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高二下学期语文月考试题含答案
河北美术-贵港职业学院
高二第二学期3月模块诊断
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2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唐人古体
古体诗,亦名古诗、古风或往体诗,指的是产生于唐以前并和唐代新出现的近体诗(
又
名今体诗)相对的一种诗体。它的特点是格律限制不太严格,篇幅可长可短,押韵比较自由
灵
活,不必拘守对偶、声律,有四言、五言、七言、杂言等多种形式。不过唐人的古体以五
言、七言为主,
杂言也多以七言为主体。
五七言古诗自汉魏以来已经有了悠久的传统,至唐代又发生了新变。唐代社会
生活领域
的扩展和人的思想感情的复杂化,要求诗歌作品在表现范围上有较大的开拓,加上篇幅短小、<
br>格律严整的近体诗走向定型化,更促使这种少受时空限制的古诗朝着发挥自己特长的道路迈
进。一
般说来,较之魏晋六朝诗歌大多局限于比较单纯的抒情写景,唐人的古诗则趋向笔力
驰骋、气象峥嵘、边
幅开阔、语言明畅,不仅抒写波澜起伏的情感心理活动,还直接叙述事
件,刻画人物,铺捧场景,生发议
论,使诗歌表情达意的功能得到空前的发挥。唐代诗人中
也有接近于汉魏古诗含蓄淳厚作风的,如王、孟
、韦、柳,但较为少见。不构成唐人古诗的
主流。另外,在音节上,唐代古诗受今体诗的影响,或则吸取
声律的和谐与对仗的工整,或
则有意走上反律化的途径,皆不同于晋、宋以前诗歌韵调的纯任自然。所以
明代格调论者以
唐人古诗为汉魏以来古诗的“变体”,并不算错。只是他们从伸正黜变、荣古虐今的传统
观
念出发,贬抑唐人古诗的成就,甚至宣言“唐无五言古诗”(李攀龙《唐选诗序》),那就太
过分了。清王士禛《古诗选》在五言古诗部分选了一百多位汉魏六朝作家的作品,于唐人只
取陈子昂、张
九龄、李白、韦应物、柳宗元五家,还说是“四唐古诗之望,可以略暗焉”(《古
诗选.五言诗凡例》)
,显示出同一偏见。倒是明末许学灵在《诗源辩体》中强调指出“唐人
五古自有唐体”,它以敷陈充畅为
特色,不能拿汉魏古诗委婉含蓄的作风来硬加绳尺,可谓
通达之见。
至于同属唐人古
体,五言和七言又有所差别,这个问题比较微妙,须细心体察。我们看
五七言的区分,虽只在每句相差两
个字上,但造成的节奏感和韵调感却很不一样。五言字少,
念起来有一种安详舒缓的气度,近乎平时说话
的语调;七言音促,上口时会给人以发扬蹈厉
1
的感觉,类似于朗诵或歌唱表演的声腔。试读“杜陵有布衣,老
大意转拙,许身一何惑。窃
比稷与契”(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或者像“暮投石壕村,有
吏夜捉人。老翁
逾墙走,老妇出门看”(杜甫《石壕吏》)这样的句子,无论叙事还是抒情,口气何等自
然平
实,不带任何拖腔。但如“少陵野老吞声哭,春日潜行曲江曲,江头宫殿锁干门,细柳新蒲
为谁颦”(杜甫《襄江头》),以至于“中兴诸将收山东,捷书夜报清昼同,河广传闻一苇过,
胡危命在
破竹中”(杜甫《洗兵马》)则不管是悲慨还是喜颂,是仄脚还是平收,念起来都有
一种异乎寻常说话的
调门。抑扬顿挫,铿锵成韵。我国古代传统上有读诗和歌诗的区分,西
洋歌剧音乐亦有宣叙调与咏叹调的
歧异,五言和七言在调式上的分别大抵如此。这就是为什
么五七言古诗尽管都起源于民歌,而五言诗在东
汉叶以后即日渐脱离音乐,取得独立的发展,
七言诗却长时期停留在乐府歌行体的范围内,直到唐代还常
以七言短章合乐歌唱的缘故。
(节选自陈伯海《唐诗学引论》,有删改)
1.
关于古体诗,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古体诗产生于唐代以前,在唐出
现篇幅短小、格律严整、生命力更强的近体诗后,逐渐走
向衰微。
B.古体诗的格律限制并不
严格,因而形成了篇幅可长可短,押韵自由灵活,不必拘守对偶与
声律的特点。
C.古体诗在
形式上有四言、五言、七言、杂言等多种;唐人古体以五言、七言为主,更似绝
句律诗。
D.
五七言古体至唐而新变,是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唐人古体虽为“古体”,其实已与以往
古风不同。
2.下列关于“汉魏古诗”和“唐人古诗”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汉魏古诗大多局限于比较单纯的抒情写景,在作品表现范围上,不像唐人所作古诗那样开
阔。 <
br>B.就含蓄淳厚的作风而言,汉魏古诗略胜一筹;就表情达意的功能而论,唐人古诗则更具优
势。
C.唐人古诗有的在今体诗的影响下表现为声律和谐与对仗工整,有的继承汉魏古诗有意“反
律
化”。
D.两者各具特色,由汉魏古诗到唐人古诗,是变化,是拓展;一味地贬抑唐人古诗,失之
偏
颇。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2
A.清王士禛对唐人五言古诗只认可五家,足见其偏见;明许学
夷明察唐人五古特色,其观点
可谓通达。
B.本文第三段采用了对比论证的方法,明确了唐人
古体中的五言和七言在节奏感和韵律感方
面的不同。
C.本文引用的语句分诗论和诗句两类,
其作用是帮助读者准确把握不同时代古体诗形式和内
容的异同。
D.白居易《琵琶行》中的“
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抒情悲慨,读来抑扬顿挫,
铿锵成韵。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 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路 遗
刘怀远
黄连婶平日不出门,但一出门,准是去借钱。本村几乎都借遍了,
不好再向谁开口。即
使有人主动借钱给她,她也摇摇头,坚决地说:“不要,以前借的还没还上呢,已经
拖累你
们不少了。”
黄连婶出了村,在路上走,后面有自行车的声音在响动,骑车人和黄连婶
说话:“又要
去王权村啊?”
黄连婶出了村,苍白的脸红了红,朝那人点点头。王权村是黄连
婶娘家的村,娘家哥多。
不过去娘家多了,嫂子们也没好脸色。但毕竟是自己娘家,比借别人的心里踏实
。
骑自行车的人叫玉亮,下了车跟黄连婶说:“我带你一段路吧。”
黄连婶说:“算了吧,你自己骑还这么大动静,哗啦哗啦直响。”
玉亮看看自己的破自行车,
嘿嘿地笑,手往怀里掏,说:“婶,我这里有几十块钱,你
先拿去用吧。”
黄连婶忙拦着说:“你帮我的还少吗?我自己命苦,不能总拖累你们。”
“婶,我知道您性格
倔强,可我是外人吗?自家的远房侄子!这几年,黄连叔有病,您
也够操心的了。”
黄连婶说:“你惦记着婶,婶感激不尽,你家也不宽裕,我现在日子还能挺过去。”
“好吧!”玉亮知道拗不过她,就说:“那我先走了。”
玉亮骑上哗啦哗啦直响的自行车,骑
得很慢,比黄连婶走得快不了多少。拐过一个弯,
玉亮不见了。
3
黄连婶走过拐弯处,见路中央有一叠钞票。
黄连婶捡
起来,数了数,不到100元钱。天呐,这是谁这么马虎,100元足可以买七八
袋化肥,足可以给黄连
买一个月的中药,足够在县中学读书的女儿两个月的生活费啊……
她往前后看,见不到一个人影。 <
br>丢钱也太马虎了,玉亮也马虎,他在前面,愣没看到。黄连婶站在那里等了好一阵子,
也没见有人
来找。她摇摇头,把钱装进衣兜,心想,会和找钱的人碰上的,就继续往前走。
迎面开来一辆农用三轮车,在黄连婶面前停下来,开车的是屠户柳三。
“嫂,你要去哪里啊?”
“我去走个亲戚。”
“哦,俺哥一个人在家呢?”
“咋,你还怕他跑了?”
柳三笑了,黄连终年躺在床上搂着药罐子,既不会跑,也不会怕谁偷。
柳三说:“嫂,咱一起回家吧,有啥困难我帮你解决。”
黄连婶说:“你也没开印票子的机器
,每天起五更睡半夜的,天天杀猪再赶集卖肉,生
意做得也挺辛苦的。”
柳三说:“嫂啊,你
不是困难到揭不开锅了,不会又回娘家的。好,你去吧。”柳三挠挠
头,朝农用车上看看说:“我东西丢
在集上了,得赶快回去拿。”说完,农用车冒了一溜黑烟,
掉转车头跑远了。
黄连婶笑着摇摇头,心里说:“慌张鬼,掉转车头往回走也不带我一段路!”
走出不远,黄连
婶再次财运高照,又捡到一叠钱。拿在手上,油渍渍的,上面还沾有一
星暗红的肉渣。
回到村,黄连婶找到玉亮和柳三。不想二人矢口否认,都说没有丢钱。
黄连婶说:“你们不是丢,是故意放在路上让我捡。”
俩人都说:“俺俩是傻蛋啊?脑子有病啊?要是被别人捡去了咋办?”
黄连婶的泪就要落下来了,说:“只要说钱是你们的,算我借的行了吧?”
不管她怎么说,两人就是不承认,异口同声地说:“钱是你捡的,找不到失主就是你的。”
黄连婶很无奈,两叠皱巴巴的钱像两块刚出炉的烤山芋,烫手。
思来想去,黄连婶最后把钱交给村主任,让他给广播一下,找寻失主。
大喇叭里还没有广播,
人们都知道了黄连婶捡钱上交的事。第二天午后,玉亮和柳三找
了来,说:“既然您铁了心不要,这钱我
们只好领回了。”
4
黄连婶叹一声:“我只有用这个法子,才会逼你们出来承认。走,一起去村委会领回。”
到了
村委会,柳主任脸色酣红地躺在椅子上打盹。听黄连婶说完,柳主任打着酒嗝说:
“你们都值得表扬,一
边是慷慨助人,一边是拾金不昧。”
黄连婶说:“场面话就不用说了,快把钱退给他俩吧。”
柳主任不吭声,脸却更红了,反手把墙上的日历撕下一张,裁成两张寸宽的,把烟丝倒
在印有“198
9年”的一半上,在手上一扭一转,就成了一只大炮烟。点燃深吸几口,让自
己隐藏在烟雾中才说:“上
面总来人,村委会也没啥收入,今天李乡长领几个人又来了,你
捡的钱真是雪中送炭啊,我用它还了饭店
的招待费还不够呢。”
三个人一下僵在那儿,瞪出的眼白如晒在河滩上的鱼。
4.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 开头一段描写
黄连婶在本村借钱几乎借遍了,即使有人主动借钱给她,她也摇摇头,表
示坚决不要,表现了虚荣爱面子
的一面。
B. 小说两次描写玉亮所骑自行车的响声,从侧面表现了玉亮家庭也不宽裕;柳三借口东西
丢在了集上,表现了柳三头脑灵活的特点。
C. “既然您铁了心不要,这钱我们只好领回了
”,玉亮和柳三的这句话表现了他们对黄连婶
的帮助并非真心。
D. 柳主任是上世纪八、九
十年代农村一基层干部的形象,他收到黄连婶送来的“路遗”后
没有广播的根本原因,是村委会没啥收入
,镇上的领导又经常来吃饭。
5.
作品是怎样叙述拾遗的故事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6 分)
6.
作品为什么以村主任把黄连婶捡到的钱支付了招待费为结尾?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 8 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40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21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主原州截原寨。为广南走马承受公事,二年四诣阙,
张守约,字希参,濮州人
。以荫
.
陈南方利害,皆见纳用,欧阳修荐其有智略、知边事,擢知融州。峒将吴侬恃险为边患
,捕
.
诛之。修复荐守约可任将帅,为定州路驻泊都监,徙秦凤。居职六年,括生羌隐土千顷以
募
射手,筑硖石堡、甘谷城,第功最多。
夏人万骑来寇守约适巡边与之遇简兵五百逆战众寡不侔势小却。夏人张两翼来,守约挺
5
身立阵前,自节金鼓,发强弩殪其酋,敌遂退。河州羌率众三万
屯于敦波,欲复旧地,守约
度洮水击破之,取窖粟食军。羌老弱畜产走南山,左右欲邀之,云可获万万。
守约曰:“彼
非敢迎战,逃死耳,辄出者斩!”鬼章围岷州,守约提敢死士鸣鼓张帜高山上,贼惊顾而遁
,
遂知岷州,降其首领千七百人。迁西上阁门使、知镇戎军,徙环州。慕家族颉佷难制,摇动
种
落,勒兵讨擒之,余遁入夏国。守约驻师境上,檄取不置,居数日,械以来,斩于市。从
征灵武,至清远
军,劝高遵裕令士众护粮饷,以防抄掠,不听,果以败还。守约有捍海南咸
平之功,亦不录。
进为环庆都钤辖、知邠州,徙泾原、鄜延、秦凤副总管,领康州刺史。夏人十万屯南牟,
畏其名,引去。
知泾州,泾水善暴城,每春必增治堤堰,费不赀,适岁饥,罢其役。或曰:
“如水害何?”守约曰:“歉
岁劳民,甚于河患,吾且徐图之。”河神祠故在南壖,祷而迁
诸北,以杀河怒。一夕雷雨,明日,河徙而
南,其北遂为沙碛。以龙、神卫四厢都指挥使召
还,道卒,年七十五。
(节选自《宋史
•
张守约传》,有删改)
7.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
A
.夏人万骑来寇守约
适巡边
与之
遇
简兵五百逆战
众寡不侔势小却
B
.夏人万骑来
寇
守约适巡边
与之遇
简兵五百
逆战众寡不
侔
势小却
C
.夏人万骑来寇守约
适巡边
与之遇
简兵五百
逆战众寡不侔
势小却
<
br>D
.夏人万骑来寇
守约适巡边
与之遇
简兵五
百逆战
众寡不侔
势小却
8.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
A
.荫,指庇荫,封建时代因父祖有功勋或担任官职而推恩给予子孙入
学、受封或任官的权
利。
B
.金鼓,即四金和六鼓,是古代交战用于指挥进
退的铜锣和军鼓,代表行军与战斗的信号,
“
金
”
用以进众,
“鼓
”
用以止众。
C
.路,宋元时代行政区域名,是仿照唐代的
“
道
”
而置,初为监察区,后转为行政区。宋代
的路相当于明清的省
,元代的路相当于明清的府。
D
.擢,拔也,指拔官,提升官职,《后汉书
•
公孙述传》中有
“
程乌、李育以有才干,皆擢用
之
”
,又
如:擢引(提拔)、擢任(提拔任用)、擢拜(提拔授官)等。
9.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
A
.张守约卫国戍边,恪尽职守。任广南走马承受公事,两年四次入朝
陈述南方形势,都被
采用;提拔为融州知府,捕杀峒将吴侬,扫除边境祸患。
6
B
.张守约治军严明,禁杀无辜。河州羌人军队被击败
后,老弱的羌人带着牲畜和财产逃命,
张守约向全军发布严禁部下前往截杀、劫掠的命令。
<
br>C
.张守约通晓边务,胆大心细。难以节制的慕氏家族鼓动部落滋事,他率军征伐,将其斩
首;高遵裕征讨灵武,不听他防劫劝告,结果兵败而归。
D
.张守约足智多谋,出
奇制胜。鬼章包围岷州,张守约率领敢死队在高山上击响战鼓,竖
立战旗,虚张声势,贼兵惊慌得四处张
望,仓皇而逃。
10.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2
分)
①守约驻师境上,檄取不置,居数日,械以来,斩于市。
②或曰:“如水害何?”守约曰:“歉岁劳民,甚于河患,吾且徐图之。”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1~12题。
关河令
周邦彦①
秋阴时作渐向暝。变一庭凄冷。伫听寒声②,云深无雁影③。
更深人去寂静。但照壁孤灯相映。酒已都醒,如何消夜永!
【注】①周邦彦(1056-1121):字美成,号清真居士,钱塘(今
浙江杭州)人。②寒声:
指秋声,如风声、落叶声、虫鸣声等。③雁:古人认为雁能传书。
11. 从上、下两阙的首句看,这首词是以什么为线索来写的?请简要说明。( 6 分)
12. 简要分析作者在这首词中所表现的心情。( 5 分)
(三)名句名篇默写(8分)
13.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长恨歌》中描写钟鼓入耳,星月
入目时,玄宗思念贵妃而彻夜难眠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
(2) 自古有道“借酒消愁愁更愁”,“酒入愁肠愁更愁”。《拟行路难》中也有类似的句子,
以表达诗人无法改变现实的无奈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
(3) 《书
愤》在今昔对比中更强烈地抒发了岁月蹉跎、壮志难酬情怀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
___。
(4)
《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最能表现作者性格(或主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应用(15分)
7
14
.
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
①恩施大峡谷是全球最长、最美丽的大峡谷之一,这里千丈飞瀑流芳,百座独峰矗立,
十里深壑幽长,秀
色可餐,堪称生态游、休闲游的好去处。
....
②曾经一文不名的马云,经过自己的不断努
力,创办了阿里巴巴,并且凭借他的毅力和
....
才智,成为了中国年轻一代创业者的楷模。
③与做人一样,李天来对待实验同样谨小慎微。他说:“实验中获得的数据是要用来指
....
导生产的,不能有‘差不多’等情况出现。”
④2017年5月23日朴槿惠首登审判台庭审
,与朴槿惠一同受审的还有乐天韩国会长辛
东彬,以及与朴槿惠有着40年交情、“亲信门”事件的始作
俑者崔顺实。
....
⑤在《楚乔传》的拍摄过程中,有工作人员表示,赵丽颖几乎不用替身
。其中在拍和狼
群搏斗的场景时,她身体多处受伤,人们对此不吝充满赞颂的溢美之词。
..
..
⑥这个新建的小区,高楼林立,环境优雅,地上草坪泛着绿意,可是一些人贪图方便,
行不
由径,常常踩着草坪横穿而过,实在辜负了植草者的美意。
....
A. ①③④
B. ②⑤⑥ C. ③⑤⑥ D. ③④⑤
15.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3 分)
A. 中央电视台各部门通力配合,携起手来联袂打造了《中国诗词大会》《中国成语
大会》《朗
读者》等优秀节目。这些节目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
B. 坚持文化自信理念
,秉持“服务青年成长推动社会进步”,中国青年报运用全媒体传播中
华优秀传统文化,引领青年人树立
正确的文化观和价值观。
C. 据资料显示,因汽车事故而死亡的人当中,至少有70%是未系安全带
的。由此可见,安全
带是在汽车万一发生事故时,保护驾驶员生命的重要装备。
D. 文章能
否发表不仅是写作水平高不高、看问题透不透的问题,而是编辑及其栏目需不需
要的问题,而不知廉耻地
抄袭别人的文章,那就是人品出毛病了。
16. 下面说法不正确的一组是( )( 3 分)
A.“青青子衿”中的“子”是对对方的尊称,“衿”是古代衣服的衣领,“青衿”是周代读书
人的服装,这里指代有学识的人。
B.“谨庠序之教”中的“庠”“序”都是学校,商代叫“序”,周
代叫“庠”;“因入京师,观
太学”中的“太学”是古代设在京城的全国最高学府。
C.“睢
园绿竹,气凌彭泽之樽;邺水朱华,光照临川之笔”中的“彭泽”“邺水”“临川”分
别是指王维、曹植
、谢灵运。
D.“庖丁解牛”中的“庖丁”是人名,其中“庖”是职业,“丁”是名字,这种取名的方
法
在先秦颇为普遍,如“弈秋”“轮扁”“盗跖”等。
8
17. 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3分)
A.涂鸦之作,不值一提,还望诸位不吝赐教,指出我写作的问题。
B.虽然毕业已经好多年了,但班级的合影照我一直惠存到了今天。
C.正玩得高兴,小李因为优势先行退场,大家对他的失陪很惋惜。
D.日前登门拜访先生,很遗憾未遇,明天我会再次惠临贵府一叙。
18. 在下面一段文字
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
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3
分)
批判性创新思维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基本思维方式。这是因为,一方面,创新的目标
就是要解决问题。不仅要①_______________,而且要解决国家发展问题和世界复杂问题。要想创新地解决问题,首先必须创新地思考问题。创新思维方式是创新成功的必要条件。另
一方面,
②_______________。没有正确分析问题,③_______________。故批判思维是创
新
思维的基础。
四、课外阅读(9分)
19. 下列说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巴金,祖籍浙江嘉兴,原名李尧棠,是我国现当代著名作家、翻译家、社会活动家、无
党派爱国民主人士。
B.巴金在文革后撰写的《随想录》,内容朴实、感情真挚,充满着作者
的忏悔和自省,巴金
因此被誉为“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良心”。
C.《激流三部曲》通过描写
高公馆的由盛转衰及其分崩离析,反映了封建大家庭逐渐没落的
过程,表现了封建专制制度必然崩溃的历
史趋势,讴歌了青年们的觉醒和反抗。
D.就题材而论,巴金的长篇小说以描写广阔的社会生活为主,带有强烈写实性和批判性。
20. 下列说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家》是中国作家巴金的代表作,为《激流三部曲》中的第一部,其他两部为《春》、《秋》。 <
br>B.小说描述五四时期成都高家公馆的大家族,主人公是觉慧、觉民、觉新。高老太爷是这
个大家
庭的权威。
C.觉慧是受过新思想熏陶的“新青年”,虽不满旧家庭的专制,但受封建礼教约束,养成
了
委曲求全懦弱顺从的性格,导致他的思想与行动总是矛盾。
D.觉民温和谦逊,但为了与琴
姑娘的爱情和爷爷坚决斗争,离家逃婚,做了高家从来没有
人敢做的事。
21.
以下句子出自巴金《家》的是( )(3分)
A.我是青年,我不是畸人,我不是愚人,我要给自己把幸福争过来。
B.
城外的人想进去,城里的人想出来。
C.
当我沉默着的时候,我觉得充实;我将开口,同时感到空虚。
D.
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
9
五、作文(60分)
阅读下面两段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 字的文章。
每天5
点起床,晚上12 点休息。32 岁的谭超是烟台大学一个快递代理点的快递员。
他还有一个身份——
延边大学历史系的博士生,白天送快递,晚上一头扎进文献堆,在厚厚
的史料中探究古代东北亚历史问题
。现在,他成为这个快递点的老板,被誉为国内学历最高
的“博士快递哥”。
每年,北京大学保安队都有20
余名保安,通过工休时间自学和免费旁听北大课程考进
大学。17 年来,北大保安队共走出了300
多名大学生。这些保安大多来自农村,他们中有
的取得了大专或本科学历,有的甚至考上了北大;还有的
考上了重点高校的研究生,毕业后
当上了大学教授。
以上两则材料给了你怎样的启发与思考?请选择其中一个角度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10
高二第二学期3月模块诊断
语文试题
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1. D
A项“逐渐走向衰微”无中生有;B项“因而”,强加因果;C项“更似绝句律诗”
没有依据。
2. C C项“继承汉魏古诗”文中没有依据。
3. C
C项“其作用是帮助读者准确把握不同时代古体诗形式和内容的异同”不准确,引
用的诗论部分,有的是为了说明古人对唐代的古诗有偏见。
4. B A项,“表示坚
决不要,表现了虚荣爱面子的一面”由原文“但毕竟是自己娘家,
比借别人的心里踏实”可知,她是不想
给别人添麻烦;C项“表现了他们对黄连婶的帮助并
非真心”错误,由原文“大喇叭里还没有广播,人们
都知道了黄连婶捡钱上交的事”可知,
黄连婶态度坚决,他们才被迫领回;D项,“没有广播的根本原因
”错误,由原文可以知道,
“大喇叭里还没有广播,人们都知道了黄连婶捡钱上交的事”广播了,但是钱
没有还。
5. 答案:①用第三人称叙述故事,可以灵活自由地呈现小说情节。(2分)②以“路遗”
为
线索叙述故事,使故事条理清晰,结构更加严谨。(2分)③以对话的形式叙述故事,使人
物
形象更加鲜明。(2分)
6. 答案:①在人物塑造上,黄连婶的形象与柳主任的形象形成鲜明对比,
使黄连婶的形象
更加丰满。(此处也可答“玉亮、柳三与柳主任形成对比,突出玉亮、柳三两人的美好品
质”。)
(2分)②在思想内容上,这样写暴露并鞭挞了那个年代少数农村基层干部的不良风气,与玉亮等人形成对比,弘扬了正能量。(2分)③在故事情节上,这样写使故事情节发生逆转,
增加了
故事的波澜。(2分)④在艺术效果上,这一情节增添了小说的讽刺意味。(2分)
7. D
8. B “金”用以止众,“鼓”用以进众。
9. C
依据原文,慕氏家族只是被张守约捉拿,被斩首的是逃到夏国的部落余众。
10.
①张守约在边境上驻扎军队,下军令追捕不舍,过了几天,用枷锁拘捕来,在街市上斩首。
解
析:“取”(抓捕,追捕),“置”(动词,放弃),“居”(动词,停留,引申为“过了”),“械”
(名词作动词,用枷锁拘捕),“斩于市”(状语后置,于市斩)。每处1分共5分,句意1
11
分。
②有人问:“怎么对付水灾?”张守约说:“
饥荒之年役使民众,比水患还要厉害,我将慢慢
想办法解决。”
解析:“如……何”(把……怎么办,可译为 “对付”),“歉岁”(收成不好的年份),“劳”(使动用法,使……劳累,可译为“役使”),“且”(副词,“将要”),“图”(动词,设法对
付,可译为“解决”)。每处1分共5分,句意1分。
11.答案:是以时间推移为线索写的。(2分
)上阕写的情景发生在日间“渐向暝”时(2分);
下阕写作者难以入眠的情景已经推移至更深、人去、
夜寂静时。(2分)
12.答案:作者在词中表现了思家、孤寂的心情。(2分)上阕写作者站在庭院
等候亲人的消
息,但盼来的只是“无雁影”(1分);下阕写作者本想借酒浇愁,酒醒之后,却愁上加愁
(1
分);于是感叹不已,使孤栖之愁更深一层。(1分)
13.默写答案:
(1) 迟迟钟鼓初长夜,耿耿星河欲曙天。
(2) 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
(3)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4)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14. C 本题考查词语成语的运用。秀色可餐:形容
女子姿容非常美丽或景物非常优美。使
用正确;②一文不名:指不占有一分钱。形容一个人创业时没有经
济基础,正确;③谨小慎
微:对琐细的事情过分小心谨慎,以至流于畏缩。不合语境,应为“一丝不苟”
;④始作俑
者:恶劣风气的创始者。使用正确;⑤溢美之词:过分赞美的话语,多为贬义,与“充满赞<
br>頌”意思上有重复;⑥行不由径:只走大路,不走小路。比喻为人做事规矩、正派。望文生
义。
15. C A项,语意重复,“携起手来”与“联袂”重复,保留其一;B项,成分残缺,“秉
持”缺少宾语中心语。在“服务青年成长推动社会进步”后加“的办报宗旨”;D项,搭配
不当
,关联词搭配不当,把“不仅是……而是”改成 “不只是……而且是”。故选C。
16. C
“彭泽”指陶渊明。
17. A B“惠存”敬辞,请保存。(多用于送人相片、书籍等纪念
品时所题的上款)C“失
陪”客套话,表示不能陪伴对方。D“惠临”敬辞,指对方到自己这里来。
18.①解决个人发展问题 ②正确分析问题 ③就不可能解决好问题
19.
D 巴金的长篇小说以描写家庭生活为主,并且带有强烈的自传性。
20. C
性格委曲求全懦弱顺从,思想与行动总是矛盾的人物是觉新。
12
21. A
A出自巴金的《家》,B、C、D分别出自钱钟书《围城》,鲁迅《野草》,沈从文《边
城》。
诗歌赏析:
此词以时光的转换为线索,表现了深秋萧瑟清寒中作者因人去屋空而生的凄切孤独
感。
作者意写心境、写情,但主要笔墨。却是写环境,而白日萧瑟清寒的环境浸透了主人公的凄
清之感,夜半沉寂冷落的环境更浸润了主人公的孤独感。
词一开篇就推出了一个阴雨连绵,偶尔放晴,
却已薄暮昏暝的凄清的秋景,这其实很象
是物化了的旅人的心境,难得有片刻的晴朗。这样的环境中,孤
独的旅客,默立客舍庭中,
承受着一庭凄冷的浸润,思念着亲朋。忽然,一声长鸣隐约地从云际传来,似
乎是鸿雁声声;
然而,四望苍穹,暮云璧合,并无大雁的踪影。
过片“更深人去寂静”把上下片很自然的衔接起来,而且将词境更推进了一步。
这首词本名《
清商怨》,源于古乐府,曲调哀婉。欧阳修曾以此曲填写思乡之作,首句
是“关河愁思望处满”。周邦彦
遂取“关河”二字,命名为《关河令》,隐寓着羁旅思家之意。
自此,调名、乐曲跟曲词切合一致了。这
首词不仅切合音律,而且精于铸词造句。“秋阴时
晴”,一个“时”字表明了天阴了很久,暂晴难得而可
贵。“伫听寒声”两句写得特别含蓄生
动。寒声者,秋声也。深秋之时,万物在萧瑟寒风中发出的呻吟都
可以叫做寒声。此词中孤
旅伫立空庭、凝神静听的寒声,原来是云外旅雁的悲鸣。鸣声由隐约到明晰,待
到飞临头顶,
分辨出是长空雁叫,勾引起无限归思时,雁影却被浓密的阴云遮去了。连南飞的雁都因浓云
的阻隔而不能一面,那是何等凄苦的情景。整首词中几乎无一字一句不是经过刻意的琢磨。
可以
说通篇虽皆平常字眼,但其中蕴含的深挚情思却有千钧之力。这也是周邦彦词的一大妙
处。
此
词自然浑成主要表现在语言平易无雕琢,而意象鲜明,人与物、情与境,浑然融为一
气。故戈载评曰:“
其意淡远,其气浑厚。”
文言文参考译文:
张守约,字希参,是濮州人。(他)凭借父祖的
功勋主管原州截原寨。(他)担任广南走
马承受公事,两年中四次入朝,陈述南方形势的利弊,(建议)
都被采纳。欧阳修推荐他有
智慧谋略、通晓边塞事务,(他)被提拔为融州知州。峒族将领吴侬凭恃险要
地势而成为边
境祸患,(张守约)捕杀了他。欧阳修又推荐张守约可以担任将帅,(他)担任了定州路驻
泊
都监,调往秦凤(任职)。在职六年,查出生羌隐瞒一千顷田地用来招募射手,修筑硖石堡、
甘谷城,评定功劳(数他)最多。
13
夏人万名骑兵前来侵犯边境,张守约恰好巡视边境,与他们相
遇。(张守约)挑选五百
名骑兵迎战,寡不敌众,阵势稍微后退。夏人从两边包抄,张守约在阵前挺身站
立,亲自擂
响战鼓,发强弩射杀敌方的首领,敌人于是退走了。河州羌族部落首领率三万人马在敦波驻<
br>扎,想收复失地,张守约渡过洮水打败了他们,取出他们藏在地窖里的粟米给自己的部队吃。
年老
体弱的羌人带着牲畜和财产逃往南山,张守约的部下想堵截他们,说可以缴获很多。张
守约说:“他们不
敢迎战,只是逃命罢了,擅自出击的人斩首!”鬼章包围岷州,张守约带领
敢死队在高山上擂响战鼓,竖
立战旗,贼兵惊慌得四处张望,仓皇而逃,(张守约)于是担
任岷州知州,降服他手下的大小首领一千七
百人。(朝廷)提升(张守约)为西上阁门使,
镇戎军主管,调往环州任职。慕氏家族强横凶狠难以节制
,鼓动部落滋事,(张守约)统率
军队征讨并擒获他们,部落余众逃到夏国。张守约在边境上驻扎军队,
下军令追捕不舍,过
了几天,用枷锁拘捕来,在街市上斩首。跟随(皇帝)征讨灵武,到达清远军,劝告
高遵裕
命令士兵保护好粮饷,以防备被(敌方)抢劫,(但高遵裕)不听从劝告,结果兵败而归。
张守约有捍卫海南咸平的功劳,不被记功。
(张守约)进职为环庆都钤辖、邠州知州,又调任泾原、
鄜延、秦凤副总管,兼任康州
刺史。夏人在南牟驻军十万,畏惧张守约的威名,带领军队退走了。任泾州
知州,泾水经常
冲毁城墙,每年春天都必须加固堤坝,所花费用无法计算。正值饥荒之年,(张守约)废
除
了这一劳役。有人问:“怎么对付水灾?”张守约说:“饥荒之年役使民众,比水患还要厉害,
我将慢慢想办法解决。”河神祠原来在河南岸,(张守约)祷告后把它迁到河北岸,(用这种
方法)来
制止河水泛滥。有一天夜里雷雨大作,第二天,河水改向南流,河的北岸就成为沙
滩。(朝廷)召(张守
约)回朝担任龙、神卫四厢都指挥使,(张守约)在途中去世,享年七
十五岁。
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