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说课稿汇编(全册)

绝世美人儿
640次浏览
2020年08月15日 03:34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借款申请书-全国低碳日


《精打细算》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教材所处的地位
《精打细 算》是北师大版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小数除
法》的第一课时。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 了整数除法和小数的意义的基础上进行教
学的,小数除以整数既是小数除法的起始点,又是除数是小数的 小数除法的基础。
2、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提出的“计算领域”的教学,要注重学生 “自主探索”的要
求,结合教材特点及四年级学生的实际水平、认知规律,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
标是:
(1)知识与技能目标:结合具体情境,体会小数除法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进一步 体会小数除法的意义,正确掌握小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并能利用这些
方法解决日常生活中的一些问题 。
(2)过程与方法目标:利用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经历探索小数除以整数
竖式计算方法的 过程,发展推理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能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学会质疑并与他人交流,在数学学习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激发数学学习兴趣,建立学好数
学的信心。
3、教学重、难点
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体会小
数除法的意义,正确掌握小数除以整数的竖式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是理解商的小数点的位置是 如何确定的;理解并掌握小数部分有余
数时,应在余数后面添0继续除。
4、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二、说学生情况
学生已经有了学习整数除法的经验,在 此前学习小数加法、减法、乘法的过
程中,经受过转化、类比思想的熏陶,有过利用数形结合的方法解决 算理算法问
题的成功经历。
三、说教法和学法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本 节课我采用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自主探


索、合作交流等教学方式,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的 演示,使学生在生动、具体、
形象的氛围中获取新知,提高能力;采用了让学生体验、猜测、自主探究、 合作
交流等方式,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使他们获得成功的体验。
四、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设疑引思
由学生感兴趣的超市购物引入,引导学生思考哪家超市的牛奶更便 宜,调动
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感受数学源于生活。
(二)探究算法,理解算理
1、自主探究,初探算法
11.5÷5的算法是整个小数除法的支撑点,教学着力所在。首先 让学生通过
估每包牛奶的单价,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和能力,还为学生在自主探索时确定商
的小 数点的位置提供了帮助。接着通过让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让学生利用
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学习基础实 现问题的解决,为学生搭建交流的平台,让不同的
学生,不同的解决方法,在交流中实现思维的碰撞、智 慧的共享,收获自主探索
成功的愉悦。
2、理解算理,构建算法
学生对小数除以整 数的计算算理需要通过具体的形象感知,不能单纯依靠抽
象的数学语言来建立。在这一环节我通过展示学 生中的算法,引导学生思考并展
开讨论:个位余下的1除以5不够除怎么办?商的2和3中间为什么要点 上小数
点呢?借助学生已有的生活、学习经验及多媒体课件形象生动的演示,通过元角
分及数形 结合等方式,让学生理解个位上余下的1与十分位上的5合在一起表示
15角或15个十分之一,把15 平均分成5份,每一份表示3角或3个十分之一,
应把3写在十分位上,所以要在2和3的中间点上小数 点,引导学生发现在计算
小数除以整数的除法时要把商的小数点与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突破本节课的重
难点。
3、自主探究,深化算法
这一环节,我首先让学生自主探索12.9÷6算 法,并在小组内交流。然后展
示学生算法。结合学生的计算,展开讨论:余下的3还能继续除下去吗?3 的后
面能添0继续除吗?在这一环节我继续利用元角分及数形结合等方式,借助多媒
体课件形象 生动的演示,让学生理解余下的3表示3个十分之一,还表示30个


百分之一,把30个 百分之一平均分成6份,每一份是5个百分之一,5表示五
个百分之一,应写在百分位上,让学生理解小 数部分有余数时,要在后面添0
继续除,从而深化小数除以整数的算法,加深小数除以整数的算法的理解 ,突破
本节课的又一个难点。
4、即时训练,加深理解
通过计算7.42÷7、8 .2÷5来检测学生的掌握情况,同时结合7.42÷7的计
算,强调学生注意,在计算过程中出现某一 个数位不够商1时要在那个数位上商
0占位。
(三)巩固练习,拓展延伸
15.9÷15= 1.35÷5=
先让学生通过看横式的计算结果估计商 的大致取值范围来判断对错,再尝试
让学生改错,安排这一环节有利于学生提高熟练程度,同时通过1. 35÷5的计算,
对小数除以整数的除法进行了一定的拓展延伸,并强调学生注意在计算过程中如
果整数部分不够商1时,要在个位上商0占位。
(四)全课小结,总结算法
课的最后,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表现:这节课你学得开心吗?你有什么
收获?
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又关注了学生在数学学习中表现出来的
情感态度。
五、板书设计
小数除法
11.5÷5=2.3(元)
23角
5)115角
10
15
15
0

六、教学反思
《精打细算》是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2-3页的内容,是本单元的< br>起始课。本节课教学重在让学生借助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通过自主探索与交流,


发现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并在实际情境中体会感受小数除法的意
义。在教学中注意我做到 了以下几点:
(一)注重与生活实际的紧密联系。
现实生活既是计算教学的源头,更是计算 教学的归宿。通过创设淘气妈妈去
甲商店和乙商店购买牛奶的场景,由此引出哪家商店的牛奶便宜,突出 精打细算
的主题,自然的引入小数除法,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感受体会小数除法的意义,
激发 学生探究小数除法的兴趣。
(二)组织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新课标要求学生应当经历 数学的学习过程,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过程当
中学习知识,掌握数学的学习方法。在学习算理,掌握 商的小数点和被除数的小
数点应对齐以及小数部分有余数添零再除的过程中,将课堂充分的交给学生,而
教师作为一个引导者和组织者,让学生自己探索,组织学生相互质疑,合作讨论。
通过“元、角 、分”知识和小数意义的提示,帮助学生理解在小数末尾添0继续
除及商的小数点一定要和被除数的小数 点对齐。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本课设计了2个练习题,第一个是计算题,紧扣被除 数是小数的除法的竖式
计算题,巩固刚学的知识。第二个是关于竖式计算的辨析题,旨在帮助学生辨明< br>对错,找出出错原因,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谁打电话的时间长》说课稿
各位老师:大家早上好!我是xx小学数学教师 xx,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谁
打电话的时间长》。这是我的说课流程图,下面我将从教材、教法与学法 、教学
过程、板书设计、教学评价五个方面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
《谁打电话时间长》这节课是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一单
元小数除法第三节除 数是小数的除法。
2、教材分析
本课时的教学是在学生学习了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计算 方法的基础上
进行的。教材通过淘气和笑笑打电话的情境,要求学生根据每分的通话费计算出
每 人的通话时间。本课时的计算都是除数是小数的小数除法。教材首先引导学生
利用商不变的性质,把被除 数、除数同时扩大到原数的10倍,利用整数除法来
计算,再通过圈一圈,引导学生列竖式计算小数除以 小数,理解掌握小数除法的
算理。除数是小数的除法是前面知识的进一步延伸,学生在计算时要运用到商 不
变的性质和前面学习的计算方法。在本课时的学习中,有的学生可能会出现被除
数的小数点的 位置移动错误,这要求学生在计算时要熟练商不变的性质并培养认
真仔细的能力。同时引导学生计算前进 行估算,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
3、根据上述内容的分析,结合新课标的教学理念,我确定三个方面的教学
目标:
知识目标:理解、掌握除数是小数的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能力目标:在自主尝试、小组合作 中探索除法是小数的除法计算方法的过程,
体会转化的教学思想,能用竖式正确计算。
情感目 标: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积极参与、勇于探索和自主、合作学习的精神,
感受探索数学的快乐。
4、目标虽然制定好了,要想真正实现可谓是难关重重,这个难关就是本节
课的重难点:
重点:除数是小数的小数除法计算方法。
难点:商的小数点位置的确定。


5、难关就在前面了,如何克服呢?我首先在教具和学具上做了充分的准备。
教具:多媒体课件。
学具:导学案、51根小纸条图、彩笔。
二、教法与学法:
当然,只在教具和学具上准备还是不够的,在教法与学法上同样要下一番功
夫.新课程标准指出 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根据这一理念我遵
循激、导、探、放的原则,我精心设计教学环 节,引导学生运用以前学过的知识
自主探究,解决问题。鼓励学生大胆创新,小组合作用竖式方法探索除 数是小数
除法。
学生作为主体,在学习中的参与状态和参与度是决定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 br>因此,在学法上让学生通过动手圈一圈、小组合作交流、观察来发现除数是小数
的除法计算方法, 并通过学生间的合作交流总结出计算方法小组进行展示汇报。
这节课为了体现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我以学生的学为立足点,设计了如下的
教学程序。
三、教学过程。
新课标强调要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进行探索性学习,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教师只是引导者。为了体现这一理念,我结合本班学生实际情况制定导学案。一
方面让学生借助 导学案预习新课,对新课有所了解,另一方面让学生在课堂上小
组讨论时有话可说。所以我设计了以下四 个环节完成教学任务。
1、温故知新。
出示导学案,让看看自己计算的结果,并观察被除数 、除数和商之间的变化
规律,同桌两人进行交流。这一层次的设计,主要是复习已有知识,激活学生思< br>维,直接为学习新知服务。
2、情境激趣、探究新知。
(1)、创设情境,提出数学问题。
出示主题图,中秋节到了,淘气和笑笑通过打电话的方式 来表达对远方亲人
的思念,从这幅图中你能得到哪些数学信息,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学生很容易
就找到数学信息“笑笑打国内长途,每分钟0.3元,共花5.1元;淘气打国际长
途,每分钟7.2 元,共花54元。”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呢?学生


可能会说“笑笑打电话 的时间是多少分?淘气打电话的时间是多少分?”还有的
同学会提出“笑笑和淘气谁打电话的时间长?” 等等,你能估一估淘气和笑笑谁
打电话的时间长吗?
(2)估算谁打电话时间长?
通过估算,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提高估算能力,丰富学生的素养,发展数
感。在这里我分为三步:首先 让学生说说是怎样估算的;其次指名学生说说估算
的过程;最后评价和鼓励估算方法的合理性。
学生估算的方法可能会出现以下情况:有的学生可能说:国际长途每分7.2
元,大约是国内长途每分 0.3元的二十几倍,如果笑笑和淘气打电话的时间相同,
那淘气的电话费总价应该是笑笑电话费的二十 几倍,但是54元大约是5.1元的
10倍,所以笑笑打电话的时间长;还有的学生可能说: 5.1大 约有十几个0.3,
那么笑笑打电话的时间是十几分钟,而54里没有10个7.2,那么淘气打电话的
时间一定不到10分钟,所以笑笑打电话的时间长。对于学生的答案我都给与及
时的肯定。那我 们要想更准确知道淘气和笑笑到底谁打电话的时间长,我们可以
通过计算来解决,你能列出算式吗?让学 生自己列式计算淘气和笑笑的电话的时
间,学生很容易就会列出“5.1÷0.3 、 54÷7.2”的算式。
(3)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在这一环节我设计了两次活动:一次是同桌两人交流;另一次是小组交流。
①同桌交流。
这两个算式和前面学习的除法算式有什么不同,学生会说今天的除法算式的除数是小数,你能用前面所学的知识计算出的答案吗?同桌两人交流一下你的方
法。由于课前对商不 变的规律进行了回顾,学生很容易想到把除数0.3变成整数
扩大了10倍,要使商不变,被除数也要扩 大10倍变成51,被除数的变化随除
数的变化而变化。51÷3=17(分)?还有的同学会将元转化 成角来解决 :把0.3
元化成3角,5.1元化成51角,变成了51÷3是我们以前学过的除数是整 数的
除法,51÷3=17(分)。对于学生的这两种方法我没给与评价,而是让学生之间
进行 评价。
②小组交流
第二次我放手让学生在小组内探究。在小组活动探究新知中,可能会出 现一


些负面的影响,诸如小组交流学习中问题设计不当、小组交流学习中交流效率不高、小组交流学习中探究乏术等问题,这些都需要老师去解决。那么,怎样才能
克服以上问题,增强 小组交流学习的实效性呢?我在小组交流时是这样做的:
第一、预习要扎实,这样学生在课堂上才会有话可说。
高效课堂提出没有预习的课不能上,所 以课前我结合本班实际情况编制了导
学案,让学生先看导学案中的问题,再 带着问题去阅读教材, 然后完成导学
案。只有学生的前期准备工作做好,学生在课堂上交流才会积极,参与率才会高。
教师在课堂上组织活动时再和学生明确一下交流的要求,这样才会有针对性。
第二、在学生交流到一定 程度时,教师应及时组织学生对不同的见解进行综
合、归纳、提出正确的观点。
同时对讨论中 积极发言的学生给与肯定,对有独特见解的学生予以表扬,对
讨论表现出来的典型思路给与评价来提高学 生正确的思考问题能力和分析判断
能力。这样既能优化探究过程,又能提高学生交流的实效性。
第三、教师要进行必要的指导。
教师要为小组探究学习创设一个民主、和谐、自由的学习氛围 ,尊重和保护
学生的参与热情,采用多种鼓励学生特别是学困生积极参与活动。要指导学生专
心 听别人发言、努力听懂别人的发言要让他们边听边想,记住要点,并考虑这个
发言有没有道理等,帮助学 生养成良好的分析能力和表达能力。老师也可以以学
生的身份平等的参与讨论。
第四、教师对交流成果要进行正确恰当的评价。
由于探究交流学习是学生自己动手动脑解决问 题的过程,探究结论不可能是
统一标准的,因此,教师的点评不能用整齐划一的对或错来评判,应对学生 具体
结论做具体分析,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点评应以激励为主,即使学生
有点滴成功 ,微小进步,也应得到表扬和肯定,使学生体会到成功的乐趣,以培
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四)展示汇报(组内交流,班内展示)
无论是组内交流还是班内展示都要明确,展示要提升 ,绝不是各小组对导学
案上问题的重复性讲解。为此要突出展示的三大原则,即问题性、互动性、创生< br>性。“问题性”是指从展示的内容上讲,要展示共性度高的问题或易错点;“互动


性”是针对展示的方式讲,要体现师生、生生的交往,可以是疑难求助、对话交
流、质疑对抗等多种方式 的互动交流;“创生性”是指从展示的价值体现上来讲,
包括学习方法的总结、规律探寻、学习的新发现 、新思考、新感悟或新的展示等。
这样就避免了展示不高效的情况,也真正体现出展示环节的必要性。这 种生成既
有预设中的生成,也有课堂即时性的生成,无论那种生成都必须是有效的生成,
而不是 漫无边际、脱离主题的生成。
组内交流是由小组长组织组员对于课堂上的问题进行交流,监督组员人人 参
与,对组员进行分工,为在班级展示做准备。教师要对学生的展示进行评价,可
以是自评、生 评、师评。
3、当堂检测、巩固练习。
练习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的重要手 段。在这里我设计了不
同层次的四道练习题,由易到难,让不同层次学生有不同层次的练习,让学生学< br>有所得、体验到成功的乐趣。
本节课在教学活动设计中强调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学生为主体, 思维为主线,
充分关注学生的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运用数学的转化思想,增进学生学习数学
的 信心,获得对 数学较为全面的体验与理解,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不
同的人得到不同的发展。
四、板书设计。
为了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我将学生展示的书写过程作为本节课的板书,< br>对于除数的小数的移动以及商的小数点的确定用红色笔加以修改,让学生参与活
动同时感受到成功 的快乐。
五、教学评价。
最后,来和大家说一说本节课所用的教学评价。在本节课的教学中 我采用师
评、互评、自评相结合的评价方式。我注重对学生的合作学习、语言表达能力以
及学习 热情的评价,我想以此来发挥评价的机制作用。
六、教学反思
《谁打电话的时间长》是新北 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小数除
法》的内容,本节课通过创设两个同学打国内长途和国际长 途的生活情境,研究
谁打电话的时间长,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尝试计算等多种教


学活动,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源于生活,运用数学可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从而进
一步 体验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并掌握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计算方法。
我在进行教学时做到了以下几点:
1、有针对性的复习,复习小数点移位、商不变的规律以及除数是整数的小
数除法计算方法,为 学生自主探索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计算方法做好充分的铺垫。
2、利用学生生活中的具体情境,导入新课。让学生充分体会到数学来源于
生活。
3、在新课部分真正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除数是小数的除数的计算方法,让
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思考: 有的把元转化成角、有的把元转化成分进行计算,
而有的则是利用商不变的规律进行计算,我给予学生充 分的表达机会,让学生把
自己的想法说出来,通过相互交流,互相启发,总结出最简单的计算方法就是得
用商不变的性质把除数化成整数再进行计算。
4、设计了形式多样的巩固练习使学生更牢固地掌握除数是小数的小数除法
的计算方法。 本节课也有不少不尽人意的地主,例如:在书写竖式的格式方面由于时间原
因,就没有好好强调,导 致后来在练习中出现了不少错误。














《轴对称再认识(一)》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 题目是《轴对称再认识(一)》,
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法学法、说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来完 成我今天
的说课。
一、说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轴对称再认 识(一)》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一课时。
本节课是在学生初步认识轴对称图形及对 称轴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将进一步体
会轴对称图形的特征,为以后学习图形的旋转、图形的运动及设计 图案打下坚实
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
根据《课标》要求,基于上述教材分析,考 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和心理
提点,立足于每一位学生的全面发展,我确立了如下三维教学目标: < br>1、知识与技能:进一步认识对称图形及对称轴,能根据对称轴的特点,在
方格纸上画出简单轴对 称图形的对称轴。
2、过程与方法:经历观察、操作等活动,积累图形运动的思维经验,发展
空间观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与合作能力,培养学生对于数
学学习的喜爱。
(三)重点难点
基于以上认识,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我将本节课的重点< br>确立为进一步认识对称图形及对称轴,将画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作为本节课的难
点。
二、说学情
五年级学生的观察、动手操作、归纳概括能力已经逐步形成,他们很愿意通
过观察、动手操作、归纳整理,找出规律。他们在探索新知识上,主动性已比较
强。同时他们思维活跃 ,已具备了一定的探究能力和小组合作意识。
并且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初步认识了轴对称图形 及对称轴,它是进
一步学习本节课内容的基础。


三、说教法学法
根 据本节课的内容和学生的思维特点,我将采取动手操作法、探究法、小组
合作交流法、练习法等几组教学 方法的优化组合。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是学生的主要
学习方式。以此为依据,结合本节课的特点,我将小组合作交流作为学生学习本
节课的主要学习方式。引 导学生在合作交流中获得并掌握新知。
四、说教学流程
为了完成本课的教学目标, 体现学习的有效性,突出《轴对称再认识(一)》
这个内容的知识特点,我设计了以下几个教学环节,分 别是复习导入、引入新课,
合作交流、探求新知,练习巩固、拓展应用,总结全课、深化目标。
(一)复习旧知、激趣导入
(复习导入和后面的引入新课重复 遇到这样的情况想办法避开)
用多媒体课件出示(不用打出,以后都用出示)一些图形长方形、正方形、
等腰三角形、菱形、 等腰梯形,提问:这些图形有什么共同的特点?(都是轴对
称图形)你是怎样想的?
【设计意 图:学生在三年级直观认识了轴对称图形,时隔一年,有必要对这
一知识进行复习,唤起学生对这部分知 识的记忆。】
(二)合作交流、探求新知
1、多媒体课件出示教材21页主题图,这些图形 是轴对称图形吗?请同学们
拿出事先从附页1中剪下来的图1,折一折,填一填。
(1)独立思考:如何判断一个图形是否为轴对称图形
(2)全班交流:和同学们说一说你 的折法和判断方法。通过大家的交流,让
学生明白:如果一个图形沿着一条直线对折,直线两边的部分能 够完全重合,那
么这个图形就是轴对称图形,这条直线就是对称轴。
2、图3是轴对称图形吗?
(1)学生可能对图3是不是轴对称图形产生争议,部分同学 往往会误认为
是轴对称图形,针对这一问题,我提出两个思考问题:一是轴对称图形有什么特
征 ?二是怎样判断一个图形是否为轴对称图形。
(2)利用平行四边形纸片折一折,思考:你发现了什么?


(3)与同学交流自己的折法,说一说为什么平行四边形不是轴对称图形。 设
计意图:让学生动手操作,在折一折的活动中进一步掌握轴对称图形的特征及对
称轴,并通过自主探究与 合作交流来培养学生的探究与交流能力。
3、课件出示教材21页表格,学生读题
(1)提问:这道题的要求是什么?
(2)独立完成这道题
(3)学生完成后在小 组进行交流,然后在实物投影上展示小组交流成果。
之后,我在ppt上用动画显示每一个图形的对称轴 的条数及画法,并总结归纳一
个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不一定只有一条。
设计意图:这样设计 本着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鼓励学生在操作过程中
独立思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在小组合作中培 养学生的合作意识,真正的把
学习的主动交给学生,落实了新理念。
(三)练习巩固、拓展应用
我采用的是教材22页的三道练习题。第一题让学生再次经历判断 轴对称图
形的过程。第二题画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第三个图形有两条对称轴,鼓励学
生画出 这个图形的所有对称轴,但不做全班统一要求,学生只要画出一条即可。
第三道题为实践题,猜测一个图 形折叠与打开后是什么样,同桌之间仿照淘气与
笑笑,进行剪一剪、猜一猜、画一画。这道题即锻炼了学 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同
时也培养了学生的空间想象以及为下一节课的学习打下基础。
设计意 图:这样多形式、多梯度的联系,即巩固了学生对于本节课的知识掌
握,同时也体现了不同的学生在数学 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一课程新理念。
(四)总结全课、深化目标 提出:你学习了本节课后有什么收获?
设计意图:应用这一问题启发学生思考,学生可以根据知识与 技能、过程
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上对本节课所学知识进行总结。这样即巩固了本节课
的知 识,培养了学生的归纳整理能力,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四、说板书设计
轴对称图形
沿着一条直线对折,两侧的图形能够完全重合,折痕所在的这条直线叫做对
称轴。

< p>
设计意图:这样设计板书,能够清晰再现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即简单明了,
又突破了重难 点,使学生很容易知道本节课所学内容,也便于学生归纳总结。




























《平移》说课稿
各位领导、各位 同仁: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北师大版教科书五年
级上册第二单元《轴对称和平移》第三课时《 平移》。下面,我将从以下七个方
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分析
“图形的平移”是 五年级上册的第二单元第三课时内容(教材第25—26页)
内容。本节课主要教学生在方格纸上把一个 简单图形沿水平和竖直方向各平移一
次,平移到指定位置。这部分的教学内容是学生在三年级下册,学习 了在方格纸
上把简单的图形沿水平方向或垂直方向平移,初步体会了平移的特征的基础上,
进一 步探索图形的平移。通过本课的学习,有利于学生从运动的角度加深对平面
图形的认识,发展空间观念, 为今后进一步探究平移知识打下基础。
鉴于以上对教材的理解和把握,结合课标要求,根据我班学生实际,特制定
如下学习目标: < br>目标1: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在方格纸上进一步认识图形的平移,并能
总结出平移运动的特点 。
目标2:学生能在方格纸上将简单图形进行平移。
学习重点:能按要求画出简单的平面图 形平移后的图形;会根据平移前后的
图形判断平移的方向和距离。
学习难点:如何通过数格子定点的方法画出平移后的图形。
教、学具准备:本节课的教具准备是课件。
二、说学情分析
学生在三年级下册已 经初步学习了将一些简单的图形沿水平方向或垂直方
向平移,而本课要求学生动手在方格纸上画出平移后 的图形,然后判断图形平移
前后的方向和距离。因此,对于我班的大部分学生来说,本节课的内容相对较 为
简单,学生学习起来也比较容易。
三、说教学模式
鉴于以上学情分析及本课在数 学中的地位,我确定了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
主体的课堂教学模式。在课堂的全过程中,教师的作用是引 导和点拨,所有的问
题都由学生独立、合作完成。


四、说教学设计
根据以上对教材的分析、对学情的分析以及对教学模式设计,本节课我设计
以下几个教学环节。
环节一:导入。
我采用的是复习引入,通过复习三年级上册“平移与旋转”知识,学生对生
活中的平移现象并不陌生。为了帮助学生回忆准确的数学概念,在教学中运用多
媒体直观动感的 优势,先引导学生观察物体的运动,进一步建立这种运动的具体
感性认识,并让学生回忆知识建构过程, 再过渡到运用数学语言正确表达平移运
动的过程。因而引出课题后(并板书),引导学生明确本节课学习 目标。
环节二:探究新知。
第一步:多媒体出示本课情景图,使学生对原图有一个整体的感 知,为学生
画出平移后的图形提供一个直观的印象。虽然学生没有画图的经验,但是能够简
单的 表述出图形平移的过程,所以先让学生在已有的观察经验基础上,自己探索
画一画平移后的图形。
第二步:第一次对比淘气、笑笑不同的画图过程,发现受知识经验和思维特
点的影响,学生虽然 对于点的平移比较容易把握,但是容易把一个图形平移的距
离误解为两个图形间的距离。所以这里,我的 设计意图是让学生明确数一个图形
平移的格数要以某个点做基准,去数这个点平移的格数。建构主义教学 观认为,
学习者的知识是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他人的帮助,通过意义建构而获得的。为
了帮助 学生顺利实现意义建构,引导学生在研究和思考中发现事物之间的内在联
系,帮助学生突破难点。 第三步:第二次对比,我用课件形式动态的比较了淘气和笑笑平移后的图形,
这时学生很容易就对比 出哪一个画的正确,相信原来画错的同学也一定会在对比
中发现自己的错误。接着给学生提供了实践操作 的数学活动空间,使学生在正确
认识的基础上,通过动手活动,真正掌握画平移后图形的方法。同时通过 展示作
品和小组评价,进一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第四步:通过学生的对比和动手操作,总结画一个图形平移后的图形的方
法。
设 计意图:点是构成平面图形的基本元素,平面图形的变化是图形上每个


点发生了相同变化 的结果,所以,要深入研究图形的变化在某种变化下的性质,
应该从研究点的变化开始。这也是本节课的 难点。
环节三:针对性练习。
设计意图:体现理科教学特点,精讲多练。我国杰出数学家苏 步青曾说:“学
习数学要多做习题,边做边思索。先知其然,然后知其所以然”。可见做习题的
重要性。
五、说板书设计
板书是一节课的精华,也是一节课的重点体现。它能够帮助学生 理清思路,
把握本节课的重点。因此我的板书设计分为课题(在黑板的左上角)及本节课的
重点 知识体现。
平移
平移是将物件的每点向同一方向移动相同距离。
特点:1 原来的图形的形状和大小和平移后的图形是一样的。(形状大小不
变。)
2 平移的方向。
3 平移的距离。
六、说课堂评价
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习 结果,更要关注学生在学习
过程中的发展和变化。因此,本节课我对学生的评价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数学思考和问题解决的评价
对数学思考和问题解决的评价上,我结合学生平时数学学习 表现,在本节课
的活动1、活动2中进行评价。使学生能够积极的参与到合作交流的活动中,体
验成功,建立自信,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2. 情感态度的评价
在情感态度的评价方面, 我主要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参与数学活动、数学思
考及与他人合作、表达、交流情况进行积极评价。(软 评和硬评相结合)使学生
拥有积极的数学学习状态。
七、说课后反思
本节课安排设 计整体较好。课件、习题设计也符合五年级学生特点,可操作


性强,能帮助学生理清本节 课的重难点。
本节课的成功之处:
1、 整节课学生都能积极的参与到学习中,表现得非常棒。
2、 学习目标达成情况良好。基本掌握了本节课的知识点。
本节课的不足之处:
1、 在前面梳理知识点时费时间较多,导致处理后面延伸题有些仓促,也 致
使巩固练习课件中的注意事项没有给孩子们讲解。
2、 语言表述方面,旗杆误表述为旗把,口语运用太过于随便。
3、 整节课语言欠精炼,对学生的软、硬评价不够。
最后就今天课堂上最不该发生的事向各位领导及同仁表 示,无论什么原因都
不该让手机在课堂上响起,真的十分抱歉,望各位领导及同仁谅解。
我的说课完毕,敬请各位领导、同仁予以指导。


















《倍数与因数》说课稿
各位领导、同仁们: 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倍数与因数》。我将从说教
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 计和说教学反思几个方面展开我的
说课。下面开始我的说课:
首先说教材,《倍数和因数》是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一
课时的内容,也是小学阶段“数与代数”部分最重要的知识之 一。
这节课是倍数与因数的概念的引入,为本单元后面的探索活动等4课学习内
容、以及第五 单元的最大公因数、最小公倍数提供了必须且重要的铺垫。
掌握学生的基本情况,对于把握和处理教材 有着重要作用。因此,对学情的
分析是十分必要的,《倍数和因数》的学习,是在学生初步认识自然数的 基础上
探究其性质的,知识相当抽象。在这节课之前,学生对于倍数与因数并不是全然
不知,但 是学生所理解的倍数和因数并不是这节课所学习的倍数与因数的概念,
因此学习本课知识容易产生混淆, 造成一定的困难。
根据本教材的结构、新课标的要求并结合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以及五年级学生
的认知情况,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认识倍数和因数。
2.探索找一 个数的倍数的方法,能在1—100的所有自然数中找出10以内
的某个自然数的所有倍数。
3.在探索的过程中,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建立数
感。
4.在探索与发现的过程中激发学生乐于钻研,勇于尝试的精神,增强学生
学习的自信心。 < br>通过以上对教材与教学目标的分析,本课的学习重点是:理解倍数和因数的
关系,掌握找出一个数 的倍数的方法,能在1—100的自然数中找出10以内的某
个数的倍数。重点的突破主要是创设关于乘 法算式的情境进行教学。
根据对学生认知特点的分析,充分考虑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生活经验的基础< br>上,我确立本课的学习难点是:理解倍数与因数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通过指导
学生利用乘除法找 一个数的倍数来突破该难点。
我依据“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同时为了达到既定的教学 目标,


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本节课我采用的教学方法主要是讨论分享法。遵循学生主< br>体,老师主导,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为主线的理念,利用学生对乘法的运算理解
概念。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同时又设计了与教法相适应的学法,我将“学习的主动
权还给学生”,通过小组合作 讨论法,以学生讨论,交流,互相评价,促成学生
对找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的方法进行优化处理,提升。 巩固学生方法表达的完整
性,有效性,避免学生只掌握方法的理解,而不能全面的正确的表达。
教学过程是本次说课的核心环节,基于以上对教材教法的分析,本节课我主
要设计了以下几个教学环节 :1、 导入新课;2、探究新知;3、练习提高;4、
收货反馈。
导入新课环节,为了激发 学生探究的好奇心和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在轻松的
气氛中进入到本课的学习,同时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 的密切联系,我创设了生
活情境 ——队形,引导学生列出两个乘法算式:9×4=36(人) 5×7=35(人)
然后,直接告诉学生在9×4=36中,数学上我们可以说36是9和4的倍数,
9和4是36的因数。(板书课题:倍数与因数)根据5×7=35你能说出谁是谁的
倍数,谁 是谁的因数吗?学生:口述练习 之后进入探究新知环节,在这个环节
中我先让学生根据算式叙述,进一步巩固倍数与因数意义的理解。
分别出示:25×3=75 25×4=100让学生说谁是谁的倍数,谁是谁的因数?
明确指出:我们只在非零自然数范围内研究倍数与因数,并且倍数与因数是
相互依存的,不能单独存在。 然后,通过除法的变式练习,加深学生对倍数与因
数意义的理解,为后面用除法来找一个数的倍数的方法 起到铺垫作用。出示:75
÷25=3让学生试着说谁是谁的倍数,谁是谁的因数?最后,通过多种数据 的呈
现,使学生发现一个数的倍数的共性特征,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出示
7,14,17 ,25,77,找一找哪些数是7的倍数,与同伴交流自己的想法。学生独立
试做,小组交流,教师巡视 指导,汇报时投影展示学生作品。不难发现:
通过乘法算式除法算式依次加7 都可以找到7的倍数;
再试找:6的倍数、9的倍数……在反复训练中引导学生发现并理解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最小的倍数是它本身,没有最大的倍数。练习提高环节
中为了进一步加深学 生对倍数与因数的理解。考虑到不同的学生要有不同的发展,


所以我遵循教材设计出示了 教材P32中的练习,既有层次,又有坡度,同时还将
知识性与趣味性有机结合。最后我让学生畅所欲言 谈收获,通过引导使学生进一
步巩固新知,加深对重难点的理解,同时也提高学生口头表达的能力,让学 生认
识自我的同时建立起信心。
以上是我教学过程的安排。接下来,说一下我的板书设计,我 的板书设计简
洁,重难点突出,一目了然。便于学生做笔记和掌握学习内容。
倍数与因数
相互依存的,不能单独存在。
例如4×3=12,12是4的倍数,12也是3的倍数,4和3都是12的因数。
因数的特 点: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其中最小的因数是1,最大的
因数是它本身。(1是所有非0自然数 的因数)
倍数的特点: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其中最小的倍数是它本身。没
有最大的倍数。 < br>最后,说一下我的教学反思:这是一节理论性较强,内容相对抽象的数学课。
在教学中,有以下几 点对课改新理念落实比较到位:
1、巧妙借助生活实例,轻松解决概念难点。
2、关注学生的发展,尊重学生的选择,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不妥之处有:
1、学生没有大胆地说和做,这原因在于老师引导不到位。
2、缺乏幽默生动的语言和亲和力,未能创建轻松和谐的课堂气氛。
结束语:以上,我仅从 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流程、说板书设计、
说反思六个方面的说课,说明了“教什么”和“怎 么教”,阐明了“为什么这样
设计”。希望领导及同仁们对本次说课提出宝贵意见。
我的说课完毕,谢谢!






《2,5的倍数的特征》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说课的内 容是北师版教材小学数学五年
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二节《2,5的倍数的特征》。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教 法、说
学法、说教学过程和说板书设计几个方面来完成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
《 2,5的倍数的特征》是在学生学习了自然数和整数,倍数与因数,找倍数
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节课 让学生经历探索2,5的倍数特征的过程,理解2,5
的倍数的特征,并能进行判断。同时又为以后要学 习的公倍数和公因数、约分、
通分等知识打下良好的基础。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以及教材内容,我从以下三个方面确立教学目标:
1. 经历探索2,5的 倍数特征的过程,理解2,5的倍数的特征,能判断一个
数是不是2或5的倍数。了解奇数、偶数的含义 ,能判断一个非零自然数是奇数
或偶数。
2. 让学生经历探索2,5的倍数特征的过程,培养学生观察、操作、分析、
讨论、概括等方面的能力。
3、使学生经历观察、操作和讨论等学习活动,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
根据教学目标,我将教学重点定为:掌握2,5的倍数的特征,并能进行正确
的判断。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学难点为:灵活的运用2,5的倍数的特征以及奇数、
偶数的概念进行判断。
二、说教法
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年龄特点,我采用了情境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引
导发现法,让学生通过具体的找2,5的倍数来得出它们的特征,激发学生的学习
兴趣。通过启发引导 ,让学生的思维活动在教师的引导下层层展开,使他们听有
所思,做有所获。为了突出教学效果,优化课 堂教学,我采用多媒体(图片、图
形、具体实物)辅助教学,将抽象的数学知识直观形象的展示在学生眼 前。
三、说学法
在教学中,学生始终是学习主体,教师要交给学生有效的学习方法,使学生
学会学习。在本课的教学中,依据教学内容,通过自主探究、动手实践、合作交


流的学习方法,使学生理解掌握2,5的倍数的特征以及奇数偶数的概念。这样充
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 极性,使学生不仅学会而且乐学。
四、说教学程序
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我设计“情境导入---探索新知---巩固应用--- 课
堂总结”四个环节进行教学。具体过程如下:
(一)情境导入:同学们,你们喜欢做游戏吗 ?现在我们来玩一个游戏。你
可以随便说出一个数,老师马上就能判断出这个数是不是2或5的倍数。如 果有
疑问,还可以用计算器进行验证。学生纷纷提出很多数,我依依进行判断。想知
道老师是怎 样判断的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索2,5的倍数的特征。(板书课题)
这样设计,通过游戏导入课题,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新知的欲望,激发
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探索新知
首先我会让学生猜测5的倍数有什么特征。学生的猜测是各种各样的。“那< br>么5到底有怎样的特征呢?请同学们在教科书第33页100以内的数表中找出5
的倍数,用自己 喜欢的方式做好记号。”然后,学生汇报5的倍数有哪些,“请同
学们仔细观察这些做好标记数,你能发 现5的倍数有什么特征吗?”学生交流讨
论,用自己的方式表达了5的倍数的特征,我及时引导学生归纳 出5的倍数的特
征:个位上是0或5的数是5的倍数。(板书)得出特征后,我提出一个数,让
学生尝试判断是不是5的倍数。以便于对这一特征的理解和记忆。
“我们已经知道了5的倍数的特征, 那么2的倍数又会有怎样的特征呢?请
同学们独立探究。”学生会发现:个位上是0、2、4、6、8的 数是2的倍数。(板
书)为了帮助学生理解2的倍数的特征,我提出几个数让学生判断。
(这 样设计,通过学生自主探究,师生之间相互交流、补充,归纳出2,5
的倍数的特征,及时加以巩固,加 深学生对这一知识的理解和记忆,使新知识及
时纳入学生的知识结构中。)
“同学们,2的倍 数的特征是个位上是0、2、4、6、8这样的数。我们把是
2的倍数的数叫做偶数,不是2的倍数的数 叫做奇数。(板书)”“偶数就是我们
以前常说的双数,奇数就是我们以前常说的单数。”在学生理解偶 数奇数含义的
基础上进行教材“你说我答的练习”


(这样设计,在学生理解了 2的倍数特征的基础上,揭示偶数奇数的含义,
并进行“你说我答”的练习,巩固学生对这一知识的掌握 和运用。)
最后,新授小结
同学们,通过观察、比较,交流,讨论,我们归纳出2,5的倍 数的特征:个
位上是0或5的数是5的倍数;个位上是0、2、4、6、8的数是2的倍数。了解
了偶数奇数的含义。”
(这一环节,教师及时总结本课重点内容:2,5的倍数的特征,有助于学生
进一步理解掌握这一特征,使知识及时内化到学生的认知结构中。)
(三)巩固练习 < br>练习是学生巩固新知,形成技能的基本途径,为了更好的完成教学目标,使
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 不同程度的发展,我设计了以下几个层次的练习。
1、基本练习:教材第34页“练一练”的第1、2 题。让学生独立解决,集
体订正,巩固对知识的掌握。
2、变式练习:教材第34页“练一练 ”的第4题。让学生独立思考,小组交
流,集体订正。进一步巩固对知识的掌握,发展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
3、综合练习:教材第34页“练一练”的第5题。让学生先说说想法,全班
交流,教师适 当指导。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这样的设计由浅入深、环环相扣,既巩固了本节课的知识, 又培养了学生
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四)课堂总结:“通过今天的学习,你们有哪些收获?”
学生谈收获,教师适时总结。 < br>(这样设计,让学生先总结,梳理思路,使学生对本课所学的分数基本性质
有一个整体感知,便于 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同时又培养了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五、说板书设计
这样的板书 设计,突出了教学的重点,解决了教学难点。使教学内容一目了
然,便于学生理解掌握。
2,5的倍数的特征
个位上是0或5的数是5的倍数。
个位上是0、2、4、6、8的数是2的倍数。


是2的倍数的数叫偶数。
不是2的倍数的数叫奇数。
六、教学反思
本节课在制定目标的时候,从数学研 究方法这个方面着手,在学生掌握知识
的同时,更注重让学生了解科学的数学研究的过程。一堂课的知识 目标是很容易
达成的,但是如果要渗透数学思想方法或科学的研究方法,往往会给我们一线教
师 带来很多困难。在这节课中,我引导学生通过“猜想——验证——结论”三个
流程进行研究,最后得到正 确的数学结果,并进行应用。
1、渗透“范围”意识。
当我们说要研究2、5的倍数的 特征时,学生想当然地会认为只要一个数一
个数的研究就可以了。如果让他们实际操作,他们很可能会写 了几个数后,就下
结论,当然这时候他们下的结论也很可能是正确的。大部分老师在这样的情况下,就会肯定学生的结论,然后进行练习巩固。
但是教师并没有满足于此,而是抱着科学严谨的态度。 仅仅几个数就能得出
结论了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一项结论的得出不是这样草率的。如果教师如此这般教学,一次两次不要紧,长久以来,学生也会形成草率的态度,以偏概全,
缺乏一种科学的严谨 ,这是很可怕的。
所以我们看到,首先教师引导学生确定了“小范围”的意识,在数据比较多
的时候,我们可以先确定一个范围,在有限的时间里研究这个范围中的数的特征,
得到在1-100这个 范围内5的倍数的特征,个位上的数字是5或0。这时候教师
没有满足于此,而是引导学生认识到这个结 论仅仅适用于1-100这个小范围,是
不是在所有不等于0的自然数中都使用呢?还需要研究。所以接 下来在教师的引
导下,学生开始认识到还要继续拓展范围,研究大于100的自然数中所有5的倍
数是不是也是个位上的数字是5或0。只有进行了研究,才能得到正确的结论,
最后在学习和生活中进 行应用。
2、感受“猜想”与“结论”的不同。
在教学2、5的倍数的特征之前,教师找了 几个学生访谈,想了解学生学习
的前在状态,当然所找的学生是各种层次都有的。对于2、5的倍数的特 征,应
该说比较简单,所以中等学生和优等生都已经知道了它们的特征——2的倍数肯

< br>定是双数,5的倍数末尾是5或0,只有个别学困生一无所知。同时有个奇怪的
现象,所有知道这 个结论的同学都认为这个结论非常正确,以后就能用这个结论
来进行判断,不需要进行验证,当然他们的 结论获得也仅仅是“知道”的过程,
没有经历“探究”过程。如果长此以往,学生仅仅是知识的接受者, 而不是知识
的探究者,以后将只习惯于被动接受,而不会主动发现。
所以,在教学中,当学 生找到1-100内2和5的倍数特征时,教师追问学生,
“是不是比100大的自然数中,也有这个特 征呢?”学生异口同声地都认为是。
这里就需要教师帮助学生养成严谨科学的学习态度。我们看到,教师 告诉学生是
不是有这个特征,我们没有研究过,所以只是我们的猜想。当教师一点拨后,大
部分 学生还是比较认可的。确实,没有经过研究,怎么能知道是呢?
有了这样的猜想,最后通过举例的方法 验证后,学生没有找到反例,这时教
师才告诉学生,一开始的猜想现在变成了结论。虽然同样是一句话, 不同的时候
有不同的界定,没有经过验证前,只是猜想;只有研究后,猜想才可能变成结论。
相信学生不断经历这种过程后,他们才会具备科学的态度,才会学会对自己所说
的话负责,才不 会贸然下结论,当然我们教师也要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并用适当
的方法来验证自己的猜想,从而得到正确 的结论。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我们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时,不要再仅仅关注学生
知识目 标,更重要的是要关注学生的能力目标,只有从小培养,从小渗透,那么
我们学生对数学的认识才会更深 刻,也才会在数学上有更大的造诣。
我说课完毕谢谢大家!










《3的倍数的特征》说课稿
一、教材及学情分析
本节课是北师大版 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3课时的内容。是在学生
理解了因数和倍数的意义,学会了求一个数的因 数和倍数的方法,以及2、5的
倍数的特征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课的学习将为学生进一步学习质数和 合数,
求最大公因数、最小公倍数,约分、通分等知识打下基础,是本单元承前启后的
一个重要 知识点。因此,使学生熟练地掌握3的倍数的特征,具有十分重要的意
义。
二、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
根据以上对教材及学情的分析,为了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从本节 课的研究活动
中得到不同的发展,我设计了以下几个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使学生经历探索3 的倍数的特征的活动,知道3的倍数的特征,
并且能熟练地判断一个数是否是3的倍数。
能力 目标:通过观察、猜测、验证等活动,让学生经历3的倍数的特征的探
究过程。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 动手操作及概括问题的能力,进一步发展学生
的数感。体会探索数的特征的一些方法。
情感目 标:让学生体验数学问题的探究性和挑战性,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数
学的兴趣,并从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 验。
基于以上的认识,我确定了本课的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和掌握3的倍数的特征 正确判断一个数是否是3的倍数。
教学难点:探究并理解3的倍数的特征。
三、教法设计及学法指导
为达到本节课的 教学目标,突出教学重点、突破难点,更好地促进每一位学
生的发展,本节课主要采用了以下教学法:
1、猜想验证 讨论交流
2、自主探究 体验感悟
四、教学程序
苏 霍姆林斯基说过“在小学面临的许多任务中,首要的任务是教会儿童学习”。
本课的设计以启发与发现相 结合的教学方法,点拨学生大胆猜想,动手实践,去


发现规律,使全体学生积极参与,积 极思考,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针对学生
的特点,我在教学中设计了以下四个教学环节。
(一)复习旧知 引发猜想
(二)自主探究 合作验证
(三)应用规律 体验感悟
(四)反思总结 自我提高
第一环节:复习旧知 引发猜想
新课伊始,老师用出示一些数,请同学们判断是2的倍数还是5的倍数? 最
后的数“□3”,它不是2的倍数,也不是5的倍数,那是不是3的倍数呢? 学
生最容易掉 到陷阱里,是3的倍数。因为前一节课,学生会不假思索地想到:“个
位上是3、6、9的数,都是3的 倍数”。这时,老师在□里填上数字,学生计算
验证,发现并不是。那么3的倍数究竟与什么有关,有什 么特征呢?从而引出课
题并板书:3的倍数的特征。
第二环节:自主探究 合作验证 本环节意在引导学生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究,让学生在观察、实验、猜测、
验证、推理与交流的数 学活动中,初步理解和掌握3的倍数的特征。在这里设计
了三个层次的教学:
1、应用《百数表》,否定错误猜想。
让学生划出百数表中3的倍数来。因为求一个数的倍数 是学生原有的认知,
学生很快能找出来:1×3=3 2×3=6 ……通过这样一个表格来验证, 并在验证
中推翻了刚才的猜想。由此,使学生意识到已经不能用原来的方法(也就是从数
的个位 上的情况)来判断一个数是否是3的倍数,而应该换个角度去思考。消除
思维定势,否定旧迁移,以此来 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2.探究实验,发现特征。
学生刚刚学习 了2、5的倍数的特征,从观察数的个位数字到观察这个数各
位上数字和,具有很大的思维跨度。学生很 难通过独立的探究得出3的倍数的特
征。这时,教师采用的教学策略就显得尤为重要。本节课,我采用让 学生运用计
数器拨出3的倍数的活动策略,较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
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
1、用计数器拨出3的倍数
2、记录下这个数字
3、并记录下共用多少颗珠子

教师引导学生经历拨珠实验,填表观察,思考发现的 过程。从而使学生对3
的倍数的特征认识随着实验的不断深入而越来越清晰。通过大量的操作,使学生< br>能够感悟到:比如12,它用了3颗珠子,是3的倍数;21也用3颗珠子,6是3
的倍数;老师 问同学们:你们看,拨的珠子的总数与3的倍数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通过学生的大量操作,使学生感知 到:如果珠子的总数是3的倍数,这个数就是
3的倍数。老师接着问学生:珠子总数你是怎么算出来的? 进而引导学生能够说
出是把各位上数字相加之和得来的。从而引导学生明确3的倍数特征:如果一个数各位上数的和是3的倍数,这个数就是3的倍数。
这样使他们在实验、探究、猜想、验证的过程 中,建构起对3的倍数的特征
的整体认知。本节课使学生始终沉浸在一种浓厚的探索氛围之中,他们被数 学知
识本身的魅力所深深吸引。这样的数学学习活动,才是真正的、生动活泼的、富
有个性的认 知过程。学生通过表象的累积,思维产生了飞跃,脑海中形成了清晰
的数学模型。
3、举例验证,总结规律。
让学生在初步发现规律之后,举例验证,体现了从特殊到一般的思 维过程。
为了验证这一结论,随机说出一个数,学生用最快的速度算出各位上的数的和,
并且使 用计算器看这个数是不是3的倍数,让学生汇报验证的过程,尽可能多地


提供机会让学生 在实践操作中自主学习,不仅让学生初步学会了举例验证的方法,
并使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第三环节:应用规律 体验感悟
在这一部分,为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 我设计了四个
不同的练习。力争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在遵循学生认知规律的基础上,体现基
础 性、层次性、灵活性、生活性、趣味性。
1、判断哪些数是3的倍数? 这是一个基本练习,使全体学生能对新知识有
进一步的理解,达到巩固新知的目的。
2、是在 每个数的□里填上一个数字,这是一个综合练习,以检验学生综合
运用知识的能力,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提高思维的灵活性。
3、以情景图的形式出示,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体现了学习3的倍数的应用价值。
第四环节: 反思总结 自我提高
这一环节 通过师生交流的形式,使学生积极回忆,谈谈这节课的收获。把知
识、方法再现的同时,亦体现学生的情 感价值观,进一步反思总结,自我提高。
板书设计
3的倍数的特征
一个数各个位上的数的和是3的倍数,这个数就是3的倍数。
五、教学反思
整节课 让学生经历“猜想—验证—操作—再次猜想—再次验证—得出结论—
解决问题”的探究过程,实现课程、 师生、知识等多层次的互动。整个教学是把
知识的传授、思维的训练、学习方法的指导、学习能力的培养 、数学思想方法的
渗透有机结合起来,取得教学效益和生命质量的整体提升。







《比较图形的面积》说课稿 < br>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比较图形的面积》,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法、
学法、说教学流程等 几个环节完成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
(一)说教学地位与作用
《比较图形的面 积》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一课时,它
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面积与面积单位,长方形 、正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之后学习
的。并且为以后学习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等特殊图形面积的计算 方法打下
坚实的基础。
(二) 教学目标
根据《课标》要求,基于上述教材分析, 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和心理
特征,立足于每一位学生的全面发展,我确立如下三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借助方格纸,能直接判断图形面积的大小。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比较、交流、桂南等活动,知道比较图形面积
大小 方法的多样性。体会图形形状变化与面积大小变化的关系,发展空间观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初步体验数方格及割补法在图形面积探究中的作用,
积累探索图形面积的活动经验。在合作交流中培养学 生的合作意识与能力。
重点、难点 基于以上认识,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我将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能借助方格纸直接判断图形面积大小,而应用“出入相
补”对于不同图 形面积的比较则是本节课的难点。
二、学情分析
五年级学生的观察、动手操作、归纳概括能 力已逐步形成,他们很愿意自己
通过观察、动手操作、归纳整理、找出规律。他们在探索新知识的过程中 ,主动
性已比较强了。同时他们思维活跃,已具备了一定的探究能力和小组合作意识,
但在问题 解决中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的发展水平还不高。 并且学生在学习本节
课之前已经学习了面积与面积单 位、正方形和长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这些都是
学习本节课的知识基础。
三、教法学法 < br>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思维特点,我准备采用动手操作法法、讨论


交流法 、引导发现法,练习法等几种教学方法的优化组合。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 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
的重要方式。”以此为依据,结合本节课的特点,我把自主探究和小组合作学习
作为主要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探究与交流中获取新知,在练习中得到巩固。
四、说教学过程
为了完成本课的教学目标,体现学习的有效性,突出《比较图形的面积》这
个内容的知识特点, 我设计了以下几个教学环节,分别是复习导入、引入新课,
合作交流、探究新知,练习巩固、拓展应用, 全课总结,深化目标。
(一)复习导入、引入新课
1、(教师拿出准备好的一张硬纸板)问 :在这之前,你认识了哪些图形朋友?
(学生回答: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等)。
我接着问:你知道哪儿是它的周长,哪儿是它的面积吗?指给同学看。
(注:明确图形的周长是指绕图形一周的长度;图形的面积是指所占平面的
大小。)
2、师:任意拿出两个图形纸板,说说哪个面积大?哪个面积小?让学生进
行直观判断。如果两个形状不 同,大小很难区分时,你有什么办法?——揭示课
题:我们今天来探讨图形面积的比较。
设计 意图:通过以上内容的引入,可以轻松让学生将以前所学过的内容回忆
出来。并通过“两个形状不同,大 小很难区分时,你有什么办法?”这样的问题
情境激起学生对新知识的渴望,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 学生带着愉悦的心情
学习数学。
(二)合作交流、探求新知
1、出示课本49页主题图。
(1)在这些图形中面积有相等的吗?拿出已经剪好的附页2中 的图形拼一
拼,找出两个面积相等的图形,并将答案记录下来,思考两个图形面积相等的理
由。
(2)找到后先在小组内说以说:哪两个图形的面积相等?这两个图形面积
相等的理由是什么? 然后全班交流。
(3)我们在比较两个图形面积相等时用到了哪些方法?


2 、(课件出示图片)笑笑有了新发现,她发现图5与图6合起来与图8的面
积相等,你同意吗?想一想, 拼一拼。
学生独立思考并解决问题后,进行全班交流。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让学生
找出尽可 能多的面积相等的图形。
3、淘气还有个新的发现,请大家阅读教材中内容,仔细观察,说说自己看< br>懂了什么?淘气用的是什么方法?图9变化前后面积是否发生变化?把自己的
想法说给大家听。
请同学阅读智慧老人的话,了解“出入相补”原理。(通过割补、拼合转化
为规则的图形后,再 做比较)
设计意图:这样设计本着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鼓励学生在操作过程中
独立思考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在小组合作中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真正地
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落实 了新课标的理念。
(三)练习巩固、拓展应用
本环节我共设置五道练习题,采用的是教材第50页的练习题。1---3题配
合问题串,让学 生再次经历判断图形面积大小的过程。这三道题能进一步的能巩
固本节课所学的基本方法。第四道题是在 方格纸中画出三个面积是12平方厘米
的不同图形,同时引导学生尽量多画出不同的图形,这能培养学生 在面积不变的
情况下,形状可以是不同的辨证思想。第五道题是剪一剪,给出A、B、C三个图
形,通过对A图形的裁剪、拼接成B、C图形。这是拓展题,让学生尝试解决,
不作统一要求。
设计意图:这样多形式、有梯度的练习题,使学生即巩固了学习的内容,有
体现了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 到不同的发展这一课程新理念。
(三) 总结全课,深化目标
提出: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应用这一问题启发学生思考,
学生可以从知识与 技能、过程与方法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个方面进行总结。
设计意图:这样既巩固了本节课的知识 ,也培养了学生的归纳、整理能力。
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板书设计: 现在大家所看到的就是我的板书设计
比较图形的面积


借助方格纸直接判断图形面积大小
“出入相补”:一个图形,经过分割、移补后,面积不变。
设计意图:这样设计板书,能够清 晰再现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简洁明了,
使学生很容易知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也便于学生进行归纳总结 。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说课稿
各位老师、领导,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 北师大版数学五年级上册四
单元中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我从以下几方面来说明:
一、教材分析、学生分析
 教材分析
几何知识的初步认识贯穿在整个小学数学教 学中,是按由易到难的顺序呈现
的。平行四边行面积的计算是在学生已经掌握并能灵活运用长方行面积计 算公式,
理解平行四边行特征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而且,这部分知识的学习运用会为
学生学 习后面的三角形,梯形等平面图形的面积奠定良好的基础。由此可见,本
节课是促进学生空间观念发展, 扎实其几何知识学习的重要环节。
 学生分析
本单元前几节内容中,学生已经对数格子法 、平移重合法、剪割拼补法有了
一定的了解,但是,让学生切实理解由平行四边形剪拼成长方形后,长方 形的长
和宽与平行四边形底和高的关系是一个难点,需要学生在探索活动中,循序渐进、
由浅入 深地进行操作与观察,从而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平面图形之间的变换关系,
发展空间观念。
 教材处理
依据新课程对图形与空间的教学要突出探究性活动的要求,体现《数学课程》
的“过 程性”目标,同时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我确立了本节课教学的重难
点:
重点: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
难点:使学生切实理解由平行四边形剪拼成长方形后 ,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平
行四边形底和高的关系。
二、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及 教材的特点,以“学生的全域发展”作为标准,从“知
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三个维度确定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 式,能正确
计算平行四边形面积。
能力目标:通过对图形的观察,比较和动手操作,发展学生 的空间观念,渗


透转化和平移的思想,并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和动手解决实 际问题
的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活动,激发学习兴趣,培养探索的精神,感受数学与生活的
密切联系。
三、教学方式、学习方式及评价方式
教学方式:标准中指出:有效的数学活动不能单纯地靠模 仿与记忆,动手操
作、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本节课,采用了情境教学法和
引导探究法,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数学活动。在活动中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
积极性、主动性,为他 们创建一个发现、探索的思维空间,使学生更好地去发现、
去创造。
学习方式:数学学习活动 充满着观察、操作、推理、比较、交流、实验、模
拟等探索性与挑战性的活动,本课多次鼓励学生自主探 究、合作实践,组织学生
认真观察、分析和讨论,在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过程中,通过动手实践、合作梳
理来完成探究任务。
 评价方式
1、恰当评价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2、注重对学生数学学习过程、学习状况、学习态度的评价。
3、重视对学生探究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的评价。
4、评价主体多元化,采用自评、互评、师评相结合的方式。
四、教学手段
为了再 现生活情境和展示知识的形成过程,使抽象的数学知识更直观形象地
展现在学生眼前,采用多媒体课件来 帮助学生理解知识形成过程与内在联系。
五、教学流程
为了能更好地凸显“自主探究”的教 学理念,高效完成教学目标,结合本班
学生特点,设计如下环节。
(一)结合生活设疑激发情趣导入
通过生活实例,激发学生求知欲。帮助公园解决困难:公园 准备在一块平行
四边形的空地上铺上草坪,铺这块空地需要多少草坪?
(二)组织动手实践 多维尝试探究


汇报交流时,找准切入点,突破难点。利用从小组汇报中得来的信息, 引导
学生确定办法的可行性。学生想出了很多办法,如:数格子(学生有计算长方形
面积的能力 )、重叠卡片对比法,剪割拼补法等等。不论哪一种方法都是宝贵的,
因为,这不是教师强加给他们的, 而是学生自己研究讨论的结果,是课堂中生成
的收获。
引导学生分析、验证是发展学生思维的 重要的方法。所以,在学生汇报出多
种答案时,我组织学生分组实践各种办法,并要求说明实践过程,要 合情合理。
学生在认真、细致的操作中认知到长方形与平行四边形之间的联系,即:(课件)
长 方形的长和平行四边形的底相等,长方形的宽和平行四边形的高相等。
(三)抓住重点环节,深入推导梳理
学生认知是由浅入深的,通过动手实践,他们已经知道: 两个卡片面积相等,
长方形的和平行四边形底相等,宽和高也相等。但这三个结论之间并没有在学生思维中产生联系,而这个联系正是本节课的重难点,于是,我组织学生深入推导:
利用实践割补法小 组的汇报,引导学生思考:(课件)长方形的面积=长﹡宽,那
么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又怎样求呢?顺势学 生就梳理出了(课件)平行四边形的面
积=底﹡高的文字公式及(课件)字母公式s=ah。公式的顺利 推导,都源于上一
环节学生的实践操作。这样水到渠成,突破教学重难点,完成了本节课的教学目
标。
(四)分层运用新知,逐步理解内化
对于新知需要及时组织学生巩固运用,才能得到 理解内化效果。我本着“重
基础、验能力、拓思维”的原则,设计如下几道练习题:(课件)
1、基础练习:算出下面每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出示的几个图形底和高的数值都很简单,但 图形位置各不相同,这样可使学
生加深对图形的认识,正确分清平行四边形底和高。
2、发散 练习:下图两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相等吗?为什么?在这条平行线
之间,还可以画出几种形状不一样而面 积相等的平行四边形。
此题需要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进行逻辑推理,使学生明白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br>只与底和高有关,与相邻的两边组成的角度大小无关。
整个习题设计部分,虽然题量不大,但却 涵盖了本节课的所有知识点,题目


呈现方式的多样,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面对挑 战充满信心,激发了学生
兴趣、引发了思考、发展了思维。同时练习题排列遵循由易到难的原则,层层深
入,也有效的培养了学生创新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说板书设计
我的板书设计简洁明了、重点突出、画龙点睛,而且机动性很大,可以随时
添加。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
S=a·h或S=ah
七、教学预测
本节课中,给学生充足的眼看,手做,耳听,嘴说,脑想的时间与空间,学生都能积极地参与教学活动,从而牢固地掌握知识的要点。与此同时,他们发现
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动手操作能力都得到了提高。在整个活动中,大部分学生都
有发表自己意见的机会。
八、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实践中,完成了既定的教学目标,在努力创设有利于学生主动探索的学习环境中,让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学到了知识。反思本节课,我有这样
几点感悟:
1、兴趣比学会更重要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一语道出了兴趣 的重要
性,这足以说明兴趣是学生求知欲的强大动力。本节课伊始,我以“谁来帮地主
分地”的 故事导入,学生的学习兴趣被激发出来,课堂气氛一下子活跃起来。学
生们在兴趣的引导下,积极投入到 学习活动中来,大家在学习过程中猜想,发现,
验证,在快乐中学习,在学习中得到了快乐。有的孩子在 课即将结束时说:数学
真有趣!我愿意学数学!看,这不正是兴趣的魅力所在吗?
2、过程比结果更精彩
整个活动过程,我本着“授人以鱼 ,不如授人以渔”的思想,给学生 提供
了充分的数学活动机会,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老师引导,学生动手
操作,迁移 转化,自己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不仅掌握了知识,发展了能力,同


时又体验了数学活动 充满着探索与创造,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当
孩子们一声声兴奋地呼喊着:“老师,我发现 了”的时候,他们的脸上溢满了惊
喜,我知道这正是课标中所倡导的:过程比结果更重要。
3、恰当鼓励比超值嘉奖更有效
本节课教学中,我能注重发挥评价的作用,注重对学生学习状 态及过程的评
价。教学中,我与学生同处一个平台,真诚与学生交流,认真地倾听,相互地接
纳 和分享,及时地鼓励学生,对于学生的某些正确回答,我并没有夸他:“棒极
了!”,“真聪明!”而是 对他说:“你能答对,说明你是个善于思考的孩子,但老
师相信你能想出更好的办法。”孩子们听到这样 的评价学习热情更高涨了,思维
题更活跃了,他们有些想法是我的预设中不曾有的,所以我想在学生思维 停滞不
前的时候,恰当的鼓励比一味地:“你真棒”的超值嘉奖更有效。
教育是一门永远有遗 憾的艺术。本节课大部分内容是以自主探索,小组合作
的学习方式进行了学习的。但在整个上课过程中, 我发现总有那么几个孩子,在
自主探究时,总是不是很投入,他们似乎也在想,也在做,但每次在合作交 流前,
他们都没有自己的想法,而是在小组中去听别人说,然后去附和别人的意见。课
下我问他 们为什么会这样,他们说:“不用自己想,反正一会儿就合作了,听听
别人是怎么想的就行了。”听了他 们的话,我一直在想,小组合作是有利于解决
问题,集体的智慧更有利于学生的多向思维。然而,这种学 习方式也有它自身的
缺陷:削弱学生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使之产生一定的依赖性。如果一个人解决不了问题,那可以依靠集体。如果将来的社会需要你独当一面的时
候,你又如何去解决 问题呢?因而,我想,在今后的教学中,应该在组织学生自
主探究这方面再多下些功夫,“巧”下些功夫 ,让孩子们在乐于独立探究、会独
立探究的基础上再去合作交流,这才是孩子们所需要的能力。







《三角形的面积》说课稿
各位领导、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三 角形的面积》,接下来
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完成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
1.说教 学内容:《三角形的面积》是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多
边形的面积》第四课时的内容。 < br>2.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节教材是在学生掌握了三角形的特征,以及长方
形、平行四边形面积 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部分知识为以后学习梯形的面积、
组合图形的面积奠定了基础,同时还渗透转化 思想,对于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有着重要作用。
3.说学情:五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 动手操作、自主探究的意识与能力。
在此之前,学生已有了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基础,不难想出把 三角形转化
成已学过的图形来计算面积。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充分利用已有的知识和
经验 来教学。
4.说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认识,按照新课程理念,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⑴经历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理解掌握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⑵会用三角形面积公式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
⑶在经历动手操作等活动中,进一步感受转化的数学思想和方法,并获得
积极的情感体验。
5.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是用转化的方法探索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正确计算三角形的面
积。
教学难点是理解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6.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完全相同的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
形各两个。
二、说教法
在本节课教学中,我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采用探究法、实验法、 以及多媒体辅助教学等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力争把“教师为主导,
学生为主体”的教学 原则贯彻到教学的始终,使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学习中,感


受学习的乐趣。
三、说学法
为了充分体现新课标的要求,根据本课内容可操作性强的特点,在学法指导
上以学生动手操作为主,配以小组合作学习法,讨论法进行自主探究式学习,让
学生在实验,感知、讨 论、归纳中掌握本节教学重点,突破难点。
四、说教学过程
为了能更好地凸显“自主探究, 合作交流”的教学理念,高效完成教学目标,
结合学生年龄特点,我设计如下教学环节。
㈠情境导入、揭示课题
出示三角形的道路交通标志牌,它们有什么作用?制作这样一块道路交通标志牌要多少铁皮是求什么?引出课题。(设计意图:以学生身边熟悉的事物来创
设情境,结合交通标 志对学生进行交通安全教育。这样激起了学生学习三角形面
积的欲望,明确了本节课探索的目标与方向。 )
㈡自主探究、观察发现
本环节我分四个层次进行教学:首先提出问题:你有什么办法求出三角形的
面积?
1.小组合作,动手拼摆。学生用准备好的学具把三角形转化成前面学过的
图形。
( 设计意图:让学生亲身经历自主探索的过程,让学生感悟出“完全一样的
三角形”是拼摆的前提。)
2.小组代表汇报探究成果,演示拼摆的操作过程。
(设计意图:通过不同小组汇报,明白任 意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都可以拼
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3.课件演示三角形拼摆成平行四边形的过程。
(设计意图:学生汇报探究结果后,再观看课 件演示,这就更形象、更直观
的展现了图形拼摆的过程。)
4.观察比较、归纳总结
教师结合课件补充,帮助学生归纳总结。
(设计意图:让学生亲自发现所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 底、高和所用三角形的
底、高之间关系以及一个三角形的面积与拼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之间的关系,使< /p>


学生很容易的总结出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轻松突破了难点,解决了关键。)
㈢实践应用、解决问题
我设计了不同层次的练习。
第一层次,强化练习。这组题都 是直接应用公式解题,目的是全体学生都能
用公式进行解答,解决了一个“会”字。
第二个层次,变式练习。使班上不同水平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解决了一
个“难”字。
第三个层次,综合练习。目的是使学生灵活运用知识,解决了一个“活”字。
㈣全课总结、反思体验
学生自己总结这节课学习了什么,有哪些收获?
(通过学生回忆、归纳,促进对知识的全面掌握,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五、说板书
三角形的面积
三角形的面积=平行四边形的面积÷2
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
S=a×h÷2
设计意图:强调公式推导的转化的思想,再现三角形面积 公式推导的过程,
有利于学生更好的完成本课任务。
以上只是我的对本节课设想,由于学习主 题是鲜活的,课堂是动态的,现实
的课堂与预设之间可能会产生一些差异,在实际教学中我将结合学生动 态生成随
时调整预案,力求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有不妥之处请领导老师批评指正,谢谢!








《梯形的面积》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
验教科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 四单元中“多边形的面积”P59--60《梯形的面积》。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 标、教学重难点、教法.学法、教学
流程、板书设计及教学反思等几个方面阐述我对本节课的理解。
一、说教材分析
1、课标理念:
课标要求学生在学习梯形的面积时,要在已有认识 梯形的底和高的基础上,
经历探索梯形面积计算方法的过程,并能运用面积计算公式解决生活中一些简单
问题,并在探索图形面积的计算方法中,获得教学探索的经验。
2、单元分析:
本 单元教材包括四部分内容: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三角形的面积、梯形的面
积和组合图形的面积。平行四边 形、三角形和梯形面积计算是在学生掌握了这些
图形的特征以及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的基础上学习的 ,它们是进一步学习圆
面积和立体图形表面积的基础。(插图)
3、本节分析:
本 课是在学生认识了梯形的特征,并掌握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和
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并形成一定 空间观念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因此教材没有安
排数方格的方法求梯形的面积,而是直接给出一个梯形, 引导学生想,怎样仿照
求三角形面积的方法,把梯形转化成我们已经学过的图形来计算它的面积,让学< br>生在主动参与探索的过程中,发现并掌握梯形的面积计算方法,让学生在教学的
再创造过程中实现 对新知识的意义构建,解决新问题,获得新发展。
二、说学情分析:
五年级学生,善于独立 思考,乐于合作交流,语言表达能力较强,十分愿意
发表独立见解,有较好的学习数学的能力,他们已经 掌握了梯形的特征和长方形、
三角形以及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也学习了图形的旋转平移的方法。 这些
都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说教学目标:
针对上述教材分析及我班学生特点,我制定一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通过动手操作活动,引导学生推导梯形面积公式,使学生
能够正确地运用公式计算梯形面积。.
(2)能力目标:利用图形的平移和旋转等操作演示,通过合作探索,推导
并归纳出公式。 < br>(3)情感态度: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和逻辑思维能力,同时获得探索问题成
功的体验。培养学生的 空间观念。
四、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梯形面积公式,掌握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通过图形的转化推导梯形面积公式。
五、说教法、学法:
教学方法:这 节课主要本着“以学生发展为本,以活动为主线,以创新为主
导”的思想。主要采用引导法、直观演示法 、讨论法、合作探究法等方法。
学习方法:本课运用小组合作学习、知识迁移类推等学习方法。
六、说教学流程:
为了实现教学目标,完成新课标赋予的教学任务,我把本课的教学过程分为
五个环节:
(一)第一个环节是:复习旧知、铺垫引导
本节课教学中,我首先出示了课中主题图这一生活 情境,让学生感受计算梯
形面积的必要性,接着让学生回忆平行四边形,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转化过程 :
师:同学们,我们在学习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时,学到一种非常
重要的学习方法 ,还记得是什么方法吗?(转化)
师:谁来说说平行四边形式三角形的面积是怎样推导出来的?
(根据学生所述,教师电脑演示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让学生通过复习, 从而唤起学生的回忆,为沟通新旧知识的联系,奠定基础,
再提出假设,今天我们要学习梯形的面积计算 是否也可以将它转化成我们已经学
过的图形来进行梯形面积公式的推导呢?
设计意图:通过这 一设计来启发学生运用已学知识大胆提出猜测,激发学生
探索新知的欲望,又使学生明确了探索目标与方 向。
(二)第二个环节是:合作学习、探索新知


1、首先让学生拿出准备好 的梯形分小组进行画、剪、拼、摆等操作活动,
让学生通过讨论,自主探索梯形的面积公式。
2、师:同学们已经用不同的方法把梯形转化成了多种图形,并推导出了梯
形面积的计算公式,真是了不 起!现在让我们共同来欣赏每个小组的成果。
3、有意识地按学生的认知规律一一展示。
4、学生一边展示拼过程,一边介绍方法步骤。
方法一:梯形面积公式的推导方法与三角形面 积公式的推导方法相同,运用
“拼”的方法,选择两个形状相同、大小相等(完全一样)的梯形可以拼成 一个
平行四边形,每个梯形的面积就是所拼成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梯形上底与
下底的和等 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底,梯形的高等于平行四边形的高,由此得出:
梯形的面积=平行四边形的面积÷2
=底×高÷2
=(上底+下底)×高÷2
方法二:选择两个形状相同,大小相等的直角梯形可以拼成一个长方形。
根据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就可以推导出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梯形的面积=长方形的面积÷2
=长×宽÷2
=(上底+下底)×高÷2
方法三:把一个梯形分割两个三角形
方法四:把一个梯形剪成两个梯形再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5、最后教师针对学生的汇报进行 归纳总结得出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为上底
与下底之和乘高除以二这一结论,这是本节课的重点及难点。
设计意图:在整个汇报展示过程中,教师把学生也当作教学资源,不但为他
们提供一个展示不同 方法和想法的平台,还通过实际操作、互动交流。启迪学生
深思,引发争论,并碰撞思维火花,让学生在 合作交流达到意义的理解和方法的
掌握。从而获取这一知识,弄清知识的来龙去脉,既培养了学生能力, 又让学生
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悦。
(三)第三个环节是:看书质疑、自主学习
1、自学字母公式


师:请同学们把书翻开P59,自学书中的内容。
用s表示梯形的面积、用a表示梯形的上底、用b表示梯形的下底,h表示
梯形的高,s=(a+b) ×h÷2。
师:同学们刚才看书自学到什么呢?
2、出示例题:我国三峡水电站大坝的横截 面的一部分是梯形,求它的面积:
学生读题、分析,独立完成。
设计意图:这一部分是通过自 学字母表达式、完成P59的填空,培养学生的
自学、看书、归纳能力;
(四)第四个环节是:应用知识、巩固提高
创关检测:课本做一做、练习十七精选习题等 < br>设计意图:通过不同的练习,训练学生,巩固拓展已学知识,让学生再次体
验学习,认识到梯形面 积公式在生活中的运用及重要性,感悟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最后让学生总结概括本节课所学内容,既培养 了学生的语言表达、归纳概括的能
力,还关注了学生的情感体验。
(五)第五个环节是:全课总结、畅谈收获
教师通过提问:“今天你有什么收获?”学生总结本课。
设计意图:让学生回忆所学知识的内 容,并帮助学生加以梳理,促进学生对
梯形面积计算方法的认识,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最后鼓励学 生用数学的眼
光观察生活,用数学的头脑思考问题。
七、说板书设计:
梯形的面积
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高÷2
S=(a+b)h÷2
设计意图:这样设计板书,简洁明了,突出了重点,便于学生的识记与运用。
八、说教学反思
学生通过回顾本堂课的收获,给学生提供了自我感悟、自我评价的时间与空
间,有利于培养学生 的反思意识。使学生感受到通过努力而获得成功的喜悦,体
验到数学的在生活中的实用性。从而使学生的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得到了提高。


《分数的再认识(一)》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
本节课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第一课时《分数的再认识
(一)》。
2、教材分析
本课是学生在三年级初步认识分数的基础上,进行深入和拓展的。在三年级,< br>学生已结合情境和直观操作,体验了分数产生的过程,认识了整体“1”,初步了
解了分数的意义 ,能认、读、写一些简单的分数。本节课是在此基础上,进一步
引导学生认识和理解分数,为后面进一步 学习、运用分数知识做好铺垫。本课的
课题是《分数的再认识》,这个“再认识”,我想应该有两方面的 含义,一是进一
步认识、理解分数的意义,二是结合具体的情境,让学生体会“整体”与“部分”
的关系,体会“整体不同,同一个分数所对应的数量也不同”,从而体验数学知
识形成的全过程。
3、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能力,我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制定如下:
(1)知识与技能:在具体的情境中,进一步认识分数,发展学生的数感,
能正确用分数描述图形或简单 的生活现象;结合具体情境,进一步体会“整体”
与“部分”的关系,感受分数的相对性。
(2)过程与方法:在“说一说”、“画一画”、“圈一圈” 及“想一想”的数
学活动中,进 一步提高数学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会与他人合作;会用
数学语言准确表达解决问题的过程及解 释所得结果。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积极参与操作活动,主动地观察、操作、分析
和推 理,体验数学问题的探索性与挑战性;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4、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分数意义的再建构;体会整体不同,同一个分数 所对应的数量
也不同
教学难点:体会“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感受分数的相 对性。
二、说学情
在 三年级,学生已对分数的意义有了初步的认识,五年级的学生也积累了一


定的思维方式和 方法,语言积累较丰富,表达已有条理,他们的求知欲望和能力、
好奇心都有所增强,对新鲜事物开始思 考、追求、探索。但是形象思维占主导地
位,理解知识需要动手操作,需要具体的事物作支持。
三、说教法学法
新课程理念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引导者、组织者、合作者。基
于此,我准备采用以下几种教法和学法:
教法: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在具体的数学活动中主动探索、 开展讨论、准
确表达。
学法:在“说一说”、“画一画”、“圈一圈”及“想一想” 的数学活动中主
动探索、合作交流,开展探究性学习。
四、说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引入新课
1.复习分数旧知。
师:你们能用分数分别表示这三个图形的涂色部分吗?

(预设)生:这三个图形用分数表示分别是






师:前两个图形的面积相等吗?为什么?
(预设)生:前两个图形的面积相等,因为这两个图形大小相同。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旧知 ,使学生理解整体“1”相同,同一个分数对应
的部分也相同,为整体“1”不同的情况作铺垫。)
2.引导学生完成课本P63活动1。


(1)独立想一想,并自己说一说可以表示什么。
(2)小组交流并填写表格。



(3)引导学生小结:把一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其中的一份或几份,可
以用分数表示。
师:进一步补充说明“一个整体”的含义。
师:同一个分数,当对应的整体发生变化时,部分 量也会跟着变化,看来还
有许多关于分数的知识需要我们进一步学习。今天,我们就对分数进行再认识。
[板书课题:分数的再认识(一)]
(设计意图:通过充分的“说一说”,使学生理解“一 个整体”的含义,即
分数意义中的整体,可以是单个图形,也可以是多个图形,还可以是多组图形这三种情况,丰富学生对分数意义的理解,同时初步感知当整体不同时,同一个分
数对应的具体的量也 不同。)
(二)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1.画一画。一个图形的


图形。
(1)引导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2)指名学生回答。注意引导学生用数学语言准确表达。
(预设)生1:把这个图形平均分成了4份,其中的一份就是2个□。
生2:这个图形一共有8个□……
(3)引导学生画出原图形。
师:请同学们动手画一画。
(4)投影展示结果:

,画出这个



(5)观察画法,质疑:三个图形的形状各不相同,行吗?
(6)小组讨论、交流。注意引导学生用数学语言准确解释所得结果。
(预设)生:三种画法都是正确的。
(设计意图:通过具体的情境设计,给予学生充分探究、 质疑、讨论及表达
的平台。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意义,体会“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本环节设计
条理清晰,环环相扣,引导学生充分理解知识,突破重点。)
2. 拿出你所有铅笔的

,与同桌交流。(课本P63活动3)
(1)想一想,你所有铅笔的

是多少支铅笔。
(2)看一看,你拿出的铅笔数和同桌的一样吗?
(3)小组内再看看,交流你们的看法。
(4)指名学生用语言准确表达思考的过程。
(5)引导小结:当整体不同时,同一个分数对应的具体数量也不同。
(三)练习思考,巩固提升
本环节的练习巩固,充分利用课本资源,设计三个层次。
1. 课本P64练一练1、2题。
2. 课本P64练一练3、4题。
3. 课本P64练一练5题
(设计意图:新版的教材在以前教学实践中积累了很多的经验,所以选择的教学情景、习题资源都很好。本课的练一练就是一个很好的实例。五个练习重点
突出,层次分明,针 对性强,能让学生充分巩固本课知识。)
五、说板书设计
本课板书如下:
分数的再认识(一)
把一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其中的一份或几份,可以用分数表示。


整体相同,同一个分数对应的部分也相同。
整体不同,同一个分数对应的具体数量也不同。
(设计意图:这样的板书,简单明了,重点突出。)
六、课后反思:
整节课下来, 感觉教师引导得过多,不敢大胆放手,学生的参与面不够,要
注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想办法让学生 大面积的参与学习;没有注意细节的
处理,有些题目讲的太快部分学生没有跟上,对“平均分”的理解不 透彻;没有
掌握好时间和教学节奏,以至于有点拖堂。还希望各位老师不要保守,毫无保留
的给 我提出宝贵的意见,我一定虚心接受,谢谢!





















《分饼》说课稿
尊敬 的各位评位,各位老师: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内容选自北师大版小学
数学教材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6 7----68页“分饼”,我将从以下七个方面做本
节课的阐述。
一.说教材
1、说教学内容
今天我所执教的《分饼》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教材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三< br>节。学生在三年级的时候,己经学习了分子比分母小的分数,但学生不知道它们
叫真分数。在进一 步认识分数的基础上,教材又安排真分数与假分数的认识,在
“分饼”活动中具体体会真分数与假分数的 产生过程及其实际含义,为了引出和
帮助学生理解真分数、假分数和带分数,教材创设了“分饼”的情境 活动,并分
成两个层次展开教学。
2、说我的思考和思路:
第一个活动是“3张饼 分给四个”这个问题比较抽象,要组织学生展开活动
来探索理解。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数学是一门实 践性很强的学科”因此在教
学中我组织学生剪一剪、拼一拼、画一画,再交流,在实践中获得知识,动手 中
培养了能力。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得理解“真分数、假分数”的概念和特点,我特
意改变了顺序 ,每学完一种,就介绍理解“真分数、假分数”的概念和特点,这
样安排是防止学生把带分数与真分数, 假分数并列看作是一类,因为教参特意指
出,带分数只是假分数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防止学生混淆。课 后作业为三题,
我经过研究发现第一题与第三题主要介绍带分数和假分数的关系是为下一节新
课 假分数带分数互化打下基础的,所以,我安排作为下一节课的导入,因此补充
了新的巩固作业。
二、说学生
一部分学生对假分数和带分数可能并不陌生,但真正理解他们的意义的学生
可能不多。那么本堂课的一个重点就在让学生理解其意义。感受假分数与带分数
的关系。会读写假分数 、带分数。
三、说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让学生经历假分数与带分数的产生过程,理 解“真分数”


“假分数”和“带分数”的意义。能正确读写假分数和带分数,了解假分数 和带
分数的关系,理解带分数与整数的联系。
2、在探索过程中,能进行有条理的思考,能对 结论的合理性作出有说服力
的说明,能探索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并试图寻找其他方法。
3、能够主动参与教师组织的数学活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让学生在分饼的情境中理解“真分数”、“假分数”和“带分数”
的意义。
教学难点:用假分数和带分数表示同一事物,感受假分数与带分数的关系。
教学用具
电脑课件、圆形纸若干片、剪刀
四、说教法和学法
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师是学习组织 者,引导者,合作者。根据这一理念我遵循
激(激发学生兴趣)—导(引导学生进行思考)—探(鼓励学 生自主探究)—放
(放手让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原则,教学中我精心设计问题诱导学生思考操作。鼓励学生进行交流,并让学生运用知识去解决问题。
学生作为主体,在学习过程中的参与状态与参 与度是决定教学效果的重要因
素。因此,在学法的选择上体现出。带着问题学—在动手操作中学——合作 交流
中学——学后交流合作的思想。
这节课为了体现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我己学生的学为立足点设计了如下
教学过程:
五.说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创境激疑。(4分钟)
1.我用FLASH制作 了一个唐僧师徒四人上西天取经的小故事。通过这个小
故事充分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 兴趣,并提出了3张饼如何分
给四个人的问题,引起了学生的思考。
2、揭示课题:分饼
(设计意图:在一上课开始,通过让学生看熟悉的唐僧师徒四人取经的动画
片来创设故事情境, 既能吸引学生的探索知识的欲望,有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


趣,使学生能够带着问题去探 索与思考。)
3、大家估计一下每个人能分到一个完整的饼么?
(二)动手操作,探究新知:(16分钟)
活动操作一,4张饼平均分3个人。(8分钟)
1、电脑出示图片要求学生用准备好的圆纸片代表饼,剪一剪,拼一拼,画
一画,小组交流自己 的想法。教师巡视并进行指导。
(设计意图:让学生与小组合作交流完成的过程,可以培养学生从实践 中感
受到多种思维方式。使每个学生都能够去经历探索知识的过程。)
2、各小组汇报分法及分得的结果。(指名回答)
第一种分法:把一张一张的饼平均分成4份 ,每人分每张饼的,共分一张饼
的。并请学生上台演示分的整个过程。
第二种分法:把3张 饼叠起来,平均分成4份,每人分得3张饼的。也请学
生上台演示分的整个过程。
3、课件演示学生两种分法的图片:
(设计意图:让学生动一动,想一想,说一说,在整个活 动中感受数学,体
现学习的自主性,要求学生上台演示不同的方法从中培养学生的情感与学生大胆
发言问题的能力。)
4、概括真分数的概念。
(1)每个人分到的饼不够一个,与我们估 计的一致,也就是说比1小,你
们能说出几个像这样的分数吗?
(2)像





,……这样的分数叫做什么分数?有什么特点?
活动操作二,9张饼平均分给4个人。(8分钟)
1、(出示课件:猪八戒津津有味地吃了2 个饼还没有吃饱,悟空一个筋斗云,
不一会儿又化了9张大饼来,让八戒平均分给师徒4人,每人又可以 分得多少张?
2、提出问题:9张饼平均分给4个人,怎样分?先想一想。每人能不能够
得到一张完整的大饼呢?
3、小组动手操作,然后汇报分法及分得的结果。老师巡视并进行指导。
4、小组汇报交流:
第一种分法:一张饼一张饼地分,先把1张饼平均分给4个人,每人分到

张,


那9张饼是由9个

张,剩一张就是

张。
师:看,你能发现什么特点吗?跟我们认识的真分数 分数有什么区别?(分
子比分母大)所以像这样的分数叫什么?假分数有何特点?然后板书:假分数让< br>学生按照这个特点试说几个假分数。
第二种分法:先把8张饼分4人,每人分2张饼,再分1张,每人分

张,
共分2

张饼。
其它分法:引导学生观察第二种分法的结果:2张加

张,如何来表示?让
学生进行讨论,像这样一个整数带着一个分数的数,叫什么分数呢?
然后板书:带分数。然后出示写作:2

,读作:二又四分之一。并让学生跟
读。让学生列举几个带分数并读写。
5、提出:跟2

是否相等?学生独立思考,教师再进行小结:这两种分法得
到两个分数,因为分法都是正确的,所以这两个分数是相等的。带分数是假分数
的一种特殊书写形式,他 们与真分数并列把分数分成两类。
(设计意图:由活动操作一做了铺垫,学生能够独立的操作第二个活 动。所
以这一环节着重让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操作的过程理解“假分数”、“带分数”的概
念以及 它们之间的特点。)
(三)启思导疑(5分钟)
1.理解概念,辨析特征。
通过 刚才的学习,你有懂得了分数的哪些知识?分子比分母小的分数叫真分
数,真分数比1小;分子比分母大 或者分子分母相等的分数叫假分数,假分数比
1大;由整数和真分数组成的分数叫带分数,带分数大于1 。
(四)实践应用。(13分钟)
1、并说出哪些是真分数,哪些是假分数?哪些是带分数?
2、判断题
①真分数比1小( )
②所有的假分数都大于1( )
③假分数的分子都大于分母。( )






3.填空题:让学生加深理解真分数与假分数的特点
4.用假分数和带分数分别表示下面各图中的阴影部分。加深理解假分数与带
分数的关系。
5.拓展题。
比较分数的大小。加强学生的综合知识应用能力。
(设计意图:此环 节设计由易到难的练习,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得到锻炼,让
每位学生都能获得学习成功的快乐。通过练习让 学生加深理解真分数与假分数的
特点。这样的练习既注重了基础,也可以跃了课堂气氛,调动学会的回答 积极性。)
(五)总结知识,自我评价。(2分钟)
这节课,都学到了什么,让同学们 进行总结,以便于巩固所学知识。对于学
生疑问的地方,教师可以采取同学互助的方式进行解决,这样更 能加深学生对知
识的印像。
六、板书设计
分饼(真分数和假分数)
分子比分母小的分数,叫做真分数。真分数<1
分子比分母大或者分子分母相等的分数叫假分数,假分数≥1
由整数和真分数组成的分数叫带分数,带分数>1。
(设计意图:板书设计力求简洁、直观 、形象、突出重点,对学生容易发生
问题的地方加以突出,引起学生的注意,加深学生对知识的印象。)
我的说课就到这里,谢谢大家!
七、教学反思
本节课我结合教材创设“分饼”的情 景活动分成两个层次展开教学。通过两
个活动让学生理解“真分数”“假分数”和“带分数”的意义,在 这基础上要求
学生对这分数能正确读写,了解假分数、带分数的关系。
这节课我先以猪八戒分 饼这一故事引入,并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一齐
参与学习的整个过程。在整个教学中我都让学生通过 动手实践和与小组讨论来解
决问题。两个实践活动中,学生都能够积极地参与,课堂氛围都比较强。在小 组
汇报阶段,大家积极发言。“金星组”还汇报了两种和书上不一样的办法:一个
是徒弟三人孝 顺师傅,每人把一块饼的

敬给师傅,那么唐僧得到3个



,徒


弟每人剩下

,四人分得的饼相同。(可惜,当时时间太紧,我应该引导学生分析
弄明1个

与3个

是相同的,只是单位1不同:
一个是把1个饼平均分成4份,拿其中的3份;一个是把3个饼平均分成4
份,每份是

,即单位1不同,一个单位1为一个饼,一个单位1为3个饼。)
另一个是:先把三张饼平均12份,每人拿9份,就是

,这点为以后的约分
打下了基础。
反思这一节课,小组活动开展得很成功,得益于课 前的结构化预习,平时的
培养,和本节课的安排,孩子们勇于发表自己的看法,展示自己的创意与个性,
小组活动动而不闹秩序井然,这是与上几节公开课相比最大的进步。但是,由于
汇报交流的时间 拉得过长,冲淡了练习的时间,使得安排的训练题没能完成。
今后还要在时间安排上多动脑,把有限的课堂时间用在刀刃上。统观这节课
我首先运 用多媒体 课件播放小故事,提出了问题,激发了学生的兴趣。然后通
过小组讨论交流的形式,共同解决问题,充分 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了学
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数学语言的表达能力。概念教学时,我 放手让学
生自主探索知识,培养了学生的分析、比较、概括能力。使抽象、枯燥的数学概
念变得 直观形象,容易理解。习题设计力求有梯度,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成
功的喜悦。















《分数基本性质》说课稿
尊敬 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说课的内容是北师版教材小学数学五年
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五节《分数基本 性质》。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
说教学过程和说板书设计几个方面来完成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
《分数的基本性质》是在学生学习了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以及除法中商不变的
规律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通过两个活动,帮助学生探索分数基本性质,同
时又为以后要学习的约 分、通分、分数计算打下良好的基础。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以及教材内容,我从以下三个方面确立教学目标:
1.历经探索分数基本性 质的过程,理解分数的基本性质。能运用分数的基本
性质把分数化成指定分母(或分子)而大小不变的分 数。
2. 让学生历经探索分数基本性质的过程,培养学生观察、操作、比较、分
析、讨论、概括等方面的能力。
3、使学生经历观察、操作和讨论等学习活动,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
根据教学目标,我将教学重点定为:理解和掌握分数的基本性质。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学难点为:归纳和应用分数的基本性质。
二、说教法
根据 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年龄特点,我采用了多媒体演示法、迁移教学法、启
发式教学法、引导发现法,让学生 通过具体的实际操作获取知识,激发学生的学
习兴趣。通过启发引导,让学生的思维活动在教师的引导下 层层展开,使他们听
有所思,做有所获。为了突出教学效果,优化课堂教学,我采用多媒体(图片、图形、具体实物)辅助教学,将抽象的数学知识直观形象的展示在学生眼前。
三、说学法 在教学中,学生始终是学习主体,教师要交给学生有效的学习方法,使学生
学会学习。在本课的教学 中,依据教学内容,通过自主探究、动手实践、合作交
流的学习方法,使学生理解、掌握、归纳和应用分 数的基本性质。这样充分调动
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不仅学会而且乐学。
四、说教学程序
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我设计“复习导入(约3分)---探索新知(约1 5)


---巩固应用(约20)---课堂总结(约2)”四个环节进行教学。具体过程 如下:
(一)、复习导入
首先给出几个分数,(

)让学生说 出它们的意义,然后,复习商不变规
律以及除法与分数之间的关系,出示相应的填一填。()÷15=6 ÷3=

()


“同学们,除法有商不变的规律,那么分数 又会有怎样的性质呢?今天,我
们就一起来探索分数基本性质。”(板书课题)
这样设计,通 过复习旧知识为学习新知提供迁移的基础,同时增强学生学习
新知识的信心和欲望。
(二)、探索新知
首先出示教材“做一做”中(1)的图。“同学们你能用分数表示图中阴影 吗?”,
由于课前已经复习了分数的意义,所以学生会很快的写出三个分数分别是:


(板书)。此时,我会借助图形的直观性问学生:“你能得到一组相等的分数吗?”
学生观察后会找出:==(板书=号)。”它们为什么相等呢?”根据直观的图形,

学生 会说:因为阴影部分的面积相等。“那么你能通过数字的特点来说明他们为
什么相等吗?”学生通过观察 比较,会发现

的分子分母同时乘2结果是

,如果
都乘4结果正好等于


接着出示“做一做”中(2)的图,利用活动一的方法,学生会填出三个分
数学是:

(板书),然后让学生自主探究找到另一组相等的分数

=

=

(板
书),学生通过观察发现

的分子分母都除以2结果是

,如果都除以4结果正好
等于


(通过数形结合法,使学生初步感知两组分数的相等关系,并为观察发现分
数的基 本性质提供丰富的学习材料。这样巧妙的设计,将抽象的数学概念具体化,
使学生轻松的学习新知识)。
“请同学们观察上面两组相等的分数,你发现了什么?”引导学生分别观察
这两组相等的分数, 寻找每组分数分子、分母的变化规律。学生展开充分的交流
讨论后,发现分数的分子与分母同时扩大或缩 小相同的倍数,分数的大小不变。







我适当的加以修正,师生共同得出:分数的分子和分母都乘或除以相同的数( ),
分数的大小不变。
“都乘或除以一个数,这个数能否为0?为什么?”
学生讨 论后会发现:当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0,分母为0.分数没有意义;
当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除以0 ,0不能做除数,所以这个数不能为0。(板书:
0除外)这才是完整的分数基本性质(板书)
“你能举例子说明分数的基本性质吗?”学生举例,教师指导。
(这样设计,通过师生之间相 互交流补充,归纳出分数的基本性质,加深学
生对这一知识的理解和记忆,使新知识及时纳入学生的知识 结构中。)
最后,新授小结
“同学们,通过观察、比较,交流,讨论,我们归纳出分数的基 本性质:分
数的分子和分母都乘或除以相同的数 (0除外),分数的大小不变。这里的“都”
强调的是分子分母同时乘或除以一个数,一个怎样的数呢?
一个不为0的数!”
(这一环节,教师及时总结本课重点内容:分数基本性质,同时强调关键 词
“都”和“0除外”,有助于学生进一步理解掌握分数基本性质,使知识及时内
化到学生的认 知结构中。)
(三)巩固练习
练习是学生巩固新知,形成技能的基本途径,为了更好的完成 教学目标,使
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我设计了以下几个层次的练习。
1、基本练习
教材73页“练一练”第1题 让学生独立思考,交流自己的思考过程,集体
订正,巩固对知识的掌握。
2、提高练习 教材73页“练一练”的第3题。让学生独立思考,小组交流,集体订正。
进一步巩固对知识的掌握 ,发展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3、拓展练习
教材73页第4题。让学生先说说想法,全班交流 ,教师适当指导。(这样的
设计:由浅入深、环环相扣,既巩固了本节课的知识,又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 的


能力,发展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四)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们有哪些收获?”学生谈收获,教师适时总结。
(这样设计,让学生先 总结,梳理思路,使学生对本课所学的分数基本性质
有一个整体感知,便于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同时还 培养了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五、说板书设计
这样的板书设计,突出了教学的重点, 解决了教学难点。使教学内容一目了
然,便于学生理解掌握。
分数基本性质

=== =


分数基本性质:分数的分子和分母都乘或除以相同的数(零除外),分数的
大小不变。


















《找最小公倍数》说课稿
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1.教学内容
本课是北师大版第五单元内容——《找最小公倍数》81-82页。是引导学生
在自主参与、发现、归纳的基础上认识并建立并理解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概念
的过程。并总结 归纳出一些找最小公倍数的方法。
2.教材编写意图
五年级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比较 丰富,新课程标准要求教材选择具有
现实性和趣味性的素材,采取螺旋上升的方式,由浅入深地促使学生 在探索与交
流中建立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的概念。
在此之前,学生已经了解了整除、倍数、 因数以及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通
过写出几个数的倍数,找出公有的倍数,再从公有的倍数中找出最小的 一个,从
而引出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的概念。接着用集合图形象地表示出两个数的倍数,
以及这 两个数公有的倍数,这一内容的学习也为今后的通分、约分学习打下的基
础,具有科学的、严密的逻辑性 。
3.对教材的处理意见
(1)教材中让学生找4和6的倍数,进而引出公倍数和最小公倍 数的概念,
利于学生建立对概念的理解。
(2)新授课中补充生活实例,引导学生从意义的理 解来,解决实际问题,
通过解决问题来理解意义。理由是:数学教学应密切联系学生的现实生活,使学< br>生感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
(3)课堂习题有明确针对性与目的性。
(二)说教学目标
(1)理解两个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意义。
(2)通过解 决实际问题,初步了解两个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在现实生
活中的某些应用,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 化。
(3)渗透集合思想,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四)说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的概念建立。
理由是:《标准》中要 求4—6年级的学生能找出10以内任意两个自然数的
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因此,本节课的重点应放在 学生对数的概念的认识上。
教学难点
运用“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的知识解决简单的生活实际问题。
理由是:《标准》中指出人人 学有价值的数学,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反
思等活动获得基本的数学技能。但小学生的生活实际问题的 解决能力普遍较低,
所以要达到《标准》中的要求这无疑是重点中的难点。
(五)说教学准备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二、说教法学法
1. 说教法
为了实现教学目 标,达到《标准》中的要求,也为了更好的解决教学重、难
点,我将本节课设计成寓教于乐的形式,将教 学内容融入一环环的学生自主探索
发现的过程中。
(1)利用复习引入新课,通过表格探索新知。
学生在表格上找6和4的公倍数,清楚形象的看到两个数的倍数关系
(2)顺其自然地渗透概念,初步理解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
学生探索后,用自己的语言梳理 新知,学生便能在环环相扣的教学进程中顺
理成章的理解概念,沟通二者之间的联系。
(3)通过练习,观察出一些特殊情况下找最小公倍数的方法,提升学生对
知识的兴趣。
(4)与现实生活相联系,尝试应用,方法提炼。
结合教学内容特征,创设富有生活情趣的问 题情境,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与
知识背景,鼓励学生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激活学生的数学思维,提高解 题技能。
(5)巩固练习、不断激发,最终达到巩固提升的目的。
2.说学法
 学情分析


小学生的动手欲较强,学生认识数的概念时更愿意自主参与,自 己发现。再
者,学生个人通过表格完成,能更好地激发他们的数学思维,通过交流获得数学
信息 。
 学法
通过动手,让学生在“学案上”动手找一找,圈一圈;通过动口,在概念揭示前,学生动口说一说。让学生通过做题,观察、归纳出找最小公倍数的方法,
从而解决生活中存在 的数学问题。
三、说教学过程
我设计的总体理念:让学生在自主参与的基础上感悟、理解、 应用、巩固。
将直观演示与抽象思维相结合。我的教学流程如下:
(一)复习倍数,导入新课
1.表格上面找出4和6的倍数。
2.引导学生观察所找出的数,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发现表 格上的有共同特征的
数,从而引出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
3.把生活问题提炼为数学问题,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
的概念。
(二)学习用集合的思想表示公倍数。
(三)通过同一题目不同方法的逐一出示学习:列举法 ,分解质因数法,在
对比学习中,根据找最大公因数的方法,了解短除法找最小公倍数的简便,并掌握此种方法。
(四)练习巩固(讲清练习的层次)
1.学会用列举法、分解质因数的方法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2.用这样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五)拓展延伸与现实生活相联系,应用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本环节
为解决教学难点)
1.出示分糖的题目。理由是:用富有生活问题的情境,激发学习兴趣,再次
打通生活与数学的 屏障。
2.合作交流解决问题,方法提炼。
(六)课堂小结


学 生回忆整堂课所学知识。学生通过这一环节可以将整个学习过程进行回顾、
按一定的线索梳理新知,形成 整体印象,便于知识的理解记忆。
四、说板书设计
找最小公倍数
4和6的公倍数有 12 24 36 48
4和6的最小公倍数是12
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首先分别求出这两个数的倍数数,然后在这两个数
的倍数中,找出他们的公共 的倍数,即公倍数。再从中选出最小的一个,就得出
了最小公倍数。
(设计理念:为了保证教 学内容生动形象,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本节
课的板书我只选择了最主要的内容写在黑板上,其他内 容我会用课件出示。)



















《组合图形的面积》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今天 说课的内容是小学数学北师大版五年
级上册第六单元的内容——《组合图形的面积》。
一、说教材分析
《组合图形面积》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第六< br>单元的第一课,学生在三年级已经学习了长方形与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在本册的
第四单元又学习了 平行四边形、三角形与梯形的面积计算,本课是这两方面知识
的发展,也是日常生活中经常需要解决的实 际问题。
在此基础上学习组合图形,一方面可以巩固已经学过的基本图形,另一方面
则能将所 学的知识进行整合,注重将解决问题的思考策略渗透其中,提高学生的
综合能力。
教材在内容 呈现上突出了两个部分,一是感受计算组合图形面积的必要性,
二是针对组合图形的特点强调学生学习的 自主探索性。
二、说学情分析
我所教班级的学生在数学学习方面尽管有一定的差异,但整 体素质较好,思
维比较活跃,对探索数学问题有比较浓厚的兴趣。那么,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
验,通过直观操作,对组合图形的认识不会有困难,并且在教材的第二单元,学
生已经系统学习了平行四 边形、三角形与梯形的面积的计算方法,尤其是对转化
思想的渗透。
学生在此基础上探索组合 图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应该能通过自主探索、合作
交流,达到方法的多样化。但是对于方法的交流、借鉴 、反思及优化上需要教师
的引导,所以,要重视让每个学生都积极地参与到活动中来,让活动有实效,真
正让学生在数学方法、数学思想方面有所发展。
三、说教学目标
依据新课标的要求和教材的特点,结合五年级学生的认知能力,本节课我确
定如下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在自主探索的活动中,归纳计算组合图形面积的多种
方法。
2 、过程与方法目标:能根据各种组合图形的条件,有效地选择计算方法进


行解答,并能解 决相关的实际问题。
3、情感与态度价值观目标:渗透转化的教学思想,提高学生运用新知识解
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自主探索活动中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培养学生探索数学
问题的积极性,增强学 生学习数学的信心和兴趣。
四、说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学生通过自己的动手操作,掌握用分割法和添补法求组合图形的
面积。
教 学难点:理解计算组合图形面积的多种计算方法,根据组合图形之间的关
系,选择适当的方法求组合图形 的面积。
五、说教法与学法
教法:为了突出重点,突出难点,我设计时主要是自主探索和合 作交流的教
学方法。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转变老师的角
色, 给学生较大的空间,开展探究性学习,让他们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进行独立
思考,并与同伴交流,亲身经 历问题提出 、问题解决的过程,体验学习成功的
乐趣。
学法:新课程强调学生在课堂教学的 主体地位,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参与状
态和参与度是决定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因此,在学法的选择上我 采用自主观察
思考、小组合作交流、进行学习归纳的学习方式。
整节课的教学,我容观察、操 作、合作、交流等学习方法为一体,注重对学
生空间观念的培养,同时突出学生的操作体验,这样既体现 了新教材的特点,充
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密切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六、说教学准备
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梯形、三角形纸片;作业纸;小黑板;彩笔。
七、说教学过程
为完成本节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根据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强调< br>的数学与现实生活相联系,让学生充分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组合图形的
趣味性,我制定了 以下教学环节: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复习引入
这是本课的一个重点,又是一个难点,如何 来突破这个难点呢?我是这样安


排的。
本课一开始,通过让学生拆开老师给大 家的礼物袋,看看里面是什么礼物,
就会使学生立刻认识到正方形、长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 ,从而复习
这些图形的面积公式,为确保正确的计算组合图的面积打下基础。让学生利用这
些图 形,拼一个自己喜欢的图案,请学生把作品展示给大家看,并请同学说说自
己拼的图案像什么?是由哪些 基本图形组成的?从而明确组合图形是由几个基
本图形组合而成的,引出课题:组合图形面积(板书)
(设计理念:这一环节设计的目的是 让学生在说一说,拼一拼,看一看的
过程中充分调动多种感官参与到学习中来 ,在浓厚的学习氛围中感 受到知识来
源于生活,而又服务于生活,明确生活中的很多问题都和组合图形的面积有关。)
第二环节: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这一环节是课堂教学的主体部分,是学习知识、培养能力的主 要途径之一,
也是本课的关键环节。根据学生学习能力的发展,我安排了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出示主题图
由老师出示的客厅平面图,引导学生观察,给出数据信息,提出问题, 根据
这些信息帮我算一算我该买多少平方米的地板呢?
(设计理念:在解决这一生活问题环节 中,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学
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通过自主探索,小组交流,让他们在小 组活动中都
有成功的体验和经验的收获。)
第二层次:小组汇报学习情况
汇报时将学生的学习成果展示出来,会出现下面几种情况:
(1) 将组合图形分割成两个长方形
(2) 将组合图形分割成一个正方形和一个长方形
(3) 将组合图形分割成两个梯形
(4)将组合图形填补上一个小正方形,使它成为一个大长方形,再用大长
方形的面积减去小正方形的面积。
(5)将组合图形分割成两个长方形和一个正方形(或则其他情况)
(设计理念:在这个过程 中我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积极为学生创设主动学
习的机会,提供尝试探索的空间,使学生乐于、善于自 主学习,能主动从不同方


面,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并通过小组间的 讨论与合作,得
出结论。)
第三层次:师生总结分割法添补法,并提升方法的优化性。 < br>通过让学生自主观察比较上面几种方法的不同之处,总结出求组合图形面积
的计算方法,掌握通过 “分割”和“添补”转化成基本图形求组合图形的面积的
方法,并且让学生明确,在分割组合图形时,分 割图形越简洁,解题方法越简单。
第三环节:综合应用,巩固提高。
为了巩固新知,我设计了不同层次的练习,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提高。
(这一环节的 教学,我注重对学生自信心的培养,让不同的学生都有不同层
次的提高,让他们充分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从而信心百倍,勇于向困难发出挑战。
同时我还注重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和思维能力的培养。)
第四环节:总结收获,反思提升。
我提出问题: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我想借助这个环节来及时反馈本课的教学效果,引导学生在总结上有所提
升,不管是知识方面,还是 数学方法和数学思想方面都有收获。)
在本节课的设计和实施中,我根据新课程的理念,进行了大胆的 尝试,达到
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主要有以下几点:
1、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相信学生的 能力,热情鼓励学生的探索活动,
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和思维空间。最大限度地发展学生的观察思考探究能 力,增强
学生数学学习数学的兴趣。
2、注重让学生在数学知识、数学思想方面得到发展。学 生在自主探索中或
者在与同伴的合作交流中,放飞着思维,张扬着个性,在互补反思中得到共同的
提高,充分体验到了成功的乐趣,从而在真正意义上成为了学习的主人。
八、说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就像一份微型教案,此板书力图全面而简明的将授课内容传递给学
生,清晰直观,便于学生理解 和记忆理清学习的脉络。
组合图形的面积
分割 组合图形的面积
转化 基本图形 添补


以上,我主要从说教材、说学情、说目标、说教法、学法、说教学过程、说
板书等几个方面对本课的教学设计进行了说明,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各位评
委老师!



























《谁先走》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上午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
第七单元第一节《谁 先走》,下面我将从教材和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
点、教法学法、教学流程、板书设计几个方面 进行具体的阐述。
一、说教材和学情
本节内容主要认识游戏规则的公平性,在学习本课内容 以前,学生已经在四
年级认识可能性有大小的基础上有了一定经验,教材创设了学生生活中经常遇到的下棋时怎么决定谁先走的情境,讨论解决问题的方法,在这里层层深入地设计
了三个问题,第一个 问题是提出决定谁先走的办法,第二个问题是讨论是否对双
方公平,第三个问题是再设计一个对双方都公 平的游戏规则。
二、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我对教材的认识,我制定了如下三维目标:
1.知识与能力:根据生活经验和试验数据,判断简单的游戏规则的公平性。
会设计对双方都公平的简 单游戏的规则。
2.过程与方法:通过游戏活动,体验事件发生的等可能性和游戏规则的公
平 性,进一步体会不确定现象的特点。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积极参与游戏活动,主动与同伴交流自己的想
法。
三、教学重难点
为了实现三维目标,我设定了本课的教学重难点:
重点;能在具体的游戏中,理解事件发生的等可能性和游戏规则的公平性。
难点:能够设计并说明公平的游戏规则。
四、教法与学法
教法:根据本课内容的特 点,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生动有趣的问题情境,在
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将学生的发展作为教学 的出发点,通过游戏、实
践操作、小组合作等方式,促使学生学会独立思考问题,合作探究问题,培养学
生发散思维、表达能力,在玩中学,在学中悟,体验成功解决问题的喜悦。
学法:五年级学生 已经掌握了一些基本的学习方法,具备了一定的学习能力,
知道生活中的一些常见现象,能对生活中的常 见现象发生的可能性进行初步的分


析和判断,所以本节课中,我以学生为主体,让孩子们 在合作交流、主动参与的
过程中体验探究的乐趣。
五、说教学流程
为了突出教学重 点、突破教学难点,达到已定的教学目标,我安排了以下五
个教学环节,即:创设情境,激趣导入——组 织活动,开展游戏——学以致用,
拓展实践——回归生活,解决问题——课堂总结。
第一环节:创设情景,激趣导入
这一环节我先以买东西时参加抽奖或刮奖活动为话题,与学生 谈话,引出本
节课的主旨“游戏公平”,再出示课件,创设两位同学下棋谁先走的情景,从而
引 出课题.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让学生从熟悉的活动中知道公平对一个游戏的重要
性,并感 受数学来源于生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二环节:组织活动,开展游戏
在这里我是通过两个活动来实际的。
活动一:掷骰子——探索公平的游戏方法 通过引用课中图例,引导学生解
决三个问题:
1、提出决定谁先走的办法。
2、讨论方法对双方是否公平。
3、修改笑笑的方案。
在第二个步骤中验证是否公 平,学生动手实践、交流讨论,汇总全班数据后,
我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究思考,得出的结论清晰明了。这 样层层深入,环环相扣,
逐渐把学生引向游戏公平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是:可能性相等,游戏公平;可能
性不相等,游戏不公平。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在操作中体验、在发现中感悟,从感性认识上 升为理
性认识,亲身体会做数学的乐趣,有助于培养学生主动探索,善于思维,用于实
践、敢于 发现、合作交流的数学意识,发展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学生汇报时充
分肯定学生的动手能力,并且肯定 学生的劳动成果,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活动二:掷硬币
课件出示淘气的办法,让学生思 考掷硬币是否公平,再出示科学家们掷硬币


的实验数据,引导学生观察讨论,进一步小结 游戏公平的条件游戏公平。同时,
可对学生经行德育教育,学习科学家们为检验真理的坚持不懈的探索精 神。
第三环节:学以致用,拓展实践
这一环节我先设计的是上台游戏,验证学生生活中所熟悉的游戏规则石头剪
刀布是否公平。 < br>紧接着我利用了课后练一练,让学生先从设计好的转盘描述公平规则,再独
立设计转盘和规则。此 环节进一步突破教学重难点。
[设计意图: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热情,给学生主动探索、学习的机会,学 有
所用,组织学生自己设计一些对双方都公平的游戏。给全班学生再次参加活动的
机会。并引导 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关注身边的不确定现象,应用所学去解释、解
决一些简单问题。]
第四环节:回归生活,解决问题
引导学生举例生活中游戏不公平现象,通过选择游戏不公平的 三个方案,让
学生明白,游戏公平与不公平都在我们生活中寻常可见,而且都可以适当应用。
[设计意图:数学来源于生活,就要灵活应到生活中去,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和
生活的紧密联系。
第五环节 课堂总结
我设计了以下问题: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和体会?你对自己今天的表现满意
么?
鼓 励学生充分发言,交流学习所得,最后教师总结并表扬全班学生,增强学
生学习数学的的自信心和荣誉感 。
六、说板书设计

[设计意图:这样的板书设计,既简单又清晰,能够将本 节课的重点知识呈
现于学生面前,用结构记忆的方法,让学生加深对本节课内容的认识。]
我的说课内容到此结束,不足之处还请多多指导,谢谢!










人与自然作文素材-航天十一院


成都城市职业学院-十八大会议精神


西南林业大学分数线-房屋租赁合同范本下载


关于感悟生命的作文-南平人事网


芭蕉树-描写秋天的文章


广东交通学院-大连市国家税务局


成都银行招聘-中秋节祝福语最短


台湾通行证办理流程-信息技术试题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