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版数学五年级下册说课稿五篇

萌到你眼炸
958次浏览
2020年08月15日 05:32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职称英语词汇-教师工作小结


.
《生活中的负数》说课稿
一、说新的课程理念
《数学课程标准 》将负数的认识安排在第二学段“数与代数”的知识体系中,具体目标是:
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了解负 数的意义,会用负数表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问题。根据这一目
标,北师大版新课标数学教材四年级上册出 现了这崭新的一课《生活中的负数》。
从《课标》中可以发现,本课的学习,意在让学生感受负数与生 活之间的联系,并没有复杂
的概念与计算,知识层次比较浅。我认为,如何充分地展现负数的魅力,激起 学生探索的兴
趣,是教师在设计本课时值得关注的问题。
教师要学会“用教材”,而不能仅仅 是“教教材”。通过对课本的反复阅读,我萌发了一个大
胆地设想,那就是:改变原有编排,整合学习内 容。教材的第一课时仅仅是利用“温度”这
一个情境来初步地认识负数,第二课时才进一步揭示正数和负 数的意义,扩充它们在生活中
的应用。而我的设想是将这两部分有机融合,对教材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让 学生在第一节课
就与负数来一次“亲密接触”,为学生营造出生动活泼、主动求知的学习环境。
二、说教学目标
通过认真的推敲与把握,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是:
1、知识与技 能: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了解负数的意义,学会用正、负数表示日常生活中
具有相反意义的量;会正确 地读、写负数。
2、过程与方法:使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经历数学化、符号化的过程,体会负数 产生
的必要性。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感受正、负数和生活的密切联系,享受创造性学习 的乐趣。并结
合史料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思想教育。
教学目标,是一节课的灵魂,对整个教学 活动具有导向、激励、评价的功能。通过对三维目
标的制定,我力求抓住本课教学的核心,让学生学有所 成;力求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让学
生学有所悟。
三、说教学要点
根据对学生“学情”的调查与分析以及教学目标的导向,我确定了本课的教学重难点及关键。
(一)、教学重点: 感悟正、负数的意义,用正负数表示生活中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二)、教学难点: 感悟负数的意义及0的内涵
(三)、教学关键:在实际生活情境中,联 系已有的知识经验,感悟正、负数的意义,能应
用正、负数表示生活中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四、说教学策略和方法
本课的设计与实施,是一段艰难的过程,同时,更是一段充满着创造与 激情的过程。我把本
课的教学大致分成了四个部分。
(一)创设多功能的问题情境。
在平时的学习中,提到创设情境,很多教师往往就理解成用多媒体。事实上,情境不仅仅是
多媒体,在 本课中,我一开始的那个问题情境就不用多媒体。出示几组相反意义的量,让学
生听清信息,独立思考, 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把听到的信息准确、简洁的表示出来,关键
是让别人一眼就能明白你所表示的意思 。另一处是出示温度计,本来想让学生亲自去操作,
让学生上黑板拨5℃和-5℃,都能激发学生的问题 意识,让学生想办法解决。可由于没有上
课用的温度计,只好
从幻灯片中让学生去观察,这样 的情景也能将数学知识、数学问题蕴含其中,既有利于激发
学生的数学情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暴露学生的个性思维,高效多能。
(二)、介绍负数的历史
(1)课件出示史料,进一步了解负数的历史。
.


.
中 国是世界上最早认识和应用负数的国家。早在2000多年前的《九章算术》中,就有正数
和负数的记载 。在古代人民生活中,以收入钱为正,以支出钱为负。在粮食生产中,以产量
增加为正,以产量减少为负 。古代的人们为区别正、负数,常用红色算筹表示正数,黑色算
筹表示负数。而西方国家认识正负数则要 迟于中国数百年。
(2)生谈感受,思想教育。
(三)、亲历生活,交流发现
借 助城市气温情境,我就以每天晚上7时30分中央新闻联播播放城市的天气预报中引出负
数在生活中运用 。三个城市气温 (出示幻灯)图:“哈尔滨:-15~3℃ 北京:-5~5℃ 上海:
0~8℃。” 问:有负数吗?读出来。北京-5℃和5℃一样吗?引出零上的温度用什么表示?零
下的温度用什么表示 ?从而得出“0正好是零上温度和零下温度的分界点。”建立负数的意
义,感悟负数与0的关系。 正是基于这种对生活的亲身感受,学生自然地走进了负数。在对直观数据进行观察与分析的
过程中, 学生建立起对“负数”的感性认识。实践表明,教师为学生搭建一个交流的“舞台”,
学生就能为教师呈 现出一个开放的课堂、动态的课堂。
(四)、悉心观察,自主求知
认读温度计和比较零下温 度的高低也是本课教学的难点。为此,我有针对性地选择了两道题
进行教学。
1、认一认、读一读
首先,借助多媒体课件“化静为动”的优势,学生清楚地看到了温度计上 酒精柱的变化过程,
也很自然地说出了看的方法。再通过引导学生观察酒精柱所处的高低位置,引发了学 生对温
度进行比较的思考,从而得知要想找出零下温度应先找到什么?(“0”因为零是分界点)也为接下来的两个零下温度的比较奠定了必要的知识基础。
2、说一说:-10℃和-15℃哪个温度低。
这道题的解决过程,既沟通了新旧知识经验的 联系,也沟通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最后学生
能够比较准确地概括出:两个零下温度的比较,负号后面的 数越大,温度反而越低。渗透绝
对值、读出负数大小比较等有理数知识。
五、阅读理解,明晰概念。
新课程下的数学课堂同样需要扎实的学习,基本概念的准确理解是 课程开展的“根基”。这
是我设计这一部分的初衷。
“0℃是零上温度还是零下温度?”通过 对这个问题的讨论,学生明白了“0既不是正数也
不是负数”。 实现对0的内涵的重点扩展,认识正、负数与0的关系,理解0既不是正数也
不是负数。
学生 明晰了正数和负数的意义、读法、写法等概念。有了对这些基础知识的扎实理解,我终
于可以带着孩子们 回归生活,用更加理性的思考去感受负数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了。
六、回归生活,拓展应用。
1、通过分析“电梯中的正、负数”、“海拔高度中的正、负数”、“方向中的正
负数”等实 际情景中的问题,了解负数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尝试应用正、负数表示生活中
具有相反意义的量,感悟 正、负数的价值。
2、生活中你还见过负数吗?
“生活中除了气温,还有哪些地方可以用到正数和负数呢?”让学生联系生活说说。
七、拓展升华
师:这节课上到这个地方,大家有点累了,做个游戏吧!游戏当中,老师需要九 个演员。其
他同学做评委。(选九个学生到讲台前)请先介绍下自己是哪个数字?然后正数站在老师右< br>手这一边,负数站在老师左手这一边,拿不准的站中间!因为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


.
最后由小到大排列。这样既能达到巩固效果,又能激发学生兴趣。
《长方体的认识》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执教是青岛版小学数 学五年级下册第七单元信息
窗1长方体的认识。本课是在学生学习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
平行四边形、梯形等几何知识的基础上,第一次学习立体几何图形,
因此,这一节课的教学不仅要求学生 掌握长方体的特征,而且应该帮
助学生建立初步的空间形体观念。
2、教学目标:根据教学内容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在知识技能方面:使学生认识长方体并掌握其特征。
在能力训练方面: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及空间想象能力,帮
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
在情感态度方面:让学生在实际的操作中体会“实践第一”的观
点,享受成功的喜悦。
3、教材重、难点:
重点:认识长方体的特征。
难点:建立长方体的空间观念。
二、说学生
五年级的学已经具备了一定的 观察、比较、综合的能力。学生有
了较强的自信心和强烈的表现欲望,为学生自主学习创造了条件。
三、说教学方法
整个教学过程在教师的引导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人作用,教学中向学生提供更广更宽的操作、思维的空间,让他们有充分展示自己
.


.
的机会。通过让学生看一看、摸一摸、数一数、做一做等实践活动,
逐步认识长方体的特征,使 学生成为认识活动的主人。
四、说教学过程:根据以上各方面的特点,我想通过以下四个环
节来完成教学。

( 一)温故布新、创设情境


先复习了学过的图形,从中认识到立体图形。 俗话讲:“好的开始
是成功的一半”。一节课开始时学生的状态便为本节课定下了基调。
每个学 生都有强烈的自我表现欲望,以提问调动学生积极性,自由发
言举出日常生活中见过的长方体。为新课作 好铺垫。考虑学生对于面、
棱、顶点的认识有困难,因此引导学生初步感知长方体的面、棱、顶
点,为进一步探讨长方体的特征奠定基础。

(二)自主探究、合作学习
1 、探讨长方体的面、棱和顶点的特征:让学生先自己结合手中长
方体形状的物体完成导学案(一) 考虑 学生直接填写长方体的特征表
有困难,先让学生完成我们能发现:其实问题和长方体的特征表相近,只是这里没有涉及相对的面、相对的棱。同时也为小组合作完成长方
体的特征表打下基础。
2、探讨长方体棱的特征是难点:让学生在小组中完成,同时给
每组准备了3种不同颜色、不 同长度的小棒,每种颜色长度相等各四
根,8个顶点。在拼摆前先让学生给小棒分类,为给为长方体的棱 分
类打下基础。学生提供一个操作、思维的空间。学生利用拼出的长方
体,这样能较好地理解、 掌握长方体的棱和顶点的特征。
3、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学生通过自学课本了解,长方体
.


.
的长宽高根据长方体所方放位置的不同而改变,相交于每个顶点的三
条棱的长度都可以叫做长、宽、高 。
4、认识透视立体图形:让学生观察讲台上的长方体纸盒,围绕
“最多可以看到几 个面”展开讨论,引导学生不定位观察、定位观察
逐步抽象得出,看到的面用实线表示,看不到的面用虚 线表示,帮助
学生建立空间形体观念。这样的设计可以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使学
生不但知其然 ,而且知其所以然。从而有效地突破了教材难点。
(三)成果展示、演讲交流
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展示导学案。师生共同理解问题,加深理解。
(四)归纳总结、提升拓展
引导学生简要回顾本节课的学习过程,深化对长方体特征的认识
过程。拓展:方形西瓜,学知识 的用途。
你有哪些收获?”“你想提醒同学们什么?”等语言,让学生感到自
己才是学习的主人。
(五)反馈训练、布置预习
学生完成练习案
预习:正方体的特征
《分数的意义》教案设计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结合具体情境理解单位“1”的含义和分数的意义。
过程与方法:通过合作,交 流,动手操作,理解单位“1”和分数的意义,
培养学生抽象思维和归纳概括的能力。
情感、 态度价值观: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在
具体的数学活动中获得学数学,用数 学的乐趣。
教学重点:理解单位“1”与分数的意义。
.


.
教学难点:理解把许多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看作单位“1”
三、教材分析
这节课是 五年级下册《校园科技周——分数的意义和性质》信息窗1《船模
试航,航模放飞》P9-13。这节课 的教学内容较为抽象,对学生有一定难度,尤
其是对单位“1”的理解。学生更喜欢学习较为直观,形象 的知识,所以在对学
生教学时,需要将抽象的知识与形象的场景相结合,这样不仅提高学生的兴趣,也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
四、教学方法:
按照课程标准要求,这节课我将引导学生主 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
证、推理与交流,“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成为学生学习数学 的重要
方式。与此同时,我将结合实际,合理选择教学资源,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
决实际问 题的能力,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充分激活学生
的原有认知,促进方法迁移。
五、教学思路及设计理念
1、在情境中引入
教学中,我直接引入新课,提出“三年 级对我们已初步认识了分数,你能说
出一个分数来吗?这个分数是怎么得到的?” 复习导入是为了了解并做到尊重
孩子的知识基础,然后引出本节课要研究的内容。
2、在操作中感知
教学时,我让学生帮我分苹果,用这种方式对刚才各个小组的操作和汇报进
行总结,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思考,学生惊奇地发现14可以是一个物体的14,
也可以是一些物 体的14。我就顺势告诉学生这上面例子中的一个物体,一些物
.


.
体都可以看作一个整体,把一个整体平均分成4份,表示这样的一份就用分数
14表示。这也是对教材 中小精灵提出的说明14的含义的一个完整概括。
3、在交流中内化
我结合前面的引入材料 让学生把对“一个整体”的认识延伸到生活中去。提
出“我们身边还可以把什么看作一个整体?把它平均 分后,可以表示哪一个分
数?”我开始引导孩子们做这件事,从四分之一到几分之一,从分子是1到分子
是几,引导他们尝试用单位1来表达这些分数的意义。这让学生感受到分数与生
活的联系,体验 到了生活的数学,也为理解分数意义奠定了基础。
4、在练习中发展
概念的形成是一个由个 别到一般的过程,而概念的运用则是一个由一般到个
别的过程,通过运用概念解决实际问题,可以加深、 丰富、巩固学生对数学概念
的掌握,也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在设计练习时我也是分层次、有梯 度
来设计练习。
六、教学过程:
(一)回顾旧知,导入新课。
前面我们 已经学习了分数的初步认识,对于分数你已经知道哪些知识?举例
说出分数的各部分名称,联系实际说出 分数表示的意义。
【学生活动】
思考并回答
【教师活动】
对于分数还想了解的知识,进而导入新课。
(由旧知引入,既为新知的学习铺路搭桥,又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


.
(二)合作探究,构建新知
1、初步感知。
【教师活动】
出示情境图1“船模试航”。
同学们,请你仔细观察这幅图,从图中你能发现哪些数学信息?提出什么数
学问题?
教师引导学生提出:5只航模平均分给5个同学,每个同学分得的航模数占
总数的几分之几?
【学生活动】
以小组为单位,利用画有5只船模的题卡分一分,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想法,最后在全班进行交流。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分组活
动时,教师参与到学 生的小组学习。
然后在全班进行交流。全班交流时,教师适时引领:把5只船模看作一个整
体 ,平均分成5份,1份占这个整体的15。
在学习15的基础上,老师可以继续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如 两个同学分得的
航模数占总数的几分之几,3个同学呢?
2、深入探究
【教师活动】
出示情境图2“航模放飞”
同学们,航模要放飞了,我们一起去看看 吧。请你观察这幅图,根据图中的
这些信息,你又能提出哪些与分数有关的问题?
【学生活动】
.


.
学生提出问题,教师适时梳理。
如:一小队每组放飞的飞机架数占本小队飞机总数的几分之几?二小队呢?
学生利用手中的学 具摆一摆、分一分,分别解决“一小队每组放飞的飞机架
数占本小队飞机总数的几分之几?二小队呢?”
解决第一个问题:学生分组学习,教师要参与学生的小组活动中。
全班交流时,学生先利用4 个飞机模型动手摆一摆,可能会出现12、24
两个答案。然后全班进行交流、辩析、补充,得出结论。 教师适时引领:每份是
2架飞机,为什么说是占这个整体的12呢?
【教师活动】
通过摆模型得到第一问题的结论:把4架飞机看作一个整体,平均分成2
份,每份占这个整体的12。
课件演示将4架飞机平均分的过程,并板书结论。
解决第二个问题
【学生活动】
先让学生交流自己的答案;再组织学生动手操作验证,并参与学生的学习活
动;全班交流时,适 时点拨:“每份是2架飞机,为什么占总数的13呢?”。从
而引导学生得出结论。
3、观察比较
【教师活动】
请同学们观察我们所得到的分数,你还有什么疑问吗?
引导学生质疑:两个小队每组放飞的都是2架飞机,为什么表示出来的分数
却不一样呢?
.


.
【学生活动】
学生进行观察比较,同桌讨论,全班交流得到结论。
通过对两个小队飞机放飞情况的比较,得 到:将一个整体平均分成的份数不
一样,表示出来的分数也不一样。所以同样是2架飞机,表示出的分数 一个是
12,一个是13。
4、拓展应用
【教师活动】【百度】图片
【教师活动】
想一想,还可以把什么看作一个整体?可以利用老师提供的材料,也可以自己找材料,动手分分看,你能得到哪些分数?是怎样得到的?
【学生活动】
学生动手操 作,可以利用教师提供的材料(1张长方形纸片、8根小棒、长
1米的绳子),也可以自己找材料,得到 不同的分数。
交流:你利用什么材料,得到一个什么分数,你是怎样得到的?
总结:把一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这样的一份或几份可以用分数来表示。
5、总结概括
【教师活动】
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许多个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都可以用自然数1
来表示,通常把它叫做单位“1”。
【学生活动】
举例还可以把哪些量看作单位“1”?并区分单位“1”与自然数1的不同。
结合操作过程,讨论、交流、总结分数的意义。引导学生总结概括分数的意
.


.
义。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的一份或几份的数,叫做分数。
6、看书质疑。
【学生活动】
阅读67—69页,质疑问难。
【教师活动】
教师巡视,解答学生困惑、疑难问题。
习题巩固:【百度】图片
(三)巧设练习,深化理解
【学生活动】
1.自主练习1、2。
2.涂色部分能用分数表示吗?(课件出示)
3.游戏:“取糖果”。学生按要求取糖果:盒 子里有11块糖,取出总数的211;
取出剩下的19;再取出剩下的14;如果取出2块,是取出了剩 下的几分之
几?……
独立完成,进行交流。
(数学只有在生活中才能赋予活力与灵 性。练习的设计充分体现这一点。通
过形式多样的练习,既激发了学生的练习兴趣,又能让学生通过多样 的练习,进
一步理解分数的意义。)
(四)教学反思
这节课的教学,我在充分调动 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的基础上,能用学
生自主学习、提出问题、讨论交流、解决问题的方式来组织 教学活动,充分体现
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学得生动、活泼,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得到充分发.


.
挥。另外,多媒体网络课件的使用更加深了学生对本课的理解和掌握。
说课稿《通分》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上午好!
我说课的课题是:《通分》,是青岛版小学数学五 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信
息窗口1的教学内容。是基于学生已经学习了分数的基本性质和求几
个数的 最小公倍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本节课的内容是比较异分母分数的比较大小和计算异分母分数
加减法以及分数四则运算的基础。
基于对教材的分析以及五年级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学生的接
受能力,我确立了一下教学目标:
1、 使学生认识通分的意义,理解和掌握通分的方法,学会把两个分
数通分,能通过通分比较 异分母分数的大小。
2、 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归纳等思维能力。
为了使学生能比较顺利地达到教学目标,我确定了本课的教学重
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通分的意义,掌握通分的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通分的算理以及通分的关键:找准分母的最小公倍数
作公分母。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采用多媒体课件和实物投影仪辅
助教学。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教材内容, 我采用启发式、探究式、
开放式的教学策略,放手让学生运用知识迁移、合作交流、分析比较、
.


.
验证归纳等学习方法,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
通过本节课 的学习,对学生进行学法的指导。使学生学会联系旧知识
解决新问题,通过对操作演示的观察、分析,自 己总结归纳出通分的
意义和方法,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探究。
根据教材特点和情景串的教学法的流程,我设计了一下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设计:
1、 通分是在求几个数的最小公倍数和分数的基本性质的基础上
学习的,因此,在新授前我 先安排了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和分数的
基本性质的复习。大约5分钟
复习第(1)题
求每一组数的最小公倍数
5和12 7和8 9和18
让学生回忆了两个数是互质关系、倍数关系和一般关系时怎样求它们
的最小公倍数;
复习第(2)题
25=?20=12?
先让学生填空,再说一下这样填的根据,为通分过程打好基础。这两
题都分散了教学中的难点;
出示图片引入新课:
让学生观察图片提出问题并确定所要研究的学习的问题 2分钟
设置悬念怎样进行37和25比较大小呢?
学生自主探索比较的方法
.


.
小组交流汇报比较的方法
教师完全可以预见学生的比较方法1、分数化成小数 2、变成分子
相同的分数 3、变成分母相同的分数
让学生进行鉴别哪一种方法最科学,从而引出通分的概念 此时教师
要进行板书。
以上环节大约需要10分钟
教学34和56的通分
根据学生的通分结果让学生进行比较,得出结论:用最小公倍数做分
母最简单。从而实现了算法的优化 。
这个环节大约需要5分钟
学生在学习了以上知识后,自主完成35和415的通分 2分钟
巩固练习
62页自主练习1、2、3 大约需要15分钟
总结提升 评价自我 大约2分钟
对上面学习的知识,教师引导学生作一次归纳总结,让
学生明确要求圆 周长时,必须设法求得圆的直径或半径。这
样使学生对求圆周长有明确的认识,进一步深化重点。以上< br>就是我对本节课粗浅的预设,还敬请各位老师提出宝贵意
见。




.


.



2、(1)在教 学例1时,我先通过题中具体的分数,引出异分母分数
的概念,再引导启发学生把 和 化 成分母相同的分数,公共的
分母必须是6和9的公倍数,从而引出了公分母的概念,再引导学生
思考:为了计算简便,取哪一个公倍数作公分母,然后出示了通分的
关键。
(2)在教学通分 过程时,我重点是解决对照公分母思考把原来的分
母和分子要同时乘以几,引导学生想:公分母是原来分 母的几倍,原
来分数的分母和分子要同时乘以几。为了帮助学生真正理解通分的道
理,我借助教 材上图形的直观,采用抽拉投影片演示,取得了较好的
效果。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对照板书自己总结归 纳出通分的意义和
方法。
在教学例1后,我就指导学生练习练习十九第2题和练一练1,有利
于进一步巩固通分的道理和通分的方法 。
(3)在教学例2时,我着重引导学生想应该先通 分再比较异分母分
数的大小。有了例1的教学通分的过程,学生已有能力解决,所以我
让学生直 接口答,没有作过多的追问,而且例2的最后一步的关系符
号由学生自己填写,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
3、教学例2后,就进入了巩固练习阶段。通分的关键是找到分母的
最小公倍数作公分母,因此 我首先安排了练习十九第1题:很快说出
.


.
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然后练习了练习十九的第四题提高了学生的辨
别能力,防止通分的两种错误类型。

《同分母分数加减混合运算》说课稿
一、说教材
《同分母分数加减法》是义务教 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青岛)版
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剪纸中的数学》的内容。我所讲的是第 一课时,本节内容
是在学生充分理解了分数的意义、分数单位、分数的基本性质和最大公因数的基
础上进行学习的。分数的加法和减法是数学运算的重要基础知识之一,能否熟练
掌握分数加减法的计算 方法是评价学生是否拥有良好的计算能力、拥有良好的数
感的一项重要尺度,而同分母分数的加减运算又 是其中最基础的部分。
基于以上几点,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订为以下几点: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1、理解分数加法的意义,掌握同分母分数加法的算理和计算方法。
2、结合情境,了解最简分数和约分的意义,掌握约分的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在动手操作中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增强数学体验意识。
.


.
2、通过分组讨论,能与他人交流自己的思维过程和结果。同时归纳总结出
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 一般方法。、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引导学生认识知识间的必然联系,培养类推能力和 思维灵活性,激发学生的
学习兴趣,增强对数学学习的信心,发展学生的数学素养。
重难点: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理解分数加、减法的意义,正确计算比较简单的同分母
分数加减法,掌握约 分的方法。
难点是:掌握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和计算方法,能很快看出分子、分母
的公因 数,并能够准确判断约分的结果是不是最简分数。
二、教法、学法
教学活动是师生互动、交 往的过程,传统的教将让位于学生的学,学生才是
学习的主人,一切只有从学生出发,才能有效的促进教 学,才能有效的促进学生
的发展。本课教学我将努力为学生创造一个自主、探索的空间,通过让学生动手
折、剪、观察、计算小组合作交流总结的方法,共同探索出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
法则,教学中尽 量让学生交流总结,使学生学会利用旧知识构建新知的方法,合
作探究的方法,调动学生主动探索的积极 性。
三、说教学过程
.


.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激趣导入:同学们喜欢剪纸吗?请欣赏老师搜索的几幅剪纸作品。(播
放学生作品),感觉 怎么样?是不是挺棒的,我相信你们在这节课的表现也同样
会是很棒的。这样导入,直接激发了学生的学 习兴趣,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寻找出数学信息:“鲤鱼剪纸”的作品数量占了全部作品的1 8,“蝴
蝶剪纸”的作品数量占了全部作品的38,通过信息复习分数单位,为学习新知
做好铺 垫。这里板书:同分母分数
3、引导学生根据信息提出问题:“鲤鱼剪纸”的作品数量和“蝴蝶剪纸”
的作品数量一共占了总数的几分之几?
二、合作探究,获取新知
“鲤鱼剪纸”的作 品数量占了全部作品的18,“蝴蝶剪纸”的作品数量占
了全部作品的38,“鲤鱼剪纸”的作品数量和 “蝴蝶剪纸”的作品数量一共占
了总数的几分之几?
(一)独立思考,自主探究
怎样列式?为什么用加法?你是怎样想的?揭示分数加法的意义。
设计意图:根据学生所提问 题板书整理,指出本节课着重研究分数相加的问
题,其中,列式的根据可以是加法的意义,也可以是学过 的关系式,如果学生的
回答有涉及到加法的意义,教学时可以顺势揭示分数加法的意义。问题意识是培< br>.


.
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有效途径,而且,由学生自己提出的问题,能 激发学习兴趣,
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
(二)合作交流,探索算法
1、应该怎样计算?
(1)先独立思考,再小组交流,想想看,有没有不同的方法?
(2)实在想不出办法的,可以看看课前准备的材料,关于18和38的纸
条。
[设 计意图]在实际生活中,当我们遇到一个新问题需要解决时,一般不会有
人告诉我们应该怎么做,需要我 们调动自身的经验或选择合适的途径(如:找人
请教,尝试摸索等)去探究,因此,从寻找贴近学生的“ 最近发展区”考虑,我
设计了这一环节。同时这也符合课标中提出的“人人在数学方面得到不同的发展”
这一理念。另外,考虑到学生原有知识掌握程度的差异,特别让学习有困难的学
生利用准备的材 料思考做法。
2、根据学生汇报整理出
方法一:动手操作,折纸的方法,得出18加38=48,这是动手操作法。
方法二:用画图的方法直观得出18+38=48 小结:图示法
方法三:1个18加上3个18等于4个18,出就是48
小结:这是分数组成法
.


.
方法四:18=0.125,38=0.375,0.125 +0.375=0.5,也就是18,小结:
这是转化法
方法五:18+38=1+38=4 8,在前面某一方法的基础上,观察得出:分子
相加,分母不变。
3、让学生说说自己喜欢哪种方法,为什么?
引导学生得出:图示法直观明了,但分母较大时 比较麻烦;分数组成法要用
文字叙述,出比较麻烦;转化法不能适用于任意的分数。唯有第五种方法既简 便,
又适用,易于操作。由此揭示出同分母分数的加法法则。这里板书法则。
[设计意图]多 样化的算法可以拓宽学生思维,独特的思路可以张扬学生个
性,但我们还应明确肯定思维优化的必要性, 不能只停留在对不同方法数量的追
求上,尽可能地通过不同方法的比较,帮助学生根据不同的背景选择不 同的方法,
做到算法的优化。
4、规范计算过程
比较刚才得出的计算结果,48、12,哪种计算结果更简洁?
借助直观图,学生感受到48就是12,体会用最简分数表示结果合理性和
简约性。
5、总结法则
.


.
同分母分数加法是怎么计算?能用自己的话来总结同分母分数加法的计算
方法吗?
总结得出:同分母分数相加,分母不变,分子相加。
6、闭上眼睛想一想,计算方法是怎样的?计算结果要注意些什么?
计算结果能化简的,要化成最简单的分数。
7、同桌互相出题考对方。谁能出几道类似的题来考考你的同学?请同学说
说计算过程和想法。
[设计意图]这里出什么问题,想考谁,由出题的学生指定,并在评讲的过程
中强调对照法则。 让学生经历探索同分母分数、加法法则的过程,体验成功的快
乐。
8、讲解最简分数
(1)像12、18、38、34……这样,分子和分母只有公因数1的分数,
叫做最简分数。
(2)结合实例,巩固认识
1、说出一个最简分数,任意说,在说的过程中,消化所学知识。
2、判断336、68是不是最简分数?
(三)、巩固练习,拓展应用
.


.
1、第一关:必答题,同分母分数相加的题目
29+49 59+49 310+910
2、第二关:抢答题
(1)分母是8的所有最简分数有( )
(2)512和615都是最简分数吗?
3、第三关:智力陷阱
张玲和陈静都 喜欢课外阅读。张玲一天看了《皮皮鲁和鲁西西外传》的12,
陈静一天看了《蓝猫3000问》的12 。两人一天共看完了12+12=22=1(本)。
你认为对吗?为什么?
[设计意图]这道 题既可加深学生对分数意义中单位“1”的理解,又可对以
后学习分数乘除应用题作铺垫。练习题设计的 目的是为了巩固。
练习题的设计的目的是为了巩固所学知识,提高本课目标达成率,其次发散
学生思维,提高学生素质,培养学生能力,因此对于本课练习题的设计要求是有
一定的针对性、层次性、 由简到难、步步提升 。
(四)最后回顾反思总结提升:课堂总结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起着
画龙点睛的作用,这节课我采用问话的形式总结:同学们,这节课你们上得高兴
吗?谁来说说你 有哪些收获?这样设计的意图是:师生共同小结,既体现了师为
.


.
主导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又让学生愉快地回顾整个教学过程,多方面进行小结,
提升成功的意义,满 足学生成功的欲望。
五、板书设计
板书的设计本着突出本课重点,突破本课难点,让学生对 本课知识一目了然
的目的,同时又要起到一个系统归纳的作用。
板书:
同分母分数加减法

同分母分数相加,分母不变,分子相加
最简分数:分子分母只有公因数1的分数
最后我将用一句话来总结本课:
数学与我 们的生活是有着密切的联系的,希望同学们能留心身边的数学问题,做
生活的有心人
单纯的课本 内容,并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通过补充,达到内容的完善
教育之通病是教用脑的人不用手,不教用 手的人用脑,所以一无所能。教育革命的对策是手脑联盟,结果是手与脑的力量都可以大到不可思议。


.

西南大学研究生分数线-辞职用什么理由


奥特加-南京林业大学分数线


有哲理的文章-春节日记100字


执业药师分数线-承受作文


应用文写作-周末祝福短信


三十六大-树精灵


美丽中国梦-中秋祝语


北京邮电世纪学院-个人简历表格填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