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1 短歌行知识精讲(解析版)

玛丽莲梦兔
744次浏览
2020年08月15日 07:08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元旦放假时间-有关中秋节的资料


7.1 短歌行知识精讲
一知识结构图
内容


知识点
文学常识
解题及背景
基础知识
内容解读
课文主题
艺术特色
名句积累
短 歌 行


二.学法指导
1.利用网络查资料,了解曹操生平及《短歌行》写作背景。
2.梳理字词,积累基础知识。
3. 理清思路,熟读成诵,了解诗歌的主旨。
4. 自读、品读相结合,品评赏鉴,培养和提高鉴赏古典诗歌作品的能力和方法。
5. 积累曹操名句。
三.知识点贯通
知识点一文学常识

1作者:
曹操(155---220)字孟德,小字阿瞒,沛国谯郡(今安徽亳州)人,是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 、军事
家和文学家。作为政治家,他“外定武功,内兴文学”,知人善察,唯才是举;作为军事家,他指 挥了官渡
之战,逐步统一了中国北方;作为文学家,他是建安(汉献帝年号)文学的开创者和组织者,他 精音律,
善诗歌,即使在鞍马劳顿中,也常常横槊赋诗,随章命题。其文学成就颇高,与其子曹丕、曹植 成为建安
文坛的领袖,开创了一代文风,其诗语言质朴,情感深沉,格调苍凉悲壮,被称誉为“建安风骨 ”(或“魏
晋风骨”),他用乐府古题写时事,继承汉乐府民歌“缘事而发”的现实主义精神,真实反映 了汉末动乱的
社会现实。他的诗歌内容较为丰富,风格苍劲悲凉。有反映战乱和民生疾苦的《蒿里行》等 ,有反映个人
政治抱负的《短歌行》,有写景的《观沧海》和抒情的《龟虽寿》等。
2.建安风骨:
指汉魏之际曹氏父子、建安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 桢)等人慷慨悲凉的诗文
风格。汉献帝最后的年号为“建安”(公元196年~220年),所以这一时 期的诗文风格就被称为“建安风骨”。
这一时代的作家,以“三曹”“七子”为代表,逐步摆脱了儒家思 想的束缚,注重作品本身的抒情性,加
上当时处于战乱动荡的年代,思想感情常常表现得更为慷慨激昂, 他们创作了一大批文学巨著,形成了文


学作品内容充实、感情丰富的特点,普遍采用五言 形式,以风骨遒劲而著称,并具有慷慨悲凉的阳刚之气,
即人们常说的“建安风骨”。建安文学的辉煌成 就,对后来文学艺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南北朝刘
勰和钟嵘反复推崇建安时期的文风;唐陈子昂盛 赞“汉魏风骨”,李白有“蓬莱文章建安骨”的诗句。
3.歌行体
歌行体,是我国古代诗歌 的一种体裁,“行”是乐曲的意思。因汉魏以前的乐府诗题为“歌”和“行”
的颇多而得名,其章节、格 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常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亦称古诗、古风。
知识点二解题及背景
1.解题:
这是一首乐府诗,“短歌行”是汉乐府的一个曲调的名称,乐府诗有长歌和短歌之 分。一般是根据歌词
音节的长短而言。一般说,长歌比较热烈奔放,而短歌的节奏比较短促,低吟短唱, 适于抒发内心的忧愁
和苦闷。行,则是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可配乐歌唱。
“短歌”是针对 歌词音节的长短而言的。这首诗诗句都是四字句,就成为“短歌”。长歌行与短歌行的
区别除了在歌声、 曲调的长短上有区别外,还有另一个区别,长歌是慷慨激烈的,短歌是微吟低徊的,比
较适合抒发内心的 忧愁和苦闷。
2.写作背景:
赤壁大战前夕,在曹军用铁锁连舟之后,曹操看着大军威武的 气势,以为不日就可扫平四海,统一中
原,不禁喜从中来,于是备齐鼓乐,以歌舞壮军威,饮至半夜,忽 闻鸦声望南飞鸣而去。曹操感此景而持
槊歌此《短歌行》,意下抒发了自己立志统一中原的雄心斗志,不 禁令人感慨,可惜不久之后,曹操即被孙
刘联军大败赤壁,然而这首不朽的乐府诗却被广为传唱。
3.名家点评
(1)魏武帝“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言当及时为乐。又旧说长歌短歌,大 率言人寿命长短分定,不可妄
求也。——唐代史学家吴兢
(2)孔融、杨修俱毙其手,操之高深安在?身为汉相,而时人目以汉贼,乃以周公自拟,谬矣。
——南宋文学家、宋末文坛领袖刘克庄
(3)此诗即汉高(祖)《大风歌》思猛士之旨也。——清代文学家陈沆
(4)言当及时为乐 也。“月明星稀”四句,喻客子无所依托。“山不厌高”四句,言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成其
大也。——清 代诗人、学者沈德潜
知识点三基础知识
1.字音
譬如(pì) 青青子衿(jīn)呦呦(yōuyōu )何时可掇(duō)
....
度阡
(qiān) 契
(qì)阔谈䜩(yàn)三匝(zā)周公吐哺(bǔ)
.....
2.通假字
契阔谈䜩:“䜩”通“宴”,宴会
3.古今异义


人生几何古义:多少今义:几何学的简称
..
4.词类活用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名词作状语,向南

鼓瑟吹笙:名词用作动词,弹奏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使动用法,使……归

5.特殊句式
何以解忧:宾语前置句,“何”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
知识点四内容解读
1.朗读节奏:
2.白话译文: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心念旧恩。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短歌行
一边喝酒一边高歌,人生短促日月如梭。
好比晨露转瞬即逝,失去的时日实在太多!
席上歌声激昂慷慨,忧郁长久填满心窝。
靠什么来排解忧闷?唯有狂饮方可解脱。
那穿着青领的学子哟,你们令我朝夕思慕。
只是因为您的缘故,让我沉痛吟诵至今。
阳光下鹿群呦呦欢鸣,悠然自得啃食在绿坡。
一旦四方贤才光临舍下,我将奏瑟吹笙宴请嘉宾。
当空悬挂的皓月哟,什么时候才可以拾到;
我久蓄于怀的忧愤哟,突然喷涌而出汇成长河。
远方宾客踏着田间小路,一个个屈驾前来探望我。
彼此久别重逢谈心宴饮,争着将往日的情谊诉说。
月光明亮星光稀疏,一群寻巢乌鹊向南飞去。
绕树飞了三周却没敛翅,哪里才有它们的栖身之所?


高山不辞土石才见巍峨,大海不弃涓流才见壮阔。
我愿如周公般礼贤下士,愿天下英杰真心归顺我。
3.结构层次:
全诗共分为四层。
第一层:对酒当歌……唯有杜康。写作者对酒当歌,感慨人生的短促。 < br>作者强调他非常发愁,愁的原因是苦于得不到众多的“贤才”来同他合作,一道抓紧时间建功立业。这里< br>讲“人生几何”,不是叫人“及时行乐”,而是要及时地建功立业。巧妙地感染广大“贤才”,提醒“贤才 ”们人生
就像“朝露”那样易于消失,岁月流逝已经很多,应该赶紧拿定主意,到他那里施展抱负。
第二层:青青子衿……鼓瑟吹笙。写作者思念贤才,表达了对贤才的渴望。
“青青”二句原来 是《诗经·郑风·子衿》中的话,原诗是写一个姑娘在思念她的爱人,曹操在这里引用这
首诗,固然是直 接比喻了对“贤才”的思念,更是提醒他们:“就算我没有去找你们,你们为什么不主动来投
奔我呢?” 这八句仍然没有明确地说出“求才”二字,用了典故来作比喻,这就是“婉而多讽”的表现方法。
第三层:明明如月……心念旧恩。先写内心的忧愁,再写要礼遇贤才。
前四句又在讲忧愁,是 照应第一个八句;后四句讲“贤才”到来,是照应第二个八句。这八句也不是简单
重复,而是含有深意的 。曹操在这里进一步表示,他的求贤之心就像明月常行那样不会终止,人们也就不
必要有什么顾虑,早来 晚来都一样会受到优待。承上启下,起到过渡与衬垫的作用。
第四层:月明星稀……天下归心。写求贤若渴之情。
指那些犹豫不定的人才在三国鼎立的局面 下一时无所适从。所以曹操以乌鹊绕树、“何枝可依”的情景来
启发他们,不要三心二意,要善于择枝而 栖,赶紧到自己这一边来。最后四句画龙点睛,明明白白地披肝
沥胆,希望人才都来归顺,确切地点明了 此诗的主题。“山不厌高,海不厌深”是通过比喻极有说服力地表现
了人才越多越好,决不会有“人满之 患”。“周公吐哺”的典故出于《韩诗外传》,在这里却是突出地表现了作
者求贤若渴的心情。
4.诗眼:
忧:一忧人生短暂,二忧贤才难得,三忧天下未统。
5.意象:
(1)酒
在诗歌中“酒”一般被用来表达忧愁思绪,因而有了“借酒浇愁”一说,曹操借酒表 达的是人生短暂,要抓
紧时间建功立业的人生理想。
(2)朝露
诗人将人生短暂比 喻成“朝露”,这个意象在古诗文中一般指生命短促易逝,如“人生处一世,去若朝露
晞。”(曹操《赠 白马王彪》)“浩浩阴阳移,年命如朝露。”(《古诗十九首·驱车上东门》)。
(3)明月
在古典诗歌中明月一般借以寄托相思别绪,在此曹操借明月喻贤才,“明明如月,何时可掇”,贤才就像
天上美好的月亮,一心向往,不知何时才能得到,因而“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6.诗人形象:
曹操有宏大志向,充满霸气和谦恭之气;有广博的胸襟,待人 真诚、热情、尊重人才(爱才惜才),对
犹豫彷徨未找到明主的贤才给予关心和同情。他忧人生,忧贤才 ,忧天下。因壮志难酬而忧,但他没有陷
入低沉的哀叹而不能自拔,反而因忧愁而迸发出巨大的生命能量 。《短歌行》是曹操胸怀大志的壮歌,体现
了直面现实、热爱生命的担当与豪情。曹操的忧是进取中的忧 ,是追梦中的忧,是反复忧愁后的奋发激昂。
生逢乱世,他彰显了生命价值,影响推动了一个时代。
知识点五 课文主题
诗人以感人的真诚和慷慨悲凉的情感咏叹了生命的忧患、生命的悲剧,流 露出对于生命短促的浓浓感
伤,但诗人并没有陷在消沉的情绪中不能自拔,而是在对统一天下大业的追求 中获得了超越,抒发出渴望
招纳贤才、建功立业的宏图大愿。
知识点六 艺术特色
1.用典
适当用典可以增大诗词表现力,在有限的词语中展现更为丰富的内涵,可以增加韵味 和情趣,也可以
使诗词委婉含蓄,避免平直。
①“青青子衿”——《诗经·郑风·子衿》 < br>比喻渴慕贤才本意是传达恋爱中的女子对情人爱怨和期盼的心情,这里诗人化用诗意,比喻热烈期待
贤士的到来古朴深沉,自然妥贴。
②“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诗经.小雅.鹿鸣》
贤才若来投奔于己,必将极尽礼节招待他
③“周公吐哺,天下归心”——《韩诗外传》
作者以周公自比,反复倾诉了求贤若渴的迫切心情,表明了为完成统一大业而不遗余力的真诚态度。
④“山不厌高,海不厌深”——《管子.形解》
海纳百川,诚心纳英才,希望接纳的人才越多越好。
【用典的主要作用】
品评历史,借古论今
抒情言志,表明心迹
引发联想,创新意境
简洁精练,内涵丰富
【用典的形式】
化前人语句。点化不同于直接引用,而是将前人语句消化后用自己的话写出。
明用历史故事。在引用历史故事时,明白地指出是何人何事,这是明用。
暗用历史故 事。比明用隐蔽,因为没有明白地指出是什么,所以难以一眼看出。如果知道所用的历史
故事,便能读懂 诗词;反之,便要大伤脑筋了。
反用历史故事。明用和暗用历史故事,都是正用其意,反用历史故事,则是反用其意。


2.比兴
①“明明如月,何时可掇?”——明月喻指贤才并起兴,表达贤才难得而忧虑不绝的心情。
②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比喻贤才尚在徘徊选择之意,以此起兴流露
出诗人 唯恐贤才不来归附的焦急心情。
③“山不厌高,海不厌深。”——以山高海深比喻广招人才的博大胸怀 并以此起兴,意在表明诗人以
开阔的胸怀接纳贤才,唯才是举。
3.言志与抒情相结合 言志是这首诗的基调和灵魂。它加强了诗作的内容,使之更为厚重:它决定着诗作的主旨,使之更为
深刻。而本诗的抒情性在很大程度上起到了加强作品感染力的艺术效果。
知识点七 名句积累
曹操经典名言:
1、生于乱世是为不幸,但如能变乱为治,岂非不幸中之大幸!
2、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
3、欲取胜他人,自己先要立于不败之地!
4、唯才是举,吾得而用之。
5、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6、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7、龙能大能小,能升能隐,大则兴云吐雾,小则隐介藏形,升则 飞腾于宇宙之间,隐则潜伏于波涛之
内,龙乘时之变化,可比世之英雄!
8、干大事而惜身,见小利而忘命,非英雄也。
9、以蝼蚁之里而撼泰山,何其愚也。
10、夫英雄者,胸怀大志,腹隐机谋,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也。
四.课堂练习
(一)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中国历史前进到魏晋南北朝 时期,社会制度演进所带来的更加紧密和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则使
_______的躲藏变得愈发困难 。这样的窘况,让求隐不能的魏晋士人不得不转而寻求精神上的逃避,他们眼
见财富和地位不再____ ____却无能为力,终日周旋于身份认知与生存状况的巨大落差中不得解脱,还要时
时______, 唯恐稍有疏忽而招致祸端。正如《晋书》所说,“魏、晋之际,天下多故,名士少有全者”,
朝不保夕的 强烈危机感加上囿于现实无处可逃的苦闷,三百年间的每一个人都患上了名为“末日迷狂”的
集体癔症。 后人提起魏晋风流,无不带着艳羡的语气,言必提“‘六朝’卖菜佣都有烟水色”,殊不知这
风雅至极的 “烟水色”背后,是多少徒劳无功的苦闷和刻意为之的伪装。就在这______,连对坐争辩都得
规避 俗事、政事以避祸的“清谈时代”,玄学家何晏带着一剂名为“五石散”的药方华丽登场,( )。
1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明哲保身 与生俱来 处心积虑 人人自危
B.
全身而退 与生俱来 殚精竭虑 人人自危
C.
全身而退 天赋异禀 处心积虑 提心吊胆
D.
明哲保身 天赋异禀 殚精竭虑 提心吊胆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辨析近义词语的能力。辨析近义词语的关键就是要仔细分辨它们 的细微差别首先阅
读语段,把握语境含意,然后抓住相异语素,分析其意义差异,同时可联系日常习惯用 语,推断词语意义
及用法。
“明哲保身”原指明智的人不参与可能给自己带来危险的事,现在 指因怕犯错误或有损自己利益而对原则
性问题不置可否的处世态度。“全身而退”指为了保全自己,主动 地退出曾经与自己有关的事件,并且在离开
的时候能够毫无牵挂。
“与生俱来”表示人一生下 来就有;天生。“天赋异禀”形容一个人有异于别人的奇特的天赋或特长,用在
此处不恰当。
“处心积虑”指千方百计地盘算,多含贬义。“殚精竭虑”形容用尽精力、费尽心思。符合语境。 “人人自危”指每个人都感到危险,不安全。“提心吊胆”形容十分担心或害怕。这里说的是群体,因此用< br>“人人自危”。
2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 br>A.
朝不保夕的强烈危机感和囿于现实无处可逃的苦闷,这三百年间的每一个人几乎都患上了名为 “末日
迷狂”的集体癔症。
B.
朝不保夕的强烈危机感加上囿于现实无处可逃的苦闷 ,使这三百年间的每一个人都患上了几乎名为
“末日迷狂”的集体癔症。
C.
朝不保 夕的强烈危机感加上囿于现实无处可逃的苦闷,几乎使这三百年间的每一个人都患上了名为
“末日迷狂” 的集体癔症。
D.
朝不保夕的苦闷和囿于现实无处可逃的强烈危机感,使这三百年间的每一个 人都患上了名为“末日迷
狂”的集体癔症。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辨析并修 改病句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需要注意病句的常见类型。命题这一段
文字中选择一个句子,将其修改 有病句,然后在题中列出四种修改情形,要求选出修改最恰当的一种。此
题题型新颖,但是,只是在词语 搭配这个考点上设置陷阱,难度不大。原句的主干是“危机感加上苦闷,每
一个人患上了癔症”,缺谓语 。A项,没有辨明逻辑关系,“患病”是“危机感”和“苦闷”使然,缺谓语。B项,
副词“几乎”应该 修饰限定动词“使”。D项,语序不当,“朝不保夕”对应“强烈危机感”,“囿于现实”对应“苦闷”。
3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从而开启了六朝名士依靠药物逃避现实和自我麻痹的新风尚
B.
六朝名士依靠药物自我麻痹和逃避现实的新风尚就此开启了


C.
六朝名士依靠药物逃避现实和自我麻痹的新风尚因而开启了
D.
由此开启了六朝名士依靠药物自我麻痹和逃避现实的新风尚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前后文的照应以及语意的提示根据
前 后语境。此处联系前文和补出的文字可以看出,“五石散”有“自我麻痹和逃避现实”的作用,并且这种风尚是从何晏开始的,因此可以判定句首要用“从而”或“由此”,“由此”相较“从而”在时间起始点上更明确 ,且A
项中语序不当,自我麻痹的目的是逃避现实,因此该题的正确答案为D。故选D。
4.下列加点的词语不是词类活用的一项是( )
A.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B.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C.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D.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答案】D
【解析】A项形容词作动词。B项名词作动词。C项名词作状语。
5.《三国演义》中“草船 借箭”的故事一直为人们所津津乐道,诸葛亮设计用装满草人的船,趁着大雾
擂鼓逼近曹操水军大营。曹 操看不清情况,于是下令用箭射之,诸葛亮因此得到了曹操“赠送”的数万只
箭矢。诸葛亮命令所有军士 大喊:“谢丞相赐箭!”请想象曹操在听到这句话之后的反应,写一段文字。
要求:①只能以曹操的视 角来写,且侧重刻画人物心理;②想象合理,符合人物性格和身份;③运
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④不 少于200字。
【答案】风声猎猎,蜀军士兵山呼海啸般“谢丞相赐箭”的呐喊声,仿佛是一支支长 箭刺向了曹操,
一股难以遏制的愤怒突地升起,刚刚出兵,就被诸葛匹夫算计,简直是奇耻大辱,我定要 踏平蜀吴,方解
我心头大恨。可惜,谋士郭嘉英年早逝,否则老夫安能中计?看看身边这些酒囊饭袋的一 脸苦相,真是难堪
大用,且影响士气,心念于此,曹操仰首大笑,继而转向众人,说道:“诸葛匹夫想趁 老夫立脚未稳和天降
大雾突发袭击,被我军警觉识破,故而以‘借箭’欺我,众将士不可中计,可笑诸葛 匹夫奸计未成,竟然
发此狂言自欺欺人,哈哈哈!”风声呜咽,夜空流泪,曹操退回大帐,四下无人,长 叹一声“孔明真神人也!”
【解析】想象作文不是天马行空的胡思乱想,而要切合当时人物、背景等的 实际,重点写人物的反应,
注意刻画人物心理,还要注意修辞手法的运用。
(二)课外拓展阅读
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后面的问题。
苦寒行


曹 操
北上太行山,艰哉何巍巍!
羊肠坂

诘屈

,车轮为之摧。
树木何萧瑟,北风声正悲。


熊罴对我蹲,虎豹夹路啼。
溪谷少人民,雪落何霏霏!
延颈长叹息,远行多所怀。
我心何怫郁

,思欲一东归。
水深桥梁绝,中路正徘徊。
迷惑失故路,薄暮无宿栖。
行行日已远,人马同时饥。
担囊行取薪,斧冰持作糜。
悲彼《东山》

诗,悠悠令我哀。
(注)①《苦寒行》:属汉乐府“相和歌 ·清调曲”,曹操借旧题写时事,反映严寒时节在太行山中行
军的艰辛。②羊肠坂(bǎn):地名,在 壶关西南。坂,斜坡。③诘(jí)屈:盘旋曲折。④罴(pí):
一种大熊。⑤怫(fú)郁:忧虑不 安。⑥《东山》:《诗经·豳风》中的一篇,写远征士卒对故乡的思念。
6
.诗歌开头两句“北上太行山,艰哉何巍巍”,具有怎样的作用?
【答案】交代了 行军的地点。用“艰”“巍巍”写山的高大难行,为下文抒写行军的艰辛做铺垫,照应题目。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诗句作用分析。诗歌的首句一般具有破题、引出下文、奠定情感基调等作用,
这首诗的前两 句也有这个作用。诗一开头就引出山势高耸、道路纡曲的太行山区。“北上”二字,不仅表明了
由邺城到 壶关的行军走向,而且显示出旆旌悠悠,锐不可当的军容,以此笼罩全篇,气势逼人。紧接着文
势一顿, 发出“艰哉”的喟叹,先在心理土造成惊恐状态,而后围绕“艰”字写景抒情。这就在布局上避免了平
铺 直叙。并为下文创造出一个广阔的空间和一种步履维艰的气氛。“北上太行山”,引出步履是怎样的维艰,
“巍巍”叠用,展示出一座高耸入云的大山,挡住去路,呈现出强烈的可望而不可即的感觉。
7
.这首诗流露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在这首诗里,诗人没有强作英豪之 态,而是赤裸裸地写出当时的内心波动,登攀险坡的慨叹、
瞻念故乡的怀思、担薪做饭的悯伤。这些真情 实感与诗人安定天下的壮怀密切相关。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诗人的情感分析。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 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
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 给的答案无限接近。“熊罴对我蹲,虎
豹夹路啼”,写途中多野兽,诗人对阴森可怕的自然环境作了朴实 的抒写。“远行多所怀”,瞻念故乡的怀思。
“我心何怫郁,思欲一东归”,流露了作者渴望战争结束, 实现统一,同情长期征战的战士之情。“水深桥梁
绝……担囊行取薪,斧冰持作糜”,在那低洼近水处行 军,很少见到人的踪影,天黑了,竟找不到宿栖之处,
还得担着行囊上山拾柴,拿着斧子凿冰取水等,真 实地反映了当时极其凄惨的社会现实。同时,也流露出
诗人对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的灾难人民的同情。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小题。


蒿里行
(注)

曹 操
关东有义士,兴兵讨群凶。


初期会盟津,乃心在咸阳。
军合力不齐,踌躇而雁行。
势利使人争,嗣还自相戕。
淮南弟称号,刻玺于北方。
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
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注)蒿里:乐府曲调名,是送葬的挽歌。据古代迷信的说法,人死灵魂归于蒿里。
8
.下列对诗歌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本诗写了军阀之间的争权夺利 ,反映东汉末年动乱的社会现象,表达了诗人对人民遭受苦难的同情。
B.
诗中暗含着诗人对割据势力的无比痛恨和要削平战乱,进而一举夺取汉朝政权的野心。 < br>C.
曹操的诗极为本色,《蒿里》语言朴实,明白如话,沉郁悲壮,用质朴的形式展现了他忧国忧 民的情
怀。
D.
从结构上看,本诗可以分为上下两节:上节写原因,下节写结果。
【答案】B
【解析】B项,“诗中暗含着诗人……进而一举夺取汉朝政权的野心”错误,从诗 中来看,诗人主要是对
当时的社会现实进行了批判,不仅对因战乱而陷于水深火热之中的苦难人民表示了 极大的悲愤和同情,而
且对造成人民疾苦的首恶元凶给予了无情的揭露和鞭挞,并没有“一举夺取汉朝政 权的野心”。故选B。
9
.诗歌在抒发情感上有何特色?请简析。
【答案】直抒胸 臆。这首诗鲜明地表达了作者的情感变化:由对关东讨伐董卓的诸将领的赞美,到对
将领们为争夺利益而 自相残杀的批评,再到对活在战乱年代的百姓的同情。
【解析】题干问的是“诗歌在抒发情感上有何特 色”,这是考查诗歌情感的表现方式。诗歌表达情感的方
式主要有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从诗中来看,如 “关东有义士,兴兵讨群凶。初期会孟津,乃心在咸阳”四句,
明白如话,一气直下,将关东之师初起时 的声势与正义刻画殆尽,自己的爱憎也于此鲜明地表现出来;又
如“军合力不齐,踌躇而雁行”等语描写 联军将领的各怀私心,逡巡不前,可谓入木三分。对于袁绍等军阀的
讥刺与抨击是随着事态的发展而逐步 表现的,起先称之为“义士”,并指出“乃心在咸阳”,意在恢复汉祚,然
自“踌躇而雁行”已逗出其军 心不齐和怯懦畏战的弊端。然后写其各为势利而争、发展到自相残杀,最后点明
其称帝野心,可谓如层层 剥笋,步步深入。但都以直接明白的语言写来,令人感到诗人抑捺不住的真实感
情,而军阀懦弱而丑恶的 嘴脸已跃然纸上。至于诗人感情的强烈,也完全由明畅的语言冲口而出,如写白
骨蔽野,千里无人,都以 直陈其事的方式说出,最后说“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直出胸臆,无一丝造作
之意,可视为诗人心 声的自然表露。故这首诗歌主要是使用直抒胸臆的方式来表达情感。


高中军训日记-小半生


德国学校-郑州人事考试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信息网-励志电影排行榜前十名


河南师范新联-护理部工作计划


如何缓解高考压力-施工实习报告


河北建材职业技术学院-关于exo的个性签名


天津一中-工程承包合同


小语种学习-办公室文员工作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