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歌行,高适

萌到你眼炸
641次浏览
2020年08月15日 06:33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幼儿园语言说课稿-晋朝皇帝列表


[标签:标题]


篇一:诗歌鉴赏 高适《燕歌行》
边塞悲歌
——高适《燕歌行》赏析
一、边塞诗的含义及盛行的原因
边塞 诗,顾名思义,就是叙写边塞风光及生活的诗歌。盛唐文人多热衷于追求功名,渴望
施展自己的才华和抱 负,从军边塞为国立功成为文人的另一条求取功名的新出路。因此,边
塞诗在唐代十分流行,盛唐时蔚然 大观,并出现了以高适岑参为代表的边塞诗派。
二、高适个人介绍
高适,字达夫。他曾 多次壮游北部边塞,历时共计六年。他出入幕府,饱览边塞风光,密
切接触前线将士,深入了解了边关生 活,深切感受了将士的英雄精神和他们的疾苦,为边塞
诗的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作为盛唐边塞诗派的 杰出代表高适,他的边塞诗尚质主理,雄
壮而浑厚古朴,慷慨悲壮,气骨遒劲,生动地反映了当时的征战 生活和他报效国家的爱国热
情,且深刻地揭露出唐朝军队内部的黑暗现象。但在众多边塞诗中,最能体现 他创作最高成
就的还是《燕歌行》。
三、《燕歌行》艺术特色及诗歌内容分析
高适的《燕歌行》袭用的是乐府古题,也就是汉魏乐府音乐中一支曲调的名称,但内容上
却挣脱了文人游 子思妇题材的窠臼,以一曲悲歌,展现出苍凉壮阔的边塞,抒写出豪迈雄浑
的大气魄。
《燕 歌行》是一首叙事诗,以浓缩的笔墨叙写了唐朝军队的一次远征救援行动的全过程,
揭露出唐军将帅荒淫 骄敌的罪行,抨击将帅腐败无能且不恤士卒,赞颂了戍边战士奋不顾身、
英勇杀敌、舍身报国的精神,对 广大士兵久戍边疆、苦战沙场的遭遇表示深切的同情,表达
了期望出现李广式英勇善战、爱惜士兵的将领 的美好愿望,全面地揭示了造成战争惨败的内
外原因。
“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 。”指明了战争的方位和性质。“男儿本自重横行,天
子非常赐颜色。”貌似揄扬汉将去时的威武荣耀, 实则隐含讥讽,为下文埋下伏笔。“摐金伐
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透过这宏大壮观的进军场面: 金鼓齐鸣,旌旗招展,浩浩荡
荡,迤逦至榆关碣石,可以看出将士耀武扬威、不可一世的做派,为下文作 反衬。“校尉羽
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羽书”已是十万火急,一个“飞”字更显军情危急,迫 在眉
捷。这两句
不仅渲染了战前的紧张气氛,而且紧紧吸引着读者的兴趣。“山川萧条极边土 ,胡骑凭陵杂
风雨。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这四句写出边戍自然环境的十分恶劣,荒芜萧
条满目凄凉,而“胡骑”却迅急剽悍,像狂风暴雨卷地而来。汉军视死如归迎敌,浴血奋战,
死 伤过半。然而,就在此时此刻,那些将领却在营帐寻欢作乐。强烈的对比,有力地揭露了
汉军中将军和兵 士的矛盾,暗示了战争必败的原因。“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
身当恩遇恒轻敌,力尽关山未 解围。”这四句写出了大漠苍凉,孤城落日,衰草连天,力竭
兵稀,重围难解,烘托出残兵败卒心境的凄 凉。“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少妇
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这四句既写出在围困险 境中的战士的绝望痛苦和浓厚的思
乡怀亲之情,又写出了思妇悲愁之苦和强烈的思念之情。“边庭飘飖那 可度,绝域苍茫更何
有!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边境飘渺多遥远怎可轻易来奔赴,绝远之 地尽苍
茫更是人烟何所有。白天,戎狄大军重围,刀光剑影,黑云压城,夜晚,城里不断传来敲击
刁斗的声音,寒气逼人。“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

忆李将军!”大难临头,士兵大义凛然,浴血奋战,不为加官进爵、荣华富贵,而是为恪守
报销国家 的节操。在生命的最后,他们由衷地希望那位可以与士兵同生死共患难的李将军再
世。这四句总结全篇, 悲壮淋漓,感慨无穷。
高适,用雄健有力的如椽大笔,铿锵有力的语言,为我们抒写了万里边关的慷 慨悲歌——
《燕歌行》。即便时过千年,它依然那样动人心魄。
参考文献
1. 崔亮.高适《燕歌行》赏析[J].语文知识,2003,(10):41-1041G4.
篇二:《燕歌行》思想内容及艺术特点
高适《燕歌行》
思想感情
全诗以非常浓缩的笔墨,写了一个战役的全过程:第一部分八句,写出师;第二部分八句,
写战败;第三 部分八句,写被围;第四部分,最后四句,写死斗的结局。生动表现了从慷慨
应征、转战绝域、战败被围 到短兵相接等一系列边塞战争的激烈场面。歌颂了广大士兵奋勇
杀敌、不图名利的高尚精神,谴责了将帅 的娇纵荒淫,揭露了军中苦乐不均的现象。
具体说来,它既描写了战争的艰苦,歌颂了战士的勇敢, 也表现了他们思乡的痛苦。同时,
对于边将骄纵轻敌、不恤士卒的昏聩举动也进行了深刻揭露。就描摹战 士的心灵而论,它既
有多侧面的写意,也有突出主导面的工笔细描。在出征时,战士们同仇敌忾,“金伐 鼓”“旌
旆逶迤”,斗志昂扬而气势雄壮,这就展现了战士们勇往直前的心灵侧面;在“胡骑凭陵杂风雨”般袭来的严重时刻,战士们不顾战友“军前半死生”“孤城落日斗兵稀”的惨重损失
和巨大危 险,仍然奋力拼搏,突出了战士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在敌兵围困、边将轻敌逸乐
的情况下,战士们尽管 怅惘心寒、思乡怀亲,却仍然不计个人功勋得失,宁肯“死节”,也
决不背叛自己的祖国。这些描写,又 进一步突出了战士先国后家、深明大义的心灵。
艺术精华
1、伏笔、铺垫、衬托、对比
诗的起首四句将张守珪以前的战功和荣耀都概括出来了。“破残贼”“重横行”六字,既写
出 了敌人的实力,有衬托出了将军的威武、剽悍、所向披靡的英雄气概,同时也为下文张守
珪轻敌埋下了伏 笔。
下边四句写张守珪的部将赵堪、白真陀罗假传张的命令,逼令平卢军使乌知义追击叛奚的
过程。“摐金”“旌旆”二句是写军队出征时雄壮气势,字里行间充满了广大将士慷慨激昂、
杀敌卫国 的决心和豪气。另一方面,从“摐金伐鼓”、“旌旆如云”、“逶迤”浩荡的军容,也
写出了征战士卒之 众,为全军败北时的“兵稀”、狼狈作了铺垫式的反衬。“校尉”“单于”
两句写敌我双方紧张部署战略 行动的情景。羽书飞报,形容军情紧急;猎火烛天,说明敌人
早有戒备,也为下文的失败再次作了铺垫。
“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战场的无险可
据 ,这正有利于素以骑射著称的“胡骑”的纵横飞驰,暗示边将用兵不懂得利用“地利”。
“战士军前”和 “美人歌舞”的鲜明对比,揭示和抨击了封建社会官僚的腐败和将士间的苦
乐不均。
“大漠 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身当恩遇常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身当恩遇常
轻敌”可谓直抒胸臆 ,正面指出失败的原因,抨击边将德无能与腐败。诗中对“大漠穷秋”
“孤城落日”等萧条、荒凉环境的 渲染,有力地烘托了战场上战士“力尽”势孤“斗兵稀”
的悲壮气氛,加强了对“身当恩遇常轻敌”的边 疆的控诉,仍含有强烈的对比。
“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 回首。”在这四句里,
诗人表面上将笔调从大漠征战中宕开,描写“少妇”与“征人”的相思,实则通过 战争给人
民带来的痛苦进一步抨击、控诉将官们的昏庸腐朽。


“边庭飘摇那 可度,绝域苍茫无所有,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这四句写边地
的荒凉和战争气氛的肃杀紧 张。说明家人对戍卒安危的焦虑牵挂之情。“杀气”“寒声”二句
则从戍卒的角度上写边塞军旅战斗生活 的艰苦紧张:白天,战场上杀气腾腾;夜晚,军营戒
备森严,警报频传,给黑夜带来一片身人的寒气。
末四句:“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是
从 士卒拳拳的报国心揭示战士戍边、苦战的精神之源,进一步衬托了边将的卑劣,阐发
了诗的主题。战士 甘愿为国捐躯的伟大襟怀与一心为邀功讨赏、想博取天子恩遇的边将的卑
微灵魂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诗以 “至今犹忆李将军”作结,既是诗人代戍卒发出的呼唤,对
戍卒悲惨命运深表同情,也是诗人借赞叹汉名 将李广的爱惜士卒以对比讽刺赵堪等的不恤士
卒。
2、对比与排偶
《燕歌行》 为适应多侧面再现现实生活的需要,大量运用对比的手法和排偶句式。例如“校
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 照狼山”二句,展现了敌我双方紧张备战和部署军事行动时的情景;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二句,深刻揭露了军中的苦乐不均;“大漠穷秋塞草
腓,孤城落日斗兵稀”二句,有力地渲染了塞外古 战场艰苦的自然环境和爱国战士殊死奋战
的悲凉气氛;“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少妇城南欲 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四
句,每两句对仗,表现征人、思妇两地相望、相会无期的痛苦心情;“杀气三 时作阵云,寒
声一夜传刁斗”二句,概括了边庭战士白天努力拚杀,夜间时刻警惕的紧张战斗生活,所用
排偶对比有错落有致,毫无板滞之感。
在这首诗中,诗人高适运用对比手法和排偶的句式, 将两种截然相对的事物只作客观描述,
一同摆在读者面前,能起到振聋发聩之效。像“战士军前半死生, 美人帐下犹歌舞”这样的
点睛之笔,并无一个主观性的字眼,仅仅客观讲述了张守规军中战士和将领苦乐 相差悬殊的
现实:一方面是浴血苦战、死伤惨重,一方面却是耽于声色、骄逸轻敌。而作者的褒贬便明< br>晰可见。
篇三:OK高适 燕歌行 教案
燕歌行
【教学目的】1 了解边塞诗人高适。
2 体会《燕歌行》比较复杂的思想感情。
3 了解什么是歌行体。
【教学方法】讲授
【教学时数】1课时
一、高适
高适(700~765),字达夫,渤海 (今河北景县)人。长期浪游梁宋一带。天宝八
载(749),他因有人举荐,中“有道科”(汉 代选 举科目之一。《後汉书〃桓荣传》:“後
舉孝廉、有道、方正、茂才,三公並辟,皆不應。”),任封丘 縣尉(官名。 秦 汉 县令、
县长下置尉,掌一县治安。历代因之。 元 于县尉外,兼置典史。 明 废尉,留典史,掌尉
事,后因称典史为“縣尉”。)。三年后弃官入河西节度使哥舒翰幕府,掌書記 (从事公文、
书信工作的人员。)。安史乱起后,他从玄宗至蜀,拜諫議大夫(官名。谏议大夫。《汉书 〃
王莽传下》:“又置師友祭酒及侍中、諫議、六經祭酒各一人。”)。自此官运亨通,做过淮南
节度使(官名。 唐 初沿 北周 及 隋 旧制,于重要地区设总管,后改称都督,总揽数州军
事。 )和蜀、彭二州刺史(古代官名。原为朝廷所派督察地方之官,后沿为地方官职名称。 汉
武帝 时,分全国为十三部(州),部置刺史。 成帝 改称州牧, 哀帝 时复称刺史。 魏 晋
于要州置都督兼领刺史,职权益重。 隋炀帝 、 唐玄宗 两度改州为郡,改称刺史为太守。
后又改郡为州,称刺史,此后太守与刺史互名。 宋 于州置知州,而无刺史职任,刺史之名


仅为武臣升迁之阶。 元 明 废名, 清 仅 用为知州之别称。)。代宗即位后,他入朝为刑部
(我国封建社会掌管刑法、狱讼事务的官署,属六部之 一)侍郎(古代官名。 汉 制,郎官
入臺省,三年后称侍郎。 隋 唐 以后,中书、门下及尚书省所属各部皆以侍郎为长官之副。
至 清 雍正 时,递升至正二品,与尚书同为各部的堂官)、轉左散騎常侍(“常侍”官名。
皇帝的侍从近臣。 秦 汉 有中常侍, 魏 晋 以来有散骑常侍, 隋 唐 内侍省有内常侍,
均简称常侍),進封渤海縣侯(爵名。 汉 制,列侯大者食县,小者食乡、亭。 三国 魏 定
制:凡国,王、公、侯、伯、子、男六等,次县侯,次乡侯,次亭侯,次关内侯。 晋 亦有
县侯。 南朝 陈 置开国县侯。至 宋 始废)。在动辄自比王侯的盛唐诗人中,高适是唯一< br>做到高官而封侯者。但他仕途畅达的最后十年作诗并不多,大部分作品是安史之乱以前写的。
盛唐 边塞诗派代表诗
人,于岑参并称“高岑”。擅长七言歌行,诗风悲壮。有《高常侍集》。
高适是个非常自负、功名心极强的诗人,性情狂放不羁,好交结游侠。想通过立功边塞而
封侯的理想和热 情,促使他不畏艰险,两次北上蓟门,所谓“北上登蓟门,茫茫见沙漠。倚
剑对风尘,慨然思卫霍”(《 淇上酬薛三据兼寄郭少府微》)。想像汉代大将卫青、霍去病那样
在边塞立功封侯。尽管这种愿望当时落 了空,但对边塞生活的实地体验和冷静观察,使他能
在第一次北上归来后,于开元二十六年(738)创 作出了极负盛名的边塞诗力作《燕歌行》。
二、串讲诗歌
(一)七言歌行体
《燕歌行》是首七言歌行体。
歌行体,乐府民歌的一种体式。歌是总名,铺张本事而歌称行,与“ 吟”“曲”“引”“叹”
“篇”“调”等均称“乐府歌行体”,其间无严格区别。以杂言为主,多口语化 ,通俗生动;
音韵节奏上押韵比较自由,不讲平仄、对仗;表现手法除比兴外,多用排比铺陈,叙事曲折
淋漓,长于对话和细节描写来刻画人物,塑造形象。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箜篌引》。
(二)分析诗歌
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
唐朝东北的契丹、奚多次发生战争。
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
男儿本该驰骋疆场,为国效命。天子才会给予特别的器重。
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
敲锣击鼓,行军出山海关。句中战旗飘荡在蜿蜒绵长的碣石山路上。
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
校尉告示紧急军情的羽书飞快的穿越了广袤的沙漠,单于的战火 照亮了交战之地。奉命出
师。表彰了男儿自当横行天下的英雄气概。
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
山川一片萧条直到边疆的尽头,敌人的骑兵犹如交加的风雨,来势汹汹。
战士军前半生死,美人帐下犹歌舞。
战士在前线出生入死,而营帐里头却依然歌舞升平。
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
深秋的大漠,枯萎的边塞草木,孤独的城堡,落日的余晖下,战斗的士兵寥寥无几。 身当
恩遇恒轻敌, 力尽关山未解围。身受皇恩却时常轻敌,身处边境险要处,尽力抵抗敌军,却
不能解除敌人对孤城的围困 。战斗失利。
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
出征的战士久久戍守边塞何等艰辛,思妇在别离后是何等的悲伤?
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


长安城的思妇相思成灾,欲断肠,出征的战士在蓟北城楼回首长安城,望眼欲穿。 边庭飘
飖那可度,绝域苍茫更何有。
动荡不安的边境该怎么度日?边远地区除了苍茫又有什么?
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
两地相思。
“杀气三时作阵云”一联是描写边塞上随时都有战争。“三时”是春、夏、秋,见《左传》。
春、 夏、秋是耕桑的季节,古人作战一定选择冬季,可以不妨碍生产,而且容易征召兵士。“阵
云”是某 一种状态的云,据说出现了这种云,就预兆着会发生战争,因为这种云是“杀气蒸
腾而成”。现在说春、 夏,秋三时都有阵云,可知终年都有战事。巡逻时敲的铜器响了一夜,
那声音听了让人心无比寒冷。
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
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
怀念李广。
元、天宝年间,唐朝对突厥、回纥、吐蕃,连年有战争。对于这些战争,当时的诗人,一
般是不反对的,因为是卫国战争。对于参加这些战争的将士,又常常歌颂他们为民族英雄,
认为 他们是为国死节,不是为了贪功受赏。“死节从来岂顾勋”一句就表现了这个观点。但
对于战争本身,他 们是反对的,或说憎厌的,因为“沙场征战苦”,驱使无数人民去“暴骨
无全躯”。因此,归根结底,最 好还是有一位象李牧那样的将军,驻守边塞,以守备为本,
既不让敌人侵入,又不至于发生战争。
这首诗表达的思想感情是极为复杂的,既有对男儿自当横行天下的英雄气概的表彰,也有
对 战争给征人家庭带来痛苦的深切同情;一方面是对战士浴血奋战而忘我的崇高精神的颂
扬,另一方面则是 对将领帐前歌舞作乐的不满。作者对当时边塞用兵而将非其人的情形是有
看法的,亦不讳言征战的艰苦, 但不失奋发激昂的高亢基调;苦难与崇高的对照,更增添了
出塞征战的慷慨悲壮。
这首诗有 对战事的概括叙述(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
猎火照狼山。),有对生 活(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
照狼山。)、战斗场面的具体描写( 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还有景的映衬(大
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抒情的 渲染(边庭飘飖那可度,绝域苍茫更何有。),议
论的点化(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 笔法多样,灵活结合。
此诗虽多用偶对,却不以文采华丽见长,而是纵横顿宕,以沉雄质气和浑厚骨力取胜。
此诗是七言歌 行,四句一转韵,而且押韵大体平仄相同。诗的音韵节奏变化,与感情的跌
宕起伏相一致,极具开合动荡 的气势,颇有艺术魅力。
三、课外拓展
施蛰存《唐诗百话:高适 燕歌行》:“从来 评选唐诗的人,似乎都把这首诗评价得过高了。
其实,主题思想的不一贯,句法结构的支离散漫,仍然都 是缺点,在高适的创作过程中,这
首诗还是他的早期作品,不能作为他的代表作。高、岑虽然齐名,论七 言古体的边塞诗,毕
竟高不如岑。”
二者有何区别?

2014考研英语-新学期新气象


关爱作文400字-高中毕业生登记表自我鉴定


以奉献为话题的作文-感恩节手抄报


中国传统文化手抄报-新课标全国卷


自主招生试题-查准考证号


芦花荡教案-攀爬网


垃圾分类的资料-西南科技大学教务处


二本与三本的区别-考研国家线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