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下册说课稿全册
计算机等级考试试题-环球雅思留学
五年级下分数乘法一说课稿
【说教材 】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在已学的整数乘法的意义和分
数加法的计算基础上进行的。
在这个内容是让学生体会分数乘整数的
意义,与整数乘法的意义是相同的,即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
运
算。
【说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理解分数乘整数的意义;
2.掌握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3.能解决简单的分数乘整数的实际问题,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
联系。
【说重难点】本课的重难点为:分数乘整数意义的理解,掌握分
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
,能约分的“先约分再计算”。
【说教法、学法】在课堂教学中,我主要采用“直观教学法”、
“ 观察法 ”、“引导发现法
”等教学方法,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
参与学习。而在学法中,我用了“自主探究法、合作交流法、练习
法
“,让学生仔细观察,动脑思考,动口表达,从而培养学生的探索、
发现能力。
【说教学过程 】《新课程标准》提倡:“让学生在生动的情境中
学习,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与合
作交流,经历学习的过程。”为此,我
特地设计了如下四个教学环节:
1
一、创设情景,激趣导入
课件出示:喜羊羊和灰太狼进行剪纸比赛的画面,展
示剪出来的
小兔子图片。提出问题:一只小兔子占整张纸的15,那么三只小兔
子占整张纸的几
分之几?
这样,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来创设情景,引发了学生的兴趣,有
利于理解分数乘法的意义。
二、引导探索,解决问题。
第一环节:理解分数乘整数意义。
1、提问:要解决“三只小兔子占整张纸的几分之几”这个问题,
可以用什么方法来完成呢?
很多学生肯定能很快的回答:用数的方
法得到35
。老师再提问“除了数一数的方法,你还可以用什么方
法?”
2、加法计算:15+ 15
+ 15 =1+1+15 = 35 (要求学生说说
计算法则)
3、乘法计算:15
×3 联系:15 + 15 + 15 = 35(要求学
生说说加法算式和乘法算式的联系。通过找
这两个算式的联系,让学
生理解分数乘整数的意义和整数乘法的意义是相同的:求几个相同加
数
的和是多少。同时,明确15 ×3 所表示的意思也就是 3 个15 相
加的和。)
第二环节:探索分数乘法的计算法则。
2
1、学生完成书上的涂一涂、算一算。先让学生说说37 、516
所表示的意
思。然后让学生根据自己所涂列算式,并看着图写出得数。
学生列出算式计算结果后,让学生观察(37
×2= 67,516 ×3= 15
16 )算式中的数字和得数中的数字有什么联系。
2、学生观察后,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说一说,并归纳分数乘法的
计算法则:用分子与整数相成的积作分
子,分母不变。
在探索活动中,引导学生独立思考,相互讨论、交流,使学生享
受探索的的乐趣。
第三环节:“先约分再计算”。
让学生计算6×59: 大部分学生都会将得数写为 309
,对此,
教师可以打个问号,引起学生的再次思考,指出分数计算的结果一般
要约成最简分数。
为了激发学生继续探究的欲望,我将播放动画片《喜羊羊与灰太
狼》让学生观看,看到精彩处停
下来,我会激发学生参加以下的知识
闯关活动,获胜后就可以接着再看。
三、拓展运用,解决问题 。
第一关:让学生完成书上练一练的第2题。巩固计算方法,让学
生体会到数学就在生活中,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第二关:试一试1
第三关:试一试2
3
接着播放动画片。
四、课堂总结,深化理解。
在这一环节中,我通过让学生谈收获,从而帮助学生回顾整节
课所学的知识,深化理解。
最后,我让学生翻开书本,看看今天所
学的内容并让学生提出质疑。
【说板书设计】这就是我这节课的板书设计,重点突出,简单明
了。
4
《长方体的认识》说课稿
我说课的内容是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长方体的认识》。我的说
课流
程是:一、说教材。二、说教法学法。三、说教学程序。四、说
板书设计。
一、说教材
《长方体的认识》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第
一课时,它是在学生过去初步认
识了长方体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它
们的特征,这是学生比较深入地研究立体几何图形的开始。由研究平
面图形扩展到研究立体图形,是学生发展空间观念的一次飞跃。长方
体是最基本的立体几何图形
,通过学习,可以培养学生形成初步的空
间观念,为进一步学习长方体的表面积、体积、容积等知识打下
基础。
几何知识具有很高的抽象性,而这节课又是学生初次较深入研究立体
几何图形,因此,根
据本节课的地位和五年级学生的实际情况,我确
定这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1.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分类、操作、讨论等活动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
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各部分名称。
(2)经历观察、操作和归纳过程,发现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点,
能运用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点
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3)通过具体的操作活动,发展空间观念,培养学生团结合作
的精神
,在活动中体验成功的乐趣,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
2.教学重点、难点
5
重点: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以及长方体和正方体
之间的关系。
难点: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概括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二、说教法学法
《数
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教学活动
的引导者、组织者、合作者。”所以为了实现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突
出重点,突破难点,根据《数学课程标准》的新理念以及学生的认知
规律
和心理特点,我决定在教学中采取创设情境,引导学生采用小组
合作、自主探究、动手操作、讨论交流等
方式进行教学。这样充分调
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和机会,通过观
察、操作、讨论、归纳等方法主动获取知识。
三、说教学程序
(一)、创设情境
,激趣揭题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积极参
与课堂教学活动中
来,教师首先要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所以,
在这部分我这样设计:
1.出示课件:让学生找一找那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或正方体?
2.让学生说一说,在生活中,你还见过那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
体或正方体?
我这样
设计的意图是借助生活中常见的实物,让学生辨认长方体
和正方体,使学生体会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
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6
(二)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数学课准》中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
单纯依赖模仿
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
式。”所以在这
个重要环节中,我是这样设计的:
第一步:整体观察,认识长方体的面、棱、顶点。
先让学
生拿出长方体实物仔细观察,用手摸摸,在学生充分感知
的基础上,再用课件演示,用下定义的方式揭示
概念,长方体上平平
的部分是长方体的面,两个面相交的边叫长方体的棱,三条棱相交的
点叫长
方体的顶点。再让学生拿出自己准备好的正方体,指出正方体
的面、棱、顶点。这样设计的意图是通过学
生观察、触摸,使学生建
立对长方体和正方体各部分的名称留下深刻的印象,为研究长方体和
正
方体的特征铺平道路。
第二步:探究长方体的特征。
出示三个问题:( 1 )
长方体有多少个面?每个面是什么形状?
相对的面有什么关系?( 2 )
长方体有多少条棱?哪些棱的长
度相等?( 3 ) 长方体有多少个顶点?
接着让学生拿出
自己准备好的长方体实物,结合这三个问题分组
研究讨论长方体的特征。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数一数、量
一量、剪一
剪、比一比,在学生充分讨论的基础上,利用课件验证长方体的特征:
长方体有6个
面,每个面都是长方形,也有可能相对的两个面是正方
形,相对的面面积相等,长方体有12条棱,互相
平行的4条棱长度
相等,长方体有8个。
7
第三步:探究正方体的特征。
让学生拿出正方体实物,用研究长方体的特征的
方法,小组研究
正方体的特征,由教师归纳小结正方体的特征,再让学生讨论交流长
方体和正方
体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然后和学生一起整理、比较,共同
完成课本中的表格。
这样设计这部分
知识,可以给学生提供充分活动的机会,,使他
们在活动中逐步发现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在这个过程
中即培养学
生的操作能力,又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第四步: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 <
br>利用课件使学生明白相交于同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
做长方体的长、宽、高,并且注意:
长方体的摆放不同,长方体的长、
宽、高也不同,一般把底面较长的一条棱叫做长,较短的一条棱叫做<
br>宽,垂直底面的棱叫做高。
这样设计即防止学生对概念的死记硬背,又发展学生的空间观
念。
第五步:理解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
讲解课件并配合演示,当长方体的长、宽、高都相等时
,这个长
方体就变成了正方体,也就是说正方体是长、宽、高都相等的特殊的
长方体。长方体和
正方体之间的关系可以用图来表示。
这样设计的意图是以图文的形式形象直观,使学生融会贯通。
(三)、实践应用,发展思维。
8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课
堂教学要使学生学会综合运用所学
的知识和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获得运<
br>用数学解决问题的思考方法。”练习是学生掌握知识、巩固知识、发
展思维、培养能力的必要手段
。根据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和学生的认知
规律。这一环节我是这样设计的:
练一练
(1)长方体有( )个面,都是( )形,也可能有2个相
对的
面是(
),相对的面的面积( ),相对的棱的长度( )。
(2)正方体有(
)个面,每个面都是( )形,面积都( )。
正方体是( )。
(3)一个长方体的棱长总和是80厘米,其中长是10厘米,宽
是7厘米,高是(
)厘米。
这些练习题虽然题量不多,但涵盖了本节课的所有知识点,既可
以使学生更好的掌握
本节课的内容,又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
力。
(四)全课总结
我采用提问的方
式进行总结“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这样可
以培养学生对知识的概括、归纳、整理能力。
四、说板书设计 板书是微缩的教案,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
有力手段,好的板书具有画龙
点睛的作用,能体现教学内容的重点、
难点
,更有利于学生的知识建构。本节课的板书是随着教学过程的
9
展开逐步完
成的,一目了然,而且体现了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有
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建构。
10
《长方体的表面积》说课稿
一、说教材
1、内容: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P25—27的《长方体的表面积》
2、地位及意
义:数学是一门重要而应用广泛的学科。本节课是在学
生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的基本特征以及展开图的
基础上进行教学
的。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在生活中应非常广泛,学习这部分
内容可以进
一步加深学生对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的理解,解决一些
有关的实际问题。同时,还可以发展学生初步的
空间观念,为日后深
入的学习长方体、正方体的其他只是提供必备的条件
3、学生
:目前五年级学生的思维能力主要是直观形象到逻辑思维的
过度阶段,学习的动机主要是直接动机为主,
认知水平不是一次性完
成的,是逻辑滚动的,并且在学这部分内容之前,学生已经直观的认
识了
长方体、正方体,并已经学会长方形、正方形等平面图形的计算。
只有充分了解自己学生的基础和实际情
况,才能有效的进行合理的教
学。
4、教学目标:
知识
与技能:在操作、观察活动中,探索并理解长方体、
正方体的表面积及其计算方法,并能正确
计
算。
11
数学思考:丰富对现实空间的认识,发展初步的空间观
念。
解决问题:运用长方体、正方体的相关知识,解决现实
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
情感与态度:结合具体情境,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
联系,感悟数学的魅力。
5、重点、难点:重点:建立表面积的概念以及理解并掌握长方体表
面积的计算方法。
难点:根据给出的长方体的长、宽、高,想象出每个
面的长和宽各是多少。
6、教具、学具: 教具:多媒体课件 学具:
二、说教学法
本
节课为了充分地解释出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培养学生具体
具有获取知识的恩年管理,设计的教学法如下
:
1、教法: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这个概念是学生刚接触的,为了
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表
面积,在脑海中形成表象,从而获得知识。教
师主要以谈话法、引导探究法和观察发现法,充分地激发学
生学习的
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利于落实教学重点、
突破教学难点。
2、学法:根据《新课标》中所倡导学生的学习方式是“主动参与、
乐于探索、勤于动手”,构
建和谐的课堂气氛,因此,“动手实践、
自主探索和是、合作交流”是本节课的学习方式,这样可以充分
的激
12
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培养样学生动手、动口和动脑,让学生在动
手
活动中获得知识。
三、说流程:
根据本节课的四个目标,我设计了五个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
切入主题;(二)动手操作,建立表象;(三)自主探究
深化主
题;(四)优化训练 拓展应用;(五)总结评价 课堂延伸。
(一)创设情境,切入主题
动画呈现情境图。妈妈的生日快到了,小明选了一份精美的礼物。
为了使礼物更加美观,他打算亲手包装盒子。小明买回一张漂亮的包
装纸,为了节约纸张,他想
先裁下大小适宜的一块再包装,那么至少
要裁多大的纸呢?
小明该怎么做呢?你能帮他出出主意
吗?
导入新课:这就要用到一个新的数学知识,长方体和正方体
的表面积。
1、学生观看并思考。
2、学生发表自己的想法:生1:必须先
知道盒子有多大。生2:必须先算出盒子每个面有多大。 ……
意图:新课标强调,教材必须从属于、服务于学生的需要,我们
应该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
实际情况出发,灵活地处理和使用教
材,对教材内容进行合理的优化整合,使数学真正焕发出浓郁的生活
气息,同时,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满怀兴趣地参与学习。
(二)动手操作,建立表象
13
出示“操作提示”与“我的发现”。操作提示:①拿出准备好的
长方体,沿着棱剪开,再展平,看一看纸盒展开后的形状。 ②在展
开后的图形中,分别用“上” “
下”“前”“后“左”“右”标明。
我的发现:你发现展开后的图形,在长方体中哪些面的面积相等?每
个面的长和宽与长方体的长、宽、高有什么关系?正方体呢?
1、学生动手操作。
2、观察发现角儿思考。3、小组交流。(师
巡视指导) 4、自主发言。生1:我发现长方体相对的面
的面积相等。
生2:我发现长方体的上面和下面相等,前后面相等、左右面相
等。 …… <
br>意图:《新课程标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
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这
一环节的设计能对这一理念作出较
好的诠释。给予学生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和<
br>谐的课堂氛围中去发现,解惑,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三)自主探究 深化主题 <
br>1、动画演示并讲解长方体拆成平面展开图,引导学生建立表面
积的表象。再现情境图,提出尝试
问题:你能否帮小明算出纸要裁多
大?使学生面对实际问题时,能主动尝试着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知<
br>识和方法探求解决问题的策略,变“教数学”为“用数学”,同时,
让他们享受成功的喜悦。 <
br>2、出示讨论提纲:你是怎样算的,正确计算长方体表面积的关
键是什么?(小组合作交流)小组
合作交流,能让学生更清楚地明确
自己的思想,并有机会分享他人的想法。在这一过程中,重在培养学<
br> 14
生学会倾听、质疑、说服的技能,让数学学习变成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不断生成的过程。
3、认真倾听并适时点拨:计算长方体的表面积,关键是要正确<
br>找出3组面中每个面的长和宽。同学们真爱动脑筋,我们计算时可以
选择最简便的算法。 4、生汇报:生1:因为长方体相对的面完全相同,可以把长方
体6个面分为三组,按组求面积后再
求和,所以这个长方体的表面积
是:7×5×2+7×3×2+5×3×2 生2:可以把长方体的上面
、前面、
右面的积先算出来,再乘以2,这个长方体的表面积是(7×5+7×3
+5×3)×
2 ……
5、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它的表面积应该怎么计算呢?为什
么?学生会在计算
长方体的表面积的基础上,小组讨论后,得出正方
体的表面积。
意图:恰当地运用多媒体现代
化信息技术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
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通过课件直观形象地展示长方体拆成平面展<
br>示图,从而促使学生建立“表面积”的表象,为下面学习计算长方体
的表面积做好准备。同时,“
鼓励算法多样化”是新课标的一个重要
理念。我以长方形面积计算知识为载体,从侧面、多角度引发学生
思
维,让学生提出自己不同的见解,激发学生创新,从而深化主题,掌
握合适的长方体的表面积
的计算方法。在会计算长方体的表面积的基
础上,能顺理成章的得出正方体的表面积,使学生把知识进行
内在联
系,学会举一反三,从而形成完整的知识网络。
15
(四)、优化训练 拓展应用
1、完成P19练一练中的第一题(单位:平方厘米)
自主发言。
基本练习由单独面面积的计算过渡到表面积的计
算,这样可以内化知识,让学生达到一定的熟练程度。
2、完成
P19练一练中的第2、3、4、5题。
巩固练习在不改变知识的基本方法的前提下,变换提问的角度,
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3、讨论P19练一练中的第6题。
意图:书本上的练习是循序渐进的,是符合学生认知理论
的,有
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在实际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像这种不需
要算出长方体6个面
的总面积的情况。举例子,如计算游泳池的表面
积、粉刷教室墙壁等。 提高性练习旨在唤起学生对已有
生活经验的
回忆,懂得根据实际来解决问题,同时,真切地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
数学,数学是有
“用”的。
(五)总结评价 课堂延伸
总结评价。今天你学到了哪些知识?对你有什么
帮助。课后实践
活动,量一量牛奶盒的长、宽和高,并计算它的表面积。
意图:学生进行自我评价。
让学生进行自我评价,既能梳理所
学知识,又可以培养他们的反思意识。
16
露在外面的面面积说课稿
说教材
(一)说课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20~21页“露
在外面的面”
(二)教材的地位、作用和意义
《露在外面的面》是第二单元长方体(一)中继《长方体的认
识》《展开与折叠》《长方体的表面积》之后的第四节,它是在学
生学习了长方体正方体特征、
观察物体的方法、正方体表面积计算
及找规律等内容之后进行的,旨在让学生在观察、操作、分析等活<
br>动中,有序地观察露在外面的面的数量,会求露在外面的面的面积,
并经历探索规律的过程,同时
渗透相关的数学思想方法
(三)教学目标的确定
根据《数学课程标准》要求,目标的制定应
该是多元的,结合
本课的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我制定了如下目标:
认知目标:在操作、
观察、分析等活动中,综合运用有关
知识,解决有关物体表面积的问题,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技能目标:结合正方体堆放的情景,经历探索规律的过程,
激发主动探索的欲望。能够准确的计算出多
个正方体堆放时露在外
面的表面积。
情感目标:感受到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与生活的密切
联系,培养同学们学习数学的良好兴趣,并使学生感捂到数学的魅
17
力。
(四)教学重点、难点
有序的观察方法,以及综合运用有关知识,解决有关物体表面
积的问题,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二、 说教法、学法
(一)教法
为了让数学知识、思想和方法在学生的数学
实践活动中理解与
发展,我这节课主要采用“问题引导”和“情景探究”相结合的教
学方法,实
现师生互动,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分析、综合、比较、
抽象、概括、归纳等思维方法的训练。
(二)学法
《新课程标准》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构
建和谐
的课堂气氛,因此,这节课主要以活动为学习主线,以操作
为本节课的主要形式,使学生亲身体会知识,
自主实践获得经验,
力求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本
节课学生
的主要学习方式。
三、 说教具、学具准备
教具:多媒体课件,正方体模型。
学具:每组8个完全相同的小正方体
四、 说教学设计
一、谈话交流,引入课题
1、课件出示一个正方体纸盒,问:有几个面?怎样计算它的
18
表面积?
2、把正方体纸盒放在讲桌上,问:能看到哪几个面?
3、课件出示情景图,导入新课
问:一个小正方体放在墙角,有几个面露在外面?哪
几个?
二、操作体验,探索新知
1、师:课件出示:这有几个小正方体?它有几个面露在外面?你
怎么想的?
学生可能回答:
有4个小正方体,露在外面的有9个面。 上面的小正方体有
3个
面露在外面,前边的小正方体也露出3个面,右边的小正方体
也一样,3+3+3=9,所以一共有9个
面。
师:他是这么数的,谁和他的想法不一样?
学生可能回答:
我先看正面,一
共有三个小正方形;再看上面,也有三个小正
方形;再看右面,也有三个小正方形。3+3+3=9,所
以一共有9个
面露在外面)
师:谁听清了,他是怎么数的?
师生共同按这一方法数。
师:现在我们来比较一下这两种方法,它们有什么不同?
第一种方法是按小正方体的个数一个一个数的
第二种方法是从不同方向看的,先看上面,再看前面、右
19
面
师(边演示边总结):第一种是逐一观察每一个小正方体,把
他们露出来的面的数量分别数出来
,然后再相加;第二种是分别从
露出来的三个方向看,正面、上面、侧面,从不同方向数出露在外
面的面的个数,然后相加。不论用哪种方法,只要按一定的顺序去
观察,就不会重复,也不会遗漏了。
师:课件出示,提出问题:请你从正面、上面和侧面观察这组
立体图形,看到的是哪个平面图形
?
2.学生操作
师:这四个小正方体一起放在墙角,除了我们看到的这种摆法外,
还可以怎么摆?小组同学先摆一摆,再数一数露在外的面有多少
个,看你能有什么发现。
3.小组交流:你们小组是怎么摆的?露在外面的面有多少个?
课件出示学生可能摆出的几种情况:
此环节随机处理:学生边汇报,教师边把相应的立体图形贴在黑
板上,同时板书露在外面的面的个数
师:看着这些立体图形和它们露在外面的面数,你们发现了什
么?
学生可能回答
:虽然我们都是用的四个小正方体摆的,但是摆的
不一样,露在外面的面也不一样多。有时候露在外面的
面都是9个,
但摆的方法也不同)
师小结:都是用4个小正方体来摆,但由于摆的方式不同,露在
20
外面的面数也不同;即使露在外面的面数相同了,摆法还是不同。
现在已知
正方体棱长10厘米,从黑板上的立体图形中选一个你
自己喜欢的摆法,并算一算露在外面的面积
学生汇报
三、合作探索,发现规律
师:刚才我们是用4个小正方体在墙角摆,露
在外面的面数
有所不同。现在我们用8个小正方体,按一定的方式有规律地摆,
探索露在外面的
面数会怎样变化:
1.课件出示合作提示(教师做必要的演示和解释)
①小组同学商量、选择一种方式,之后按照这种方式有规律地摆
(如横着摆、竖着摆……)。
②先由一个小正方体摆起,记下露在外面的面数;再逐个增加小
正方体,并依次记录露在外面的小正方形
的面数。
③边记录数据边观察,并把你们的发现写下来。
2.小组合作探索,并填写记录单
3.全班交流
师:哪个小组愿意到前面来边说
边演示,介绍一下你们小组是怎
么做的,并说说你们的发现。(预设学生可能出现的几种情况,在
教学中根据实际情况相机处理。)
四、拓展练习,应用提高:(课件出示)
1、练习课本21页的第三种摆放方式。
21
2、将3个棱长为3分米的正方体拼成一个长方体后,长方体
的表面积比
原来三个正方体的表面积之和减少了多少?
五、课堂小结:(板书)
露在外面的面
1、请同学们总结出观察露在外面的面的方法。
方法一:看每个正方体露在外面的面,在计算全部正方体露
在外面的面
方法二:分别从正面、侧面、上面三个不同的角度观察,看
每个角度能看到几个面,再计算一共有几个
面露在外面
2、请同学们总结出摆放正方体个数与露在外面的面数的变
化规律。
平放一排的规律:露在外面的面=(正方体的个数×3+2)
竖放一排的规律:露在外面的面=(正方体的个数×4+1)
多排多层摆放的规律:露在外面的面=(正方体的竖排数×5+4)
22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倒数》说课稿
【说教材】
(一)教材简析
这节课的课题是倒数的认识,是一节新授课,倒数的认识是
北师大版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十册第三单元,1
9页分数除法的第一节,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要使学生掌握以下两个知识点①理解倒数的意义
②
会较熟练地求一个数(0除外)的倒数。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怎样
求一个数的倒数,倒数的认识是一节概
念教学课,它是在分数乘法计
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主要是为后面学习除法作准备的,因为一个
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方法是归结为乘上这个分数的倒数,所以本节课的
教学效果将会直接影响分数除法的
教学进度、在教学中,必须打下坚
实的基础,为以后学习分数除法扫清障碍,提高学习效率。
(二)教材重点和难点
学生能否熟练地求出一个数的倒数,将会直接影响分数除法
的
计算和分数四则混合运算效率的提高。因此根据学生特点和大纲的
要求确定本节课的重点是理解和掌握求
一个数(0除外)倒数的方法。
只要学生掌握了方法,再加以适当的练习,求一个数(0除外)的倒数对学生来说已经是再简单不过的事情了。对于倒数的意义来说,表
面上看起简单,即乘积是1的两
个数互为倒数。但学生在理解的时候
往往把“互为”两个字丢掉,例如5和 ,应该说成5和
互为
倒数而部分同学会说成5是倒数, 也是倒数,要想使学生真正理
23
解倒数的意义,必须抓住关键词互为化抽象为形象,因此准确透彻地
理解倒数的意义是本节课
的难点。
(三)说教学目标
一节课,只有有了一个明确的目标,才可能取
得最佳的教学
效果。根据大纲要求,教材特点,学生实际,我从知识、能力、情感
三方面确定本
节课的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只有准确、理解了倒数的意义才能初步引
导学生掌握求倒数
的方法,学生才能逐步的会求一个数的倒数,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基础。
因此,
我确定了第一个目标,知识目标即:理解倒数的意义,掌握求
一个数(0除外)倒数的方法。
2、能力目标
要使学生理解倒数的意义,发现求倒数的方法,学生就必须
通过分析、
比较抽象等思维过程。因此确定了第二个目标能力目标即:
提高学生运用新知识解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分
析、比较概括能力及创
造性思维能力。
3、情感目标
兴趣是最好
的老师,只有让学生对数学产生兴趣,才会达到
理想的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因此制定第三
个目标、情
感目标即:选用恰当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程序】
本节课的设计特点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课堂真
24
正成为学生增长知识,培养能力的主陈地。
下面我就分环节,具体说一下我的教学过程
(一)、设疑引入,激发思维
一上课,我就和学生进行亲切有趣的交谈。同学们,在数学
课中,与我们最亲密的是什么?(数)我们都
认识哪些数?(小、
整……)我们已经有了这么多的数朋友,同学们想不想再认识一位数
朋友呢
?(这样,利用数朋友拉近学生与新知的距离,使学生对新知
有了一种“朋友感”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喜
欢上这节课的教学内容。
为本节课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心理基础)要想见到这位新的数朋友,
还
要闯道小小的难关呢?你们会闯过吗?这时,抓住时机出示:
先口算结果再口答问题
( ) × = 1 ( ) × ( ) =1 1 ×( ) =1
1、上面各式的积有什么特点?
2、还有哪两个数的乘积是1?
3、你们会任意举出几组乘积是1的两个数吗?
三个问题都出现了“乘积是1从而很自然的会
在学生头脑中
产生问。“乘积是1的两个数到底是什么”它与我们今天要学的内容
有什么关系。
问题是学生自已发现的,这样的话“问题”就不会是他
们学习的负担而是他们探究答案的动力。这个复习
题即复习了分数乘
法计算又起到一个抛砖引玉的作用,为本节课开了一个好头。
(二)、学思议论 探究新知
这一环节分为两层①理解倒数意义②推导倒数的求法这一环
25
节有学、思、议、练评五个操作要点。
1、理解倒数的意义
(倒数的意义是一个表面看起来简单,理解起来却较为抽象的
概念,因此这个层次的教学
,我分三步进行①感知—②理解—③把本
节课的难点拉成一个阶梯状,分散处理。由浅入深,帮助学生顺
利的
突破难点)
(1)学、即自学(初步感知倒数意义)
①刚才我们已经发现这四组数乘积都是1,那么乘积是“1”
的两个数到底是什么昵?
②请同学们翻开课本16页看前6行,书博士会告诉你们的。
根据学生汇报板书: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
为倒数。
(2)思、议(理解倒数的意义)
①问:同们认为要准确理解倒数
的意义,应该抓住哪几个关
键词?为什么?倒数是几个数之间的关系?然后同学们分组讨论并
用
语言表述这几个数之间的关系。
②谁来当回小考官,根据倒数的意义,提些问题考考其它同
学,同桌二人或邻桌几人可以互相讨论。
学生提的问题可能有:
a、什么叫倒数?
b、要想成为倒数,必须具备几个条件?
c、能说成3和 都是倒数吗?
d、说倒数为什么要说成谁和谁互为倒数?
26
(前两部内容的教
学,老师的作用只是组织、引导给学生创设
生动的学习数学的场景,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积极有序的思
考问题,
在学生自主探究的过程中,由于原有认知水平不同,对问题的理解深
度和思维方式也不
同,因此对倒数意义的议识和理解会以参次不齐,
只有通过合作和交流才能互相启发,共同进步。在这种
情况下,采用
“小小主考官”的处理方法,不但可以使教师及时了解学生的探究情
况,而且还可
以激发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使每个同学都参与到知识的
反馈。深入中来,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来提问
题,也可以从其他
同学的问题中发现并弥补自己的不足。这样就形成了一个交流信息—
反馈信息
—达成共识,提高认识的良性循环过程,整个过程都是从
“指导学习”逐步向“独立学习”的转化过程,
从而使学生能主动获
取知识,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体,学生通过探索和交流,初步理解了倒
数的意
义,但是还不可能做到透彻理解和全面掌握,还需设计合理的
练习才能达到预定的目标。
(3) 练评
①、先填空,再用语言表述每组算式中两个因数的关系
( ) × ( )=1
( )× ( )=1
(目的:加深理解倒数的意义)
②、找朋友,下面哪两个数互为倒数(先请同学们唱找朋友
的歌再处理)
27
③、你能举出几组倒数吗?(考查学生是否真正理解和掌握了倒数
的含义)
(目的:先
唱歌可以活跃一下课堂气氛,让学生的身心轻松一
下,达到磨刀不误砍柴功的目的,通过练习可以提高学
生对倒数意义
的理解。)
④、判断并说明理由
a、结果是1的两个数是倒数。( )
b、 和 互为倒数。( )
c、3和 都是倒数。( )
d、 6和 互为倒数, 6的倒数是 ,
的倒数是6。
( )
采用老师口述,学生打手势的方法处理,培养学生的听力,<
br>让学生、耳、脑、手并用,同时也能使学生全部参与与知识的反馈中
来。
(目的
:培养学生灵活分析问题的能力,再一次突出了倒数意
义的关键词“互为”“乘积”加深学生对倒数意义
的理解。)
通过层层练习、步步深入最后成功突破难点。突破了难点就
好像我到了打
开一扇门的钥匙,有了钥匙,就可以去开门了,学生很
顺利的进入了第二环节的第二层。
通过以下3个题的练习,学生对倒数的认识已经很透彻了,
28
这也就为下面内容的进行扫清了障碍,打下了坚实基础。
2、推导求一个数倒数的方法
同学们已经理解了倒数的意义,你们能根据倒数的意义发现求一个数(0除外)倒数的方法吗?根据下面的自学内容,小组合作
出发吧。
(1)、在( )里填上适当的数,再思考下面的问题(老师巡
回指导)
①、互为倒数的两个数间有什么特点?
②、怎样才能求出一个数的倒数?
(
在学生理解了倒数意义后,倒数的求法已不再是一件难事,
因此这个知识点采用在老师引导下,分组探究
的方法进行,因为孩子
与孩子之间心是比较接近的,他们的想法比较容易沟通,基础好的同
学会
以他们最通俗的语言和方法,带动一部分后进同学,学生通过讨
论自己得出结论,会使学生获得成功的喜
悦和快乐培养学生的自学能
力、活跃思维、发展思维能力。)
教师根据学生汇报板书:求一个数的倒数,只要把这个分数的分子分
母调换位置。
出示第二组算式追问
③、怎样找7的倒数是用刚才发现的方法吗?为什么?
④、1的倒数是几?怎样找出来的?
⑤、是不是所有的数都有倒数?有没有什么数没有倒数
⑥、(如果学生发现“0”没有倒数,进一步追问,0为什么
29
没有倒数,如果学生没有发现就引导学生根据算式思考0有没有倒
数,为什么?)
⑦、谁能把上面的求法补充的更完美。
(理解倒数的求法关键要弄清为什么要把“0”除外,这
样分组
处理,从一般到特殊,由浅入深,使学生的思维逐步深入发现事物的
本质。同时还可以培
养学生思考问题的全面性、多角度性、保证知识
的完整,做到不缺、不漏。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勇于探索
的精神。)
教师根据学生汇报板书:
求一个数(0除外)倒数,只要把这个分数的分子 ,分母调
换位置。
(2)完成例1
(例1完全放手,让学生自己解决,这样不但可以培养学生解
决问题的能力,又可以提高
课堂教学效率。)
(3)练习19页做一做
(俗话说的好,一回生、二回熟、
三回巧。因此在学生掌握了
求一个数倒数的方法后,及时反馈,巩固是必不可少的,所以例1完
成后,我又趁热打铁,安排了一个“做一做”。)
(三)、多层练评 巩固新知
(人对事物的认识过程是一个从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
的过程,对于所学的倒数的意义和求法只有
通过精练与评价相结合,
才能加深认识,达到理解、掌握、逐步形成技能,我一环节是通过边
练
边评进行的。)
30
1、直接说出下列各数的倒数(20页第3题)
(独立练习目的:进一步巩固本节学习的知识,
强化了重点内
容,使学生能正确、熟练地求一个数的倒数)
2、在(
)里填上适当的数或符号。
的倒数是( )。( )是 的倒数。
4和( )互为倒数 。 ( )没有倒数
( )和1互为倒数,
最小自然数的倒数是()。
5加上5的倒数是( ), 自然数A与它倒数的积(
)。
真分数倒数比1( ) , 假分数倒数比1( )。
3、自选题:一个数与它的倒数的和是 ,这个
数是多少?
(目的:让学
有余力的学生练习,使其思维向更高层次发展。
同时保证了每个学生在课堂上都尽可能的得到最大的发展
。)
(四)、交流评价、内化新知
为了突出重点,完善知识架构,在本课的第四个
环节交流评价内化新
知总结时设计以下问题,各小组交流一下你本节课有什么收获、感想,
你的
表现如何,并且把你的收获和感想告诉大家。
(学生通过这个环节的活动,可以缺补,取长补短)
(五)、布置作业
练习五、5、6、9
为了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在课的最后,我还留了5分钟机动时间让学生自由支配,学生即可以看书质疑、自我反馈又可以
31
质课堂作业,这样不但可以提高课堂学习效率而且把课余时间尽可能
的还给了学生,让学生拥有自由发
展的空间。
本节课的总体设计理念
以上四个教学环节的设计,充分体现了张熊飞教授的
启发、诱导,合
作的教学思想,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
事数学活动
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
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
方法。
整个教学过程都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人,教师只作为学习的
组织者,引导与合
作者,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构建诱思探究
教学的新模式即设疑激情—引导探究—应用提高—交流
评价。
在教学的第一个环节,利用第一组算式引导学生观察思考、举例,不
但拉近了学生与新
知的联系,而且使学生很快地进入到积极的思维状
态中。在教学倒数的意义时,完全放手让学生依据课本
自学,学生通
过自己的努力。很快发现问题并主动解决问题,使学生的学习沿着无
疑—有疑—无
疑这一条“波浪式”的思维路线前进,不但培养了学生
自学能力,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参与尝试的兴趣,在
理解意义的基础上,
倒数的求法采用合作的讨论的方法进行,学生通过合作读者论论,不
但使学
生学会合#@!#@上合作而且在讨论中学生会及时反馈,获得的
数学信息表述自己独到的发现,实现信
息共享,实现了数学知识的
“再创造”使学生获得探索成功的学习体验,从而更愿意去学习数
学
,培养学生听取、交流、辩驳的能力最后利用不同层次的练习,即
巩固了知识,又培养了学生灵活分析,
发散思维的能力,达到了知识
32
能力情感三大目的。
【说教法】
依据概念教学的特点,为了更好的突出本节课的重点,突破
难点,主要采用以下几种教法。
1、采用快乐教学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
学生敢于质疑,引导学生自己动脑、动口。参与学习,
使学生变苦学
为乐学,把数学课上得有趣、有益、有效。
2、自主探究,波
利亚说:“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
径是由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客易掌握其中的<
br>规律、性质和联系。”我认为这里所说的“发现”其实就是儿童在自
主探究过程中根据自己的思维
方式和体验而对数学知识进行的再创
造,教学实践证明,学生进行“再创造”时能最大限度的发挥主观能
动性和创造性、并从中学到学习、探索的方法尝到探索之趣、成功之
乐。如教学倒数的意义时,
先让学生自学16页上半部分。然后引导
观察,归纳算式的共同点,最后议论、交流。抓住理解倒数意义
的关
键,形成共识。在教学求一个数的倒数时继续引导学生知主探究。并
加以小组合作。【说学
法】
学习数学的过程不只是计算的过程,还要能够在推理、思考的过程中
学会合作和交流,在
本节课的教学中,安排了多次小组交流活动,让
学生及时反馈获得的数学信息,实现信息共享,提高学生
对比、分析
概括归纳的能力。
数学的学习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充分发挥其主体作用,在教学中
33
<
br>教师还要根据知识结构和认知结构、引导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组织学
生有次序、有重点的观察,并
进行比较,引导学生概括归纳总结出要
学的知识,组织学生阅读教材、质疑问难,通过练习,巩固运用所
学
知识,从而使学生学得活泼主动,更好地长知识、长智慧、肯学、会
学、学会。
四、说教具、学具准备
准备合适的教具和学具,将会对一节课起到一个画龙点睛的
作用。
教具:多煤体课件
多煤体课件是形、色、声兼备的最生动的辅助教学手段。利
用课件不但可以集中学生的
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而且可以提高课
堂教学效率。
34
数学与生活《粉刷墙壁》说课稿
一、说教材
《粉刷墙壁》是
北师大版教材五年级下册数学与生活中的
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学完“长方体表面积”,“购物策略”“分
数计
算”后的一个综合应用。本节课没有新知识的生成,是在此基础上把
所学的知识回归于生活
,应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
题,巩固所学知识,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提高学生实际调
查,解决
问题的能力,感受学习数学的必要性。
二、说学情
经过几年的
数学学习,五年级的学生有了一定的实地调查
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本节课所要应用的长方体表面积,购
物策略及
分数计算是学生在先前的学习过程中已经掌握的。因此在解决本节课
的问题时不会遇到
太大的困难,课堂中可以放手让学生综合应用这些
知识自主地解决问题,交流学习经验,体验合作学习的
乐趣。
三、说教法和学法
根据教学内容以及学生已有的知识生成,在本节课教学中,
我们将采用如下教学法:
情景教学法 合作教学法 讨论交流法 列表法 。
在学生进行自主合作交流,讨论的学
习方式下解决生活中
的实际问题,培养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合作交流的能力,感受数学
35
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四、说教学过程
根据本节课的特点和学生的知识经验,本节课我们设计了
以下几个板块进行教学。
(一)创设情景
以《我是一个粉刷匠》歌曲为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引入课题。提问:粉刷教室墙壁需要做哪些准备?
(二)自主解决问题
这一板块的教学我主要设计了以下三次活动:
第一次是在创设情景之后,让学生讨论出要粉刷墙壁的面
积需要用到哪些数据?如教
室的长、宽、高;门、黑板、窗的长和宽,
对于教室的房梁及墙壁的饰物则忽略不计。而且为了节省课上
时间,
把测量的任务布置在课前,以小组为单位分别测量并记录数据,课上
汇报测量的结果,并
要求学生保留整数,降低计算的难度。再让学生
思考利用这些数据如何进行计算呢?然后学生在小组内分
工合作,计
算出粉刷的面积。既提高了课堂学习的效率;又让学生在小组合作中
体验到合作的乐
趣。
第二次活动是在计算完粉刷面积后让学生根据书中信息计
算出所需涂料的量
,在此活动中学生将积累一些粉刷墙壁的生活经
验,如:一般房屋要刷两遍,每平方米约用涂料0.5千
克,第二遍所
需的涂料是第一遍的23,购买涂料时因为有损耗,所以要多购买
36
110等。在计算之前,可让学生说说粉刷的过程,并根据这个过程
写出计算的步骤:
1、算出第一遍粉刷面积;
2、算出第二遍粉刷面积;3、算出总面积,并考虑到粉刷墙壁
时的损
耗计算多余的量,虽然这部分是分数乘法的计算,也要让学生在小组
内交流算法。在此过
程中让学生充分感受数学与生活实际是分不开
的,在生活中学习数学知识,又把它运用到了生活中去。
第三次活动让学生思考如何购买涂料最省钱,最合理。在
动手计算之前让学生回忆应
用哪部分知识解决这个问题,引导学生用
列表格的方法列出搭配的方案,但这样比较繁琐,可以鼓励学生
用计
算器计算。也可以让学生比较一下两种涂料的单价,大桶6千克57
元,平均每千克9元多
;小桶4千克40元,每千克10元。这样在比
较中让学生发现大桶的单价比小桶便宜,所以在设计方案
时应尽量多
地购买大桶,不足的用小桶来补充,这样设计的方案既快又简单。学
生在学习的过程
中体验到了生活中的最优化方案,也培养了学生合理
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环保教育
在解决完购买涂料的问题后,教师可以告诉学生由于质量
的高低
,涂料也有好有坏,如果买了伪劣产品,其中含有的甲醛超标,
对我们身体的危害可是很大的。而且,通
过计算粉刷一间教室所需费
用,让学生发现粉刷一间教室的墙壁就要花近一千元,如果要粉刷整
个教学楼的墙壁竟然是非常大的一笔开销。所以通过这节实践课,学
生们会更加爱护我们教室的墙壁,渗
透了爱护环境的教育。
37
五、说预期效果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基本达到以下目的:
1、培养学生综合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
的能
力,在自主探索“粉刷墙壁”的问题解决过程中,体会和掌握合理搭
配的策略,增强学生的
数学应用意识。
2、引导学生在运用
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的学习活动中获得的成功的体验和愉悦。
3、
运用所学知识选择恰当合理的方法解决问题。 --博才网
38
数学与生活《折叠》说课
学情与教材分析
1.学情分析:五年级学生具有强烈的自我
发展意识,对与自己的
直观经验相冲突的现象、对有挑战性的任务很感兴趣,因此在学习活
动的
安排上除了关注数学的用处之外,设法给学生经历做数学的机
会,使他们能够在这些活动中表现自我、发
展自我,初步形成并学会
用数学去思考。此外,五年级学生酷爱把自己当成探索者、研究者、
发
现者,并且往往当自己的观点与集体不一致时,才会产生纠正自己
思想的欲望,所以教学内容在难度上应
具有一定的挑战性,鼓励学生
间相互评价、相互提问,营造出互动的学习气氛,促使学生在学习过
程中不断获得成功的体验。
2.教材的地位和作用:立体图形的展开图是从学生生活周围熟悉的物<
br>体入手,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立体图形与平面展开图形的关系,不仅要
让学生了解立体图形可由平面
展开图形围成,还要让学生明白立体图
形可以通过不同的展开方式形成平面图形,更重要的是让学生通过
观
察、思考和自己动手操作,经历和体验图形的变化过程,使学生了解
研究立体图形的方法,同
时也为平面几何的学习打下基础。
教学目标
39
知识与技能:
经历折叠和展开过程,体会立体图形和它的平面展开图
的关系,发展空间观念。
过程与方法:
通过想一想、画一画、做一做、练一练等操作活动发现
平面展开图与立体图形的对应关系,能正确判断平
面展开图所对应的
简单立体图形。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经历展开与折叠的过程,体会立体图形和它的平面展开
图之间的关系,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难点 判断平面展开图所对应的简单立体图形。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分析
根据本节课教学的总体构想,结合学生的实际,制定以下教学流程:
创设情景→自主合作→主动探索→延伸训练→小结归纳→布置作业
一、想一想
40
出示教科书第38页的图形,并让学生观察图形。按虚线折叠成一个
封闭
的立体图形,它的形状像什么?(学生小组交流讨论,合作,教
师引导学生先想象这个平面展开图折叠以
后像什么。)
设计意图: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合理的引入,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使学生主
动的投入到学习中来。
二、画一画。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把这个问题进行拓展,首先将附
页3图1中的
各个图形标上号码,长方形从上到下依次为1,2,3,4,5,左边的
五边形为
6号图形,右边的为7号图形。然后,提出问题:
(1)与图形6相对的是哪个图形?
(2)和图形1相对的是哪个图形?借助想象活动,发展学生的空间
观念。
通过折叠
后的小房子来确定天窗和门的位置,然后在平面图上画出来
(天窗可以在平面图中上数第二个或第三个长
方形内,门可以在第一
个或第四个长方形内,也可以在两边的五边形内。)
设计意图:提出问
题让学生思考,也让每个学生动手,初步建立学生
的空间观念,唤起他们的学习欲望。
41
三、做一做。
动手操作,将附页3图1剪下,按虚线折叠后,形状
是一座小房子。
提出问题:你画的天窗和门的位置合适吗?
设计意图:问题的提出主要是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后主动思考的意识。
四、试一试
让学生计算出小仓库的实际占地面积。
一个小仓库的形状就是你叠出来的样子,而它各边的实际长度是
图中
相应长度的100倍。这个小仓库的底面积是 平方米。
设计意图:通过这一
环节的训练,主要锻炼学生的应变能力,开拓学
生的思路,让学生的思维“动”起来,把学生对图形认识
由直观感知
提升到理性思维的层面.
五、练一练(课件出示) 1、第39页第1题。
引导学生进行想
象,作出最初的判断,然后通过动手操作,讨论并交流,得出结论。
2、第3
9页第进一步让学生体会立体图形和它的平面展开图之间的对
应关系,允许学习有困难的学生通过动手操
作解决问题。
3第40页第三题学生独立动手完成,教师课件演示。
设计意图:通过前面的
学习,学生已掌握本节课所要学的内容,学生
急欲需要寻找一块“用武”之地,此时适当的巩固性、应用
必不可少。
42
通过习题的解答,让学生利用已学知识,作出解答,让学生
体验成功
的喜悦,增强学生对学习数学的渴望和信心。
六、教师小结: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这节课的目的是希望学生通过想象、动手操作,得到关于平面展开图
通过折叠得到一个简单立体
图形的过程,及平面展开图与立体图形的
对应关系,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和表达能力。
七、布置作业
课后利用我们今天所学的知识,做一个你喜欢的立体图形,并在班上
展示。
《体积与容积》比赛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九
年义务教育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十册
第四单元的内容——《体积与容积》,在此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长方
体、正方体的特征和表面积计算,形成一定的空间观念。本课的学习,
目的是使学生初步理解体
积和容积的概念,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
念,也为将来学习体积、容积的单位和计算奠定良好的基础。
根据课标的要求和教材的特点,结合五年级学生的认知能力,我确定
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具体的实验活动,使学生认识体积和容积的实际
意义,掌握体积和容积的概念,理
解“形状变了,体积不变”的原理。
43
2、能力目标:在动手操作、探
索、交流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
力、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
3、情感目标:在探究新知的
活动中,增强学生的合作精神和交流意
识,激发学生学数学、爱数学的情感。
而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认识并感知体积和容积的实际意义,建立体积
和容积的概念。
依据教材的特点,我将本课的教学难点确定为:体积和容积的区别。
教学中要用到的课件、量杯、红薯、土豆等是我这节课要准备的教具。
而魔方、粉笔盒、橡皮泥等是学生要准备的学具。
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
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
和参与者,根据这一理念,教学中我采用实验操作法、主体教学法以
及
多媒体辅助教学法,把课堂完完全全地还给学生。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因此在学法的选择上,我采用让
学生动手操作,
独立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模式。
本课我设计了以下四个环节的教学程序: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我用乌鸦喝水的故事来引入新课,在学生看过乌鸦喝水的故事的影
片
之后,我提出两个问题:聪明的乌鸦是怎样喝到水的?瓶子里的水面
为什么会上升?学生通过
观察、讨论得知原来是小石子占了一定的空
间,把水挤上来了。紧接着,我又提问:教室里还有像小石子
这样占
有空间的物体吗?哪些物体所占的空间大,哪些物体所占的空间小?
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出
这节课的课题:体积与容积。
44
这样用学生非常熟悉的故事引入,既能
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紧
紧地抓住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他们探索新知的强烈欲望,也体现出学
科之间的紧密联系。
二: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在这个环节我出示差不多大小的土豆
和红薯,让学生猜一猜哪个所占
的空间大。单凭眼睛很难作出判断,怎么办?我把问题抛给学生,要他们先独立思考比较的方法,然后在小组交流,最后汇报意见。
接着我让两个学生上台进行实
验演示(在演示的过程中台下的学
生可以给他们提建议):在两个大小相同的量杯中放入同样多的水,<
br>第一次让学生观察水面在哪里,了解两杯水是一样多的。然后,慢慢
将两个物体放入杯中,让学生
进行第二次观察,同时思考两个问题:
“两个杯子的水面发生了什么变化,说明了什么?” “两个杯子
现
在的水面不一样高,又说明了什么?”。学生在讨论中明白了,物体
放入水中占了一定的空间
,所以水面上升了;而水面上升的高度不一
样,说明物体所占的空间有大有小。在学生获得充分的感性认
识的
基础上,揭示体积的概念: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作物体的体积。
接着,我及时提问:
土豆和红薯,哪个体积大?哪个体积小?谁还能
说说生活中什么物体体积大、什么物体体积小。并出示背
投电视与液
晶电视,台式电脑与手提电脑,大哥大手机与超薄手机,它们谁的体
积大,谁的体积
小?为什么现在的电视、电脑、手机设计越来越薄呢?
(这样设计,学生经历了实验、观察、交流合作
等过程,深刻地感受
到物体占有一定的空间,而且不同物体所占的空间大小不同,理解了
45
体积的实际意义,同时感受到生活在不断地变化。)
接下来我又引出“碗和水
杯,哪个容器装水多?”的问题,你们能设
计一个方案并在小组里动手操作进行比较吗?
实验
方法是多样的,如把碗装满水,倒入杯中,看满还是不满,或者
把碗和杯子装满水,分别倒入两个量杯中
,看哪个量杯水位高等。在
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感受到了容器所容纳物体的体积有大有小,
这时我揭示容积的概念:容器所能容纳物体的体积叫作容器的容积。
为了加深对容积的认识,我再做一个
演示:倒半杯水,这时候所装的
水量是不是杯子的容积?为什么?那要装多少水才是杯子的容积? (这样设计,使学生人人参与实验,充分理解比较抽象的容积的概念,
并且明白:容器所容纳的最大
容量才是容器的容积。)
为了区别体积和容积。
我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魔方和粉笔盒。让他
们比一比、说一说:它俩
谁的体积大?谁的容积大?粉笔盒的体积和容积有什么不同?
(这个
片段的设计,使学生会区别体积与容积的不同,并懂得了只有
能够装东西的物体,才有容积,为实际应用
打下基础。)
为了体现数学来于生活,用于生活的理念,我设计了三个层次、形式
多样的练习:
一、基本练习。
这一层次有口答、选择和判断题。
这类题目的目的是趁热打铁
,巩固刚刚学习的基础知识,加深对体积
和容积概念的认识,练习的多样化,提高了学生的解题能力。
46
第二层次的练习,是动手摆长方体、小组合作叠硬币、用橡皮泥捏不<
br>同的形体,比较它们体积的大小。
动手摆长方体,目的是使学生明白摆的小正方体多,所摆的长
方体体
积就大,为以后学习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作了良好的铺垫;叠硬币、
捏橡皮泥的练习,
是让学生明白“形状变了,体积不变”的原理。
第三层次:提高练习
我设计了一个趣味比较:
胖子和瘦子谁的体积大?
这道练习培养了学生的形象思维和开放性思维。
四、评价体验,交流心得。
这节课,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学生自由发言。
这一环节让学生学会评价自我,评价他人,促进学生养成正确评价的
观念。
我的板书是这样的。
意图是:尽量用简单明了的文字来表达重点内容。
我的说课就到这里,谢谢大家!
47
长方体的体积说课设计
今天下午在市
里参加市名师评选说课大赛。我随即抽取一课
是《长方体的体积》,这节课是北师大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下
册第
四单元内容。
我分五部分进行说课:一.说教材 二.说教法 三.说学法
四.
说教学过程 五.说板书设计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本节课是在
学生理解体积意义及体积单位的基
础上进行教学的。通过学习,让学生掌握长方体、正方体体积的
计算方法,为以后学习其它立体图形奠定基础。
2.教学目标:根据教材安排以及我班学生实际情况,我制定
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结合具体情形,探索长方体、正方体体积的
计算方法。
48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3)情感目标:体会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与创造,培养学生
学习数学的信心。
3.教学重
点:本着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我确定本
节课的教学重点是:长方体、正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
。
教学难点:长方体体积公式的推导
二.说教法:《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
应激发学生学习的
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动手
操作、自主探
索、合作交流中真正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因此,
本节课我采用创设情景法、引导发现法、组织练习法,
开展丰富
多彩的数学活动。在活动中,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培养学生的
创新精神与合作意识。
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
教学理念。
三.说学法:有效的数学活动不是单纯
的依赖模仿和记忆,而
是一个建构知识的过程。因此,本节课我采用动手操作法、自主
探究法、
合作交流法、观察发现法等。为学生创造一个探索发现
的思维空间,让学生从中获得广泛的活动经验,增
强数学的应用
意识。
四.说教学过程:为了让学生更好的学习,达到最佳效果,我
49
设计如下环节: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上课伊始,我
说:“同学们,告诉你们一个好消息!我们学
校要举办运动会,你们高兴吗?”学校准备在操场修建一个
长方
体沙坑,作为运动员跳远的场地,请你们帮忙计算一下要买多少
沙子?这就用到我们今天要
学习的知识——长方体的体积(板书
课题)
这一环节,我以棒学校解决问题为切入点,吸引学生注意力,
达到课始趣生的效果。
(二)师生共研、探索新知
本节课的重点是引导学生探索长方体的计算方法。我利用多
媒
体课件出示课本46页三组长方体,让学生观察、思考、比较,
分别体会到:
长、宽相等时,越高,体积越大;
宽、高相等时,越长,体积越大;
长、高相等时,越宽,体积越大。
通过比较,让学生体会到长方体
的体积和长方体的长、宽、
高有关系。但是,具体的关系是什么呢?对于这个问题,我采用
50
分组合作的方式进行:
(1)每组摆4个不同的长方体,记录长、宽、高
和小正方体
的个数,并写出体积时多少,把数据填在46页表格里。
(2)小组观察讨论:长方体的体积与长、宽、高有着怎样
的关系?
我给先生充足的时间
进行观察、谈论,看着摆的长方体和表
格里的数据互相说说,使学生明白:长方体的体积等于长方体中<
br>包含了多少个这样的小正方体的个数,而且体积单位的个数正好
等于长、宽、高的乘积。
从而归纳出: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
用字母表示:V=a×b×h
V=abh
看着计算公式,让学生说说:要求长方体的体积必须知道什
么条件?
本环节依托新课程理念,注重让学生从体验中学习,在体验
中自我建构新知,在一言中掌握
数学方法,努力为学生创设条件,
让学生参与到发现数学知识的过程中。引导学生通过“猜想—操
作—论证”去发现一些客观规律。学生在我的引导下通过动手操
作、交流讨论发现了长方体的长、宽、
高和体积之间的关系,总
结出计算长方体体积的公式。在这一环节中,学生不仅掌握了计
51
算长方体体积的数学公式,还知道了如何独立思考,学会了与他
人合作。在探索
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根据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让学生思考如何计算正方体
的体积,
从而得出:
正方体的体积=棱长× 棱长×棱长
V=a×a×a V= a3
在探索长方体、正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这一重要环节中,
我为学生营造宽松、和谐、民主的学习氛围,帮
助他们在自主探
索合作交流中真正理解和掌握了所学知识,突出了教学重点、突
破了教学难点。
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而我只是学生学习的
组织者、合作者和引导者。”
(三)引用所学,巩固新知
数学概念的而形成和内化,不仅靠直观感知,还要辅以灵活
有
趣、有层次的练习。为此,我设计一下练习:
1.基础练习:让学生独立完成课本47页第一题,
让学生通过
看图计算长方体或正方体的体积,有助于让学生理解长方体、正
方体体积和长、宽、
高的关系。 然后我让学生完成48页练一练
第一题和第三题,使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
52
2.引用练习:我给出学校建沙坑的长、宽、高,让学生解决购买沙子的体积,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3.拓展练习:让学生完成49页实践活动第一题,培养学生应
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练习题单色设计我本着由浅入深的原则,兼顾到不同层次学
生的学习需要,让他们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五.说板书: 长方体的体积
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
V=a×b×h V=abh
正方体=棱长×棱长×棱长
V=a×a×a V=a3
我这样的板书力求简明扼要、条理清晰、布局合理,体现形
式美和简洁美,把教学重点突出的展现在学生
面前,起到画龙点
睛的作用。
(注:a的立方还不知道怎么写?请各位帮忙)
《体积单位的换算》说课稿
1、说课内容:
53
一、说教材:
《体积单位的换算》义务教育课程北师大版教材第十
册第四单元
第50-51页内容。
2、教学内容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
经掌握了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计算方法的基
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通过图示引导学生通过计算正方体的体
积推出
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再仿照这种方法自己推出1立方米=1000
立方分米
;利用表格将学过的长度、面积、体积单位进行对比,加深
理解。通过教学体积单位名数的变换,和在解
答实际问题的过程中的
运用,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
3、学情分析:学生已经学习了长度单位
、面积单位、体积单位
之间的进率,掌握了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教学中可以通
过学
生的观察大胆猜测,并利用学过的知识进行验证,掌握相邻两个
体积单位间的进率,并且在解决实际问题
的过程中运用进率进行名数
的改写。
4、教学目标的确定:
(1)、过程与方法:
掌握体积单位间得进率,理解并掌握低级单
位和高级单位的互换,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在观察操作中,发展空间观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和探究能力。
5、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体积的高级单位和低级单位的互换法。
教学难点:理解相邻单位间的进率是1000的过程。。
54
二、教法和学法的选择
教法和学法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教师的“教”应适应学
生的“学”,
而学生的学又离不开教师的指导。教学方法应当渗透在教学过程之
中,要符合知识
的科学性,还要适合学生的认识规律,才能使学生理
解并掌握知识。
本节课教学从注重培养学
生的创新意识出发,在复习中感知,在
观察中大胆猜想,在课件的演示和计算活动进行验证,让学生经历
了
从旧知到新知,从感知到理解的过程。使学生在掌握相邻两个体积单
位间的进率的同时,较好
的建立了立方厘米、立方分米、立方米的空
间观念,为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奠定了基础。
1.要有充分的直观操作。
学生思维的特点一般的是从感性认识开始,然后形成表象,通过<
br>一系列的思维活动,上升到理性认识。本课的教学采用直观操作法,
是一个重要的环节。
2.启发学生独立思考。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只有引导学生独立地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3.讲练结合。
4.充分运用知识的迁移规律,引导学生掌握新知识。教学过程:
三、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上课前,教师先给大家讲一个与今天的学习内容有关的故事,希
55
望同学们认真地听、认真地想。故事是这样的:大象过生日啦!那天
来了
很多的朋友,有小兔、小猴等等等等,可热闹啦!在众多的朋友
中只数小兔最高兴,它乐什么呢?原来它
知道了蛋糕的分配方案,认
为自己分的蛋糕比小猴的大。蛋糕是这样分配的:分给小兔的蛋糕是
棱长10厘米的正方体,分给小猴的蛋糕是棱长1分米的正方体。(分别
出示两块同样大小的正方体,用
10厘米和1分米表示它们的棱长)
(目的在于利用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的欲望)
然后问,同学们,小兔分的蛋糕真的比小猴的大吗?要知道哪一
块大?应该计算它们的什么?
(学生会回答计算它们的体积进行比较)
(二)、实践探究、学习新知
体积单位间的进率
1、教学例
教师课件出示1立方分米的正方体,通过课
件演示让学生可以
观察分析,从而为得出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的结论提供感官上的
支
持。
2、问学生能算出这两个正方体的体积吗?算完后,小组交流有
什么发现?(学生小组计
算并交流)
学生汇报交流。
因为1分米=10厘米,两个正方体棱长相等,体积也相等。所以
这两块蛋糕一样大。
师板书:10×10×10=1000(立方厘米)
56
得出: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
也就是立方分米与立方厘米间的进率是1000。
3、让学生再回顾一下思维的过程,再说说自己的理解。
4、你能用同样的方法,推算出1立方米等于多少立方分米吗?小
组讨论后反馈。
指名说说你是怎样得到这个结论的?
5、引导学生观察小结: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
1立方米=
1000立方分米
并想一想:相邻两个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多少?
6、板书:高级单位转换为低级单位,用高级单位数乘以进率。
低级单位转换为高级单位,用低级单位数除以进率。
7、让学生独立完成
填表,让学生联系填表的过程再一次说说长
度单位、面积单位、体积单位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体积单位间的换算
1、刚才同学们通过观察计算、合作交流,知道了相邻两个体积
单位间的进率是1000即: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1
立方分米,1升=1
000毫升。那你们能不能根据以前学过的长度、面积
单位的换算方法进行体积,容积单位间的换算呢?
出示:
6立方米,0.25立方米各是多少立方厘米?
然后请学生总结高级单位怎样变低级单位。
(学生通过旧知迁移出新知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57
2、反馈交流。(区分面积单位间的进率和体积单位间的进率)
3、2400立方厘米是多少立方分米?
4、出示长宽高分别为50 40
30厘米的牛奶箱的问体积是多少立
方米?(这一道题主要是考察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
5、320立方分米=()立方米
5.8立方分米=()立方厘米
1.06立方米=()立方分米
70立方分米=()立方厘米
(三)、全课小结 巩固新知
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你获得了哪
些知识?(生回答)
小结:这节课同学们通过观察计算、合作交流,知道了相邻两个体
积单位间的进率是1000,并能运用
单位间的进率来进行单位间的换
算,学得真不错!
(四)、布置作业 应用新知
练一连第三题
师:那你们能不能根据本节课所学知识解决上面的实际问题呢?
请同
学们先在练习本上算一算,再在小组内讨论讨论,看看选哪个答
案比较合适?并说明理由。
58
《有趣的测量》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属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长方体
(二)
”的内容,是在学习了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的计算之后,进
一步的理解和加深,是它的综合应用,紧贴
于生活,对解决生活中的
一些实际问题有很大的帮助和作用。
二、目标分析
根据本节课的内容和新课标的要求,我确定了以
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经历观察、
实验、猜想、证明等数学活动,使
学生体验“等量替换”的数学方法,发展数学的应用意识。
2、过程与方法:感受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发展学生的
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3、情感与价值:积极参与数学活动,对数学有好奇心和求知欲,
培养合作意识,感受数学的价值,体
验学习的快乐。
三、教学重点: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测量方法及计算
教学难点:
设计测量方案
教具准备:透明容器、不规形状的石头
59
四、说教法 依据课标要求和本课的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依
据学生
认知能力和已有知识经验,本课教学采用了以下教学方法:
1.创设情境法 2. 演示法 3.
讨论法
五、说学法: 1、自主探究法 2、合作与交流
六、教学过程设计:(7个环节)
1、复习旧知,复习长方体(正)体积的计算方法,并说出共用
的计算公式。
2、谈话引入揭示课题:
用乌鸦喝水的故事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再出示橡皮泥、
土豆、石块等物体,从外形上得出规则和不规则体的概念,谁能说出
它们的形状?这些物体、形
状不像长方体(正)的形状那样规则,没
有一个固定的形状,称这样的物体为不规则物体,今天我们一起
来研
究不规则物体的体积的测量(板书:不规则物体的体积的测量)。提
示课题。
3
、提问:怎样计算它们的体积,看谁能想出办法?放手让学生
积极思考方案,对可能出现的情况及时鼓劢
,让学生大胆探索也是这
节课的难点。
形状或不允许改变形状的时候,该怎么办?提示能不能由乌鸦喝水的
故事得到启发?引入方案。
教师演示:将石块沉入水中。(学生仔细观察):①有何变化?②
讨论:水面为什么会上升?(
体积增加)③增加的部分在哪里?与石
块的体积有什么关系?④石块投入水中后,什么在变?什么没变?
60
(长、宽不变,水面的高度在变)。⑤怎样计算石块的体积?必须知<
br>道哪些条件?容器的长、宽、水的高度:原来水的高度
放入石头后水的高度
升高的水的高度
回答了以上的问题石块的体积=容器的长×宽×升高的水的高
度。学生很轻松
地找到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测量方法。 说明乌鸦
为什么能喝到水的原因。
以上是本节的重点,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的思路进行的,这样一来重
点突出难点突破。
4、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谁还能想出其它办法?
①逆方法;②装满水。再次鼓励学生。
5、巩固练习:由生活中的数学又返回到实际应用。
6.认识阿基米德并以阿基米德的故事进一步学习巩固本课内容.
7、小结:谈谈你的收获,与同学一起分享
8、作业布置:测量一个红薯和一粒花生米的体积。
七 .板书设计
有趣的测量
上升的水的体积=石块的体积
溢出的水的体积=石块的体积.
61
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分数混合运算一》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1、教学内容:这
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北师大版五年
级下册第五单元P56的内容,分数混合运算(一)。
2、教材内容所处的地位:是在五年级上册学了分数加减混合运算和
本册第一单元学了分数乘法
与第三单元分数除法的内容后的一节新
内容。是后面学习分数乘法的运算律以及解答有关分数混合运算问
题
作奠基作用。
3、教材的重难点:
(1)、掌握分数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2)、利用分数混合运算的法则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发展
应用意识。
4、教学目标:
(1)体会分数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和整数是一样的会计算分数混合
运算。(以两步为主,不超过三步)
(2)利用分数加、减、乘、除法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发展
应用意识。
62
5、学生情况分析:
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接触到一些需要运用分数计
算来解决的问题。
教材在安排分数混合运算时,遵循了本套教材的特点,在解决实际问
题中,引
出分数混合运算,从而使学生体会到进行运算的必要性,在
学生列出算式后,教材先安排了分步计算,借
助的是学生对分数乘法
意义的理解;接着又安排了综合算式。在交流的基础上,学生将体会
到分
数混合运算顺序与整数混合运算顺序是一样的。
二、教法
根据教材呈现的内容,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思
考。
1、出示
情境图,鼓励学生分析情境中的数学信息和数量关系,明
确所要解决的问题,然后了解要解决这个问题需
要什么样的条件,进
而列出算式。
2、讨论具体的计算方法。教材中呈现了两种计算方法。在
这个过程
中,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自主进行计算,再组织讨论和交流算法之间的
联系,明白分数混
合运算的顺序。
3、对问题的解决加以解释,即航模小组有3人。
三、学法
通过本节教学,使学生学会运用直观的教学手段理解掌握
新知识,学会有顺序的观察题、认真审题、正确
计算、概括总结、检
查的学习习惯。
四、教学程序
63
(一)复习准备 1、口算。2、笔算。(生完成后,请生汇报运算顺
序。)
(二)创设情境,探究新知
1、出示情境图
2、让学生读题、理解题意,分析条件与问题。
3、画线段图帮助学生分析、理解题意。
(
请生思考:分数混合运算的顺序是怎样计算的?)(分数的混合运
算的书写格式还可以怎样写?)
答:航模小组有3人. 孩子们,请看下面这幅图,你能独立解答吗?
(改变题里的条件与问题,让学生读题,分析条件与问题,找出解题
的方法)
第一步求:摄影小组有多少人? 第二步求:气象小组有多少人?
算式:3÷
=4(人) 算式:4÷ =12(人)
(生分组完成,完成后请生说出运算顺序)
生独立完成后小结。
(四)小结;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64
《分数混合运算(二)》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教材内容:本节是北师大版教材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五单元
p58-59内容。
2
、教材分析:本课是一节计算与解决问题相结合的课,是在学
生学会分数四则运算以及分数混合运算的运
算顺序基础上学习的,是
对整数乘法运算定律的推广,也是在学生学会简单的“求一个数的几
分
之几是多少?”的分数乘法问题以及简单两步计算问题基础上,进
一步学习的较复杂“求比一个数多(或
少)几分之几的数是多少?”
的分数乘法问题。是后续学习整、小、分数混合运算及其简便运算,
学习复杂分数应用问题的基础。
3、学情分析:本课是在学习完分数混合运算(一)之后学习,
学生已经有一定的基础。
4、教学目标:
(1)在观察比较中,体会整数运算变律在分数运算中同样适用。
(2)利用分数加、减、乘、除法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发展应用意识。
65
(3)培养学生分析推理能力,掌握解决问题的策略,如审题,
找关键句
,分析关键句的含义,找单位“1”,将文字、图示、算式结
合起来。
5、教学重点:学会分析解答两步计算的分数乘法应用题,并能
正确解答。
6、教学难点:弄清两种不同的解题思路。能解决日常生活中的
实际问题。
7、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二、说设计理念
结合教材和学生实际,我在设计本课
时力求体现“学案引领,课
前尝试——合作探究、交流展示——启发引导,精讲点拨——系列训
练、当堂达标——回扣目标、总结提升”的理念:
三、说教法
学生刚刚接触一个数比另一个
数多几分之几的应用题,这个是一
个难点,也是以后同类知识点的一个学习重点。但是从教参上看却是<
br>以掌握乘法分配率为主要学习目的。那么如何处理这两者的关系呢?
我是这样认为的,学生掌握在
分数混合运算中的运算定律应该很快很
容易接受,而此类应用题却比较难于理解,重点应该转移到应用题
的
教学和研究。我先从找关键句和单位1复习开始,进而由情景入手,
利用画示意图逐步引导学
生掌握求比一个数多(或少)几分之几是多
少的解题方法,而后从解题过程中,通过前后观察对比得出整
数运算
定律在分数运算中同样适用这一结论。然后进行系列训练。
66
四、说学法
在本节课中,我指导学生学习的方法为:观察发现法、自主探究<
br>法、合作交流法,让他们在算一算、说一说、想一想、画一画等一系
列活动中达到学习目标。
五、说教学流程
(一)复习准备, 课前尝试。
1、生观察课前尝试部分的第1小题,说说可用什么定律来进行
速算巧算。
2、生速算,并对批。
3、找出关键句及单位“1”,并列式计算。
(二)创设情景,引入新知。
1、(课件出示情境图)请同学们用数学的眼光看一看,图画上
有
哪些数学信息?然后独立完成导学案课前尝试部分的第3小题。
2、学生独立思考,尝试画图分析题意。师点拨需画两条线段。
3、视频展示学生所画的示意图,并讲解示范。
4、根据所画的示意图找出数量关系。 5、根据所找的数量关系列式解答,并说说是先求出什么量,再求
什么量。先小组交流讨论算法,然
后汇报板演。先分步后综合
方法(一) 先求第二天增加了多少辆?
11
65×
+65=13+65=78(辆) 第一天成交量+第一天成交量的 =第二
55
天成交量
方法(二) 先求第二天是第一天的几倍
67
161
65×(1+ )=65×=78(辆)
第一天成交量×(1+ )=第二天成
555
交量
6、交流发现。
7、对比计算
8、对比观察,得出结论:整数的运算定律在分数运算中同样适
用。
(三)巩强练习,巩固新知。
接下来我们就应用刚才所学知识来解决一些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同桌互批)
(四)课堂总结。
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收获,以及自己今后的努力方向。
68
分数混合运算(三)说课稿
一、说教材:
教学内容:六年制小学数学北师大版第十册第五单元《分数混合运算
(三)》
教材分析:
《分数混合运算(三)》属于课程标准中《数与代数》领
域
。《数与代数》领域在本学段的要求是:学生将进一步学习整数、
分数、小数和百分数及其有关运算,进
一步发展数感,初步了解负数
和方程;开始借助计算器进行复杂计算和探索数学问题;获得解决现
实生活中简单问题的能力。所以我们在教学时,应通过解决问题进一
步培养学生的数感,增进学生对运
算意义的理解;应重视口算,加强
估算,鼓励算法多样化;应使学生经历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数量关系<
br>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避免复杂的运算,避免将运算与应
用割裂开来,避免对应用题进
行机械的程式化训练。
本节教材通过问题情景让学生应用分数四则运算的意义
和计
算法则来解决较简单的有关分数的实际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
中,积累解决这类问题的策略和体会分数
混合运算的顺序及乘法运算
律在分数混合运算中的应用
69
学情分析:
本课是在学生学习了《分数混合运算(一)(二)》的
基础上
开始学习的,学生已经基本上掌握了较复杂的分数问题的解决方法,
能利用线段图来分析
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基础上进行学习的。学生将
在课堂上复习旧知接触新知识的时候,感到学习新知的必
要性,并会
引起他们认知上的冲突,学生就会借助生活中较为丰富的经验和体
会,主动在探索活
动中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学生掌握好这部分内容,
能为他们进一步探究分数混合运算打下良好的基础。
基于对教材的理
解与把握,结合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和心理特征,我确定了本课的教
学目标如下
教学目标
1、利用方程解决与分数运算有关的实际问题。
2、结合具体情境,发展估算意识和能力。
3.培养学生的节约意识,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主动解决实
际问题的意识。
教学重点
:利用方程解决与分数运算有关的实际问题。通过画
线段图解决问题,渗透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和方法。
教学难点:学生估算意识的培养和解决问题的策略研究。
教学准备:教具:课件 学具:学生搜集到生活中的
关于“节约”的资料。
二、说教法、学法:
本节教材通过问题情景让学生应用分数四则运算的意义和计算法则
70
来解决较简单的有关分数的实际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积累解
决这类问题
的策略和体会分数混合运算的顺序及乘法运算律在分数
混合运算中的应用
三、说教学程序:
(一)情境导入,引旧突新。
情境谈话:同学们,十七大的召开使我们
看到了国家的进
步发展,同时也看到了国家在又好又快的发展的同时倡导大力建设节
约型社会。
对于我们小学生能做些什么呢?(引导学生进入熟悉的生
活的节约情境中来。)我们共同来看看小刚家是
怎么做的。
(电脑出示)小刚家八月份用水14吨,九月份比八月份
节约了17
,九月份用水多少吨?引导学生画图帮助解决(学生在已
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很容易会解决出这一问题。
)
(二)创设探索空间,发现解题路径。
1、搭建探索数学问题的平台(独立思考)
出示例题:如果条件和问题交换一下位置,你能知道,八
月份用水量吗?
小刚家九月份用水12吨,比八月份节约了17,八月份用水多少
吨?
(1)引导估算。引导学生估算时提示学生简单地说出估算
的依据。
(2)引导学
生发现,数量关系没有变,只是未知数发生了
变化,学生根据已有的经验即可把未知条件用字母x来表示
。
71
2.鼓励学生探索和交流,让学生充分经历运用数量
关系
式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探索过程,培养学生迁移的能力,提高学生自主
探索数学规律的能力
组织小组讨论交流,通过交流使学生看到不同的数量关系列出的不同
方程。培养了学生解题多样
化的能力,同时也强化了乘法分配律在解
答实际问题的作用。
3.全班汇报交流。
教师进行鼓励性评价,并引导学生在数学语言的叙述中,
强化数学迁移的理念,提高探索能力。
引导学生评价,学生除了会把未知数带入原方程理解,还
要引导学生用前面估算的结
果进行检验。强化学生的估算意识。
(三)碰撞平台,质疑创新
教师鼓励质疑并引导学生提出不理解的地方或意见观点
不同方法。
(四)搭建应用平台,增强应用意识,体现数学价值。
继续以课前的情境为载体,分别以:
1、基本练、(1)提高计算能力解决更多的生活问题;完
成课后练一练第一题和第
四题,任选两题。(2)巩固新知完成练一练
第二题为学生树立学习数学的信心
2、综合练。以生活中的节约小窍门为情境设计练习题
(1)“节约用水”从身边的小事做
起,峰峰家从自家的马桶
水箱做起,在水箱中放入了一块砖头,.原来马桶的水箱每次用水是50
72
立方分米,现在比原来节约了13,你知道放入多大的砖头吗?
(2)空调控温节电窍门。
教室空调设置28度用电10千瓦小时,如果控温正负一
度可节电25。现在设置26度。可节电多少?
3、发展练。业界人士预测,2005年将成为中国的电子机
票年. 国际航空运输
协会日前大胆地制定了一个时间表:今年电子
机票要占有12的市场,2006年争取实现45,而20
07年底,将完
全实现电子机票。电子机票正对传统的纸张机票进行一次深刻的变革.
那么电子
机票究竟可以节约多少呢?
某航空公司2006年电子机票的成本为17.52亿元,比纸制
机票节约了31250.
从你的数学信息资料中你还能解决哪些问
题。
(五)学生小结,升华情感。
谈谈本课的收获。
四、说教学反思:
首先我对教材进行反
思,这一节课的内容,包括三方面:
一、用方程解决分数运算的实际问题;二、分数混合运算式题;三、
解方程。本节课讲第一节课时用方程解决分数运算的实际问题。要突
破的难点就是从有分数的句
子入手,利用线段图找到基本的等量关
系,一定要理解“比八月份节约了1/7”是和谁比?是谁的1/
7呢?
利用线段图来理解。教材前后呼应,先估算,最后进行检验。
第二从学生方
面反思,没有充分考虑到学生对反叙问题认识
上的难度,应充分利用线段图来分析问题,降低认识上的难
度。从线
73
段图上看出来,九月份比八月节约1/7,就是八月份的6/
7,也就
是八月份的(1-1/7),再来找出等量关系式就容易多了。应让学生
充分的说一说
有分数句子的意思。这样才能扎实的掌握这类问题的方
法。这节课实施开放性教学,我把更多的注意力集
中在了学生的主动
学习上,而忽视了对学生参与学习的深度上的把握,而没有让学生研
究到一定
的深度。
74
《百分数的认识》说课稿
尊敬的评委、老师们:大家好!
一、说教材
我说课的内容是《百分数的认识》。是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十册
第六单元《百分数》的第一课时,是学生在学习了整数的认识、小数
的
认识、分数的认识以及熟练地掌握了通分的方法与技能后进行的学
习,对于丰富学生的数感以及今后的百
分数应用等有重要作用。
教材中安排了“派谁去罚点球”以及“选种哪号种子”两个主题
情境
,让学生初步感知百分数产生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然后通过多方
面、多层次的练习让学生丰富对这一概念
的认知。
我们常说“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要点就是不同的地方、
不同的学生存在着
实施方面的众多的差异,我们要正视这些差异、要
重视这些差异,适时地、适当地改编教材,从而更好、
更有效地完成
教学目标。
光泽这个地方,学生对足球是陌生的,许多同学对于“足球怎么比?”、什么是“点球”是毫无概念的,这样的教学很难引起学生的
兴趣,也就无法真正地调动所有
的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来。由此,我想
就应改编教材,选用学生感兴趣的生活情境来引入。于是想到了“篮
75
球”。学生对于篮球是熟悉的、是有感情的,许多学生还是此中的高<
br>手。篮球比赛中的一些规则等学生是有生活经验的,因此也是能够很
好建构的。同时,我还把第二
个主题情境去掉,让学生通过多元的训
练来丰富对百分数的认知。
二、说学情。
学
生进入课堂,并非白纸一张,不同的生活背景、不同的家庭情
况等为课堂提供了多元的资源。《国家课程
标准》明确指出:“数学
教学活动,必须建在学生认识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其
中
包括:生活基础和 经验基础。A、
篮球的东西,学生生活较
常见,有的学生还乐于参与其中,对于罚球、三分球等是不陌生的。
B、 生活中存在着较多的百分数,学生在生活中或有所见、
或有所闻。如衣服上、牛奶上
等等。这些为本节课的开展奠定了
生活经验基础。
(二) 经验基础
A、知识经验
小数的认识、分数的认识以及通分知识了掌握,为本节课学生的
自主建
构百分数的意义,奠定了良好的知识基础,特别是通分的知识。
B、活动经验
在五年的学习
生活中,探究、合作、自主等学习方式对学生的学
习起着潜意识导向的作用,而众多成功或不成功的经验
也在正面或反
面提供了问题索引。为本节课的开展,打下了较丰实的活动基础。
三、说目标
76
本节课,在分析了教材内容以及学情之后,我确定了以下三个目
标:
1、知识与技能:经历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百分数的过程,体会
引入百分数的必要性,理解百分数的意义
,会正确读写百分数。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比较、归纳等学习方法,理解百分
数的意义。
3、情感、态度、价值观:让学生感悟数学与日常生活是密切相
关的,并适时地渗透思想教育。
教学重点:理解百分数的意义,会正确读写百分数。
教学难点:百分数与分数的联系和区别
。
四、说教法
高年级的学生对于学习,他们渴求“有挑战的学习”,他们渴求
能“
自己学习”,因此,本节课我采取的学习方法是:
生活引入——抽象概括——巩固拓展的教学模式。
学法:初步感知——形成概念——灵活运用
五、说程序
本节课,我将遵循“感知——建构——应用——拓展”的教学主
线来开展教学。
(一) 谈话感知
师:(出示NBA三位明星:姚明、保罗、科比)认识这三位球星吗?
师:同学们了解的真不少,他们都是西部赛区的三大名星啊。每
年NBA都要举行明星大赛,每
次比赛都要打得难解难分,不到最后时
77
刻是难决胜负的。这次比赛又打
到了最后只剩三秒钟,如果你是西部
教练,你会把最后的控球权给谁?
[通过学生喜爱的
NBA明星来引入,学生有兴趣;在谈话了解对
百分数的初步认识中,自然地引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从
而学习打下
良好的情感基础。]
(二) 情境建构
A、屏幕出示:
出示投篮情境
问:比较两组数据,想一想,谁投
篮?为什么?引导学生把数据转化成百
分数进行比较,从而体会化成百分数后
便于比较,初步感悟百分数的意义。
B、为了让学生
突破百分数与分数之
间的区别,进一步明白,百分数表示的
科
是数量之间的关系,不能
表示具体的数
比
量,我出示了以下练习: )
出示:下面的分数哪几个可以用百分数来表示,哪些不能,为什
么?
(1)一堆的煤的67100吨,运走了它的67100。
(2)50100米的50100是25100米。
(3)妈妈买了一些葡萄,重120100千克小明吃了这堆葡萄的
80100。
C、学生概括百分数的意义,接着看书进行完善。
78
投球
总数
姚
25
明
保
20
罗
50
43
17
21
进球数
[对于信息的收集、整理、分析
、处理等,是课程改革目标中的
一个重点,让学生在获取信息的同时,不断地加强对信息的处理能力,<
br>感悟“有缺失的信息”以及信息的处理办法。通过对情境的理解以及
生活事例中对百分数的理解,
不断地完善学生对百分数的感知,最终
较好地抽象出百分数的概念。]
(三) 应用提升
A、找生活中的百分数:
师:生活中有许多百分数,课前我要求同学们去收集百分数,那就来说说你收集的百分数的意义吧?(第一次巩固百分数的意义)
B、随意写百分数。
1、让学生随意写一个百分数,发挥想象说说写的这些百分数可
能表示什么意思?(第二次巩固百分数的
意义)
2、指导学生写百分数:通过自己写的百分数,说说写百分数的
时候要注意什么,掌握
百分数的读写法。
C、按规定写百分数。(写完的同学可以再写一些其它的百分数。
接着不直
接说写了几个,而是用一个百分数来表示自己写的个数,让
同学猜。第三次巩固百分数的意义)
[通过练习,让学生把对百分数的认识化作一种财富,直接渗透
到学生的口语交际中来,直接
达到由此及彼的效果,学生练得丰富,
学得扎实。]
(四)拓展提高(课后延伸)
统计男女生写了超过10个百分数的人数,为下节课做好链接。
79
师:女同学写了超过十个的举手。男同学超过十个的举手。哪男
同学写得多还是女同学写得多呢
?
师:女同学多少名?男同学多少名?得两分数,哪底谁写得多呢?
下节课来学。
80
《合格率》说课稿
一、说教材
《合格率》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十册第六单元《百分数》的第
二课时,
是学生在学习了小数的认识、分数的认识、百分数的认识以
及熟练地掌握了通分的方法与技能后进行的学
习,对于巩固百分数的
意义及今后的百分数的进一步应用等有重要作用。
教材中安排了质量检
测部门检测某超市罐头的合格率这一情境,
让学生在求合格率的活动中体会如何求合格率,掌握将小数化
百分
数,分数化百分数这一技能,进一步感知百分数的好处及运用百分数。
通过学习活动让学生
感悟数学与生活的关系。
此次公开课的教学其目的有二:一是研讨如何对课进行链接;二
是完
成本课教学目标。为此,我将上节课最后创设的情境进行了延伸:
你能判断出男女生完成作业任务的情况
吗?因此就创新地使用了教
材,将求合格率这一情境换成了求我班男女生完成作业的情况的完成
率。这一改动就使得两节课形成了一整体,一环紧扣一环,层层递进,
达到了链接的目的,也为新知识的
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说学情。
百分数的意义及其便于比较的优点是上节课刚学过的
知识,从学
生的作业情况来看学生学习得比较扎实,特别是读写百分数,学生做
得特别的好。有
了这一基础,引导学生从百分数的意义来说完成率的
81
意义就水到渠成了
。从对与学生的谈话中了解到学生对求一个数是另
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分数应用掌握得也很好。有了求一
个数是另一数
的几分之几的知识,学生求完成率也就不难理解了。
三、说目标。
根据对新课程理念的把握、学情的了解及教学内容与自己教学的
特点,我确定了以下三个目标:
1、知识与技能:会解决有关百分数的简单实际问题,体会百分数
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
br>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理解小数、分数化成百分数的必要性,能
正确地将小数、分数化成百分
数。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归纳等学习方法,理解完成率
的意义及小数、分数
化百分数算理。
3、情感、态度、价值观:让学生感悟数学与日常生活是密切相关
的,并适时地渗透思想教育。
教学重点:理解百分率的意义及求法,能正确地将小数、分数化成百
分数。
教学难点:小数、分数化成百分数的算理 。
四、说教法。 本节课我采取的学习方法是:
情境引入,发现问题
——合作探究,解决问题——回归生活,应用知识。
学法:旧
知迁移——自主探究——灵活运用
五、说程序。
1、情景导入
师:同学们,我们又见面了。昨天我们还有一个
82
问题没有解决,今天我们来研究研究,好吗?
(意图:此目的将上
课的内容延伸到本课,达到链接的目的。)
2、新知探究。
完成作业的人
性别
男生
女生
总人数
数
28
23
21
17
师:你能从上表中找到哪些信息?看到这些信息你想做什么?
(求完成率)为什么?(引出:用上完成率
可以比较,能一眼就看出
男生赢还是女生赢。)
师:看来求完成率是想对了,同学们同意吗?老师也同意。什么
是完成率?
师:完成率是表示完成作业的人数占总人数的百分之几,那这里
该填一个什么样的数?
师:这可是我们上节课学过的内容,能学以致用,真好。这
男女的完成率是多少呢?怎样算呢?谁有办
法? 师:说得真好,
谁还能具体说说怎样把小数化成百分数吗?
师:为什么可以这样做呢?能说说你的理由吗?
师:说得这么清楚,让人听得舒服,好样的。谁还来说说21÷
28。
师:说一说表中的百分数分别表示什么?
师:看来求完成率也就是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可以
用什么办法来做?
(
意图:通过学生对此情境的探究,懂得求完成率也就是求一个
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通过学生自己的
实践活动,历经观察、分
析、概括,从而总结出小数化百分数的方法。此后,教师再引导学生
83
探究17÷23,产生问题:除不尽该怎么办?得到除不尽时,通常可
保
留三位小数,再利用刚才总结的方法,化成百分数。这样,方法是
学生活动中、思考中所得,所得又是为
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一环紧
扣一环,层次清晰。)
3、验证。
师:刚才的化法正确吗?我们来检验一下。
看一幅图,你能根据要求写出下面各数吗?
图形中的阴影部分占整幅图的多少?
用分数表示是:___________
用小数表示是:___________
用百分数表示是:__________
(意图:方法是总结出来了,但是否正确呢?通过图形这种直观
的验证,学生的知识的理解得到
进一步的巩固。)
3、知识拓展:
师:我们生活中有许多类似完成率这样的××
率,如考试中常说的有……
师:说到这两个率,
我就想请同学们帮个忙,给我四年级的两班
算算,看两个班的期中考试情况如何,好吗?
出示:四年级期中
考试情况如下
(先放手让学生算一算,请
总人及格 及格 优秀
优秀
班级
两生板演)
数 人数 率 人数 率
师:能告诉我你是怎么算的
431
四(1)
吗?你算出的结果表示什么意
0 3 1
思?
431
四(2)
师:从你们求出来的两个率中,
2 4 2
你看出了些什么名堂?
师:真
好,求**率的好处真不少。合格率是表示合格数占总数的
百分之几,及格率是表示及格人数占总人数的
百分之几,优秀率是表
示优秀人数占总人数的百分之几。那如果我说一个率,你能说出它表
示的
意思吗?出勤率?出芽率?升学率(生说)
师:说得很好。**率? 你们能说几个率吗?
(意图:求及格率与优秀率是学习所需,每次的测试都少不了它。
既然这么有用,学生自然乐于去完成它
。通过学生的练习,刚才学习
的新知识得到了进一步的巩固。让学生照法来说出勤率、发芽率、升
学率,使学生初步感知了求**率就是指**占总数的百分之几,也就是
84
用“**÷总数”。学生说出这些率后,我再让学生举生活中的率,使
这一发现得到了扎实的巩固。
可以说通过这样的学习,学生对于求百
分率的不存在什么什么问题。)
4、知识应用。
当回小法官。
(1)出米率可能小于100%,也可以等于或大于100%。
( )
(2)我种了102棵树,活了102棵,成活率是102%。
( )
(3)我种了100棵树,有2棵没成活,后又补种了2棵,成活
了。因此这批树的成活率是100%。( )
(意图:此环节的设计主要是解决学习与生活中
比较难理解,又
容易出错的知识。以此来冲击学生的认知误区。)
5、谈体会。
6、课外作业:第68页,1、2、3、4
7、链接下课。
黄豆营养丰富,其中蛋白质含量约占36%。
有250克黄豆,蛋白质约有多少克? (意图:既然是链接,这个链就不能断,为此,我将百分数的初
步应用: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百分之
几的知识拓展到下一课,即百分
数的应用:求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
85
《蛋白质含量》说课稿
【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蛋白质含量是小学数学(北师大
版)五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三节
的内容,主要是让学生通过百分数的认识及分数、小数化百分数的基础上,掌握百分数化小数、分数的方法,解决简单的百分数问题。是
小学数学中重要的基础知识之一
。百分数在社会生产、生活中有着广
泛的应用,大部分学生都直接或间接的接触过一些简单的百分数,并
通过前两节课的学习对百分数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所以在本节课的
教学中我从学生实际入手,
让学生在实例中感知并能正确地运用它解
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目标
新课标的要
求是“人人学习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须的
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结合本
节教材内容,根
据学生的知识现状和年龄特点,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继续学习百分数的应用,掌握百分数、分数和小数间的互化方法。
能力目标:
提高学生应用百分数、分数、小数的能力。
情感目标:
在学习中体会成功的快乐,尝试合作的愉快。
86
三、教学重点、难点:
本着课程标准,吃透教材的基础上,我确立了如下的教学重难点
重点:
1.能正确将百分数化成分数、小数。
2.理解百分数化成分数、小数的方法。
难点:
体会百分数在现实生活的实际应用。
【说教法】
数学是一门培养人的思维,
发展人的思维的重要学科,因此在教
学中不仅要让学生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通过认真分析教材,贯
彻新课标的精神,并结合小学五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在教学中我采
用了以下教学方法:
1、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学习的最大动力是兴趣。因此在上课时,我通过伟大科学家爱迪<
br>生及其名言“天才是99%的汗水加上1%的灵感 ”来激发学生的求知
欲望。
2、知识迁移,以旧带新
对教学影响最大的是学生已有的知识,要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水<
br>平,巧妙的推进新课的教学。因此在进行教学时可以让学生复习旧知,
在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
少的基础上,在老师的带领下逐步完成
“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的学习。使教学过程自然,顺畅,让
学
习新课变成是对已有知识的巩固,让学生在毫无压力的情况下就学会
87
新知识。
3、循循善诱,适时启发
教师要给学生学习的方法,
而不是最终的结果。在教学中多采用
启发式的提问,给学生指明方向,让他们自己寻找问题的答案。
【说学法】
古人云:“授之以鱼,受用一时,授人以渔,终身受用”。现代教
育要
交给学生方法,交给他们终身受用的知识。因此在以学生为主体,
老师为主导的新课标理念下,要特别重
视学法的指导。
1、注重数学学习的情感化
改变学生的学习状态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
念之一。我尊重并引
导学生大胆表达自已内心的想法,营造了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
系。鼓
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敢于质疑,乐于交流合作。在学
习活动中尝到成功的喜悦,建立自信心。
2、注重数学学习的活动化
生活的中心是活动,课堂教学的本质应该是活动的,要让学生<
br>“活”起来,必需先让学生“动”起来。小组活动是学生喜欢的学习
活动形式之一。把数学教学与
活动相结合,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情趣,
激发学习动机。
3、注重数学学习的自主化 <
br>把主动权交给学生,放手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有
效的学习方式,主动进行学习,学
生学得积极,教师教得轻松活泼。
这样实实在在地把学生放到主体地位,使其参与新知的认知过程。
88
【说流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多媒体出
示爱迪生及其名言“天才是99%的汗水加上1%的灵感”,
学生齐读,教师诠释。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
欲。
二、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意图:旧知铺垫,为引入新课埋下伏笔)
三、学习新课。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1.能正确将百分数化成分数、小数。2.理
解
百分数化成分数、小数的方法。难点是体会百分数在现实生活的实
际应用。为了使重点突出,难点突破,
一方面我特地将教学程序做了
修改,先教授学生百分数化小数、分数的方法,然后引入问题,解决
问题。另一方面特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各抒已见,力争为学生创造一
个平等和谐,活跃的课堂学习气氛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获得
在群体中充分展示自己才华的机会。
四、智慧屋
多媒体出示练习题,学生解答,教师巡回指导。
(意图:通过这个环节的教学,把学生所学知
识运用于现实生活,从
中让学生感受所学知识的应用价值。)
五、本课小结
(意图:回忆巩固,完善学生的认知,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
六、教学反思:
89
一方面,由于时间仓促,导致准备不充分,表现在:1、课件中
应是“在
250克黄豆中,脂肪含量约是18.4%,脂肪有多少克?”却
误将“18.4%”写成了“25%”
;2、“智慧屋”这一环节没有时间完成。
另一方面:新课标从“育人”的角度出发,提出了一节课应
该有
情感、价值和态度观方面的目标。但这一目标又不是单独存在的,而
是蕴藏在多个教学目标
之中。本课中借助对黄豆营养含量的研究一方
面要达成新知,另一方面就是要学生明白蛋白质是人体很重
要的营养
成分,同学们处在生长发育期,需要注意营养搭配,形成健康饮食的
好习惯。我在教学
时,这方面体现的还不够,从全课看,也不够流畅,
自然,如何将教育目标与教学目标有机的统一起来,
还需要进一步的
思考和努力。
90
《这月我当家》说课稿
一、说教材
“这月我当家”是北师大版义务
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数学五
年级第六单元百分数中的教学内容,教材设计了“这月我当家”的生活情境,结合统计数据,解决“已知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求这
个数”的实际问题,这是一个逆
向思维的问题,要求学生用方程来加
以解决。用方程来解决问题的关键是让学生来找等量关系,使逆向思
维成为顺向思维。
二、说教学目标
1、使学生明确“已知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
,求这个数”与
“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意义相同。
2、使学生能用方程或算术法解答“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
少,求这个数”的问题。
教学重难点
用方程解答“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问题。
三、说教法与学法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时,我关注的是
学
生能否寻找到正确的等量关系,列出方程解决问题,并比较清楚地
表示解决问题的过程。解决问题的探索
,首先让学生通过阅读统计表,
明确数据的含义及要解决的问题。然后分析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在这个过程中,关键是帮助学生找到等量关系:我家这个月支出的40%等
于500元。由于学生在分数
除法单元中,已经解决了“已知一个数的
91
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
的实际问题。所以解决百分数除法也可
以让学生找等量关系。使逆向思维成为顺向思维。
2、提供探索空间,处理好已有经验和新知的关系
在教学试一试时,由于本题是主情境的延续
,在填写统计表的过
程中,学生将综合利用本章的知识,因此,对学生具有一定的挑战性。
教学
时,我鼓励学生先说一说要填出数据相当于解决什么问题,分析
这个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和等量关系。问题
解决后,引导学生对这组数
据进行描述,讨论从中可以获得哪些信息,引导学生对所求结果进行
检验。“其他”一栏的填写注意帮助学生分析,确定哪个数量可以解
决这个问题。
92
数学与购物”估计费用说课稿
“估算费用”一课是
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
数学五年级下册“数学与购物”的内容。下面我从教材分析、
教法与
学法和教学流程等三个方面来进行阐述。
一、说“教材分析”
“估
算费用”这一内容是“数学与购物”知识在生活中的实际综
合性应用。“数学来源于生活”,一切的数学
问题都是由于生活中的
需要而产生的,同时学习数学是为了更好的发现和解决生活实际的问
题。
北师大版数学教材“估算”的意识一直贯穿于整套教材中,学生
通过前面知识的学习,
已形成估算意识,并掌握一定的估算方法,了
解到估算在生活实际中的有效应用,本节课的内容是“估算
费用”,
是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对常见的估算策略进行总结,并
根据解决问题的需
要选择合理的估算策略,并对今后学习统计及排列
组合奠定了基础。
《数学课程标准
》提倡以“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
拓展、反思”的基本模式呈现教学内容,让学生经历“数
学化”和再
创造的过程。因此,教材就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引入,创设了一家人到
超市购物的情境
,出示商品的价格清单,并以“大约需要带多少钱”
这一问题引出一系列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教材中出示
了多种的不同的
估算方法,通过这多种的不同又合理的估算方法,使学生清楚在实际
生活当中可
以根据不同的需要,选择更适合更快的估计策略来快速进
93
行判断。接着
,教材又从离不开学生生活的吃、用等实际问题进入,
让学生在自己的生活实际中遇到问题,发现数学在
生活中的原形,并
试图选择合理有效的估算方法来解决问题。最后,教材结合学生前后
知识的联
系,结合小数的知识进行估算方法多样性的训练,同时,安
排了具有操作性、开放性和挑战性的习题,培
养学生的应用意识,让
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到估算在生活中的作用。
基于以上对教
材的认识以及对编写者意图的理解,根据数学课程
标准的基本理念,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1、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了解并选择合理的估算策略,发
展估算意识。
2、体会解决问题的基本过程和方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对自己与他人的表现进行正确地评
价。
学生在形成了估
算意识时,在遇到各种生活实际问题的解决过程
中要能够有效的对多种常见的估算策略进行总结和有效地
利用,因
此,这成了本内容的教学重点。不同的问题有其更适合有效的估算策
略,这需要学生在
认识多种估算策略的同时进行分析总结并进行选
择,这也就成了本内容的教学难点。
二、说“教法与学法”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靠单纯地
依
赖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
要方式”。因此,在本节
课的教学中,我准备以自主探索和小组合作
94
学习为主要学习方式,引导
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遵循(从)感知→(经)表象→(到)概括这一认知规律,让
学生在
探索交流中感受、体会、理解并掌握和应用知识。主要教学策略是:
(1)引导学生进行
独立思考,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不同的估算策略;
(2)通过探索、交流等活动在小组内对各种策略加以比
较与分析,
选择合理有效的估算策略。
三、说“教学流程”
根据《数学课程标准》
对该部分知识的具体教学建议,结合学生
的实际情况,在分析教材,合理选择教法和学法的基础上,我对
本节
课的教学流程设计如下:
估算费用是生活中常用的实际问题,因此我根据学生的生活实际
和学习需要,设计了与学生生活贴近的四个活动。
活动一:走进超市
超市是生活
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从学生的购物经历展开教学,更
能给学生创造良好的宽松的学习环境。因此在这一内
容的学习中,我
预先要求学生拟订一份购物的计划,把需要的包括家庭生活需要用品
都预先写在
纸上,后进入超市开始买物品,根据标价先估算产品价格,
写于纸上,等到达收银台时再验证自己的估算
是否合理,是否有效。
同时要求把估算方法写于纸上,上课时把纸和收银单带到教室,并各
自说
出自己的估算方法。这样的安排主要是让学生在亲身经历的过程
中,体验估算的方便。课上,老师先播放
小朋友超市购物的片段(书
本上的情景),这主要是要学生重新沉浸在购物的现场,以此创造宽
95
松的学习环境,同时交流讨论书本出现的几种估算方法:(1)去尾
法,
将最高位加起来,得出至少需要多少钱。(2)进一法,将个位
上的数字往十位进一,变成整十进行运算
,得出最多需要多少钱。通
过这两种方法可以估出结果的范围。(3)四舍五入法。(4)凑10
法。把可以凑成10或接近10的加数分别相加求和。(5)约5法,
对个别加数个位估算成5,再求
和。这样的安排,是让学生利用数学
解决生活中的难题,发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可以增强学生学习数学
的兴趣,同时,又通过亲身体验来提高运用数学的能力。
活动二:家庭聚餐
圣诞节
、元旦节就要到了,笑笑的爸爸妈妈决定全家出去聚餐,
想了一下,他们决定去豪客来了。突然,笑笑决
定请爸爸妈妈吃饭,
她就拿出了她的储钱罐,这是她自己用劳动赚回来的钱。这是要给学
生一个
榜样,要自己赚钱,同时也不要忘记爸爸妈妈。接着,就出示
豪客来的各种牛排价格表,且笑笑只有二百
元,这时,笑笑要开始估
算一下自己储钱罐里的钱是否够用,课件展示笑笑一家要吃的牛排的
价
格,同学帮笑笑估算一下是否够,她该带多少钱。这一环节是让学
生根据所学的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这又把数学回归到生活中
去。
活动三:元旦灯谜
元旦节即将来临,更商场都开始
开展各种活动来吸引客户,都互
不逊色。中闽百汇购物商场也展开的一系列活动“猜灯谜”,主要是提供多种物品的价格,在给定的时间里迅速的估算出总的价格,尽量
96
说出越多种估算方法,估算的方法越多,价格越接近者为胜,胜利者
有奖品。这个环节主要是让学生在
有趣的游戏活动中,体会到估算要
合理,同时估算的方法也是多种多样的,在轻松有趣的活动环境中学<
br>习数学,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乐趣,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同时让学
生体会到数学在生活的实用性
,提高学生的数学意识。
活动四:应用练习
估算不仅仅是停留在整数的加减上,更要深入到
乘除,甚至是小
数的四则运算中,因此,本环节设计了书本上的练一练的第一题中,
但是先设计
生活情境,再引入到脱离情境的估算,这是要在从学生的
思维由形象到抽象的转变来培养学生的思维灵敏
度。
活动五:课外延伸
估算主要是生活中的实际运用。因此设计了课外延伸的活动,这主要是让学生说出需要用到估算的例子,并在全班进行交流。对于好
的相法给以相应的奖励以作为鼓
励和强化其他学生。这个环节主要是
要学生注意观察生活,发现生活中的数学原形,并利用数学知识解决
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最后,留下疑问,可以是生活中的某一问题所用
的估算方法,自己觉得不满
意并思考其他的估算方法等。
97
《购物策略》说课稿
一、说教材
本节课的内容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购物策略》。
《购物策略》是一节专题性的综
合实践活动课,目的是让学生在
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逐步发现如何根据具体的情况选择商家,发现购物策略是多种多样的,体会数学
是帮助人们做出判断和进行决策
的工具。
本课之前,教材已有类似内容分别编排在其他各册中,学生已有
初步的活动经历、体
验。因此,这节课把现实生活中常见的各种促销
策略融入教材,通过几个问题的讨论,让学生运用数学知
识来分析不
同情况下各个商店的优惠策略,并选择对自己最有利的策略,体会数
学在生活中的应
用。
根据新课程标准对本单元知识、技能方面所作的要求及我对教材
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的
理解,我确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根据实际需要,对常见的几种优惠策略加以分析和比较,会选择比较优惠的策略来购物。
2、能力目标:体会解决问题的基本过程和方法,提高解决问题
的能力。
3、情感目标:体验运用策略的好处,增加学习数学的信心。
根据以上的教学目标,我确立了如下的教学重难点:通过解决实
98
际问题,让学生学会在不同情况下选择合适的解决问题的策略。
二、说教法: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为了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体现学
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
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以学生为本,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在本节课,我根据五年级学生的
特点,主要运用了目标教学法、合作探究法、自主学习法、现代多媒
体教学法、创设情景法来组
织学生开展探索性的学习活动。
三、说学法:
有效的学习活动不是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
忆,而是有目的的,
主动建过的过程。因此,在本节课的教学活动中,我指导学生的学习
方法为
:观察发现法、自主探究法,合作交流法。让他们在想一想,
议一议,说一说等一系列活动中感知学习购
物策略的好处。
四、教学过程
为了实现以上教学目标,使学生在问题中来,在课堂中经历自
主
探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策略,最后生成新的问题走出课堂的过
程。围绕教学目标,本节
课分四个环节进行教学。
(在教学的第一个环节中,)
(一)走进生活、发现问题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新课伊始,我将学生引入具体的生活情境
中:“同学们,‘六·一’儿童节就要
到了,学校要组织咱们去旅游,
旅游之前你要准备些什么呢?”学生对旅游比较感兴趣,因而能踊跃发言,我就顺势引出有几家超市正在促销饮料的课件,让学生自主发
99
现课件中蕴涵的数学信息。(出示课件)自然地引入到新课,并板书
“购物策略”,学生观察图片后,
我向学生提问:同学们,从图片上
你知道了哪些信息? (学生回答)
这样的设计是根据五年
级学生的心理特点,通过创设生动有趣而
又简单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
,为
下一步的教学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说
过:“让学生体验到一
种自己在亲身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起
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没有这种自我肯定的
体验,就
不可能有对知识的真正的兴趣。”
(二)分散集中、生成问题
疑问是智慧
的窗口。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
题的能力是数学教学十分重要的一环。根据本节课的
特点,我首先提
出了一个发散思维的问题:“根据刚才的数学信息,你能提出那些数
学问题?”
接着,我让学生进行小组交流,互相讨论,反馈问题。然
后,我将学生的问题整理成为本课要解决的三个
主要问题:
a、要买一小瓶饮料,去哪个商店较为合算?
b、要买一大一小两瓶饮料,去哪个商店较为合算?
c、要买3大瓶饮料和3小瓶饮料,他会去哪个商店呢?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我引导学生发
现应该通过计算比较三家
商店的价格,选择便宜的商店购买。为了更直观地比较不同购买情况
下
三家商店的价格,我设计了一张表格。(贴出表格和课件出示)分
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