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英语语用失误的言语行为类型分析

玛丽莲梦兔
940次浏览
2020年08月15日 05:46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河北广播电视大学-元帅排名


中国人英语语用失误的言语行为类型分析
暨南大学珠海学院外语系 付永钢
摘 要:美国分析哲学家J. R. Searle及其他学者的言语行为理论对分析跨文化交际中出现 的
语用失误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根据言语行为理论,我们可以从四个方面来探讨中英跨文化交际
过程中出现的语用问题,即发话,命题,施事,取效.当与外国人交际的中国人没有按正确的方式
说话时 ,就意味着由这句话实施的某一言语行为或言语行为的某一方面出了问题,话语就无法
正确地实施发话, 命题,施事和 或取效行为,也就无法正常地发挥作用.就施事行为而言,语用
失误可能导致言语行为 的大类不同,小类不同或只是施为力不同.语言语用和社会语用失误在
言语行为方面具有各自的特征.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 语用失误 言语行为 分类
美国分析哲学家J. R. Searle批判地继承了其英国导师J. L. Austin的言语行为理论,在《言语
行为:语言 哲学论》(1969)和《表述和意义:言语行为研究》(1979)等著述中,对这一理论进行
了修正 ,并对言语行为重新分类,提出了间接言语行为(indirect speech act)的概念,并认为言 语
行为是语言交际的基本或最小单位.虽然Searle在阐述自己的理论时主要引用的是同族人之间的交际,但这一理论对跨文化交际的研究也同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特别是间接言语行为,
字面之 力(literal force),言外之力[(non-literal) illocutionary force],主要施事行为(primary
illocutionary act),次要施事行为(secondary illocutionary act),施事目的 要旨(illocutionary
point)等概念 ](Searle,1979:1-57) 对跨文化交际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具有很强的解释力.因此,
在充分理解言语行为理论的基础上,本文拟将 其运用于分析跨文化交际的实践,尝试从新的角
度探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出现的言语失误.
1. 言语行为理论例析
首先,我们以两个例句来说明Searle的言语行为理论中几个关键的概念.
例1:Can you turn down the radio
例2:The paths in the mountain are a maze.
根据Searle的言语行为理论,在说这两句话时,牵 涉到四种言语行为.发出这两个句子的音是
发话行为act);这两个句子中语言的指称(refere nce)和表述(predication)被称为命题
行为在一般情况下,例1是提出一种要求,而例 2有可能是对打算进山的人
提出的警告,这就是施事行为这两句话对听者都有一定的影响,例1通常会< br>使听话人调小收音机的音量,例2则可能让听者望而却步,这是取效行为或言后行为
act)(S earle,1969:22-33). 如果对这两个句子作进一步的分析,例1是通过提问
提出了一 种要求,例2则是通过对一件事情的断言而向听者提出警告.例1的提问和例2的断
言是从句子的表面就 可以看出的言语行为,它们不是说者说这两句话时欲发出的最主要的信
息,所以被称为直接言语行为和次 要(施事)言语行为反之,例1提出要求和例2发出警告
的行为是句子表层意义下的行为,但却是说话人 发出的更重要信息的言语行为,因此被称为
间接言语行为和主要(施事)言语行为.言语行为都具有一种 施为之力,
简称语力用逻辑式F(p)表示(F表示语力,p是施事言语的命题内容).一种施事行为欲 达到的
目的被称为施事目的或施事要旨比如,例1提出要求的施事目的是要对
方为自己做事,例 2发出警告的施事目的是提醒对方或阻止对方做某事.
Searle根据言语行为的施事目的(基本条 件),表现的心理状态(真诚条件),话语和世界的关系
(先决条件)以及命题内容(命题条件)这四项 适切条件conditions)把施事行为归为五
大类,即断言行为指令行为承诺行为表情行为
和宣告行为.就Searle提出的言语行为分类,不
少学者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国外学者如Levi nson(1983),Lepore和Gulick(1991),Parret和
Verschue ren(1992),国内学者有顾曰国(1994),左思民(2000)等.左思民在Searle所分的五 大类言


语行为后增加了询问,应酬和感叹三项(2000:157). 在言语行为的每 一大类下面包括许多小类,
如指令类可分为命令,请求,指点,邀请,允许等,表情类包括感谢,祝贺, 道歉,哀悼,安慰等
(Searle,1979:14-15) .本文将主要以Searle的言语行 为理论为依据,同时参考其他学者的观点,
对中国人用英语与英语人士交际时的常见语用问题做一些分析 .
2. 语用失误的言语行为分析
2.1 发话行为方面的问题
虽然人们在说出 一句话时同时做了发话,命题和施事行为(Searle,1969:24),但话语中的问题却
可能主 要体现在某一言语行为上.跨文化交际也不例外.中国人在说英语时,可能发音不准,误
置重音,用错语 调,这些从根本上说属于发话行为方面的问题.例如,把
the nearest bank 一句中的Excuse发成 iks'kouz,将bank发成 ba:nk;又如,把sorry for
delaying the conference一句中的delaying和conference 二词的重音分别误置于第一和第二
个音节上;再如,对陌生人说这句话时未用升
调而用了降调. 我们说这些是发话行为方面的问题并不等于说它们与同一句话所实现的其他
言语行为毫不相干,因为一个 句子的任何毛病对这个句子所实施的各言语行为或多或少有一
定的影响.例如,由于发话过程中的语音语 调错误,外国人误解或听不懂你的意思,话语的命题
可能不准或发挥不了作用,就达不到你欲达到的施事 目的,当然也就很难产生你所期待的言后
行为.
2.2 命题行为方面的问题
在S earle的言语行为系统中,第二种言语行为是命题行为,它由指称和表述两个部分构成.下面
从命题 的角度看看中英跨文化交际过程中出现的英语语用失误.下面这些话语中的问题本质
上是指称的问题:
例3:We drew our conclusion on the basis of the experiment.(误用来指单数和
例4:If we read more and …you can become more confident in speaking.(指称不协调)
例5:This was a good dinner party.(晚餐或晚会结束后说恭维话时的失误)
例6:Let's invite the monitor and the chairman of the students' union to sing a song.(误指同一人)
例7:Next Friday is my birthday.(说话时为星期一,欲指下周星期五)
在例3中,第一人称复数被用来指第一人称 单数,反映了中国式的谦虚.例4中的代词you与前
面的we都是同一意义的泛指,但两个词不吻合. 例5用错了指示代词,这种情况应该用that.例
6本欲指同一人,但用了第二个the则是指不同的 人.例7所指的时间不清楚,容易引起误解.
命题的另一方面是表述.在中英跨文化交际中,造成表述 问题的因素很多,如用错谓语,时态,体
或语态;用错词序,句型;主语与谓语之间配合不当等等.下例 句子中的问题主要体现在表述方
面:
例8:I'll remain you some candies.(应为leave)
例9:Your new watch is looking pretty.(应为looks)
例10:Here allows no smoking.(应为Smoking is not allowed here或No smoking is allowed here)
例11:There have competitions challenge us.(应为There are competitions challenging us或There
are challenging competitions before us)
例12:A large amount of wood are to be used for the repair work.(应为is)
由于同一句子的命题行为和施事行为是同时 发生的,所以不可能将它们截然分开.指称与表述
方面的问题将直接影响施事行为的实施与效力.例如例 7中,由于Next Friday所指的时间不清
楚,有可能使说话者的施事行为(如邀请)难以实现 .又如,例9说者的施事行为可能是恭维,然而
句中动词look的进行体却会让听者产生一种不快的感 觉,这就大大削弱了施事行为的作用,
使交际不完美.
2.3 施事行为方面的问题


下面我们从施事行为的角度来分析中英跨文化交际过程中常常出现的言语失误.根据施事行为的分类和特点,以间接 主要言语行为为线索,对照通常情况下相同言语在相同语境中所
实施的 行为,施事行为方面常见的语用问题有三类:
1)间接言语行为大类相异
例13:Where are you going (误用来打招呼)
例14:Are you taking a walk (同上)
例15:Have you had your meal (同上)
例16:We invite you to our company again.(误用作告别时的客气话)
例17:(-- Can I have an interview with your president )
-- There may be some problem.(误用为拒绝)
在相同的语境中(即在路遇熟人时),如果英语人 士说了例13或例14这样的话,他们的主要目
的就是要从对方那里获取有关信息,直接及间接言语行为 统一,都是询问;然而,中国人误用这
两句话时的主要目的却不是获取信息,而是打招呼,间接言语行为 属于应酬类.在英语里,一般
情况下例15很可能暗示一种邀请,间接言语行为是指令兼承诺(何自然, 1999:96);而中国人却
用它来打招呼,间接言语行为也是应酬.英语本族语者说例16中的句子 时是在发出真正的邀
请,属指令兼承诺类;但中国人常常误用来表示友善或客气,间接言语行为也应归为 应酬类.英
语中用There may be some problem来回答例17括号里的问题时 一般表示真有什么问题需要
解决,但解决后事情就可以办了,直接和间接言语行为均是断言;中国人却以 这样的说法委婉
地表示拒绝,间接言语行为与直接言语行为不同,应属指令类(要求别人不做某事).
2)间接言语行为大类相同,小类相异
例18:Good night.(晚上见面时误用来打招呼)
例19:That's all right. That's O.K.(误用为打电话的告别语)
例20:Excuse me for losing your calculator.(误用来为做错的事道歉)
例21:You are too careful easy-going.(误用作赞美语)
例22:(-- Your speech was excellent.)
-- I'm ashamed to hear it.(误用来表示自谦)
Good night正确的用法与例18情形下误用时的间接 言语行为大类均为应酬,但小类不一样:
前者是见面问候语,而后者是告别语.例19中的两句话英语里 常常用于对道歉的回应,间接言
语行为的大类可归为应酬;中国人打电话将其误用作告别语时言语行为也 是应酬,所以正误用
法只是小类不同.例20中的Excuse me一般用于打听消息,打断别人的谈 话,退席,请人让路等
等,是略表歉意;它常被说英语的中国人误用来对做错的事道歉,间接言语行为小 类不同;不过,
正确和错误用法的大类都是表情.在通常情况下,例21中的句子带有一种批评的口吻, 但却常
被误用作赞美语,间接言语行为小类相反,但大类都属于断言.当英语人士说例22中的话语时,
表达的是自责,间接言语行为是表情;误用时的间接言语行为大类也是表情,但小类却不同,是
自谦.
3)间接言语行为大,小类均相同,但施为力 语力不同
例23:I have a question to ask.(学生对老师说时误用降调)
例24:Please go to the other counter.(商场服务员对顾客说时误用降调)
例25:What can I do for you (误对可能需要帮助的陌生人说)
例26:What do you want (商场服务员对顾客说)
例27:Would you mind taking me to the airport (乘客对出租车司机说时误用句式)
根据Searle的观点 ,言语的施为力或语力与命题内容的关系可表达为F(p),其中F代表语力,p
为命题内容.不难看出 ,语力是随着命题内容的变化而变化的.影响语力的具体因素包括词序,
重音,语调,停顿,语气,施为 动词等(Searle,1969:30).就例23和例24中的句子而言,误用与否其


间接言语行为大类都是指令,小类前者正误均为请求,后者正误都是指点;但由于既未用疑问
式,又未 用升调来缓和陈述句的语气,就使请求和指点的语力过强,很可能会让老师或顾客感
到不舒服.例25和 例26分别是中国人欲为陌生人提供帮助或为顾客提供服务时误用的,就间
接言语行为的大类而言,英语 中正确的用法与此处的误用都一样,属指令兼承诺,小类均为提
供帮助;但由于误用了句式,其语力大大 增强,因此会让英语为本族语的听者感到很生硬.例27
中的句子无论误用与否间接言语行为的大类都属 指令,小类可视为要求;然而,由于这里用了
Would you mind …这一形式,因此削弱了要求的语力,使其听起来过于客气,这是没有必要的.
2.4 取效行为方面的问题
最后分析一下中英跨文化交际过程中言语取效行为的差异.我们通过交际的实践得 知,言语使
用不当往往会导致其实际效果与说话人所期待的效果相异,这是因为言语的言后行为发生了< br>错位.下面五例是中国人与英语人士对话时常见的失误:
例28:(-- Would you like some coffee )
-- Well, don't trouble.(实际上想喝)
例29:(-- Hello, is Mr. Fu there, please )
-- Yes.(打电话时误用来回答对方的询问)
例30:I wish you to give me the answer.(误用来表示请求)
例31:Dr. Brown!(误用来与路遇的熟人打招呼)
例32:Nobody in here!(误用来表示禁止入内)
中国人即使想喝咖啡,但出于客气常常会避免直截了当地用yes 作答,而以类似例28的委婉形
式回答主人的好意,不过往往期待主人会坚持给他们倒咖啡.但事与愿违 ,主人很可能就此作
罢,或最多再问一声如果客人仍以类似的含糊言词作答,他们就不会再坚持.这样,说者所期待的言后行为与实际的言后之效相去甚远.例29是不少学者研究跨文化交际时
举过的 一例(Thomas,1983;王得杏,1998),回答Yes的人以为对方已经明白他她本人就是对方要找的人,但实际上这样的回答并不能使英语为本族语者清楚这一点,因为这不是他们惯常的
说法, 所以他们可能会不停地问下去.因此,话语没有实现正常的取效行为.说例30中句子的人
以为这是一个 客气的要求,对方会欣然给出答案;但这句话在英语里听起来像命令,对方听了
会产生反感,甚至会拒绝 回答问题,导致实际言后行为与所期待的取效行为完全相异.当中国
人以称呼人名的方式来打招呼时,也 期望对方以某种方式与自己打招呼,而并不一定有什么事
要告诉对方;但英语人士听后往往会误以为他们 有什么事相告,会等待下文,这就让中国人比
较尴尬 ——这就是例31所造成的问题,说者所期待的取 效行为与实际产生的言后之效出现
了脱节的现象.例32所期望的取效行为是没有人擅自进入某个地方, 但由于句子易让人误解
为这里无人因此不一定能有预期的收效.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由于语用失误, 中国人与
外国人交际时往往实施不了自己所期待的取效行为,使交际双方难以沟通,这是跨文化交际障< br>碍的最终表现.
3. 语言语用失误与社会语用失误的言语行为特征
在上一节的分析 中,所举的中国人英语语用失误主要是语言语用失误
failures),即因语言使用不当而造成的失 误;也有一部分既是语言语用失误又是社会语用失误
比如例23:不用问
句而且用降调对老师这 样说就属于语言语用问题,不懂得使用更礼貌的语言形式对老师说话
又是文化习俗即社会语用问题.又如 例27:这句话
中,用错了句式是语言语用问题,而对出租车司机表现的过分客气与社会语用有关.由于 这类
失误与语言运用的关系也比较密切,因此与相对单纯的语言语用失误的特点比较接近,所以也
是我们分析的部分.另一方面,那些主要由于不了解社会文化习俗而造成的失误(社会语用失
误)情况 有所不同.如在与英语人士交谈时动不动就问或


earn for a month 这类侵犯隐私的问题,或称呼非亲非故的人为 uncle, aunt 或 grandpa,
grandma 等等.其他的例子如 don't laugh at my small and poor house对来访的客人
说); 诸如此类的问题本质上是
由社会文化因素而不是语 言因素造成的.在正常情况下,英语为母语的人根本就不会这样说话;
换句话说,此类话语在英语中发挥 不了言语行为的正常作用,听者不是没有反应,就是误解语
意,产生反感.这类由于不了解目的语文化习 俗而造成的语用失误在言语的发话,命题,施事行
为方面往往都没有问题(如 Are you married ),但在取效行为上一般都会出现偏差,这是社会语
用失误在言语行为方面比较一致的 特征.基于这一点,社会语用失误没有被列为上一节分析的
重点.
4. 结束语
在 跨文化交际的过程中,虽然同一个句子任何一个方面的失误都对整句话的其他方面有着不
同程度的影响, 但是根据 Searle 和其他学者的理论,一定语境里的一句话语大都是由既相关
又可分别分析的部 分构成的,这些可分而视之的部分就是发话,命题,施事和取效行为.本文从
这四个方面对中国人用英语 与外国人交际时的语用失误进行的分析正是以此为依据的.这是
笔者的一种尝试,希望这一尝试不但有助 于我们深入理解言语行为理论,而且能使我们进一步
认识跨文化交际过程中出现的各种言语失误,从而为 找到预防和克服这些问题的方法提供参
考.另外,本文没有对出现各类语用失误的原因展开讨论,因为很 多研究跨文化交际的中外学
者对此已有比较详细而全面的论述.
参考文献:
, J. L., 2002, How to do Thing with Words [M].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 Eli (ed.), 2001, Culture in Language Teaching and Learning [M].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 J. L., 2001,Pragmatics: An Introduction [M].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 J. R., 1979,Expression and Meaning: Studies in the Theory of Speech Acts [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 J. R., 1969,Speech Acts: An Essay in the Philosophy of Language [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r, Dan and Wilson, Deirdre, 2001,Relevance: Communication and Cognition [M].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 A. M., 2000,English Conversation [M].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ueren, Jef, 2000,Understanding Pragmatics [M].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9.何自然, 1997,语用学与英语学习 [M].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0.胡文仲,1998,文化与交际 [C].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2.王得杏,1998,英语话语分析与跨文化交际 [M]. 北京: 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
13.左思民,2000, 汉语语用学 [M]. 郑州: 河南人民出版社.
(责任编辑:邓银燕,李元元)
付永钢,男,1958年7月生,四川梓潼人; 文学硕士, 英语副教授,暨南大学珠海学院外语系负责
人,研究生导师,留美学者.主要研究方向:英汉语对比,跨 文化交际.发表过的部分文章:大学生
英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调查与思考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路径探索源 语文化环境中跨文
化交际特点探讨国内外跨文化交际语境与跨文化交际等.地址:广东珠海市前山路20 6号


暨南大学珠海学院外语系,519070;电话:;E-mail:ffygg@
中国人英语语用失误的言语行为类型分析
Mar. 2004, Volume 2, No.3 (Serial No.6) US-China Foreign Language,ISSN 1539-8080,USA
22

督导招聘-红楼梦读后感2000字


一尺是多少厘米-教学随笔


品德与生活-理发店活动


江苏省计算机二级考试-情话宝典


南京农业大学考研-圣诞节英文介绍


依繁钢管舞-纠纷协议书


防溺水安全教育知识-企业营销策划书


全福立交桥-六项禁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