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师版小学五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案

玛丽莲梦兔
994次浏览
2020年08月15日 03:34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四年级作文胜似亲人-河北学业水平测试



西师版小学五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案
新课程标准
知识技能 1、体验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数的过程;理解分数、百分数的意义,了解负数,掌
握必要的运算技能 ;理解估算的意义;掌握用方程表示简单的数量关系、解简单方程
的方法。
2、探索一些图形 的形状、大小和位置关系,了解一些几何体和平面图形的基本特
征;体验图形的简单运动,了解确定物体 位置的方法,掌握测量、识图和画图的基本
方法。
3、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的过程, 掌握一些简单的数据处理技能;体验事
件发生的等可能性,掌握简单的计算等可能性的方法。
数学思考
1、能够对生活中的数字信息作出合理的解释,会用数(合适的量纲)、字母和图< br>表描述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初步形成数感,发展符号意识。
2、在探索简单图形的性质、运动现象的过程中,初步形成空间观念。
3、能根据解决问题的需要,收集与表示数据,归纳出有用的信息。
4、能进行有条理的思考 ,能清楚地表达思考的过程与结果;在与他人交流过程
中,能够进行简单的辩论。
问题解决
1、能从社会生活中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
2、能探索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了解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
3、能借助于数字计算器解决简单的计算问题。
4、初步学会与他人合作解决问题,尝试解释自己的思考过程。
5、能初步判断结果的合理性,经历回顾与分析解决问题过程的活动。
情感态度
1、愿意了解社会生活中与数学相关的信息,主动参与数学学习活动。
2、在他人的鼓励和引导下,尝试克服数学活动中遇到的困难,相信自己能够学好
数学。
3、在运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数学的价值。
4、初步养成乐于思考、实事求是、勇于质疑等良好品质。


教学行事历



周次






































时间




















班学习小组构成
教学内容
组别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组长






























成员

















班学习小组构成
组别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我的教育理想

我的教育理想:

组长






























成员















写给同学们的寄语:





第一单元 小数乘法
小数乘整数(一)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3页例1、例2以及相关的练习。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景探索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进行小数乘整数的计算。
2.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实际问题,感受小数乘法与现实生活的密
切联系。
【教具学具】
多媒体课件、视频展示台。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教师:同学们暑假生活过得很愉快吧?
学生:愉快!
教师:老师这儿收到一位同学在暑假中拍的照片。(课件出示:没有对话框的主
题图)说说照片中的小朋 友在做什么?
学生看图介绍略。
教师:小朋友们的暑假生活真丰富,我们先到这张照片中的菜市场去看看。
课件出 示:放大稍作修改的买菜图,增加有关整数乘法能解决的问题,如:买
每千克茄子6元,买17千克多少 钱等内容。
教师:阿姨们在买菜中遇到了这么多的数学问题,能帮他们解决吗?
学生根据情景图列出算式:6×171.7×60.3×120.8×35
教师:选择这些算式中会算的进行计算。
学生计算后让学生说说选择了哪些题算,估计会出现以下情况。
假设1:学生除了第1道整数乘整数的题能计算外,其余小数乘整数的题都不会



计算。
假设2:有部分学生已经能计算小数乘法。
如果学生会计算小数乘法的题目,则请学生说一说是怎样算的?为什么会这样算?
如果学生不会算小数乘 整数的题,则按以下的思路进行教学设计:
教师:大家都会算6×17,说说你是怎么计算的。
学生回答略。
教师:看看大家都不会算的题是什么样的题?
学生:都是小数乘整数的题目。
教师: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怎样计算小数乘整数的问题。
(板书课题:小数乘整数)
二、合作交流,探索算法
教学例1
教师:我们先来思考买西红柿的问题,“每千克1.7元的西红柿,买6千 克要多
少元”这个问题能不能用我们已经学过的知识来解决呢?
学生独立思考后,组织学生在小组内交流,然后进行全班交流。
可能学生会想出以下方法:
学生1:我是用加法来计算的,因为1.7×6就是6个 1.7相加,即
1.7+1.7+1.7+1.7+1.7+1.7。我算出来的结果是10.2元。
教师:这种方法怎么样?
学生:可以。
学生2:把1.7元转化成用“角”做单位是17角,17×6等于102角,最后再把
102角转化成 用“元”做单位的数是10.2元。
教师:老师对这种解决方法很感兴趣,同学们分析 一下,把“元”化成“角”的
目的是什么?他是采用什么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的?
引导学生讨论出:把“元”化成“角”的目的是把1.7这个小数转化成整数,然
后再计算。他采用的是 “转化”的方法。
教师:对了,这个同学采用的是转化的方法。(板书:转化)除了用 “角”来计算
可以把小数乘法转化为整数乘法以外,你还能想到哪些方法把这个小数乘法转化成整数乘< br>法来做?
学生讨论后回答:把1.7扩大10倍就变成整数了。
教师随学生的回答板书:
1.7×6=17×6=
1.7扩大10倍1 7
×6 ×6
教师:是这个意思吗?
学生:是。
教师:转化成17×6后同学们会计算了吗?(学生:会)把这道题的结果算出
来。
学生计算后,在视频展示台上展示学生的作业。
教师:老师这里有两个问题,一是这 个同学做得对吗?二是102是不是1.7×6
的结果?如果不是1.7×6的结果,应该把102这个 结果做什么处理?
指导学生讨论后回答,让学生明白102是17×6的结果,要把 这个结果转化为
1.7×6的结果,还要把102缩小10倍。
教师:能说说为什么要缩小10倍吗?



学生:因为我们是 把1.7扩大10倍变成17来乘的,要使它的结果不变,应该把
算出来的积缩小10倍。
教师随学生的回答板书:
1.7×6=10.217×6=102
1.7扩大10倍1 7
×6 ×6
1 0.2缩小10倍1 0 2
教师:谁再来给大家解释为什么要把102缩小10倍?
学生回答略。
教师:同学们提出了这么多解决问题的方法,你喜欢哪一种?为什么?
学生讨论后回 答:我喜欢先把因数扩大成整数来乘,再把积缩小相同倍数的方
法,因为这种方法比较简便。
教师:老师也赞同你们的意见。我们把大家的意见总结一下,就是把小数
扩大几倍,把小数乘法转化成整数来做,乘完以后,再把积缩小相同的倍数。那
么像这样的
算式大家会算了吗?
学生:会。
教师:在这个菜市场里(指情景图)选择一个自己想解决的问题来解决。
学生自由选择 问题解决后进行全班交流,教师随学生的汇报进行板书,并抽几个
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算的。
1.7×6=10.20.3×12=3.60.8×35=28
1.71 23 5
×6×0.3
×0.8
1 0.23.62 8.0
教师:观察这些算式中因数的小数位数和积的小数位数,你能发现什么?
学生:因数中有一位小数,算出来的积也是一位小数。
教师:就是说积的小数位数和 因数中的小数位数同样多。根据这样一个规律,你
觉得该怎样计算小数乘整数的乘法?
引导学 生归纳出:小数乘整数的计算可以先按整数乘法进行计算,再看因数中的小数位数
来确定积的小数位数。
教学例2
教师:刚才同学们在买菜中学到了解决小数乘整 数的方法,真不错!下面我们再
来看看这两位小朋友在做什么?
(课件出示:教科书例2情景图)
学生:他们在计算一箱糖果的质量。
教师:能用刚才学到的方法解决这个问题吗?
学生:能!
学生独立思考并解决问题后组织全班交流,教师根据汇报进行板书或者由学生直
接板书,如下:
0.25×60=15
0.2 5
× 6 0
1 5.0 0



交流中可对学生作以下引导:
教师:在解决这个问题的过程中你认为需要注意什么?
学生1:这里的小数位数是两位,不能把小数点点错了。
学生2:我认为把0.25看成25与60相乘时,不要把60后面的0忘了。如果忘
了,积的小数位数 就不准确了。(可以让学生结合板书进行讲解)
……
三、巩固运用
教师:刚才同学们说得非常好,在小数乘整数的计算中你能不能注意这些呢?下
面就来试一试。
(1)课堂活动。
(2)练习一第2题。(要求学生不计算,根据规律直接填空)
四、课堂小结
教师:这节课中你学到了什么?解决了哪些问题?有哪些收获?
引导学生对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进行总结,并谈谈收获,感受成功。
五、拓展延伸
(课件出示:未修改的单元主题图)
教师: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问题来解决。
学生选择问题,独立解决后交流。
教师:为什么小芳家水费的问题没有同学解决呢?
学生:这是小数乘小数的问题了。
教师:对!小数乘小数又怎样计算呢?生活中还有 哪些有关小数乘法的问题?同
学们可以结合生活实际进行思考,我们以后再来进行交流。
教学反思:











小数乘整数(二)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4页例3及相关练习。
【教学目标】
1.掌握小数乘整数的估算方法,养成估算的习惯。
2.使学生学会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选择合适的方法(口算、估算或笔
算)进行计算,提高解决实 际问题的能力。
3.感受小数乘法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体验小数乘法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价
值。



【教具学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教师出示练习:计算下列各题。
16×0.29
16×0.37.51×13
7.5 ×13
学生独立完成并汇报。
教师:怎样计算小数乘整数?上面每组中的两个算式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引导学生说出每组中的两个算式有一个因数相同,另一个因数也比较接近,它们
的积也比较接近。
教师: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小数乘整数的有关知识。(板书课题)
二、教学新课
(课件出示例3的情景图)
教师:要求这幢教学楼大约长多少米,怎样列式?
学生:用每步的长度乘所走的步数,列式为92×0.39。
教师:这道题需要精确计算出教学楼的长度吗?你是怎么知道的?
学生:从题中的叙述可以知道,这里不需要精确计算出教学楼的长度。
教师:怎样才能很快估算出92×0.39大约是多少呢?
如果学生能估算,就请学生讲一讲估算的方法。以下是按学生不能正确估算设计
的教学方案。
教师:同学们学过整数乘法的估算。能利用以前学过的方法解决这个问题吗?下
面请大家小组内合作讨论 解决这个问题。
学生分组讨论、解决问题并汇报解决方案。可能会出现以下几种情况:
学生1:我们小组是把92看做90,90×0.39=35.1,所以92×0.39≈35.1(m)。
学生2:我们小组是把0.39看做0.4,92×0.4=36.8(m),所以92 ×0.39≈36.8
(m)。
学生3:我们小组是把92看做90,把0.39看做0.4,90×0.4=36(m),所以9
2×0.39≈36(m)。
教师:同学们想出了这么多的办法,都解决了这个问题,为什么会
有这么多不同的估算结果?
学生:在估算时,有的是用一个因数的近似数来乘的,有 的是用两个因数的近似
数来乘的,所以估算结果不一样。
教师:谁的结果更接近准确数呢?为什么?
学生:通过笔算,我发现把92看做90 ,把0.39看做0.4,用90×0.4的结果最
接近准确数。
教师:哪一种估算快一些?为什么?
学生:我们认为把92看做90,把0.39看做0.4,这样估算最快。
教师:今天学的小数乘整数的估算与整数乘法的估算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学生1 :小数乘整数的估算是把小数看做最接近精确数的整数或比较简单的小数
再计算。而整数乘法的估算是把 整数看做整十、整百……后再计算。
学生2:它们的相同点都是把比较复杂的计算变成比较简单的口算。
教师:对。这就是估算能化繁为简的关键所在。在估算时,我们要



根据实际情况来选择合理的估算方法。大家能用刚才所学的知识解决这个问题
吗?(课件出示:例3的情 景图,条件改为“如果每步大约是0.43m呢”)
学生独立解决问题,再汇报估算的方法。
教师:在估算小数乘整数时,要注意什么问题?
学生回答略。
教师:大家说得很好,在估算中你们能不能注意这些问题呢?下面就来试一试。
三、巩固练习
学生独立解决练习一第7题。
学生先独立估算,然后在小组内交流估算方法,再全班交流。
四、课堂总结
教师: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你有哪些收获?要注意哪些问题?
学生自由总结。
五、拓展应用
(多媒体出示第6页第8题)
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明确题意,理解“上月读数”、“本月读数”和“实际用
量”之间的
数量关系。弄清怎样由“上月读数”、“本月读数”算出“实际用量”,再引
导学生计算应该缴多少水费 。
教学反思:



小数乘小数(一)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7,8页例1和例2以及相关的练习。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景探索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进行小数乘小数的计算。
2.学会用转化的方法解决数学问题,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3.使学生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数学就在身边,而且服务于生活,感受小数乘法
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具学具】
多媒体课件、视频展示台。
【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境,揭示课题
教师:星 期天,五(1)班两位同学分别测量了自己教室里的黑板和学校操场边大
黑板的长和宽。(课件出示测量 情景: 五(1)班教室里的黑板长、宽分别是3.1m和1.2m;
操场边大黑板的长、宽分别是12m和3.1m)
教师:怎样求这两块黑板的面积?
学生:用长乘宽就得到黑板的面积,算式是3.1×1.2和3.1×12。
教师:这两个算式中,哪个算式是我们前面学过的?能算出来吗?
学生独立计算,教师巡视,检查学生的掌握情况。
教师:谁能说一说你是怎样计算3.1×12的?
学生:计算时,把3.1看做31,用31×12=372,再把372缩小10倍得37.2。



教师:把3.1×12看做31×12来计算,运用了什么方法?
学生:运用了转化的方法。
教师:3.1×1.2与3.1×12有什么相同点?有什么不同点?
学生: 3.1×12只有一个因数是小数;而3.1×1.2中两个因数都是小数。
教师: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的内容——小数乘小数。
板书课题:小数乘小数 。
二、尝试计算,探索计算方法
教学例1
教师: 小数乘小数又该如何计算呢?大家是否都能用“转化为整数”的方法来
解决这个问题呢?
学生: 能。
教师:怎样把小数乘小数的乘法转化成整数 乘整数?下面请大家以3.1×1.2为
例,4人为一组讨论,合作解决这个问题。
学生合作讨论,尝试计算。
讨论后,学生一边在视频展示台上展示自己的计算过程一 边汇报。学生说思考过
程时,重点归纳出把3.1看成31,原数扩大了10倍,把1.2看成12,原 数扩大了10
倍,积就扩大了10×10=100倍,所以算出积后,要把积缩小100倍。教师随学生 的回答
板书:
教师:计算3.1×1.2和计算3.1×12有什么相同?什么不同?
学生:相同 点是都要把小数转化成整数来乘。不同点是3.1×12中只有一个因数
需要转化成整数,而3.1×1 .2中两个因数都需要转化成整数。
教师: 如果每道小数乘小数的题目我们都这样 想:两个因数各扩大了多少倍,
积扩大了多少倍,然后再缩小相应的倍数得到原来的积,是不是有些麻烦 呢?这里面有没
有什么规律呢?
引导学生发现两个因数的小数位数之和等于积的小数位数。
学生:因数中一共有多少位小数,积就有几位小数。
教师:大家能利用发现的规律解决这个问题吗?已知456×37=16 872,你能马上
得到4.56×37的积吗?4.56×3.7,0.456×3.7呢?
教师:通过尝试计算我们已经摸索出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那谁能说一说小数乘
法可以怎样算?
学生回答略。
教师:刚才大家总结出了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真不错。下面我们继续看他们还
遇到了什么问题?
课件出示例1的第2问。
教师:能用刚才学到的方法解决这个问题吗?
学生:能。
学生独立思考并解决问题,全班交流。
教学例2
教师:学会了小数乘法,可以解决生活中的许多问题,我们一起来看一看(课件
出示例2情景图)。
教师:能解决这个问题吗?
学生独立解决,教师巡视检查。
教师:在解决这个问题中,要注意什么?
学生回答略。全班完成后,请学生板书。



教师:835×18的积的末尾有0,是点上小数点再去掉0呢,还是先去掉0再点
小数点?
学生:先点上小数点后再去掉0。
教师:为什么?
引导 学生讨论出在这个算式的整数积里,0只起占位的作用,因此在点小数点
时,这个0是占了一个位数的; 如果先去了0,再把整数积缩小1000倍,实际上就缩小
了10000倍,其结果就不正确了。
教师:谁来总结小数乘小数可以怎样计算?
学生:先按整 数乘法计算,再看因数中一共有几位小数,就从积的右边起数出几
位,点上小数点。如果积的末尾有0, 要先点上小数点,再去掉小数末尾的0。
三、巩固运用
教师:同学们总结得很好,下面我们就来试一试。
(1)练习二第1题、第2题。
(2)计算:3.5×4.82.97×0.3
四、课堂小结
教师:今天我们学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回答略。
教师:这节课,同学们通过小组讨论,尝试计算,找到了小数乘小数 的计算方
法,希望你们把学到的数学知识应用到日常生活中去解决更多的实际问题。
教学反思:



小数乘小数(二)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8~10页例3、课堂活动第2题以及练习二中相关题目。
【教学目标】
1.进一步掌握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方法,加深对小数乘法的理解。
2.经历数学规律的探究过程,培养学生探究规律、发现规律的数学能力。
3.能运用发现的数学规律解决一些简单的数学问题。
【教具学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布置学生课前收集生活中有关小数乘小数的问题,并解决。
学生汇报收集到的数学问题,教师根据汇报引导学生回忆有关小数乘整数、小
数乘小数的知
识。如:
学生1:昨天我用小桶在一个坏了的水龙头下接了1时,得到了4 .08kg的水。
大家能算出一个坏了的水龙头一天要白白浪费掉多少水吗?
学生独立解决后汇报。
学生:用4.08×24就等于97.92kg。
教师:能说说你是怎样计算4.08×24的吗?



学生回答略。
教师:得到这个数据你们有什么感想?
学生:要珍惜每一滴水,节约用水。
教师:这个同学发现的数学问题真有意义!还有不同的数学问题吗?
学生回答略。
教师:我们在解决这些问题中都用到了前面学的哪些知识?
学生:小数乘整数、小数乘小数。
教师:对了,用这些知识能解决我们生活中的很多 问题。(教师可以随着学生回
答的生活情景出示新的学习内容)老师这里也发现了一个坏水管,它每时要 漏掉0.14吨
的水,这根水管从坏了到抢修好一共用了0.25时,在这段时间里一共漏掉多少吨水? 这个
问题又该怎样解决呢?引导学生列出算式:0.25×0.14=。
教师:这是什么乘法?
学生:小数乘小数的乘法。
教师:今天我们就要继续研究小数乘小数的乘法。
(板书课题:小数乘小数)]
二、探究新知
1.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教师:同学们会计算0.25×0.14吗?
由于学生对这个问题没有作深层次的思考,估计学生都说会。这时老师可以请学
生先独立算一算。
教师:计算中发现什么新的问题了吗?
如果学生说没有问 题,则请学生说一说怎样处理它的乘积的;如果学生发现了问
题,则请学生说一说发现了什么问题。该教 案按后一种设想备课。
教师:发现了什么问题?
学生: 我把0.25×0.14看成整数乘法计算,算出的积是350;再看两个因数一
共有4位小数,从积末 尾数4位数时,积的位数不够。
(学生一边汇报,教师一边板书)
0.25×0.14=
问题:积的位数不够。
教师: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呢?同学们能用上一册学的有关小数的知识来解决这个
问题吗?
引导学生借助原有的经验思考。设想学生有两种情况:一种是知道用0补位,另
一种是不知道用0补位。 如果不知道可以让学生通过看书来了解。以下按第1种情况设
计。
学生:可以用0来补位。
教师:怎样用0补位?
引导学生结合四年级下册学习的“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这部分
内容思考。
学生:在积的前面加0。
教师:应该加多少个0呢?
学生讨论后,估计有两种答案,加1个0或者加2个0。
教师:能说说你为什么主张加1个0吗?
学生:因为现在的积是3位数,要从积的末尾数出4位点小数点,只要加1个0
就行了。



教师:你为什么主张加2个0呢?
学生:因为加1个0,只能保证小数点后面有4位小数,小数点前面还要加1个
0,表示个位上一个也没 有。
教师:你们赞同谁的意见呢?(学生表态后)你们加1个0试一试,看能不能保
证小数点后面有4位小数?加2个0呢?
学生试后回答略,教师结合学生回答板书:
0.25×0.14=0.035(吨)
教师:从中你知道些什么呢?
学生讨论后回答:我知道由 于工人叔叔抢修得快,漏掉的水并不多。我还知道小
数部分差一位时,要添两个0;小数部分差两位时, 要添3个0……
教师:回想一下,刚才我们解决了什么问题?
学生:小数乘小数的计算中,当积的位数不够时,要用0补位,再点小数点。
2.探索规律
(1)探索纯小数相乘的规律
教师:像这样的题,同学们会做了吗?请同学们完成教科书第9页的“试一
试”。
学生完成后汇报,教师可随学生汇报在多媒体上出示答案。汇报中重点关注学
生怎样用0补位的问题。
随学生的回答板书:0.17×0.02=0.0034,0.43×0.12=0 .0516,
0.05×0.25=0.0125, 0.37×0.28=0.1036。
教师:观察这些算式的因数和积,你有什么发现?
指导学生观察、思考,小组讨论后发现:
学生1:这些算式都是纯小数相乘,而且用整数乘法算出的积的位数都需要用0
补位后,才能点小数点。
学生2:我发现两个纯小数相乘,它们的积都小于1。
教师:是不是所有的纯小数相乘的积都小于1呢?大家可以任意写一个纯小数
相乘的算式来试一试。
学生用算式检验后发现,只要是两个纯小数相乘的算式,其积必定要小于1。
教师:同学们的发现真不错,这样一个规律对我们有什么帮助?
引导学生说:我们在生活中遇到纯小数相乘时,如果计算出的结果比1大,用
刚才的规律就能判断这个结 果是错误的,就是说用这个数学规律可以对我们的计算结果进
行检验。
教师:对,利用这个规律可以帮助我们对乘积进行估计,从而检验计算结果。
(2)探索因数大小变化引起积的大小变化的规律
教师:除了刚才我们发现的这个规律外,在小数乘法中还有一些非常有趣的数学
规律,想去发现吗?
学生:想!
(课件出示:教科书第10页课堂活动第2题中的3. 2×0.8,3.2×1.3,其中3.2
用红色显示)
教师:先计算,再把计算的积与3.2比较,你发现什么?
学生独立计算,再组织学生小组讨论、汇报。
学生:我发现3.2×0.8的积比3.2小,3.2×1.3的积比3.2大。
教师:为什么会出现这个现象?估计与什么有关?
学生讨论后回答:估计与另一个因数有关。并猜测另一个因数小于1时,它的结



果小于3.2,另一个因数大于1时,它的结果大于3.2。
教师:把另一个因数换成0.6和2.3试一试,看你的猜测对不对。
学生换后验证这个结论是正确的。
(课件出示:教科书第10页课堂活动第2题中的0.7 2×12,1.05×12,其中12用
红色显示)
教师:用刚才得出的结论猜测这两道算式的积哪个大于12,哪个小于12。
学生猜测后,请学生计算验证自己的猜测。
教师:通过刚才的学习,你发现一个什么规律?
引导学生说出:两个不等于0的数相 乘,当一个因数比1大时,它的积要比另一
个因数大;当一个因数比1时,它的积要比另一个因数小。
三、课堂小结
教师:今天我们探讨了哪些问题?你解决了哪些问题?
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的知识,并对这些知识进行梳理,使之条理化。
四、运用巩固
1.练习二第3题
要求学生运用规律,不计算直接完成,再通过计算进行检验。
2.练习二第6题
要求学生运用规律直接进行判断,然后再改正。
3.练习二第5题
学生用自己喜欢的计算方法进行计算,然后集体订正。
教学反思:




小数乘小数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景探索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进行小数乘小数的计算。
2.学会用转化的方法解决数学问题,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3.使学生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数学就在身边,而且服务于生活,感受小数乘法
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具学具】
多媒体课件、视频展示台。
【教学过程】
教师:大家能计算3.7×6.4吗?能说一说是怎样计算的吗?
学生:我把3.7和6.4分别扩大10倍变成37×64=2 368,再把2 368缩小100
倍得23.68。所以3.7×6.4=23.68。
教师:把2 368缩小1 000倍得多少?缩小100 000倍呢?
教师:把2 368缩小100 000倍时,遇到了什么问题?
学生:2 368的位数不够?
教师:怎么解决的?
学生:在2 368的前面添0补足,得0.023 68。
教师:对,把一个数缩小10倍、100倍、1 000倍……时,如果位数不够,在数
的前面用0补足。



教师:大家会计算0.25×0.14吗?
学生:会。
教师:那么大家用我们前面学过的知识来解决吧。
教师巡视,了解学生计算中出现的问题。
教师:计算中出现了什么新问题?
学生1:把0.25和0.14分别扩大100倍变成25×14=350,再把350缩小10
000倍时,我不知道小数点该点在什么位置?
教师:大家计算出积,在点 小数点时,发现了乘得的积的小数位数不够。这就是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新内容。(板书课题)
教师:我们用前面学过的哪部分知识来解决这个问题呢?
学生:可以用刚才复习过的“把2 368缩小100 000倍时的方法”来解决。
教师:运用旧知识解决新问题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大家以后也可以应用这种
方法来学习新知识。学生 独立解决“把350缩小10 000倍,在前面用0补位”。
教师:谁来汇报你是怎么做的?
学生1:把350缩小10 000倍,就是把小数 点向左移动4位,350中已经有3
位,我就在前面添1个0,在0的前面点上小数点,再在小数点的前 面添1个0,得
0.035。
学生2:我是这样想的 ,0.25×0.1 4的积有4位小数,而350已经有3位,我
就在前面添1个0补足,点上小数点,再在小数点前面添1 个0。也得0.035。
学生3:我是这样想的 ,要保证0.25×0.14的积 有4位小数,而小数点的前面
还需要有1个0。所以我在前面添2个0,再点小数点。也是得0.035 。
教师:哪位同学的方法比较简便?从他们的发言中,你明白了什么?
学生:在小数乘小数的计算中,当积的位数不够时,要用0补位,再点小数
点。
教师:现在我们用刚学到的知识来计算这几道题。(课件出示第9页试一试)
课后反思:
小数乘小数的估算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9页例4、例5以及练习二中相关练习。
【教学目标】
1.掌握小数乘小数的估算方法,小数连乘的运算顺序和计算方法。
2.使学生养成结合具体的生活实际来思考估算方法的习惯,培养学生思维的灵
活性。
3.体会估算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能运用发现的数学规律解决一些简单的
数学问题。
【教具学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课题
教师:同学们,爱心中队的19名队员星期天乘船去看望王 奶奶,可他们出发时
遇到了难题,我们一起去看一看。(课件出示:队员来到河边,河边的小船上写着“ 准载
800 kg”和中队长说“平均每名队员重39.9 kg”。提问“爱心中队的19名队员一次乘
船过河安全吗?”)



教师:要回答“19名队员一次乘船过河安全吗?”这个问题,主要是从哪方面
考虑?
学生:主要是看19名队员的体重之和是否超过小船的载重量。
教师:用什么方法判断最快呢?
(学生小组内讨论)
学生1:我们小组是这样想的,39.9×19=758.1(kg),758.1 kg<800 kg,所以
一次过河是安全的。
学生2:我们小组是这样想的,39.9≈40,40×19=760(kg),760 kg<800 kg,
我们也认为一次过河是安全的。
学生3:我们小组是这样想的,39 .9≈40,19≈20,20×40=800(kg),我们也
认为一次过河是安全的。
教师:三个小组的结论都相同,但是哪种方法判断最快?同学们在解决这个问题
时,有没有必要精确地计 算出19名同学的体重?
学生讨论后回答:没有必要,只需要估计这些队员的体重是否小于800 kg就可
以了。
教师:解决实际问题时,要根据实际情况具体分析。下面同学们来到集市,准备
给王奶奶买肉,我们一起 去看一看(课件出示:例4稍作修改的情景图)
教师:从图中你们获得了哪些信息?
学生1:每千克肉9.8元。
学生2:队员们要买的肉重1.9kg。
学生3:队员们带了20元钱。
学生4:这20元钱够不够买这块肉?
教师:解决“这20元钱够不够买这块肉?” 这个问题,需不需要精确地计算出
这块肉究竟需要多少元钱?
学生:不需要。
教师:怎样很快就能知道20元钱够不够?
学生:可以通过估算。
教师:这就是今天我们要解决的数学问题。(板书:小数乘小数的估算)
二、合作探究
1.教学例4
教师:同学们学过小数乘小 数的估算吗?能利用以前学过的方法解决这个问题
吗?下面请大家小组内合作讨论解决这个问题。
学生分组讨论、解决问题。汇报解决方案。可能会出现以下几种情况:
学生1:我们组是把9.8元看做10元,10×1.9=19(元),19元<20元,带的钱
够买这 块肉。
学生2:我们组是把1.9 kg看做2 kg,9.8×2=19.6(元),19.6元<20元,我
们觉得带的钱够买这块肉。
学生3:我们小组是把1.9 kg看做2 kg,把9.8元看做10元,10×2=20
(元),但我们仍然觉得带的钱够买这块肉。
学生4:……
教师:同学们想出了这么多的办法,都解决了这个问题,为什 么会有这么多不同
的估算结果?谁的结果更接近准确数呢?为什么?
学生回答略。
教师:哪一种估算快一些?为什么?



学生回答略。
教师:虽然大家的估算方法不尽相同,但在估算时,都有一个相同的地方,同学
们能找出来吗?
学生:都是把不是整个、整十、整百的数看成是整个、整十、整百的数后再估
算。
教师:对。这就是估算能化繁为简的关键所在。
教师:大家能用刚才所学的知识解决这个问题吗?(课件出示:例4稍作修改的
情景图,问题是买4.2 kg肉大约需要多少元钱?)
2.教学例5
教师:爱心 中队中小明的妈妈在野生动物园工作,小明从妈妈那里了解到以下信
息。(课件出示:例5的情景图)
教师:你们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学生1:梅花鹿身高多少米?
学生2:长颈鹿身高多少米?
教师:怎样求长颈鹿高多少米?
学生:0.7×2×3.5。
教师:0.7×2的结果是谁的高度?为什么要再乘3.5?
学生回答略。
教师:计算时,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学生独立计算。教师巡视指导。
教师:计算小数连乘时,一般从左到右依次计算。
教师:同学们能计算3.1×4×2.5吗?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学生独立计算、汇报。
学生1:我是这样计算的:3.1×4×2.5=12.4×2.5=31
学生2:我是这样计算的:3.1×4×2.5= 3.1×(4×2.5)= 3.1×10=31
教师:哪一种算法简便?应用了什么运算定律?
教师:通过刚才的学习,你有什么发现?
学生:我发现整数连乘中的乘法结合律,在小数连乘中同样适用。
三、反馈练习,拓展应用
教师:同学们真了不起,学会了这么多知识,老师现在考考你们。
(1)练习二第7题第2排题。(重点检查学生估算的方法是否合理)
(2)练习二第8题。学生用自己喜欢的计算方法进行计算,然后集体订正。
(3)小 检验员。(课件出示练习二第10题)要求学生学会从发票中获取有价值的信
息,能抓住有联系的两个数 量解决问题。
四、归纳小结
教师:从今天的学习中,你有什么收获?
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的知识,并对这些知识进行梳理,使之条理化。
教学反思:












积的近似值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3~14页例1、例2、课堂活动以及练习三中相关练习。
【教学目标】
1.理解求积的近似值的意义。使学生学会根据实 际需要,自己确定应该保留几位
小数,会用“四舍五入”法保留一定的小数位数,求出积的近似值。
2.经历数学学习的过程,能运用数学活动中发现的数学规律解决一些简单的数学
问题。
【教具学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景,激趣引入
教师:你们回家查阅了上个月家里用了多少水吗?知道我们当地每吨水多少元?
学生1:每吨水1.75元。
学生2:我们家用了6吨。
学生3:我们家用了5吨。
教师:怎么计算你们家应该缴多少水费?
学生:知道每吨水的单价,用单价乘用水量就得总价。
教师:现在算一算你们家上个月应该缴多少元的水费。
学生独立解答、汇报。
教师:李奶奶家也该缴水费了,我们一起去看一看。
(课件出示例1情景图)
教师:你能帮李奶奶算一算该缴多少元水费吗?
学生独立解答,教师巡视了解学生解答情况,选择不同解法的同学汇报,估计有
以下几种解法。
学生1:我是这样算的:1.75×8.5=14.875(元),所以李奶奶该缴1 4.875元的
水费。
学生2:我是这样算的:1.75×8.5=14. 875(元),14.875元≈14.88元,所以
李奶奶该缴14.88元的水费。
教师:现在出现了两种不同的计算方法,请大家想一想,你赞成哪种?为什么?
学生1:我同意第1种答案,因为我计算出的结果也是14.875元。
学生2:我 认为第2种答案正确。因为14.875元就是14元8角7分5……我认
为应该用“四舍五入”法取近 似值,所以李奶奶该缴14.88元的水费。
教师:大家分别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到 底选择哪一解法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
究的内容“积的近似值”。(板书课题:积的近似值)
二、体验感悟
教师:刚才大家计算出的结果,为什么必须求近似值呢?
学生1:人民币的最小单位是分,在收付现金时,通常只能算到“分”。而5厘



钱没办法付,所以要把小数点后面第3位这个“5”收起来,约等于14.88元。
学生2:我认为可以把分以下的钱省略,约等于14.88元。
学生3:我认为应该把“分”以后的数作为“1”收起来。
教师:大家认为哪一种建议好?
学生分组讨论、汇报。
学生:用“四舍五入”法比较好,因为这样对自来水公司比较公平,可以减少公
司的损失。
教师:都同意这种方法吗?
学生:同意。
学生4:我认为应该约等于14元。
教师:请你说说自己的理由好吗?
学生4:现在日常生活中收付现金时很少用到分。比如买菜时,几分的零钱人家
一般就不收了。
学生5:我认为必须保留两位小数,我的妈妈在税务部门工作,她们工作中一分
钱也不能少收。
学生6:对,如果每人少收几分钱,全国就会少收很多钱。
学生7:我认为他们说的都有道理,只不过应该根据实际情况而定。
教师:对,这位 同学说得对,计算钱的数额时,要先计算出应付的钱数,然后可
根据实际情况决定应保留的小数位数,较 小的钱数可保留两位或一位小数,较大的可保留
整数(特殊情况除外)。
教师:你们能用这些发现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吗?
学生:能!
课件出示例1后面的两个练习,学生独立解答。
三、 拓展应用
(课件出示例2的情景图,问题中不出现“得数保留一位小数”)
学生列式。
教师:0.47×3286的积有几位小数?你认为积保留几位小数比较合理?
学生分组讨论,汇报。
学生:我认为积保留整数较合理。因为零点几千克对于榨出的总油量来说影响不
大,不需要非常精确。
教师:我同意大家的意见,在这道题中,省略的数不影响对3286kg油菜子出油< br>量的预测和判断,为了简便,我们可以把积保留整数。能计算这道题吗?
学生:0.47看做整数是47,四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我们没学过。
教师:像这种较大数的计算,我们可以用计算器来算。
学生用计算器解答例2。
四、归纳梳理
教师:通过前面的学习,你有什么发现?
学生1:求积的近似值的方法是先求出积,再根据要求一般用“四舍五入”法保
留小数的位数。
学生2:计算小数乘法时,要根据实际需要或题目的要求取积的近似值。
学生3:较大数的计算,可以用计算器来算。
五、 巩固延伸
(课件出示第14页课堂活动的情景图)
教师重点引导学生分析、讨论“应该保留几位小数”,让学生明确求积的近似值



是生活的需
要。
课后反思:









解决问题(一)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7页例1及相关练习。
【教学目标】
1.能用所学小数乘法的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从中掌握一些解决问题的途径和
方法。
2.感受所学知识的应用价值,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培养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
【教具学具】
多媒体课件和视频展示台。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教师:前面我们学习了小数乘法,并会用小数乘法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这节
课我们 继续研究怎样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比较复杂的问题。
板书课题。
二、教学新课
1.教学查看天然气表
多媒体课件出示例1,引导学生理解题意。
教师:像这样的计算天然气费的问题,城镇的孩子每家 每个月几乎都要遇到。同学们
帮助你的爸爸妈妈计算过天然气费吗?
如果学生计算过,可 以让学生说一说他是怎样计算的,然后按他的讲述一步一步地分
析计算天然气费的方法。如果学生没有这 方面的经验,教师则可以作如下的引导:
教师:计算天然气费包括查看天然气表和计算天然气费两 个步骤。下面我们先来看第
1步,怎样查看天然气表。
多媒体课件放大天然气表。
教师:我们把天然气表放大以后,你能看清天然气表上的数吗?
学生:能。
教师:天然气表上每天都显示着数,你看到的这个数就是你家用天然气的总数;随着
你家天 然气用量的增多,这个数也在不断地变大。我们把这个数称为天然气表上的“读
数”。
教师板书:读数。



教师:现在你能看清表中的读数是多少吗?
学生读表中的数。
教师:现在图中显示的是两个天然气表的读数,书上告诉我们分别 叫做“上月读数”
和“本月读数”,你知道上月读数和本月读数分别表示什么意思吗?
鼓 励学生凭借自己的经验回答,如果学生回答有困难,教师则告诉学生,上月读数就
是上个月表中显示的天 然气用量,本月读数就是你看表这天天然气表上显示的用气量。
教师:你知道在生活中,“上月读数”和“本月读数”是由几个天然气表中显示的
吗?
让 学生明白两个读数都是在同一个天然气表中显示的,只是显示的时间不同。书中是
由于不好表示才画了两 个天然气表,不能理解成两个读数是在两个天然气表中分别读出的
天然气用气数。
教师: 为什么不同的时间读出的天然气表中的数不同呢?假如要计算一个月的用量,
你认为应该在哪两个时间内 读天然气表中的数。
让学生理解一个月的天然气用量就是用这个月的用量减去上个月的用量,所以 要准确
地计算出一个月的天然气用量,应该在每个月的同一天查看天然气表。比如上次是9月7
日查看的,这次就应该在10月7日查看,这样两个时间之间刚好相差一个月,因此就能
比较准确地算出 一个月的天然气用量。
教师:我们看看这幅图就能更好地理解两个读数之间的天然气用量了。
2.教学计算天然气费
教师:我们知道了如何查看天然气表以后,下面我们 思考的该是怎样计算天然气费
了。看看题中告诉了我们哪些计算天然气费的条件。
学生看题后汇报:天然气每立方米1.3元,还告诉了我们天然气的上月读数和本月读
数。
教师:凭借同学们的生活经验,你觉得应该怎样计算天然气费呢?
引导学生说出:每立方米的单价×这个月天然气的用量=这个月的天然气费。
教师:在解决问题的这个数量关系中,哪些条件是已经知道了的,哪些条件还不知
道?应该怎样求?
让学生理解每立方米的天然气单价是知道的(1.3元),但这个月天然气用量不知
道,应 该先求天然气用量。
教师:根据我们前面的分析,你知道怎样求天然气用量吗?
引导学生说出用本月读数减去上月读数,就是本月天然气的用量。
教师随学生的回答逐步完成下面的板书:

教师:根据我们分析的数量关系,现在可以计算出这个月的天然气费了吗?(学生:
能)把它计算出来。
学生解答后,抽一个学生的作业在视频展示台上展出,并让学生说一说这样算的理
由,全班集体订正。
三、巩固练习
1.做一做
教师:这节课同学们都学得不错,你能用这样的方法来完成“做一做”吗?
学生完成后汇报。
2.练习四第1~5题。
学生在作业本上完成后,教师批改。
四、课堂小结



教师:这节课我们都学了些什么?在解决问题中,应该要注意些什么?
学生回答略。
教学反思:



























解决问题(二)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8页例2及相关练习。
【教学目标】
1.继续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生活中的问题,并从中掌握一些解决问题的途径
和方法。
2.让学生感受所学知识的应用价值,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数学学习的自
信心。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培养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
【教具学具】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



教师:同学们平时乘坐过出租车吗?
可能大多数学生都乘坐过出租车。
教师:你乘坐出租车时,是怎样付费的呢?
由于各地情况不同,出租车的起步价也不同。这里按起步价是5元来组织教学。
可能有的学生说短距离时每次5元,有的说坐得越远钱就越多。
教师:王叔叔乘坐出租车去看展览时,遇到了一些问题,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帮他解
决遇到的问题。
教师揭示课题,板书题目。课件出示例2。
二、新课教学
教师:在这个问题中,那些词理解起来比较困难,说出来大家一起分析。
估计学生在理解“起步价 是5元,2km以后按每千米1.2元计费”这句话时,比较困
难。解决这个问题的方式是:如果有学生 理解起步价,可以让学生先说,然后教师再作补
充;如果没有学生能说清楚,教师再结合前面学生坐出租 车的经验来做解释,要让学生明
白:不是每次坐出租车都是只付5元,只有当你坐的距离没有超过2km 时才收5元,这就
叫起步价。超过2km以后的路程就要在起步价的基础上按1.2元km来收费,坐得 越远收
的钱就越多。教师在讲解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画图理解,在学生理解了题意以后,教师继续
追问:你认为在求王叔叔坐20km一共要付多少出租车费时,该怎样来算呢?
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合作交流。引导学生讨论出以下两种解决问题的方法:
方法1:一共要付的费用=起步价+以1.2元计价路程的出租车费
方法2:一共要付的费用=全部以1.2元km计算+起步价里少算的钱
学生讨论后,教师抽学生 在全班汇报。并说清楚自己为什么要这样算。第1种算法在
图上表示得很清楚;重点理解第2种算法,让 学生明白:如果全部都按1.2元km来计
算,起步的2km就只算了1.2×2=2.4(元),和起 步价5元相比,少算了5-2.4=2.6
(元)。所以,如果每千米都按1.2元算,就会少算2.6 元,应该加上这2.6元,才是应
该付的出租车费。
教师:顺着这样一个解题思路,接着 应该怎样分析?先分析第1种解法,起步价和以
1.2元计价路程的出租车费这两个条件中,哪个条件是 已经知道的?哪个条件还不知道,
怎样才能算出这个不知道的条件?
学生讨论后回答:起 步价是已经知道了的,以1.2元计价路程的出租车费不知道,要
用“1.2×以1.2元计价的千米数 ”才能求出以1.2元计价路程的出租车费。
教师随学生的回答板书:

教师:能像分析第1种解法一样分析出第2种解法的具体解题步骤吗?
鼓励学生像老师那样一步一 步地进行追问,分析出具体的解题步骤。然后抽学生汇
报,在学生汇报的过程中,教师通过一步一步地追 问,板书出以下的解题步骤:
教师:如果这两种解题方法都对,那么算出的结果是一样的吗?
学生:应该是一样的。
教师:请单号组的同学选第1种方法算,双号组的同学用第2种方法算,看算出的结
果是不是一样的。
学生计算后回答,是一样的。
教师抽学生两种解答的作业在视频展示台上展示,让学生说一说具体的解答过程,看
看结果是否一样。
教师:两种方法的解题结果是一样的,说明了什么?
让学生理解虽然两种方法不一样,但是都能计算出相同的结果,说明我们的思路是正



确的。
三、练习巩固
教师:像这样的问题, 在生活中有很多。(课件出示第20页练习四第8题)同学
们能像刚才一样进行分析解答吗?
学生独立完成后,全班汇报。
四、课堂小结
教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又有哪些新的收获?你还想知道哪些关于解决问题方
面的知识?
学生回答略。
五、课堂作业
练习四第6,7,9题。
教学反思:



















整理与复习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21页第1题及练习五相关练习。
【教学目标】
1.通过系统整理,沟通本单元知识的联系,帮助学生形成整体认知结构,提高学生
对小数 乘法计算方法的掌握水平。
2.让学生掌握一些整理知识的方法,形成及时整理知识的好习惯。
【教具学具】
视频展示台。
【教学过程】
一、回忆本单元学习的知识
教师:本单元的知识我们已经学完了,回忆一下,本单元我们都学了哪些知识



呢?
教师引导学生回忆出本单元的知识,并完成下面的板书:
小数乘法计算方法小数乘整数
小数乘小数口算方法
估算方法
笔算方法
用计算器计算的方法
积的处理——积的近似值——四舍五入法
知识应用——解决问题
教师 :从图中可以看出,我们这个单元学习的内容可以分成3个部分,其中小数乘整
数和小数乘小数是研究小 数乘法的计算方法;积的近似值研究积的处理方式;应用小数乘
法的知识来解决问题属于知识应用的问题 。这节课我们复习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
二、复习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
教师:首先我们一起来复习小数乘法的笔算方法。小数乘法的笔算方法是怎样的
呢?
引导学生说出: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是:先按照整数乘法的计算方法算出积,再
看因数中一共有几位小数 ,就从积的右边起数出几位,点上小数点。
教师:小数乘法和整数乘法有哪些相同的 地方和哪些不同的地方呢?我们通过这
两道题来看一看。出示右图。
学生通 过计算,可以得出:两道题都要算273×25,只是在计算2.73×2.5时,
还要看因数中一共有 几位小数,然后在积中从右起数出几位小数,点上小数点。从而让学
生明白在计算小数乘法时,除了要计 算正确外,重要是要数清小数位数,点上小数点。
教师:这样的题你们会算吗?
出示0.36×35,4.3×0.28,3.16×0.17。
学生完成后,抽几个学生的作业在视频展示台上展示订正。在这里要特别注意
0.36×35计算出的结 果在未点小数点以前是“1260”,末尾有0,在点小数点时要从最末
位的0开始数出两位点上小数点 。点上小数点后要把小数末尾的0去掉。
完成上面的练习后,学生再完成第22页 练习五第1题,先判断哪些是正确的,
哪些是错误的,为什么错了,怎样改正等。
接着完成练习五第2题,学生先独立完成再展示汇报。
教师:在笔算小数乘法中, 我们除学习了像这样的一步计算外,还学习了连乘
的小数乘法。你认为连乘的算式和一步计算有什么相同 和不同呢?
引导学生说出:连乘的算式还是要按照小数乘法的笔算方法来算,不同的 是连乘
的算式要多一步或几步,有时还可以简便计算。
学生得出这个结果后,完成第23页练习五第6题,然后全班订正。
教师:刚才我们 复习了小数乘法的笔算,但是在计算时,我们不是所有的算式都
需要笔算,能口算的我们就要口算,这样 可以节约时间。下面我们来复习小数乘法的口
算。你觉得什么样的小数乘法我们可以口算呢?
根据学生的经验,引导学生得出:可以直接想乘法口诀来算的,或是可以转化为
简单的整数口算来算的… …这些都要尽量口算。
教师:同学们口算下面各题,看你是怎样口算的?
视频展示台展示:0.5×6,1.1×2,3.2×3。
学生独立完成后,抽同学到视频展示台上展示,展示时说清楚是怎样口算的。
教师:同学们对小数乘法的口算掌握得比较好,你们对小数乘法的估算又掌握得



怎样呢?下面我们接着复习小数乘法的估算。
教师:你认为在哪些情况下,我们可以进行估算呢?
引导学生明白:如果题目要求估 算,我们可以进行估算;如果在口算比较困难而
又不需要太精确的时候,我们可以用估算。
教师:小数乘法的估算方法是怎样的呢?
引导学生回忆:可以把题中的数看做一个近似数, 使这个数用口算的方法来计算比
较容易,然后用口算的方法来进行计算。
教师板书:0.49×2.8≈4.6×3.99≈3.01×5.3≈
教师:这些题该怎样来估算呢?
引导学生分析出在估算0.49×2.8时,把0. 49看做0.5,把2.8看做3;在估算
4.6×3.99时,把4.6看做5,把3.99看做4; 在估算3.01×5.3时,把3.01看做3,把
5.3看做5。
教师:为什么要这样看?
引导学生说出因为这些数都与原数比较接近,这样看以后,计算就变得非 常简便了,
用口算的方法就能解决。
教师:所以,在小数乘法的估算中要注意哪两个问题?
引导学生归纳出:一是要思考怎样估算才能使计算简便;二是要考虑用于估算的两个
数要接近于原数。
教师:请同学们估算出第23页练习五第3题的结果。
学生估算后汇报,要求学生说一说具体的估算过程。
教师:我们复习了小数乘法的笔算、口算、估算方法,还有没有其他的计算方法
呢?
学生:用计算器计算。
教师:什么时候用计算器计算呢?
引导学生说清楚:在相乘的数比较大或数位比较多时,就可以用计算器计算。
教师:同学们会用计算器来计算这些题吗?
视频展示台展示:3.768×2.45,9876×2.7,33.9×564.34。
学生独立完成后汇报答案。
三、课堂小结
教师:本节课我们复习了 哪些知识?通过本节课的复习你有哪些收获?如果还有不明
白的地方可以同学之间互相探讨,也可以问老 师。
学生回答略。
教学反思:

第二单元:图形的平移、旋转与对称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画出两次平移后的图形。并能运用两次平移进行简单的图形变
换。
2.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和思维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在学习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成功体验。
【教具、学具准备】
教师准备视频展示台、多媒体课件,学生准备方格纸、平行四边形、例4的学具。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先看这样一些现象。(课件出示生活中的一些平移现象)知道这是一些什么现
象吗?
引导学生说出:这是生活中的一些平移现象。
教师:在三年级时我们就观察过一些生活中的平移现象,你能用手做一做平移吗?
学生用手做平移。
教师:很好,原来我们都是研究生活中的平移现象,今天我们要从数学的角度来 深入
研究图形的平移。(板书课题)
二、 教学新课
1.教学例1
①研究长方形的平移
教师:我们以长方形为例,(课件出示长方形和 方格图)仔细看看长方形是怎样平移
的?(课件演示长方形从位置①平移到位置②)看清楚了吗?再看一 遍。(课件放慢速度
再演示一遍)
引导学生说出:长方形从位置①平移到了位置②。
教师:长方形平移了多少格呢?请先用学具在方格纸上移一移。
学生操作学具后讨论。估计有的学生会说移动了6格,有的会说8格。
教师:说一说你是怎样观察长方形移动格数的?
请持两种意见的学生各一个到视频展示台上边展示 边介绍,说6格的是两个长方形间
相隔6格,说8格的是从位置①的某个点到位置②相应点相隔8格。
教师:你们觉得谁的意见对呢?
如果学生能说出平移是点到点的移动,则加以肯定; 如果学生思考有困难,则可以用
课件再演示一遍。演示时先在位置①的长方形上找一个点A闪烁,让学生 直观地观察这个
闪烁的点到A′平移了多少格,通过演示统一学生的意见。
教师:你们觉得是平移了6格还是平移了8格呢?
学生:8格。
教师:从中你知道什么?
引导学生说出:我知道平移的距离是平移前的点到平移后相应点的距离。
教师:现在谁能完整地说说长方形是怎样从位置①平移到位置②的?
引导学生说出:长方形从位置①向右平移8格到位置②。②研究的平移
教师:通过刚才的研究我们 知道了研究平移现象时要关注点到点的距离。现在我们回
到开始上课时看的图片中,(课件出示例2)这 也是一个平移现象,把它和刚才的长方形
的平移相比,你能发现它们之间有什么相同和不同吗?
(学生讨论后回答,估计会回答:相同的是和长方形都在平移而且都是点到点之间的
平移 ;不同的是长方形是沿水平方向平移而是沿竖直方向平移)
教师:在方格纸上竖直平移了多少格呢?
(如果学生能直接看出来,教师给予表扬;如果 学生不能直接看出,仍可以在方格
纸上用学具操作后再说出平移了5格)
教师:现在你又能说说是怎样从位置③平移到位置④的?
学生有了前面的经验能说完整:是从位置③向下平移5格到位置④的。
教师:从上面的研究中你知道我们研究平移时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学生讨论后回答:要注意图形平移的方向和平移的距离)
教师:很好!我们观察平移现象时就应该注意观察图形的平移方向和平移距离。
(板书:方向距离)
③练习



教师指导学生合作完成练习六第1(1)题,完成后集体订正。
2.教学例2
教师:同学们学得不错,(课件出示如下图情景)你能再说一说三角形怎样从位
置①平移到位置②吗?
学生:三角形从位置①向左平移5格到位置②。
教师:不错,( 课件出示位置③的三角形)三角形怎样才能从位置①平移到位置③
呢?小组讨论,想一想你能发现什么?
学生用三角形在方格纸上平移,操作完以后抽学生展示汇报,汇报的结果可能有
两种:
学生1:三角形先向左平移5格,再向上平移4格到位置③。
学生2:三角形先向上平移4格,再向左平移5格到位置③。
教师:同学们有这么多种方法,你们赞成哪一种呢?
学生:两种方法都可以。
教师:我们就以第1种方法来研究(课件演示三角形从位置①平移到位置②再到
位置③的过程)请同学们思考一下,这次我们研究的平移和前面我们研究的平移有什么不
同呢?
引导学生发现:前面我们研究的是1次平移,现在我们研究的是2次平移。
教师:对,你能介绍一下三角形是怎样从位置①平移到位置③的吗?注意两次平
移都要介绍清楚。请先在 小组内交流一下。
学生讨论后汇报。
教师:把同学们的 说法综合起来,我们可以像这样介绍:(课件出示)三角形先
由位置①向平移格,到位置②;再由位置② 向平移格,到位置③。
学生一起介绍一遍。
教师:你能用这种方法来介绍刚才同学们汇报的第2种方法吗?
学生:能。(抽学生介绍)
教师:同学们在介绍的时候把两次平移有顺序地介绍清楚了。你觉得在介绍两次
平移时要注意什么呢?
引导学生说出:要有顺序地介绍,还要注意把两次平移的方向和距离都介绍清
楚。
三、 巩固练习
学生独立完成练习六第1(2)(3)题,在完成第2题后,抽学生的作业 在视频展
示台上展示,集体订正。
四、 课堂小结
教师: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有哪些收获?在平移时要注意哪些问题?
学生回答略。

五、拓展延伸
多媒体课件上展示沿一个方向平移制成的各种花边。
教师:这些花边漂亮吗?
学生:漂亮。
教师:想不想自己制作一个这样的花边呢?
学生:想。
教师:请同学们在桌上挑一个老师给你准备好的你喜欢的图案,用这个基本的图案在
作业纸上画出美丽的 花边来。你能画出来吗?



学生:能!
教师:你准备怎样画呢?能说说在画花边时要注意些什么吗?
引导学生说出用这个基本图案在作业 纸上平移,就可以画出花边。但是在平移时,要
注意图案移动的方向和距离,特别是距离要相等,这样设 计出来的花边才好看。学生回答
后,指导学生按自己的想法设计花边,然后抽几个画得好的作业,在视频 展示台上展示出
来。
教师:同学们的花边设计得真漂亮,你能用这些花边来装饰你的墙报 、装饰你的家
吗?大家课后可以试试看。

教学反思:












图形的平移(二)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25,26页例3、例4及相关练习。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画出两次平移后的图形。并能运用两次平移进行简单的图形变
换。
2.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和思维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在学习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成功体验。
【教具、学具准备】
教师准备视频展示台、多媒体课件,学生准备方格纸、平行四边形、例4的学具。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教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 平移,我来考考大家。(课件出示右图)平行四边形是
怎样从位置①平移到位置③的?
引导学生说出:平行四边形从位置①先向下平移4格到位置②,再向右平移7格
到位置③。
教师:你是从哪些方面来清楚地描述平行四边形的平移的?
引导学生说出:关键是要说清楚图形平移的方向和距离。
在此基础上继续追问:怎样观察平行四边形平移的距离?
学生要明白图形平移的距离是图形上的点到平移后的相应点之间的距离。
教师:看来上节课同学们学得不错。今天我们要在上节课的基础上继续研究图形的平



移。(板书课题)
二、教学新课
教师:通过上 节课的学习,同学们都知道研究平移要从方向和距离这两方面来研
究。(在视频展示台上出示同课件上一 样的平行四边形和方格图)你能把这个平行四边形
先向右平移5格,再向下平移4格吗?
学生先用自己的学具操作,再抽学生到视频展示台上展示。抽到的学生有可能是
正确的,也有可能是错误 的,请其他学生来检查。检查时要引导学生从方向和距离两方面
进行,更重要的是检查距离时是点到点的 距离。
教师:(把平行四边形原来的位置画出来,再拿走)如果我们把平行四边形拿
走,你能在这个方格纸上画出它先向右平移5格,再向下平移4格的图形吗?
学生:能。
教师:你准备怎样找出它两次平移后的图形呢?
学生讨论后汇报。不同的学生讨论出的方法不一样,教师要根据学生的汇报引导
学生总结出两方面的内容 :一是怎样找到图形平移后的位置,二是怎样使画出的图形和原
来的图形一样。本案例以下面的学生汇报 为例:
学生:我看着方格在心里想向右平移5格会到哪儿?然后继续想再向下平移4 格
会到哪儿?最后把它画下来。
教师:你们对他的方法有什么要问或要补充的吗?
教师引导学生质疑:怎样找出5格 的位置和4格的位置?并引导学生找到解决的
办法:先在平行四边形上确定一个点,然后再根据点到点的 距离看通过两次平移后这个图
形会到哪儿?做上记号。
学生讨论后,教师用多媒体课件演示。
教师:找到点不一定就能画出和原来的图形一样的图形,你有什么好方法来解决
这个问题呢?
引导学生总结出:确定点后还要看原来图形中的每条线段的长度各是多少格?
教师:谁能根据我们刚才说的方法画出平行四边形两次平移后的图形呢?
抽一学生在 视频展示台上画,其余的在自己的方格上画。学生画好后,教师质
疑:按照这样的方法来画是否正确呢? 请一个学生用平行四边形来按要求移一移、验证一
下。
通过验证,平行四边形和画出的平行四边形刚好重合。
教师:现在你能总结一下怎样才能按要求画出平移后的图形吗?
引导学生总结出两点: 一是平移前,先确定一个点,看这个点会平移到哪儿,保
证平移的格数正确;二 是注意看原来的图中的每条线段各占几格,保证图形和原来一样。
教师用多媒体课件完整地演示一次。
教师:在课件中出示例3中的梯形,你能画出他先向上平移3格,再向左平移8
格后的图形吗?
学生独立完成后展示。
2.把平移用到图形的变换中

教师:同学们已经对平移有了比较深入的研究,平移在生活和学习中是 很有用
处的。瞧!(课件显示例4的图,指第1个图形)图(1)这是裁缝阿姨做衣服剩下的4块同样大小的边角料,她想通过平移把它变成图形(2)的样子,你想帮助她吗?
学生:想。
教师:想一想,这次的平移和刚才我们研究的平移又有什么不同呢?



引导学生讨论后回答:刚才我们研究的平移只有一个图形在 平移,现在我们要研
究的平移有4个图形都要平移。
教师:对,同学们观察得很仔细,那么多个图形的平移与一个图形的平移比有哪
些不一样呢?
引导学生说出多个图形的平移要注意观察哪个图形平移到什么地方,也就是要思
考平移前的图形对应哪个 平移后的图形。
教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一下,在图形(1)中的每一个图形平移后 在图形(2)
中的对应的图形是哪一个?比如,图形(1)中的①号图形在图形(2)中的对应图形是哪
一个?
学生讨论后汇报。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把图形(1)中的①号图形和图形(2)中的对应图形涂上相
同的颜色。
教师:图形(1)中剩下的②号、③号、④号图形在图形(2)中的对应图形又分
别是哪个图形呢?请你 像老师一样把图形(1)中的图形和图形(2)中的对应图形涂上相
同的颜色。
学生开始在学具上完成完成后汇报。
教师:图形(1)中的每一个图形我们都在图形 (2)中找到了对应的图形。下面
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用学具代替图上的图形移一移,看怎样才能把图 形(1)平移变成
图形(2)的样子。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用学具代替图形讨 论如何平移,然后展示汇报,汇报时要边平
移边介绍每个图形分别是怎样平移的。学生平移的方法可能不 止一种,只要是正确的都应
给予肯定。
教师:通过刚才的平移,你发现了什么呢?
引导学生发现:一个图形通过平移可以变换成另一个图形。
教师:这个发现真了不起 ,在我们后半期推导各种图形的面积时就要用到你们的
这个发现,把一个图形通过剪拼,再平移就可以变 成另一种图形。比如(课件显示平行四
边形和长方形),请你用学具操作思考怎样通过剪拼和平移使平行 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
学生用学具操作后汇报。
三.总结
教师: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在画出两次平移的图形的时候要注意什么?在把
一个图形通过平移变成另一个图形的时候,应该注意什么?
学生回答略。
四.练习巩固
练习六第3,4题。
教学反思:





图形的旋转(一)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29页例1、例2及相关练习。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理解顺时针方向和逆时针方向, 并从位置、点、方向、角度这4方
面进一步研究旋转,能在方格纸上将简单图形旋转90°。
2.通过研究旋转,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3.让学生感受成功体验,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视频展示台、多媒体课件;学生每人准备1个钟面、每小组准备1个装有花
瓣的信封。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教师:昨天,老师 到游乐场去拍了一段录像(播放录像:录像里有旋转的风车和旋转
的摩天轮及其他的一些游乐项目),这 里面有旋转现象吗?
学生:风车和摩天轮都在旋转。
教师:你能说说它们是怎样旋转的吗?
学生1:风车是绕着中间的点顺着旋转的。(课件随学生的 回答,演示风车绕着转动
的点和转动的方向进行旋转)
学生2:摩天轮是绕 着中间的点顺着旋转的。(课件随学生的回答,演示摩天轮
绕着转动的点和转动的方向进行旋转)
教师:看来同学们以前的知识学得不错,今天我们要继续研究旋转(板书课题)。
二、新课教学
1.认识顺时针方向和逆时针方向
教师:但是刚才同学 们说的“顺着旋转”用更准确数学的语言来表达叫“顺时针旋
转”。知道什么叫什么“顺时针旋转”吗?
如果有学生有这方面的经验可以让他先说,然后老师作补充。如果没有学生知道。教
师则可 按以下方式引导:
教师:我们可以在钟面上形象地理解。(课件出示一个有指针的钟面)你们还记 得钟
面上的指针是往哪个方向转的吗?用手比一比。
抽一位同学用手比。
教师:指针像这样(课件演示指针转动)转动的方向就叫“顺时针方向”。明白吗?
教师:(课件演示指针从A旋转到D)你能说说指针旋转的方向和旋转的度数吗?
引导学生说出:指针顺时针方向旋转了90°。
教师:你能再说说风车和摩天轮是怎样转的吗?
抽学生说(略)。
教师:不错。和时针旋转方向一致的方向叫“顺时针方向”;你知 道和时针旋转的方
向相反的方向叫什么方向吗?
教师:叫“逆时针方向”。(课件指针逆 时针转动)拿出手和大屏幕上的指针一起转
一转。(课件演示指针从A旋转到B)你又能说说这次指针旋 转的方向和旋转的度数吗?
抽学生说(略)。
2.深入研究旋转
教师:刚才我们认识了“顺时针方向”和“逆时针方向”。但只认识这两个方向还不
够,这 节课我们还要深入地研究。我们以风车为例。(课件出示旋转的风车)
教师:这个风车转得太快, 我们让它转慢一点好吗?(课件让风车慢慢旋转),4张
叶片一起转动太复杂了,我们重点研究1张叶片 好吗?(课件只剩下1张叶片)现在我们
可以让它旋转了。(课件演示风车叶片旋转)



教师:为了我们方便研究,我们把风车旋转时的几个关键的地方标上字母。
教师:标上字母以 后,(课件给风车标上字母)我们再来看一遍它是怎样旋转的?
(课件再演示风车的转动)
教师:看清楚了吗?这节课我们主要研究这张风车叶片旋转的哪些方面呢?我们要研
究叶片在旋转时位置 是怎样变化的?绕哪一个点旋转的?旋转了多少度?是往哪个方向旋
转的?(教师边说边板书)
教师:同学们可以以同桌为1个小组,选择自己喜欢的项目进行研究。
(学生选择项目进行研究,教师巡视,学生研究完后全班汇报)
教师引导学生汇报时说清楚研究的项目和结果分别是什么?完成板书:
位置点方向角度
从位置A绕O点顺时针转90°到位置B
教师:同学们,你能把大家的研究结果连起来完整地介绍风车是怎样旋转的吗?
引导学生说出:风车是从位置A绕O点顺时针旋转90°到位置B。
教师:同学们介绍得真不错!刚才我们是从哪些方面来介绍叶片的转动的呢?
学生:是从位置、绕的点、方向、角度这几方面来介绍叶片的转动。
教师:你能用同样的方式来介 绍叶片是怎样从位置B转到位置C吗?(课件演示叶片
从位置B转到位置C)
学生先讨论再汇报:叶片从位置B绕O点顺时针旋转90°到位置C。
教师:在同学 们的回答中,位置、绕哪一个点、方向、角度(指示板书)都说得
很清楚。你们能不能连起来说一说叶片 是怎样从位置A旋转到位置C的?
学生可能有两种答案:
学生1:叶片是绕O点从位置A通过两次顺时针旋转到位置C的。
学生2:叶片绕O点直接顺时针旋转180°也可以到位置C。
学生的两种说法都是正确的,都应给予表扬,特别是第2种更应鼓励。
教师:(课件显示下图)这次你觉得叶片还可以怎样旋转到位置C呢?
学生讨论也可能有两种想法:
学生1:叶片是绕O点从位置A通过两次逆时针旋转到位置C的。
学生2:叶片绕O点直接逆时针旋转180°也可以到位置C。
教师:同学们真不错,能用不同的 方式让叶片从位置A旋转到位置C。这两种方式有
哪些相同,哪些不同呢?
引导学生说出:相同的都是从这4方面来研究旋转的,不同的是方向不同。
教师:叶 片可以从位置A顺时针方向旋转到位置C,也可以逆时针方向旋转到位
置C。这还能给我们一个启示:在 思考问题时,我们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可以训练思维
的灵活性。
三、练习
1. 第31页课堂活动第1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汇报。(略)
2.第32页练习七第1,2,3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汇报。(略)
四、总结
1. 这节课我们学了些什么?
2. 研究旋转时应从哪几个方面进行研究?
五、拓展延伸
教师:同学们今天学到了这么多,你们想用学到的知识解决问题吗?(课件出示



各种形状的花瓣各一个和一颗大头针)你能想办法,用一个花瓣画出一朵完整的花吗?
学生:能。
教师:怎么画?
引导学生说出:把一个花瓣固定,然后把它旋转到一处就勾画下来,这样就可
以画出一朵花。
教师:拿出信封用你们的方法试一试。
学生拿出信封中的材料,开始设计画花。
……
教学反思:












图形的旋转(二)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30页例3、例4及相关练习。
【教学目标】
1.进一步认识图形的旋转,能在方格纸上按要求旋转物体和画出简单图形旋转后的
图形。
2.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在学习过程中增强学生的成功体验,坚定学生
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视频展示台、多媒体课件;学生准备钟面。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教师:上节课我们研究了图形的旋转,还记得我们是从哪几方面研究图形的旋
转的吗?
学生:我们是从位置、绕哪个点旋转、旋转的方向、旋转的角度这4方面来研
究旋转的。(教师把这4点 板书在黑板上)
二、新课教学

1.教学例3
教师:不错,下面请同学们拿出你们的三角板和方格纸(如图)。
课件出示要求:将三角板在方格纸上绕A点旋转90°。
教师:(指黑板)在这里4个方面的要求都说清楚了吗?



学生:没有。
教师:哪一方面的要求没说清楚?
学生:旋转的方向没说。
教师:只说绕A点将三角板旋转90°,怎么办呢?我们该往哪个方向旋转呢?
学生:我认为顺时针方向和逆时针方向都可以,因为都是旋转了90°。
教师表示赞同,并把“顺时针方向”和“逆时针方向”板书在相应的位置。
教师:现在你能把这里旋转的要求完整地描述一遍吗?
随学生的回答板书:
位置绕哪个点旋转旋转的方向旋转的角度
三角板的位置O点 顺时针方向90°
或逆时针方向
教师:这4方面的要求都明白了,请同学们先选择一个方向试着旋转一下,看
在旋转的过程中你有什么发 现。
学生尝试后汇报:发现要保证旋转的角度是90°比较困难。
教师:这个问题怎么解决呢?你有没有什么好的办法?在小组内选择一个旋转
的方向讨论一下。
学生操作讨论后展示汇报,可能有以下几种想法:
学生1:以长的一条直角边为标准,绕O点顺时针旋转90°。
学生2:以长的一条直角边为标准,绕O点逆时针旋转90°。
学生3:以短的一条直角边为标准,绕O点顺时针旋转90°。
学生4:以短的一条直角边为标准,绕O点逆时针旋转90°。
在学生回答时,教 师要引导学生说清楚两方面的内容:一是以哪条线为标准;
二是借助方格纸上的直角保证旋转的角度是9 0°。
教师:你觉得在这样的旋转中,什么最关键?
引导学生说出:找准一条线段作为标准。
教师:不错,请翻开书第31页,课堂活动第2题你能完成吗?
学生完成后展示汇报。
2.教学例4
教师:(课件出 示右图)下面老师要增加一点难度,你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绕点O
顺时针方向旋转90°后的图形吗?你觉 得这一次的要求和刚才的要求有哪些不同的地
方?
引导学生比较出两点:
1.刚才是用三角板直接在方格纸上旋转,这次是要画出旋转后的图形。
2.刚才可以直接在图形上选一条线段作标准旋转90°,现在直接在图形上选一
条线段旋转90°不好 把握。
教师:同学们很会比较,我们重点关注第2个问题,我们怎么解决呢?
学生讨论后可能有两种方法:
学生1:直接在图上选一条线段作为标准,然后用三角板的直角来比着旋转90°
学生2:可不可以不在围成图形的4条线段中选,而在图形中选其他的线段。
教师:这两种方法都可以,我对第2种方法比较感兴趣,但是究竟选哪条线段最
合适呢?
引导学生讨论得出:选择线段OA最合适。
教师:为什么呢?
学生:因为这些小方格都是正方形的,OA正好在这些小方格的一条边上,这样



容易找到它顺时针旋转90°后的另一条线段。
教师:这一点你们同意吗?
学生:同意。
教师:下面请同学们先找到线段OA,再将OA绕O点顺时针旋转90°,然后把它
画下来。
学生完成后展示汇报。(课件再重复演示一遍)
教师:你认为在这个过程中最关键的又是什么呢?
学生:最关键的仍然是要找到一条线段。
教师:你觉得应该找怎样的线段呢?
学生:要选择便于观察和便于旋转的线段。
教师:说得对,在刚才画旋转后的图形的过程中你发现了什么呢?
引导学生发现:在旋转的过程中,要关注关键的一条线段,用这条线段的旋转来
判断这个图形的旋转。
多媒体课件演示:
教师:通过这样一对比,我们就更能发现 图形旋转的关键在哪里了。下面请同学
们像这样继续旋转两次,依次在书上画出旋转后的图形。
学生画后汇报。
三、总结
教师:本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在画图形时要注意什么?
学生回答略。
四、练习巩固
练习七第4,5题。
教学反思:


















轴对称图形(一)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34,35页例1、例2及相关练习。
【教学目标】
1.能用折纸等方法确定对称轴,知道对称轴的作用。
2.知道学过的对称图形中,有的只有一条对称轴,有的有很多条对称轴。
3.能用对折的方法或通过观察方格图等方法来画出轴对称图形的一条或几条对称
轴。
4.培养学生空间观念,发展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具、学具准备】
教师准备视频展示台、多媒体课件,学生准备例1中的6个图形,1个一般三角
形、1个等腰三角形、1 个等边三角形,1个平行四边形、1个长方形、1个正方形、1个
圆、1个五角星。
【教学过程】
一、 教学新课
1.教学例1
教师:瞧!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些漂亮的图形(课件出示例1的6个图形),喜
欢吗?
学生:喜欢。
教师:在这些图形中,有些是我们以前就认识的轴对称图形,今天我们 要继续研
究轴对称图形(板书课题)。你能在这些图形中找出哪些是轴对称图形吗?
(引导学生利用学具操作,思考后讨论,并回答)
学生:除图形④外,其余的图形都是轴对称图形。
教师:很好,你是怎么知道的呢?
学生1:我是用眼睛直接看的。
教师:真会观察,还有用不同的方法来判断这些图形是否是轴对称图形的吗?
学生2:我还用了折学具的方法来判断。
教师:你真会动手操作,请大家都用学具来折一折,看看你能发现什么?
(引导学生折完后在小组里交流发现了什么,然后抽学生汇报)
学生:我也发现除图形④外,其他图形都是轴对称图形。
教师:你为什么这样认为呢?
学生:在折学具的时候,我发现这些图形沿一条直线对折后,两部分能完全重
合。
教师:哦,也就是说你发现轴对称图形沿一条直线对折后,两部分完全重合。(随
学生的回答板书)有哪 位同学能到前面来指一指你是沿哪条直线对折才使轴对称图形左右
两部分完全重合的。
(请两个同学到视频展示台上折一折,并指出是沿哪条直线对折的,教师依照学生
展示情况在多媒体上画 出各个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教师:你能发现这条直线在轴对称图形中起什么作用吗?
(引导学生讨论出:这条直线能使轴对称图形两部分完全重合。多媒体演示重合过
程)
教师:在轴对称图形中,能使两部分完全重合的直线叫对称轴。这是我们今天认
识的一个新朋友。(板书 :对称轴)请同学们一起叫一叫它的名字。
(全体同学一起读“对称轴”)
教师:这些图形有多少条对称轴呢?同学们开动脑筋折一折、找一找,看看你能
发现什么?



(引导学生通过在学具中折找对称轴,讨论出:有的轴对称图形 只有一条对称轴,
有的轴对称图形有几条对称轴)
指导学生完成课堂活动第1题、第2题。
2.教学例2
(1)用对折的方法找对称轴
教师:下面我们研究怎样画一个图形的对称轴,请同学 们拿出等腰梯形的图形,
想一想怎样画出这个图形的对称轴?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合作讨论。
学生边操作边汇报,学生的回答大概如下:先用对折的方式找到对称轴,再用直
尺画出这条对称轴。
教师在多媒体课件上再演示一遍。
教师:这个方法怎么样?
学生:可以。
教师:回想一下,刚才我们是怎样画出这个图形的对称轴的?
引导学生说出:刚才我们是先用对折的方法找到对称轴,再用直尺等工具把它画
下来。
板书:找对称轴对折画对称轴
教师:很好,你能用这种方法画出等腰三角形的对称轴吗?
学生操作后展示汇报。
(2)用观察的方法找对称轴
教师:同学们都能用对折的方法找到并 画出一个图形的对称轴,下面请你们看大
屏幕上的梯形(课件显示方格纸上的等腰梯形),请你仔细比较 这个图形和刚才那个图形
有哪些地方不一样。
引导学生观察并发现两方面的不同:一是这个图形在大屏幕上没法对折;二是这
个图形在方格纸上。
教师:这个图形我们没法用对折的方法来找它的对称轴,你们能想其他的办法来
找它的对称轴吗?
学生小组合作讨论,在题卡上画出对称轴,讨论后展示汇报。
学生:等腰梯形的两腰是一样长的。上底有4格正好可以分成左右各2格。下底
有8格,刚好可以分成左 右各4格。这样我们可以在上底和下底的中间画出它的对称轴。
这样,对称轴的两边都是完全一样的方格 ,这两边的方格沿这条对称轴是可以完全重合
的。
教师:他们画出来的这条线是对称轴吗?请你进行验证。
学生经验证确定这条对称轴是正确的。
教师:刚才我们是用什么方法找到对称轴的呢?
学生:我们是直接观察方格图找到对称轴的。
板书:
找对称轴对折
画对称轴
观察方格图
教师:我们不但用对折的方法来找对称轴,还可以借助方格图来找对称轴。你觉
得在观察方格图时要注意些什么呢?
引导学生说出要注意找对称图形的中线,并观察这条中线的左右或上下两边是不
是完全一样的图形。



教师:同学们提醒得很好,请你选择第35页“试一试”中的一个图形画出对称
轴。
学生画了以后汇报,在汇报第2个图形的对称轴时,重点让学生说清楚每条对称
轴是怎样观察出来的。
三、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呢?什么叫对称轴?怎样画一个图形的对称轴?
四、练习
练习八第1,2题。
教学反思:








轴对称图形(二)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36页例3及相关练习。
【教学目标】
1.能够利 用轴对称图形对称的特性画出图形的另一半,使之成为轴对称图形,
加深对轴对称图形的理解。
2.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具、学具准备】
教师准备视频展示台、多媒体课件;学生准备方格纸、例3中的图形、直尺、
铅笔。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教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研 究了轴对称图形,认识了对称轴。还记得我们是怎
样找一个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的吗?
学生回答略。
教师:下面请同学们先看这些图形(出示平行四边形、等腰梯形、等腰三 角形),
拿出你们的学具,用自己的方法找出哪些是轴对称图形?
学生:等腰梯形、等腰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
教师:你是怎样知道它们是轴对称图形的?
学生1:我是观察的。
学生2:我是通过折的方法知道的。
教师:不错,能用上自己的方法了。你能画出这些图形的对称轴吗?
学生用学具对折 的方法或是把图形放在方格纸上找出图形的对称轴,然后画出
来。教师让学生把自己的作业放在视频展示 台上展出之后,让学生说一说画图形对称轴的
过程。
教师:好,这节课我们就用这些知识继续研究轴对称图形。(板书课题)



二、进行新课

1.教学例3
教师:同学们 不但能找到对称轴,而且还能画出对称轴,真能干!但老师还有一
个比较难的问题想让同学们一起思考一 下:我有一个轴对称图形,把它对折后是这个样子
(课件显示例3中的图形),请你猜猜这个图形的另一 半是什么样子的?
学生可能回答:这个图形的另一半也是和这一半一样的。
教师:是完全一样的吗?
学生:是的。
教师:为什么呢?
学生:因为这是一个轴对称图形。
教师:如果我们要在方格纸上画出这个轴对称图形的另一半,你 准备怎么画呢?(课
件在图形下面显示方格纸)
学生1:我觉得还可以用描点的方法,找 到左边这一部分的关键点,然后在右边方格
里描出相应的点,最后把他们连结起来。
学生2:我觉得可以用涂色的方法。左边是个什么图形就在右边涂一个什么图形。
随学生的回答板书:找对应点法、涂色法……
教师:你们想了这么多的办法,请你选择自己喜欢的 一种方法来试一试,画好了以
后,再检查一下是否正确。
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画图形 的另一部分,画好以后展示汇报。学生展示后,老师
要引导全班学生在多媒体课件上再解释一遍,以便学 生能看得更清楚。
教师:请你们观察同学们画的这些图形(指视频展示台上学生画的图形),它们 都是
轴对称图形吗?为什么?
学生:它们都是轴对称图形,因为通过观察可以知道对称轴 两边的部分是完全一样
的,对折后两边也能完全重合。
教师:你喜欢用哪种方法画一个图形的另一半,使它成为轴对称图形呢?
学生回答略。
教师:请你用自己喜欢的方法画出第36页“试一试”中这个图形的另一半,使它成
为轴对称图形。
学生完成后汇报。
教师:在我们画这样的图形时,你觉得应该注意什么呢?
引导学生发现:一是对称轴两边图形所对应的方格数要相同;二是左边部分的图形要
和右边 部分的图形相同。
三、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在画轴对称图形的时候要注意什么?在画轴对称图形的
另一半时要注意什么?
四、练习巩固
练习八第3~7题。
教学反思:








设计图案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39,40页例1,2,3,课堂活动及练习九。
【教学目标】
1.能运用图形的平移、旋转和对称设计图案,掌握设计图案的基本方法。
2.发展学生的动手操作和想象能力,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3.让学生在设计图案的过程中获得成功体验,坚定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具学具】
多媒体课件,视频展示台。
【教学过程】
一、课题引入
教师:同学们,前面我们已经学过了有关图形的平移、旋转和对称;运用这些图
形的变换方式我们可以设 计一些漂亮的图案,怎样设计呢?我们一起来探讨。
板书课题:设计图案
二、应用已有知识设计图案
1.运用图形的平移设计图案
教师:我们先来研究怎样应用图形的平移来设计图案。
多媒体课件出示例1第1幅图(如图)和小孩的对话框。
教师:看看图中的小朋友是怎样应用图形的平移来设计图案的?
指导学生说出图中的小朋友是把图形①向右平移1格得到图形②,图形①和图形
②组成新的图案A。
教师:图案A中哪个图形是图形①向右平移1格后得到的图形?
学生指图形②。
教师:按我们前面学习的平移方法,把图形①平移到图形②后,原图形①位置还
有图形吗?
让学生意识到原图形①的位置没有图形了,因为这是一个图形的平移。
教师:所以图中的小女孩特别强调了一个什么样的问题?
学生:特别强调把图形①和图形②合起来才能组成新的图案A。
教师:这就是应用图 形的平移来设计图案与图形的平移不同的地方,平移后的图
形要和原来的图形一起才能组成新的图案。从 图形A到图形B也是这样平移的吗?
多媒体课件先演示图形②平移到图形③的过程,再把图形③与 原有的图形①②组合在
一起。让学生意识到,从图案A到图案B的设计过程也是一样,先将这个图形平移 ,然后
把平移后的图形与原有图形合在一起组成一个新的图案。
教师:同学们会用图形的平移来设计图案吗?请同学们把教科书上例1的图案画完整。
学生画完后,找两个学生的作业在视频展示台上展示出来,并要求学生说一说画
的过程。
教师:像这样的图案,我们就把它叫做连续图案。画连续图案时,我们用什么方
法来画比较简便呢?
引导学生回答:在画连续图案时,我们通常用平移的方法来画。
教师:请同学们用你们掌握的方法完成练习九第1题。在做这道题之前,先想一
想这道题有哪些要求?
学生:要求用图形的平移来设计图案。



教师:既然是用图形的平移来设计图案,你们准备把图中的三角形往哪个方向平
移呢?每次平移多少格呢 ?
指导学生说出应该往右面平移,因为左边已经没有平移的位置了;至于每次平移的格
数 ,可以是1格,也可以是2格或3格,由学生自己定,但是强调每次平移的格数必然相
等。
学生理解题意后,要求学生按自己的想法设计出图案,然后抽学生的作业在视频展示
台上展出。抽学生的 作业时可以把平移1格、2格或3格的各抽1个来对比,看看每次平
移多少格的图案最漂亮。
2. 运用图形的旋转设计图案
教师:刚才是用图形的平移来设计的图案, 那么用图形的旋转又该怎样设计图案
呢?请同学们看一看例2,和你的同桌相互说一说例2这个图案是怎 样设计的?
多媒体课件出示例2图。
学生相互讨论后,引导学生归纳 :把图形①绕点O顺时针方向旋转90°得到图形
②,图形①和图形②组成新的图案。
教 师:我们把这两句话仔细分析一下,其中“把图形①绕点O顺时针方向旋转90°
得到图形②”是我们原 来学习的图形旋转的方法,在图案的设计中,多强调了一个什么问
题?
学生:强调图形①和图形②组成新的图案。
教师:对了,和例1一样,在这里也强调 变动后的图形与原有图形组成新图案。
所以,我们不管是用图形的平移来设计图案,还是用图形的旋转来 设计图案,都要注意哪
两个问题?
指导学生归纳出要注意的两个问题是:(1)要按照前 面学习的图形的平移、旋转对图
形进行平移或旋转;(2)变动后的图形与原有图形组成新图案。
教师随学生的回答板书。
教师:你能看图完整地说一说这个图案的设计过程吗?
指导学生完整地说出这个图案的设计过程, 教师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图案的设计过程配
合学生的回答,加深学生对图案设计的理解。
教师:请同学们用你们掌握的方法完成练习九第2题,想一想,用图形的旋转设
计图案,在基本图形定为 梯形的情况下,图案的样式与旋转时的什么有关?
指导学生说出图案的样式与旋转的角度有关。
教师:你们可以按哪些角度进行旋转呢?
学生:可以按90°的角进行旋转,也可以旋转180°或45°。
教师:按你们的想法旋转,看设计的图案哪些不一样。
学生完成图案后,分别抽取按不同角度旋转 的图案在视频展示台上展示,比较这些图
案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3.应用图形的对称设计图案
教师:前面我们分别学习了用图形的平移、旋转设计图案,下面我们来看一看用
图形的对称怎样设计图案。
多媒体课件出示例3图。
教师:能用你原来学习的知识说一说怎样用图形的对称来设计图案的吗?
指导学生说出“沿虚线画出图形的另一半。”
教师:同学们都会画图形的另一半,那 么,在这个图案的设计中画图形的另一半
与前面学习的画图形的另一半有哪些不同呢?
指导学生说出原来画图形的另一半只画一次,现在画图形的另一半要连续画两次。



教师:我们来看看这个图案的设计过程,请一位同学来给大家讲解一下。
多媒体课件演示图案的设计过程,请一位学生讲解,也就是要求学生具体说一说图案
的设计过程。
教师:请同学们完成练习九第3题。
学生完成后,抽学生的作业在视频展示台上展出,同时让学生说一说这个图案的设计
过程。
三、图案欣赏
教师:我们已经掌握了一些图案设计的方法,下面我们来看一看生活中的一些图
案。
多媒体课件出示第40页课堂活动中的图案。
教师:漂亮吗?你知道这些图案是怎样设计的吗?
指导学生说这些图案的设计方法,重点说出三个 花边主要应用图形的平移进行设计
的,脸谱主要应用了图形的对称,方巾主要应用了图形的旋转。
教师:你知道生活中还有哪些漂亮的图案,这些图案是怎样设计的?
学生回答略。
四、课堂小结
教师:这节课学习了什么内容?通过学习你知道些什么?怎样进行图案设计?
学生回答略。


设计图案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39页例1、例2。
【教学过程】
1. 教学例1
教师:利用图形的平移可以设计出一些漂亮的图案。(多媒体课件出示)
教师:在方格纸上的图形①是怎么样变成了最后的那一个图案?请同学们4人为
一个小组讨论。
学生讨论,教师巡视指导,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全班交流。
教师:哪一小组的同学愿意先来汇报?
抽学生汇报,指导学生说出“把图形①向右平移1格得到图 形②,图形①和图形②组
成新的图案A”的设计过程,如果学生只说到图形的平移,没有说出“图形①和 图形②组
成新的图案A”,教师则提示学生:“把图形1平移后原位置还有图形吗?因此新的图形
是怎样组合的?”由此指导学生说出“图形①和图形②组成新的图案A”的图案设计方
式。
交流时还要引导学生思考:图形①向右平移了几格?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小结:要数一个图形平移的格数,只要去数某个点或某条边移动的格数。
教师:像这样平移若干次后, 就成了一个漂亮的花边,那你能将用平移的花边在方格纸上
画出来吗?怎样画呢?请同桌的同学讨论交流 一下!
指导学生讨论后得出基本的画法是:先确定几个关键的点,再将这些点按要求 平
移,最后画出平移后的图形。
教师:请同学们按这样的方法把花边画完整。
画完后展示学生作品,并组织评价。
指导学生完成练习九第1题,要求学生先思考要把三角形每次平移几格,然后再进行



图案设计。
抽学生设计好的图形在视频展示台展出,要求学生对照自己设计的图案说一说 设计过
程,再全班进行评比。
2.教学例2
教师:刚才同学利用 图形的平移完成了一组花边图案的设计,现在我们来看看利
用图形的旋转是否也能设计出漂亮的图案呢? 看看下面这个设计。
多媒体课件出示下图:
教师:大家认为这个图案漂亮吗?
学生:漂亮!
教师:请同学们想一想,图形①怎样变化才能变成到最后那个美丽的图案呢?
小组内交流,教师巡视指导。最后全班交流。
抽学生说图案的设计过程,指导学生说出:把图形① 绕点O顺时针方向旋转90°得
到图形②,图形①和图形②组成新的图案。
交流时应重点解决:图形①是绕着哪一点旋转的?每次旋转的角度是多少?
小结:在旋转时我们一定要注意确定好一个点,并且围绕这个点按照一定的角度旋
转。
教师:同学们,那你们想不想利用图形旋转设计美丽的图案呢?请同学们完成练
习九第2题。
完成后展示学生作品,学生说自己的设计过程,全班评价。
教学反思:
































第三单元 小数除法
除数是整数的除法(一)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45页例1,课堂活动以及练习十中相关的练习。
【教学目标】
1.掌握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会用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计算 方法
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2.能利用原有的知识推动新知识的学习,培养学生的类推能力。
【教具学具】
多媒体课件,视频展示台。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板书:234÷6。
教师:这道题该怎样计算呢?请同学们先自己独立解决,一会儿咱们 再请一个同学来
当小老师给大家讲解一下。学生独立解答后,请学生说一说计算的方法,并且引导学生从
计算单位方面说计算过程。
教师:看来同学们对整数除法的知识掌握得非常好,同学 们还记得我们的好朋友丁丁
吗?昨天,丁丁给我发了email告诉我他们这学期搬进新的教学区了,他 还把开学第1天
的录像资料给我们发过来了,一起去看看吧!
(课件出示主题图)
二、学习例1
教师:瞧,校园里多热闹啊!大家都在为新学期做准备呢?可是他们却遇
到了这么多新的问题,同学们,你们能发现这些问题“新”在什么地方吗?
学生:这些除法算式里都有小数。
教师:的确,在我们的生活中像这样的关于小数的除法随处 可见,怎样解决呢?咱们
今天就一起来学习关于小数的除法。
(板书:小数除法)出示例1。
教师:请同学们阅读题目,分析一下该怎样列算式?
学生:这是一道平均分的问题,我觉得应该用除法解决,算式列为23.4÷6。
教师:请同学们观察一下这个算式,和我们刚刚解决的234÷6这个算式有哪些地方
相同,哪些地方不 同呢?
引导学生说出被除数一个是小数,一个是整数;但是它们的除数都是整数。
教师: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完善课题板书:除数是整数
的小数除法。
教师:请同学们先独立思考这道题怎样算,再在小组内交流。
学生在独立思考和小组交流的过程中,教师注意指导学生学习。
教师:讨论好了吗?哪个小组的同学愿意上来给大家讲解一下?



让学生在全班交流自己的想法,学生的算法可能有:
学生1:我们小组想把小数23.4变成 一个整数,于是我们就把它乘10,得到
23.4×10=234 ,然后再用234÷6=39,因为 开始多乘了10,所以最后我们再除以10,
39÷10=3.9,得到平均每层楼高3.9 m。随学生的介绍板书: 23.4×10=23439÷10=3.9
教师:大家觉得他们 分析得有道理吗?他们这个组利用我们学习过的小数扩大缩小的
知识,把小数变成我们学习过的整数来解 决这个问题,非常不错,掌声送给这个小组的同
学们。
学生2:我们在以前的学习中 知道了1m=10dm,我们可以把23.4m化成234dm来进行
计算,234÷6=3(dm), 39dm=3.9m。
教师:大家都觉得他们小组的算法好吗?从学习过的长度单位入手,利 用它们之间的
进率,把大单位化成小单位,也就巧妙地把小数变成了整数,再来进行计算,真是一群善< br>于观察的孩子。还有哪些组有不同的意见?
学生还有其他的算法,也鼓励学生进行交流。
教师:同学们刚才想出了很多的办法来解决这个问题,这里老师还提出一个更难的问
题 ,你能直接用竖式计算23.4÷6吗? 学生用竖式独立计算时,可能能完成第1步。
如:
这时,教师可以作如下的指导。
教师:能说说你第1步的计算过程吗?
指导学生说出第1步是用23个一除以6,在个位商3,还余5个一。
教师:把剩下的5个一和后面的4合起来是多少呢?
让学生明白这是54个十分之一。教师随学生的回答板书:
教师:把54个十分之一平均分成6份,每份是多少呢?
学生:9个十分之一。
教师:怎样在竖式上表示9个十分之一呢?
引导学生说出在9前面点上小数点,这样9就表示9个十分之一了。
随学生的回答板书:
教师:从竖式上你发现了什么?
让学生发现商的小数点是与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的。
教师:如果这里不打这个小数点行吗?
让学生展开讨论,在讨论中加深对要在9的前面打小数点的认识。
教师:你觉得应该怎样用竖式计算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
学生:我觉得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和整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基本相同,只是商的小数点
要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
三、检验计算方法是否正确
教师:这个方法对吗?请学生们用这个方法计算19.6÷7。
学生计算后回答答案是2.8。
教师:这个答案对吗?请同学们用乘法检验一遍。
指导学生用2.8×7=19.6的方法检验。
教师:检验的结果怎样?说明了什么?
让学生说出检验的结果是对的,说明这个计算方法是正确的。
四、巩固练习
教师:同学们,看来你们已经掌握了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丁丁的问题咱
们 已经帮他解决了,瞧,他乐得合不上嘴了呢!可是,还有几位同学的问题还没有解决
呢,你们能帮他们解 决一下吗?



学生:能!
(课件再次展示主题图)
教师:请各小组选择你们这个组最想解决的问题在小组内讨论解决。
学生交流学习,汇报学习情况。
五、小结
教学反思:



除数是整数的除法(二)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46-47页例2、例3及课堂活动和练习十的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
1.理解并掌握小数除法中除到小数末尾还不能除尽,需要添0继续除和两个数 相除,
除到个位不能除尽,需要在商的末尾打小数点后,在被除数的末尾添0继续除的计算方
法 。
2.在探究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的过程中获得成功体验,坚定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具学具】
多媒体课件、展示平台。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课件展示:45.645.6036.836.80
教师:比较这两组数的大小,你发现了什么?
引导学生说出它们大小一样,发现在小数的末尾添0,小数的大小不变的规律。
教师:同学们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除数是整数的除法,这节课我们首先一起来回顾一
下。请同学们算一算25.6÷8 。
学生独立计算,请一名同学汇报计算情况。
着重提醒学生24表示什么,个位上的数不够除时怎么处理的,16又表示什么。
二、学习例2
教师:看来同学们对我们已经学习过的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掌握得非常好了,那我
们接着看下一题。
课件展示例2主题图。
教师:请同学们观察主题图,你获得了哪些信息?可以怎样列式呢?
学生说,老师板书。46.5÷62
教师:请同学们独立计算,注意你在计算过程中遇到了什么新问题?
学生有可能提出这样几个问题:
(1) 46除以62不够除怎么办?
(2) 余下31个十分之一,但仍然不够除62怎么办?
教师:同学们遇到了这么多困难, 没关系,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先
来解决第1个问题,整数部分不够商1怎么办?
小组讨论后汇报。
引导学生说出用0来占位,再往后看一位。
教师:这里老师有个问题,为什么用465÷62中46个十除以62不够除时,不在十位



上写0;而46.5÷62中46除以62不除时,要写0占位呢?
让学生意识 到前一个除法不够除时不写0占位,对商的大小没有影响;而后一道除法
不写0占位,就对商的大小有影 响了。
教师:这个0表示什么意思呢?
引导学生说出这个0表示这个小数的整数部分一个也没有。
教师:我们也可以从这方面理解,同学们看一看,被除数里面有多少个十分之一?
学生:有465个十分之一。
教师:在十分位上商几?
学生:商7。
教师:这个7表示什么?
学生:7个十分之一。
教师: 对了,这里的商要表示7个十分之一,就应该用0.7来表示,这样我们也可以
分析出当商的整数部分不 够商1时,要在商的个位写0占位。下面我们解决第2个问题,
余下31仍然不够除以62,怎么办?引 导学生说出在31的后面添0继续除。
教师:为什么可以添0呢?这样做会改变小数的大小吗 ?引导学生找出在小数的末尾
添0不会影响小数的大小。31个十分之一与310个百分之一是同样大的 。
教师:现在同学们能算出结果了吗?把这道题的结果算出来。
学生计算后,抽一个学生的作业在视频展示台上展出。
教师:这里老师还有一个问题,你为什么要把商的小数点对着被除数的小数点点呢?
引导学 生说出0表示整数部分一个也没有,而7和5分别在十分位和百分位上,因此
小数点点在0和7之间。
教师:我们已经计算出了这道题,算得对不对呢?我们可以用乘法来检验一下。
学生独立完成。
教师:看来我们计算正确了,说明我们的计算方法也是正确的。你能说说看, 我们该
怎样解决类似的题目吗?引导学生说出:(1)被除数的整数部分不够商1,要用0占位。
(2)被除数小数的末尾不够除,添0继续除。
三、练习
教师:请同学们用刚才我们学到的计算方法完成教科书第43页例2下面的“试一
试”。
学生独立完成后,让学生代表上台讲解计算过程及汇报计算结果。
四、学习例3
教师:看来同学们对我们刚才学习的计算方法已经掌握得非常好了,我们再来试试下
一个题目,好吗?
(课件展示:例3主题图)
教师:观察主题图,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学生汇报。
教师:这类问题原来是怎样解决的?你能不能具体地说出平均每天吃多少千克?
学生:我们用估算知道一天吃1kg多一点。
教师:现在你能准确地算出平均每天吃多少千克吗?试一试。
学生独立完成,汇报计算过程及结果。
教师:为什么要在1后面点上小数点?
引导学生说出在6后面添0表示60个十分之一,因此商的“2”表示2个十分之一,
所以要在1后面添 上小数点,把小数部分和整数部分隔开。
五、练习



教师:请你用同样的方法完成教科书第44页例3下面的“试一试”。
学生独立完成,汇报计算过程及结果。
六、小结
教学反思:







除数是小数的除法(一)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50,51页,例1、例2和课堂活动第2题,练习十一的第1,2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理解和掌握除数是小数的除法的计算方法。
2.培养学生的 分析能力、类推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有效地利用学生的原有知识学习
新知识,使学生从中获得成功体验 ,坚定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具学具】
多媒体课件,视频展示台。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计算下面各题
9.6÷857.8÷1736.8÷16
学生算完后集体订正,并要求学生说一说是怎样算的。
2.在视频展示台上出示下表
被除数151501 500
除数550500商
要求 学生先填表,再说一说被除数、除数和商之间有什么变化规律。引导学生归纳
出: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 相同的倍数,它们的商不变。
教师:这节课我们就用同学们掌握的这些知识继续研究小数除法。(板书:小数除
法)
二、进行新课
1.教学例1
视频展示台上出示例1的情景图:标明1.6元kg的西瓜摊上,一个叔叔拿着一个西
瓜说:“
你应该付12.8元。”一个小男孩在想:“这个西瓜有多重?”
教师:同学们能帮助这个小朋友解决这个问题吗?
学生:能!
教师:先想想怎样列式。
启发学生列出12.8÷1.6后,问学生为什么要这样列。
学生:因为要求12.8元中包含多少个1.6元。
教师:你发现这道小数除法和你前面学习的小数除法有什么不同吗?



学生讨论后回答:这道题的除数是小数。
教师:所以,这节课我们主要研究除数是小数的除法。
在板书的课题上添补文字,使之成为完整的课题:除数是小数的除法。
教师:同学们能想办法 解决你们计算这类除法时遇到的新问题吗?你能想出哪些方法
来解决这个问题?如果学生能主动想出解决 问题的办法,就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如
果学生有一定的困难,教师可以进一步启发学生:“如果把 题中的‘元’都化成‘角’,
你会计算吗?”“想想前面商不变的规律,能不能用这个规律把除数是小数 的除法转化成
除数是整数的除法来计算?”在教师的启发下,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和相互交流,尽可能< br>地发表自己的意见,如:
学生1:我把12.8元化成128角,把1.6元化成16角,用128÷16。我就会做了。
学生2:我用商不变的规律,把12.8和1.6都同时扩大10倍,变成128÷16,我就
会做了。
……
教师:下面选你们自己喜欢的方法,把这道题计算出来。
学生计算后,抽几个有代表性的学生汇报,教师板书。如:
解法一:12.8元=128角1.6元=16角
128÷16=8(kg)
解法二:把12.8和1.6同时扩大10倍。
12.8×10=1281.6×10=16
128÷16=8(kg)
可能还有其他一些正确解法,可能也有错误的解法,教师也一一板书。
教师:这些计算对吗?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进行检查?
引导学生思考用“每千克西瓜的单价×西瓜的千 克数=西瓜的总价”检查,如:
1.6×8=12.8
通过学生的检验,自觉地去掉错误的答 案,保留正确的解法,教师也同时擦去板书中
的错误解法。
教师:这样一来我们就可 以肯定地说第1种解法和第2种解法都是正确的。下面请同
学们观察一下这两种解法,尽管他们思考的角 度不同,一个是把“元”改写成角”来算,
另一个是用商不变的规律来算,但是这两种解法都有一个共同 点,谁能把这两种解法的相
同点找出来?
引导学生说出:这两种解法都是把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转化成除数是整数的除法来做。
教师板书:转化。
教师:对了,在除数是小数的除法中,我们重点研究的就是如何正确地把
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转化成除数是整数的除法。
教师:这样一来,这位小朋友的问题解决了吗?这个西瓜有多重呀?
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答案。
教师:请同学们思考李大爷买一个西瓜付了14.4元钱,你能算出这个西瓜有多重
吗?
学生先独立思考后,再小组讨论,最后抽学生在全班汇报。重点说一说自己是怎样算
的,不要求学生用竖 式解答。
2.教学例2
教师:我们再来研究这样一道题。
(板书:0.988÷0.38)
教师:你能把这道题转化成除数是整数的除法吗?



学生讨论后可能有两种情况。0.988÷0.38=(0.988 ×1000)÷(0.38×1000)
=988÷380,0.988÷0.3(0.988×100 )÷(0.38×100)=98.8÷38。
教师:你们认为哪一种是正确的呢?猜想它们的结果会一样吗?
引导学生说出这两道题的被除 数和除数都同时扩大相同的倍数,它们的商不变,因此
估计它们的结果是一样的。
教师:算出它们的结果,看看你的估计是正确的吗。
学生计算后回答:估计是正确的。
教师:两种计算都正确,但是哪种更简单一些呢?
指导学生说出后一种计算简便些,因为后一种计算的除数小些。
教师指出,所以我们一般使除数变成整数就行了,并在“除数”两个字下面作上重点
符号。
教师:这样的计算过程在竖式上怎样表示呢?

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写竖式,再小组 交流,教师作必要的指导,然后抽学生汇报,教师
根据学生的汇报作如右图的板书,然后重点指导学生说 一说除数是小数的除法在竖式上的
转化过程。
教师:通过这样的转化同学们会用竖式计算了吗?
学生:会了。
教师:请同学们用竖式计算出结果。
学生计算后,集体订正。
教师:现在 同学们知道怎样用竖式计算除数是小数的除法了,请同学们用这个方法计
算7.67÷0.59,8.3 2÷3.2。学生计算后,让学生在视频展示台上展示自己竖式计算的过
程,并说一说自己是怎样计算的 ,然后再引导学生小结除数是小数的除法的计算方法,如
果一个学生说不全,允许其他学生补充。
三、巩固练习
指导学生完成课堂活动第2个对口令的游戏活动。
四、课堂小结(略)
五、课堂作业
教学反思:












除数是小数的除法(二)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51~52页,例3、例4和课堂活动第3题,练习十一第5,7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除数是小数的除法的计算方法。
2.培养学生的类推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比较下面各数的大小
114114.0114.00
要求学生先比较,再说一说根据什么比较大小的。归纳出: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者去
掉0,小数的大小不 变。
2.计算下面各题
23.4÷0.92.34÷0.9234÷0.9
教师:这三道题都是除数是小数的除法, 同学们对前两题做得又对又快,但对
234÷0.9做起来有困难。难在什么地方呢?难就难在被除数是 整数而除数是小数,这种
问题又怎样处理呢?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除数是小数的除法。
板书课题。
二、进行新课
1.教学例3
自由读题,列出算式:114÷9.5。
教师:这道题和我们以前学习的小数除法有什么区别?
引导学生发现被除数是整数。
教师:以前我们在解决被除数和除数都是小数的除法时是怎样解决的?
引导学生说出把除数是小数的除法变成除数是整数的除法,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相
同的倍
数再进行计算。
教师:扩大相同的倍数再计算会影响计算的结果吗?
学生:不会。
教师:114÷9.5能用这样的方法进行计算吗?请同学们试试看。
学生独立操作。
教师:9.5变成整数需要扩大几倍?
学生:10倍。
教师:那么114也需要扩大几倍?
学生:10倍。
教师:114÷9.5变成了1140÷95,现在你会计算了吗?
独立思考这道题怎样算,再在小组内交流。
教师巡视,注意指导学生学习。
让学生在全班交流自己的算法,并随学生的回答板书:
提问:被除数的末尾为什么要添上一个0?不添0行不行?
让学生展开讨论,在讨论中加深对要在114末尾添0的认识。
试一试:2÷0.25 5.4÷0.45
议一议:怎样计算除数是小数的除法?
指导学生先观察例题,再小组讨论,最后全班交流。
教师引导学生概括出除数是小数的除法, 先移动除数的小数点,使它变成整数;除数
的小数点向右移动几位,被除数的小数点也向右移几位(位数 不够用0补足);然后按照



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进行计算。
教师:其实我们还可以把计算方法归纳为几个简单的步骤来操作。在学生概括计算方
法 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把计算法则归纳为3个程序的操作步骤:
一看:看清楚除数有几位小数。
二移:把除数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同时向右移动相同的位数,使 除数变成整数,当被除
数位不足时,用0补足。
三算:按照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法则计算。
2.教学例4
指导学生弄 清题意后学生独立解答例4,教师巡视,并找出不同做法的学生,让他们
把做法板演在黑板上。如:
学生1:90.3÷6÷3.5
=15.05÷3.5
=4.3(kg)
学生2:90.3÷3.5÷6
=25.8÷6
=4.3(kg)
并让学生解释每个算式中每步计算的结果表示什么。
通过观察、分析得出:连除的计算顺序和连乘的计算顺序相同,都是从左到右依次计
算。
三、巩固练习
指导学生完成课堂活动第3题。
集体订正后,让学生找一找这些商比被除数大的算式有什么特点。
引导学生发现:当除数小于1时,它们的商大于被除数。
四、课堂小结
略。
五、课堂作业
练习十第5,7题,学生完成后集体订正。
教学反思:









商的近似值(一)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56,57页例1、例2 ,第58页课堂活动第1题,练习十二第1,2,3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求商的近似值的意义,学会并掌握用“四舍五入”法求商的近似值。
2.通过学生获得求商的近似值的价值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具准备】
课件、视频展示台。
【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同学们,老师让你们在家里测量自己每步走多远,谁来告诉老师,
你每步走多少米?是怎样知道的?
学生汇报略。
教师:有个班的小朋友也在测量自己的步长,他们又是怎样测量的呢?我们一起来看
一看。
(多媒体课件演示以下情景)
学生1:我走一步量出是0.35m。
学生2:我走4步量出是1.33m,平均每步是0.3325m。
学生3:我家客厅长6m,我从一端走到另一端,刚好走15步,算出平均每步是
0.4m。
学生4:我走了7步,共3m,可是我算平均每步走多远时,除不尽,算不出来,老师
你能帮帮我吗?
教师:屏幕上的这个小朋友提的问题提得非常好,今天我们就来共同研究这个问题—
—商的近似值。
(揭示并板书课题)
二、教学新课
1.教学例1
教师:刚才有的同学用只走一步测出的结果是不太准确的,因为走路时,有时迈得长
一 些,有时短一些,所以要多走几步测得才比较准确,比如小明走8步,请看大屏幕。
(出示课件)学生看 时,老师告诉学生:小明走路时每步的长短大致是相近的。课件显
示:小明走8步,并量出共2.97m 。
教师:请同学们帮小明算算平均每步走多少米。(两名学生板演)
2.97÷8=0.371 25(m)
教师:谁来说说0.371 25m中的“3”,“7”,“1”分别在哪一位上,各表示多
少?
引导学生说出“3”,“7”,“1”分别在十分位、百分位、千分位上,分别表示3
dm,7 cm,1 mm。
教师:请同学们在自己的直尺上看看7cm,1mm有多长呢?并用手指比划一下。
学生看、比划其长度。
教师:1mm长吗?
学生:太短了。
教师:1mm对我们走一步的影响大吗?
学生:不大,基本没有什么影响。
教师:既然没什么影响,每步的长度也不需要非常精确,保留到厘米就行了。怎样保
留呢?
学生讨论后,得出商用“四舍五入”法,保留两位小数。
教师:那么这道题的商保留两位小数应是多少?为什么?
学生:商应该是0.37,因为第3位小数是1,比5小,所以要舍去后面的小数。
教师:0.37这个商是一个近似值,我们写商时要注意什么?
指导学生说出写得数时要写约等于符号。



老师指导学生看书,特别强调对话框内容,加深理解。
教师:同学们,你们对例1的竖式有什么看法?
引导学生回答:这道题不需要除尽,后面两步的计算是无用的,只计算到商是0.371
就行了。
教师:请同学们共同完成刚才屏幕上提出的问题,走7步共3m,平均每步多少米?
学生独立完成后,抽2个学生的作业在视频展示台上展示,集体订正,重点让学生说
一说为什么要这样保 留商的近似值。
2.教学例2
多媒体课件出示例2。
教师:从题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学生:7个西瓜共重53kg,平均每个西瓜大约重多少千克?
教师:怎样列式?
学生:53÷7。
教师:题中要求得数保留1位小数,商应除到哪一位呢?
学生讨论后回答:除到小数点后第2位就行了。
指导学生看书完成例2,同时教师在课件上完成,并提醒学生要写约等于符号。
教师:这道题如果只除到小数点后第1位。那么你怎样判断是“舍”还是“入”呢?
学生:看余数是否大于或等于除数的一半。
教师:为什么可以这样想呢?
引导学生讨论后,老师总结:只要把余数同除数做比较,若余数比除数的一半小,就
说明下一位商要直接 舍去;若余数等于或大于除数的一半,就说明已除得的商的末一位数
上要加1。这道题,除到小数点后第 1位后,余数是5,比除数7的一半大,所以要在已
除得的商的末一位5上加1,得6,也就是商约等于 7.6。
三、练习巩固
第55页课堂活动第1题。
提 醒学生看清题目要求,认真思考这两个算式的商要除到哪一位才满足题目的要求,
然后再让学生除出结果 后填表。
四、课堂小结
教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让学生总 结出求商的近似值的一般方法,强
调计算商时,要比需要保留的小数位数多除一位,然后再用“四舍五入 ”法求商。
五、课堂作业
练习十一第1~3题。
教学反思:










商的近似值(二)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57页例3以及相关练习。
【教学目标】
1.进一步掌握用“四舍五入”法求商的近似值的方法,能根据具体情况决定商的保留
位数,培养学生思 维的灵活性,能用求商的近似值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2.在学习过程中让学生获得价值体验,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教具学具】
多媒体课件,视频展示台。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复习求商的近似值和比较两个小数的大小
教师:把下面各题的得数保留两位小数,并把得数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
多媒体课件出示:87÷9,0.67÷1.52,3.58÷0.77,0.891÷2.5。
教师:谁愿意把你的计算结果拿到视频展示台来展示?
学生展示后,汇报自己的计算过程。
教师:说一说你是怎样取商的近似值的。
要求学生说出求商的近似值时要把商除到比 需要保留的小数位数多一位,然后再用
“四舍五入”法取商的近似值。
教师:你又是怎样比较小数的大小的。
引导学生说出比较小数的大小时从整数部分比起,整数部分 大的那个数就大;如果整
数部分相同就看十分位,十分位上大的那个数就大;如果十分位也相同就看百分 位……直
到比较出大小为止。
2.揭示课题
教师: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有关商的近似值的知识。(板书课题)
二、教学例3
多媒体课件出示例3情景图。
教师:我们要根据这幅图所提供的信息解决这样3个问题。
板书:(1)算一算:3位师傅每天各节油多少千克?
(2)议一议:得数应该保留几位小数?
(3)比一比:谁是节油标兵?为什么?
教师:现在请同学们独立解决第1个问题“3位师傅每天各节油多少千克”,同学们
可 以从3位师傅中选择1位来算出他每天节了多少油。
学生独立列式计算。
教师:哪些同学计算的是王师傅每天节油的情况?把你的结果拿到展示平台来展示一
下。
因为王师傅每天节的油不能算清,学生拿上来展示时可能只写了算式没有写得数。
教师:说一说你为什么只写了算式没有写得数。
学生:因为这个算式除不尽,而且也没有明确得数应该保留几位小数。
教师:其他选择这道题的同 学都遇到这种情况了吗?这样,我们先把算式写下来,一
会儿再来解决这个问题。
板书:王师傅:22.3÷7
教师:哪些同学计算的是张师傅每天节油的情况?把你的结果拿到展示平台来展示一
下。



因为张师傅每天节的油也不能算清,所以学生拿上来展示时可能也只写了算式没有写
得数。
教师:说一说你又为什么只写了算式没有写得数。
学生:因为这个算式和上一个算式一样,也除不尽,而且我们不知道得数应该保留几
位小数。
教师:其他选择这道题的同学是不是也遇到了这种情况呢?我们还是先把算式写下
来。
板书:张师傅:34÷11
教师:哪些同学计算的是李师傅每天节油的情况?把你的结果拿到展示平台来展示一
下。
学生展示,其他选择这道题的学生都赞成后,在黑板上板书:李师傅:
15.8÷5=3.16(kg) 。
教师:刚才我们在解决第1个问题时遇到了这样一个问题,有2个算式的得数除不
尽。 既然除不尽,我们应该保留几位小数呢?这就是我们要解决的第2个问题。同学们可
以把你的想法和你们 小组的同学交流一下。
学生在小组内讨论。
教师:谁来说一说你认为应该保留几位小数,你认为这样保留有什么好处。
学生汇报时,教师不发表意见,等学生把想法汇报完后,再组织学生比较这几种方法
中哪种方法最合适?
学生1:我认为应该保留一位小数,因为……
教师:这是你的想法,还有不同想法吗?
学生2:我认为应该保留两位小数,因为……
教师:你是这样想的,还有没有不同想法?
学生3:我认为只要把小数保留到可以 比较的数位就可以了。因为第3个问题是比较
3位师傅谁节油最多,所以我们就把小数位数保留到可以比 较的数位,这样既解决了第2
个问题,也便于我们解决第3个问题。
教师:刚才同学们说出了自己的想法,现在请你们比较一下这几种方法,你们认为选
择那种方法最合适?
学生可以独立思考,也可以互相讨论。
教师:现在你们认为我们应该选择哪种方法来取商的近似值?
预设1:学生的意见有分歧。
学生回答略。
教师:看来同学的意见不统一,老师也想参与到你们的讨论中,可以吗 ?当然,现在
老师也不知道第3个问题(比较这几个小数的大小)要几位小数才能比较出大小,但是我< br>想问一问刚才选择保留一位小数和保留两位小数的同学,万一你们现在所保留的小数的数
位在第3 个问题中不能比较出这几个小数的大小,那你们是不是又要重新计算一次得数再
来比较大小呢?你们认为 这种方法不麻烦吗?
学生回答略。
教师:现在你们认为我们应该选择哪种方法来取商的近似值?
学生:把小数位数保留到可以比较的数位,这种方法最合适。
教师:对,考虑到我们第3个问题是 比较这几个小数的大小,所以我们在取商的近似
值时,只要把小数保留到可以比较的数位就行了。现在就 请同学们独立完成这个问题,并
比较出3位师傅谁节油最多。
预设2:学生的意见很统一,都选择把小数位数保留到可以比较的数位这种方法。



教师:看来同学们都赞成这种方法。对,考虑到我们第3个问题是比较这几个小数的
大小, 所以我们在取商的近似值时,只要把小数保留到可以比较的数位就行了。现在就请
同学们独立完成这个问 题,并比较出3位师傅谁节油最多。
学生完成后汇报:应该保留两位小数,因为保留到两位小数就 可以比较出3位师傅谁
节油最多,就可以评选出节油标兵了。
根据学生的回答补充板书:王师傅:22.3÷7≈3.19(kg)

张师傅:34÷11≈3.09(kg)

李师傅:15.8÷5=3.16(kg)
因为: 3.19>3.16>3.09,所以王师傅节油最多,王师傅
是节油标兵。
教师:现在谁能说一说,在遇到既要求我们取商的近似值又要求我们比较大小时,应
该怎样来取商的近似 值?
学生:在遇到既要求我们取商的近似值又要求我们比较大小时,我们只要把小数保留
到可以比较的数位就行了。
三、课堂小结
教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和体会?
学生回答略。
四、课堂作业
练习十一第4,5,6题。
教学反思:











循环小数(一)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60~61页例1、例2以及课堂活动、练习十三中相关的练习。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循环小数、有限小数和无限小数,能用循环节的形式表示循环小
数 ,能用循环小数表示除法的商,并能正确区分有限小数和无限小数。
2.让学生经历猜想、验证的探究过程,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探究意识。
3.学生能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成功体验,培养学生积极的数学情感。
【教具学具】
视频展示台。



【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
教师:同学们在以前的学习中已经学会了一些探索规律的方法,今天这节课我们就要
用 这些方法再来发现一些有趣的规律。
(板书:发现)
教师:首先老师要给大家讲一个故事,看你能从这个故事中发现什么?
(教师讲故事:“从前有 座山,山上有座庙,庙里有个老和尚和小和尚。一天,老和
尚对小和尚说:从前有座山,山上有座庙,庙 里有个老和尚和小和尚。一天,老和尚对小
和尚说:从前有座山……”)
学生:这个故事总是在重复同一个内容。
教师:不错!大家已经发现这个故事的一个特点了。
(板书:不断重复)
教师:谁能根据这个特点接着老师的故事继续往下讲?让几个学生继续讲这个重复的
故事。
教师:照这样讲下去,你发现这个故事还有一个什么特点?
引导学生讨论后回答:像这样重复下去,这个故事永远也讲不完。
(教师随学生的回答板书:讲不完)
教师:这种重复的现象不但故事中有,在有的计算中我们也会遇到。
(教师板书出示算式:2÷6)
教师:请同学们算一算这个算式,看计算过程中你又能发现什么? 学生计算,在计
算过程中引导学生发 现:2÷6这个算式的三个特点。①除不尽,②商的小数部分连续地
重复出现“3”,③余数重复出现“ 2”。
教师:怎样表示这种除不尽的商?这种商有些什么特点?就是这节课我们要研究的问< br>题,也是我们要认识的新朋友——循环小数。
(板书课题:循环小数)
二、认识循环小数
初步认识循环小数
请一位学生把2÷6的竖式计算放到视频展示台上。
教师:刚才我们发现了这个算式的3个特 点,下面我们探讨一个问题,为什么商总是
重复出现“3”?它和每次出现的余数有什么关系?
引导学生发现:当余数重复出现时,商就要重复出现;商是随余数重复出现才重复出
现的。
教师:猜想一下,如果继续除下去,商是怎样的?它的第6位商是多少?第7位呢?
学生思考后回答:如果继续除下去,无论是哪一位,只要余数重复出现2,它的商也
就重复出现3。
教师:是这样的吗?我们可以接着往下除来看看。
学生验证略。
教师:那么我们怎样表示2÷6的商呢?
引导学生说出:可以用省略号来表示永远除不尽的商。教师随学生的回答板书:
2÷6=0.333…
教师:我们所说的重复也叫做循环,像0.333…这样小数部分有一个数字依次不断地
重复出现的小数,就是循环小数。
进一步认识循环小数
教师:下面我们再来研究一个问题。



(板书:7.3÷2.2=)
教师:请同学们先独立计算,然后在小组内讨论这样几个问题,通过讨论
看看你又能从中发现些什么?
教师在视频展示台上出示写有讨论问题的卡片,如:
①这个算式能不能除尽?
②它的商会不会循环?
③如果循环,它是怎样循环的?
学生计算、讨论、交流,大约控制在4分,然后组织全班汇报,学生的意见可能出现
以下两种。
学生1:我们小组认为这个算式不能除尽,但它的商不会循环。
教师:为什么?
学生1:因为它不像例1那样连续出现数字“3”。
学生2:我们小组认为这里的商不会除尽,但是会循环。
教师:说说你们这样猜测的原因。
学生猜测的原因可能有两方面:一种是他们一直往下除,发现有数字“1”和“8”的
重复,所以推测商要循环;另一种是发现有余数“4”的重复现象来推测出商要重复。
教师: 大家觉得他们的猜测正确吗?请你们(指学生1)这组的同学继续除下去,看
商的小数部分会不会重复出 现1,8。
学生计算后证实要重复出现1,8。
教师:这个循环小数和上一个循环小数有什么不同?
学生:上一个循环小数是一个数字循环,这个循环小数是两个数字循环。

教师:请同学们用循环小数的方式标出这个算式的商。
指导学生写出7.3÷2.2=3.31818…
教师:你觉得这样的算式除到哪一位就可以不除了呢?
指导学生说出,只要余数重复了,就可以不除了。
教师:为什么?
引导学生说出:因为像这样的算式余数循环,商也会跟着循环。
学生独立完成教科书第53页例2中的试一试。
学生完成后汇报:4÷37的商是0.108 108…,它的商也是一个循环小数,不过这个循
环小数重复的是3个数字“1”,“0”,“8”。
教师板书:4÷37=0.108108…
(指着0.333…,3.31818…,0.108108…)
教师:对了!像0.333 …,3.31818…,0.108108…这样的小数都是循环小数。你能
像这样写出几个循环小数吗 ?
学生写后,组织全班交流。
教师:观察这些循环小数,说说它们有什么共同之处?
引导学生观察、讨论后,指导学生说出 :都是从小数部分的某一位起,都有一个数字
或几个数字依次不断地重复出现。
三、认识循环节,用循环节的形式表示循环小数
教师:能把这些循环小数中循环的数字用你喜欢的方式标出来吗?
学生自主活动,并让几名学生在黑板上的循环小数上进行标示。如:
0.3333…3.31818…0.108108…
教师一边指示一边介绍:这些在小数部分依次不断地重复的一个或几个数字,就叫做



这个循环小数的循环节。(板书:循环节)0.3333…的循环节是多少?
学生:“3”。
教师:我们可以在“3”的头上点一点表示“3”是循环节,所以这个循环小 数可以写
成:0.3·(板书:0.3·)说说 3.31818…,0.108108…的循环节各是 多少?你能用循环
节的形式来写这两个循环小数吗?
学生讨论后,教师问:写这两个循环小数时遇到了什么新问题?
学生:循环节有2个或者3个数字的怎么表示?
教师:循环节有2个数字的就像同学们那样在 那2个数字上打点表示,循环节是3个
或者3个以上的我们只要在它的第1个和最后一个数字上打点就可 以了。
教师一边介绍一边板书:3.31818…写作3.31·8·0.108108…写作0.1·08·
教师:说一说刚才自己写的循环小数的循环节是多少?并把它用循环节的形式写出
来。
学生自主活动后组织全班交流。
教师:循环小数的小数位数能写完吗?
学生:不能。
教师:所以循环小数是无限小数,我们以前学习的小数能写完吗?
学生:能。
教师:这些小数就叫做有限小数。请同学们写几个你喜欢的无限小数,再写几个有限
小数。
学生写后,集体订正。
四、课堂小结
教师:今天你发现了哪些有趣的问题?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学生回答略。
五、运用巩固
(1)课堂活动。
(2)练习十二第1,2题。
教学反思:





































循环小数(二)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61页例3以及练习十三第5,6,7题。
【教学目标】
1.进一步掌握商是循环小数的除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根据要求取循环小数的近似值。
2.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
【教具学具】
多媒体课件或视频展示台。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1.观察下列各数后填空
0.02·3·2.2323233.1415926…6.33333…
3.7·89·
()是循环小数;()是有限小数;()既不是循环小数也不是有限小
数。
2.用循环节表示下面的循环小数
0.26666… 写作();3.121212…写作()。
3.将下列用循环节表示的小数改写成不用循环节表示的循环小

2.4·5·=()3.1·56·=() 3.3·=()
4.用“四舍五入”法写出下 列各数的近似数,并说说你是怎样想的保留一位小数保留
两位小数保留三位小数
0.094 35
0.536 45



6.125 9
二、探索新知
1.引入课题
教师:上 节课我们一起研究了有关循环小数的一些规律,大家觉得有趣吗?今天我们
继续探讨循环小数的有关知识 ,好吗?好,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循环小数。
板书课题。
2.学习例3
(1)出示例3。
22个少先队员采树种47kg,平均每个少先队员采多少千克?(保留两位小数)
(2)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3)根据题意,列出算式。
教师:同学们,“保留两位小数”是什么意思?要将商算到第几位?
小组讨论:这题为什么要求我们将得数保留两位小数?怎样保留?先在小组内说说,
再全班汇报。
教师引导:得数保留两位小数,就看小数的第3位,根据题意,小数第1位表示多少
个 百克,小数的第2位表示多少个十克,小数的第3位表示的是多少克。小数的第3位不
管是舍去还是收起 来对得数的影响都不大。
(4)学生试算,教师用循环小数表示商。
教师板书:47÷22=2.13·6·。
(5)小组讨论:循环小数怎样保留两位小数?
先在小组内说一说,再在全班汇报。
注意引导学生明白:取循环小数的近似 值时,遇到用循环节表示的循环小数,如果小
数的位数不够时,要将这个循环小数的循环节多写几遍,用 加上省略号的形式来表示循环
小数,再用原来取近似值的方法取商的近似值。
(6)板书取近似值的那一步时,注意让学生思考用什么符号。
板书: 47÷22=2.13·6·≈2.14(kg)
(7)带上单位,写出答语。
小组讨论:为什么这道题的第1步用等于而第2步却用约等于?
教师强调:像上面这种题的商 取近似值的时候,要先算出准确值,所以先用等于,然
后再取近似值,再用约等于。
3.即时练习
(1)填表。
保留两位小数保留三位小数保留四位小数
3.151 515……
0.6·9·
1.2·34·
先独立完成,再全班交流。说说自己取近似值的方法。
(2)江津军人预备役学校的同学进行野外训练。2.1时行了15.4 km,平均每时行多
少千米?(得数保留两位小数)
(3)菜市街小学的少先队员开展 “为贫困山区的同学献爱心”的活动。6个小组的同
学一共捐款130元,平均每个小组捐款多少元?
此题让学生注意观察怎样取商的近似值,要保留几位小数?
4.课堂小结
教师: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怎样取循环小数的近似值呢?



学生回答略。
三、课堂练习
教科书第60页第5~7题。
四、拓展练习
16÷37=0.432 432 432…在商的小数点后第100位数上的数字是几?
先独立思考,再全班交流想法。
教学反思:












解决问题(一)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64页例1及相关练习。
【教学目标】
1.理解在现实生活中,不是所 有的情况都适合用四舍五入法来取商的近似值,掌握
用进一法和去尾法求商的近似值的方法。
2. 能正确分析并解决3步计算的求平均数问题。
3.通过学生的主动探究,发展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
4.感受小数除法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探索新知
1.教学例1
多媒体课件出示例1情景图。
教师:请同学们带着这样3个问题观察情景图:从这幅 情景图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需要我们解决什么问题?你怎样解决这些问题?
抽学生回答 上面的3个问题,列出算式:3430÷125(随学生回答板书算式),并要求
学生独立算出结果是2 7.44。
教师:你们是用什么方法计算的?
学生可能会说出多种计算方法,比如笔算或用计算器计算。
教师:为什么要用计算器计算?
主要让学生说出较大的数用计算器计算比较合适。
教师:请同学们将我们算出的结果和题意结合起来思考一下,你认为这个问题我们解



决完了吗?(学生回答略)其实 这个问题我们还没有解决完。我们还要思考这样3个问
题:一 是这道题的结果用精确数表示好还是用近似数表示好?二是如果要用近似数来表
示,是用四舍五入法来取 商的近似值合适还是用别的方法来取商的近似值比较合适?三是
生活中还有哪些类似的问题?下面我们先 来探讨第1个问题,你认为这道题的结果用精确
数表示好呢还是用近似数表示好?为什么?
主要引导学生说出应该用近似数表示。因为汽车都是以整辆为单位的,没有不到1辆
的汽车。
教师:看来同学们都赞成用近似数来表示。那么我们来研究第2个问题,如果要用近
似数来表示,是用四 舍五入法来取商的近似值合适还是用别的方法来取商的近似值比较合
适?为什么?同学们可以相互讨论一 下。
预设1:学生对用四舍五入法来取这道题的商的近似值有不同意见。
教师:赞成用四舍五入法来求商的近似值的同学请举手,谁来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
抽一名赞成用四舍五入法的学生来说一说自己的想法,教师暂时不发表意见。
教师:有没有不赞成用四舍五入法的同学,谁来当代表说一说你的想法?
主要让学生说出计算结果 是27.44,说明这3430箱货物要装的车比27辆多一些,如
果将多的0.44舍去的话,那么剩 下没装完的货物就没有地方装,我们也就不能完成装
3430箱货物的要求,所以剩下的部分也要用1辆 车来装。
学生回答完后,教师再发表自己的意见,并介绍进一法。
预设2:学生都赞成用四舍五入法求商的近似值。
教师:看来同学都同意用四舍五入法来处理这道题的得数,现在老师也想参与到你们
的讨论中,行吗?
学生:行。
教师:既然你们都赞成用四舍五入法来处理这道题的得数,那么谁能回答 这两个问
题:我们的结果是27.44,说明这3430箱货物要装的车比27辆多一些,如果将多的0 .44
舍去的话,那么剩下的部分我们装到哪里?只装27辆,我们能完成装3430箱货物的要求吗?
通过教师的提问,学生不难发现,如果将剩下的舍去的话,车里装的就不是3430箱< br>货物,而是比3430箱少一些,这样不符合题意,所以用四舍五入法来处理这道题的得数
并不合 适。应该探索新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
教师继续追问:既然我们不能将剩下的货物舍去,那你们认为我们应该怎样做才能解
决这个问题呢?
学生通过教师刚才的引导说出:剩下的货物也要用1辆车来装,这样才能将3430箱
货物 全部装完,所以3430÷125≈28(辆)。(根据学生的回答修改板书得数)
教师:对了, 在生活中遇到这种剩下的不足1份又不能舍去的情况时,我们不论要保
留的数位后一位上的数是几,都要 往前一位进一,这就是“进一法”。第2个问题也解决
了,现在我们来解决第3个问题:生活中的进一法 用得多吗?下面谁来说一说在我们的生
活中哪些情况会用到进一法?
学生自由说出自己的想法,只要说得有理都给予肯定。
教师小结:在一般的情况下,我们用四舍五 入法取商的近似值,但在特殊情况下,我
们也要根据实际情况用进一法或其他方法取商的近似值,生活中 的特殊情况要特殊处理。
从实际出发解决问题,才能收到好的效果。
指导学生完成第63页练习十三第1~3题。
第3题要求学生说一说是怎样处理得数的,为什么要把尾数都去掉。
2.教学例2



多媒体课件显示:工人叔叔铺一条182.4m长的天然气管道,一共铺了12天,平均每
天铺多少米?
学生独立完成后让学生说一说这道题的数量关系是“铺设管道的总米数÷铺设的天数
=平均 每天铺设的米数”,并要求学生计算出结果。
多媒体课件在上题的下面对比出现例2。
教师:这儿也是铺管道的问题,和前一道题比,有哪些不一样呢?
让学生理解和上一题比,铺设的总米数和铺设的天数都不知道。
教师:你知道这道题应该怎样解吗?
引导学生说出先算出铺设的总米数和铺设的天数,再求平均每天铺设的米数的解题策
略。
教师随学生的回答板书:
教师:能算出铺设的总米数和铺设的天数吗?(学生回答略)请同学 们按刚才分析的
方法先算出铺设的总米数和铺设的天数,再算出平均每天铺设的米数。
学生计算后,全班集体订正。
教师:这样的题同学们会算吗?说一说你是怎样分析这道题的。
指导学生说出要抓住题中的主要的数量关系,要先求出这个数量关系中需要的条件,
再来求题中的问题。
指导学生完成练习十三第4,5题,完成后集体订正。
二、总结
教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回答略。
解决问题(二)
【教学内容】
教科书65页例3及相关练习。
【教学目标】
1.能从多种角度分析并解答3步计算的问题,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2.感受小数除法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从中获得应用价值。
3.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教学准备】
视频展示台、多媒体课件,给每组学生准备一份少儿报刊价格表。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教师:通过前面的学习,同学们已经会解答3步计算的求平均数的问题,下面请同学
们解答这样一道题。
多媒体课件显示:第64页第6题。
学生解答后,抽学生的作业在视频展示台上展出 ,并要求学生汇报自己的分析过程。
随学生的汇报归纳出这道题主要的数量关系是“上调的工资总数÷年 数=平均每年上调的
工资数”,并随学生的回答分析出这道题的解题思路是:
教师:这节课我们就用同学们掌握的这些分析方法来继续研究怎样解决问题。(板书
课题)
二、探索新知
1.教学例3
教师:下面我们来探讨这样一个问题。
多媒体课件显示例3。



教师:这个情景图叙述了一件什么事?告诉了我们哪些条件?要求哪些问题?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菜摊条件问题
叔叔的菜摊27元卖6kg蘑菇
阿姨的菜摊52元卖12kg蘑菇哪个菜摊更优惠? 教师:要求哪个菜摊更优惠,这是
我们在学习简单问题时哪方面的问 题?根据你已有的经验,你准备怎样解决这个问题?
让学生理解求哪个菜摊更优惠,这是两个菜摊 的价格进行比较的问题。根据已有经
验,要先算出两个菜摊同样重的菜的价格,再进行比较。
教师随学生的回答板书:先算出两个菜摊同样重的菜的价格,再进行比较。
教师:现在的问题是两个菜摊的菜是同样多的吗?
学生:不是,一个是6kg蘑菇,另一个是12kg蘑菇。
教师:用多少千克的蘑菇价格来比较方便一些呢?
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可用每千克的蘑菇价格来 比较,也可以用6kg的蘑菇价格来比
较,还可以用12kg的蘑菇价格来比较。
教师:为什么选择这些千克数来比较呢?
学生讨论后回答:用每千克的蘑菇价格来比较,这是比较 两个数量多少最常用的方
法;由于题中一个菜摊的蘑菇是6kg,另一个是12kg,12kg刚好是6 kg的2倍,所以在
这道题中,选择6kg和12kg的蘑菇来比较都很简便。
教师:我 们一起来选择1个蘑菇的千克数来进行价格上的比较,就选择每千克的蘑菇
来比较价格吧。请同学们先算 出两个菜摊每千克的价格。
学生计算后,抽1个学生的作业在视频展示台上展示。
(1) 叔叔的蘑菇每千克的价格:27÷5=4.5(元)
(2) 阿姨的蘑菇每千克的价格:52÷12≈4.3(元)
教师:这里老师有个问题,为什么阿姨蘑菇的价格只保留一位小数?
让学生理解这是因为叔叔的蘑 菇价格只有一位小数,所以阿姨蘑菇的价格也只需要保
留一位小数就可以比较了。
教师:比较的结果,哪个菜摊的蘑菇价格更优惠?
学生:因为4.5>4.3,所以阿姨菜摊更优惠。
教师:我们用每千克蘑菇的价格来比较,知道 阿姨菜摊更优惠。同学们还会用6kg的
价格或12kg的价格比较吗?请同学们从中选择1个千克数, 比较两个菜摊的价格。
学生解答后,抽学生的作业在视频展示台上展出,并要求学生说一说自己是 怎样想
的。教师随学生的回答板书:
用6kg的价格比较:52÷2=26(元),27元>26元,所以阿姨菜摊更优惠。
用12kg的价格比较:27×2=54(元),54元>52元,所以阿姨菜摊更优惠。
教师: 看来同学们可以用不同的千克数进行比较,除了选择每千克、6kg和12kg比
较以外,还可以选择其 他的千克数进行比较吗?
学生思考后回答:可以的,只要两个菜摊蘑菇的千克数相同就能比较价格 了。只是有
些千克数好算一些,有些千克数算起来比较麻烦。
教师:对了,这道题同学们 还可以找出其他的解答方法,但是,尽管解法不一样,它
的结论变了吗?它的基本的解题思路变了吗?
让学生理解尽管解答方法不一样,但都会得到相同的结论,这就是阿姨菜摊更优惠。
并且它 的解题思路也是不变的,都是用两个菜摊同样重的菜的价格进行比较。
2.教学课堂活动
教师:生活中还有用两种价格进行比较、了解哪种商品更优惠的问题吗?我们看看这



样1个问题。
多媒体课件出示课堂活动第1题。
教师:老师在这里给每个 小组准备了一份少儿报刊价格表,有的是月价、有的是季
价、有的是半年价、也有的是全年价,但这些报 纸的大小、每月份数和质量都是相同的,
请每个小组从中挑选几种你喜欢的报纸比较一下,看订哪种报纸 更优惠。
小组合作计算后汇报,略。
教师: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要用到小数除法解决的问题,举几个例说一说。
学生回答略。
三、课堂小结
教师:这节课学习的什么内容?你有哪些收获?
学生回答略。
四、课堂作业
练习十三第7~9题。
教学反思:







整理与复习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68~69页和练习十五中的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
1.沟通本单元所学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深化学生对本单元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对
知识的掌握水平。
2.使学生掌握一些整理知识的方法,养成自觉整理知识的好习惯。
【教具学具】
多媒体课件、视频展示台。
【教学过程】
一、 回顾本单元内容
教师:同学们,咱们一起来回顾一下,在本单元我们都学习了哪些内容?学生汇报,
多媒体课件展示。
小数除法
除数是整数的除法
除数是小数的除法
商的近似值
循环小数
二、分类复习
1.复习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教师:我们首先来看除数是整数的除法和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这两 部分内容,请同学们
完成书上第65页第1题,注意在计算的时候关注计算的方法以及计算时要注意的地 方。
学生独立计算,汇报时说出计算过程,巩固算法。



教师:请同学们想一想除数是整数的除法和除数是小数的除法在计算时有哪些相同的
地方和不同的地方?
小组讨论后汇报,学生边汇报教师边板书。
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除数是小数的小数除法
相同点1. 按除数是整数的除法的计算方法进行计算。
2. 商的小数点要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
3. 末尾不够除时添0继续除。
不同点把它转化成除数是整数的除法来计算。
教师:在把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转化成除数是整数的除法来计算时要注意些什么呢?
引导学生说出要注意除数和被除数同时扩大相同的倍数。
教师:你觉得在计算时还应该注意些什么呢?
引导学生说出“商的小数点要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这句话也很重要。
教师:请同学们用你掌握的计算方法完成练习十四第4题第1横排的内容。
学生完成后,集体订正,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的计算过程。
2.复习循环小数与商的近似值
教师:有时候我们在计算时,会出现除不尽而小数部分依次不断重复出现1个或几个
数 字的情况,这叫什么数呢?
学生:循环小数。
教师:循环小数有哪些特点呢?
引导学生说出:①小数部分依次不断重复出现1个或几个数字。

②小数位数是无限的。
教师:循环小数和以前我们学习的小数有什么不同?
引导学生说出,循环小数的小数位数是无限的。
教师:小数位数是无限的小数叫做什么?
学生:无限小数。
教师:小数位数有限的呢?
学生:有限小数。
小数有限小数
无限小数:循环小数……
教师:你知道老师为什么要在无限小数的循环小数后面打上省略号吗?
指导学生说出这样表明无限小数不只是循环小数,还有无限不循环小数。
教师:循环小数的小数部分是无限循环的,那我们怎样表示它们呢?有几种方法?
学生举例介绍:如5.238 238…,5.2·38·。
教师:在我们的生活中,有时候需要取近似值,又该怎么办呢?
比如:0.567 8保留三位小数怎么取值?
让学生独立解决,说取值方法。
教师:改革开 放不断深入,我们国家和世界其他国家的联系越来越密切了,要进行对
外贸易,但我们使用的钱币不一样 ,价值不一样,怎么办?我们可以用银行提供的兑换率
进行兑换。我们一起来看看书上第65页第2题怎 样解决。让学生理解兑换率,独立解决
问题。
教师:应该保留几位小数?
学生:两位。
教师:为什么?



引导学生说出人民币单位是元角分,1分=0.01元。因此,应该保留两位小数。
教师:在我们的生活中要注意结合具体的情况取得数的近似值。
课件展示:王叔叔在某超市买了56 kg大米,要分装在一些口袋里,每个袋子只能装
5 kg,王叔叔需要多少个这样的袋子?
教师:请同学们计算一下。
56÷5=11.2(个)≈12(个)
教师:为什么这儿不用“四舍五入”法呢?
引导学生说出这儿的“0.2”不能舍的原因。
教师:看来同学们对本单元 所学的知识已经掌握得比较好了,请同学们把你觉得本单
元值得注意的或容易出错的问题和小组的同学交 流一下,互相提醒提醒。
学生小组交流。
三、课堂小结(略)
四、课堂作业
练习十四第1~3题和第4题的第2横排。
教学反思:







第四单元 小数四则混合运算
小数四则混合运算(一)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76页例1及练习十六中的相关练习。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理解小数四则混合运算与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联系与区别,掌握小
数四则混合运算顺 序,能正确进行小数四则混合运算。
2.体会小数四则混合运算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价值,从中获得价值体验,坚定学生学
好数学的信心。
【教具学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 复习引入
1.计算下面各题
368+32×5-8815×(10 7-35+18)30÷[480÷(24-8)]2.说说上面三题应先算什么,
再算什么,最后算什 么
教师:今天我们就用我们掌握的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知识来研究小数的四则混合运
算。
(板书课题)
二、教学新课
1.教学例1



多媒体课件出示例1情景图(增加篮球价格:35元个,足球价格:63元个)
课件出示问题1:王老师用200元买了3个篮球和1个足球,还剩多少钱?
教师:你能解决这个问题吗?
学生独立思考后列式解答,鼓励学生尽量写综合算式。
引导学生汇报,学生可能有以下两种综合算式(学生汇报时教师板书):
学生1:200-(35×3+63)
=200-(105+63)
=200-168
=32(元)
学生2:200-35×3-63
=200-105-63
=95-63
=32(元)
教师:为什么这样列式?
学生1:因为要算还剩多少钱,就应先算出王老师一共用了多少钱,也就是3个篮球
的 钱和1个足球的钱,再从200元里减去一共用去的钱。
学生2:我们也可以从200元里面依次减去买两种球各用去的钱,也得到还剩多少
钱。
教师:大家非常能干,一个数学问题用多种方法去解决。咱们来看看下面这个数学问
题又该怎样解决。
(课件出示问题2:方方用20元买了3本笔记本和1支钢笔,还剩多少钱?)
教师:讨论讨论我们又该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呢?
学生讨论后汇报,学生可能会有以下几种解答:
学生1:我们先算出方方买3支钢笔一共用了 多少钱,算式是3.5×3=10.5(元),再算
买两种文具一共用了多少钱,算式是10.5+6. 3=16.8(元),最后算出还剩多少钱,算式是20-
16.8=3.2(元)。
(教师板书出3个算式)
学生2:我们写的是综合算式:20-3.5×3-6.3。
(教师板书:20-3.5×3-6.3)
教师:你们是怎么想的?
学生2:我们是从20元里依次减去方方买两种文具分别用的钱。
教师:那你们在计算的时候准备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学生3:先算乘法,再算减法。
学生3:我们也是写的综合算式:20-(3.5×3+6.3)。
(教师板书:20-(3.5×3+6.3))
教师:你是怎么想的?
学生3:我们先算出方方一共应付的钱,再算出剩下多少钱?
教师:你为什么要加这个括号呢?
引导学生回答出,因为在整数四则混合运算里,如果不加这 个括号,计算了乘法以
后,就应该计算减法,要使这个运算顺序由先减后加改变成先加后减,就要加上括 号。整
数四则混合运算是这样规定的,我想小数四则混合运算也应该这样。
教师:也就是说加上这个小括号是为了改变运算顺序。在计算的时候,也应先算括号
里面的。
学生2:我想应该是这样的。



教师:请你们选择一个综合算式,按 照刚才讨论的运算顺序算出结果,看看结果是不
是和分步解答的结果一样。
学生算出结果后,与分步解答的结果进行比较,证实自己的计算是正确的。
教师:现在请大家把这4个综合算式进行比较,看看你有什么发现?
(1)200-(35×3+63)(2)200-35×3-63
=200-(105+63) =200-105-63
=200-168 =95-63
=32(元) =32(元)
(3)20-(3.5×3+6.3)(4)20-3.5×3-6.3
=20-(10.5+6.3) =20-10.5-6.3
=20-16.8 =9.5-6.3
=3.2(元) =3.2(元)
学生观察后交流汇报。
学生1:(1)和(2)这两个算式是整数四则混合运算,而(3)和(4)是小数四则
混合运算。
学生2:我发现(1)和(3)的运算顺序一样,都是先算括号里的,后算括号外面
的 。(2)和(4)的运算顺序一样,都是先算乘法,再算减法。
学生3:我觉得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和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是一样
的。
教师:对,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和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相同。(板
书)
请同学们说一说在下面的算式中应该先算哪一步,再算哪一步,最后算哪一步?
38.4÷6+4.8×227.5-(6.2-2.1÷3)
学生说运算顺序后,再请学生算出答案。
教师:从刚才我们的研究中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我们发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和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是一样
的 。出示题目:0.36÷[ (6.1-4.6) ×0.8]
教师:这个算式的运算顺序和像这样的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是一样的吗?
学生:我想应该是一样的。
教师:那么请同学们凭借你掌握的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说说这个算式我们
又应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最后算什么?
学生:这道题应先小括号里的减法,再算中括号里的乘法,最后算除法。
教师:那你们能把这道题计算出来吗?
学生:能!
教师提醒学生特别注意为了便于检查和验算,在草稿本上应把同一题的竖式写在一
起。
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订正,订正时特别提醒学生注意每一步的计算结果一定要正
确。
三、课堂小结
教师:说说这节课自己有什么收获?
学生回答略。
四、课堂作业
练习十四1,3,5题。
教学反思:
















小数四则混合运算(二)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75页例2和相应的练习。
【教学目标】
1.进一步掌握小数四则混合运算顺序,能在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过程中灵活使 用简便
算法,熟练地进行小数四则混合运算。
2.进一步感受小数四则混合运算在实 际生活中的应用,体会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应用
价值,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 力。
【教具学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说出下面各题的运算顺序
7.24+5.4×614.4÷(5.2+0.5×4)
96.6-(88.3-2.6×3)
学生说完运算顺序后让学生独立进行计算,再集体订正。
2.用简便方法计算下面各题
48×68+52×68125×36×876×98136-24-76
学生独立计算后集体订正,订正时让学生说说为什么这样计算简便。
教师:这节课我们继续研 究小数的四则混合运算。我们先到服装厂去看看工人加工服
装时遇到的数学问题。
二、进行新课
1.教学例2
(多媒体课件出示例2情景图)
教师:你从图上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
学生汇报图中的条件、问题。
教师:要求“需要用布多少米”,该怎样列式呢?
学生独立思考后组织汇报。
学生1:可以先算出衣服用布多少米,裤子用布多少米,再把衣服用布的总米数和裤
子用布的总米数加起 来,就是一共需要的用布米数。



教师:像你这样想该怎样列式呢?
学生1:1.83×15+1.17×15。(教师板书)
教师:计算的时候应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学生1:先算乘法,再算加法。
教师:还有和他不一样的解答方法吗?
学生2:我认为可以先算出一套制服用布多少米,再算出15套制服共用布多少米。
教师:你们这种想法又该怎样列式?
学生2:(1.83+1.17)×15。(教师板书)
教师:你们这两种想法都很好,对于同一个问题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想出
不同的解决方案。
下面请同学们把根据自己的想法列出来的综合算式按照正确的运算顺序计算出结果,
看 看两种方法的结果是不是一样的。
学生独立计算结果,然后展示:
方法(1)1.83×15+1.17×15方法(2)(1.83+1.17)×15
=27.45+17.55 =3×15
=45(m) =45(m)
教师:两种方法的最后结果都一样,说明这两种方法都是正确的。下面请大家再仔细
观察这两种算法,看 看你能发现什么?
学生独立观察后小组交流,再组织汇报。
学生1:我觉得第2种解法比第1种解法简便。
教师:为什么?
学生1:因为第1种解法计算时比较麻烦,而第2种算法算起来很快。
教师:有道理。还有其他想法吗?
学生2:我认为第2种算法实际上就是应用了乘法分配律。
教师:为什么这样认为?
引导学生说出:因为第1种解法是两个小数分别和 15相乘,再把两次的积加起来,
第2种解法就是先把这两个小数加起来再和15相乘,这跟我们以前学 过的整数的乘法分
配律是一样的。
教师:说得好。那由此你还会想到什么?
学生2:我想我们以前学过的所有运算律,比如加法交换律、结合律,乘法交换律、
结 合律在小数的运算中肯定都适用。
教师:想得非常好。的确,我们以前学过的运算律和性质在 小数运算中也同样适用。
在小数运算中,我们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灵活选择恰当的方法进行简便计算。
2.巩固
(1)完成例2后面的试一试两题。
2.5×0.89×0.45.8×10.1
教师:这两道题能够进行简便计算吗?
学生:这两道题都可以简便计算。
教师:那你准备怎样进行简便计算?
学生1:第1题可以先用乘法交换律把0.89和0.4交换位置,变成2.5×0.4×0.89。
教师:为什么要这样变?
学生1:因为2.5×0.4刚好得1。
教师:那第2题该怎样简便计算?
学生2:第2题可以把10.1写成10+0.1,原来的 题目就变成5.8×(10+0.1),再利用



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
教师:请大家用简便方法完成这两道题的计算。
学生独立将这两道题计算出结果后集体订正。
(2)练习十六第7题,在里填数,在里填上运算符号。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集体订正,订正时让学生说说为什么这样填。
(3)完成课堂活动第2题。
先让学生说说这些题目能进行简便计算吗,然后让学生独立完成 ,最后订正,订正时
重点让学生说说是怎样进行简便计算的。
三、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数学内容?你都有些什么收获?
学生回答略。
四、 课堂作业
练习十六第6,8,9题。

教学反思:












解决问题(一)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80页例1和相应的练习。
【教学目标】
1.感受所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综合运用相关知识解决一些简单实际问题,获
得一些解决问题的 经验和方法。
2.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成功体验,坚定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3.发展学生的合作意识,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教具学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学习准备。
让学生在本课学 习的前一天回家了解爸爸、妈妈手机付费的情况或者到当地电信营业
厅了解有关手机收费的信息。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教师:谁能说说有关手机收费的情况你都了解到哪些信息?结合具体情况学生可能了



解到:
学生1:我从电信营业厅的阿姨那里知道手机付费的方式可以办理有月租的, 不过每
个月要付一定的月租费。
教师:付月租费是什么意思?
学生1:如果办理有月租的付费方式,每个月不管你的通话时间是多少,都要付这个
费用。
学生2:我爸爸的手机选择的是没有月租的付费方式。
教师:这种方式又怎样付费呢?
学生2:这种付费方式不用付月租费,按通话1分0.6元来算,这样打了多少分的电
话就付多少钱。
……
教师:看来手机付费的方式有很多种,人们在办理手机付费业务时应该 怎样选择呢?
老师这两天正为这事烦恼呢,愿意帮老师解决这个问题吗?
学生:愿意。
教师:好,今天我们就来解决问题。
(板书:解决问题)
二、合作交流,探索新知
1.教学例1
(出示例1中的手机收费标准)
教师:这是我昨天到电信大厅了解到的两类手机付费方式。
再出示问题:如果我每个月的通话时间大约是120分,应该选择哪类付费方式合算一
些?
教师:你准备怎样解决这个问题?
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在小组内说说自己的想法,最后汇报 。由于学生已经有解决类
似问题的经验,估计学生能说出:只要先算出两类标准各需要缴多少钱,再比较 ,哪种缴
的钱少就选哪种。
教师:下面我们就用这种方法来算一算。
学生独立计算后组织全班交流。
学生:如果选择第1类收费标准要缴20+0.18×120=41.6(元)。
教师:其中0.18×120算的是什么?
学生:0.18×120算的是这个月的通话费用。
教师:那为什么还要加上20?
学生有课前调查作准备,所以学生思考后能发现:因为第1类收费标准是按办理了手
机月租
服务来计算的,所以每个月的费用里要加上20元的月租费。
教师:如果选择第2类收费标准要缴多少钱?
学生:0.3×120=36(元)。
教师随学生汇报板书:
第1类收费标准:20+0.18×120=41.6元
第2类收费标准:0.3×120=36元
教师:看来选择的收费标准不同,我们的计算方式也不同,这样看来选择哪类收费标
准比较合算?
学生:当然是选择第2类收费标准合算些。
教师:好,老师就选择第2类收费标准!



教师:老师的好朋友王阿 姨每月的通话时间大约是350分,她又该如何选择呢?(出
示第2个问题),请大家用刚才的方法帮王 阿姨算一算。学生独立解决问题2,然后组织
汇报。
学生:王阿姨如果选择第1类收 费标准,她要缴的费用就应是月租费加上这个月的通
话费,20+0.18×350=83(元);她如 果选择第2类收费标准就应缴:0.3×350=105
(元)。
教师随学生汇报板书:第1类收费标准:20+0.18×350=83(元)
第2类收费标准:0.3×350=105(元)
教师:那王阿姨就应选择哪种付费方式?
学生:第1类收费标准。
教师:为什么老师和王阿姨选择合算的付费方式不一样呢?
学生讨论后组织汇报:
学生:因为老师每月的通话时间比较少,选择有月租费的话,每分平均月租费就比较
高;而王阿姨每月的 通话时间比较长,每分的平均月租费就比较低。
教师:看来每月的通话时间的长短对选择不同 的收费标准起着重要作用。通过解决这
个问题,你觉得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应注意些什么?
引导学生说出要注意分析解决问题的条件和问题,如果有多种解决问题的策略,让我
们选择最佳策略时, 我们要对这些策略进行比较,找到最佳策略。最佳策略并不是对每种
情况都适用,也会随着情况的改变而 改变。
三、课堂小结
教师:这节课学习了什么内容?你有哪些收获和体会?
学生回答略。
四、课堂作业
练习十七第1,2题。其中第1题要引导学生理解什么是“制版费”。
教学反思:




解决问题(二)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81页例2以及相关练习。
【教学目标】
1.感受所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能综合运用相关知识解决一些简单实际 问
题,从中获得解决问题的经验和方法。
2.发展学生的合作意识,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3.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价值体验,坚定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具学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多媒体课件展示:
教师:估算出这个图形的面积。
学生完成后抽学生汇报,要求学生说出估算的过程。



教师:这是我 们在前面学过的有关估算方面的知识,今天这节课我们要运用这些知识
来解决问题。(板书课题)
二、合作交流,探索新知
教师:张老师喜得新居,这是他新居的平面示意图。(多媒体课件出示例2情景图)
教师:你能根据这幅图中提供的信息估算出张老师家的总面积吗?先在小组内交流自
己的想法。
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后汇报。
学生1:我估算出张老师新居总面积大约是90m2。
教师:说一说你是怎样估算的。
学生1:从张老师新居的结构来看,张老师的新居是个长方形,这个长方形的长是由
5.2 m和4.8m两个部分组成的,所以这个长方形的长是5.2+4.8=10(m),宽是由3.8m和
4.8m两个部分组成,所以3.8+4.8≈9(m),知道长和宽以后,就可以根据长方形的面积公
式估算出张老师新居的总面积大约是10×9=90(m2)。
教师:他的思路是用长和宽相乘得面积。
教师将其思路和解答过程板书为:
5.2+4.8=10(m)
3.8+4.8≈9(m)
10×9=90(m2)
教师:你是把张老师的新居看做一个完整的长方形来进行估算的。还有其他的估算方
法吗?
学生2:我是把张老师的新居看成3部分来进行估算的。一部分是卧室,一部分是书
房,把客厅、厨房和 卫生间看做一部分。(多媒体课件随学生回答闪现这3个部分)我先
估算出卧室的面积是5.2×4.8 ≈25(m2),书房的面积是4.8×4.8≈25(m2),客厅、厨
房和卫生间的总面积是(5. 2+4.8)×3.8≈40(m2),最后把这3部分的面积加起来,就得
到张老师新居的总面积25 +25+40=90(m2)。
教师将其思路和解答过程板书为:
5.2×4.8≈25(m2)
4.8×4.8≈25(m2)
(5.2+4.8)×3.8≈40(m2)
25+25+40=90(m2)
教师:你是先把张老师的新居分成3部分,分别算出每一部分的面积以后,再把这3
部分的面积相加得到 总面积。虽然用了不同的方法,但是这两位同学估算的结果都是一样
的,其他同学还有不同的方法吗?估 算的结果又是怎样的呢?
学生回答略,只要学生的想法合理都给予肯定,并且估算结果也不要求完全一样,只
要结果相近就行了。
教师:刚才我们估算出了张老师新居的总面积。既然是新居,那肯定要装修,张老师
在装修 时准备在卧室和书房铺上木地板,按每平方米90元的费用计算,张老师要花多少
钱呢?你准备怎样计算 ?
学生独立思考后抽学生汇报。
主要引导学生回答:先算出卧室和书房的总面积,再算出需要的钱。
教师:卧室和书房的总面积又怎样算呢?
引导学生层层分析出如下图的解题思路。
教师:还有其他的解题方法吗?
学生回答略,只要学生的想法合理都给予肯定。



教师:从刚才你们提出的解题方法中选择一种你喜欢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订正。
教师:根据图中的这些信息,你还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尽量鼓励学生提问题,学生提出问题,可以让其他学生解答,或说出解题思路。
三、课堂小结
教师:这节课学习了什么内容?你有哪些收获和体会?
学生回答略。
四、课堂作业
练习十七第3,4题。

教学反思:


















第五单元 多边形面积的计算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一)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85~87页例1、例2,课堂活动第1题,练习十八第1,2,3题。
【教学目标】
1. 利用方格纸或割补等方法,探索并掌握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会用这
个公式计算图形面积。
2.能主动应用原来掌握的相关知识探索新知识,在主动探索知识的过程中获得成
功体验。
3.在探索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多向思维的能力。
【教具学具】
教师准备图片、长方形、平行四边形、方格纸、剪刀等教具,学生准备长方形、
平行四边形、方格纸、剪刀等学具。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这是小华、 小红和小青家种白菜占地的面积(出示下图),当然,这些土地
的面积都是按相同的比例缩小了的。你能 直接判断哪一家种白菜的土地的面积大一些吗?
引导学生说出小华家的白菜地大一些。
教师:用小红家的白菜地和小青家的白菜地比,哪块地大一些呢?
引导学生说出这两块地的大小比较接近,不能用观察的方法直接判断地的大小。
教师 :我们怎么来比较这两块地的大小呢?对了,有同学提出把两块地的面积算
出来就能比较这两块地的大小 了。如果老师告诉你这两块地的一些数据(在图中添上数
据),你能算出这两块地的面积吗?
学生:能算出小红家白菜地的面积是4×6=24(m2),但算不出小青家白菜地的面
积。
教师:为什么呢?
学生:因为小红家的白菜地是长方形,我们学习过计算长方形面积 的;但小青家
的白菜地是平行四边形,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怎样算我们还没有学习过呢。
教师: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板书课题)
二、 进行新课
1、教学例1
探讨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 算公式教师:刚才同学们说都会计算长方形的面积,能
说一说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是怎样的吗?
学生: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板书: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教师:这儿老师有一个设想,如果把这块平行四边形的地变成长方形以后,你能
算出它的面积吗?
学生:当然能呀。
教师:问题在于平行四边形能变成长方 形吗?为了弄清这个问题,同学们可以用
你们准备的方格纸、长方形纸片、平行四边形纸片和剪刀等试一 试,看平行四边形能不能
转化成长方形。
学生操作,教师作必要的指导。
教师:转化成功了吗?说一说你们是怎样转化的?
引导学 生说出转化过程,要求学生边用学具演示边说是怎样转化的。学生说出一
种转化方法后,可以用“还有和 他不一样的转化方法吗”的问话,引导学生说出多种转化
方法。学生的转化方法可能有以下几种。
方法一:把平行四边形放在方格纸上,发现方格纸的一边多出1个三角形,另一
边少了1个三角形,如果把左边这个三角形剪下来放在右边,就刚好拼成1个长方形。
方法二:把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重叠起来,发现平行四边形和这个长方形比,一
边多了1个小三角形,一 边少了1个小三角形,把这个小三角形剪下来拼在另一端后,就
成为一个长方形。
教师:观察一下,拼成的长方形和原来的平行四边形比,面积大小发生变化没
有?你怎样知道它的面积的 大小没有变?
引导学生说出拼成的长方形的面积与原来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相等,因为面的大
小没有改变。
随学生的回答,教师直观地在黑板上演示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的过程,让学
生发现面的大小没有改变 。
教师:请同学们再思考这样两个问题,第1个问题是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平行四边



形的底和高有什么关系?第2个问题是你能用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推导出平行四边形面积
计算公式吗?
学生小组讨论后抽学生边演示边回答:平行四边形的底与长方形的长相等,平行
四边形的高与长方形的宽相等。
教师用重叠和平移的方式演示,让学生确信“平行 四边形的底与长方形的长相
等,平行四边形的高与长方形的宽相等”这个结论,在此基础上,作如下板书 :
长方形的长=平行四边形的底长方形的宽=平行四边形的高
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再引导学生推导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
教师:请大家用这个公式计算出小青家白菜地的面积,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用6×4算出小青家地的面积是24 m2后,发现小青家的地和小红家的地同
样大。
2.教学例2和试一试
(出示教科书第87页例2)
教 师:同学们能用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计算出这两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吗?
想想在计算面积前先要知道 什么?
学生:要知道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
教师:能说出这两个图形的底和高吗?你是怎样知道的?
学生说图形的底和高。
教师:请同学们分别计算出这两个图形的面积。
学生计算后汇报,要求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计算的。
教师:同学们计算的结果正确 吗?可以用数方格的方法检验一下。同学们用数方
格的方法数出这两个图形的面积分别是多少呢?(学生 回答略)与计算出的结果是一样的
吗?(学生:是一样的)说明我们总结出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是正确的。下面请同
学们用这个公式计算第87页例2下面的试一试。
完成后抽学生汇报,并说一说自己是怎样算的。
三、巩固练习
(1)指导学生讨论课堂活动第1题,要求学生先判断哪个图形能拼成正方形,并
说一说自己的想法,然 后指导学生做一做,看自己的猜想对不对。
(2)独立完成练习十八第1题,抽学生汇报结果,并说一说自己是怎样算的。
四、课堂小结
略。
五、课堂作业
练习十八第2,3题。
教学反思: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二)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87~88页例3、例4,课堂活动第2题,练习十八第4~9题。
【教学目标】
1. 能应用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解决生活中有关平行四边形面积的简单问
题,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
2.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所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从中获得价值体
验。
【教具学具】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视频展示台,学生准备七巧板。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引导学生回忆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并用这个公式计算下面的平行四边形的
面积。
图形底高面积平行四边形8 cm7 cm2.4 dm1.5 dm抽学生的作业在视频展示台上
展出,并要求学生说一说是怎样计算的。
教师:这节课我们进一步学习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板书课题)
二、进行新课
1.教学课堂活动第2题
教师:请同学们在你的七巧板中找出平行四边形,算出面积。
学生计算后, 相互交流,抽1个学生说一说自己计算的过程。这个过程是先
要测量出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再用“平行 四边形的面积=底×高”的计算公式算出七巧
板的面积。
教师:这里老师有一个问题,你为什么要先测量出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后再计
算面积呢?
学生:因为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要先知道底和高,才能算出这个平行四边形的
面积。
教师:也就是说,在应用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之前,要先考虑是否有底
和高这两个条件。下面我们 来研究这个问题。
2.教学例3
(多媒体课件出示第87页例3)
教师:要求这块铝皮的面积,要先知道哪些条件?
学生:底和高。
教师:为什么?
学生:因为这块铝皮是一个平行四边形,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要用底乘高。
教师:题中告诉了我们底和高了吗?
学生:只告诉了底,没有告诉高。
教师:能说说你的解题思路吗?
学生讨论后回答:先算出高是多少,再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随学生的回答作右图所示的板书。
教师:请同学们计算出这块铝皮的面积。



学生计算后,抽1个学生的作业在视频展示台上展出,并让 学生解释一下在
72×(72+22)这个算式中,72+22算的是什么?后一步又是计算的什么?
学生回答后,引导学生分析练习十八第4,5题的解题思路,然后学生独立解
答,集体订正。
3.教学例4
教师:我们再来解决一个问题。
(多媒体课件出示例4)
教师:要求这块地大约能收多少千克小麦,你觉得要注意哪些问题?
学生讨论后回答 。要重点注意两个问题:一个是要先算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后再
算小麦的质量,因为小麦的质量是根据土 地面积来测算的;另外还要注意问题中的“大
约”两个字,即不要求算出精确的数据,只要一个与精确数 接近的近似数就行了。
教师:请同学们先算出这块土地的面积,再估算出这块土地的产量。
学生计算后,抽 1个学生的作业在视频展示台上展示,让学生对照自己的作业具
体说一说是怎样计算这块地的面积的,又 是如何估算的。指导学生说出把0.98 kg看作1
kg,360 m2的土地就能收获360 kg小麦了。
学生独立完成练习十八第6~9题,完成后集体订正。
三、课堂小结
教师:这节课学习了哪些内容?你有哪些收获?还有哪些没有解决的问题?说出
来大家一起讨论解决。
学生回答略。
四、拓展延伸
教师:我们在前面学习了用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同学
们在生活中还遇到了哪些 问题需要用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来解决的呢?
如果学生说出一些用平行四边形解 决的问题,就组织学生解决这些问题。如果学
生说不出来,教师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提出几个用平行四边 形面积计算公式来解决的问题
引导学生思考解答。并把这个学习过程延伸到课后,请学生用所学知识解决 一些生活中遇
到的实际问题。
教学反思:



三角形的面积
第1课时三角形的面积(一)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92~93页例1、例2和议一议、课堂活动第1题和练习十九第1题、第
2题。
【教学目标】
1.运用已有经验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并能应用这个公式解决生活中的
简单问题。
2.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
3.在探究过程中让学生获得成功体验,坚定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具学具】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每个学生一把剪刀、若干形状大小相同的一般三角形和三
角板,每人准备一套正方形、长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教师:同学们看一看,在你们的桌子上都有些什么图形?
学生:有正方形、长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
教师:有这么多的图形,你会计算哪些图形的面积呢?都举起来老师看看。
学生举起 正方形、长方形、平行四边形。(教师板书:会计算面积的图形:长方
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
教师:好,请你们选一个自己喜欢的图形测量出相关的数据并计算它的面积。
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图形计算面积,教师巡视指导,然后全班汇报。
教师:看来,前面的正方形、长方形、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大家都学得比较好。现
在桌子上还有哪些图形我 们不会计算面积?
学生:三角形和梯形。
教师:这节课 我们就来研究三角形的面积,(板书课题)请同学们把梯形收到桌子
里边,下节课我们再拿出来研究。
二、新课教学
1.讨论推导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方法
教师:在正方形、长方形、平行四边形中,我们最后学的是哪一个图形的面积?
学生:平行四边形。
教师:请同学们回忆一下前面我们是怎样探讨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的?
引导学 生思考后回答:先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然后再用长方形面积公式
推导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 教师随学生的回答板书。
教师:借鉴推导平行四边形的方法,你觉得今天我们怎样研究三角形的面积计算
公式好呢?
引导学生讨论后,让学生提出用“转化”的方法。
教师:这个方法大家觉得可以吗?
学生回答后,教师擦掉板书上的“平行四边形”写上“三角形”,如图:
教师:(指板书)我们只能把三角形转化成长方形吗?
引导学生思考后讨论。
学生:我们还可以把三角形转化成正方形、长方形、平行四边形。
教师:正方形、长方形、平行四边形这些都叫“我们学过的会计算面积的图
形”。(板书)
2.转化
教师:我们就用这个方法探讨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首先请你们把三角形 转化
成我们学过的会计算面积的图形。
学生利用学具操作,教师巡视指导,然后交流汇报。
教师:你们都把三角形转化成了哪些图形?
学生到视频展示台上展示。由于学生的三 角形不是特殊的三角形,所以学生通过
操作大概有这些转化方法:方法1:平行于三角形的底,沿高的一 半剪开,拼成一个平行
四边形(如图1);方法2:用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如图 2);方法
3:沿三角形的底,平行于高,分别从到高的12处剪下两个小三角形,拼成一个长方形(如图3)。
教师:真了不起,同学们把三角形转化成了平行四边形和长方形。 下面请你们拿
出你们信封里的三角形拼一拼,(课件出示课堂活动第1题的三角形)看还能拼出哪些图< br>形?(信封里的三角形都事先编上了序号)



学生通过拼学具发现①号和③号三角形能拼成正方形,②号和⑤号三角形能拼成
长方形。
教师:为什么①号和③号三角形能拼成正方形,②号和⑤号三角形能拼成长方形
呢?
引导学生讨论得出:因为①号和③号是两个完全一样的等腰直角三角形,②号和
⑤号是两个完全一样的直 角三角形。
教师:也就是说,它们都是一些特殊的三角形,所以能拼出特殊的图形。
3.推导
教师:同学们转化的这些图形都非常漂亮,而且 都能够用它们推导出三角形面积
计算公式,但由于时间有限,我们只选其中的两个图形来推导三角形的面 积公式。大家觉
得选哪个图形好呢?
如果学生选择的不是特殊三角形拼组的 图形,教师则用这个图形进行推导,如果
学生选择的是特殊的三角形拼组的图形,教师则告诉学生最好选 一般的三角形,因为这样
推导出来的面积计算公式更有代表意义。
把用方法1和方法2转化成的平行四边形都分别贴到黑板上。
教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思考转化后的图形和原来的三角形有什么联系?
引导学生 思考后讨论得出:方法1中平行四边形的底就是三角形的底,平行四边
形的高是原来三角形的高的一半; 方法2中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原来的三角形的面积是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
(课件根据学生的回答,重复演示)
教师:同学们观察得真仔细,我们能根据这些关系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吗?
学生:能。
教师:请左边大组的同学用第1个转化后的图形推导三角形的面积公式, 请右边
大组的同学用第2个转化后的图形推导三角形的面积公式。
学生分组行动,教师巡视指导,然后全班汇报。
教师:请问左边大组的同学你们推导出来的公式是什么?
学生1: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
教师:能说说这个公式表示的意思吗?
学生1:转化后的平行四边形的高是原来三角形的一半,所以用“高÷2”,平
行四边形的底是原来三角形的底,所以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教师板书在相应的
位置)
教师:右边大组的同学你们推导出来的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又是怎样的呢?
学生2:我们推导出的公式是: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
教师:你们的公式又是什么意思呢?
学生2:“底×高”是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原来 三角形的面积是它的一半,所以
是(底×高)÷2。(教师在相应的位置板书)
教师:两大组的同学都说得有道理,你们推导出来的公式是一样的吗?
教师可引导学 生用两种方法验证两个公式是否一样:(1)把底和高都分别设定为
相应的数,如把底设为4cm,高设 为2cm,由学生分别代到两个公式中去算,看结果是否
一样;(2)从算式的意义来推导,看两个公式 是否一样。
学生通过实践,知道底×(高÷2)=(底×高)÷2。
教师:两个公式都是一样的,我们都把它们写作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板
书公式)这个公式是什 么意思呢?



引导学生思考后讨论得出:公式的意思是三角形的面积等于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的
一半。
教师:这个公式对吗?我们来验证一下,请拿出你们的平行四边形,沿对角线把
它剪开。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操作后讨论。
学生:我发现剪出的两个三角形的面积 是相等的,也就是说三角形的面积确实等
于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我们推导出的公式是正确的。
4.例2教学
教师:要求三角形的面积我们必须知道哪些条件?
引导学生思考后讨论汇报。
学生:要求三角形的面积必须知道三角形的底和高。
教师:想试试用公式来计算三角形的面积吗?
学生:想。
教师:(课件出示例2)三角形的高和底分别是多少?
学生:三角形的高是4cm,底是5cm。
教师:能算出三角形的面积吗?
学生计算后汇报,三角形的面积是10cm2。
教师:你是怎么算出结果的呢?
(学生汇报,略)
三、巩固练习
(1)练习十九第1题。(学生思考后讨论,并全班汇报)
(2)练习十九第2题。(先学生独立完成,再全班交流)
四、课堂总结
教师:这节课学到了什么?三角形的面积公式是怎样的?我们是怎样探讨出三角
形的面积公式的?通过对 公式的探讨你有哪些体会?
学生回答略。
教学反思:






第2课时三角形的面积(二)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93~94页例3、例4,课堂活动第2题,练习十九第3~10题。
【教学目标】
1. 能应用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解决生活中有关三角形面积计算的简 单问题,巩
固学生所学知识,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
2.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所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从中获得价值体
验。
【教具学具】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视频展示台;学生准备七巧板、方格纸。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求下面图形的面积。
学生解答后,抽学生的答案 在视频展示台上展示,并要求学生说一说自己是
怎样算的。然后引导学生回忆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
(板书: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
教师:这节课我们继续研究三角形的面积。
(板书课题)
二、进行新课
1.教学课堂活动第2题
教师:请同学们拿出自己的七巧板,在七巧板中找出三角形并计算出这个三角形
的面积?
学生计算后汇报,教师引导学生重点汇报这样几个问题:
(1)在计算这个三角形面积之前,先要做一项什么工作?(测量三角形的底和高)
(2)为什么要先测量三角形的底和高呢?(因为三角形面积是用底乘高除以2来
算,要先知道底和高, 才能算出这个三角形的面积)
(3)说一说你是怎样测量三角形的底和高的。(重点让学生说怎样找三角形底边对
应的高)
(4)怎样用面积计算公式计算这个三角形的面积?
(5)把这个三角形放在方格纸上数一数,看它的面积是多少?和计算出来的面积
是一样的吗?
指导学生完成练习十九第3题,完成后集体订正。
2.教学例3
(多媒体课件出示例3,引导学生理解题意)
教师:求铺这块草坪大约需要多少元,要注意思考哪几个问题?
引导学生关注两个问题:
(1)要注意问题中有“大约”两个字,这两个字的意思是 ,不需要求出精确的
数,因此在解决这个问题的时候,可以用估算的方法。
(2)注意要求铺这块草坪大约需要多少元,要先求出这块草坪的面积。因为铺草
坪的费用与草坪的面积 有关。
教师:根据同学们的分析,可以确定这样一个解题思路,就是要先算出草坪面
积,再算铺这么大面积的草坪要多少钱。(随着讲解作右图的板书)那么怎样算草坪的面积
呢?
学生:用32×14÷2。
教师:为什么要这样列式呢?
学生:因为“三角形面积=底×高÷2”,这个三角形的底是32m,高是14m,把
这些数代到这个公式中,就是32×14÷2。
教师:请同学们算出这块草坪的面积。
学生计算后,集体订正。
教师:下面请同学们计算铺这块草坪大约需要多少元。先想想算式该怎样列?
学生:19×224。
教师:你准备怎样计算这个算式?
引导学生说出把19看作20,把224看作220来进行估算。
教师:为什么要这样算呢?
学生:因为题中需要的是一个近似数,不要求十分精确。这样把19看作20,把



224看作220来算,比较接近准确值,又使计算比较简便。
教师:老师也同意你们的意见,请你们按这样的想法算出结果。
学生计算后,集体订正,并写出答语。
指导学生完成练习十九第4~6题,完成后集体订正,并要求学生说一说自己计算
时是怎样想的。
3.教学例4
(多媒体课件出示例4)
教师:这道题有两个问题,我们先来分析第1个问题。要求做200面这样的小红
旗至少需要多大面积的 红纸,你觉得应该怎样想?
引导学生说出要先求出做1面小红旗需要多大的红纸,再求做200面小红旗需要
多大的红纸。
教师:同学们可以按这个思路把这个问题解答出来。
学生完成后,集体订正。
教师:这里老师有一个问题,是不是给你一张不管是什么形 状的面积是
144000cm2,也就是14.4 m2的红纸,就能做出200面这样的小红旗呢?
引导学生思考,这里算出的14.4 m2是做200面小红旗至少需要的红纸,也就 是
要求一点也不浪费才能做成这样的200面小红旗。使学生理解如果长和宽不刚好是小红旗
底 和高的整倍数,就可能出现浪费,这样14.4m2的红纸就不能做成200面小红旗了。
教师:结合同学们刚才的分析,我们来解答第2个问题,要求长2.56m、宽0.9m
的长方形纸大约 能做多少面这样的小红旗,小组讨论一下,解答这个问题需要注意哪些问
题?
引导学生讨论出要注意的问题是:
(1)注意长方形纸的长和宽是不是三角形底和高的整倍数。
(2)注意这道题的基本的解题思路是长方形纸的面积包含多少个小红旗的面积。
教师:同学们分析一下,长方形纸的长和宽是不是三角形底和高的整倍数。
学生分析 后回答:长方形的宽0.9m刚好是三角形底0.45m的2倍;长方形长
2.56m刚好是三角形高0 .32m的8倍。
教师:下面请同学们按刚才我们分析的解题思路算出大约能做多少面这样的小红
旗。
学生计算后,集体订正答案。
三、课堂小结
略。
四、课堂作业
练习十九第8~10题。
教学反思:
梯形的面积
第1课时梯形的面积(一)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98~99页例1、例2,课堂活动和练习二十第1~2题。
【教学目标】
1.运用已有经验推导出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并能应用这个公式解决生活中的简
单问题。
2.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
3.在探究过程中让学生获得成功体验,坚定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具学具】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视频展示台。每个学生准备一把剪刀和若干形状大小相同
的梯形。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教师:(多媒体演示)你会计算下面哪些图形的面积?把你会计算面积的图形的面
积计算出来。
学生完成后,抽学生的作业在视频展示台上展出,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用哪个面
积公式计算的。
教师:是呀,同学们掌握了一些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以后,就可以应用< br>这些公式又快又对地计算出这些图形的面积了。但是老师在这里出示了5个图形,同学们
计算了4 个图形的面积,还有哪个图形的面积没有计算呢?
学生:梯形。
教师: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梯形面积的计算。
(板书课题)
二、进行新课
1.教学例1
教师:同学们通过平行四边 形面积公式和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探讨,已经掌握了一
些推导面积计算公式的方法了,你会利用你手中的梯 形学具和一些工具,探讨梯形的面积
计算公式吗?
(多媒体课件出示教科书 第100页讨论图)学生先独立思考,再把自己思考的结果
进行小组交流,然后请学生在视频展示台上边 操作边汇报自己的想法。
学生1:我是用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如图所示),平行四边
形的底等于梯形的“上底+下底”,平行四边形的高就是梯形的高,平行四边形的 面积=底
×高,所以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高÷2。
教师:同学们 对这个同学推导的这个梯形面积公式有什么不清楚的地方吗?有什
么问题可以向这个同学提问。
这里如果其他的同学有问题,就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加深学生对梯形面积公式
的理解,如果学生提不出问题,教师可以像下面这样组织教学。
教师:这里老师有一个问题,你为什么要用“上底+下底”呢?
学生1:因为平行四边形的底是梯形的“上底+下底”。
教师:为什么要除以2呢?
学生1:因为是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拼成的平行四边形,要除以2才是一个平行
四边形的面积。
教师:你是用了前面推导面积公式的哪种学习方法呢?
学 生1:把没有学过面积计算公式的图形转化成学过面积计算公式的图形,再由
学过面积计算公式的图形来 推导没有学过面积计算公式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教师:同学们学过哪些会计算面积的图形呢?
学生: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
教师随学生的回答板书:
教师:刚才这个同学是转化成平行四边形来推导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的。还有转
化成其他图形来推导梯形 面积计算公式的吗?能给全班同学说一说你是怎样推导的吗?
让学生尽可能地说自己 不同的推导方法,如果学生推导出来的面积计算公式和第
1个学生不一样,注意引导学生把推导出来的面 积计算公式转化成与第1个同学相同的面



积计算公式,使学生感受到计算公式 的推导殊途同归。如:学生把梯形转化成长方形后
(如图所示),让学生理解长方形的长既不是上底的长 ,也不是下底的长,而是上底长和下
底长的和的一半,这样学生就能推导出与学生1相同的梯形面积计算 公式。
教师:大家转化成不同的图形,推导出来的梯形面积计算公式都是“(上底+下
底)×高÷2”吗?
学生:都是这样的。
教师:请大家用这个公式计算出前面我们在学习准备中没有计算出面积的这个梯
形的面积。
学生计算后,集体订正,重点要求学生说一说是怎样应用公式的。
引导学生完成课堂 活动,要求学生分别说一说每个梯形的上底、下底和高各是多
少,再用面积计算公式算出面积,看和用数 方格的方法数出的面积是否相同,证实这个面
积计算公式是可靠的。
2.教学例2
(多媒体出示例2)
教师:想一想,要求这个梯形的面积,要知道哪些条件?
学生:要知道上底、下底和高。
教师:题中告诉了我们上底、下底和高了吗?它们各是多少?
学生回答略。
请学生算出梯形面积后全班集体订正,并抽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算的。
三、课堂小结
教师: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从中你学到了哪些知识?应用了哪 些学习方
法?还有哪些没有理解的问题?提出来大家一起探讨。
学生回答略。
四、课堂作业
练习二十第1,2题。
教学反思:









第2课时梯形的面积(二)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99~100页例3、例4,练习二十第3~8题。
【教学目标】
1.能应用梯形面积计算公式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
2.让学生感受所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从中获得价值体验。
3.培养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让学生掌握一些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
【教具学具】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视频展示台,1把刀和1个萝卜。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计算下面梯形的面积。
梯形上底(cm)下底(cm)高 (cm)面积(cm2)146523.57.5632.84.22.1学生独立完成
后,抽学生汇报 自己的计算过程,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说一说梯形面积计算公式。
教师随学生的回答板书: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高÷2。
教师:我们学习的 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在我们的生活中有什么用呢?在应用梯形
的面积计算公式时我们还会遇到哪些问题呢 ?这节课我们继续研究梯形的面积。
(板书课题)
二、进行新课
1.教学例3
(多媒体课件演示一个水库,然后逐步转到水库的拦河坝)
教师:这是一个水库,水 库拦水的这个坝叫拦河坝,我们把拦河坝横着切开,切
开后我们看到的这个面叫做横截面。
(多媒体课件演示拦河坝横着切开,出现横截面的动画过程)
教师:同学们理解什么叫横截面了吗?
学生:理解了。
教师:那么大家猜想一下,这个萝卜的横截面是什么形状?
学生猜想后教师用刀切开萝卜,让学生观察到萝卜的横截面是一个椭圆形。
教师:那么水库拦河坝的横截面是个什么形状呢?下面我们就来研究一个有关拦
河坝的问题。
(多媒体课件出示例3)
教师:这道题中告诉我们拦河坝的横截面是个什么形状呢?
学生:梯形。
教师:你能用你了解的生活经验说一说为什么拦河坝要修成梯形吗?
学生讨论后回答,其原因是不容易被水冲垮。
教师:要计算这个梯形的面积要知道哪些条件呢?
学生:要知道梯形的上底、下底和高。
教师:题中直接告诉了我们梯形的上底、下底和高了吗?
学生:直接告诉了我们梯形的上底和高,没有直接告诉下底。
教师:根据刚才的分析你觉得这道题应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学生讨论后回答:应该先算梯形的下底,然后再算梯形的面积。
教师随学生的回答作如右图的板书。
教师:请同学们按这样一个思路算出这个拦河坝横截面的面积。
学生计算后,集体订 正,然后要求学生独立完成练习十八第3题,完成后抽学生
的作业在视频展示台上展出,并要求学生说一 说自己是怎样算的。
2.教学例4
教师:下面我们再来研究一个问题。
(多媒体课件出现例4)
教师:题中告诉了我们哪些条件?要求什么问题?
学生回答略。
教师:要求这块水田大约能种多少穴水稻,应该怎样想?
要求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小组交流,然后抽学生汇报。
学生:我觉得应该先算出这块水田的面积,再求大约能种多少穴水稻。



教师:为什么要这样做?
学生:因为每3dm2可以种一穴水稻,也就是水稻的穴数 是由水田面积大小决定
的,所以要先算水田的面积。
教师随学生的回答板书。
教师:在解答这个问题的时候,你觉得还要注意哪些问题呢?
引导学生说出要注意问 题中的“大约”两个字,这两个字的意思是不必算出精确
的数,所以,这道题可以用估算的方法来进行计 算。
教师:好了,同学们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解答这个问题。
学生独立解答后,抽学生的作业在视频展示台上展出,并请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
样计算的。
三、课堂小结
教师:这节课学习了哪些内容?从中你掌握了哪些解决问题的方法?你 在生活中
还遇到哪些有关梯形面积的问题?提出来大家一起解决。
学生回答略。
四、课堂作业
练习二十第3~8题。
教学反思:


















不规则图形的面积
第1课时不规则图形的面积(一)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03页例1和练习二十一第1,2题。
【教学目标】
1.掌握参照规则图形面积估计不规则图形面积和用方格纸估计不规则图形面积的
方法,能用这些方法估 计不规则图形的面积。
2.能用所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教具学具】



教师准备视频展示台和多媒体课件,学生准备直尺、有实验 地的题卡、两个不规
则图形(其中一个大约是学具正方形的一半,大约是4.5cm2,另一个大约是学 具正方形
的,大约是6cm2)、一张与之相关的正方形(面积为9cm2)、一张透明方格纸、有海南 岛和
台湾岛地图的题卡。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教师:这节课我们先来解决光明村实验地的问题。光明村为了更好地搞 好生产,
新划了几块地作为实验地(课件出示三块不同形状的实验地,其中一块是例2中的实验地,图中数据只作参考,不出示)
教师:图上的两个小朋友在讨论什么呢?
学生:他们在讨论哪块实验地的面积最大。
教师:在你们 的题卡上也有这几块实验地,请你们量一量、算一算,把每个图形
的面积写在相应图形的下边,然后再比 一比图上究竟哪块实验地的面积大?
由于有一个是不规则图形,学生没有学过,不能算出它的面积,所以不能完成任
务。
教师:你们比较出哪个图形的面积最大了吗?
学生:没有。
教师:为什么呢?
学生:有一个图形我们不能算出它的面积。
教师:哪一个图形不能算出它的面积呢?为什么不能算出?
学生:这个图形我们以前没有学过。
教师:像这样有的地方凸出一些,有的地方凹下 去一些的不很规则的图形,我们
把它叫做不规则图形。在我们的生活中像实验地这样的不规则图形还有很 多,要想知道哪
块实验地的面积大,我们还得先研究怎样计算不规则图形的面积。
(板书课题)
二、教学新课
1.探究估计不规则图形面积的方法
教师:怎样计算不规则图形的面积呢?为了方便 我们研究,我们先来研究这样一
个不规则图形。(教师拿出如图的不规则图形)请同学们先在你们的学具 里找到它。
教师:我们能精确地算出它的面积吗?
学生:不能。
教师:为什么?
学生:因为它不规则。
教师:我们可以怎样知道它的面积呢?
引导学生说出:可以估计出它的面积。
教师:在你们的桌子上有一个正方形,还有一 张透明的方格纸,方格纸的每一个
小方格是1cm2。你能用这些工具想办法估计出这个图形的面积吗? 请同学们利用工具想
办法估计出这个图形的面积。(同桌为1个小组)
学生 同桌讨论合作后汇报。重点要求学生说出是借助哪种工具估计的,是怎样进
行估计的。特别是数方格的方 法,要求学生说出自己是怎样数的。
学生大概有两种方法:一种是找到这个图形和正 方形的关系:它大约是正方形面
积的一半,然后根据这个关系估计出不规则图形的面积是:9÷2=4. 5(cm2);另一种方法
是用透明方格纸进行估算。
这两种方法都是学生先在视频展示台上展示汇报,然后课件再演示一遍学生的做



法。展示一种方法就总结板书一种方法。
教师:通过研究我们总结出了两种 估计不规则图形面积的方法,在这两种方法中
你最喜欢哪一种方法呢?为什么?
学生汇报,说出自己的理由。
教师:请你用你喜欢的方法来估计出你们桌子上的另一个不规则图形的面积。
学生操作后展示汇报,汇报时重点说清楚是怎样估计出这个图形的面积的。
2.解决课前提出的关于哪块实验地面积大的问题
教师:同学们都能用自己喜欢的方 法来估计出不规则图形的面积了,现在能估计
出前面那块实验地的面积了吗?
学生:能。
学生操作后,汇报实验地的大小,并展示自己是怎样估计的。估计学生都会用方
格纸来进行估计。
教师:为什么没有同学参照相关的规则图形来估计呢?
学生:这里没有相关的规则图形可以参照。
教师:对,看来同学们不但会用自己的方 法来估计不规则图形的面积,还会根据
实际情况来合理地选择估计的方法,真了不起!
三、深入研究
教师:你们知道我国台湾岛和海南岛谁的面积大吗?
学生如果知道,就请知道的学生回答,然后请同学们想办法验证,现在就按没有
学生知道来准备。
教师:你们想知道它们谁的面积大吗?
学生:想。
教师:这两个岛的地图就在你们的题卡上,你能想办法比较出它们谁的面积大
吗?
估计学生会讨论出两种方法:一是看谁的图上面积大,它的实际面积就大 ;另
一种是先估计出图上面积,再根据实际扩大相应的倍数得到实际面积再比较。
教师:两种方法都可以,如果要选用比较实际面积的同学,你只需要把图上面积
估计出后再扩大相应的倍 数就可以得到实际面积了。
学生操作后汇报。
四、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都知道了些什么?怎样估计不规则图形的面积?
学生回答略。
五、练习
教科书第105页练习二十一第1,2题。
教学反思:


第2课时不规则图形的面积(二)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04页例2和练习二十一第3题。
【教学目标】
1.进一步掌握不规则图形面积的估计方法,能用这种方法估计不规则图形的面
积。
2.学习用1个方格表示一个较大的面积单位,进一步感受所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



联系,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教具学具】
教 师准备视频展示台和多媒体课件,为每个小组准备一张本校的校园平面图,使
学生手中的方格纸中每个方 格的面积刚好等于校园5 m2的面积,每个学生准备相应的不
规则图形和一张透明方格纸。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教师:想一想,生活中你看见过哪些不规则图形?这些不规则图形的面积怎样估
计?
学生回答略。
教师随学生的回答板书:
(1)参照规则图形的面积估计不规则图形的面积。
(2)把不规则图形放在方格纸上估计。
教师: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不规则图形的面积。
(板书课题)
二、进行新课
1.教学例2
教师:长安村为了进行科学种田,最近规划了一些实验田。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多媒体课件演示例2主题图中的长安村实验田规划图)
教师:同学们从图中发现些什么?
学生:我发现这些实验田的形状都是不规则图形。
教师:对了。我们江南的田地由于受地形的限制,很多田地都是不规则图形,但
是在生活中需要了解这些田地的面积,因为面积的大小与产量有关。我们先来研究这块水
稻田的面积。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幅规划图,你发现这幅图与其他的规划图有哪些地方不
一样?
学生:这幅规划图是画在方格纸里面的。
教师:这样更有利于我们估计实验田的面积。
(多媒体课件放大水稻实验田)
教师:这个方格纸和我们使用的方格纸有哪些不一样?
引导学生关注方格纸上小括号里的字“每个方格表示1 m2”。
教师:怎样理解这句话的意思?
学生讨论后回答:就是说不是以方格的实际大小来确 定图形的面积,而是要以方
格表示的大小来确定图形的面积,有多少个方格,就有多少平方米。
教师:对了,1 m2的方格,我们是没法放在桌面上的;同样的道理,这块实验田我们也没法把它的实际大小搬进教室,所以,我们采用了1个小方格表示1 m2的方式
来估计实 验田的大小。由于这块实验田和方格纸同时缩小了相同的倍数,所以这个估计结
果与实际结果是一样的。 下面同学们想一想怎样估计这块实验田的大小呢?
引导学生讨论出实验田占的方格有 两种情况,一种是完整的方格,一种是不完整
的方格,我们通常的作法是把不完整的方格看作半格算。
教师随学生的回答板书:
教师:同学们数一数,完整的和不完整的方格分别有多少个?
学生数后汇报:完整的方格有38个,不完整的方格有24个,看作12个完整的
方格。
教师:这样估计出实验田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呢?



学生:是38+12=50(m2)。
2.联系实际教学不规则图形的面积
教师:请同学们翻开书看着练习二十一第3题,这是小明家的一块玉米地,如果
你们手中的方格的1格刚好能表示这块玉米地1 m2的面积,你能估计这块玉米地大约多
少平方米吗?
学生:能!
教师:说一说,你准备怎样估计这块玉米地的面积?
学生 先独立思考,再讨论回答。指导学生说出先用透明方格纸盖在这个图形上,
然后数这个图形占有多少个完 整的方格,还有多少个不完整的方格,再把两个不完整的方
格看作1个完整的方格来估计,估计出一共有 多少个方格,这块地就有多少平方米。
教师:同学们同意这种想法吗?老师也同意。下面请同学们照这种方法估计这块
地的面积。
学生估计出结果后,抽学生在视频展示台上汇报,并说一说自己是怎样算的。
三、课堂小结
教师:这节课我们研究了哪些内容?你能说一说估计不规则图形的面积时要注意
哪些问题吗?
学生回答略。
四、练习巩固
(多媒体课件展示校园平面图)
教师:这是我们学校的平面图,在这幅平面图中,有 些图形是规则图形,比如教
学楼、花台;有些图形是不规则图形,比如操场、小树林、水池等,你们手中 的方格纸中
的1个方格刚好能表示这个平面图上的5m2,请你们利用手中的方格纸和老师给你们每个< br>小组提供的校园平面图,选其中的1个项目来估算出它的实际面积。
学生完成后,相互交流,抽学生在黑板上展示自己的作业,并说一说自己是怎样
估计的。
教学反思:














认识公顷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06例1、例2,练习二十二的相关练习。
【教学目标】



1.知道公顷和平方千米是计量大的土 地面积单位,知道边长是100m的正方
形,它的面积是1hm2,能想象出1hm2的实际大小,理解 公顷与平方米之间的进率。
2.在学习过程中发展学生的想象能力和类推能力, 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
的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价值体验和成功体验,坚定学生学好数学的信
心。
【教具学具】
视频展示台、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 复习引入
教师:同学们,我们以前学习过面积单位,还记得1dm2有多大,1m2有多大
吗?
指导学生说出:边长是1dm的正方形,它的面积是1dm2;边长是1m的正方
形,它的面积是1m2 。
教师:你能比划出1dm2有多大,1m2有多大吗?
分别抽学生比划出1dm2和1m2的大小。
教师:计量一间教室有多大用什么作单 位?(生:平方米)计量一块操场有多大用
什么作单位?(生:平方米)
教师:你知道一个村的土地面积有多大,我们祖国的面积有多大吗? 课前,老
师随机查阅了一个村的面 积,它的面积是15000m2。我们祖国的陆地面积约
96m2。
板书:15000m296m2
教师:看到这两个数据,你有什么感受?
学生可能说到以平方米作单位表示,数很大,很不方便。教师趁机指出:计
算大的面积,用平方米作单位 测量不方便时,就要用到更大的面积单位,这就是公顷和平
方千米。
介 绍公顷用字母表示为“hm2”,平方千米用字母表示为“km2”。接着教师
明确指出:这节课我们一 起来认识公顷。
板书课题:认识公顷。
二、教学新知
1.认识公顷,感受公顷的实际大小
教师:同学们,知道1hm2有多大吗?
学生可能没有这方面的经验,教师指出 :一个边长是100m的正方形,它的
面积就是1hm2。(板书)
教师:体育课上大家都跑过100m,你能想象100m有多长吗?
学生自由想象。
教师:想象一下,如果以操场100m跑道为正方形的一条边长画一个正方形,这
个正方形有多大?
学生根据已有经验作想象。
教师:你能举出生活中哪些地方的面积和你想象的这个正方形的大小差不多大
吗?
学生小组交流讨论,再抽学生汇报。其中可能涉及一个小学的占地面积大约
是1hm2。
教师:通过同学们的想象,我们可以知道1hm2大约有多大,但是头脑中想象的


大小与实际的大小还有一定的差异,要进一步感受1hm2究竟有多大,我们还可以把它转
化为较小 的单位来思考。
教师:根据我们已经掌握的知识,你觉得可以把1hm2转化为我们掌握的哪个较
小的单位来理解呢?
指导学生说出转化成平方米来理解。
教师:你是怎样想到要转化成平方米的?
指导学生说出一个边长是100m的正 方形,它的面积就是1hm2;也就是1hm2
是以100m为边长的正方形,而1m2是以1m为边长 的正方形,所以联想到公顷与平方米有
联系。
教师:能计算出1hm2是多少平方米吗?
学生独立计算推导公顷与平方米的进率。
教师:谁来说说?
因为:100×100=10000 (m2)
所以:1 hm2=10000 m2(随学生的回答板书)
教师:这样用平方米作单位来表示1hm2的大小,你对公顷这个面积单位有什么
感受?
学生自由说出感受,如感受到公顷是一个很大的面积单位,有10000个1m2
那么大。
教师:这样一来,我们对公顷这个面积单位感受更加深刻了。
填空:
(1)我们教室的面积大约是50m2,两个教室的面积就是100m2,要有()间这
样的教室,它的 面积才是1hm2。
(2)32个小朋友手拉手围成一个正方形,面积大约是1 00m2。()个这样的正
方形面积大约是1hm2。
教师:现在,我们不 但知道了1hm2有多大,还知道了公顷和平方米之间的进
率,让我们一起来用我们掌握的有关公顷的知 识,去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2.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1)文文小朋友,去年暑假去了一次北京给我们带来了这样一个问题:
①天安门广场是世界上最大的城市广场,面积大约400000m2,合( )hm2。
②北京的故宫是世界上最大的宫殿,占地面积约72hm2,合()m2。
学生自主计算,再抽学生汇报,教师板书计算过程。
(2)一个平行四边形的果园,底长250m,高120m,这个果园的面积是多少公
顷?
(学生自主计算,指名板演)
250×120=30000(m2)
30000m2=3hm2
(3)一个粮食专业户在一块长400m,宽300 m的地里收小麦72000kg,平均每
公顷的产量是多少千克?
(4 )某房产公司买得一块面积为12hm2的地建小区,规划为住宅楼、公共设施
和绿化地带。其中规划住 宅楼房68幢,每幢楼约长80m,宽约10m,公共设施大约1hm2,
其余为绿化地带。这个小区的 绿化面积是多少公顷?
3.小结
学习了这节课,你知道了些什么,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吗?
学生回答略。



三、拓展延伸
重庆市位于我国西南部, 全境东西最长470000m,南北间最长距离450000m,幅员
8240300hm2。这么大的 占地面积用公顷计量方便吗?用什么单位计量好呢?这就是我们下
节课所要讨论的问题。
教学反思:



认识平方千米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07页例3、例4及相应的练习。
【教学目标】
1.知道边长为1000m的正方形的面积是1km2,在计量很大的土地面积时要
用平方千米作单位; 能想象出1km2的实际大小,理解平方千米与平方米、公顷之间的进
率。
2.在学习过程中发展学生的想象能力和类推能力,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
的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
3.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价值体验和成功体验,坚定学生学好数学的信
心。
【教具学具】
多媒体课件,视频展示台。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教师:孩子们,上节课我们认识了公顷这个计量土地面积的单位,你知道1hm2
有多大吗?
引导学生说出:边长100m的正方形,它的面积是1hm2。1hm2=10000m2。
教师:生活中哪些地方的面积大约是1hm2?
抽学生自由说。
多媒体课件出示两个小孩的对话框。(如图所示)

教师:计量一所学校的占地面积有多大,通常用公顷作单位;计量我国国土面积
有多大,是用什么作单位的呢?
学生看图回答:是用平方千米作单位。
教师:我国的国土面积为什么要用平方千米作单位呢?1km2有多大呢?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另一个计量土地面积的单位:平方千米(板书课题)
二、教学新知
1.认识平方千米
教师:我们先来研究1km2有多大。同学们先想想,1hm2有多大?
学生:边长100m的正方形,它的面积是1hm2。
教师趁机追问:根据边长10 0m的正方形,它的面积是1hm2;大家猜一猜,1km2
可能是边长多少米的正方形土地的面积?
抽几个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
如果有学生能说出边长为1 000m的正方形,它的面积是1km2,教师要给予表扬
肯定;如果学生不能说出,教师则告诉学生: 边长为1000m的正方形,它的面积是



1km2。(板书)
教师:同学们知道边长为1000m的正方形,它的面积是1km2。那么1000m的正
方形有多大呢 ?同学们想一下,从哪儿到哪儿大约是1km?
抽学生说一说,最好说当地的实 际距离。比如从村口到学校的距离是
1000m;或者从重百商场到汽车站的距离是1000m。
教师:以这样的1km的长度为正方形的一条边画一个正方形,想象一下这个正方
形有多大?
学生根据已有经验想象。
教师:与前面认识的1hm2的正方形大小作比较,你有什么感受?
学生可能会根据已有经验说到1km2这个正方形要比1hm2大得多。
教师:究竟大多少呢?我们可以推算一下,1km2等于多少平方米?
小组合作讨论交流。
教师:你们是根据哪句话来推算的?怎样计算?
指名汇报:1km2就是边长1000m的正方形面积,所以
1km2=1000×1000=1000 000m2。
教师:我们知道1km2=1000000m2,又知道1hm2=1 0000m2,现在你知道1km2等于
多少公顷吗?
指导学生说出因为:1km2=1000000m2,1hm2=10000m2
而:1000000÷10000=100
所以:1km2=100hm2。
教师随学生的回答板书:1 km2=100 hm2
=1000000 m2
教师:现在我们从另一个角度知道1km2有多大了,大多 少呢?1000000m2,同学
们可以比一比1m2有多大,再想一想1000000m2有多大。从 中你有什么感受?
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的感受是1km2是一个很大的面积单位。
教师:既然平方千米是一个很大的面积单位,我国的国土面积也非常大,所以要
用平方千米来计量我国的国土面积。除了用平方千米计量我国的国土面积以外,你还知道
哪些地方要用 到平方千米作单位吗?
多抽几名学生说一说。
教 师:同学们说的地方都不相同,但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这些土地面积都很
大。所以在这些地方要用到 平方千米作单位。
教师补充:我国的陆地面积大约是960万km2。重庆市的面积约是
82403km2。
2.练一练
3 km2=()hm2440000 hm2=()km2
40 km2=()m2 86000000 m2=()km2
3.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教师:我们不 但认识了平方千米,还知道了它和公顷、平方米之间的进率,现在
我们就利用这些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
(1)出示例4
①重庆渝中区的面积是22km2,合多少公顷?多少平方米?
学生理解题意, 这是什么单位化作什么单位?再回想原来解决这类问题的方
式是:把高级单位化成低级单位,要用22乘 两个名数之间的率。然后学生独立解决,指
名板演。

生活误区-挑战书范文


经典搞笑短信-范文大全


世界献血日-班级规章制度


我的父亲母亲影评-巴金家读后感


宁波会计继续教育-四个意识心得体会


永州职业技术学院-2014湖北高考作文


明星政协委员-易经全文及白话翻译


韵脚诗-我喜爱的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