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植树问题》教学设计及反思

巡山小妖精
588次浏览
2020年08月15日 04:53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美容院活动方案-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植
树问题》教学设计及反思



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植树问题》教学设计修改稿(后附修改
说明及反思)
教学内容: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数学广角——植树问题例1、
例2及相应的练习。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动手实践,合作探究,让学生在做数学的
过 程中经历由现实问题到数学建模,借助翻译条件,转化问题,进一
步总结发现植树棵数与间隔数之间的关 系。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学生自主实验、探究、交流、发现规律,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 、合作交流的能力,以及针对不同问题的特点灵活
解决的能力。
3、情感与态度目标:让学生 在探索、建模、用模的过程中体验到学
习成功的喜悦和认识归纳规律对后续学习的重要性,培养学生探索 归
纳规律的意识,体会解决植树问题的思想方法。
教学重点:借助翻译条件建立段数与棵数的关系。
教学难点:会应用植树问题的模型灵活解决一些相关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 知识铺垫
出示:
1题:60厘米的彩带,每20厘米分一段。
师:请同学们看这里,这是一根全长60米的彩带,每20厘米分一段。



师:你能求出什么?
师:怎样列式?
师:为什么用60÷20?
师:谁再起来说一遍。
师:老师手中的这根泡沫条是2 0厘米,相当于彩带一段的长度。我
们用画一画、数一数,看看60里面包含几个20。
请同学们伸出手指和老师一起画一画、数一数。
师:真不错,接着看。
出示:
2题:80厘米的绳子,每20厘米分一段。
师:这是一根80厘米的绳子,每20厘米分一段。
师:你能求出什么?
师:怎样列式?
师:为什么用80÷20?谁来说?
师:谁再起来说一说?
师:说得多好,我就喜欢这样的学生。
师:会说了吗?同桌两个互相说一遍。
师:我们用同样的方法画一画、数一数,看看80里面包含几个20。
师:再出题,你会自己说了吗?
出示:
3题:100米的绳子,每10米分一段。
师:你能求出什么?



师:全班一起说一遍。
生:全班说。
师:再来一个问题,全班一块说,能不能做到整齐划一?
出示:
4题:1000米的绳子,每100米分一段。
师:你能求出什么?
二、过渡“翻译条件”
师:真棒!不愧是 的孩子。佩服佩服。不知下面的这道题你还会
这样轻松吗?
出示: 15米

3米
5题:在全长15米的小路一边种树,每隔3米种一棵。
师:你能求出什么?
生:棵树、段数(不知道能求出什么)
师:好,看看能不能求出棵树?(板书棵树),我们一起来分析条件。
师:在全长15米长的 小路的一边种树,这里的15和前面的60、80、
100、1000是不是表示的都是全长?
师:同意吗? (同意)
师:“每隔3米种一棵”是什么意思?
师:在全长20米的小路一边种树,小路变成一段一段的了,是谁把
小路分成一段一段的了?



师:小路成一段一段的了。每几米分一段?
师:好,谁能把“每隔3米种一棵”改变一种说法?
生:在全长15米的小路一边种树,每3米分一段。(课件加括号变说
话)
师:谁再来说一遍?
生:
师:我们一块说一遍。
师:通过这两个条件,你能求出什么?
生:我能求出段数
师:怎样列式?
师:看小路是不是被分成了5段?
课件展示:

师:好,坐端正,听好,听仔细。今天我们又学了一个新本领。
把条件中的“每隔3米种一棵 树”改成我们见过的“每3米分一段”。
这叫“翻译条件”(板书)
师:大声说一遍,这叫什么?(翻译条件)加下划线
师:如果再遇到这样的题,你会翻译条件了吗?
生:
师:这么有底气,敢不敢挑战下一题?
师:就得有这种霸气。好,请看下一题。
三、 发现规律



①首先解决两端都种的情况
出示例题:
在全长20米的小路一边种树,每隔5米种一棵(两端都种),一共种
了几棵?
师:你会翻译“每隔5米种一棵”吗?(红线标注条件)
师:真棒,真会!
你能求出什么?
生:
师:怎样列式? (20÷5=4段) (板书)
师:但这里求的是棵树啊?怎样通过段数求出棵树呢?发挥小组的力
量,想不想试着种种树?
师:想,要坐端正,先听要求:(课件展示操作要求)
我们把20米长的小路缩小100倍变成20厘米;(举起模具)
直尺、彩笔用来分段
每5米分一段,在模具上是几厘米分一段?(5厘米,展示分段)
把牙签当做树。
种完后,在小组内说说你是怎样种的?
听清楚了吗?(清楚了)
开始吧
生操作,教师巡视!
师:看到大家都种完了。谁愿意上台来给大家说一说你是怎样种的?
其他同学请把学具放到桌子的左上角,身体坐正,看这里,我们仔细



听他说,这是一种尊重。
生展示:
生:两端都种,先种一棵,隔5米种第二棵,再 隔5米种第三棵,再
隔5米种第4棵,再隔5米种第5棵,一共种了5棵。
师:说的多好。几段几棵? (4段5课)
谢谢。请回!看大屏幕。
师课件展示:
两端都种,先种一棵,隔5米种第2棵,再隔5米种第3棵,再隔5
米 种第4棵,再隔5米种第5棵,一共种了5棵。 4段5棵
再加上5米,几段几棵树? (5段6棵) 课件展示
再加上5米,几段几棵树? (6段7棵) 课件展示
闭上眼睛,想象一下:
7段几棵树?
自己接着往下说:
8段9棵树
9段10棵树
10段11棵树
停 100段呢?(101棵树) 1000段呢?(1001棵树)n段呢?
(N+1棵树)
师:你发现了什么?
生:两端都种,棵树比段数多1.
师:反过来,还可以怎样说? (段数比棵树少1)



②再解决只种一段的情况
如果在路的一端有障碍物,课件展示:
师:开头还种不种? (不种了) 为什么?(有障碍物)
谁给这种情况起个名字?
生:只种一端。(板书)
师:迅速调整自己的学具,
你去了几根?
生:1根。
师:去的哪的?
生:开头的或是结尾的。
仔细观察,
只种一端,是几段几棵?(4段4棵)
看大屏幕,课件展示:
师:开头不种,隔5米种一棵,再隔5米种第2棵,再隔5米种第3< br>棵,再隔5米种第4棵,一共种了4棵。4段4棵树。
师:再加上5米,是几段几棵树?(5段5棵) 课件展示
闭上眼睛,想象一下
7段几棵树? (7棵)
9段呢? (9棵)
10段呢? (10棵)
100段呢? (100棵)
1000段呢? (1000棵)



N段呢? (n棵)
师:你发现了什么?
生:只种一端,棵树=段数。(贴板书)
师:看老师这里,也是一个4段4棵的模具,我把它首尾相接,变成
什么形状了?
生:圆形。
师:段数和棵树变化了吗?几段几棵?
师:你们真的很聪明。
③解决两端都不种的情况
师:还有的时候,路的两端都有障碍物,两端就都不用种了。
课件展示:
这种情况,谁给他起个名字?
生:两端都不种。(贴板书)
师:迅速调整自己的学具
你去了几根?
生:1根
师:举起模具,给大家说说,你去的是哪的1根?
生:开头的,或是结尾的。(让学生举起模具指着说一说)
仔细观察,成几段几棵了? (4段3棵)
闭上眼睛,想象一下:
如果5段,几棵树?(4棵树)
7段几棵树? (6棵树)



9段几棵树? (8棵树)
10段几棵树? (9棵树)
100段呢? (99棵)
1000段呢? ( 999棵)
n段呢? (n-1棵)
师:你发现了什么?
生:两端都不种,棵树比段数少1.
师:反过来,还可以怎样说? (段数比棵树多1)
师:请同学们把模具放到桌子的左上角。看大屏幕,他是谁?(刘翔)
师:老师带来他的一段视频,想不想看。
师:坐端正,听问题。仔细观察,在110米栏的起点和终点有没有跨
栏?
(生观看视频)
师:有没有跨栏。刘翔在他的跨栏上了不起。
④利用方法解例题
师:同学们也了不起。我得夸夸你们!
通过翻译条件把未曾见过的新问题变成了以前学过的旧问题,有
思想!
通过动手动眼动脑,找到了段数与棵树的关系。有方法!
师:现在回过头来,谁说说这道题怎样再求出棵树?
生:两端都种,棵树=段数+1,所以4+1=5(棵)
师:对于他列的算式,有没有问题想问问他?



① 为什么加上1?
两端都种,棵树=段数+1。
② 根据什么列出的算式?
两端都种,棵树=段数+1,所以4+1=5(棵)
师:你会不会通过今天的所学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好,看第一题。
四、基础练习
1、同学们在全长100米的小路一边植树,每隔5米栽一棵(两端要
栽)。一共需要多少棵树苗?
师:谁来翻译条件?
师:能求出什么?
师:怎样列式?
师:再怎样求棵树?
师:对于他讲的谁有问题想问问他?
①为什么是加1呢? (两端都种)
师:植树问题,不一定都植树,还可能是插彩旗、安路灯。这样的题
你敢不敢挑战?第2题
2、在笔直的150米跑道一边插彩旗,每隔5米插一面(只插一端),
一共需要多少面彩旗?
师:谁来翻译条件?
师:能求出什么?
师:怎样列式?
师:再怎样求彩旗树?



师:对于他讲的谁有问题想问问他?
为什么不加上1也不减1呢? (只种一端) 3、在全长2000米的街道两旁安装路灯(两端都不装),每隔50米
安装一座。一共安装了多少 座路灯?
师:谁来翻译条件?
师:能求出什么?
师:怎样列式?
师:再怎样求路灯?
师:对于他讲的谁有问题想问问他?
为什么要减1呢? (两端都不安装)
习题小结:
师:同学们真了不起,这节课你们很好的解决了这样一个问题 ——植
树问题(板书)。现在我们一起交流一下,以后在解决植树问题时,
应该注意什么?
生:
同学们只要记住这一些,相信在以后的解决问题中,做的又对,
又快。
有人说“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我们应该通过数学学会思维。解决植
树问题怎样去思维?我们得三步走 ?他就是思维程序化(板书程序)。
一是:翻译条件。二是求段数。三是求棵树。
其实生活 中有许多类似植树的问题。如,爬楼、锯木头、敲钟等等,
有兴趣的同学课下继续研究!



附: 《植树问题》教学设计修改说明与反思
基于对植树问题的前期思考和上课实践,写写自己的一些思考。
“植树问题”,是一个新问题, 能不能转成学生熟知的老问题,这
个路子是可行的。通过什么?翻译条件!也就是植树问题中经常说的< br>“每隔几米种一棵”变成“每几米分一段”。求棵数要先求出段数,
求段数也就是把握好总长与每 份长这两个关系量,这样的问题(包含
除)学生已在二三年级学过,并且很熟悉。所以在课前安排复习题 ,
复习由全长和每份长你只能求出段数。要帮助学生架起这种熟知的问
题条件与植树问题中的条 件的桥梁,同时也是为引出“翻译条件”做
准备。顺水推舟,给一个“在全长15米小路的一边种树,每 隔3米
种一棵”,你能求出什么?学生大多数会说求出棵树,这里面不排除
有的学生见过这种题 ,是求得棵数;再者是学生的一种语感作用。通
过“翻译条件”学生明白:告诉你全长和每份长,我能直 接求出的是
段数,求不出棵数。学生在前面的题中很肯定很明确地告诉了老师“我
能求出段数” 。出示例题,通过翻译条件变成老问题,已很明确能求
出段数。但遇到麻烦了,要求的是棵数?学生会想 到段数与棵数存在
关系。借助直观操作、观察、想象、动脑子,在多个例子的支持下,
自己找到 “怎样通过段数求出棵树?”。直观操作到想象的好处是,
符合学生心理,比起别人说的学生更相信自己 亲手做出的;在这个过
程中学生有观察,手、眼、脑并用,容易形成直观,正如苏霍姆林斯
基所 说:“儿童的智慧产生在他的手指尖儿”。最重要的还是一种过渡,
由直观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转变, 数学必定是要走向抽象化。是不



是还可以这样认为:锻炼孩子的思 维模式,走向程序化!此时想到:
老师们老训斥孩子们不会做题,做题那个慢啊,真费劲。我觉得是,< br>孩子们没能真正认识题目,明确条件的含义(想到了现在一年级的解
决问题,无论是图画式、还是 图画文字结合式,例题一再重复的问:
你知道了什么?问题是什么?通过引导或图中的小学生展示思维过
程,是在建构孩子解决问题的思维,通过条件到达问题。我体会出帮
助孩子学会分析条件,怎样 去思维是多么的重要!!!)。老师根本没教
给孩子正确的思维方法。做题慢、想半天或许也是没有达到 程序化,
形成程序化后,孩子们见到题就不会再去挖空心思想为什么这样做,
早在大脑中就有了 这种自动化的思维。举个简单的例子:问孩子1+1
等于几?没有一个孩子迟疑,张口就来等于2。因为 孩子们对这个知
识太熟悉了,成为自动化!
又浮现了这样的画面:老师指责班里的差生求长方 体的体积都不
会,我说过多少遍了,三个数乘起来就是,笨的你怎么就是记不住!
是啊,差生就 是差生,连模仿都不会。从孩子的心理角度分析,她没
真正搞明白为什么长宽高乘起来就是体积。体积, 物体所占空间的大
小。长宽高的乘积本质上解决的是有多少个体积单位就是多少体积。
忘了听的 那个名师课了(贲友林还是别的?),在认识长方体时,有
这样一个环节:一个长方体框架,去去它的棱 ,去一个让孩子想象还
能不能想象出它的模样-------只剩下一组长宽高后,还是能想象得
到。但去掉它们中的任何一根都不能想象得到。孩子已在感悟中认识
了长宽高决定了它的大小。这是不 是“重在感悟”的道理?



有人说:“数学是思维的体操。”要教 思维,要通过数学学会思维,
植树问题怎样思维?三步走——一是翻译条件、二是求段数、三是求
棵数。这就是解决问题的程序,是走向程序化、自动化的必须经历的
一个过程。学生在这节课中始终经 历这样的思维过程,才有了我问解
决植树问题你应注意什么时,孩子说要先翻译条件。才有了第二个练< br>习,我没插嘴孩子自己就按照程序完整解答完此题——我先翻译条
件,“每隔10米插一面”翻译 成“每10米分一段”,通过条件能求出
段数,150÷10=15(段),只插一段,面数=段数(孩 子自主创新了说
法,是真理解了),15段也就是15面。才有了小结时,解决植树问
题分三步 ,哪三步的对答如流?当时我是激动的,从没有过这样的感
受。这些孩子真强,与他们老师的辛勤培养是 分不开的!
按照翻译条件、先求段数、再求棵数的步子走,解决完例题和3
个练习(1题种树 、2题插旗、3题安路灯),引出课题后,问孩子植
树问题仅仅是植树吗?“不是。”还可以是什么?插 气球、安路灯、
分隔房子------ 这样处理,孩子们已经站在了一定的高度认为植树问题
不一定只是种树。
课中,在解决“在全 长15米小路的一边种树,每隔3米种一棵”
你能求出什么?大部分学生说求棵数。有一生说能求出段数 。我只问
了:“你怎样求出段数?”“15÷3=5(段)”没再多问,现在想来这个
生成的好 资源没利用好,可接着往下问:为什么用15÷3?孩子会回
答:15里面包含几个3就有几段。全班就 你自己说能求出段数,能
吗?让学生自己说说,看他是怎样想的,如说不出,引导着分析条件:



全长除以每份长就是段数,15是小路的全长,都能理解。3是每份
长吗?学生应该能自己解释它就是小路的一份长。这样处理的话更是
孩子自己悟出的了,从“每隔3米种 一棵”到“每3米分一段”你
能不能给它起个名?预计孩子会想出什么名字,再告诉孩子们这叫
“翻译条件”。这样处理会不会更好?
在总结段数与棵数的关系时,问几段几棵数?加问n段呢?是< br>由具体到抽象的跨越,达到抽象化!也就是一般化。
对于有的老师提出的“问什么加1?学生不 能简单的在种树要求
上两端都种来解释,没有捉住问题的本质”,以前我试图从一一对应
的思想 上去解决这个问题,一段对应一棵树,4段4棵树,由段数转
到了棵数,端点的一棵树,没有一段路和它 对应,也就达到了加1
的解释。把大量时间放在发现段数与棵数的关系上,花费时间不少,
让学 生列式计算,学生居然不知道怎样去列式计算,对我触动不小。
时间花了,问题不会解决,这就是无用功 !说明自己没能找准解决植
树问题的本质和难点。这节课我没有再去抓住这个问题揪住不放,砍
去心爱的“一一对应”(实践证明,孩子们接受上有一定的难度,实
验秦老师听课后指出,她刚接触时也 没能直接看出一段路和树的一一
对应关系,怕是有些孩子根本就不知所云,照顾不到所有孩子)。让学生在实例操作、观察、想象中,一个个“几段几棵”的追问下,“感
悟”出段数与棵数的关系,棵 数比段数多1。“感悟”,形成数学素养,
想起了自己在做高中数学选择题时,遇到自己不会的难题,算 不出也
不能给它一个合理全面的解答,选谁呢?该排除的排除后,还不能选



出一个答案,靠感觉了(有蒙的成份吧,呵呵,说猜想要好听一些),
感觉这个选项是对的,不过选上后一般都对,呵呵。这是不是一种数
学素养?或者说课标中的重“数感 ”的培养。重在“感悟”,有时没
必要揪住一个不重要的问题,像是在理鸡毛,总也理不清!把重点抛< br>了,弄得自己一生鸡毛,算是挠不清了。呵呵
引“教育就是忘记了在学校所学的一切之后剩下的 东西”,想到
了马老师您说的:孩子动脑子了就好,植树问题这样教教会孩子思维。
他们会做题 了,引向其他课题,人不可能不会忘记,也许孩子们多年
后有些知识会忘记,但培养了遇到问题如何去思 维。要帮助孩子通过
数学学会思维!想来也是,在高中时的很多知识点(当时也是死记)
都忘记 了。呵呵
让课上的大气、厚实,不华而不实。用心去做一个大气的有高度
自觉性的数学老师!
植树问题,不是单纯地教给孩子你如何种树,它仅仅是一类问题
(分隔)的代名词,这 也是学生面临的新问题,单纯的寻找生活中的
植树情境开题行不行?行。是不是把这一问题放得太窄了, 仅是把它
当成了一个一般的独立的应用题来解决,与教孩子遇到新问题如何思
维相比,不大气不 厚重,没有站在一定的高度去思考!
仅仅就“就题论题”来说一说的话。植树,就是放到生活中,我< br>们要知道这两个量:路的全长和每隔几米种一棵,至于准备多少树
苗?这个问题还是要转化成路的 全长与每份长来考虑问题,它的核心
还是要有包含除的思维。解决一个问题关键看你如何思维。不会思维



是解决不了问题的。就题来说,就是不会做!



南充考试网-应聘信范文


失误-中学班主任工作总结


数字通讯-记一个高尚的人


计划书封面-平邮和快递的区别


河北省人事-小学数学工作总结


宁夏财经职业技术学院-书画展策划书


端午节活动主题-一句话冷笑话


珲春市政府-推普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