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西安市第八十九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再见了可鲁-增广贤文解释
西安市第八十九中学
2011——2012学年度第二学期期中考试高二年级语文学科
试题
命题人
吴 刚
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
,可以群,
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论语·阳
货》
一、现代文阅读(6分,每小题2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题。
我国古代诗歌体式繁多,在古诗的分类和叫法上也众说纷纭。尤其是对于乐
府、古风、歌行体三
类诗,更易混淆。因为,从形式上看,乐府体与古风都是五
言体,七言古诗与歌行体都是七言体,很难区
分。但是,从古代以来,人们比较
一致地承认它们在表达内容、手法、风格特色的区别,对它们有约定俗
成的称呼。
人教版八年级(下)在《诗五首》的“研讨与练习”第二题中说:“《茅屋为
秋风
所破歌》和《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都是‘歌行体’诗,形式自由,语言流
利,格调奔放……”又九年级
(上)知识短文《怎样读书》中说:“杜甫的《石
壕吏》格律教宽,叫古风……”
这里的叫法
,不符合习惯。人们习惯上把杜甫的《茅屋》一诗叫做“七言古
体诗”,而把岑参的《白
雪歌》叫做“七言歌行体”,编者也明显看到了两诗的“异”,
所以出了这样的问题。而杜甫的《三吏》
《三别》虽然在形式上与“古风”同为
五言,但习惯上人们将其称做“新乐府”,而不叫“古风”。 <
br>我国最早的诗体是四言的“诗经体”,接着出现了以屈原《离骚》为代表的
“楚辞体”(也叫“骚
体诗”),后者用连词“之”和语气助词“兮”将句式变长,
如“帝高阳之苗裔兮”(《离骚》)、“操
吴戈兮披犀甲”(《国殇》),这为后来的五、
七言诗提供了先例。因此,《诗经》与《楚辞》成为我国
诗歌之源。至汉代,出
现了专门负责搜集各种诗歌、民歌的机构“乐府”,它所搜集的最有影响的是民<
br>间诗歌,这就是我们今天还能看到的“汉乐府民歌”。它最大的特点是现实性强,
通俗明快,形式
上以五言为主。如教材八年级(上)中的《长歌行》及高中课本
中的《饮马长城窟行》《十五从军征》等
,即是“正宗”的“汉乐府”。
至东汉末年,代表文人五言诗成熟的《古诗十九首》出现,其中吸收了
乐府
民歌的许多特点,这对古诗体式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尤其是在魏晋南北朝及
唐代,汉乐
府的发展衍变形成两种主要的形式。一种是文人以模拟为创作的“古
题乐府”(也叫“旧题乐府”),它
借用“汉乐府”的题目,写新的内容,犹如“旧
瓶装新酒”,如曹操的《步出夏门行》(七上)、杨炯的
《从军行》、李贺的《雁门
太守行》(九下)、李白的《蜀道难》《将进酒》(高中)等。这种诗体以七
言句式
为主,间有杂言,文采飞扬,读来抑扬顿挫,所以人们又称之为“歌行体”。另
一种则主
要是借鉴了“汉乐府”叙事为主、反映现实的内容特点和浅显平易通俗
的表达特点,用它来反映当时的社
会现实。它并不再借用“汉乐府”的原有题目,
所谓“即事命篇,无复依傍”。如杜甫的
《兵车行》(高中)、《三吏》、《三别》;
白居易的《观刈麦》(九上)、《卖炭翁》、《新丰折臂翁
》、《杜陵叟》等。
文人学习“汉乐府”的还有另一类情况,主要是将乐府诗平易通俗的特色引
入抒情古体诗中,体现出与以往五言古体诗质朴古奥不同的特色,代表作是李白
的《古风》(58首)
组诗。 “古风”从形式外表上看,与五言古体诗没有什么
区别,但在抒情内容和方式上,却有区别。
七言歌行体发展到唐时,也出现了两种情况。一种是有意把格律诗的一些句
法、手法引入古体诗
中,一种是有意避开格律诗的句法、手法。习惯上,人们把
前一类叫做“七言歌行体”,后一类叫做“七
言古体诗”(简称“七古”)。
初唐的一些诗人在继承南朝齐梁诗歌的华丽铺陈基础上,尝试将七言格
律诗
的句式和对仗等手法引入歌行体中,于是出现了卢照邻的《长安古意》、骆宾王
的《帝京篇
》、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等著名诗篇,形成篇幅雄壮、气势宏肆、
抑扬顿挫、跌宕多变的风格,人称
“初唐体”。至盛唐,高适、岑参等用此体式
写了大量的边塞诗,如高的《燕歌行》及岑的《白雪歌送武
判官归京》(八下)、
《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九下)等,这些诗内容丰富壮阔,感情奔放<
br>激越,形象雄壮奇丽,读来令人意气昂扬。至中唐白居易等人,又在这种体式中
融进叙事成分,写
出了名篇《长恨歌》《琵琶行》等。直至清代初期,吴伟业(号
梅村)用这种诗体写出了《圆圆曲》《永
和宫词》《萧史青门曲》《听女道士卞玉
京弹琴》等名篇,以诗咏史,人称“梅村体”。到了清末民初,
王国维等人还用
这种体式写出了《颐和园词》等诗。
而杜甫、韩愈等诗人则在
七言乐府体中有意识地避开律诗的句法句式,以体
现出古奥、质朴的风格特色,多用散句和奇崛古朴的语
言,以体现折拗郁勃的特
色。在内容风格上,这类诗往往以现实主义的题材、深刻沉郁的感情为主,与前
一类歌行体的浓郁浪漫主义色彩不同。像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八下),
李益的《登天
坛夜见海》,韩愈的《山石》《八月十五夜赠张功曹》《谒衡岳庙遂
宿岳寺题门楼》,卢仝的《月蚀诗》
《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等,都具有这样的特
色,习惯上被称为“七言古体”。
以上大概是我
国古体诗的基本概况,它与唐代出现的格律严整的近体诗(格
律诗),成为我国旧体诗的基本形式。
1.下列关于“古诗”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我国古代诗歌体式繁多,在古诗的分类和叫法上也众说纷纭,大致可分
为乐府、古风、歌行体三类。
B. 文人五言诗是吸收了乐府民歌的许多特点,在东汉末年成熟的。
C.
从形式外表上看,“古风”与五言古体诗没有什么区别。
D. 习惯上,人们把有意引用格律诗句法、
手法的七言歌行体古诗叫做“七
言歌行体”,把有意避开格律诗的句法、手法的七言歌行体古诗叫做“七
言古体
诗”。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从形式上看,乐府体
与古风都是五言体,七言古诗与歌行体都是七言体,
但自古以来,人们对它们就有约定俗成的称呼。
B. “七言歌行体”和“七言古体诗”的区别是在唐以后才出现的。
C. 杜甫、韩愈等诗
人则在七言乐府体中有意识地避开律诗的句法句式,以
体现出古奥、质朴的风格特色,多用散句和奇崛古
朴的语言,体现出浓郁浪漫主
义色彩。
D. 古体诗与格律诗成为我国旧体诗的基本形式。
3.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 文段中“古体诗”的概念包含诗经体、楚
辞体、乐府民歌、古题乐府、
即事乐府、古风、七言歌行体、七言古体诗,不包含唐以后的格律诗。。
B. 曹操的《短歌行》虽然是乐府旧题,但诗歌本身是规整的四言体,不是
五言诗,因而属于
诗经体,不是乐府体。
C. 白居易和韩愈代表了中唐时期古诗创作的两种不同风格。
D.
吴梅村是使用“七言歌行体”的最后一位代表诗人,代表作《圆圆曲》
是七言歌行体的最后一个高峰。
二、古代诗文阅读(20分)
(一)文言文阅读(1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白,字太白,山东人。母梦长庚星而诞,因以
命之。十岁通五经,自梦笔头
生花,后天才赡逸,名闻天下。喜纵横,击剑为任侠,轻财好施。更客任城
,与
孔巢父、韩准、裴政、张叔明、陶沔居徂徕山中,日沉饮,号“竹溪六逸”。
天宝初,自
蜀至长安,道未振,以所业投贺知章,读至《蜀道难》,叹曰:“子
谪仙人也。”乃解金龟换酒,终日相
乐,遂荐于玄宗,召见金銮殿,论时事,因
奏颂一篇,帝喜,赐食,亲为调羹,诏供奉翰林。尝大醉,上
前草诏,使高力士
脱靴,力士耻之,摘其《清平调》中飞燕事,以激怒贵妃,帝每欲与官,妃辄沮
之。白益傲放,与贺知章、李适之、汝阳王琎、崔宗之、苏晋、张旭、焦遂为“饮
酒八仙人”。恳求还
山,赐黄金,诏放归。
白浮游四方,欲登华山,乘醉跨驴经县治,宰不知,怒,引至庭下曰:“汝何人,敢无礼!”白供状不书姓名,曰:“曾令龙巾拭吐,御手调羹,贵妃捧砚,
力士脱靴。天子门
前,尚容走马;华阴县里,不得骑驴?”宰惊愧,拜谢曰:“不
知翰林至此。”白长笑而去。尝乘舟,与
崔宗之自采石至金陵,著宫锦袍坐,傍
若无人。禄山反,明皇在蜀,永王璘节度东南,白时卧庐山,辟为
僚佐。璘起兵
反,白逃还彭泽。璘败,累系浔阳狱。初,白游并州,见郭子仪,奇之,曾救其
死
罪。至是,郭子仪请官以赎,诏长流夜郎。
白晚节好黄、老,度牛渚矶,乘酒捉月,遂沉水中。初,悦
谢家青山,今墓
在焉。有文集二十卷,行世。或云:白,凉武昭王暠九世孙也。
《李白传》
4.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 母梦长庚星而诞,因以命之。 命:起名字
.
B. 以所业投贺知章 业:职业
.
C.
宰不知,怒,引至庭下曰 引:带到
.
D.
初,悦谢家青山,今墓在焉。 焉:代词,那里
.
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李白洒脱不羁的一组是(2分)
①喜纵横,击剑为任侠 ②乃解金龟换酒,终日相乐
③尝大醉,上前草诏,使高力士脱靴 ④乘醉跨驴经县治
⑤著宫锦袍坐,傍若无人
⑥乘酒捉月,遂沉水中
A.①③④ B.①③⑤ C.②③⑥
D. ③④⑤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 李白年轻时喜欢四处闯荡,练习剑术为打抱不平,他不看重钱财,乐
于施舍。
B. 天宝初年,李白从蜀中来到京城长安,当时他的名声还未广为人知,
就前去拜谒贺知章。贺知章读
他的诗歌《蜀道难》时,感叹地对李白说:“你
啊,是被贬谪到人间的仙人。”
C
.永王李璘统管东南地区的时候,李白正好隐居于庐山之上,被李璘招
聘为军中幕僚。后来李璘起兵造反
,李白潜逃回到彭泽。李璘失败后,李白受
牵连流放夜郎。
D.
李白晚年喜欢黄帝、老子的道家学说,在牛渚矶泛舟,带着醉意捕捉
月亮,溺水而死,葬在谢家青山。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3分)
(1)尝大醉,上前草诏,使高力士脱靴,力士耻之。
(2)初,白游并州,见郭子仪,奇之,曾救其死罪。
(二)古代诗歌阅读(8分)
阅读下面两首李白的诗歌,完成8~9题。
越中揽古
苏台览古
越王勾践破吴归,
旧苑荒台杨柳新,
义士还家尽锦衣。
菱歌清唱不胜春。
宫女如花满春殿,
只今惟有西江月,
只今惟有鹧鸪飞。
曾照吴王宫里人。
8.《越中览古》前三句描写了什么样的环境?结尾句采用了什么样的艺术手
法?(4分)
9.试比较两首诗写法上的异同。(4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
(1)三顾频烦天下计,
。 ,长使英雄泪
满襟。(杜甫《蜀相》)
(2)世间行乐亦如此,
。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
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
,使我不得开心颜?(李白《梦
游天姥吟留别》)
(3)
?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
风, 。(李煜《虞美人》)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6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16分)
诗圣之路
——纪念杜甫诞辰1300周年
2012年年初谁最忙?毫无疑问,是杜甫。这起源于人教
版高中语文课本必
修Ⅲ第39页的一幅插图。画面中,瘦削的杜甫坐在山石上,双手置于膝盖,饱
含忧患的目光眺望向远方,风吹拂着他的胡须和帽带……这本是再普通不过的一
张插图了,却随着一条
名为“杜甫的一天”的微博而轰动一时,引起“大家”的
“围观”。在一众高手的涂鸦下,杜甫或骑着电
动车去超市,或骑着自行车去买
菜,或骑着白龙马去取经,或扛着水桶,或端机枪,或打篮球,或开坦克
,或玩
手机……还有变身哈利波特和超人的,不一而足。杜甫完全不可能知道,在他诞
<
br>生1300年后,会以这种方式而走红。诗人会怎么想呢?会为此勃然大怒吗?我
想,更大的可能
是付诸一笑吧,因为,在那个时代,值得诗人忧虑的事情实在是
太多了。
杜甫,字子美,号少
陵野老,后人称他为“老杜”。但老杜并不是生下来就
这么老的,他也曾有过意气风发的青璁岁月。唐玄
宗开元二十四年,公元736
年,青年诗人来到泰山脚下,遇到了两个同样满怀豪情、且已久享盛誉的诗
人,
一个是高适,一个是李白。三人结伴而行,兴致勃勃地登上了泰山,在这里,杜
甫留下了他
那首脍炙人口的《望岳》:
岱宗夫如何? 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是年,高适36岁,李白3
5岁,杜甫24岁。对于诗人来说,人生的画卷才刚刚
打开。这是一个前所未有的盛世,杜甫自己更是满
腹才华,虽然刚刚科举落地,
但我们有什么理由可以怀疑诗人的未来呢?一如诗歌中所透露的,踌躇满志
,大
气磅礴。
唐玄宗天宝三年,公元744年,杜甫的好友李白已被皇帝“赐金放还”,“明
朝散发弄扁舟”去了。在洛阳,两人曾经见过面。没有人知道李白对杜甫说了些
什么,但显然,
杜甫“兼济天下”的雄心没有被丝毫动摇。两人一同登山、访道,
之后,一东一西,各奔天涯。李白前往
东鲁,发出了“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
我不得开心颜”的呼唤;杜甫则西入长安,困守
十年,写下了“朱门酒肉臭,路
有冻死骨”的名句。至此,两人被时代的大潮所裹挟,再也无法见面。仕
进无门,
还要经常向权贵门阀俯首乞怜的屈辱生活不仅使杜甫逐渐接近和了解底层人民,
更使他
对当权者的好大喜功深感怀疑。《前出塞(其六)》表现的就是这样一种情
感:
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
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
杀人亦有限,列国自有疆。
苟能制侵陵,岂在多杀伤。
诗人写下这首诗的时候是唐玄宗天宝十四年,亦即公元755年。这一年,安史
之乱爆发。 <
br>战争突如其来,唐玄宗带领妃妾皇子仓皇西逃,并在灵武黯然退位,太子李
亨称帝。为了躲避战乱
,杜甫将妻儿安顿到鄜州,之后前往灵武追随肃宗,不想
中途被叛军俘获,带回长安。时值春天,花草繁
茂,但如今的长安城早已不复当
年的繁华。眼到之处,尽是断壁残垣,一派萧条破败,胡人的烧杀淫掠更
是令人
触目惊心。真正的苦难催生出了伟大的作品: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这一年,诗人刚到45岁,但在这首《春望》中,头发却已经花白稀疏了。
历
尽艰险,杜甫逃出叛军之手,曾经做过小官,也曾经因为上谏而险遭杀身
之祸。唐肃宗乾元二年,即公元
759年的12月,诗人几经辗转,来到成都,在
好友严武等人的帮助下,于城西浣花溪畔建成了一座草
堂居住,世称“杜甫草堂”。
长期的漂泊使诗人倍感生活安定的珍贵。翌年,诗人写下了成都的春天:
好雨知时节, 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
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 花重锦官城。
在成都,诗人最喜欢去的地方是南郊的武侯祠。
那里巨木成荫,草色浓翳。
战乱之际,人迹更为罕至,显得格外幽静。踩在绵软湿滑的草地和苔藓上,诗
人
心事重重。他在《蜀相》中写道: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是啊,虽然出师未捷身先死,但诸葛亮总是得到了刘备的
信赖,托付以江山社稷,
而我杜甫呢?又有谁能赏识?面对国家危难,黎民涂炭,我杜甫请缨无路,报国
无门,只能蛰居在这小小的草堂里残喘维生,这样的日子何时是个尽头啊!
幸福的时间总是太
短。公元765年,杜甫的好友严武去世了。失去庇护的
诗人不得不再一次踏上漂泊的道
路。这一年,他离开草堂,乘船沿江南下,舟行
渝州、忠州时写下《旅夜书怀》: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一望无垠的旷野上,密布的繁星宛若从天空绵延到了地平线上;一
轮明月倒影在
江中,随江波起伏波动。在这无比广阔的空间里,岸边小舟高高耸立的桅杆更显
孤
独,这不正是杜甫心境的写照吗?天大地大,何处是家!
唐代宗大历元年,公元766年,杜甫来到夔
州。这里又名白帝城,在一千
多年后的今天被称为奉节。这一年秋季,诗人写下了八首《秋兴》,其中第
一首
是这样的: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波浪滔天,风云匝地,秋天萧森之气充塞于巫山巫峡之中
。在这惊风骇浪、
动荡不安、萧条阴晦、不见天日的时代里,有多少人能够平安地守在家园
呢?
生活的磨练使诗人的思想越来越复杂和深沉了。当年冬天,诗人住在
西阁,夜不能寐,又写下了《阁夜》
:
岁暮阴阳催短景,天涯霜雪霁寒宵。
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
野哭千家闻战伐,夷歌数处起渔樵。
卧龙跃马终黄土,人事音书漫寂寥。
一年到头
,白天的时间越来越短,漫天大雪终于停了下来,晴朗的夜空下,人们
更加感到寒冷。五更时分,天还未
亮,却传来军队鼓角的声音,就连江中倒映出
的满天星斗似乎都在这寒气中震荡起来。面对人生和历史,
诗人不禁困惑起来,
人生的价值到底是什么?你看,无论是精忠报国的诸葛亮,还是自立白帝的公孙述,不都成为了黄土一抔吗?当年曾一起饮酒作乐,指点江山的好友们啊,你们
现在又都在哪里呢?
这个世界上,有两种人写出的诗歌意境极为阔大。一种人,他自己很大,比
如曹操,因为胸怀天
下,所以当他挥鞭北上,东临碣石的时候,能够吟诵出“日
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这
样包容万有的句子;另一种人则是
因为他很小,所以诗歌的境界才会大,比如杜甫。诗人生于盛唐,他的
一切才华
抱负,原本不是为了动荡战乱而来。面对乱世,他能够做什么呢?他能像前代的
班超一
样投笔从戎吗?他能像后世的辛弃疾一样于万军中取敌人首级吗?面对
这样一个乱世,诗人能够做什么呢
?他的诗歌对这饱经流离之苦的渔樵们没有任
何用处。在这样的一个乱世里,谁能够掌握自己的命运呢?
苍茫广阔的天地更加
衬托出诗人的渺小。
在写下《秋兴》和《阁夜》的第二年重阳,诗人登上高处远眺: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这一年诗
人56岁。安史之乱已经结束整整四年了,但地方军阀们趁势而起,
相互争夺,国家的安定遥遥无期。身
体多病,白内障、耳聋、风痹、足萎、
偏枯、肺痨纠缠着他,好友们,严武、高适、李白、房琯、岑参、
储光羲、
薛据……均已离世,只剩诗人孤独地面对滚滚而逝的长江及满目萧瑟的秋
景。
杜甫是伟大的。这不是因为他在自己的时代成就了一番什么样的丰功
伟业。我们知道,无论什么样的世
道,总会有人适应、有人不适应。适应
的人多,则是一个好时代;适应的人少,则是一个坏时代。同一个
乱世,
有的人功成名就,踩着别人的血肉成就自己的威名;更多的人则只能随波
逐流,朝不保夕
。杜甫的伟大在于,他明知道自己在这样一个乱世成为了
“多余人”,却没有被“柴米油盐酱醋茶”所折
服,蜕化为一个明哲保身的
庸人,而是在各种生活艰难中一再追问自己人生的价值。公元768年,唐<
br>代宗大历三年,距离诗人离世只有两年了。杜甫一路漂泊,自湖北公安来
到洞庭。在岳阳楼上,杜
甫写下了这样一首诗: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洞庭湖雄踞
古今,浩瀚无际。登楼远眺,映入眼帘的,恐怕除了湖水,就
是湖水了吧。游人们来来往往,会看见一位
老人,满脸沧桑,拖着疲惫的
身躯,双手紧紧抓住栏杆,尽力地向着北方眺望着。可能有人不以为然,<
br>也可能有人窃窃私语。他们永远无法了解老人到底看到了什么,甚至于泪
流满面。大唐曾经的辉煌
、今日的破碎,古往今来志士仁人的壮举、黎民
百姓的无奈,都在他的眼前浮现……
历史车轮
总在前进。随着唐王朝的“中兴”,元稹、白居易、刘禹锡、
柳宗元、孟郊、贾岛……一代天之骄子们登
上时代的舞台。唐宪宗元和十年,
公元815年,杜甫离世45年了。是年,白居易被贬江州,这个年份
即将因
《琵琶行》而永载史册。同一年,韩愈刚刚晋升为中书舍人。他在桌几旁
冥思苦想,不一
会儿,提起笔来,在展开的白纸上写下这些诗句:
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
不知群儿愚,那用故谤伤。
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
伊我生其后,举颈遥相望。
(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4分)
A.
杜甫年青时的诗风豪迈洒脱,是艰难的生活使他逐渐接近民众,思想
也越来越深沉复杂,到晚年,形成了
沉郁顿挫的风格。
B.
宏伟的时空与个人的渺小形成了强烈的反差,这是杜甫诗歌拥有动人
心魄的魅力的原因之一。
C.
文章以纪实的笔法,以时间为顺序,介绍了杜甫的生平创作,给予诗
人极高的评价。
D. 作者认为,杜甫的伟大不在于他“在自己的时代成就了一番什么样
的丰功伟业”
,而是因为他在生活的重压下始终坚持理想的可贵勇气。
E.
本文结尾引用白居易和韩愈,是为了说明“江山代有才人出”,什么样
的时代造就什么样的伟人。
(2)结合全文,概括杜甫的人生经历,大概可以分为几个阶段,并列举每个
阶段的
代表作(4分)
(3)文中说:“真正的苦难催生出了伟大的作品。”这是为什么?请结合
全文
简要分析。(4分)
(4)杜甫被人称为“诗史”,宋以后又被尊为“诗圣”
。这两个称号,哪一个
更合适呢?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4分)
四、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2.
下列文史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 屈平,字原,又名正则,号灵均,战国末期楚国贵
族,中国诗歌浪漫
主义传统的开创者,也是我国已知最早的著名诗人,世界文化名人。他创立了
“楚辞”这种文体,开创了“香草美人”的传统。代表作品有《离骚》《九歌》
等。
B. 唐
代,格律诗渐渐兴起。体裁上,分律诗、绝句两种,字数上有五七
言之分。李白就善于绝句,杜甫则偏好
律诗。
C.
唐代有四位以“诗”为号的诗人,分别是“诗仙”李白、“诗圣”杜甫、
“诗佛” 李贺、“诗鬼”
白居易。
D.
李煜,五代十国时南唐国君,字重光,史称李后主。代表作《虞美人
》、
《浪淘沙》、《乌夜啼》等词。在政治上失败的李煜,却在词坛上留下了不朽的篇
章,被称
为“千古词帝”。
13.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2分)
A.
这首交响乐是作者在列宁格勒被法西斯围困,并疯狂叫嚣要占领这座
城市的时候赶写的。
B.
人才培养的质量是衡量一所大学办得好不好的重要因素,大力提升人
才培养水平是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战
略课题。
C.
《阿Q正传》描写贫苦农民阿Q投向革命,而假洋鬼子等却不准他革
命,最终被送上断头台的悲剧。
D. 校庆在即,学校要求全体师生注重礼仪,热情待客,以带给从全国各
地回母校参加庆祝活
动的校友感到宾至如归。
14. 下列诗句的停顿,划分错误的一项是(2分)
A.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B. 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
C. 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
D.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15.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2分)
我们在欣赏古典诗歌的时候,首先要 , 。另
外,
,对欣赏古典诗歌也有很大的帮助。我们还应
该 ,
, 。
①我们的主观感受、生活体验
②准确解读诗句、文辞
③全面了解他所生活的环境和时代
④窥见作品的意旨、作者的情感
⑤与作者成为心灵相通的好朋友
⑥深入探究他们的生平和为人
A.②④①③⑥⑤ B. ④②①③⑥⑤
C.④②①⑥③⑤ D. ②④
①⑥③⑤
16.仿照下面的示例,自选话题,另写两句话,要求内容贴切,句式与示例相
同。(4分)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五、写作(60分)
17.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2007年高考北京卷作文题)
“细雨湿衣看不见,闲
花落地听无声”是唐诗中的名句。有人说,这是歌
咏春天的美好品格;有人说,这是暗指一种恬淡的做人
境界;有人说,这是叹
息“细雨”“闲花”不为人知的寂寞处境;有人说,“看不见”“听无声”并不<
br>等于无所作为;还有人说,这里的情趣已不适合当今的世界……请你根据自己
读这两句诗的体会,
展开联想,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自拟题目,自定角度。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全文不少于
800字。
西安市第八十九中学
2011——2012学年度第二学期期中考试高二年级语文学科
答题卡
1 2 3 4 5 6
11 12 13 14 15
[A][A][A][A][A]
[A][A][A][A][A] [A]
[B][B][B][B][B]
[B][B][B][B][B] [B]
[C][C][C][C][C]
[C][C][C][C][C] [C]
[D][D][D][D][D]
[D][D][D][D][D] [D]
[ ][ ][ ][ ][ ] [ ][E][ ][
][
] [ ]
7.(1)尝大醉,上前草诏,使高力士脱靴,力士耻之。
(2)初,白游并州,见郭子仪,奇之,曾救其死罪。
总 分
8
.
9
.
10.(1)
, (杜甫《蜀相》)
(2)
, (李白《梦
游天姥吟留别》)
(3)
, (李煜《虞美
人》)
11
.(2)
11
.(3)
11
.(4)
16
.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200
800
600
400
1000
西安市第八十九中学
2011——2012学年度第二学期期中考试高二年级语文学科
参考答案
1. A
原文的表述是“尤其是对于乐府、古风、歌行体三类诗,更易混淆”,并
非只分这三类。
2.
C “体现出浓郁浪漫主义色彩”的是七言歌行体的特点。
3. C
A项中“含诗经体、楚辞体”表述错误;
B项《步出夏门行》也是四言诗,同样是被列为旧题乐府的,可见推断理据
不足;
D项“清末民初,王国维等人还用这种体式写出了《颐和园词》等诗。”
4. B
创作的诗歌
5. D ①是诗人好打抱不平;②是贺知章的事迹;⑥是李白之死
6. A “纵横”理解错误
7.
(1)李白曾在皇上面前大醉,起草诏书,让高力士为他脱靴。高力士以此
为羞辱。
(得分点:尝、草、耻)
(2)当初,李白漫游到并州,见到郭子仪,感到此人非同寻常,曾
解救过郭
子仪的死罪。(得分点:游、奇、救其〈于〉死罪)
8. 诗人选取了吴败越胜,越
王班师回国以后战士还家、勾践还宫的情况。都
城中到处是锦衣战士,宫殿上站满了如花宫女。这种场景
十分繁盛、美好、热
闹、欢乐。结尾句突然一转,只是几只鹧鸪在王城故址上飞来飞去罢了。昔时
的繁盛和眼前的凄凉,形成了强烈的对比,使读者感受特别深切。
9.
同:两首诗同抒发了古今异变,今非昔比的感慨,都使用了对比的艺术手
法。
异:《越中览古
》是由虚入实,先极言昔日的兴盛,最后写今日之萧条;
《苏台览古》是由实入虚,先写今日之落寞,再
遥想当年的繁华。
10. (1)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
(2)古来万事东流水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3)春花秋月何时了
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11. (1)CE
C项中“以纪实的笔法”表述错误。文章中有大量的想象成分;
E项引用韩愈的事迹是为了反衬杜甫的地位和影响。
(2)读书和漫游时期(744年之前),《望岳》
困居长安时期(745—755年),《前出塞》
陷贼及为官时期(756—758年),《春望》
漂泊西南时期(759年之后),《春夜
喜雨》《蜀相》《旅夜书怀》《秋兴》
《阁夜》《登高》《登岳阳楼》
(3)首先,长期的抑
郁不得志是诗人可以贴近底层人民,了解人民的真实生
活现状,如《前出塞》和“三吏三别”的创作;其
次,国破家亡的痛苦使杜甫的
诗歌拥有感人至深的魅力,如《春望》的创作;第三,颠沛流离的经历使诗
人倍
感安定生活的可贵,比如《春夜喜雨》、《客至》、《江畔独步寻花》的创作;最后,
苦难
生活是诗人的思想越来越深刻和复杂,如漂泊西南时期成为诗人创作的一个
高峰。
(4)主观发挥题,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12. C “诗佛”王维,“诗鬼”李贺
13. B A项主语不一致,应改为“这首交响乐是作者在法西斯围困列宁格勒,
并疯狂
叫嚣要占领这座城市的时候赶写的。”
C项歧义,应改为“《阿Q正传》描写贫苦农民阿Q投向革命,
而假洋
鬼子等却不准他革命,阿Q最终被送上断头台的悲剧。”
D项句式杂糅。应该为“校庆
在即,学校要求全体师生注重礼仪,热情
待客,以带给从全国各地回母校参加庆祝活动的校友宾至如归的
感觉”或者“校
庆在即,学校要求全体师生注重礼仪,热情待客,以使从全国各地回母校参加庆
祝活动的校友感到宾至如归。”
14. A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15. D
详见“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赏析指导。
16. (略)
17. 作文评分标准
基础等级(30分)
发展等级(10分)
一等二等
(30—24)
(23—17)
切合题意
中心突出
内容充实
感情真切
结构严谨
语言流畅
字体工整
符合文体
要求
符合题意
中心明确
内容较充
实
感情真实
结构完整
语言通顺
字迹清楚
大体符合
文体要求
三等
(16—11)
基本符合题
意
中心基本明
确
内容单薄
感情基本真
实
结构基本完
整
语言基本通
顺
字迹潦草
大体符合文
体要求
四等
(10—0)
偏离题意
深刻
丰
富
材
料
丰
富
有文
采
有创新
中心不明
象,深入
立意不当
本质
没什么内
容
透过现
见解新
语言
颖,材
生
动,
料新
句式
鲜、构
灵活
思精巧
感情虚假
结构混乱
语病多
字迹难辨
不符合文
体要求
形
揭示问题象
产生问题
丰
满
意
观点具有境
启发作用
深
远
善于
运用
修辞
手法
推理想
象有独
到之处
文句
有意
蕴
有个性
特征
文言文参考译文:
李白,字太白,崤山以
东人氏。母亲梦见长庚星就生下了他,因而就以此给李白起名
字。李白十岁时就通晓五经,他自己梦见笔
头长出花来,此后他天赋过人,才华横溢。李
白喜欢纵横之术,练习剑术为打抱不平,他不看重钱财,乐
于施舍。又客居任城。与孔巢
父、韩准、裴政、张叔明、陶沔住在徂徕山中,天天设酒痛饮,号称“竹溪
六逸”。
天宝初年,李白从蜀中来到京城长安,当时他的本领尚未施展,就把自己所作的诗歌
献给贺知章看,贺知章读到《蜀道难》一诗时,感叹地对李白说:“你啊,是被贬谪到人间
的仙人。”于
是,解下自己身上的金龟饰物来换酒,(与李白)整天相互欢乐,还在玄宗面
前推荐了李白。玄宗在金銮
殿召见了李白,与他谈论时局国政,李白献上颂文一篇,皇上
很高兴,赐给他饭食,并亲手为他调匀肉汤
,降旨命李白为翰林供奉。李白曾在皇上面前
大醉,起草诏书,让高力士为他脱靴。高力士以此为羞辱,
就指摘李白《清平调》中引用
的赵飞燕的典故,用来激怒杨贵妃,每当玄宗要授官给李白时,杨贵妃总要
阻止。李白更
加高傲放达,与贺知章、李适之、汝阳王李琎、崔宗之、苏晋、张旭、焦遂并称为“饮酒<
br>八仙人”。后来他恳求回乡,玄宗赏赐给他黄金,下诏让他回家。
李白云游四方,打算登华山,
带着醉意跨在驴身上,路过县衙门,县令不认识李白,
十分生气,派人把李白带到公堂上问道:“你是什
么人,敢这样无礼!”李白在供词中不写
姓名,只写:“呕吐后曾让皇上用手巾擦嘴,吃饭时皇上亲手为
我调匀肉汤,写字时杨贵妃
捧着砚台,高力士帮着脱靴。在天子殿门前尚许我纵马奔驰,
华阴县衙门口,却不能骑驴
而过?”县令看了,又惊又愧,忙行礼道歉说:“不知道是翰林学士来到此地
。”李白大笑
着扬长而去。李白曾与崔宗之一起坐船从采石矶到金陵,他身穿宫中特制的绸袍坐在船上,
旁若无人。安禄山叛乱时,玄宗避难蜀中,永王李璘统管东南地区,李白当时高卧隐居于
庐山之
上,被李璘招聘为军中幕僚。后来李璘起兵造反,李白潜逃回到彭泽。李璘失败后,
李白受牵连关在浔阳
的监狱中。当初,李白漫游到并州,见到郭子仪,感到此人非同寻常,
曾解救过郭子仪的死罪。到这时,
郭子仪向朝廷申请解除自己的官爵来赎免李白的死罪,
于是皇上下旨把李白改判为流放夜郎。
李白晚年喜欢黄帝、老子的道家学说,在牛渚矶泛舟,带着醉意捕捉月亮,就沉到水
底去了。当初,李白
喜欢谢家青山,如今他的墓还在那里。李白著有文集二十卷,流行于
世。有人说,李白,是西凉武昭王李
暠的第九代玄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