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中杜鹃鸟的文化意象与英译问题
板报素材-上海财经大学历年录取分数线
龙源期刊网 http:
古诗词中杜鹃鸟的文化意象与英译问题
作者:陈为春
来源:《文艺生活·中旬刊》2019年第05期
摘要:中国古诗词中有许多涉及到了杜鹃鸟,在英译时应区分其是实指还是隐喻,从而
采
取不同的翻译策略。本文结合文化学与翻译学的有关理论,探讨杜鹃鸟文化意象翻译的相关问
题,包括译者与作者的关系、译者与读者的关系以及译者的文化定位。
关键词:杜鹃鸟;诗歌;文化意象;文化定位
中图分类号:1207.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9)14-0001-01
一、中西文化中的杜鹃鸟及其文化意象
杜鹃鸟在古诗词中又被称作布谷、子规、杜宇
、望帝等,据百度百科,杜鹃是杜鹃科鸟类
的通称,常见的有大杜鹃、三声杜鹃和四声杜鹃,布谷鸟就是
其中的大杜鹃。各类杜鹃对应的
英文均为“cuckoo”,但诗中将其全部进行这样的翻译是否合适呢
?这要从其背后体现的文化说
起。
杜鹃鸟在中西方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引发的
联想显然是不一样的。在中国文化里,杜鹃主要
与一个神话故事联系在一起:周朝末,蜀王杜宇称“望帝
”,后让位于他人;他生前注重教百姓
农耕,死后仍化为鸟提醒人们播种,还有“啼血”之说,因此杜鹃
代表了耕种文化或悲伤之情、
思乡之情。在西方文化中,人们根据杜鹃的习性赋予了它们与在中国文化中
不一样的意义:报
春的使者、占人巢穴者或傻子;华兹华斯有首名诗《To the Cuckoo》。
值得注意的是,杜鹃的
形象和意象在我国诗词中占有重要地位,查询“诗词名句网'可以发现,“杜鹃”
出现741次(含
少量花名,不含个别只现单字“鹃”的诗句),“杜宇”出现418次,“子规”出现
414次,“布谷
“出现149次,”啼鹃“出现126次、”望帝“出现50次左右(己删除不相关,
如“远望帝都,”蜀
鸟“出现22次,其它还有楚鸟、催归、思归、滴血、杜魄、杜主、蜀帝、鹈鴂、谢
豹等,如高
翥的《春怀》中诗句“日暮酒醒闻谢豹”。比较而言,“杜鹃”作为类别通称,使用最多;作
为杜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