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22《唐诗两首》茅屋为风所破歌赏析(2篇) 鄂教版

温柔似野鬼°
965次浏览
2020年08月15日 07:00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浙江警察学院分数线-山东凯文职业学院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赏析(2篇)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作品概况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是唐代伟大诗人杜甫旅居四川成都草堂期间创作的一首歌行体古
诗。。茅屋,指成 都草堂。此诗叙述作者的茅屋被秋风所破以致全家遭雨淋的痛苦经历,抒
发了自己内心的感慨,体现了诗 人忧国忧民的崇高思想境界,是杜诗中的典范之作。全篇可
分为四段,第一段写面对狂风破屋的焦虑;第 二段写面对群童抱茅的无奈;第三段写遭受夜
雨的痛苦;第四段写期盼广厦,将苦难加以升华。前三段是 写实式的叙事,诉述自家之苦,
情绪含蓄压抑;后一段是理想的升华,直抒忧民之情,情绪激越轩昂。前 三段的层层铺叙,
为后一段的抒情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如此抑扬曲折的情绪变换,完美地体现了杜诗”沉 郁顿
挫“的风格。
作品原文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
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
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
处,雨脚 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 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
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作品注释
⑴秋高:秋深。怒号(háo):大声吼叫。号:号叫。
⑵三重(chóng)茅:几层茅草。三,泛指多。
⑶挂罥(juàn):挂着,挂住。罥,挂。长(cháng):高。
⑷沉塘坳(ào):沉 到池塘水中。塘坳,低洼积水的地方(即池塘)。塘,一作”堂“。
坳,水边低地。
⑸忍能对面为盗贼:竟忍心这样当面做“贼”。忍能,忍心如此。对面,当面。为,做。
⑹入竹去:进入竹林。
⑺呼不得:喝止不住。
1


⑻俄顷(qǐng):不久,一会儿,顷刻之间。
⑼秋天漠漠向昏黑(古音为 押韵念hè):指秋季的天空阴沉迷蒙,渐渐黑了下来。漠
漠,阴沉迷蒙的样子。向,渐近。
⑽布衾(qīn):布被子。衾:被子。
⑾娇儿恶卧踏里裂:孩子睡相不好,把被里都蹬坏了 。恶卧,睡相不好。裂:使动用法,
使‥‥‥裂。
⑿床头屋漏无干处:意思是,整个房子都没 有干的地方了。屋漏,指房子西北角,古人
在此开天窗,阳光便从此处照射进来。“床头屋漏”,泛指整 个屋子。
⒀雨脚如麻:形容雨点不间断,像下垂的麻线一样密集。雨脚,雨点。
⒁丧(sāng)乱:战乱,指安史之乱。
⒂沾湿:潮湿不干。何由彻:如何才能挨到天亮。彻,通,这里指彻夜,通宵的意思。
⒃安得:如何能得到。广厦(shà):宽敞的大屋。
⒄大庇(bì):全部遮盖、掩护起来 。庇,遮盖,掩护。寒士:“士”原指士人,即文
化人,但此处是泛指贫寒的士人们。俱:都。欢颜:喜 笑颜开。
⒅呜呼:书面感叹词,表示叹息,相当于“唉”。
⒆突兀(wù):高耸的样子,这里用来形容广厦。见(xiàn):通“现”,出现。
⒇庐:茅房。亦:一作”意“。足:值得。、
作品译文
八月里秋深,狂风怒号,狂 风卷走了我屋顶上好几层茅草。茅草乱飞,渡过浣花溪,散
落在对岸江边。飞得高的茅草缠绕在高高的树 梢上,飞得低的飘飘洒洒沉落到池塘和洼地里。
南村的一群儿童欺负我年老没力气,竟忍心这样当面做 “贼”抢东西,毫无顾忌地抱着
茅草跑进竹林去了。我嘴唇干燥也喝止不住,回来后拄着拐杖,独自叹息 。
一会儿风停了,天空中乌云像墨一样黑,深秋天空阴沉迷蒙渐渐黑下来了。布被盖了多
年, 又冷又硬,像铁板似的。孩子睡眠姿势不好,把被子蹬破了。一下雨屋顶漏水,连床头
都没有一点儿干的 地方,但房顶雨漏像麻线一样密集并下个不停。自从安史之乱之后,我睡
眠的时间很少,长夜漫漫,屋漏 床湿,怎能挨到天亮。
如何能得到千万间宽敞高大的房子,普遍地庇覆天下间贫寒的读书人,让他们开 颜欢笑,
房子在风雨中也不为所动,安稳得像是山一样?唉!什么时候眼前出现这样高耸的房屋,到那时即使我的茅屋被秋风所吹破,我自己受冻而死也心甘情愿!
作品句解
2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度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
坳。
八月的秋空,辽远高阔,谁料想忽然刮起一阵狂风,怒吼着,霎时间把我茅屋上的三层
茅 草都给掀掉了。茅草飞越了江水,散落在江对岸,有的高挂在林梢,有的沉落在塘坳。起
句交代时间,然 后用五个开口呼的平声韵脚,句句押韵,给开篇就带来一股气势。“风怒号”
三字,写出秋风来势猛,声 音大,速度快,力量强。“卷”有连底刮跑的意思,不仅富有动
感,而且满含浓烈的感情色彩。诗人好不 容易盖起茅屋,刚刚定居,秋风却好像故意和他作
对,使他不得安居,这怎能不令诗人万分焦急?“挂罥 ”,悬挂,缠绕。“坳”,低洼之处。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
自叹息。
南村的一群顽童欺我年老无力,竟忍心当面作起了盗贼,公然抱起茅草,躲入竹林里。
我唇焦口 燥,不能再继续呼喊了,回家来扶着拐杖,空自叹息。这里又从天地写到人。前三
句写群童大摇大摆地当 面“行抢”,后二句写自己的无可奈何。前后一对照,群童顽皮无赖、
诗人体衰无力的神态跃然纸上。“ 忍能”句表现的是诗人焦躁愤慨的心情,决不是真的给群
童加上盗贼的罪名。用诗人《又呈吴郎》诗中的 话说,即“不为困穷宁有此”!诗人如果不
是十分困穷,就不会对大风刮走茅草那么心急如焚。这一切, 都是结尾的伏线。“安得广厦
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崇高愿望,正是从“四海困穷”的现实基 础上产生出来的。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过了一会儿,狂风停息,黑云如墨,秋空阴沉迷蒙,一下子就昏暗了。盖了多年的布被
冷硬如铁,娇儿的 睡相不好,被里被他双脚乱蹬,都蹬破裂了。正当诗人无奈和叹息时,天
色又变了,这是风雨的前兆。“ 俄顷”两句,以饱蘸浓墨之笔,渲染出暗淡愁惨的氛围,烘
托出诗人的心境。“布衾”两句,写生活的窘 困,被子用了多年,又破裂了,已不足以御寒,
隐含着诗人难以为家的隐痛和不安。“俄倾”,不久,顷 刻之间。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茅屋漏雨 ,床头被淋湿了,屋子里没有干的地方;而雨仍密密麻麻,不肯停歇。自从变
乱以来,我就很少睡眠;在 这样漫长的夜晚,湿漉漉的,如何才能捱到天亮?这一段虽是些
琐事的絮叨,却能让人清晰地想见诗人独 坐床上、仰天长叹的凄苦情景。“自经”两句,一
纵一收。一纵,从眼前的处境扩展到安史之乱以来的种 种痛苦经历,从风雨飘摇中的茅屋扩
展到战乱频仍、残破不堪的国家;一收,又回到“长夜沾湿”的现实 。“丧乱”,指安史之
乱。
3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怎么才能得到千万 间高楼大厦,让普天下贫寒的人们都得到庇护,个个欢乐开怀;无论
风雨如何吹打,房屋都安稳如山!这 几句推己及人,想到百姓的困苦,提出使贫寒者“俱欢
颜”的理想。诗句情感愉快,境界阔大,声音宏亮 ,铿锵有力,从诗人自己痛苦生活的体验
中,迸发出奔放的激情和火热的希望,千百年来一直激动着读者 的心灵。“安得”句,是欲
得而不能的一种想象。“大庇”,全部遮盖、保护起来。“寒士”,本指贫穷 的读书人,这
里泛指所有贫寒的人们。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唉,什么时候,我眼前能突然见到这样的房屋?到那时,即便惟独我的房子破漏,让我
受冻甚至 冻死,我也心甘情愿!诗人从安居推及人情,大有民胞物与之意。他宁愿冻死,以
换取天下穷苦者的温暖 。对比白居易《新制布裘》诗的“安得万里裘,盖裹周四垠。稳暖皆
如我,天下无寒人”,那只是推身利 以利人,尚不及杜甫的“宁苦身以利人”。诗人博大的
胸襟、崇高的理想,至此表现得淋漓尽致。不过, 诗人欲以“吾庐独破”为代价,幻化出“广
厦千万间”,这与其说是诗人“不爱一身而爱天下”,倒不如 说是诗人激愤郁结之情的体现。
创作背景
公元759年(唐肃宗乾元二年)秋天,杜甫弃官到 秦州(现在甘肃天水),又辗转经同
谷(现在甘肃成县)到了巴陵。公元760年(乾元三年)春天,杜 甫求亲告友,在成都浣花
溪边盖起了一座茅屋,总算有了一个栖身之所。不料到了公元761年(上元二 年)八月,大
风破屋,大雨又接踵而至。当时安史之乱尚未平息,诗人由自身遭遇联想到战乱以来的万方
多难,长夜难眠,感慨万千,写下了这篇脍炙人口的诗篇。
文学赏析
赏析一
唐肃宗乾元二年,杜甫在成都西郊的浣花溪畔建起了一座草堂,过上了暂时安定的生活 。
但这种表面上的安逸,掩饰不住他的贫穷,更不能冲淡他那一贯的忧国忧民情怀。上元二年
秋 天,一场暴风雨袭击了他的茅屋,再一次把他从浪漫的隐居生活中敲醒,让他面对现实,
让他忧思,于是 写下了这首诗。诗题本身就很有趣。茅屋为秋风所破,为什么还要“歌诗一
首”?是什么牵动了诗人的诗 情呢?诗以描述开篇,完全是写实的手法。先写秋风的威力,
“怒号”是其声势,卷走屋上茅草是其“战 绩”;再写自己无可奈何的情状,面对这大自然
的强者,只好任其所为,眼看着自己的茅草渡江而去,高 飞的挂在了树梢,低徊的沉到了塘
坳。
4


面对大自然的暴力,诗 人表现得较为平静,甚至还有几分耐心去欣赏它。但面对顽童的
“趁风打劫”,他却真的动了肝火。它如 实地写出了自己的失态,是那样率真。与其说他是
在和孩子们生气,不如说他是在和自己生气。他恨自己 老迈年高,生活无依,一事无成,于
国于家都没什么用了。也许还深责自己缺乏修养,和小孩子们一般计 较。总之,焦灼之后,
他转为沉静,渐而苦苦地思索。

大风过后,黑云涌来,不 用说,秋雨是不请自来的了。诗人收回自己的视线,不再关注
大自然的风云变化,而把心神集中在自己赖 以生存的茅屋里。多年的贫困,多年的流离失所,
他甚至做不起一床被子,而就是那床冰冷似铁的被子, 也让睡觉不老实的孩子蹬破了。满屋
漏雨,没有干爽的地方,可是秋雨却不管不顾地下个不停。这是怎样 的生活啊!长夜漫漫,
诗人失眠了。而“自经丧乱”,已不知有过多少个这样的夜晚,洒泪沾襟又有什么 用呢?
突然,诗人从沉思中振作起来,发出了“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呼
喊。这时,理想战胜了现实,意志战胜了叹息。虽然他现在缺少“风雨不动安如山”的住所,
但是,如果 眼前突现这样的房屋,能够温暖天下寒士,他宁可独守茅屋,受冻而死!这是怎
样的一种情怀呢?这是一 种饱览民生疾苦、体察人间冷暖的济世情怀,就像他在兵荒马乱中
写“三吏”“三别”一样。这是一首歌 行体的古诗,连续的韵脚变换体现了“歌”的特点,
单行散句乃至长短句的错落搭配,又体现了“行”的 动感。正因为有了现实的触动,有了内
心的渴望,诗句才能这样不假修饰,从胸臆中自然涌现。全诗先叙 事,后议论抒情,既写了
诗人贫穷甚至恼羞成怒的窘状,也表达了诗人博大宽广的胸怀,情真意切,感人 至深。

赏析二
此诗写的是自己的数间茅屋,表现的却是忧国忧民的情感。
这首诗可分为四节。第一节五句, 句句押韵,“号”、“茅”、“郊”、“梢”、“坳”
五个开口呼的平声韵脚传来阵阵风声。“八月秋高 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起势迅猛。
“风怒号”三字,音响宏大,读之如闻秋风咆哮。一个“怒”字 ,把秋风拟人化,从而使下
一句不仅富有动作性,面且富有浓烈的感情色彩。诗人好容易盖了这座茅屋, 刚刚定居下来,
秋风却故意同他作对似的,怒吼而来,卷起层层茅草,怎能不使诗人万分焦急?“茅飞渡 江
洒江郊”的“飞”字紧承上句的“卷”字,“卷”起的茅草没有落在屋旁,却随风“飞”走,
“飞”过江去,然后分散地、雨点似地“洒”在“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很难弄下
来;“下者飘 转沉塘坳”,也很难收回来。“卷”、“飞”、“渡”、“洒”、“挂罥”、
5

“飘转”,一个接一个的动态不仅组成一幅幅鲜明的图画,而且紧紧地牵动诗人的视线,拨
动诗人的 心弦。诗人的高明之处在于他并没有抽象地抒情达意,而是寓情意于客观描写之中。
我们读这几句诗,分 明看见一个衣衫单薄、破旧的干瘦老人拄着拐杖,立在屋外,眼巴巴地
望着怒吼的秋风把他屋上的茅草一 层又一层地卷了起来,吹过江法,稀里哗啦地洒在江郊的
各处;而他对大风破屋的焦灼和怨愤之情,也不 能不激起我们心灵上的共鸣。
第二节五句。这是前一节的发展,也是对前一节的补充。前节写“洒江郊 ”的茅草无法
收回。是不是还有落在平地上可以收回的呢?有的,然而却被“南村群童”抱跑了!“欺我
老无力”五字宜着眼。如果诗人不是“老无力”,而是年当壮健有气力,自然不会受这样的
欺侮 。“忍能对面为盗贼”,意谓竟然忍心在我的眼前做盗贼!这不过是表现了诗人因“老
无力”而受欺侮的 愤懑心情而已,决不是真的给“群童”加上“盗贼”的罪名,要告到官府
里去办罪。所以,“唇焦口燥呼 不得”,也就无可奈何了。用诗人《又呈吴郎》一诗中的话
说,这正是“不为困穷宁有此”!诗人如果不 是十分困穷,就不会对大风刮走茅草那么心急
如焚;“群童”如果不是十分困穷,也不会冒着狂风抱那些 并不值钱的茅草。这一切,都是
结尾的伏线。“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崇高愿望,正 是从“四海困穷”
的现实基础上产生出来的。
“归来倚杖自叹息”总收一、二两节。诗人大约 是一听到北风狂叫,就担心盖得不够结
实的茅屋发生危险,因而就拄杖出门,直到风吹屋破,茅草无法收 回,这才无可奈何地走回
家中。“倚杖”,当然又与“老无力”照应。“自叹息”中的“自”字,下得很 沉痛!诗人
如此不幸的遭遇只有自己叹息,未引起别人的同情和帮助,则世风的浇薄,就意在言外了,< br>因而他“叹息”的内容,也就十分深广!当他自己风吹屋破,无处安身,得不到别人的同情
和帮助 的时候,分明联想到类似处境的无数穷人。
第三节八句,写屋破又遭连夜雨的苦况。“俄顷风定云墨色 ,秋天漠漠向昏黑”两句,
用饱蘸浓墨的大笔渲染出暗淡愁惨的氛围,从而烘托出诗人暗淡愁惨的心境, 而密集的雨点
即将从漠漠的秋空洒向地面,已在预料之中。“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两句,
没有穷困生活体验的作者是写不出来的。值得注意的是这不仅是写布被又旧又破,而是为下
文写 屋破漏雨蓄势。成都的八月,天气并不“冷”,正由于“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
断绝”,所以才感 到冷。“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两句,一纵一收。一纵,从
眼前的处境扩展到安史之乱以来 的种种痛苦经历,从风雨飘摇中的茅屋扩展到战乱频仍、残
破不堪的国家;一收,又回到“长夜沾湿”的 现实。忧国忧民,加上“长夜沾湿”,怎能入
睡呢?“何由彻”和前面的“未断绝”照应,表现了诗人既 盼雨停,又盼天亮的迫切心情。
6


而这种心情,又是屋破漏雨、布衾似铁的 艰苦处境激发出来的。于是由个人的艰苦处境联想
到其他人的类似处境,水到渠成,自然而然地过渡到全 诗的结尾。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前后用七字句,中间用九字句,句句蝉联而下,而表现阔大境界和愉快情感的词儿如“广厦”、“千万间”、“大
庇”、“ 天下”、“欢颜”、“安如山”等等,又声音宏亮,从而构成了铿锵有力的节奏和
奔腾前进的气势,恰切 地表现了诗人从“床头屋漏无干处”、“长夜沾湿何由彻”的痛苦生
活体验中迸发出来的奔放的激情和火 热的希望。这种奔放的激情和火热的希望,咏歌之不足,
故嗟叹之,“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 独破受冻死亦足!”诗人的博大胸襟和崇高
理想,至此表现得淋漓尽致。
别林斯基曾说:“任 何一个诗人也不能由于他自己和靠描写他自己而显得伟大,不论是
描写他本身的痛苦,或者描写他本身的 幸福。任何伟大诗人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们的痛苦
和幸福的根子深深地伸进了社会和历史的土壤里,因 为他是社会、时代、人类的器官和代表。”
杜甫在这首诗里描写了他本身的痛苦,但当我们读完最后一节 的时候,就知道他不是孤立地、
单纯地描写他本身的痛苦,而是通过描写他本身的痛苦来表现“天下寒士 ”的痛苦,来表现
社会的苦难、时代的苦难。如果说读到“归来倚杖自叹息”的时候对他“叹息”的内容 还理
解不深的话,那么读到“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总该看出他
并不是仅仅因为自身的不幸遭遇而哀叹、而失眠、而大声疾呼吧!在狂风猛雨无情袭击的秋
夜,诗人脑海 里翻腾的不仅是“吾庐独破”,而且是“天下寒士”的茅屋俱破……。杜甫这
种炽热的忧国忧民的情感和 迫切要求变革黑暗现实的崇高理想,千百年来一直激动读者的心
灵,并发生过积极的作用。
名家点评
《唐宋诗醇》评价这首诗说:”极无聊事,以直写见笔力,入后大波轩然而起,叠笔 作
收,如龙掉尾,非仅见此老胸怀,若无此意,诗亦不可作。“
作品主旨
表达了诗人关心国家、同情人民疾苦的高尚情操。
写作特点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这首诗的写作特点:首先通过秋风破茅屋的过程,反映诗人思想
感情的发展、变化,先写狂风破屋,次写 群童抢草,再写屋破雨漏,最后表达理想和愿望,
清晰、紧凑。
7


其次,善于通过有特征的细节,运用精炼的语言,将他所经历的生活,绘声绘形地描写
出来,使人读了 仿佛身临其境。如描写秋风破茅屋的情形,先写秋风怒号,接着写怒号的狂
风一层,一层,又一层揭走屋 上的茅草,最后写茅草在空中飞舞飘落的情形,有的挂在树梢
上,有的飞过江去,有的落在水塘里。这样 ,仅将狂风吹走屋上茅的情景,而且也把茅屋被
吹破的过程写了出来。
“雨脚如麻”新解 < br>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被历代许多古诗选本选入,也是中学语文教材中的传统篇
目,但对“ 雨脚如麻未断绝”一句中“雨脚”与“麻”的注解却值得商榷。
先说“雨脚”。所见选本均把“雨脚” 释为“雨点”。如崇文书局《唐诗鉴赏辞典》第
240页注:“雨脚:雨点。”人教版初中语文课本:“ 形容雨点不间断。”(本词条中前面
的解释也是这样的)
雨点,即形成雨的小水滴。雨就是由 从天而降的若干小雨点组成。“脚”字在上古指小
腿,后来有了“足”的意义,指人和动物接触地面的肢 体,引申为根部、最下部(如“山脚”)。
“脚”和“雨点”似乎很难有意义上的关联。因为雨点在云层 或落在地上都叫“雨点”。为
什么要把“雨点”称为“雨脚”呢?
其实,“脚”字由“物体的 最下部”还可引申为“剩余之物”。南方用糯米酿酒,酒坛
底部的残留物称为“酒脚”;茶油、菜油油缸 底部的残留物也称为“油脚”。此种称谓,南
方沿用至今。唐代也有这种用法。杜甫诗《羌村三首》有句 :“峥嵘赤云西,日脚下平地。”
“日脚”是什么?就是西下衔山的夕阳。《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里的“ 雨脚”就是大雨过后
稀疏的雨点。杜甫诗里的“雨脚”和“日脚”中的两个“脚”字用法相同,若“雨脚 ”解释
为“雨点”,那么“日脚”该如何解释?
再说“雨脚如麻”的“麻”字。《唐诗鉴赏辞 典》未释,显然是把它理解为通常义的“麻
线”。初中语文课本:“像下垂的麻线一样密集。”(本词条 中前面的解释也是这样的)但
看诗歌的上下文,这种解释也是欠通顺的。“雨点像麻一样密集”是视觉景 象,是看出来的。
诗句上文已交代,当时天色黑下来了,一家人睡觉了,杜甫在破败的茅屋里长夜难眠而 作此
诗。当时屋外应是漆黑一片,怎能看得见麻线一样的雨点?
麻,《辞海》解释为:“古代 乐器名,《尔雅·释乐》:‘大鼗(táo)谓之麻,小者
谓之料。’”什么是“鼗”呢?《辞海》也有 解释:“乐器名,即长柄的摇鼓。俗称拨浪鼓。”
拨浪鼓并不罕见,它是有柄小鼓,柄插在鼓帮中,鼓帮 两边各有一根小绳,绳端系一颗珠子。
手握柄,左右摇转,珠子敲击鼓面发出声音来。
8


“雨脚如麻”的“麻”不是麻线,而是拨浪鼓。屋里一片漆黑,诗人长夜难眠,虽看不< br>见床头屋漏,但听得见雨脚“滴答”声,就像拨浪鼓一样响声不绝。
9

发言稿结尾-雷速登


中国传媒大学编导-我劳动我快乐


上海杉达学院招生网-中国十大名校


名古屋市-武汉科技学院


死水原文-榕树下文学网


2014江苏高考作文-愚人节作文


湖北襄阳教育网-小学生优秀评语


二十年同学聚会感言-协议书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