豪放飘逸的李白诗学案2017年

萌到你眼炸
661次浏览
2020年08月15日 06:37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梦想小报-关于托物言志的作文


“豪放飘逸的李白诗”自学案

一、自学导航
【学习目标】
1.了解李白的生平经历和其人格魅力。
2.能够依据李白不同人生阶段的诗词特点,综合分析其
人生经历对诗词创作的影响。
3.能够辩证地认识人生历程中不同阶段的理想追求,探
究这种追求的意义。
【学习内容】
《梦游天姥吟留别》《月下独酌》《送友人》《将进酒》
1.李白在诗歌中展现了怎样的情感?
2.李白的人生经历对他的诗词创作产生了怎样的影
响?
3.李白“豪放飘逸”的灵魂深处是什么?
【补充资料】
李白简介:
李 白(701年2月28日-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唐朝诗人,有“诗仙”之称,最伟大的浪漫 主义诗人。汉族,
出生于剑南道之绵州(今四川绵阳江油市青莲乡),一说生
于西域碎叶城(今 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5岁随父迁至剑
南道之绵州(巴西郡)昌隆县(712年更名为昌明县),祖 籍
陇西郡成纪县(今甘肃平凉市静宁县南)。其父李客,育二
子(伯禽、天然)一女(平阳)。 存世诗文千余篇,代表作
有《蜀道难》、《将进酒》等诗篇,有《李太白集》传世。762
年病 逝于安徽当涂,享年61岁。其墓在安徽当涂,四川江
油、湖北安陆有纪念馆。
据《新唐书》 记载李白为兴圣皇帝(凉武昭王李暠)九
世孙,如果按照这个说法李白与李唐诸王实际上同宗,应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同辈族弟。亦有说其祖是李建成或李元吉,
因为被灭族而搬至西域;但此说缺乏佐证 。据《旧唐书》记
载,李白之父李客为任城尉。 李白生于武后长安元年
(701年)。李 白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县)。关于其出
生地有多种说法,一说出生在剑南道之绵州(巴西郡)所属
昌隆县(712年更名为昌明县,今四川省绵阳市所属江油市)。
另一种说法是其父从中原被贬 至西域的碎叶城(今吉尔吉斯
斯坦的托克马克市)所生,4岁再迁回剑南道绵州昌隆县(今
四川 省江油市)青莲乡,因自号青莲居士。其父李客,生平
事迹不详。 李白出生于盛唐时期。 二 十五岁时只
身出蜀,开始了广泛漫游,南到洞庭湘江,东至会稽(绍兴),
寓居在安陆(今湖北 省安陆市)、应山(今湖北省广水市)。
这时他已结交了不少名流,创作了大量优秀诗篇。李白不愿
应试做官,希望依靠自身才华,通过他人举荐走向仕途,但
一直未得人赏识。他曾给当朝名士韩 荆州写过一篇《与韩荆
州书》,以此自荐,但未得回复。 直到天宝元年(742
年),因 道士吴筠的推荐,李白被召至长安,供奉翰林,他
文章风采名震天下,后因不能见容于权贵,在京仅三年 ,就
弃官而去,仍然继续他那飘荡四方的流浪生活。 安史
之乱发生的第二年(756年) ,他感愤时艰,曾参加了永王李
璘的幕府。不幸,永王与肃宗发生了争夺帝位的斗争,兵败
之后 ,李白受牵连,流放夜郎(今贵州境内),途中遇赦写
下《早发白帝城》。晚年漂泊东南一带,投奔族叔 当涂县令
李阳冰,不久即病逝,也有说是:“醉致疾亡”,就是喝酒引
发疾病而死(见皮日休《 李翰林诗》)。也有说是单纯的喝酒
醉死(见《旧唐书》)。也有说是醉酒入湖中捉月溺死,这种
说法古已有之且广为流传。


作品背景:
《梦游天姥吟留别》作 于出翰林之后。天宝三载,李白
被唐玄宗赐金放还,这是李白政治上的一次大失败。离长安
后, 曾与杜甫、高适游梁、宋、齐、鲁,又在东鲁家中居住
过一个时期。这时东鲁的家已颇具规模,尽可在家 中怡情养
性,以度时光。可是李白没有这么做,他有一个不安定的灵
魂,他有更高更远的追求, 于是离别东鲁家园,又一次踏上
漫游的旅途。这首诗就是他告别东鲁诸公时所作。虽然出翰
林已 有年月了,而政治上遭受挫折的愤怨仍然郁结于怀,所
以在诗的最后发出那样激越的呼声。
解释下列加点词
⑴我欲因
⑶虎鼓

之梦吴越: ⑵栗深林兮惊层巅:
⑸安能摧眉

瑟兮风为马: ⑷失向来之烟霞


折腰事权贵: (6)势拔五岳掩
..
赤城:
2.给加点字注音:
...



瀛洲 姥 剡溪 渌水 脚著
谢公屐



石扉

澹澹 訇

然 魂悸


3.说说你对诗歌题目的理解。
...

..
⑴梦游:说明内容的虚实。⑵天姥:指天姥山,是所梦
的内容。 ⑶吟:古诗体式 ,多有悲愁慨叹之意,形式活泼,
如同散文中的随笔,可以不拘一格。其它的如“歌”、“行”
等。 ⑷留别:说明本诗写作目的。是临行前留下这首诗向
朋友话别的意思,不过本诗主要内容并无惜 别之感,而是借
题发挥,表明自己的态度和意向是真。 ⑸文体知识:本诗是
一首七言古诗。七 言古诗简称“七古”。“古诗”又称“古体
诗”,是相对于格律严格的“近体诗”而言。“七言”分两种 ,
一种是以七字句为基础,杂用四、五、六、九言而构成了形
式自由的长短句,这样长短交错, 换韵自由,富于变化,也
称为“歌行体”;另一种是每句七字,句式整齐。今天所学
的这首诗属 于哪一种呢?(属于前一种,即“歌行体”)
4.从全诗看,哪些是写实,哪些是写虚(梦)?
入梦缘由(现实)→梦境路线(梦中)→梦中仙境(梦
中)→梦醒留别(现实)
5.理清本诗结构
一.入梦缘由 现实天姥 神奇雄峻
二.梦游幻境 梦到剡溪 清幽寂静
白天景象 壮美奇绝
夜间景象 离奇险怪
神仙洞府 壮丽辉煌
梦境消失 无限留恋
三.抒情表态 蔑视权贵 反抗现实
《梦游天姥吟留别》课堂练习
1. 既然题为“梦游天姥”,为何开篇要“谈瀛洲”?
明确:“烟涛微茫”的瀛洲与“云霞明灭”的天姥同 样
神秘而又美妙。然而瀛洲的“信难求”让人怯步,而天姥的
“或可睹”则成了一种强烈的诱惑 。如此以瀛洲陪衬天姥,
以虚衬实,不仅给天姥山蒙上了一层神秘美妙的面纱,而且
勾起了作者 神游天姥的念头。
2.除了瀛洲外,此段中还提到了哪些山?有何作用?
明确:还提到了五 岳、赤城和天台,从而衬托了天姥的
雄峻巍峨,进一步勾起了作者神游天姥的强烈愿望。
3. 小组交流:或以时间为序或以地点为序,指出关于梦
游情景共描绘了几幅图景,并用l-2个词归纳每一 幅图景
的特色。
明确:月夜→寂静清幽 白昼→壮美奇绝 傍晚→离
奇险怪 夜晚→壮丽辉煌


4.思考:诗人为何提到“谢公”?
谢灵运是南朝时期著名 的山水派诗人,他热衷政治仕
途,但到了刘宋时代,他的仕途地位受到威胁,不很顺利;
后来他 干脆辞官,领着僮仆门生几百人游山玩水,以排遣政
治上的不满。谢灵运与李白一样,也是空有满腔抱负 ,却在
政治上饱受打击,都有政治上的不满。所以,李白借谢灵运
来写自己,也表达了自己要效 仿谢灵运寄情山水、鄙弃俗世。
5.学生齐读“洞中仙乐”部分,然后用散文化的语
言进行描绘。
明确:电闪雷鸣,山峰崩塌 。仙洞的石门,訇地一声从
中间打开了。仙府的天空浩瀚无边,看不到尽头,日月的光
辉照耀着 金银砌成的宫阙,以彩虹作衣裳啊以轻风为骏马,
云里的神仙啊接二连三地下来。老虎弹着琴瑟啊鸾鸟驾 着
车,仙人多得像麻一样数也数不清,多么其乐融融的场面啊。
6.作者为什么要花如此多的笔墨来描写梦境呢?对表
现主题有什么作用?
明确 :梦中仙境象征作者追求的理想境界。写仙境的美
妙是为了反衬现实的丑恶。写自己对神仙世界的向往正 是为
了表明对黑暗现实的厌恶。
7.正当梦入高潮时,作者却“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梦境突然地消失了,
面对现实,作者禁不住长嗟短叹,作者 的感叹有着怎样的局
限性和进步性?
明确:李白一生倘佯山水之间,热爱山水,达到梦寐以< br>求的境地。此诗所描写的梦游,也许并非完全虚托,但无论
是否虚托,梦游就更适合于超脱现实, 更便于发挥其想象和
夸张的才能。
进步性:反映诗人傲视权贵、渴望自由的精神。写神仙世界的美丽,反衬出现实世界的丑恶,表明对现实、对权贵
的的憎恶。写幻想是为“不事权贵”的立 场服务。
局限性:流露出了人生如梦幻,行乐须及时的消极避世
思想。如“世间行乐亦如此, 古来万事东流水。”
8.鉴赏名句“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此句直抒胸 臆,意思是哪能够低头弯腰伺候那些有权有
势的人,使得我整天不愉快呢!从这里可以看出诗人的思想< br>是曲折复杂的,但是它的主要方面是积极的,富有反抗精神
的。是诗中的思想精华。这铿锵有力的 十六个字,是诗人思
想和个性的体现,表达了诗人宁愿寄情山水,也决不向权贵
屈服,也决不取 悦于世而苟且偷生,充分显示了诗人的反抗
精神和豪迈气概。这正是本诗的主题所在。
9.你从这首诗中的哪些诗句,读出了李白诗歌的豪放飘
逸?
明确:构思上最突出的 特点是想象奇特,为了借别离之
情来表现自己不事权贵的思想,作者不是直接描写现实生活
中景 物,而是以丰富的想象借助梦游的形式来展示一个个奇
景,塑造出一个个梦幻中的生动形象使本文具有了 浓厚的浪
漫主义色彩。并大量的运用了衬托(如用瀛洲、天台来衬天
姥山)、比喻(如“身登青 云梯”)、夸张(如“天台一万八
千丈”)、对比(如将仙境与人事比、理想与现实比)等手法,
使幻想中的景物活灵活现,也更好地表达了作者的内在感
情。

《月下独酌》
写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天宝初年,作者那时胸怀壮志,被唐玄宗召
入 长安供奉翰林。许多人都妒贤嫉能,对李白大加排挤和诋


毁。唐玄宗只是让李白侍宴陪酒 ,并没有重用他的意思,所以
作者感到孤独、愤懑,以酒销愁,写下了本文。
课堂练习
① “月”的传统意象包含着“冷清寂寥”“离情别恨”
“征途羁旅”“思念家乡”“渴盼团圆 ”等意。在《月下独酌》
中“月”的意象含义应该是什么?
明确:应有“冷清寂寥”和“ 品质高洁”的含义。
②在“花前月下”的良辰美景中,诗人却“独酌”。这
是一种什么写作方法?
明确: “以乐景写悲情”的反衬手法。越是良辰美景之
中,寂寞就越显得刻骨铭心,效果是使悲凉 寂寞更加浓郁
和难以排解,突出强调了诗人李白深沉的寂寞凄凉之情。
③都说“举杯邀明月 ”一句中的“邀”字传神地表达出
诗人此时的心境。说说你从中读出了诗人怎样的心境?
明确 :“邀”字,主动者为诗人,因自己坚持高洁的品
质,得罪了权贵,早已无人往来了。在这良辰美景之中 ,诗
人难以排遣这种孤独和寂寞,环顾左右,只有一轮孤月相伴,
只有一轮明月可邀,凄寂之情 溢于言表。但明月也是高洁的
意象,因而也寄寓着作者高洁的品质在其中。 所以“邀”
字,以物为友,既表现了孤寂之情,也寄寓着品质的高洁。
④诗人邀月与影为友共饮美酒佳酿,共享美景良辰,但
仍无法排解心中愁苦,从哪些字词可见?
明确:“不解” “徒随”“暂伴”表明了虽以物为友,
但物何以为友,以物为友是无奈之举,更写出了作者的孤独。
⑤“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志
向?
明确:“永结 ”与“相期”表明了作者在无边寂寥的
天地中,宁愿永与月、影为伴,醉酌孤独,也不愿同流合污、阿谀奉承的高洁志愿。
将进酒
【写作背景】
这首《将进酒》,约作 于天宝十一载(752),即安史
之乱前四五年光景。当时唐玄宗耽于女色,先后将政事交给
奸 相李林甫和杨国忠,官场一片黑暗,豪门贵族只顾寻欢作
乐,不以国事为念,社会腐败到了无以复加的地 步。诗人对
此极为不满,却又无力改变这种状况,只能借酒销愁,“但
愿长醉不复醒”。此时距 李白被唐玄宗“赐金放还”已有八
年之久。由于受到排挤,李白离开长安,开始了以东鲁、梁
国 为中心的第二次漫游。 当时,他曾多次与友人岑勋在嵩
山另一好友元丹丘的颍阳山居为客。他们登高畅 饮,对酒当
歌,畅抒满腔不平之情。此作就是他咏酒抒情的佳作。
【解题】
“将 进酒”原是汉乐府的曲名。将,读qiāng,“请”
“愿”的意思。“将进酒”意即“劝酒歌”,多以 饮酒放歌为
内容。李白的这首诗是借用乐府旧题,抒发自己内心的情感。
【整体感知】
1.阅读课文,给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
①将进酒( ) ②径须沽取( )
③烹

羊宰牛且为乐( )

⑤钟鼓馔

④岑夫子( )
玉( ) ⑥斗酒十千恣欢谑

( )
2.这首诗的基调是什么?你从哪几个词看出?
..


以愤激、豪放为感情基调。 从悲、欢、愁等词可看
出。
3.诗人的感情是如何变化的?找出相关语句回答。
悲伤—欢乐—愤激—狂放。相关语句见课本。
4.本诗的主要意象有哪些?中心意象是什么?


水、月、酒。中心意象是酒。
课堂练习
1.这首诗,诗人感情的 大起大落是一个显著的特点,这
就是豪放的表现。作者在这首诗中的情感有着怎样的变化?
为什 么会有这样的变化呢?
明确:这首诗的基调是愤激,诗人感情的发展变化:悲
→ 欢→愤→狂
①开头四句写悲。李白和朋友开怀畅饮的颍阳离黄河不
远,因此作者以黄河起兴。黄河自西而来 ,如从天而降,一
泻千里,直奔东海。上句写大河之来,上句写大河之去,形
成咏叹味。接着四 句向人们喻示时光流逝迅疾,一去不返,
人生由青春至衰老不过“朝”“暮”间事。两个长句,既用比喻——以河水一去不返喻人生易逝,又用反衬——以黄河
的伟大永恒。衬托生命的渺小脆弱,更从 空间和时间两方面
夸张。这个开端可谓悲感已极。
②“人生”以下六句写欢。但诗人深知“ 白发如丝悲何
益”(《前有樽酒行》),因而立即转悲为欢。尽管诗人在政
治上并不“得意”, 但在他看来,朋友间的聚会也同样是人
生中的快事,大家何不高高兴兴地痛饮一场呢!想到这,他
顿生豪情,相信自己将来必能作出一番事业,对区区金钱也
毫不在意。于是连呼“烹羊宰牛”,准备像 东汉大学者郑玄
那样“一饮三百杯”。诗人这种欢乐感情是真实的,也是高
尚的,不同于凡夫俗 子的只图一醉方休,因为他说出了“尽
欢”的正当理由。
③“钟鼓”以下六句写愤激之情 。待到酒宴开始,诗
人举杯劝饮,他的感情突然由欢乐转为愤激,这是因为他要
借此把长期郁积 在胸的不平之气一齐宣泄出来。他鄙弃那结
党营私、排斥贤能的豪门贵族集团,因而说“钟鼓馔玉不足< br>贵”;他憎恨这些人的黑暗卑污行径,因而说“但愿长醉不
复醒”——这两句诗可以说集中地表现 了他自离开长安至今
的愤激之情。但这又不仅是为了一己遭遇,他还想到了“古
来圣贤”(其中 大概有孔子、孟子一类人,也有屈原、贾生
一类人),他们有经天纬地的才能而不为统治者所用。诗人< br>说他们“寂寞”,不是否定他们,而是为他们惋惜乃至抱不
平。尤其是曹植——这是他十分景仰的 人,他赞扬曹植的豪
华酒宴,其实是为曹植的怀才不遇抱恨终生而叹惋,兼以自
况。这就加深了 诗人的愤激之情,为结尾说的“万古愁”埋
下了伏笔。
④“主人”句至结尾写狂放之情。这一 层写诗人要将一
切价值昂贵之物都拿来“换美酒”,真是狂放到了极点。这
是可信的,因为上文 说过“千金散尽还复来”。这种狂放,
从实质上看,是诗人的悲之重、欢之浓和愤激之深的集中表
现。至此,再用“同销万古愁”来结束全诗,自有水到渠成
之效。
2.“人生得意须尽欢”诗人为何而欢?这里“月”这一
意象有什么寓意?
“天生我 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有用”而“必”,
一何自信!体现了诗人的旷达豪放,透露出一种怀才 不遇而
又渴望用世的积极的态度。 深蕴在骨子里的豪情。但这“欢”
是借酒浇愁的 “欢”,是暂时的“欢”。
这里“月”这一意象的寓意既指情感的无奈,又指时
空的永恒。
3.诗人是如何表达愤激之情的?与《梦游天姥吟留别》
中的主旨句“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 我不得开心颜”相比,
在内容和写法上有什么异同?
诗人先用“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 醉不复醒”点明


全诗主旨,集中表现了诗人离开长安时的愤激之情。“钟鼓
馔玉 不足贵”实际上是对当权者和豪门贵族的蔑视否定,“但
愿长醉不复醒”实际上 是一种消极 的反抗, 无力反抗,借
酒消愁。然后“古来”一联,以抒情的方式说明不复醒的理
由,再举出例子,引出 陈王曹植,借以自况。
在内容上:(1)相同点:都表现了诗人对权贵的鄙弃
和蔑视的态度和愤激之情。
(2)不同 点:“安能”一句于愤激中略见昂扬,本诗中
“但愿长醉不复醒”显得消极一些,于愤激中略见低沉。
在表达方式上:“安能”是直白,“钟鼓馔玉不足贵,
但愿长醉不复醒”是曲达。
4.诗人说到“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为
什么单举曹植为例?
(钦佩他的才华;同情他的不幸;兼以自况。)
5.诗人又是如何表达狂放之情的?全诗中“酒”这一意
象有什么寓意?
诗人反 客为主,直命沽酒,诗人要将一切昂贵的东西
都拿来“换美酒”——狂放!。这种狂放,是诗人的悲之重 、
欢之浓和愤激之深的集中表现。
“酒”是本诗的中心意象,它可寄寓表达欢悦、得意、< br>失意、愁苦之情,但本诗表达的是失意、愁苦之情。
6.为什么“愁”令李白难以释怀,要借酒来消?
为自己怀才不遇的悲伤叹息;为古来圣贤不得重用而
扼腕悲叹。
7.从这首诗的哪些语句你能读出李白的豪放飘逸的诗
风?
诗中的有些夸张写法是 凭借数字来表现的,例如用“一
饮三百杯”表现豪饮,用“斗酒十千”表现酒价的昂贵,用
“万 古愁”表现愁的深广;有些则属于感觉的夸大,如“黄
河之水天上来”极言黄河源头之高,“朝如青丝暮 成雪”极
言人生短促。诸如此类的夸张句都有力地说明诗人横放杰
出,用辞大胆,他人莫及,也 表现了他那豪放飘逸的诗风。

《豪放飘逸的李白诗》课后练习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没有错误的一组是( )
A.荡漾(yánɡ) 盛馔(zhuàn) 邈远(miǎo)
B.木屐
...
C.嗟

(jī) 戏谑

(nuè) 訇然(hōnɡ)
D.沽

叹(jiē) 云霓

(ní) 斟酌


(zhuó)
2.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取(ɡū) 鸾

鸟(luán) 渌

水(lǜ)
( )
A.烟涛微茫(景象模糊不清)信难求
月既不解(懂得

)饮
天姥连天向天横

(直插)
B.会须(会当,应该

)一饮三百杯
迷花倚石忽已暝
..

(天黑,夜晚)
熊咆龙吟殷(震响

)岩泉
C.云青青

(黑沉沉的)兮欲雨
列缺(云的缝隙


)霹雳
訇然
..
(
D.呼儿将出

形容许多人的 大笑声或喧哗声)中开
(拿出)换美酒
怳(恍然,猛然
..
)惊起而长嗟


(等待)行即骑访名山
3

.下列从修辞的角度分析,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A.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
B.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


C.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
D.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
4.下列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梦游天姥吟留别》写于李白在长安受权贵排挤出京
的第二年。诗人借梦游仙境表达了自己对现实的不满和反
抗。诗中虽流露出苦闷和抑郁,但感情 激越奔放,表现了诗
人自由不羁的个性。
B.李白诗歌奇特的构思,瑰丽的想像,大胆的夸张 ,
神话传说的运用,形成了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他的诗歌对
唐代以及后代众多诗人都产生过巨 大的影响,韩愈曾对他有
过很高的评价,认为“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
C.唐以前的诗 被唐人称为古体诗,唐人的诗被称为近
体诗。古体诗有“歌”、“吟”、“行”等体裁。近体诗有
律诗、绝句的区别。
D.“歌”、“吟”、“行”都是古体诗。古体诗的篇
幅可长可短,多 数为五言或七言句,其中可杂有长短句,平
仄没有严格的规定,用韵自由。
5.下面是关于李 白的一段话,请在横线处填写总结性
的话,概括其主要意思使上下文连贯流畅。(不超过40字) 5、5.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一诗中有“天姥连天向
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之句,“五岳”指 东岳泰山、西岳
华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下面是分别描写它
们的诗句,次序乱了 ,请选出符合上面排列次序的一组
( )(5分)
①西当绝漠雄秦塞,东控深溟壮帝畿。
②回飚吹散五峰雪,往往飞花落洞庭。
③翠岭千重色楚塞,黄河一线下秦川。
④海明日观三更晓,风动天门九夏秋。
⑤黄河万里触山动,盘涡毂转秦地雷。
A.①③④②⑤ B.④⑤②①③
C.④⑤③①② D.④①③②⑤
二、阅读鉴赏
6.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渡荆门送别

李 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

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①此诗是李白
离开蜀地到楚地游历时所作。
②大荒:辽阔的原野。
(1)诗的第二联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象?



(2)尾联在情感的抒发上有何特点?



7.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塞下曲 李 白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1)诗歌表现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2)请任选一联或一个角度,谈谈本诗在表达技巧上的
妙处。


8、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1)~(2)题 。(15分)
行路难 李 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①。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注】 ①相传吕尚在未遇文王之时, 曾在渭水之滨垂
钓;伊尹受命于商汤之前,梦见乘舟经过日月旁边。
(1)“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表现了李白
的什么胸怀?这两句与《梦游天姥 吟留别》中的“世间行
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两句在表达思想感情上有何不
同?(8分)


(2)本诗与《梦游天姥吟留别》都体现了李白诗歌的什
么特点?(7分)



三、体验高考
9.(2013·北京)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古风(其十)李 白
齐有倜傥生,鲁连

特高妙。明月出海底,一朝开光曜。
却秦振英声,后世仰末照。意轻千金赠,顾向平原

笑。
吾亦澹荡人,拂衣可同调。

①鲁连:鲁仲
连,战国齐人。他说服魏与赵合力抗秦。②平原:即平原君,
赵国重臣。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三、四句与曹植诗句“大国多良材,譬海出明珠”
都运用比喻的方法表达赞誉之情。
B.“后世仰末照”句,感叹鲁仲连的功绩如同就要落
山的太阳一样将被后人渐渐遗忘。
C.本诗最后两句,以“澹荡人”与开头的“倜傥生”
相呼应,意在表明诗人的志趣。
D.李白在诗中盛赞了鲁仲连的高风亮节,并把他引为
“同调”,内容显豁,感情深挚。 (2)前人评此诗:“此托鲁连起兴以自比。”结合诗句,
谈谈李白借鲁仲连表达了自己怎样的人生 理想。
答:


10.(2010·北京)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古风(其三十九) 李 白
登高望四海,天地何漫漫。霜被群物秋,风飘大荒寒。


荣华东流水,万事皆波澜 。白日掩徂晖

,浮云无定端。梧
桐巢燕雀,枳棘

栖鹓鸾

。且复归去来,剑歌行路难。

①徂晖:落日余
晖。②枳棘:枝小刺多 的灌木。③鹓鸾:传说中与凤凰同类,
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前四句,写诗人登高望远,看到天高 地阔、霜染万
...
物的清秋景象,奠定了全诗昂扬奋发的基调。
B.诗中“荣华东 流水”与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
的“古来万事东流水”表达的意思有相似性。
C.七、八 句借助于描写白日将尽、浮云变幻的景象,
形象而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世事人生的感受。
D. 九、十句的意思是本应栖息于梧桐的鹓鸾竟巢于恶
树之中,而燕雀却得以安然地宿在梧桐之上。
(2)结合全诗,简述结尾句“剑歌行路难”所表达的思
想感情。





11.(2008·江苏)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登金陵凤凰台 李 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
[注]
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一水:亦作“二
水”。
(1)分别概括这首诗颔联和颈联的内容,并说说其中寄
寓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慨。


(2)“总为浮云能蔽日”一句中用了何种修辞方法?尾
联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12、根据语境,在横线上填上恰当诗句。
(1)《将进酒》一诗中表现李白自信豁达、藐视金钱
的一句是 , 。
(2)《将进酒》一诗中表现李白藐视富贵利禄,但同
时也有些消极避世的一句是 , 。
(3)《将进酒》一诗中抒发李白怀才不遇之情的一句
是 , 。
(4)《梦游天姥吟留别》中表现诗人对人生失意和深
沉感慨的诗句是: , 。
(5)《梦游天姥吟留别》中表现文章主旨和诗人高尚
节操的诗句是: , !


四、写作表达
13. 从李白诗歌中任选一首,写一篇500字以上的赏
析文章。




1、答案 C解析 A项“漾”应读yànɡ;B项“谑”应
读xuè;D项“渌”应读lù。
2、答案 B解析 A项横:遮断;C项列缺:闪电;D
项怳:通“恍”,心神不定的样子。3、答案 C解析 A项
拟人;B项比喻;D项对偶。
4、答案 C解析 唐诗中有古体诗,也有近体诗。
5、答案 B解析:根据诗句的描述和一定的地理知识可
判断出①北岳恒山;②南岳衡山;③中 岳嵩山;④东岳泰山;
⑤西岳华山。
6、(1)答案 诗人写离开蜀地后见到的雄浑壮阔的景
象:山岭逐渐消失,原野悠悠呈现,长江飞泻,径直奔入万
里原野。
(2)答案 采用拟人手法,从故乡水的角度着笔,写
出了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7、(1)答案 这首诗表现了作者对戍边战士的赞扬和
战士杀敌报国的决心。(2)答案 首联写五月的天山仍白雪皑皑,全没有内地五月的春花春草,天气仍十分寒冷。这里
的景物描写,既向读者展示了苍凉的画面 美,又是对戍边战
士英勇精神的反衬。颔联用典,也使用了反衬手法。“笛中
闻折柳”,听到有 人吹起了曲子“折杨柳”,自然引人想起
家乡的春色和亲人,但眼前的春色全无,亲人遥遥不能相见;< br>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将士积极参战,英勇杀敌。诗人用战
士的思乡之情来反衬出战士戍边为国的 高尚情操。
8、答案 (1)李白自信,尽管前路障碍重重,仍相信将
会有一天挂上云帆,乘 长风,破万里浪,横渡沧海,到达理
想的彼岸。同样是处在政治上的挫折和 失败之中,但“长
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两句却毫无消沉之意,充
溢着乐观豪迈的激情;而“世间行乐亦如此 ,古来万事东流
水”两句则通过对世事的体验、认识,透露出其思想消极的
一面,这也反映出作 者思想的复杂与矛盾。(2)①丰富的想
象力,②大胆的夸张。
9(1)答案 B
解析 本题从理解诗句含义的角度考查对诗歌表达技
巧和内容的理解。“后世仰末照”承“明月 出海底”一句,
“明月”一句将鲁仲连比喻为海底升起的明月,光辉闪耀。
这句形容鲁仲连的光 芒能穿越时空而照耀后人,使其景仰。
因此B项中“感叹鲁仲连的功绩如同就要落山的太阳一样将
被后人渐渐遗忘”错误。
(2)答案 要点一:辅弼天下,建功立业。结合诗句
“却秦振英声,后世仰末照”。
要点二:不慕名利,功成身退。结合诗句“意轻千金赠,
顾向平原笑”。
解析 本题 从诗歌的思想内容角度来考查对诗歌的理
解。诗歌末句“吾亦澹荡人,拂衣可同调”,表明作者以鲁仲连为楷模,借鲁仲连的形象,寄寓自己的理想。首先找到
描绘鲁仲连的诗句,根据对这些诗句的理 解分条概括出鲁仲
连的性格特点。然后结合对史实的了解,对这些诗句加以解
释,并联系李白自 身的境况作答。描绘鲁仲连形象的是5~8
句,“却秦振英声”指说服魏与赵合力抗秦,“后世仰末照”承“明月出海底”的比喻而来,形容其光芒能穿越时空
而照耀后人,使其景仰。“意轻千金赠, 顾向平原笑”指当
平原君欲以千金酬谢时,他却推辞离去,可见他高尚的人品。
李白以鲁仲连为 楷模,希望自己能像鲁仲连一样淡泊名利,
最终能功成身退。


10、(1)答案 A
解析 “奠定了全诗昂扬奋发的基调”有误。前四句,
诗人登高望远,看到的是秋霜覆盖,万物凋零,北风飘拂,
原野荒寒,奠定了全诗悲凉低沉的感 情基调。
(2)答案 ①对荣华易逝、世事多舛的人生境遇的感
慨。②对黑白颠倒、小人得志 的社会现实的不满。③对怀才
不遇、壮志难酬的自身遭际的激愤。
解析 前四句写景,萧条低 沉,为下文抒情张本。中间
四句“东流水”“无定端”表达时光易逝、世事多变的感
叹。九、十 句雀占鸾位,表达小人得势、壮志难抒的慨叹。
11、(1)答案 颔联写六朝古都的历史遗迹,颈联 写金
陵美丽的自然风物;寄寓人事沧桑、自然永恒以及六朝兴废
的感慨。(2)答案 比喻。①忧君王为奸邪所蒙蔽,忧奸邪
为非作歹;②忧贤者包括自己不得任用,忧国忧君忧民。
解析 开头两句写凤凰台的传说,十四字中连用了三个
“凤”字,却不显重复,音节流转明快, 极其优美。“凤凰
台”在金陵凤凰山上,相传南朝刘宋永嘉年间有凤凰集于此
山,乃筑台,山和 台也由此得名。在封建时代,凤凰是一种
祥瑞。当年凤凰来游象征着王朝的兴盛;如今凤凰台空,六朝的繁华也一去不复返了,只有长江的水仍然不停地流着,
大自然才是永恒的存在!三、四句就“凤 去台空”这一层意
思进一步发挥。三国时的吴和后来的东晋都建都于金陵。诗
人感慨万分地说, 吴国昔日繁华的宫廷已经荒芜,东晋的一
代风流人物也早已进入坟墓。那一时的烜赫,又在历史上留下了什么有价值的东西呢?诗人没有让自己的感情沉浸在
对历史的凭吊之中,他把目光又投向大自然 ,投向那不尽的
江水:“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三山”在
金陵西南长江边上, 三峰并列,南北相连。陆游《入蜀记》
云:“三山,自石头及凤凰山望之,杳杳有无中耳。及过其
下,距金陵才五十余里。”陆游所说的“杳杳有无中”正好
注释“半落青天外”。李白把三山半隐半现 、若隐若现的景
象写得恰到好处。“白鹭洲”,在金陵西长江中,把长江分
割成两道,所以说“ 一水中分白鹭洲”。这两句诗气象壮丽,
对仗工整,是难得的佳句。
李白毕竟是关心现实的, 他想看得更远些,从六朝的帝
都金陵看到唐的都城长安。但是,“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
不见使 人愁”。这两句诗寄寓着深意。长安是朝廷的所在,
日是帝王的象征。陆贾《新语·慎微篇》曰:“邪臣 之蔽贤,
犹浮云之障日月也。”李白这两句诗暗示皇帝被奸邪包围,
而自己报国无门,他的心情 是十分沉痛的。“不见长安”暗
点诗题的“登”字,触景生愁,意寓言外,饶有余味。
12、
(1)天生我材必有用 千金散尽还复来 (2)钟鼓馔
玉不足贵 但愿长醉不复醒 (3)古来圣贤皆寂寞 惟有饮
者留其名 (4)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
(5)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使我不得开心颜

龚睿那-赫尔辛基理工大学


棉签画-函授毕业自我鉴定


企业调查报告-摁在腿上打屁股作文


安全教育手抄报-徐鹤宁简介


最新经典个性签名-湖南对外经济贸易职业学院


万圣节什么时候-营销工作总结


承德医学院地址-2013北京高考语文


颈椎病预防-曲阜师范大学杏坛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