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鉴赏试卷(含答案)
美国高中留学费用-服装销售培训
高三暑期古代诗歌检测答案
一 、默写:(28)
1、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2、心非草木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
3、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4、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5、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6、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7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8、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岩扉松径长寂寥,惟有幽人自来去。
9、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
10、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11、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
12、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13、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14、野哭千家闻战伐,夷歌数处起渔樵。卧龙跃马终黄土,人事音书漫寂寥。
15、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
16、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二 、填空题:
(一)文学常识:
1、词是在________时期产生,从中唐后流行起来的一种新诗歌体。词是________的简称,就
是歌词的意思。(隋,曲
子词、诗余、长短句)
2、杜甫字________,自号____
____,是唐代著名的________主义诗人。他的“三吏”分别是《石壕吏》、《新安吏》、
_
______; 三别:《新婚别》
_______《垂老别》。(子美,少陵野老,现实,《潼关吏》,《无家别》)
3、李白字太白,
号________。他的诗歌具有________的创作风格,奇特的想像,大胆的夸张,瑰丽的意境,形成
了
的诗人风格。(青莲居士,浪漫主义,豪放浪漫。)
4、意境是诗人的主观情思与
相交融而创造出来的浑然一体的艺术境界。(客观景物)
5、第一单元我们主要学习用“
,知人论世”的方法来分析诗歌的内容和主旨,第二单元则是怎样以
“置身诗境,
”的方法来把握诗歌的意象,体会和品味诗歌特有的意境美。(以意逆志,缘景明情)
(二)诗歌鉴赏填空:
1、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这
句诗歌运用了—————手法,表达了———
———的哲理。(比喻、比兴,像往平地上倒水,水会向不
同方向流散一样,人生贵贱穷达是不一致的)
2、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这句话运用了—
———手法,表现出祠堂—————的景象,诗人————
——的情感。(以乐景抒哀情,荒凉冷漠,寂
寞凄凉并含有感物思人,追怀先哲的情怀)
3、“世事艰”暗指—————,与下文————照应,“
气如山”是————意思。“出师一表”指————(人名及
作品),表达诗人——————的感情。(
投降派把持朝政,空自许,收复失地的豪情壮志有如山岳,诸葛亮《出师
表》,以诸葛亮自况,表明至死
也不会放弃恢复中原之志)
4、“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此句表达了————————的
哲理。(生命就个体而言短暂易逝,就整个
人类而言,犹如自然江月代代相传,无穷无尽)
5
、《夜归鹿门歌》从时间上来看,写从————到————,从空间上来看,写从————到————,从实际意
义
上来看,写从————到————。(日落黄昏,月悬夜空,汉江舟行,鹿门山途,尘杂世俗,隐逸寂
寥)
6、《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吟”表示————诗歌体裁,“留别”是————意思。首段运用了
————和————
手法表现天姥山的地理位置和地势之高。第二段以————反衬现实,诗眼是———
—,表达诗人——————的情
感。(歌行体,写诗赠别,正衬,反衬,梦境,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
我不得开心颜,蔑视权贵,反抗现实)
7、《登岳阳楼》的感情基调是————(一个
词)。其中意境的转变是从————到————再到————。(悲壮,
宽阔,狭窄,开阔)
8、《将进酒》中的“将”读音——,意思——;“呼儿将出换美酒”中的“将”读音——,意思———。“钟鼓
馔玉”
的意思是————,陈王指————,“径须沽取对君酌”中“沽”的通假字是——,解释——,
“取”解释——。(qiang,
请,jiang,拿,形容富贵豪华的生活,曹植,酤,买,语助词)
三、诗歌鉴赏选择题:
1、对陆游的两首律诗的解读,不确切的一项是
A、《书愤
》诗首联抒写诗人的抗敌抱负。“气如山”为全诗的诗眼和灵魂。不仅总挈了全诗,也刻画了诗人早年的自
我形象——空怀爱国热忱,却不知世事艰辛;遥望金兵侵占的中原,愤恨之情郁积如山。
B《书》诗
颈联与首联形成对照——首联写过去,本联写现在,首联写暮年。“空自许”与“世事艰”相对应;“已
先斑”与“气如山”相对应。二联不仅仅处处对照,而且诗脉贯通,概括出诗人的整体形象。
C、“世
味”,“薄似纱”,诗句表层写世态炎凉,人情淡薄;其隐含信息,则是揭示世味薄必然直道穷的现实——
南宋小朝廷得过且过,官场风气一天坏似一天,诗人慨叹:在如此的环境中为官,会有什么作为?
D
、《临安春雨初霁》诗颈联表现了诗人百无聊赖的生活与情感世界——到了京城,不屑去结交权贵以求攀升,却独
自
待在客馆以“作草”、“分茶”消磨时光。对生活细节的这种描写,既是个人心迹的剖白,又是对污秽
的官场生活的
否定。
(B本项犯了理解错位的毛病——“已先斑”与“气如山”无论从内容或
形式的角度审视,均形不成对应关系。)
2、对这两首律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
书愤》与《临安春雨初霁》为同期诗作,但其风格与表现形式却迥乎不同。前者,情调严肃而激越,正面凸现一<
br>个“愤”字;后者,情调诙谐,在貌似轻松中流泄内心的忧愤。
B、《书愤》颔联追述25年前
的两次抗金大捷,诗人将自己的激情直接蕴藉其中,使全诗悲愤的基调透射出一抹靓丽
色彩。
C、《临安春雨初霁》表达诗人对官场生活的淡漠。“素衣莫起征尘叹”,既是自砺——绝不会坏风气的污染,又
是对
家人的安慰。
D、陆游的《书愤》与杜甫的《蜀相》有一个共同的闪光点,即诗人均联想
到了诸葛亮“出师”的伟业,借以自勉;
同时又将崇敬、仰慕之情与自己壮志难酬的苦痛熔炼在一起,分
别锤炼出尾联那样的警句。
(B本项中有的评价陷入了误区——《书愤》颔联寄寓了诗人的喜悦和欣慰
,但这种情感是曲折地显现的,并非直接
蕴藉其中。)
3、阅读下面两首诗,对这两首诗文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
登岳阳楼
杜甫 临洞庭上张丞相 孟浩然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欲济无舟辑,端居耻圣明。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A、杜诗首联破题。从“昔闻”、“今上”看,诗人触景生情,感慨颇多。
B、这两首诗的
颔联,描写角度相同,都用极简括的文字把洞庭湖水域浩瀚无际的宏伟景象特别逼真地描绘了出来。
C、杜诗的尾联转进一层,由个人的不幸遭际转向“戎马关山”的家国之痛,反映了诗人忧国忧民的博大胸怀。
D、孟诗中的“垂钓者”暗指当朝执政的人物,其实是专就张丞相而言。“羡鱼情”比喻自己想出仕的愿
望。
(B角度不同)
4、关于上面两首诗,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这两首诗的立意不同,杜诗意境宽阔宏伟,有强烈的身世之感;孟诗则委婉得体,曲折地反映了作者希望张
丞相
举荐的急切心情。
B、清人仇兆鳌认为杜诗首联“‘昔闻’、‘今上’,喜初登也”(
《杜诗详注》)。此议确也道出了诗人登临的喜悦心情。
C、有人评论这首孟诗“以望洞庭托意,不露干乞(求荐)之痕”,确实道出了这首干谒诗的妙处。
D、这两首诗的前四句都以雄浑的笔势、夸张的手法,从正面直写了洞庭湖的壮阔,但两
首诗的命意不同;杜诗饱含
着对壮丽山河的热爱和歌唱;孟诗的作者为了求仕,借洞庭波澜雄浑的气势来
象征盛唐时代的兴盛。
(B并非喜悦之情,而是一种昔日歌舞升平,如今山河残破之感。)
5、对《蜀相》这首诗中词句的解释,不恰当的一项是()
A.“蜀相”是蜀汉丞相诸葛亮。“锦官城”是成都的别称。“柏森森”即柏树茂盛的地方。
B.“映阶”二句是说祠堂内碧草空有春色,黄鹂徒有好音,却没有多少人去欣赏。
C.“频
烦”即频繁,连续。“天下计”指统一中国、兴复汉室。“两朝”指东汉和蜀汉。“开”指开创基业,“济”是渡过难关。
D.“出师”指诸葛亮出兵伐魏。“英雄”指诸葛亮和千古以来为国为民的仁人志士,也包括诗人自己。
(C两朝:刘备、刘禅父子两朝)
6.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联以设问引起,开门见山。一个“寻”字表达了诗人对诸葛亮的仰慕之情向往之意。
B.颔联由远及近,以草绿莺啼的美景衬托诸葛亮人格的清高。
C.颈联高度概括了诸葛亮一生的行事。“天下计”见匡时雄略,“老臣心”、“身先死”显报国忠诚。
D.诗的前四句写祠堂之景,后四句写丞相之事。全诗通过对历史人物的缅怀和赞颂,寄托了诗人忧心忧
国、痛感济
世无人的哀伤。
(B由近而远,以美景反衬祠堂的残破。)
7、对《登岳阳楼》诗歌意境和意蕴赏析错误的一项()
A、这首诗的意境是十分宽阔宏伟的
。颔联“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是说广阔无边的洞庭湖水,划分开吴国和楚
国的疆界,日月星辰都
象是整个地飘浮在湖水之中一般。
B、我们知道,杜甫在当时的政治生活是坎坷的,不得意的,一事无
成,昔日的抱负,今朝都成了泡影。诗歌表现出
他很消沉。
C、“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十个字,就把洞庭湖水势浩瀚无边无际的巨大形象特别逼真地描画出来了。
D、这两句诗,从表面上
看来,意境象是很简单:诗人说他在若干年前就听得人家说洞庭湖的名胜,今天居然能够登
上岳阳楼,亲
眼看到这一片山色湖光的美景
(B、不消沉)
8、对《春江花月夜》意境理解有误的()
A、这是一首著名的离情诗,描写了春天江边月夜下的美景,抒发了思妇游子的相思之情,并生发出了对
人生的哲理
性的思索。
B、诗以春江花月夜为背景,描绘出了一幅色彩浓厚水墨彩图。格调沉重抑郁.读来让人伤神。 C、诗以春江花月夜为背景,以月轮的运行为线索展开。从起句到“皎皎空中孤月轮”,写了月亮升起时江边
花林景象,
描绘出了一幅轻彩淡痕,澄明恬静,神韵飞动的水墨彩图。
D、图中,春潮涨起,
与大海相平,一轮明月冉冉而生,月光随波流动,轻洒银辉,于是,春江景物笼罩在月色之中:
江流环绕
芳野,花林闪着银光; 空中月光似天降流霜,不见飞动;江畔白沙与月光融成白茫茫一片,江天共一色纯洁无<
br>瑕,明月皎皎在清空中孤单清静
(B描绘的并不是一幅色彩浓厚的水墨彩图,格调也并非沉重抑郁。)
四、阅读下面两首诗,回答问题。(8分)
渡荆门送别 李白
旅夜书怀 杜甫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1、“意象
”是古典诗歌中最为典型的表达方式,是指借助于某一事物表达某种寓意、情感的写法。上面两首诗中,《渡荆门送别》的尾联和《旅夜书怀》的首联都描写了同一意象。这一意象是_______,这种意象蕴含的情
感是
___________________。 (4分)
2、两首诗的第二联,意境相似,表达情感又有不同,请具体分析二句的异与同。(4分)
远道而来渡过荆门之外,来到楚地游览。山随着低平的原野地出现逐渐消失。江水在一望无际的原野中奔流。月
亮在
水中的倒影好像天上飞下来的一面天镜,云彩升起,变幻无穷,结成了海市蜃楼。我还是怜爱故乡的
水,流过万里送
我行舟远行。抒发了自己的胸怀与进取精神,生气勃勃,意气风发。最后
一联写的是诗人在欣赏荆门一带的风光时,
面对那流经故乡的滔滔江水,所产生的思乡之情。
(答案:1、船。飘泊之感。2、同:都描写了山河壮阔的景象;异,李诗情感喜悦开朗,杜诗情感凄苦孤独。)
阅读杜甫《阁夜》,回答1-2题(6分)
岁暮阴阳催短景,
天涯霜雪霁寒宵。五更鼓角声悲壮, 三峡星河影动摇。
野哭千家闻战伐,
夷歌数处起渔樵。卧龙跃马①终黄土,人事音书漫寂寥。
〔注〕①化用左思《蜀都赋》“公孙跃马而称帝”句,意指公孙述在西汉末乘乱据蜀称帝。
1、诗人夜宿西阁的几个重要侧面的描写分别是从哪些角度呈现的? (3分)
2、又见咏叹“卧龙”、“跃马”,此处诗人的怀抱何如?(3分)
(答案:1、所见:寒
宵雪霁,三峡星河;所闻:五更鼓角,夷歌野哭;所感:人事音书,现实过去。2、“卧龙”、“跃
马”
在这里是贤人的代表,借此兴叹:无论贤愚,最终都归于尽,表达了诗人对宇宙永恒人生无常的悲哀。)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题目。(6分)
《定林①》(王安石)
漱甘凉病齿,坐旷息烦襟。因脱水边屦,就敷岩上衾。
但留云对宿,仍②值月相寻。真乐非无寄,悲虫亦好音。
①定林:寺原名,位于金陵(今南京),作者罢官后常到此游憩。②仍:又。
1.简析第三联中诗人表现情感的手法。(3分)
2.诗人为什么认为“悲虫”也会有“好音”?结合全诗简要解析。(3分)
(参考答案:
(1)运用拟人手法,诗人把“云”和“月”人格化。诗人欲和白云对宿,又逢明月相寻,写出在定林流
连忘返的愉
悦心境。
(2)诗人罢官后,寄情自然,认为只要超越凡尘,便能随处寻到自己的
快乐,即使悲鸣的虫声也是美妙的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