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高考语文 文言文阅读练习题(附答案)

绝世美人儿
639次浏览
2020年08月15日 02:58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导购员销售技巧-义工感想


统编高考语文 文言文阅读练习题(附答案)


一、高中文言文试题
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高琼,家世燕人。琼少勇鸷无赖,为盗。事败,将磔于市,暑雨创溃,伺守者稍怠,即
掣钉而遁。事王审 琦,太宗尹京邑,知其材勇,召置帐下。太宗尝侍宴禁中,甚醉,及
退,太祖送至苑门。时琼与戴兴、王 超、李斌、桑赞从,琼左手执靮,右手执镫,太宗乃
能乘马。太祖顾琼等壮之,因赐以控鹤官衣带及器帛 ,且助令尽心焉。太宗即位,擢御龙
直指挥使。从征太原,命押弓弩两班,合围攻城。坐事,出为许州马 步军都指挥使。会有
龙骑亡命卒数十人,因知州臧丙出郊,谋劫其导从以叛。琼闻即白丙趣还城因自率从 卒数
士人挟弓矢单骑追捕至榆林村及之贼入村后金登墙以拒。贼首青脚狼者注弩将射琼,琼引
弓 一发毙之,遂悉擒送于州。丙上其事。会将北伐,召归。授马步军都军头、领蓟州刺
史、楼船战棹都指挥 使,步船千艘赴雄州。又城易州。师还,为天武右厢都指挥使、领本
州团练使。端拱二年,出为并州马步 军都部署,时潘美亦在太原。旧制,节度使领军职者
居上,琼以美旧臣,表请居其下,从之。戍兵有以廪 食陈腐哗言者,琼知之。一日,出巡
诸营,士卒方聚食,因取其饭自啖之,谓众曰:“今边鄙无警,尔等 坐饱甘丰,宜知幸
也。”众言遂息。咸平三年,代还 , 以手创不任持笏 , 诏执梃入谒,授殿 前都指挥使。
景德中,车驾北巡。时前军已与敌接战,上欲亲临营垒,或劝南还,琼曰:“敌师已老,陛
下宜亲往,以督其成。”上悦,即日进幸澶渊。明年,以罢兵,精简兵卒,诸班直十年者出
补军 校,年老者退为本班剩员。琼进曰:“此非激劝之道,宿卫岂不劳乎?”自是八年者皆
得叙补焉。卒,年 七十二,赠侍中。

(选自《宋史·高琼传》,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琼闻即白丙趣还城因自率从卒数十人按弓矢单骑追捕至榆林村及之贼入村后舍登
墙以拒

B. 琼闻即白丙趣还城因自率从卒数十人挟弓矢单骑追捕至榆林村及之贼入村后舍登
墙以拒

C. 球闻即白丙趣还城因自率从卒数十人挟弓矢单骑追捕至榆林村及之贼入村后舍登
墙以拒

D. 琼闻即白丙趣还城因自率从卒数十人按弓矢单骑追捕至榆林村及之贼入村后舍登
墙以拒

(2)下列对文中划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庙号分等级,一般开国皇帝用“祖”,第二代起用“宗”,但“太宗”贵于“世祖”。

B. 擢,表官职提拔或晋升,与下文“出为许州马步军都指挥使”中的“出”意思相反。

C. 代还,既指朝臣出任外官者重新被调回到朝廷任职,又可指军队被调回到原地驻防。

D. 笏,古代臣下上殿面君时的工具,自唐高祖起有品第之分,执象笏的官员官职较高。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高琼武力勇猛,拥有将帅之才。太宗担任京兆尹时,召他在帐下做贴身侍卫;太宗宴饮
大醉,他左手抓马靮,右手执马镫,助其乘马,深得太祖赏识。


B. 高琼屡从征伐,力济国家之难。他随太宗征讨太原,带领两班弓箭手,合力围攻城池;
朝廷北伐时,他临 危受命,率船千艘赶赴雄州,后又建易州城。

C. 高琼明晓理道,处理事务得体。他出任并 州马步军都部署,上表请求位居老臣潘美之
下;他取饭自吃,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平息仓廪粮米陈腐的谣 言。

D. 高琼练于军事,积极向上建言。澶渊之役,他慷慨陈词,促成了陛下亲征以督勉将 士;
朝廷精简兵卒,他上奏建议戍边八年的可补军校,最终被采纳。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事败,将磔于市,暑雨创溃,伺守者稍怠,即掣钉而遁。

②今边鄙无警,尔等坐饱甘丰,宜知幸也。

【答案】 (1)A

(2)A

(3)D

(4)①事情败露后,(高琼)将在街市被斩 首。时值夏雨滂沱,看守稍有松懈,他便拽
断锁钉逃跑。②现在边境没有警报,你们坐在这里饱食着丰盛 鲜美的伙食,应该知道是幸
运的。

【解析】【分析】(1)正确断句:琼闻即 白丙,趣还城,因自率从卒数十人,挟弓矢单骑
追捕,至榆林村,及之。贼入村后舍,登墙以拒。“趣还 城”中“还城”是“趣”的宾语,不可断
开,排除CD项;“挟弓矢单骑”是“追捕”的方式,不可断开 ,排除B项。故选A。

(2)A项,“世祖”贵于“太宗”,能获得“世祖”庙号的,往往 是开辟王朝全新时代的君主。
故选A。

(3)D项,“他上奏建议戍边八年的可补 军校,最终被采纳”错,原文只提到他对激劝之道
的不满以及对宿卫待遇的争取,并未提及“戍边八年的 可补军校”的建议由高琼提出。故选
D。

(4)本题中关键词“磔于市”,状语后 置,在街市被斩首;“创溃”,滂沱;“怠”,松懈;
“遁”逃跑。②“鄙”,边境;“尔等”你们;“ 甘丰”,丰盛鲜美的伙食;“幸”,幸运。

故答案为:⑴A;⑵A;⑶D;

⑷①事情败露后,(高琼)将在街市被斩首。时值夏雨滂沱,看守稍有松懈,他便拽断
锁钉逃 跑。②现在边境没有警报,你们坐在这里饱食着丰盛鲜美的伙食,应该知道是幸运
的。

【点评】(1)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文言文断句要根据常见的句首句尾语气词、句
式、修辞、 意思进行断句。本题可以根据句中动词、虚词、句子结构,抓住关键词,然后
根据语意进行断句。

(2)本题考查文化常识的理解识记能力。文化常识的积累有助于解读文言文,文化常识
一般包括官职、宗教礼仪、服饰、年龄称谓、有特殊意义的专有名词等,学习过程中注意
准确积累。
(3)本题考查把握内容要点和鉴赏作品人物形象的能力。此类题目要梳理原文内容,准
确把握文章大意。然后锁定目标句,把各个选项与原文内容进行细致比对,逐个排除。

( 4)此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文言文句翻译首先要做到直译为主,意译为辅,一定
要字字落实,尤其 是句中重点字词,如:实词中的通假字、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翻译


重点语句是一项综 合能力的体现,不仅要求学生具有丰富的文言词汇知识储备,还要有一
定的古汉语语法知识,同时要求语 言表达流畅与优美。

【附参考译文】

高琼,家族世代为燕州人。 高琼少时凶猛无赖,沦为强盗,事情败露后,将在街市被斩
首。时值夏雨滂沱,看守稍有松懈,他便拽断 锁钉逃跑了。后跟随王审琦,宋太宗任京兆
尹时,得知他勇猛有将才,便召来安置在帐下做贴身侍卫。太 宗曾陪侍宋太祖皇帝在宫中
宴饮,大醉,至退席时,宋太祖送到苑门。当时高琼与戴兴、王超、李斌、桑 赞都随从太
宗,高琼左手抓住马靮,右手执马镫,太宗才能乘马。太祖见了高琼等,颇赏识他们的壮猛,因此赐给他控鹤官的衣带及器物布帛,且勉励他尽心侍奉太宗。太宗即位,升为御龙
直指挥使。 随太宗征讨太原时,太宗命他带领两班弓箭手,合围攻城。因犯错误,降级出
任许州马步军都指挥使。当 时许州的数十个亡命骑兵,在知州臧丙出游城郊时,阴谋威逼
劫迫导从举行叛乱。高琼获悉此情后即告诉 臧丙,劝他还城,并亲自率领随从将士数十
人,带着弓箭单骑追捕叛兵,至榆林村,才追上他们。叛贼进 入村后民舍,登在墙头抗
拒。外号青脚狼的叛贼首领正搭弩将射高琼,琼射了一箭便将他击毙,于是将他 们全部捕
送到许州城。臧丙上奏此事。正好朝廷将要北伐,便召高琼回京,授任马步军都军头,兼
任蓟州刺史、楼船战棹都指挥使,率船千艘赶赴雄州。后又建筑易州城。班师回京后,任
天武右厢都指 挥使,兼任本州团练使。端拱二年,后又出任并州马步军都部署。当时潘美
也在太原,旧制规定,节度使 兼任军职者位居上,而高琼却因为潘美是老臣,特上表请让
自己位居其下,被允许。当时守兵中有人因为 仓廪粮米陈腐而谣言惑众,高琼知道后,一
日出巡各营,士兵正在聚餐,他因此取饭自吃,并对众人说: “今边境没有警报,你们坐在
这里饱食着丰盛鲜美的伙食,应该知道是幸运的。”众人的议论于是息灭。 咸平三年,轮换
还京,因手伤不能持笏,特诏许执木棒入见,并授任殿前都指挥使。景德年间,皇帝乘车
北巡。当时前军已与敌人接战,皇帝要亲临战阵,有人劝皇上南回,高琼则说:“敌军已疲
惫, 陛下应亲往前线,以督勉将士,杀敌成功。”皇上很高兴,当天亲临澶渊。第二年,因
为停战,精简兵卒 ,凡守边十年以上的出补军校之职,年老的退为本班剩员。高琼上奏
说:“此非激励将士之道,宿卫边疆 ,岂不劳苦吗?”从此,凡戍边八年的也可补军校了。
去世时,年七十二岁。赠侍中。


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范百禄字子功,范镇兄 锴之子也,成都华阳人。第进士,又举才识兼茂科。熙宁中,邓
绾举为御史,辞不就。提点江东、利、梓 路刑狱,加直集贤院。熊本治泸蛮事,有夷酋力
屈请降,裨将贾昌言欲杀以为功,百禄谕之不听,往谓本 曰:“杀降不祥,活千人者封子
孙。奈何容骄将横境内乎?”本矍然,即檄止之。与徐禧治李士宁狱,奏 士宁荧惑童妇,致
不轨生心,罪死不赦。禧右士宁,以为无罪。执政主禧,贬百禄监宿州酒。哲宗立,迁 中
书舍人。司马光复差役法,患吏受赇,欲加流配。百禄固争曰:“民今日执事,受谢于人,
明 日罢役,则以财赂人。苟绳以重典,黥面赭衣必将充塞道路。”光悟曰:“微君言,吾不
悉也。”遂已。 改吏部侍郎。议者欲汰胥吏,吕大防趣废其半,百禄曰:“不可。废半则失
职者众,不若以渐消之,自今 阙吏勿补,不数岁,减斯过半矣。”不听。都水王孝先议回河
故道,大防意向之,命百禄行视。百禄以东 流高仰,而河势顺下,不可回,即驰奏所以然


之状,且取神宗诏令勿塞故道者并上之。大 防犹谓:“大河东流,中国之险限。今塘泺既
坏,界河淤浅,河且北注矣。”百禄言:“塘泺有限寇之名 ,无御寇之实。借使河徙而北,
敌始有下流之忧,乃吾之利也。先帝明诏具在,奈何妄动摇之。”乃止。 俄兼侍读,进翰林
学士。为帝言分别邪正之目,凡导人主以某事者为公正,某事者为奸邪,以类相反,凡 二
十余条。愿概斯事以观其情,则邪正分矣。以龙图阁学士知开封府勤于民事狱无系囚僚吏
欲以 圄空闻百禄曰千里之畿无一人之狱此至尊之仁非尹功也。不许。经数月,复为翰林学
士,拜中书侍郎。禄 曰:“此三代之礼,奈何复欲合祭乎?‘成命’之颂,祀天祭地,均歌此
诗,亦如春夏祈谷而歌《噫嘻》 ,亦岂为一祭哉?”争久不决,质于帝前。薨,年六十五,
赠银青光禄大夫。

(选自《宋史·范百禄传》列传第九十六)

(1)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以龙图阁学士知开封府勤于民事狱无系囚僚吏欲以圄空闻百禄曰千里之畿无一人之
狱此至 尊之仁非尹功也

B. 以龙图阁学士知开封府勤于民事狱无系囚僚吏欲以圄空闻百禄曰千里之 畿无一人之
狱此至尊之仁非尹功也

C. 以龙图阁学士知开封府勤于民事狱无系囚僚 吏欲以圄空闻百禄曰千里之畿无一人之
狱此至尊之仁非尹功也

D. 以龙图阁学士知 开封府勤于民事狱无系囚僚吏欲以圄空闻百禄曰千里之畿无一人之
狱此至尊之仁非尹功也

(2)下列对文中划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龙图阁学士,宋代官名,用以加文学之士,备顾问,与论议,以示尊宠。北宋龙图阁直
学士是“加官”“贴职”,一种虚衔,荣誉称号。

B. 流配,指流放罪人于远地。流是古代的一种刑罚,把罪人流放到远方;配也是流刑。

C. 赭衣,古代囚犯所穿的赤褐色的衣服。赭,赤褐色。文中的赭衣即指赤褐色的衣服。

D. 先帝,本朝在位皇帝的亡父。先,已故的。先妣指已故的母亲;先君子指已故的父亲。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范百禄有见识,敢于直言。他在任江东路提点刑狱官时,熊本手下一个副将想要杀降报
功,范百禄对熊本说明利害,熊本下令制止了此人的行为。

B. 范百禄执法严,注 重实际。他在和徐禧一起审理李士宁案时,认为李士宁罪当死,不能
赦免;而在对司马光想用重法一事上 ,他却不主张这样做。

C. 范百禄不盲从,坚持己见。有人想要裁减官吏,吕大防要去掉一 半,范百禄认为这样做
不行,应采用逐渐减少、缺官不再填补的办法来达到目的。

D. 范百禄重实际,为帝谏言。他巡行考察黄河,认为不能按照王孝先和吕大防的意见使黄
河 回归故道;兼任侍读时,建议皇上驱逐朝廷中的奸邪之徒。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光悟曰:“微君言,吾不悉也。”遂已。

②借使河徙而北,敌始有下流之忧,乃吾之利也。

【答案】 (1)C

(2)D


(3)D

(4)①司马光醒悟(明白) 说:“如果没有你所说,我真是不了解(知晓)。”这项工作
于是就停下来。②假如黄河向北改道,敌人 就会有处于下游被水冲袭的忧虑,这对我们是
有利的。

【解析】【分析】(1 )画线句子的大意是:百禄凭借龙图阁学士的身份任开封府知府,勤
恳为民办事,监狱里无关押之囚,属 下欲把牢里空无一人之事告诉百禄,百禄说,千里方
圆的京畿却无一人入狱,这是皇上的仁德,不是府尹 的功劳。句中“僚吏”指下属官吏,是
一个词,不可分开。可排除AB两项。“至尊”指皇上,“仁”指 仁德,“此至尊之仁”语意完整
独立,不可分开。可排除D项。分析可知,C项断句正确。故选C。
(2)D项,“本朝在位皇帝的亡父”解说错误,“先帝”指现任皇帝之前的已故的皇帝,当然< br>是与现任皇帝一朝的。故选D。

(3)D项,“建议皇上驱逐朝廷中的奸邪之徒”理解 错误,范百禄只是上书让皇帝分辨谁邪
谁正,没建议皇上驱逐奸邪之徒。故选D。

( 4)本题须注意以下关键点的翻译:①悟,醒悟;微,没有;已,停止。②河,黄河;
徙,改道;北,向 北。

故答案为:⑴C;⑵D;⑶D;

⑷①司马光醒悟(明白)说:“如果 没有你所说,我真是不了解(知晓)。”这项工作于是
就停下来。②假如黄河向北改道,敌人就会有处于 下游被水冲袭的忧虑,这对我们是有利
的。

【点评】⑴此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解答此题要了解断句的一般规律,可以利用其中
的名词、代词、虚词、固定短语、句式,修辞等作为突破 口,寻找断句之处。还要读懂文
句的意思,结合上下文进行判断。断完要通读一遍,看是否有不合情理之 处。

⑵该题考查学生的文化常识的识记积累水平。《考试大纲》明确规定:了解并掌握常见的
古代文化常识。古代文化常识题重在考查识记能力,但由于该考点所考查的词语是从文言
材料中 引发出来的,故兼考理解和推断能力。对于这一考点的复习,我们先从高考题对文
化常识的考查入手,分 析高考涉及的考查点,明确备考方向。然后在重视平时积累的基础
上,灵活掌握必要的答题方法。

⑶本题考查的是学生对文言语段内容的正确理解和分析能力。该试题首先要总观全文整体
感 知把握文意,然后把试题选项带入原文相应答题区间进行对照比较,即可找出得失。设
题者常常会从语言 的准确与否,因果关系,时空关联,张冠李戴人物事件错位或无中生有
等角度出题。

⑷此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
思,然后思考命 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
式,运用“留”“删”“调”“换 ”“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
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 达句顺。考生平时要多读一些文言文短文,以积累语
感。

【附参考译文】

范百禄字子功,是范镇兄长范锴的儿子,成都华阳人。进士及第后,又被举荐为才识兼
茂科。熙宁年间,邓绾举荐他担任御史,他推辞不就任。后来担任提点江东、利、梓路刑


狱一职,又在直集贤院兼职。熊本处理泸州蛮人造反一事,有一位蛮人首领招架不住,请
求投降,裨将贾 昌言想杀了对方作为功劳,范百禄吩咐他别这样做,对方不听,范百禄就
过去对熊本说:“杀降将不祥, 使千人存活才能福及子孙。何必纵容骄兵悍将横行境内
呢?”熊本惊惧,立刻下令阻止手下。与徐禧处理 李士宁的案件,上奏朝廷说李士宁使童妇
迷惑,以致生出不轨之心,罪该万死不可赦免。徐禧偏袒李士宁 ,认为他无罪。执政者支
持徐禧,贬范百禄为监宿州酒。哲宗即位后,范百禄升任中书舍人。司马光恢复 差役法,
担心官吏受贿,想加上流配的刑罚。范百禄坚决劝他说:“百姓今天做了官,被受人贿赂,第二天罢官,就用财贿赂别人。如果用重典处罚,黥面赭衣之人必将堵满道路。”司马光醒
悟(明白 )说:“如果没有你所说,我真是不了解(知晓)。”这项工作于是就停下来。

改吏 部侍郎。有议者想淘汰胥吏,吕大防主张淘汰一半,百禄说:“不可。如果淘汰一半
那么失职的人会很多 ,不如慢慢清理他们,到现在缺少的职位不要补人,没几年,就能少
一半人了。”吕大防不听。都水王孝 先讨论回河故道的事情,吕大防心里向着他,命令范百
禄去视察。范百禄认为东流之水高仰,但河势却顺 流而下,没法回河,就回去上报事情的
情形,并且拿出神宗皇帝下令的不要堵塞故道的诏书一并上呈。吕 大防仍然说:“大河东
流,是中原最危险之事,现在塘泺已经坏了,界河淤泥充积,黄河将要往北改道了 。”范百
禄说:“塘泺有阻挡敌寇之名,却无抵御敌寇之实。假如黄河向北改道,敌人就会有处于下游被水冲袭的忧虑,这对我们是有利的。先帝公开颁布的诏书都在,为何胡乱动摇它。”于
是事情停 下。不久兼任侍读,进封翰林学士。向皇帝进言分别邪正的方法,引导皇上知道
做哪些事的人是公正之人 ,做哪些事的人是奸邪之人,林林总总,共二十多条。希望汇总
这些事情来察看情形,则谁邪谁正就清楚 了。百禄凭借龙图阁学士的身份任开封府知府,
勤恳为民办事,监狱里无关押之囚,属下欲把牢里空无一 人之事告诉百禄,百禄说,千里
方圆的京畿却无一人入狱,这是皇上的仁德,不是府尹的功劳。不许。数 月后,又担任翰
林学士,被封为中书侍郎。百禄说:“这是三代以来的礼数,为何又想合祭呢?‘成命’ 之
颂,祭祀天地,都歌唱此诗,也就如同春夏祈谷而歌唱《噫嘻》,也难道是为了一次祭祀
吗? ”争议了很久没有决断,直到被皇帝询问。去世了,享年六十五,朝廷赠封他为银青光
禄大夫。


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孤始举孝廉,年少,自 以为本非岩穴知名之士,恐为海内人之所见凡愚,欲为一郡守,
好作政教。以建立名誉,使世士明知之; 故在济南,始除残去秽,平心选举,违忤诸常
侍。以为强豪所忿,恐致家祸,故以病还。

去官之后,年纪尚少,顾视同岁中,年有五十,未名为老,内自图之:从此却去二十
年 ,待天下清,乃与同岁中始举者等耳。故以四时归乡里,于谯东五十里筑精舍,欲秋夏
读书,冬春射猎, 求底下之地,欲以泥水自蔽,绝宾客往来之望,然不能得如意。

后征为都尉,迁典军 校蔚,意遂更欲为国家讨贼立功,欲望封侯作征西将军,然后题墓
道言“汉故征西将军曹侯之墓”,此其 志也。而遭值董卓之难,兴举义兵。是时合兵能多得
耳,然常自损,不欲多之;所以然者,多兵意盛,与 强敌争,倘更为祸始。故汴水之战数
千,后还到扬州更幕,亦复不过三千人。此其本志有限也。

后领兖州,破降黄巾三十万众。又袁术僭号于九江,下皆称臣,名门曰建号门,衣被皆


为天子之制,两妇预争为皇后。志计已定,人有劝术使遂即帝位,露布天下。答言:“曹公
尚在,未可也。”后孤计禽其四将,获其人众,遂使术穷亡解沮,发病而死。及至袁绍据河
北兵势强盛 孤自度势实不敌之但计投死为国以义灭身足垂于后。幸而破绍,枭其二子。又
刘表自以为宗室,包藏奸心 ,乍前乍却,以观世事,据有当州。孤复定之,遂平天下。身
为宰相,人臣之贵已极,意望已过矣。
今孤言此,若为自大,欲人言尽,故无讳耳。设使国家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 br>称王。或者人见孤强盛,又性不信天命之事,恐私心相评,言有不逊之志,妄相忖度 ,
每用 耿耿。齐桓、晋文所以垂称至今日者,以其兵势广大,犹能奉事周室也。《论语》
云:“三分天下有其二 ,以服事殷,周之德可谓至德矣。”夫能以大事小也。昔乐毅走赵,
赵王欲与之图燕,乐毅伏而垂泣,对 曰:“臣事昭王,犹事大王:臣若获戾 , 放在他国,
没世然后已,不忍谋赵之徒隶,况燕后嗣乎? ”胡亥之杀蒙恬也,恬曰:“自吾先人及至子
孙,积信于秦三世矣:今臣将兵三十余万,其势足以背叛, 然自知必死而守义者,不敢辱
先人之教以忘先王也。”

孤每读此二人书,未尝不怆然流涕也。孤祖、父以至孤身,皆当亲重之任,可谓见信者
矣 , 以及子桓兄弟

, 过于三世矣。

(选自《古文鉴赏辞典》)

【注】①子桓兄弟:指曹丕、曹植等;曹丕字子桓。

(1)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臣若获戾 戾:凶暴

B. 兴举义兵 举:发动

C. 妄相忖度 度:猜测

D. 昔乐毅走赵 走:投奔

(2)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 胡亥之杀蒙恬也 鹏之徙于南冥也

B. 恐为海内人之所见凡愚 身死国灭,为天下人笑

C. 夫能以大事小也 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D. 而遭值董卓之难 青,取于之蓝而青于蓝

(3)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及至袁绍据河北兵势强盛孤自度势实不敌之但计投死为国以义灭身足垂于后。

B. 及至袁绍据河北兵势强盛孤自度势实不敌之但计投死为国以义灭身足垂于后。

C. 及至袁绍据河北兵势强盛孤自度势实不敌之但计投死为国以义灭身足垂于后。

D. 及至袁绍据河北兵势强盛孤自度势实不敌之但计投死为国以义灭身足垂于后。

(4)下列句子编为四组,全都表明曹操的志向高洁的一组是( )

①始除残去秽,平心选举,违忤诸常侍

②意遂更欲为国家讨贼立功,欲望封侯作征西将军

③所以然者,兵多意盛,与强敌争,倘更为祸始

④但计投死为国,以义灭身,足垂于后

⑤设使国家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

⑥孤每读此二人书,未尝不怆然流涕也


A. ①④⑥ B. ③④⑤ C. ②④⑤ D.
②④⑥

(5)下列各句中对文章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曹操叙述自己起初只想做一个好郡守;世道混乱,便想隐居乡下,读书射猎;后兴兵讨
伐董卓,并且得到了很多兵马。

B. 在文中曹操历数自己的功绩,历陈古人行事, 并以周公自况,申明自己功业虽大,但无
代汉自立之心。

C. 在文中,作者提到每 次阅读有关乐毅和蒙恬的书,没有不感动得悲伤流泪的。很真切地
表明了自己忠于汉室的决心。

D. 文章用质朴、坦率、沉着的语言直剖胸襟,毫不矫情作态,故读来亲切感人。充分显示
了 一个杰出的政治家及军事家的过人胆识和非凡气概。

(6)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恐为海内人之所见凡愚,欲为一郡守。

②身为宰相,人臣之贵已极,意望已过矣。

③孤祖、父以至孤身,皆当亲重之任,可谓见信者矣。

【答案】 (1)A

(2)C

(3)B

(4)D

(5)A

(6)①恐怕被天下人看作是平庸无能的人,所以想当一个郡守。②自己当 上了宰相,作
为臣子的显贵已经到了极点,已经超过我原来的愿望。③从我的祖父,父亲直到我,都是< br>担任皇帝的亲信和重臣,可以说是被信任的。

【解析】【分析】(1)A项,“臣若获戾”中“戾”应为“罪”故选A。

(2) A项,均为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B项,均为介词,被。C项,第一个是
介词,用,第二个是 连词,来。D项,均为连词,但是。故选C。

(3)句中,“及至袁绍”只是时间状语,不 是句意完整的分句,排除AC;“度”作为谓语动
词,它的宾语是“势”,“实不敌之”也意思完整,排 除D。故选B。

(4)分析各个分句可以发现,①是表现曹操为官清廉,③是表现不想与人 争夺天下的退
让心态,⑤是分析当时天下很多人想称帝的现状。故选D。

(5)A 项,“得到很多兵马”曲解文意,原文说“然常自损,不欲多之”“亦复不过三千人”,
可见兵马并不多 。故选A。

(6)①中的“恐为海内人之所见凡愚”是被动句;“凡愚”形容词作名词,平 庸无能的人;
②中的“身”名词,自身;“极”形容词作动词,到了极点;“过”动词,超过;③中“孤 ”名
词,诸侯谦称,我;“以至”固定结构,到;“当”动词,担当;“可谓见信者矣”被动句。

故答案为:⑴A;⑵C;⑶B;⑷D;⑸A;

⑹①恐怕被天下人看作是 平庸无能的人,所以想当一个郡守。②自己当上了宰相,作为
臣子的显贵已经到了极点,已经超过我原来 的愿望。③从我的祖父,父亲直到我,都是担
任皇帝的亲信和重臣,可以说是被信任的。


【点评】(1)本题考查考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推断文言实词可以运用语< br>境解词法。词不离句,句不离篇。另外,文言实词重点还在于平时的分类积累、记忆,以
上方法只 能是同学们在记忆不牢、拿捏不准的时候,尝试运用。这些实词全部出自已学过
的内容,在平时加强记忆 即可。

(2)此题考查理解文言虚词的基本能力。根据句意和对文言文常用词的掌握来判 断字词
义,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要根据语境判断在选项中的含义。

(3)此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给文言文语段断句,需要在通读文意的基础上,对不
能断开的字词要 研究前后语句的含义及联系,看看断在哪里语意才能明白,句子前后的联
系往往都有标志可寻,只要抓住 了这些标志,就可以轻松断句,同时,需要掌握语句的大
意,即可得出答案。

(4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文本重要信息的基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翻译理解
文言内容,特别是侧 重于对文章要点的具体把握,这是解答本段文字的关键所在,在解答
的时候要突出这一点内容。

(5)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筛选文本重要信息的基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
要学 生准确翻译理解文言内容,特别是侧重于对文章要点的具体把握,这是解答本段文字
的关键所在,在解答 的时候要突出这一点内容。

(6)此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的能力。翻译题是区分度较大的 题目,一定要注意直译,
注意重点字,还要注意文言句式,如果有考纲规定的“判断句”“被动句”“宾 语前置句”“定语
后置句”“介宾短语后置句”“省略句”,在翻译中一定要有所体现。

【附参考译文】

我被举为孝廉时,年纪很轻,自以为不是那种隐居深山而有 名望的人士,恐怕被天下人
看作是平庸无能之辈,所以想当一个都的太守,把政治和教化搞好,来建立自 己的名誉,
让世上的人都清楚地了解我,所以我在济南任国相时,开始革除弊政,公正地选拔、推荐官史,这就触犯了那些朝廷的权贵。因而被豪强权贵所恨,我恐怕给家族招来灾祸,所以
托病还乡了 。

辞官之后,年纪还轻,回头看看与我同年被荐举的人当中,有的年纪已五十多岁了 ,还
没有被人称作年老。自己内心盘算,从现在起,往后再过二十年,等到天下安定太平了,
我 才跟同岁中那些刚被举为孝廉的人相等罢了。所以返回家乡,整年不出,在谯县东面五
十里的地方建了一 栋精致的书房,打算在秋夏读书,冬春打猎,只希望得到一点瘠薄的土
地,想老于荒野,不被人知,断绝 和宾客交往的念头。但是这个愿望没能实现。

后来我被征召做了都尉,又调任典军校 尉,心里就又想为国家讨贼立功了。希望得到封
侯,当个征西将军,死后在墓碑上题字说:“汉故征西将 军曹候之墓”。这就是我当时的志
向。然而遇上董卓犯上叛乱,各地纷纷起兵讨伐,这时我完全可以招集 更多的兵马,然而
我却常常裁减,不思扩充;所以这样做,是因为兵多了意气骄盛,要与强敌抗争,就可 能
重新引起祸端。所以汴水之战时,我部下只有几千人,后到扬州再去招募,也仍不过三千
人, 这是因为我本来的志向就很有限。

后来我担任兖州刺吏,击败了黄巾农民军,收编了 三十多万人。再有袁术在九江盗用望
帝称号,部下都向他称臣,改称城门为建号门。衣冠服饰都按照皇帝 的制度,两个老婆预
先抢着当皇后。计划已定,有人劝说袁术立即登基,向天下人公开宣布,袁术回答说 :“曹


公尚在,还不能这样做。”此后我出兵讨伐,擒拿了他的四员大将,抓获了大量部 属,致使
袁术势穷力尽,瓦解崩溃,最后得病而死。待到袁绍占据黄河以北,兵势强盛,我估计自
己的力量,实在不能和他匹敌,但想到我这是为国献身,为正义而牺牲,这样也足以留名
后世。幸而打 败了袁绍,还斩了他的两个儿子。还有刘表自以为是皇室的同族,包藏奸
心,忽进忽退,观察形势,占据 荆州,我又平息了他,才使天下太平。自己当上了宰相,
作为一个臣子已经显贵到极点,已经超过我原来 的愿望了。

今天我说这些,好像很自大,其实是想消除人们的非议,所以才无所隐讳 罢了。假使国
家没有我,还不知道会有多少人称帝,多少人称霸呢!可能有的人看到我的势力强大,又< br>生性不相信天命之事,恐怕会私下议论,说我有夺取帝位的野心,这种胡乱猜测,常使我
心中不得 安宁。齐桓公、晋文公所以名声被传颂至今日的原因,是因为他们的兵势强大,
仍能够尊重周朝天子啊, 《论语》说:“周文王虽已取得了三分之二的天下,但仍能尊奉殷
王朝,他的道德可说是最崇高的了。” 因为他能以强大的诸侯来侍奉弱小的天子啊。从前燕
国的乐毅投奔赵国,赵王想与他图谋攻打燕国,乐毅 跪伏在地上哭泣,回答说:“我侍奉燕
昭王,就像侍奉大王您,我如果获罪,被放逐到别国,直到死了为 止,也不会忍心谋害赵
国的普通百姓,何况是燕国的后代呢?”秦二世胡亥要杀蒙恬的时候,蒙恬说:“ 从我的祖
父、父亲到我,长期受到秦国的信用,已经三代了。现在我领兵三十多万,按势力足够可
以背叛朝廷,但是我自知就是死也要恪守君臣之义,不敢辱没先辈的教诲,而忘记先王的
恩德。

我每次阅读有关这两个人的书,没有不感动得悲伤流泪的。从我的祖父、父亲直到我,都是担任皇帝的亲信和重臣,可以说是被信任的,到了曹丕兄弟,已经超过三代了。


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豆卢革,父瓚,唐舒州刺史。豆卢 为世名族,唐末天下乱,革避地之中山,唐亡,为王
处直掌书记。庄宗即位,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革虽 唐名族,而素不学问,除官吏,多失
其序,常为尚书郎萧希甫驳正,革颇患之。庄宗已灭梁革乃荐韦说为 相说唐末为殿中侍御
史坐事贬南海后事梁为礼部侍郎。革以说能知前朝事,故引以佐己,而说亦无学术, 徒以
流品自高。是时,庄宗内畏刘皇后,外惑宦官、伶人,郭崇韬虽尽忠于国,而亦无学术,
革 、说俯仰默默无所为,唯诺崇韬而已。是时唐新灭梁,朝廷纪纲未立,议者以为宜革以
渐,而崇韬疾恶太 甚,果于必行,说、革心知其未可,而不能有所建言。是岁,大水,四
方地连震,流民殍死者数万人,军 士妻子皆采稆以食。庄宗日以责三司使孔谦,谦不知所
为。枢密小吏段徊曰:“臣尝见前朝故事,国有大 故,则天子以朱书御札问宰相。水旱,宰
相职也。”庄宗乃命学士草诏,手自书之,以问革、说。革、说 不能对,第曰:“水旱,天
之常道,不足忧也。”二人各以其子为拾遗,父子同省,人以为非,遽改他官 ,而革以说子
为弘文馆学士,说以革子为集贤院学士。庄宗崩 , 革为山陵使,以故事当出镇,乃还 私
第,数日未得命,而故人宾客趣使入朝。枢密使安重诲诟之于朝曰:“山陵使名尚在,不俟
改 命,遽履新朝,以我武人可欺邪!”谏官希旨,上疏诬革纵田客杀人,说坐与邻人争井,
遂俱罢。革贬辰 州刺史,说溆州刺史,所在驰驿发遣。既而革复坐请俸私自入,说卖官与
选人,责授革贵州司户参军,说 夷州司户参军,皆员外置同正员。已而窜革陵州,说合
州。天成二年夏,诏陵、合州刺史监赐自尽。


(选自《新五代史·豆卢革传》,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庄宗已灭梁革乃荐韦说为相说唐末为殿中侍御史坐事贬南海后事梁为礼部侍郎

B. 庄宗已灭梁革乃荐韦说为相说唐末为殿中侍御史坐事贬南海后事梁为礼部侍郎

C. 庄宗已灭梁革乃荐韦说为相说唐末为殿中侍御史坐事贬南海后事梁为礼部侍郎

D. 庄宗已灭梁革乃荐韦说为相说唐末为殿中侍御史坐事贬南海后事梁为礼部侍郎

(2)下列对文中加下划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除,指授予官职。文中豆卢革身居要职,常常突破既定的规矩授予别人官吏职务。

B. 三司使,后唐始设盐铁、户部、度支三司,三司使为总管国家财政的最高行政长官。

C. 崩,本意是崩裂、倒塌,古代一般用于指称帝王或诸侯王之死。这里指称庄宗之死。

D. “驰驿”中的“驿”指旧时供传递公文的人中途休息、换马的地方,亦指供传递公文用的
马。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豆卢革出身名族,不学无术。他的父曾任唐舒州刺史。他在担任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时,
随意任免官吏,不少官吏和他一样“无学术”。

B. 豆卢革随人俯仰,无所作为。 唐初,议事的人认为应当逐渐革除弊端,但郭崇韬坚决反
对此事,豆卢革只是附和,提不出什么好建议。

C. 豆卢革身居相位,佐君乏术。庄宗时,洪水泛滥,地震不断,饿殍遍野,但豆卢革却以
“天之常道”推脱,拿不出有效对策。

D. 豆卢革任人唯亲,屡遭贬谪。豆卢革曾 任命其子做拾遗,庄宗死后,他先被罢免山陵
使,接着被贬为刺史、司户参军,后来被流放至陵州。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臣尝见前朝故事,国有大故,则天子以朱书御札问宰相。

②山陵使名尚在,不俟改命,遽履新朝,以我武人可欺邪!

【答案】 (1)B

(2)C

(3)B

(4)①我曾见前朝旧例,国家有大灾难,那么天子就用朱墨御批诏令责问宰相。
②山陵使的官名还在,不等到另外任命,就迫不及待到新朝任职,认为我是武臣好欺骗
吗!

【解析】【分析】(1)划线句子的大意是:唐庄宗消灭梁后,豆卢革于是推荐韦说任相。
韦说 ,唐末任殿中侍御史,因罪贬官南海,后来在梁任礼部侍郎。句中,“说”指“韦说”,
后面是对“韦说 ”的介绍,中间需要断开。排除AD两项。“后”指“后来”,应与后句相连,
“后事梁”。排除C项。 分析可知,B项断句正确。故选B。

(2)C项解说错误,“诸侯王之死”只能用“薨”,“崩”还可用于“太后之死”。故选C。

(3)B项分析错误,“郭崇韬坚决反对此事”表述原文无据,原文指“郭崇韬痛恨恶人太厉
害 ,办事很果断”。故选B。

(4)本题需要注意以下关键词与特殊句式的翻译:①“故事”: 旧例;“大故”:大的变故,
大的灾难;“朱书御札”:朱墨御批诏令。②“俟”:等待,“履新朝”: 到新朝任职,“以”:


认为。“以我武人可欺邪!”是省略句。

故答案为:⑴B;⑵C;⑶B;

⑷①我曾见前朝旧例,国家有大灾难,那么天子就用朱墨御批诏令责问宰相。

②山陵 使的官名还在,不等到另外任命,就迫不及待到新朝任职,认为我是武臣好欺骗
吗!

【点评】⑴此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文言文断句,传统上称之为“句读”。明辨句读,
是阅读古文最 基本的能力。要通读全文,仔细体会词、短语以及句子之间的联系。要先易
后难,把会断的句子先断开, 逐步缩小范围,直到把所有的句子都断开。要重视内容,断
完后根据句子的含义、文章的内容再核对一遍 。

⑵该题考查学生的文学常识的识记积累水平。文学常识源于学生平时的理解积累,是个坚< br>持不懈的过程,学生必须有耐力勤复习,不然很容易忘记。另外进入高中就应该有积累意
识,高中 语文课本注解十分详尽,学生平时功夫要下到,把重要文学文化常识可以分门别
类做以整理,积累丰厚了 ,常记常新,自然不容易忘记。

⑶此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筛选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本 考点要求考生在理解文章的
基础上,能够从全文的角度对有关信息材料进行辨别、筛选并提取组合,对文 章的内容进
行分析和归类,从而体现出对文章的理解程度。答题时要仔细审读题干,把握命题意图,要细心核对选项与原文表述的差别,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

⑷此题考查文 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
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 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
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 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
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考生 平时要多读一些文言文短文,以积累语
感。

【参考译文】

豆卢革,父亲豆卢瓒,唐舒州刺史。豆卢为世代名族,唐末天下大乱,豆卢革迁家避祸
来到中山,唐灭亡 后,任王处直的掌书记。唐庄宗即位,被拜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豆卢
革虽然是唐的名门望族,但向来不 学无术,任命官吏,多不合规矩,常常被尚书郎萧希甫
驳斥纠正,豆卢革很担心这事。唐庄宗消灭梁后, 豆卢革于是推荐韦说任相。韦说,唐末
任殿中侍御史,因罪贬官南海,后来在梁任礼部侍郎。豆卢革因韦 说熟悉前朝旧事,因此
推蔫他辅佐自己,而韦说也不学无术,只是以门第自负。这时,唐庄宗在宫内怕刘 皇后,
在外受宦官、伶人的蛊惑,郭崇韬虽然对国家竭尽忠诚,但也不学无术,豆卢革、韦说随
人俯仰,默默无所作为,只是附和郭崇韬罢了。这时唐刚刚消灭梁,朝廷的规章制度还没
有建立,议事的 人认为应当逐渐革除弊端,而郭崇韬嫉恶如仇,办事很果断,韦说、豆卢
革心中明白这样做不行,却不能 提出什么好建议。这年,大水成灾,四面八方都连续发生
地震,流亡的百姓饿死的有几万人,士兵和他们 的妻子儿女都采野谷子来吃。唐庄宗天天
以此责问三司使孔谦,孔谦不知所措。枢密院小官段徊说:“我 曾见前朝旧例,国家有大灾
难,那么天子就用红色书札责问宰相。水灾和干旱,归宰相管。”唐庄宗于是 命令学士起草
诏书,亲手书写,用来责问豆卢革、韦说。豆卢革、韦说不能回答,只是说:“水灾干旱,
是老天常要发生的事情,不值得忧虑。”豆卢革、韦说二人各自都任用他们的儿子做拾遣,
父子 同在一个省,人们认为不对,于是改任别的官职,于是豆卢革任用韦说的儿子为弘文


馆学 士,韦说任用豆卢革的儿子为集贤院学士。唐庄宗死,豆卢革任山陵使,按照旧例他
应当外出任职,于是 回到家中,几天都没有得到任命,而他的朋友宾客们催他上朝。枢密
使安重诲在朝廷上骂他说:“山陵使 的官名还在,不等到另外任命,就迫不及待到新朝任
职,认为我是武臣好欺骗吗!”谏官迎合安重诲的意 旨,上疏诬告豆卢革放纵田客杀人,韦
说因和邻居争夺水井有罪,于是都被罢官。豆卢革被贬为辰州刺史 ,韦说被贬为淑州刺
史,一路上用驿马遣送。不久豆卢革又因请求俸禄私财归自己,韦说卖官给候选的官 吏,
责授豆卢革为贵州司户参军,韦说为夷州司户参军,都在编制外安置,待遇同正式编制。
不 久放逐豆卢革到陵州,韦说到合州。天成二年夏,诏令陵、合二州刺史监督他们二人自
杀。


5.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萧引字叔休。方正有器 局,望之俨然,虽造次之间,必由法度。性聪敏,博学,善属
文,释褐著作佐郎,侯景之乱,梁元帝为荆 州刺史,朝士多往归之,引曰:“诸王力争,祸
患方始,今日逃难,未是择君之秋。吾家再世为始兴郡, 遗爱在民,正可南行以存家门
耳。”于是与弟形及宗亲等百馀人奔岭表。时始兴人欧阳頠为衡州刺史,引 往依焉。顬后迁
为广州,病死,子纥领其众,引每疑纥有异,因事规正,由是情礼渐疏。及纥举兵反,时
京都士人岑之敬等并皆惶骇,唯引恬然,谓之敬等曰:“君子正身以明道,直已以行义,亦
复何 就惧平?”及章昭达平番禺,引始北还。高宗召引问岭表事,引具陈始末,帝甚悦,即
日拜金部侍郎,引 性抗直,不事权贵,左右近臣无所造请,高宗每欲迁用,辄为用事者所
裁。及吕梁覆师,戎储空匮,乃转 引为库部侍郎,掌知营造弓弩槊箭等事。引在职一年,
而器械充牣。十二年,吏部侍郎缺,所司屡举王宽 等,帝并不用,乃中诏用引。时广州刺
史马靖甚得岭表人心,两兵甲精练,每年深入俚洞,又数有战功, 朝野颜生异议。高宗以
引悉岭外物情且遣引观靖审其举措讽令送质引奉密旨南行既至番禺靖即悟旨尽遣儿 弟下都
为质。还至赣水,而高宗崩 , 后主即位,转引为中庶子,以疾去官。明年,京师多盗,乃复起为贞威将军。时殿内队主吴璡,及宦官李善度、蔡脱儿等多所请属,引一皆不许。
引族子密时 为黄门郎,谏引曰:“李、蔡之势,在位皆畏惮之,亦宜小为身计。”引回:“吾
之立身,自有本末,亦 安能为李、蔡改行。就令不平,不过解职耳。”吴璡竟作飞书,李、
蔡证之,坐免官,卒于家,时年五十 八。

(节选自《陈书·萧引列传》,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高宗以引悉岭外物情且遣引观靖审其举措讽令送质引奉密旨南行既至番禺靖即悟
旨尽遣儿 弟下都为质

B. 高宗以引悉岭外物情且遣引观靖审其举措讽令送质引奉密旨南行既至番禺靖 即悟旨
尽遣儿弟下都为质

C. 高宗以引悉岭外物情且遣引观靖审其举措讽令送质引 奉密旨南行既至番禺靖即悟
旨尽遣儿弟下都为质

D. 高宗以引悉岭外物情且遣引观 靖审其举措讽令送质引奉密旨南行既至番禺靖即悟旨
尽遣儿弟下都为质

(2)下列对文中划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字,指人的表字,古人自称可以用名,表示谦虚;称人可以用字,表示尊敬。

B. 褐,是用葛等材料制作的粗布或粗布衣服,释褐指脱下粗布衣服,代指做官。

C. 崩,古代称帝王死为“崩”,诸葛亮在《出师表》中提到的“崩殂”即为此意。

D. 京师是古代京城的通称,现代则称为首都;“京”“师”单用,旧时均可指国都。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萧引明辨时势,率家南迁。侯景叛乱时,朝士大多前往归附梁元帝,萧引认为这不是选
择君主的时机,主张前往南边,于是率领家人亲属等一百余人逃往岭表。

B. 萧引 见微知著,处变不惊。欧阳纥统领父亲部众时,萧引常怀疑欧阳纥有异心,进而加
以规劝纠正,到欧阳纥 兴兵造反时,其他人惶恐不安,萧引毫不惊讶。

C. 萧引治理有方,受到器重。萧引任库部 侍郎时,仅一年就使器械充足;后来吏部侍郎一
职空缺,有关官员屡次举荐王宽等人,高宗都不用,而是 亲自下诏令任用萧引。

D. 萧引不附权贵,受到连坐。萧引多次拒绝当时宫殿内的队主吴璡 以及宦官李善度,蔡脱
儿等人的请托,于是他们对萧引不满,萧引因为他人牵连被免职。

(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君子正身以明道,直己以行义,亦复何忧惧乎?

②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

【答案】 (1)D

(2)D

(3)D

(4)①君子修身是用来申明道理,使自己正 直是用来行道义,还有什么可忧虑畏惧的
呢?②我实在是怕被大王欺骗而对不起赵王,所以派人带着宝玉 回去,已秘密地到赵国
了。

【解析】【分析】(1)本题中画线句子的意思是 “高宗因为萧引熟悉岭外情况,就派萧引
去看马靖,观察他的举措,委婉地令他送人质。萧引奉密旨南行 ,已到番禺,马靖就领悟
了高宗旨意,遣送全部儿子和弟弟去都城做人质”。圈出句子中的名词和代词, 如“高
宗”“引”“靖”“质”“密旨”“番禺”“旨”等,然后依据句意和语法关系进行排除,本题“ 观”是动
词,意思是“看”,宾语是“靖”,故应在“靖”和“审”之间断开,排除AB两项;“悟”意 思是“领
悟”,宾语是“旨”,故应在“旨”后断开,排除C项。故选D。

(2)D 项,“‘京’‘师’单用,旧时均可指国都”表述错误,“师”单用,不可指国都,一般指老
师、军队。 故选D。

(3)D项,“萧引受到连坐”和“萧引因为他人牵连被免职”不合文意,根据原文 “时殿内队主
吴璡,及宦官李善度、蔡脱儿等多所请属,引一皆不许。引族子密时为黄门郎,谏引曰:< br>‘李、蔡之势,在位皆畏惮之,亦宜小为身计。’引回:‘吾之立身,自有本末,亦安能为
李、蔡 改行。就令不平,不过解职耳。’吴璡竟作飞书,李、蔡证之,坐免官”可知,是因
为萧引曾多次拒绝当 时宫殿内的队主吴璡以及宦官李善度,蔡脱儿等人的请托,于是他们
对萧引不满,他们勾结起来陷害萧引 ,导致萧引被免职。“受他人牵连,连坐”这一说法属
于无中生有。故选D。

(4) 本题中,第①句中,“正”,形容词使动,使……正;两个“以”,都是目的连词,来;
“明”,申明; “直”,形容词使动用法,使……正直;“亦……乎”,还……呢。第②句中,


“诚”, 实在;“见欺于王”,被动句;“故”,因此;“间”,从小路。

故答案为:⑴D;⑵D;⑶D;

⑷①君子修身是用来申明道理,使自己正直是用来行 道义,还有什么可忧虑畏惧的呢?
②我实在是怕被大王欺骗而对不起赵王,所以派人带着宝玉回去,已秘 密地到赵国了。

【点评】(1)此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文言文断句是翻译的另一种形 式,如果不能翻
译则采用文字标志断句和语法断句。一般来说名词代词常作主语或者宾语,因此出现名词
或代词就在此前或后断句,还有就是出现的一些虚词,表示语气常 句尾,可在此后断句,
如果是发语词,常在句首,可在此前断句。

(2)此题考查文 化常识的能力。重要的文化常识是一个高中生必须具有的基本常识。复习
中要注意突出重点,不纠缠于细 枝末节,注意构建完整的知识网络和体系,建立知识树,
同时加强积累,注重归纳,分类记忆。

(3)此题考查综合分析的能力。综合分析题,需要学生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对选项逐一
排查 ,设误常常有时间与发生的事与原文不同,人和事不同,地和事不同,学生在这些方
面要注意;在选项中 也可考查某些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等文言现象。

(4)此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做翻译 题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
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遵循“ 信、达、雅”的三字原则,运用
“留、删、替、补、调”的五字方法进行翻译。

【附参考译文】

萧引字叔休。为人端庄正直有才识和度量,看上去矜持庄重 ,虽是仓猝之间,做事必按
法律制度。天性聪慧敏达,博学,擅长做文章,脱去平民布衣穿上官服出任著 作佐郎。侯
景叛乱时,梁元帝任荆州刺史,朝廷官员大多前往归附他。萧引说:“诸王尽力争夺,祸患< br>刚开始,今日逃难,不是选择君主的时候。我家两代有人做过始兴郡的地方长官,留下的
恩惠还在 百姓中,正可前往南边以保存家门。”于是和弟弟萧彤以及宗族亲属等一百余人逃
往岭表。当时始兴人欧 阳頠任衡州刺史,萧引前往依附。欧阳頠后来调任广州刺史,病
死,欧阳頠的儿子欧阳纥统领他的部众。 萧引常怀疑欧阳纥有异心,因而加以规劝纠正,
因此两人在情礼上渐渐疏远。到欧阳纥兴兵造反,当时京 都籍的士人岑之敬等都惶恐害
怕,只有萧引安然如故,对岑之敬等说:“君子修身是用来申明道理,使自 己正直是用来行
道义,还有什么可忧虑畏惧的呢?”到章昭达平定番禺后,萧引才往北回来。高宗召见萧 引
询问岭表的事情,萧引完整地陈述了事情始末,高宗十分喜悦,即日任命萧引为金部侍
郎。萧 引坦率耿直,不媚权贵,不曾去拜访皇帝身边的近臣,高宗每次想要提拔任用他,
总被当权的人阻碍。到 吕梁之战全军覆灭,军需储备空虚匮乏,于是转而任用萧引为库部
侍郎,掌管制造弓弩槊箭等事。萧引在 职一年,而器械充足。太建十二年,吏部侍郎一职
空缺,有关官员屡次举荐王宽等人,高宗都不用,而是 亲自下诏令任用萧引。当时广州刺
史马靖在岭表非常得人心,而且军队精强干练,每年深入俚洞,又有几 次战功,朝廷和民
间产生了许多异议。高宗因为萧引熟悉岭外情况,就派萧引去看马靖,观察他的举措, 委
婉地令他送人质。萧引奉密旨南行,已到番禺,马靖就领悟了高宗旨意,遣送全部儿子和
弟弟 去都城做人质。返回至赣水时,高宗崩,后主登位,改任萧引为中庶子,因为有病辞
去官职。第二年,京 城出现许多盗贼,于是又起用萧引为贞威将军。当时宫殿内的队主吴
璡,以及宦官李善度、蔡脱儿等人多 次有所请托,萧引都不准许。萧引同宗族的子弟萧密


当时任黄门郎,规劝萧引说:“李、 蔡的势力,在位的官员都畏惧他,也应该稍微为自身着
想。”萧引说:“我立身处世,自有主次,难道能 为李、蔡改变操行。就是使他们不舒服,
不过解除我的职务罢了。”吴璡竟然写匿名信,李、蔡为此作证 ,萧引获罪免除官职,死于
家中,当时年纪五十八岁。


6.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李熹字季和,上党铜靼人也。熹少 有高行,博学研精,与北海管宁以贤良征,不行。累
辟三府,不就。宣帝复辟熹为太傅属,固辞疾,郡县 扶舆上道。时熹母疾笃,乃窃逾泫氏
城而徒还,遂遭母丧,论者嘉其志节。

景帝辅政,命熹为大将军从事中郎,熹到,引见,谓熹曰:“昔先公辟君而君不应,夸孤
命君而君至,何 也?”对曰:先君以礼见待熹得以礼进退明公以法见绳熹畏法而至帝甚重
之。转司马,寻拜右长史,迁御 史中丞。当官正色,不惮强御,百僚震肃焉。荐乐安孙
璞,亦以道德显,时人称为知人。寻迁大司马,以 公事免。

司马侑为宁北将军,镇邺,以熹为军司。顷之,除凉州刺史,加扬威将军、 假节,领护
羌校尉,绥御华夷,甚有声绩。羌虏犯塞,熹因其隙会,不及启闻,辄以便宜出军深入,遂大克获,以功重免谴,时人比之汉朝冯、甘焉。拜冀州刺史,累迁司隶校尉。及魏帝告
禅于晋,熹 以本官行司徒事。泰始初,封祁侯。

皇太子立,以熹为太子太傅。自魏明帝以后,久 旷东宫,制度废阙,官司不具,詹事、
左右率、庶子、中舍人诸官并未置,二傅并摄众事。熹在位累年, 训道尽规。以年老逊
位。初,熹为仆射时,凉州虏寇边,熹唱义遣军讨之。朝士谓出兵不易,虏未足为患 ,竟
不从之。后虏果大纵选,凉州覆没,朝廷深悔焉。熹自历仕,家无储积,亲旧故人乃至分
衣 共食,未尝私以王官。及卒,追赠太保,谥日成。

(节选自《晋书·李熹传》,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先君以礼见待熹得以礼进退明公以法见绳熹畏法而至帝甚重之

B. 先君以礼见待熹得以礼进退明公以法见绳熹畏法而至帝甚重之

C. 先君以礼见待熹得以礼进退明公以法见绳熹畏法而至帝甚重之

D. 先君以礼见待熹得以礼进退明公以法见绳熹畏法而至帝甚重之

(2)下列对文中划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贤良”,汉代选拔官吏的一种科目,由地方长官自下而上地推荐人才给上级或中央, 由
其试用考核后再任命官职。

B. “禅”,帝王的祭地礼,也指以帝位让人。相传尧帝是首推禅事之人。在文中指魏帝让位
于晋。

C. “行”,唐宋官制中,大官兼管小官的事叫行某官。文中指李熹暂时代理司徒的职务。

D. “太子太傅”,古代“二公”之一,又指“东宫三师”之一。后来逐渐成为虚衔。结合文意可知,李熹任此职时也属虚衔。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李熹少有品行,以名节自持。几次被三府征召任职,他都不就任。后来又以母亲病重为
由拒绝出仕,世人都称赞他的志气节操。


B. 李熹居官正直,荐人 唯贤。他被景帝授官后,不畏权贵,朝臣都为他所震慑。他举荐有
德行的孙璞,也为世人所称赞。

C. 李熹治车有方,颇有政绩。他在凉州安定华夏,抵御蛮夷,力克羌虏,展现了他的车事
才能。

D. 李熹清廉节俭,不以权谋私。他任职期间,家无积蓄,甚至亲友共分衣食,俭朴至极。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熹因其隙会,不及启闻,辄以便宜出军深入,遂大克获。

②凉州虏寇边,意唱义遣军讨之。朝士谓出兵不易,虏未足为患,竟不从之。

【答案】 (1)C

(2)D

(3)A

(4 )①李熹趁着这个机会,来不及奏报,就见机行事出兵深入,于是取得大胜。②凉州
的敌人侵犯边境,李 熹倡导大义派兵讨伐他们。朝廷官员认为出兵不易,敌人不足以造成
祸患,最终不听李熹的提议。

【解析】【分析】(1)本题画线句子大部分内容是李熹的话,其中,“见待”是“对待我” 的
意思,“熹”是人名,指李熹,是李熹自称,因此“见待”后应断开,排除A、B两项。再比较
C、D两项,“进退”指进仕或退身,中间不应断开;“明公”是对对方的尊称,在句中做主
语,故D 项断句错误,答案为C项。

(2)D项,“李熹任此职时也属虚衔”不正确。从当时的局势及 后文“二傅并摄众事”可知,
李意被起用为太子太傅时,制度、官员废缺已久,太子太傅和太子少傅一起 管理政事,可
见得到重用,太子太傅并非虚衔。故选D项。

(3)A项,“以母亲病 重为由拒绝出仕”错,由原文“宣帝复辟熹为太傅属,固辞疾,郡县
扶舆上道”可知,李熹是以自己有病 为借口推辞宣帝的征召。故选A项。

(4)此题翻译时需要注意的关键词句有:①“因”,介 词,趁着;“其”,代词,这个;“隙
会”,机会;“启闻”,奏报;“辄”,就;“便宜”,便利;“ 遂”,于是;“克”,胜利。
②“寇”,侵犯;“唱”通“倡”,倡导;“之”,代词,他们;“谓”, 认为;“为”,造成;“竟”,
最终;最后一个“之”,代词,代李熹的建议。

故答案为:⑴C;⑵D;⑶A;

⑷①李熹趁着这个机会,来不及奏报,就见机行事出 兵深入,于是取得大胜。②凉州的
敌人侵犯边境,李熹倡导大义派兵讨伐他们。朝廷官员认为出兵不易, 敌人不足以造成祸
患,最终不听李熹的提议。

【点评】(1)此题考查文言文断句 的能力。给文言文语段断句,需要在通读文意的基础
上,对不能断开的字词要研究前后语句的含义及联系 ,看看断在哪里语意才能明白,句子
前后的联系往往都有标志可寻,只要抓住了这些标志,就可以轻松断 句,同时,需要掌握
语句的大意,即可得出答案。

(2)本题考查文化常识的识记能 力。答题时,应根据平时课内对文化常识的知识积累与不
断复习,结合着具体语境分析,然后做出判断。

(3)此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鉴赏作品的形象的能力。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 br>上,带着选项回到原文,从人物、时间、地点、事件的混淆和关键词语的误译等角度进行

< br>比较分析,作出判定。

(4)此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此题要在准确把握 文意的基础上,直译为主,
意译为辅,理解文中某些关键性语句,如重点实词、虚词意义、判断句、被动 句、宾语前
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等,用规范的现代汉语把它表达出来。

【附参考译文】

李熹字季和,上党铜靼人。李熹年轻时有高尚的德行,他广 博地学习,精深地研究,与
北海管宁因贤良被征召,不去。他几次被征入三府,不去就任。宣帝又征召李 熹为太傅
属,他以有病为借口,坚决推辞,郡县扶他登车上路。当时李熹母亲病重,李熹于是偷偷
翻越泫氏城墙徒步回家,于是赶上母亲的丧事,议论此事的人赞美他的志气节操。

景帝辅政时,任命李熹为大将军从事中郎,李熹到任,被引见,景帝对李熹说:“过去先
公征用你而你不 答应,如今我任命你你就来了,为什么呢?”李熹回答说:“先君以礼对待
我,我得以依照礼决定进仕或 退身。明公用法律来约束我,我害怕法律就来了。”景帝很器
重他。他转任司马,不久官拜右长吏,升任 御史中丞。他居官正直,不畏强权,百官因慑
于其威猛之政而风气肃然。他举荐的乐安人孙璞,也因为有 道德而显扬,当时的人称赞他
能识别人才。不久他迁任大司马,因公事被免官。

司马侑为宁北将军,镇守邺地,以李熹为军司。不久,李熹被任命为凉州刺史,加任扬
威将军、假节,兼 任护羌校尉,安定华夏,抵御蛮夷,很有声望业绩。羌人进犯边塞,李
熹趁着这个机会,来不及奏报,就 见机行事出兵深入,于是取得大胜,因为功劳大免遭责
罚,当时的人把他比作汉朝的冯奉世、甘延寿。他 被授予冀州刺史,逐渐升迁至司隶校
尉。等到魏帝向晋禅让时,李熹以司隶校尉的官职代理司徒的职务。 泰始初年,他被封为
祁侯。

立皇太子后,任命李熹为太子太傅。自魏明帝以 后,太子之位长久空置,制度荒废缺
损,官员不完备,詹事、左右率、庶子、中舍人等官职都没设置,太 傅、少傅共同代理众
事。李熹在位多年,教训道义尽心谋划。因年老退位。当初,李熹任仆射时,凉州的 敌人
入侵边境,李熹倡导大义派兵讨伐他们。朝廷官员认为出兵不易,敌人不足以造成祸患,
最 终不听李熹的提议。后来敌人果然极端放肆,凉州覆没,朝廷很后悔。李熹自从做官,
家中没有积蓄,亲 朋好友甚至共享衣食,未曾利用朝廷官员身份谋私。等到他死后,被追
赠为太保,谥号成。


7.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完颜陈和尚,丰州 人,系出萧王诸孙。贞祐中,陈和尚年二十余,为北兵

所掠,大帅
甚爱之,置帐下。 时陈和尚母留丰州,从兄斜烈事之甚谨。陈和尚在北岁余,托以省母,
乞还。大帅以卒监之至丰,乃与斜 烈劫杀监卒。夺马奉其母南奔大兵觉合骑追之由他路得
免既而失马母老不能行载以鹿角车兄弟共挽南渡河 宣宗

奇之陈和尚天资高明,雅好文
史,人以秀才目之。正大二年,斜烈落帅职,例为 总领,屯方城。陈和尚随以往,凡兄军
中事皆预知之。斜烈时在病,军中李太和者,与方城镇防军葛宜翁 相殴,诉于陈和尚,宜
翁事不直,即量笞之。宜翁素凶悍,耻以理屈受杖,竟郁郁以死,留语其妻,必报 陈和
尚。妻讼陈和尚以私忿侵官,故杀其夫,诉于台省。以故陈和尚系狱。议者疑陈和尚倚兵
阃 之重,必横恣违法,当以大辟。奏上,久不能决。未几,斜烈卒。上闻,始驰赦陈和


尚, 曰:“有司奏汝以私忿杀人。今以汝兄故,曲法赦汝,天下必有议我者。汝奋发立功
名,始以我为不妄赦 矣。”陈和尚且泣且拜,不能出一言为谢。乃以白衣领紫微军都统,逾
年转忠孝军提控。五年,北兵入大 昌原,平章合达问谁可为前锋者,陈和尚出应命。先已
沐浴易衣,若将就木然者,擐甲上马不反顾。是日 ,以四百骑破八千众,名动天下。六
年,有卫州之胜。八年,有倒回谷之胜。九年正月,三峰山之败,走 钧州。城破,大兵
入,即纵军巷战。陈和尚趋避隐处,杀掠稍定乃出,自言曰:“我金国大将,欲见白事 。”
兵士以数骑夹之,诣行帐前。时欲其降,斫足胫折不为屈,豁口吻至耳,噀血而呼,至死
不 绝,时年四十一。是年六月,诏赠镇南军节度使,勒石纪其忠烈。

(摘编自《金史·忠义传》)

【注释】①北兵:蒙古兵。②宣宗:金朝第八位皇帝, 1213年至1224年在位。1234年
金朝灭亡。

(1)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夺马奉其母/南奔大兵觉/合骑追之/由他路得免/既而失马/母老不能行载/以鹿角
车 兄弟共挽/南渡河/宣宗奇之/

B. 夺马奉其母南奔/大兵觉/合骑追之/由他路得免/既 而失马/母老不能行/载以鹿角
车/兄弟共挽南渡河/宣宗奇之

C. 夺马奉其母/ 南奔大兵觉/合骑追之/由他路得免/既而失马/母老不能行/载以鹿角
车/兄弟共挽/南渡河/宣宗奇 之/

D. 夺马奉其母南奔/大兵觉/合骑追之/由他路得免/既而失马/母老不能行载/以 鹿角
车兄弟共挽/南渡河/宣宗奇之/

(2)下列对文中加下划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从兄,指父亲的亲兄弟即自己的伯父、叔父的儿子中比自己年龄大的,也称“从父兄” ,
现在一般称“堂兄”。

B. 台省,汉朝的尚书台、三国魏的中书省,都是代表皇 帝发布政令的中枢机关,后因以“台
省”指政府的中央机构。

C. 白衣,犹“布衣 ”“乌衣”,古代平民穿的衣服。后世以此借指平民,亦用来指代无功名或
无官职的读书人。

D. 勒石,刻石记功,亦指立碑。此典故出自《后汉书》“勒石燕然”,当时东汉窦宪破北匈
奴后,封燕然山,刻石记功。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陈和尚出身高贵,天资聪颖。他是金朝贵族,身为武将而有才名,雅好读书,颇受时人
称赞。

B. 陈和尚善于应变,处事灵活。他被蒙古兵俘虏后,虽受赏识,但以探望母亲为借口回到
丰州。

C. 陈和尚守法不阿,性情刚烈。他因误判葛宜翁案而锒铛入狱,但内心坦然,坚信自己清
白无辜。

D. 陈和尚能征善战,忠心报国。他屡破蒙军,“力挽大厦之将倾”,功绩显赫,终于壮烈殉
国。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议者疑陈和尚倚兵阃之重,必横恣违法,当以大辟。

②先已沐浴易衣,若将就木然者,擐甲上马不反顾。

【答案】 (1)B

(2)C

(3)C

(4)①议论的人怀疑陈和尚依仗统率军队的重大权势,必定横行恣肆,违犯法律,判处
死刑。

②他先前就已经洗澡更换了衣服,好像就要去死一样,披挂铠甲骑上战马,不再回头看。

【解析】【分析】(1)本题根据对原文文句的理解,“夺马奉其母南奔” 夺过马侍候着母
亲 向南奔逃,“南奔”做状语不能断开,所以可以排除AC两项。根据理解原文文句,“载以
鹿角车”就用 鹿角车载着她,可以排除D。故答案选B。

(2)选项C,“白衣”“布衣”“乌衣”三者 内涵同中有异。布衣,古代平民穿的衣服,借指平
民:鸟衣,黑色衣服,古代贫贱者之服,借指穿黑衣的 差役。故答案选C。

(3)选项C,“因误判葛宜翁案而锒铛入狱理解错误,原文是“宜翁 事不直,即量笞之”,
“宜翁……留语其妻,必报陈和尚。故答案选C。

(4)此 题中的①“疑”怀疑;“倚”依仗;“之”结构助词,的;“横恣”横行恣肆;“以”介词。
②“已”已 经;“易衣”换了衣服;“若”好像;“然”的样子;“擐”披挂;“顾”回头看。

故答案为:⑴B;⑵C;⑶C;

⑷①议论的人怀疑陈和尚依仗统率军队的重大权势,必定横行恣肆,违犯法律,判处死
刑。 ②他先前就已经洗澡更换了衣服,好像就要去死一样,披挂铠甲骑上战马,不再回
头看。
【点评】(1)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文言文断句要根据常见的句首句尾语气词、句
式、修辞 、意思进行断句。本题可以根据句中动词、虚词、句子结构,抓住关键词,然后
根据语意进行断句。
(2)本题考查文化常识的理解识记能力。文化常识的积累有助于解读文言文,文化常识
一般包括官职、宗教礼仪、服饰、年龄称谓、有特殊意义的专有名词等,学习过程中注意
准确积累。< br>
(3)本题考查把握内容要点和鉴赏作品人物形象的能力。此类题目要梳理原文内容,准确把握文章大意。然后锁定目标句,把各个选项与原文内容进行细致比对,逐个排除。

(4)此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文言文句翻译首先要做到直译为主,意译为辅,一定
要字字落实,尤 其是句中重点字词,如:实词中的通假字、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翻译
重点语句是一项综合能力的体现 ,不仅要求学生具有丰富的文言词汇知识储备,还要有一
定的古汉语语法知识,同时要求语言表达流畅与 优美。

【参考译文】

完颜陈和尚,是丰州人。出身于萧王的孙子 辈。贞祐年间,陈和尚二十多岁,被蒙古兵
掳掠,蒙古军大帅很喜爱他,将他安置在军帐中。当时陈和尚 的母亲留在丰州,堂兄安平
都尉完颜斜烈侍奉她很恭敬。陈和尚在北方一年多,假托要探视母亲,乞求回 家。大帅派
士兵监视他来到丰州,他就与完颜斜烈劫持杀死了监视的士兵。夺过马侍候着母亲向南奔逃,大军发觉后,集合骑兵追赶他们,(他们因为)走其他的道路得以逃脱。不久又丧失

了马,母亲年老不能行走,(他们)就用鹿角车载着她,兄弟两人共同拉着,向南渡过黄
河。宣宗感 到很惊奇。陈和尚天资聪慧,一向爱好文史,人们把他看着是优秀的人才。正
大二年,完颜斜烈被罢去元 帅之职,按规定改任总领,屯驻在方城。陈和尚跟随他前往,
凡是堂兄军中的事务他都参与并了解内情。 完颜斜烈当时正患病,军队中李太和与方城镇
防军军士葛宣翁相殴斗,向陈和尚申诉,葛宜翁的事理有亏 ,陈和尚就参酌军令笞打了
他。葛宜翁一向凶横强悍,以输理受杖刑为耻辱,竟然忧郁苦闷而死去,(他 )留话告诉
妻子,一定要报复陈和尚。宜翁的妻子控告陈和尚因为私人愤恨侵犯官吏职权,有意谋杀地的丈夫,向御史台申诉。因为这个缘故,陈和尚被关在狱中。议论的人怀疑陈和尚依仗
统率军队的 重大权势,必定横行恣肆,违犯法律,判处死刑。奏章呈递上去,很长时间不
能决断。不久,完颜斜烈去 世。皇帝听到消息,才立即赦免了陈和尚,说:“主管部门上奏
你因为私人愤恨杀人。现在因为你兄长去 世(的缘故),我违背法令放免你,天下一定会
有议论我的人。你发奋努力,建立功名,天下人才会认为 我不是随意救免你的。”陈和尚边
哭边行拜礼,说不出一句感谢的话。(他)于是以平民百姓身份接受紫 微军都统的职务,
过了一年调任忠孝军提控官。正大五年,蒙古军进攻大昌原(今甘肃宁县东南),总帅 平
章政事完颜合达问谁可为前锋,陈和尚应声而出。他先前就已经洗澡更换了衣服,好像就
要去 死一样,披挂铠甲骑上战马,不再回头看。这一天,他率领四百名骑兵打败了蒙古兵
八千之众,名声震动 天下。正大六年,取得卫州之战的胜利,正大八年,取得倒回谷之战
的胜利。正大九年正月,三峰山之战 战败,(他)跑到钧州。钧州城被攻破,蒙古大军入
城,(陈和尚)就任由士兵在街巷中作战。陈和尚躲 藏在偏僻隐蔽的地方,等到军队杀我
掳掠稍微结束才出来,自己声称:“我是金国大将,要见大帅禀告事 情。”兵士们用几个骑
兵将他夹在中间,来到行营军帐前面。当时蒙古军想叫他归降,他被砍去脚折断胫 骨也不
屈服,嘴被割开,创口一直连到耳朵边,他仍然喷血呼喊,喊声到死也不停止,当时他年
龄是四十一岁。这年六月,(哀宗)下诏赠镇南军节度使,刻石立碑纪念他忠烈的事迹。


8.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叶 生

蒲松龄

淮阳叶生者,失其名字。文章词赋,冠绝当时;而所如不偶 , 困于名场。会关东丁乘
鹤,来令是邑。见其文,奇之。召与语,大悦。值科试,公游扬于学使,遂领冠军 。公期
望綦切。闱后,索文读之,击节称叹。不意时数限人,文章憎命,榜既放,依然铩羽。生
嗒丧而归,愧负知己,形销骨立,痴若木偶。公怜之,相期考满入都,携与俱北。生甚感
佩,辞而归,杜 门不出。无何,寝疾。公遗问不绝;而服药百裹,殊罔所效。

公适以忤上官免,将解 任去。函致生,其略云:“仆东归有日;所以迟迟者,待足下耳。
足下朝至,则仆夕发矣。”生持书啜泣 ,寄语来使:“疾革难遽瘥 , 请先发。”公不忍去,
徐待之。

逾数日 ,门者忽通叶生至。公喜,逆而问之。生日:“以犬马病,劳夫子久待,万虑不
宁。今幸可从杖履。”公 乃束装戒旦。抵里,命子师事生,夙夜与俱。公子名再昌,时年十
六,尚不能文。然绝慧,居之期岁,便 能落笔成文。益之公力,遂入邑庠,旋中亚魁。公
以其久客,恐误岁试,劝令归省。惨然不乐。公不忍强 ,嘱公子至都为之纳粟。公子又捷


南宫,授部中主政。携生赴监,与共晨夕。逾岁,生入 北闱,竟领乡荐。会公子差南河典
务,因谓生日:“此去离贵乡不远。先生奋迹云霄,锦还为快。” 生亦喜。

归见门户萧条,意甚悲恻。逡巡至庭中,妻携簸具以出,见生,掷具骇走。 妻遥谓曰:
“君死已久,何复言贵?所以淹君柩者,以家贫子幼耳。今阿大亦已成立,勿作怪异吓生人。”生闻之,怃然惆怅。逡巡入室,见灵柩俨然,扑地而灭。妻惊视之,大恸,抱衣悲
哭。公子闻 之,涕堕垂膺。即命驾哭诸其室出橐营丧葬以孝廉礼又厚遗其子为延师教读言
于学使逾年游泮。

异史氏曰:“魂从知己,竟忘死耶?闻者疑之,余深信焉。嗟乎!遇合难期,遭逢不偶。
古今痛哭之人,卞和惟尔;颠倒逸群之物,伯乐伊谁?天下之昂藏

沦落如叶生其人者,亦复不少,顾安得令威复来,而生死从之也哉?噫!”

(节选自《聊斋志异·叶生》,有改动)

【注释】①昂藏:仪表堂堂,气度不凡。

(1)对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而所如不偶 不偶:不对等 B. 疾革难遽瘥 瘥:病愈

C. 公喜,逆而问之 逆:迎接 D. 所以淹君柩者 淹:长久停留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下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公游扬于学使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B. 辞而归,杜门不出 则知明而行无
过矣

C. 以犬马病 但以刘日薄西山 D. 余深信焉 去今之墓而葬焉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叶生终其一生于科考,甚至死后也没有断绝;他知恩图报,因感念丁公的知遇之恩,不
离不弃,死后化作灵魂去报恩,终让丁公实现科考梦想。

B. 作者并非仅仅叙述了 一个凄恻动人的故事,比照叶生,结合作者自己科考的辛酸往事,
不难得出这样一个结论:作者是借科考 之事,抒孤愤之情。

C. 本文文笔简练,描写细腻,故事情节曲折离奇,结构布局严谨巧妙 ,力避平铺直叙、平
淡无奇,做到了奇幻多姿,浪漫主义手法高超。

D. 通过“异 史氏曰”,卒章显志,既高度概括了故事情节,又谈了自己的看法,更抒发了对
科考取士以及难得如丁公 那样的知己的感慨。

(4)用“”给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

即命驾哭诸其室出橐营丧葬以孝廉礼又厚遗其子为延师教读言于学使逾年游泮。

(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不意时数限人,文章憎命,榜既放,依然铩羽。

②天下之昂藏

沦落如叶生其人者,亦复不少,顾安得令威复来,而生死从之也哉?

【答案】 (1)A

(2)C

(3)A

(4)即命驾哭诸其室 出橐营丧 葬以孝廉礼 又厚遗其子 为延师教读 言于学使 逾
年游泮。

(5)①没料想时运限人,文章虽好命不佳,发榜后,叶生仍旧名落孙山。

< p>
②天下才华不凡却如叶生那样沦落的才子,也是不少,回首四顾,天下哪里会再有一个丁
乘 鹤出现,让人生跟随他呢?

【解析】【分析】(1)A项,而所如不偶。但是命运不济。不偶 :不幸,不好。B项,疾
革难遽瘥。我的病很重,很难立即痊愈。瘥:病愈C项,公喜,逆而问之。丁公 大喜,迎
上前来慰问他。 逆:迎接D项,所以淹君柩者。之所以一直停放着您的棺木没有埋葬。
淹:长久停留故选A。

(2)A项,介词,在介词,被。B项,表承接表递进。C项,连词, 因为。D项,句
末语气助词,不译兼词,相当于“于之”。故选C。

(3)A项,“终让丁公实现科考梦想”错,是帮助丁公实现了科考梦想。故选A。

(4) “即命驾哭诸其室”从结构上来看是完整的,并且后面“出橐营丧”承前省略主语,领
起另一句子,所以 在“室”和“丧”后停顿;通过一个“又”字可知,“葬以孝廉礼”及“厚遗其子”
是两个完整的句子, 所以在“礼”和“子”后停顿;“为延师教读”是针对“其子”的,所以在“读”
后停顿;“言于学使” 和“逾年游泮”结构完整,意思清楚,所以在“使”后停顿。

(5) “不意”没料想到。 “时数”时运。“憎命”好命不佳。“依然”仍旧。“铩羽”名落孙山。昂
藏:仪表堂堂,气度不凡。“ 顾”回首四顾。“从”跟随。 “沦落如叶生其人” 叶生那样沦落的
才子

故答案为:⑴A;⑵C;⑶A;

⑷即命驾哭诸其室 出橐营丧 葬以孝廉礼 又厚遗其子 为延师教读 言于学使 逾年游
泮。

⑸①没料想时运限人,文章虽好命不佳,发榜后,叶生仍旧名落孙山。 ②天下才华不凡
却如叶生那样沦 落的才子,也是不少,回首四顾,天下哪里会再有一个丁乘鹤出现,让人
生跟随他呢?

【点评】(1)此题考查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和识记能力。文言实词的理解,重在平时积
累, 但也不能死记硬背,记忆时要结合句意,注意归纳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
类活用等,对课文注 释中有明确注明的字词要加强记忆。答题的方法有“结构分析法”“语法
分析法”“形旁辨义法”“套用 成语法”“套用课本法”,但这些方法都需要一定的文言功底,最
好方法是把所给的词义代到原文中去, 看语意是否通顺来确定答案的正确与否。

(2)此题考查文言虚词的理解与辨析能力。这类 题,要求学生平时注重识记,积累,掌
握文言18个虚词的常规用法;当然也可以借助语境或利用教材所 学作迁移联想等来推断词
义。

(3)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筛选文本重 要信息的基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
要学生准确翻译理解文言内容,特别是侧重于对文章要点的具体把握 ,这是解答本段文字
的关键所在,在解答的时候要突出这一点内容。

(4)此题考 查文言文的断句能力。文段休问长与短,熟读精思是关键。内容大意全理
解,始可动手把句断。联系全文 前后看,先易后难细分辨。紧紧抓住“曰”“云”“言”,对话最
易被发现。常用虚词是标志。

(5)此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的能力。翻译题是区分度较大的题目,一定要注意直译,
注意 重点字,还要注意文言句式,如果有考纲规定的“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句”“定语
后置句”“ 介宾短语后置句”“省略句”,在翻译中一定要有所体现。


【参考译文】

(河南)淮阳有个姓叶的秀才,不知道他的名 字。(他的)文章词赋,在当时首屈一
指;但是命运不济,始终未能考中举人。恰巧关东的丁乘鹤,来担 任淮阳县令。(他)见
到叶生的文章,认为不同寻常,便召叶生来谈话,(结果)非常高兴。到了开科考 试的时
候,丁公在学使面前称赞叶生,使他得了科试第一名。丁公对叶生的前途寄予极大的希
望 。乡试考完,丁公要叶生的文稿来阅读,拍案叫好。没料想时运限人,文章虽好命不
佳,发榜后,叶生仍 旧名落孙山。他垂头丧气地回到家,感到辜负了丁公的期望,很惭
愧,身形消瘦,呆如木偶。丁公很同情 他,约好等自己三年任满进京,带着他一起北上。
叶生非常感激,辞别丁公回家,从此闭门不出。没过多 久,叶生病倒在床上。丁公经常送
东西慰问他;可是叶生服用了一百多副药,根本不见效。

丁公正巧因冒犯上司被免了官职,将要离任回乡。他给叶生写了封信,大致意思说:“我
东归的日期已经定了,所以迟迟不走的原因,是为了等待您。您若早晨来到,我晚上就可
以上路了。” 叶生看着信哭得非常伤心,他让送信人捎话给丁公说:“我的病很重,很难立
即痊愈,请(您)先动身吧 。”送信人回去如实说了。丁公不忍心就走,仍慢慢等着他。

过了几天,看门的人忽 然通报说叶生来了。丁公大喜,迎上前来慰问他。叶生说:“因为
小人的病,有劳先生您久等,心里怎么 也不安宁。今天有幸可以跟随在您身边了。”丁公于
是整理行装赶早上路。丁公回到家,让儿子拜叶生为 师,并让好好伺候,早晚都和他住在
一起。丁公子名叫再昌,当时十六岁,还不能写文章。但是却特别聪 慧,过了一年,公子
便能落笔成文。加上丁公的力量,于是他进了县学成为秀才,不久就考了个第二名。 丁公
认为叶生长期客居外省,怕他耽误了参加岁试,便劝他回家。叶生听说后脸上现出了凄惨
不 乐的神色。丁公不忍心强让他走,就叮嘱公子到京城参加会试时,一定要为叶生稍纳个
监生。丁公子考中 了进士,被授部中主政。上任时带着叶生,并送他进太学国子监读书,
与他早晚在一起。过了一年,叶生 参加顺天府乡试,终于考中了举人。正遇上丁公子奉派
主管南河公务,他就对叶生说:“此去离您的家乡 不远。先生已经功成名就,衣锦还乡该何
等令人高兴。”叶生也很喜悦。

( 叶生)到家(下车),看见自己的门户很萧条,心里非常难过。(他)慢慢地走到院
子里。妻子(正好) 拿着簸箕从屋里出来,猛然看到叶生,(吓得)扔了簸箕就走。妻子
站在远处对他说:“您死了已经很久 了,有什么话想要说吗?之所以一直停放着您的棺木没
有埋葬,是因为家里贫穷和儿子太小的缘故。如今 儿子已经长大成人,请不要作怪来惊吓
活人。”叶生听完这些话,显得非常伤感和懊恼。(他)慢慢进了 屋,见自已的棺材还停放
在那里,便一下扑到地上没了踪影。妻子惊恐地看了看,悲痛极了,抱起地上的 衣服伤心
地大哭起来。丁公子听说,泪水浸湿了胸前的衣服。他立即乘着马车哭奔到叶生的灵堂祭
拜;出钱修墓办理丧事,用举人的葬礼安葬了叶生。又送了很多钱财给叶生的儿子,并为
他请了老师教 读。后来丁公子向学使推荐,使叶生的儿子第二年入县学成了秀才。

异史氏说:魂魄 跟从知己,竟然会忘记自己已经死了?听说的人都表示怀疑,我却深信
不疑。叹息啊!命运不蹇,时运不 济,经历之处,总难遇合。古今痛哭的人,只有献和氏
璧的卞和和你啊;举世贤愚倒置,(能慧眼识人的 )伯乐如今又在哪里?天下才华不凡却
如叶生那样沦落的才子,也是不少,回首四顾,天下哪里会再有一 个丁令威出现,让人生
死跟随他呢?唉!



9.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伊尹论

苏 轼

办天下之大事者,有天下之大节者也。立天下之大节者,狭天下者也。夫以天下之 大而
不足以动其心,则天下之大节有不足立,而大事有不足办者矣。

今夫匹 夫匹妇皆知洁廉忠信之为美也,使其果洁廉而忠信,则其智虑未始不如王公大人
之能也。惟其所争者,止 于箪食豆羹,而箪食豆羹足以动其心,则宜其智虑之不出乎此
也。箪食豆羹,非其道不取,则一乡之人, 莫敢以不正犯之矣。一乡之人,莫敢以不正犯
之,而不能办一乡之事者,未之有也。推此而上,其不取者 愈大,则其所办者愈远矣。让
天下与让箪食豆羹,无以异也。治天下与治一乡,亦无以异也。然而不能者 ,有所蔽也。
天下之富,是箪食豆羹之积也。天下之大,是一乡之推也。非千金之子,不能运千金之资。贩夫贩妇得一金而不知其所措,非智不若,所居之卑也。

孟子曰:“伊尹耕 于有莘之野,非其道也,非其义也,虽禄之天下,弗受也。”夫天下不
能动其心,是故其才全。以其全才 而制天下,是故临大事而不乱。古之君子,必有高世之
行,非苟求为异而已。卿相之位,千金之富,有所 不屑,将以自广其心,使穷达利害不能
为之芥蒂,以全其才,而欲有所为耳。后之君子,盖亦尝有其志矣 ,得失乱其中,而荣辱
夺其外,是以役役至于老死而不暇,亦足悲矣。

孔子 叙书至于舜、禹、皋陶相让之际,盖未尝不太息也。夫以朝廷之尊,而行匹夫之
让,孔子安取哉?取其不 汲汲于富贵,有以大服天下之心焉耳。夫太甲之废天下未尝有是
而伊尹始行之天下不以为惊以臣放君天下 不以为僭既放而复立太甲不以为专。何则?其素
所不屑者,足以取信于天下也。彼其视天下眇然不足以动 其心,而岂忍以废放其君求利也
哉?

后之君子,蹈常而习故,惴惴焉惧不免 于天下,一为希阔之行,则天下群起而诮之。不
知求其素,而以为古今之变时有所不可者,亦已过矣夫。

(选自《唐宋八大家散文广选•新注•集评》苏轼卷)

(1)对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立天下之大节者,狭天下者也 狭 :使……狭小 B. 然而不能者,有所蔽也 蔽:
蒙蔽

C. 是以役役至于老死而不暇 役役:劳苦不息 D. 后之君子,蹈常而习故 蹈:遵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下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夫以天下之大而不足以动其心 到则披草而坐

B. 伊尹耕于有莘之野 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

C. 则天下群起而诮之 士大夫之族

D. 以其全才而制天下 君何以知燕王

(3)下列对原文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苏轼从儒家的伦理标准出发,要求人们的行为应符合道德规范,并提出了“办天下之大 事
者,有天下之大节者也”的观点。


B. 紧承首段提出的观点,文 章第二段通过对王公大人和匹夫匹妇的比较,说明不取者愈
大,所办者愈远。

C. 文章第三、四段引述孟子和孔子的相关材料,就是为了证明“办天下之大事者,有天下之
大节者也”,从 而使文章行文更严谨。

D. 作者认为伊尹是符合儒家道德规范的贤者,不以自己的得失而进 退,不以自己的荣辱而
喜忧,穷达利害都不能动摇其对精神本质,也即道义的追求。

(4)用“/”给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

夫 太 甲 之 废 天 下 未 尝 有 是 而 伊 尹 始 行 之 天 下 不 以 为 惊 以 臣 放 君 天 下 不 以 为
僭 既 放 而 复 立 太 甲 不 以 为 专

(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伊尹耕于有莘之野,非其道也,非其义也,虽禄之天下,弗受也。

②彼其视天下眇然不足以动其心,而岂忍以废放其君求利也哉?

【答案】 (1)A

(2)D

(3)C

(4)夫太甲之废/天下 未尝有是/而伊尹始行之/天下不以为惊/以臣放君/天下不以为
僭/既放而复立/太甲不以为专

(5)①伊尹在有莘国的郊外耕作,倘若不合乎道,又不合乎义,就是拿整个天下作为他
的 俸禄,他也不接受。

②伊尹看待天下,感到十分渺小,不足以打动他的心,难道忍心用 废黜放逐他的国君来求
得好处吗?

【解析】【分析】(1)A项,“狭”,应为意动 用法,以……为狭。使动用法:是谓语动词具
有“使之怎么样”的意思,即此时谓语动词表示的动作不是 主语发出的,而是由宾语发出
的。意动用法:是某些词用作动词充当谓语时其动作属于主观上的感觉、看 待或评价。该
句释义为“树立了天下崇高节操的人,是把天下看得十分狭小的人”。故选A。

(2)A项,前句“而”连词,表转折;后句“而”连词,表修饰。B项,前句“于”介词,在;后句“于”介词,对 。C项,前句“之”代词,他;后句“之”代词,这。D项,“以”都是介词,
凭借。故选D。

(3)C项,文章第三段引述孟子的材料,为了表明“古之君子,必有高世之行,非苟求为
异 而已”;文章第四段引述孔子的材料,就是为了“彼其视天下眇然不足以动其心,而岂忍
以废放其君求利 也哉?”故选项错误。故选C。

(4)本句关键是三个句式工整的句子是解题的关键,“天 下不以为惊”“天下不以为僭”“太
甲不以为专”,然后找出句中名词代词,“太甲”“ 天下”,然后 根据语法、句式以及句意进行
即可。句中“太甲”与“废”是主谓结构,不要断开;注意“是”为指示代 词,不要断开。

(5)此题注意,“耕于有莘之野”为状语后置。“道”“义”为名词作动 词解释为合乎道,合乎
义。“眇然”解释为渺小的样子。

故答案为:⑴A;⑵D;⑶C;

⑷ 夫太甲之废/天下未尝有是/而伊尹始行之/ 天下不以为惊/以臣放君/天下不以为僭
/既放而复立/太甲不以为专 ⑸ ①伊尹在有莘国的郊外耕作 ,倘若不合乎道,又不合乎


义,就是拿整个天下作为他的俸禄,他也不接受。②伊尹看待 天下,感到十分渺小,不足
以打动他的心,难道忍心用废黜放逐他的国君来求得好处吗?

【点评】(1)此题考查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和识记能力。文言实词的理解,重在平时积
累, 但也不能死记硬背,记忆时要结合句意,注意归纳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
类活用等,对课文注 释中有明确注明的字词要加强记忆。答题的方法有“结构分析法”“语法
分析法”“形旁辨义法”“套用 成语法”“套用课本法”,但这些方法都需要一定的文言功底,最
好方法是把所给的词义代到原文中去, 看语意是否通顺来确定答案的正确与否。

(2)此题考查文言虚词的理解与辨析能力。这类 题,要求学生平时注重识记,积累,掌
握文言18个虚词的常规用法;当然也可以借助语境或利用教材所 学作迁移联想等来推断词
义。

(3)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筛选文本重 要信息的基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
要学生准确翻译理解文言内容,特别是侧重于对文章要点的具体把握 ,这是解答本段文字
的关键所在,在解答的时候要突出这一点内容。

(4)此题考 查文言文的断句能力。文段休问长与短,熟读精思是关键。内容大意全理
解,始可动手把句断。联系全文 前后看,先易后难细分辨。紧紧抓住“曰”“云”“言”,对话最
易被发现。常用虚词是标志。

(5)此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的能力。翻译题是区分度较大的题目,一定要注意直译,
注意 重点字,还要注意文言句式,如果有考纲规定的“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句”“定语
后置句”“ 介宾短语后置句”“省略句”,在翻译中一定要有所体现。

【参考译文】

做天下大事业的人,是具备天下崇高节操的人;树立了天下崇高节操的人,是把天下看
得十分狭小的人。凭借着广大的天下却不足以打动他的心,那么,天下的崇高节操就有不
够他树立的,天 下的大事业也有不够他做的了。

现今那些普通的男男女女,都知道廉洁、忠义、守信 是美好的,如果他们果真廉洁、忠
义、守信,那么他们的思虑、智慧未必赶不上王公大人们的所能。只是 由于他们争夺的不
过是一竹筐饭、一盘肉汤,而一竹筐饭、一盘肉汤足以打动他们的心,那么他们的思虑 、
智慧,不超出这个就是应该的了。一竹筐饭、一盘肉汤,倘若不是通过正当的途径就不去
获取 ,那么一乡的人,就没有谁敢采用不正当的手段来冒犯他了。一乡的人没有谁敢采用
不正当的手段来冒犯 他,却不能办好一乡事情的人,从来没有过。依照这个推论,他不拿
取的东西越大,那么他能办的事情也 就越大了。把天下让出去跟把一竹筐饭、一盘肉汤让
出去,没有什么不一样;治理天下跟治理一乡,也没 有什么不一样。但是仍不能做到,是
因为有蒙蔽他们的东西。天下的财富,是由一竹筐饭、一盘肉汤聚集 起来的;天下这么广
大,是由一个乡推演而来的。倘若不是拥有千金的富家子弟,就不能贩运价值千金的 资
财。那些出售货物的男女小商人,得到一金都不知道怎么放置,不是他们的智商不如富贵
家子 弟,而是由于他们处的地位十分卑下。

孟子说:“伊尹在有莘国的郊外耕作,倘若不 合乎道,又不合乎义,就是拿整个天下作为
他的俸禄,他也不接受。”天下都不能打动他的心,所以他的 品德完美了;凭借他完美的品
德来执掌天下,所以面临大事而不惑乱。古时候有道德的人,一定有超出世 人的品行,并
不是贪求想跟一般人不同罢了。卿相这样的高官显位,价值千金的财富,也有所不顾,要< /p>


用这个来使自己的心胸宽广,使得困窘、得志、利益、祸害都不能成为他心中的芥蒂,来< br>完善他的道德,想要有所作为罢了。后代有道德的人,大概也曾有过这样的志向,但得与
失在他心 中扰乱,荣与辱在他身外纠缠,所以辛辛苦苦地直到老死也无暇顾及自己的志
向,也够可悲的了!

孔子为《书经》作序说到虞舜、夏禹、皋陶相互推让天下的时候,未尝不长长地叹息。朝廷多么尊贵,可他们却像普通人那样将它推来让去,孔子看中了他们的哪一点呢?孔子
看中了他们 对富贵不急切地追求,有用来使天下人的心完全折服的功效罢了。太甲被废
黜,天下未尝有过这种做法, 而伊尹开始推行它,天下的人不以为骇怪;以臣下的身份放
逐国君,天下的人不以为僭越;已经放逐又重 新扶立,太甲不认为是独断专行。为什么
呢?因为伊尹平常不屑一顾的东西,足够用来取得天下人的信任 。伊尹看待天下,感到十
分渺小,不足以打动他的心,难道忍心用废黜放逐他的国君来求得好处吗?
后代有道德的人,遵循常规,习惯旧例,惴惴不安,害怕不被天下的人宽赦,一做出罕< br>见的行为,天下的人就群起嘲讽他,不知道探求他平素的行为,却认为古今是有变化的,
现今就是 有不能去做的事,这其实是大错特错了啊!


10.阅读下面的内容,完成下列小题。

芙蕖 ①

李渔

芙蕖与草本诸花似觉稍异,然有根无树,一岁一生,其性同也。谱云: “产于水者曰草芙
蓉,产于陆者曰旱莲。”则谓非草木不得矣。予夏季倚此为命者,非故效颦于茂叔而袭 成说
于前人也。芙蕖之可人,其事不一而足,请备述之。

群葩当令时,只在 花开之数日,前此后此皆属过而不问之秋矣。芙蕖则不然。芙蕖自荷
钱出水之日,便为点缀绿波;及其茎 叶既生,则又日高日上,日上日妍。有风既作飘飖之
态,无风亦呈袅娜之姿,是我于花之未开,先享无穷 逸致矣。迨至菡萏成花,娇姿欲滴,
后先相继,自夏徂秋,此则在花为分内之事,在人为应得之资者也。 及花之既谢,亦可告
无罪于主人矣;乃复蒂下生蓬,蓬中结实,亭亭独立,犹似未开之花,与翠叶并擎, 不至
白露为霜而能事不已。此皆言其可目者也。

可鼻,则有荷叶之清香,荷花之异馥;避暑而暑为之退,纳凉而凉逐之生。

至其可人之口者,则莲实与藕皆并列盘餐而互芬齿颊者也。

只有霜中败叶,零落难堪,似成弃物矣;乃摘而藏之,又备经年裹物之用。

是芙蕖也 者,无一时一刻不适耳目之观,无一物一丝不备家常之用者也。有五谷之实而
不有其名,兼百花之长而各 去其短,种植之利有大于此者乎?

予四命之中,此命为最。无如酷好一生。竟不得 半亩方塘为安身立命之地。仅凿斗大一
池,植数茎以塞责,又时病其漏。望天乞水以救之,怠所谓不善养 生而草菅其命者哉。

【注释】①芙蕖:莲花

(1)对《芙蕖》一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A. 作者先总说芙蕖之“可人”,然后分别从“可目”“可口”“可用”“可种”五个方面说明芙蕖的 特
点。

B. 文章围绕芙蕖的“可人”之处落笔,极言芙蕖的种植之利,甚而将其定 位在“五谷”“百花”之


上。

C. 作者为自己不能辟出半亩方塘来种植芙蕖而感到遗憾,抒发了他酷爱芙蕖、厌弃百花的感
情。

D. 文章以“可目”为写作重点,详细得体,繁简得宜,不仅中心鲜明,而且重点突出。

E. 文章多用偶句,遺词造句,十分优美,不仅体现出事物的不同特点,使之两两对照,相得益彰,< br>而且句式整齐和谐。

(2)结合《莲蓬》《芙蕖》两文的内容,谈谈它们在写莲方面的异同。

【答案】 (1)A,C

(2)相同之处:都从实用价值的角度出发,写莲子清香的味道能满足人的口腹之欲。

不同之处:①《莲蓬》重点写莲蓬的实用性——味美可食,对莲花,仍是延续了传统的大多数
人 的认识,赋予它“超凡脱俗”的人格化品质;而李渔《芙蕖》则全方位写莲,且都从实用方面
写莲各阶段 的“可人”之处。

【解析】【分析】(1)A项,作者先总说芙蕖之“可人”,然后分别从“ 可目”“可鼻”“可
口”“可用”来说明芙蕖的特点,没有“可种”;C项,作者“厌弃百花”,无中生 有;故选AC。

(2)《莲蓬》这篇散文,汪曾祺先生由采莲,写到莲蓬,因为莲蓬的可食 性,然后写到
荷花颜色不同,莲蓬以及莲藕的不同;作者由莲蓬的形状又写到莲蓬的果实莲子,重点写< br>莲蓬的实用性;《芙蕖》这篇文章,李渔先总说芙蕖之“可人”,然后分别从“可目”“可
口”“ 可用”“可种”五个方面说明芙蕖的特点,表达自己对芙蕖的喜爱之情。所以,两篇文章
都从实用价值的 角度出发,写莲子清香的味道能满足人的口腹之欲,不同之处是《莲蓬》重
点写莲蓬的实用性——味美可 食,对莲花,仍是延续了传统的大多数人的认识,赋予它“超凡脱
俗”的人格化品质;而李渔《芙蕖》则 全方位写莲,且都从实用方面写莲各阶段的“可人”之
处。

故答案为:⑴AC;

⑵相同之处:都从实用价值的角度出发,写莲子清香的味道能满足人的口腹之欲。

不同之处 :①《莲蓬》重点写莲蓬的实用性——味美可食,对莲花,仍是延续了传统的大多数
人的认识,赋予它“ 超凡脱俗”的人格化品质;而李渔《芙蕖》则全方位写莲,且都从实用方面
写莲各阶段的“可人”之处。

【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筛选文本重要信息的基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翻译理解文言内容,特别是侧重于对文章要点的具体把握,这是解答本段
文字的关键 所在,在解答的时候要突出这一点内容。

⑵此题考查把握文章写莲方面的异同的能力。第一 步,指明小说运用了哪一种描写手法。
第二步,结合具体情节分析这种描写手法在文句中是如何体现的。 第三步,明确有何效果
或作用。要点明此手法突出了人物的什么形象特点。

【参考译文】

芙蕖和草本花卉好像稍有不同,然而它有根没有木质的树干, 是一年生的植物,这些性
质和草本是相同的。花谱书中说:在水中生长的叫草芙蓉,在陆地生长的叫旱莲 。那么
这就不能说芙蕖不是草本了。我爱芙蕖,在夏季靠这花才能活下去,不是故意效仿周敦颐
重复前人早已说过的话,而是因为芙蕖适合人的心意,它的长处不是一两点就可以讲尽
的,请容我一一说 说它的好处。


在花的最佳观赏时节,只在花开的那几天,在此以前、 以后都属于无人问津的时候。芙
蕖就不是这样:自从荷叶出水那一天,便把水波点缀得一片碧绿;等到它 的茎和叶长出,
则又一天一天地高起来,一天比一天美丽。有风时就作出飘动摇摆的神态,没风时也呈现
出轻盈柔美的风姿。这样,我们在花未开的时候,便先享受它那无穷的逸致情趣了。等到
花苞开 花,姿态娇嫩得简直要滴水,(花儿)先后相继开放,从夏天直开到秋天,这对于
花来说是它的本性,对 于人来说就是应该得到的享受了。等到花朵凋谢,也可以告诉主人
说,没有对不住您的地方;于是又在花 蒂下生出莲蓬,蓬中结了果实,一枝枝独立,还像
未开的花一样,和翠绿的叶子一起挺然屹立(在水面上 ),不到白露节下霜的时候,它所
擅长的本领不会停止。以上都是说它适于观赏的方面。

适宜鼻子(的地方),那么还有荷叶的清香和荷花特异的香气;(以它来)避暑,暑气
就因它而减退;(以它来)纳凉,凉气就因它而产生。

至于它可口的地方,就是莲籽 与藕都可以放入盘中,一齐摆上餐桌,使人满口香味芬
芳。只有霜打的枯萎的叶子,七零八落很不好看, 好象成了被遗弃的废物;但是把它摘下
贮藏起来,又可以在明年用来裹东西。

这样看来,芙蕖这种东西,没有一时一刻不适于人们耳朵和眼睛观赏的,没有哪部分哪
一点不供家常日用 。(它)有五谷的实质而不占有五谷的名义,集中百花的长处而除去它
们的短处。种植的利益难道还有比 它还大的吗?

我视为生命的四种花草中,以芙蕖最为宝贵。可惜酷爱了它一生,却不 能得到半亩方塘
作它容身立足赖以生存的地方。只是挖了个凿斗大的小水池,栽几株来安慰自己,又时常
为小池漏水而忧虑,祈求上天降雨来拯救它,这大概是所说的不善于培养生灵而把它的生
命当作 野草一样作贱吧。

薛谭学讴-议论性散文


重庆复旦中学-三会一课会议记录


双轨制-学习法律心得体会


队知识-赞美父亲的诗歌


自荐书格式-二建成绩


十二生肖成语-见习总结报告


电力局-文员工作总结


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父母的爱作文1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