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大小说课稿1

余年寄山水
689次浏览
2020年08月15日 03:09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高博软件学院-如何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


比大小说课稿

一、说教材:
比大小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三单元1-5的认识和加减
法第 二课时的内容,比大小这一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初步会认、读、
写5以内各数的基础上教学的。这部分 内容是数的概念中最基础的知
识之一,是学生学习数学的开始,也是进一步学习后面数学最重要的
基础。因此,这一教学内容在本册教材中占有重要的作用。
二、说教学目标:
1、知识与 技能:认识符号“>”、“<”、“=”,知道这些符号的含
义,会使用符号“>”、“<”、“=”, 能正确进行大小比较。
2、过程与方法:通过找、数、比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判断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比较的过程中学会相互交流,从而掌
握更多的比较方法。
三、说学情:
一年级学生是7-8岁的儿童,思维活跃,课堂上喜欢表现自己,
在学 习中随意性非常明显,渴望得到教师或同学的赞许。“比大小”
这一内容的教学是在学生已经初步会认、 读、写5以内各数的基础上
教学的。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用1-5各数来表示物体
的个数,还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操作等实践活动,增加感性
认识,初步接触集合、对应、统计 等数学思想。相信本节课内容的教
学,学生掌握并不会感到十分的困难。
说教学策略: < br>结合本班的学情,为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中让学生积
极动手、动眼、动脑、动口,引导 学生通过自己的学习,体验知识的
形成过程,积极开展本节课的教学活动。为更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 br>点,我准备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1、创设情境,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引起学习兴趣。使学生好
学。
2、动手实践 ,探索新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会学,
在学习过程中有意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的能力。
3、运用电脑辅助教学和直观教学等多种手段,以便活跃课堂气
氛,使学生乐学。
四、说教具学具:
本节课我准备采用以下教具和学具:多媒体课件、教科书、6袋
带 有小猴、梨、香蕉和桃子的学具卡片等。


五、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教师自编故事“小猴吃水果”(同时出示主题图):有一天 ,兔
奶奶送给猴爸爸一些水果让猴爸爸带回家给猴宝宝吃,可是,猴宝宝
看到水果一会儿就吵了 起来,同学们,你们能帮猴爸爸找出原因吗?
(培养学生关心他人、帮助他人的良好品德。)
今天我们就来比一比数的大小,板书课题:比大小
(二)、动手实践,探索新知。
1、师:一个猴子吃一个桃子,够吃吗?你是怎样知道的?(学生
小组合作借助学具卡片动手摆一摆、比 一比)学生交流汇报后,教师
在黑板展示:一只猴子对着一个桃子,从而得出结论:3=3 3等于3 教
师介绍等于号的含义与写法。同理导出:3<4 3>2
2、你是怎样认识“>”、“<” 的?给学生足够的时间编口诀,并
交流记忆“>”、“<”的方法。
3、小结方法:大大嘴巴指大数,尖尖嘴巴指小数。
设计意图:通过教师的演示让学生体会 等于的含义就是同样多,并知
道表示同样多的时候要用“=”连接,同时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的好习
惯。同理让学生体会大于和小于的含义。知道在比较两个数的大小时
应该把张口指向大数。
(三)、层次练习,巩固新知。
1、教材17页思考题和18页做一做。
2、课件出示:不看图,比较两个数的大小。
3、课件出示:照样子,比大小。
设计意图:在练习中检验和巩固所学的新知。
(四)、课堂小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到了什么?
学生说自己的收获.
(五)、拓展延伸
你们可以给小猴一些建议吗?










“比大小”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上册)》
第17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这三种符号及其含义,同时
知道这三种符号的读法和作用。
2.使学生知道用“大于、小于、等于”来描述5以内数的大小,
建立符号感。
3.培养学生互相谦让、团结友爱的良好品德。
4.培养学生初步判断、分析及处理问题的能力。
【教具、学具准备】
录音机;投影仪;主题图;图片:9只小猴、4个梨、3个桃、2
根香蕉;1~5数字卡片;学具盒。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情况
(一)你通过预习明白了什么?
(二)有什么地方是你不明白的?
教师板书学生不明白的地方。
二、探究新知
(一)观察主题图,回答问题
要求:看图听故事。
教师自编故事“小猴吃水果” 有一天,兔奶奶送给猴爸爸一些
水果让猴爸爸带回家给猴宝宝吃 ,可是,猴宝宝看到水果一会儿就吵
了起来,同学们,你们能帮猴爸爸找出原因吗?(同时出示主题图)
提问:1.图上有哪些水果?分别是多少? 2.图上有几只猴子?
如果每只猴子吃1个梨、 1个桃、1根香蕉,够不够?
(二)引导学生操作学具,学习 “>”“<”和“=”
1.教学“;”(猴和桃比)。
(1)指导学生操作学具,用一一对应的方法竖排出来,说出谁
多谁少。教师出示相应图片及数字。
(2)教师说明:当桃和猴谁也不多,谁也不少时,我们就说3
只猴和3个桃相等。(板书 :“=”),等于号是两条一样长的线,
请学生跟读“3等于3”。
2.教学“>”(猴和香蕉比)。
(1)学生操作学具,得出猴比香蕉多,也就是3>2(板书3>2)。


(2)请学生观察“>”,教师及时板书书写方法,学生学说顺
口溜帮助其进行形象记忆。
3.教学“<”(猴和梨比)方法同2。
4.请学生观察三道算式,小组讨论,看有什么发现。学 生回答
后,教师用顺口溜帮助学生进行记忆:大数在前用大于,小数在前用
小于,相同数间用等 于;大大嘴巴朝大数,尖尖嘴巴朝小数。
5.发散思维。
(1)看看还有谁和谁能比,几大于几,几小于几?
(2)同学们,你们知道小猴在分水果时出了 什么问题吗?(培
养学生判断、分析问题的能力)你们说说怎样分才公平?(培养学生
处理问题 的能力)
小组讨论后让学生各抒己见。
三、知识运用
(一)教科书第18页“做一做”第1题
学生独立填写,教师注意巡视,及时批改。
四、全课总结
大数在前用大于,小数在前用小于,相同数间用等于;大大嘴巴
朝大数,尖尖嘴巴朝小数。
五、拓展创新
你们可以给小猴一些建议吗?







一年级数学《比大小》教学反思
比较两个抽 象数的大小,是数概念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
年级学生学习数概念的难点。教学时我先引导学生从 已经掌握的比较
物体多少的知识经验出发,让学生独立地将摆放凌乱的水果用一一对
应的方法比 出谁多谁少。在这个基础上再来引导学生比较两个抽象数
的大小的方法。
吃水果是学 生感兴趣的活动,教学时,将猴子吃水果的童话故事
与比多少的数学知识有机地联系起来,使学生在帮助 猴子分水果的过
程中掌握比较数的大小的一般方法,同时感知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
会数学符号 简洁、明了的应用功能。
用特定的符号来刻画客观世界中两个量之间的大小关系是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之一。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学生不但要学习运算符号
“+”、“-”,还要学习关系 符号“<”、“>”和“=”。如何让
刚入校门不久的学生掌握这三种符号的含义并正确使用它们呢?认
识了这三种符号后,我让学生说说你用什么好方法来记住这三个符
号?怎么来区别“<”、“> ”?有的学生说:“左边大,大于号;
左边小,小于号”。有的说:“大于号开口在左边,小于号开口在 右
边”。有的说:“开口旁边是大数,尖尖旁边是小数”。有的说“开
口朝大数,尖尖朝小数” 。学生将符号“<”、“>”的形状内化后
用语言描绘出来,经历这样的活动过程能加深学生对符号的理 解和记
忆。


山东外国语职业-河西学院录取分数线


绍兴会稽山-财务自查报告


2014年高考录取分数线-表情纹怎么去掉


卖蔬菜-关爱老人标语


碧落黄泉-河南教育学院分数线


少先队故事-出国留学申请条件


江苏国税-三峡大学研究生处


毕业答辩开场白-西联汇款手续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