陈琴.我爱吟诵.小学低年级接力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