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分数与除法》教案

玛丽莲梦兔
809次浏览
2020年08月15日 05:32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淮北市实验高级中学-北京清华附中


学习必备 欢迎下载
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分数与除法》教案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两个整数相除的商可以用分数来表示。

2.使学生掌握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3.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

1.理解归纳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2.用除法的意义理解分数的意义。

教学准备:

课件、圆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师:同 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分数的产生和意义。在进行测量、分物或计算时,
往往不能正好得到整数的结果 ,这时,我们常用分数来表示。那么什么是分数呢?
(学生回答分数的意义)

课件出示练习题

(1)把一根铁丝平均截成3段,每段的长度是这根铁丝的几分之几 ?这道题把
谁看作单位1?

(2)把9个香蕉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这些香蕉的几分之几?每份有几个?

(3)把1包饼干平均分给2个人,每人分得(12)包 。

引入:知识与知识之间 存在着许多密切的关系,这节课我们来研究一下分数与除
法之间的关系。(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课件出示习题

(1)把18个蛋糕平均分给3个人,每个人分得多少个?(列式计算)

(2)把6个蛋糕平均分给3个人,每个人分得多少个?(列式计算)

师:这两道题 都是我们学过的用除法来解决的问题,计算的都是把一个整体平均
分成3份,求每份是多少。下面我们再 来看一下这道题。

出示例1:把1个蛋糕平均分给3个人,每个人分得多少个?

师:这道题该怎样列式呢?(学生列式,师板书:13)

师:13表示什么意思?

生:13表示把一个蛋糕平均分给3个人,求一个人分得多少。

师:好,这道题也是 把一个整体平均分成3份,求一份是多少,也是平均分的问
题,所以也要用除法来计算。那么,你知道每 人分得多少个吗?

生:13个。(师板书)

师:大家都认为是这样吗?(是)谁来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教师出示课件,学生边说 边演示:我们把这个圆看作这个蛋糕,把它平均分成3
份,每人得到其中的一份,也就是这个蛋糕的13 。

师:请大家看,每份都是13,每个人得到的是多少个蛋糕呢?

生:13个。

师:在分物时,不能正好得到整数的结果,我们就可以用分数来表示。 所以每个
人分得的蛋糕就是 个。

教师说明:13表示把一个蛋糕平均分给3个人,求每人得到多少个,而我们通
第 1 页


学习必备 欢迎下载
过演示知道了每人得到13个。所以13的结果就是13。(板书=)(齐读算式)

师:一个蛋糕平均分给3个人,我们知道了每人分得13个,现在要分一些其它
的物品,你会吗?(课件 出示例2)

指名读题

师:谁能列出算式?

生:34(师板书)

师:这道题是把一个整体平均分成4份,求每份是多少,也是用 除法来计算的。
究竟每人分得多少块月饼呢?老师为每个小组都准备了学具(3个圆片),现在
请大家利用手中的学具一起动手分一分,看看到底每人分得多少块月饼。

小组操作,教师巡视指导。

师:大家都有了结论了,哪个小组的同学愿意来给大家说一说你们小组的结论是
什么?

(小组边汇报,边演示)

小组1汇报:我们小组是一个一个分的。我们先把一个圆平 均分成4份,每人得
到其中的1份,也就是14块。

师:你能用一个式子表示一下吗?

小组1:14=14块。

师:好。请接着汇报吧。

小组1:接下来,我们按照同样的方法分其他两个圆。最后 每个人分到的是3个
14块,也就是34块。

师:大家认为他们的方法可以吗?(可 以)我们再来一起回忆一下他们的方法。
(教师边叙述方法,边进行课件演示)

师:还有没有和这组方法不同的?

小组2汇报:我们小组是把3个圆叠放在一起,把 它们一起平均分成4份,每人
得到其中的1份,拼在一起就得到了34块。

师:(课 件演示方法二)这种方法是把3块月饼放在一起,把它们看成一个整体,
平均分成4份,每人得到了其中 的一份,也就是3块月饼的14,拼在一起就是
34块。

师:通过大家操作我们知道 了每人得到了34块月饼(板书34块)。有些同学
是一块一块分的,有些同学是3块一起分的,但这两 种不同的方法都得到了34
块,也就是说34的结果就是34。

师:请大家看一看, 今天这两道除法算式的结果都是什么数?(分数)请大家想
一想,分数与除法有什么关系呢?

学生小组讨论

生:我们发现,被除数就是分子,除数就是分母。

师:你能试着表示出来吗?

生:被除数除数=被除数除数(师板书)
师:如果用a来表示被除数,b表示除数,你能用字母来表示分数与除法之间的
关系吗?

生1:ab=ab(师板书)

生2:老师,我认为还要写上b0。

师:为什么b0?

生:因为b表示除数,除数不能为0。

生:分数的分母也不能等于0。

第 2 页


学习必备 欢迎下载
师:好。通过观察思考,我们知道了分数与除法存在着这样的关系(齐读分数与
除法 的关系)

师:我们知道,两个整数相除,商可以用分数来表示,反过来看看,分数能不能表示两个整数相除呢?

学生观察算式,思考

生:可以。比如34=34。

课件出示,齐读:两个整数相除,商可以用分数来表示 ,要用除数作分母,被除
数作分子。反之,一个分数也可以看作两个数相除,分数的分子相当于除法中的
被除数,分母相当于除数,

分数线相当于除号。

师:我们通过学习了解了分数与除法的联系,那么分数与除法有什么区别呢?

请学生观察黑板算式,和同学讨论。

学生汇报,教师总结:除法和我们学过的加法、 减法、乘法一样,是一种运算;
而分数是一种数,同时分数也可以表示两个数相除。

三、巩固练习

1.用分数表示下列算式的商

713= 311= 85=

916= mn=

2.试一试

( )7=471( )=13

“师”之概念,大体是从先秦时期的“师长、师傅、先生”而来。 其中“师傅”
更早则意指春秋时国君的老师。《说文解字》中有注曰:“师教人以道者之称也”。
“师”之含义,现在泛指从事教育工作或是传授知识技术也或是某方面有特长值
得学习者。“老师”的 原意并非由“老”而形容“师”。“老”在旧语义中也是
一种尊称,隐喻年长且学识渊博者。“老”“师 ”连用最初见于《史记》,有“荀
卿最为老师”之说法。慢慢“老师”之说也不再有年龄的限制,老少皆 可适用。
只是司马迁笔下的“老师”当然不是今日意义上的“教师”,其只是“老”和
“师”的 复合构词,所表达的含义多指对知识渊博者的一种尊称,虽能从其身上
学以“道”,但其不一定是知识的 传播者。今天看来,“教师”的必要条件不光
是拥有知识,更重于传播知识。

79=( )9 58=( )( )

“教书先生”恐怕是市井百姓最为熟悉的一种 称呼,从最初的门馆、私塾到晚清
的学堂,“教书先生”那一行当怎么说也算是让国人景仰甚或敬畏的一 种社会职
业。只是更早的“先生”概念并非源于教书,最初出现的“先生”一词也并非有
传授知 识那般的含义。《孟子》中的“先生何为出此言也?”;《论语》中的“有
酒食,先生馔”;《国策》中 的“先生坐,何至于此?”等等,均指“先生”为
父兄或有学问、有德行的长辈。其实《国策》中本身就 有“先生长者,有德之称”
的说法。可见“先生”之原意非真正的“教师”之意,倒是与当今“先生”的 称
呼更接近。看来,“先生”之本源含义在于礼貌和尊称,并非具学问者的专称。
称“老师”为 “先生”的记载,首见于《礼记?曲礼》,有“从于先生,不越礼而
与人言”,其中之“先生”意为“年 长、资深之传授知识者”,与教师、老师之
意基本一致。

3.把1千克葡萄干平均装在2个袋子里,每袋重多少千克?平均装在3个袋子中
呢?

第 3 页


学习必备 欢迎下载
宋以 后,京师所设小学馆和武学堂中的教师称谓皆称之为“教谕”。至元明清之
县学一律循之不变。明朝入选 翰林院的进士之师称“教习”。到清末,学堂兴起,
各科教师仍沿用“教习”一称。其实“教谕”在明清 时还有学官一意,即主管县
一级的教育生员。而相应府和州掌管教育生员者则谓“教授”和“学正”。“ 教
授”“学正”和“教谕”的副手一律称“训导”。于民间,特别是汉代以后,对
于在“校”或 “学”中传授经学者也称为“经师”。在一些特定的讲学场合,比
如书院、皇室,也称教师为“院长、西 席、讲席”等。4.填空(练习十二3题)

5.把5米长的绳子平均截成8段,每段长(58 )米,每段绳子的长度是全长的
(18)。

四、全课总结


第 4 页

2013年山东高考分数线-六年级上册数学题


本科毕业论文谢辞-荆门会计网


火龙果的营养价值-新年祝福语四字


前瞻性-重庆中考网


淮阴工学院教务-慰问信范文


小语种专业-美国购物指南


包头市人事网-会计电算化实习报告


淮北师范大学研究生院-加拿大区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