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构词的转类法与英汉翻译词类转化法

别妄想泡我
707次浏览
2020年08月15日 05:36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法国驻华大使馆-包钢一中


温州大学
本科毕业设计(论文)
文献综述




题 目
英语构词的转类法与英汉翻译词类转化法
Comparison between Conversion in
English Word Formation and Translation


专 业
学生姓名
指导教师
完成日期
英语
Jerry Joel
Licia Wong
班 级
学 号
职 称
03英本6班
03046666
讲师
2007年1月18日




温州大学教学部制


英语构词转类法与英汉翻译
词类转化法的文献综述
v
在由于英语构词法和英汉翻译理论与实践中,都会提到一 种方法,即转类法
词类转换法(conversion)。在英语构词法中,转类法是一种词汇扩大的重 要方
法和途径,能都转变词汇句法功能。在现代英语中,词类有一种词类转换成另一
种词类似乎 更加便捷,因此而有着普遍的存在。而在英汉翻译的实践过程中,一
些句子可以逐字对译,有些句子则不 然。在这些句子中,有些词就需要词类转换,
使译文通顺自然,并传达出原文的准确意思。
英语构词法中的转类法(conversion)
在英语发展的历史长河里,由于大部分词汇 的词尾屈折变化的基本消失,衍
生出一种新的构词法――转类法。这种方法成为现代英语构词方法中最为 简便和
有效的途径。它不改变词的形态,只是使词从一种词类转换为另一种词类,从而
使词具有 新的意义和作用,成为一个新词,这种构词法叫做转类法(conversion)。
这种构词法的特点 是无须借助词缀即可实现词类的转换(陆国强,1999:21)。
因此,这种构词法又被成为零位后缀 法(derivation by zero suffix),简称“零
位派生法”(zero derivation),如fax(传真)可以由名词不加任何形式变化直接
转化为动词to fax(发传真)。
在英语构词法中,转类法的几种突出表现包括:名词定语(noun attribute),
如danger zone(危险区域),depth charge(深水炸弹);recipient country(受
援国);名词转化为动词,如名词traget(目标)转化为动词to target(把„„作
为目标),名词brainstorm(献策攻关)转换为动词to brainstorm(集中个人的
智慧猛攻);动词转化为名词,如laugh动词转化为名词a laugh;形容词转化名
词,如the poor, the rich, the riduculous, the condemned。
英语词汇中的简单词大多能够进行词类转化 ,如多数的单音节名词都有着与
它形式相同的动词,如:chase n. →to chase v.; sight n. →to sight v.;
search n. →to search v.等等。而真正意义上的派生词(derivatives)通常不
能进行转类,因为 派生词中已具有了明确表示词类的词缀。复合词(compounds)
转类的情况比派生词多。复合词 通常由两个单音节的词复合而成,如:spotlignt
n. →to spotlight v.(聚光灯照射;使醒目突出);blacklist n. →to blacklist
v. (把„„列入黑名单);to break down → breakdown(崩溃);to stand still
→ standstill(停顿)等都是由名词转化为动词或者由动词词组转化为名词。转
类法被认为是英语构词中构词能力最强的方法之一。不论是什么词类的词汇,都
有相当的一部分 可以进行转类而产生新词汇。
英汉翻译中的词类转换(conversion)
翻译的实质是将一种语言转换成另一种语言,其目的在于把源语(Source
Language)的全部信息准确地转换成译入语(Target Language),同时取得最 大限
度的等值效果。英汉两种语言属于不同的语系,两种语言的文字、词汇、语法以
及表达方式 都有着各自的形式和特点,在语言结构和表现手段上存在巨大差异。
因此,在英汉翻译过程中,按照原文 的词类对号入座地逐词对译,往往会使译文
生硬别扭,带有“翻译腔”(translationese )。所以,有些情况下为了使译文更


加符合汉语的表达习惯和规律,在忠实于原文的前提 下,必须把词类适当地加以
转换,才能使译文通顺自然,流畅得体。
词类转换(conver sion)是翻译中常用的处理方法。词类转换指在翻译实际
过程中,将源语的某类词转换成译入语的另 一类词。(林煌天1998:104)词类的
转换,目的在于超脱源语的语言形式,使译入语既能够忠实 地传达原文的内容,
又符合译入语的语法和修辞习惯。如在英汉、法汉翻译中,由于不同的语言在词汇的构成和使用习惯上都有很大的不同,进行逐词对译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因
此,灵活地进行词类 转换,就显得十分必要。从理论上讲,只要是出于表达的需
要,任何的词类转换都是允许的。在英语的学 习过程中,英语学习者被要求掌握
把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介词、连接词、代词等词类分得清清楚 楚的能力。
这对于一个英语学习者来说,本该是一个长处,但在英汉翻译时过分强调词类的
概念 就可能成为译者的障碍。因为英汉翻译是英语和汉语两种语言之间的转换,
在英语里可以用一个名词表达 的概念,翻译成汉语也许可用一个动词来表达,也
可能是可以并且只能用一个动词来表达。英汉翻译中的 词类转换法就是把源语
(Source Language)中的某种词类,转换成译入语(Target Language)中的另外一
种词 类来表达的翻译方法。英语词类的分类大体上可以分为10类,而汉语词类大
体上可以分为12类。
英语词类 汉语词类
Noun 名词
Verb 动词
Adjective 形容词
Adverb 副词
Numeral 数词
Pronoun 代词
Preposition 介词(前置词)
Conjunction 连词
Article ××
×× 量词
×× 助词
×× 语气词
Interjection 叹词
在翻 译实践中,使用词类转换这一翻译技巧和方法的目的主要是避免照搬原
文结构而造成译文晦涩难懂,是译 文语句流畅、清晰明确、合乎语法规范和语言
习惯、便于理解。所以,译者应以忠实反映原文的内在实质 为前提,以符合译入
语语法规范和语言习惯为依据,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因地制宜的使用这种翻译方法。英汉翻译中常见的词类转换现象有:表示动词动作的名词,动名词,动宾结构
转换成动词或形容 词;介词转换成动词或副词;动词转换成名词或形容词;形容词
转换为副词等等。
虽然在英语 和汉语两种语言当中名词的使用量都是首屈一指的,但这两种语
言在名词的使用上也保持了各自的特点。 从语法结构角度来说,在通常被称为“结
构语言”的英语当中,一个句子往往只有一个谓语动词,因此名 词用的更多一些;
而在通常被称为“逻辑英语”的汉语当中,一个句子往往可以连用几个动词或动词词组,因此动词用的更多一些。从构词法(Word Formation)上说,有相当数量的
英语的名词是有动词派生而成的(例:settle→ settlement, retrieve→


retrieval),如同行词(例: research既是名词又是动词)或是同源词(例:sight
和see)。基于上述原因,有许多 英语名词在翻译过程中可以转换成汉语中的动词,
翻译工作者可以根据具体文本和情况酌情处理实行灵活 的词类转换。
英汉翻译也是存在动词转换为名词的过程。例:They have been victimized by
the experiments. [译文]它们成了试验的牺牲品。 其中,“victimize”是有名词
victim派生而来的,因此在翻译过程中转换成了汉语中的 名词,同时为了保持句
子结构完整性,在译文中增补了相应的动词。这种现象从构词法的角度来说,是< br>因为在英语历史的发展过程中,有着一定数量的动词是有名词派生或者转类而来
的。在翻译这些词 汇的过程中,翻译工作者往往难以找到相应的汉语动词,因此
就有了把该种动词还原成名词的必要。
英语构词转类法与英汉翻译词类转化法的对比
语言是一个无限生成的系统,翻译的目的就是将 原文的意思准确地在译入语
中转达。按照美国翻译理论家奈达(Eugene A. Nida)的功能对等(functional
equivalence)的观点(奈达,2003: 14),译入语要在语言的功能上与原文对等,
而不是在语言的形式上和原文对应。在奈达看来,翻译就 是要在译入语中以最自
然的方式重现原文中的信息,首先是重现意义,然后才是风格(Nida 2003:12)。
最好的翻译就是应该读起来不像翻译。要让原文(Source Language)和译入语
(Target Language)对等,让译入语自然流畅,就必须突 破原文语言结构对翻译
工作者的束缚。也就是说,翻译所追求的并不是语言的对等,而是语言功能的对< br>等。奈达的理论给让翻译事业走入了柳暗花明的境界。所以,翻译的过程就是原
文信息传达的过程 ,只要能够真实地传达出原文的信息,是否注重语言词汇的词
类变化也就显得不那么重要了。但是,对于 两种语言在遣词造句方面的相似性和
差异的深入认识,有助于翻译工作者准确地完成传达原文信息的使命 。
英语构词的转类法与英汉翻译中的词类转化法都是语言现象。英语构词中的
转类现象较为普 遍,因而产生了相当数量的转类语;而在英汉翻译的中,适时地
运用词类转化法可以生成自然的译文。两 种转类法词类转换法(conversion)都
是根据句子和表达的需求,在不改变词汇的基本意义的 基础上,不通过任何词形
变化方式,选择需要的词性的方法。
当前研究存在的问题

在当前的研究中,对于英语构词法中的转类法(conversion)在各种教材和专
著里有 着较为详细的论述和说明;在各种教程、教科书和专著里对于英汉翻译中
的词类转化法(convers ion)也有详细的描述,但是对于两者的比较分析却凤毛麟
角。很少有研究人员从词汇学角度探讨和研 究了翻译中的词类转换。此外,对于
翻译中的词类转换的理论基础描述也存在着一定的空白。

作者拟解决问题
英语构词中的转类法和英汉翻译中的转类法是否存在着一定的联系?翻译实践中是否应该考虑两种语言的构词特征,灵活地运用词类转换法?本选题研究
对英语构词中的转类 法与英汉翻译中的词类转换法进行对比分析,探寻两者的关
系和特征。以期能够为英语学习者和翻译人员 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帮助。


参考文献:
[1] Bauer, Laurie. English Word-Formation [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3.
[2] Dalgish, G. M. Webster’s Dictionary of American English [M]. New York:
Random House, 1997.
[3] Nida, Eugene A. and Taber, Charles R. The Practice and Theory of Translation
[M]. Leiden: Brill Academic Publishers, 2003
[4] Nida, Eugene A. Language, Culture and Translating [M].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1993.
[5] 林煌天. 中国翻译词典[M].武汉 : 湖北教育出版社,1998.
[6] 陆国强. 现代英语词汇学[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
[7] 罗阿祥. 英汉翻译中的词类转换[DBOL]. 中国知网,2001.
[8] 王蕾. 英语构词转类法与英汉翻译词汇转译法[J]. 上海翻译,2006 (3).
[9] 汪榕培, 卢晓娟. 英语词汇学教程[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10] 谢建国. 英语翻译[M].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
[11] 许建平. 英汉互译实践与技巧[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0.
[12] 叶子南. 高级英汉翻译理论与实践[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
[13] 杨琦. 英译汉翻译技巧之词类转换法[J]. 西南科技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
学版), 2003,(4).
[14] 章振邦. 新编英语语法教程[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15] 张培基. 英汉翻译教程[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3.
[16] 张春柏. 英汉汉英翻译教程[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17]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装备部军事训练教材编辑工作委员会. 科技英语翻译
实用教程[M]. 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3.

天津商业大学就业网-出国定居


美国政治避难-教师节名言


浙江省计算机二级考试-给导师发邮件格式


山西金融职业学院-空城计读后感


安徽会计考试-入党宣誓仪式主持词


山东艺术学院招生简章-用不是而是造句


加盟连锁店合同-杜拉斯经典语录


常用英语900句-工作总结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