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明代前期的诗文创作
福建省成人高考招生信息网-印度人看中国高铁
第十四章 明代前期的诗文创作
第一节 明代前期的诗歌创作
一、“吴中四杰”的诗歌创作:
“吴中四杰”指元末(1351—1367)聚居在吴
县﹙今江苏省苏州市﹚的四位诗人,
即高启、杨基、张羽、徐贲。因这四人都是在明初(即洪武七年至十
八年这段时期,也
即1374年—1385年)去世的,所以历来把他们归入明初阶段,以比肩于“初唐
四杰”
的王、杨、卢、骆。他们的诗歌总体上反映了动乱的社会现实,以及作家个人在特殊环
境
中产生的愁苦郁闷心态和对社会人生的反思之情,诗歌基调凝重悲怆。
(一)杨基的诗歌创作: 杨基(1326—1378),字孟载。少年即有诗名,成名作是效仿元末大诗人杨维桢的《铁
笛歌
》,杨维桢称赞说:“吾在吴又得一铁,优于老铁矣!”他的不少诗歌保存着元季诗
风艳丽纤巧的痕迹,
其中的《春草》诗最受传诵:“嫩绿柔香远更浓,春来无处不茸茸。
六朝旧恨斜阳里,南浦新愁细雨中。
近水欲迷歌扇绿,隔花偏衬舞裙红。平川十里人归
晚,无数牛羊一笛风。”除此而外,他的一些诗歌也反
映了作者坎坷的生活境遇,如《忆
昔行赠杨仲亨》诗。
(二)张羽的诗歌创作:
张
羽,字来仪,其诗音节谐畅,情喻幽深。如《赠僧还日本》:“杖锡去随缘,乡山
在日边。遍参东土法,
顿悟上乘禅。咒水龙归钵,翻经避浪船。本来无去住,相别与潜
然。”
(三)徐贲的诗歌创作:
徐贲,字幼文。前人评他的诗:“词采遒丽,风韵凄郎”,但其诗才居于“四杰”之末。
(四)高启的诗歌创作:
高启(1336—1374),字季迪,号青丘子,居“四杰”之首
,也是有明一代成就最
高的诗人。《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说:“高启天才高逸,实据明一代诗人之上。其
于诗,
拟汉魏似汉魏,拟六朝似六朝,拟唐似唐,拟宋似宋。凡古人之所长,无不兼之。振元
末
纤秾缛丽之习,而返之于古。启实为有力。然行世太早,殒折太速,未能熔铸变化,
自为一家。”《明诗
纪事》也说:“高启天才绝特,允为明三百年诗人称首,不止冠绝一
时也。”后因辞官而被明政府腰斩于
市。高启的诗,无论是从艺术特点还是从思想内容
来讲,都有其突出的特点:
1、高启诗歌的
艺术特点:(1)、注重学习古人,于汉魏、六朝、三唐等诗皆有所涉
猎,所以“大篇短章,备乎众体”
、“不拘拘乎一体之长,”擅长各种形式的诗歌创作。(2)
诗以才情奔放著称,风格清新俊逸。尤其是
歌行体,更表现了一种豪宕凌厉、奔放驰骋
的气势。
2、高启诗歌的思想内容:
(1)、 通过对战争惨象的描写,一方面表现诗人对人民大众的悲悯,一方面表
现诗人对和平生活的向
往。如《吴越纪游·过奉口战场》中,在战争惨象描写的基础上,
既表现了作者对战争的反思:“功名竟
谁成?杀人遍乾坤”,也表现了作者的无可奈何心
境:“愧无拯乱术,伫立空伤魂。”
《吴越纪游·过奉口战场》
1 9
路回荒山开,如出古塞
门。惊沙四边起,寒日惨欲昏。上有饥鸢声,下有枯蓬根。
白骨横马前,贵贱宁复论?不知将军谁,此地
昔战奔。我欲问路人,前行尽空村。登高
望废垒,鬼结愁云屯。当时十万师,覆没能几存?应有独老翁,
来此哭子孙。年来未休
兵,强弱事并吞。功名竟谁成?杀人遍乾坤,愧无拯乱术,伫立空伤魂。
(2)、表露作者在明初政局中“如履薄冰”的生活状态。如《池上雁》诗,以
隐喻
的手法,再现了自己“虽蒙惠养恩,饱饲贷庖煮”的生存状态,以及自己“孤宿敛
残羽”的孤独。
《池上雁》
野性不受畜,逍遥恋江渚。冥飞惜未高,偶为曳者取。幸来君园中,华沼得游处,虽蒙豢养恩,饱饲贷庖厨。终焉怀惭惊,不复少容与。耿耿宵光迟,
寒响聚。风
露秋丛阴,孤宿敛残羽。
(3)、抒发作者的生活理想。如《青丘子》诗,表现了
作者“但好觅诗句,自
吟自酬赓”的生活理想,看重于对个体精神生活的追求。
《青丘子》
青丘子,臞而清,本是五云阁下之仙卿。何年降谪在世间,向人不道姓与名。蹑 厌
远游,荷锄
懒躬耕。有剑任锈涩,有书任纵横。不肯折腰为五斗米,不肯掉舌下七十城。
但好觅诗句,自吟自酬赓。
田间曳杖复带索,旁人不识笑且轻。谓是鲁迂儒、楚狂生。青
丘子闻之不介意,吟声出吻不绝咿咿鸣。朝
吟忘其讥,暮吟散不平。当其苦吟时,兀兀如
被酲。头发不暇栉,家事不及营。儿啼不知怜,客至不果迎
。不忧回也空,不慕猗氏盈。
不惭被宽褐,不羡垂华缨。不问龙虎苦战斗,不管乌兔忙奔倾。向水际独坐
,林中独行。
斫元气,搜元精。造化万物难隐情,冥茫八极游心兵,坐令无象作有声。微如破悬虱,壮<
br>若屠长鲸,清同吸沆瀣,险比排峥嵘。蔼蔼晴云披,轧轧冻草萌。高攀天根探月窟,犀照
牛渚万怪
呈。妙意俄同鬼神会,佳景每与江山争。星虹助光气,烟露滋华英。听音谐韶乐,
2 9
咀味得大羹。世间无物为我娱,自出金石相轰铿。江边茅屋风雨晴,闭门睡足诗初成。扣
壶 自高歌,不顾俗耳惊。欲呼君山老父,携诸仙所弄之长笛,和我此歌吹月明。但愁欻忽
波浪起,鸟兽骇叫 山摇崩。天帝闻之怒,下遣白鹤迎。不容在世作狡狯,复结飞佩还瑶京。
《博异志》:“贾客吕卿筠善 吹笛,月夜泊君山侧,命酒吹笛。忽有老父驾舟而来,袖
出笛三管,……吹三声,湖上风动,波涛沆漾, 鱼鼍跳喷;五声六声,君山上鸟兽叫躁,
月色昏暗,舟人大恐,老父遂止。饮酒数杯,掉舟而去,隐隐没 入波间。”
这首诗充满天马行空的浪漫主义奇思幻想,狂放恣肆,笔墨酣畅,形象生动,大有李
白遗风。诗中多用排比句,增强了诗的气势和节奏感,一韵到底,音节铿锵,富有韵味,
是高启长篇歌 行的代表作。
(4)、对历史进行反思的登临怀古诗。《登金陵雨花台望大江》是其代表作。运用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段,一方面通过“秦皇空此瘗黄金,佳气葱葱至今王”的对照笔法,表
现了作者对 “前三国,后六朝,草生宫阙何萧萧!”的历史悲剧意识,同时也表现了作者
对当前安定局面的庆幸:“ 从今四海用为家,不用长江限南北。”
《登金陵雨花台望大江》
大江来从万山中,山势尽与 江流东。钟山如龙独西上,欲破巨浪乘长风。江山相雄不
相让,形胜争夸天下壮。秦皇空此瘗黄金,佳气 葱葱至今王。我怀郁塞何由开,酒酣走上
城南台。坐觉苍茫万古意,远自荒烟落日之中来。石头城下涛声 怒,武骑千群谁敢渡?黄
旗入洛竟何祥?铁索横江未为固。前三国,后六朝,草生宫阙何萧萧!英雄乘时 务割据,
几度战血流寒潮。我生幸逢圣人起南国,祸乱初平事休息,从今四海永为家,不用长江限
南北。
该诗是一首七言为主的杂言古诗,其艺术特点主要表现如下:
首先,诗人落笔气势雄健,给读者一种阳刚、崇高、雄健、横逸的美感享受。
其次,句中每四 句一换韵,字响韵响,句圆意圆。在整齐的七言句中,杂以三言、
九言,显得气宇轩昂,错落有致。 < br>再次,使用典故切贴精当:“石头城下涛声怒,武骑千群谁敢渡?”事见《南史·孔
范传》。当贺 若弼、韩擒虎率领数十万雄师准备渡江的时候,佞臣孔范说:“长江天堑,古
来阻隔,虏军岂能飞渡?” 陈后主以为然,结果做了隋军的俘虏。“黄旗入洛竟何祥?”
事见《三国志·吴志·三嗣主传》引《江表 传》;“铁索横江未为固”事见《晋书》。前四
句是点,后三句是面;前四句是典型的悲剧,后三句便是 历史的普遍规律;前四句是铺陈
史实,后三句便是深化主题,也是诗人“我怀郁塞何由开”的深层原因。
3 9
二、袁凯的诗歌创作:
少时因赋《白燕》诗而出名
,所以人称为“袁白燕”。他的有些诗歌涉及了个人的身
世遭遇,所以有真情实感,如其的《江上早秋》
诗。
三、“台阁体”的诗歌创作:
(一)“台阁体”的基本倾向及代表作家:
“
台阁体”是明代永乐至成化年间在诗坛出现的一种创作倾向。所谓“台阁”,是对
当时朝廷中内阁和翰林
院的总称,又称之为“馆阁”。所谓的“台阁体”,就是指以当时
馆阁名臣杨士奇、杨溥、杨荣为代表的
诗歌创作倾向。他们的诗歌创作内容贫乏,多是
出于应制、题赠、酬应而作,题材以“颂圣德,歌太平”
为主,艺术上追求平正典丽。
他们沦为明政府粉饰太平的工具,诗歌创作缺乏真情实感。
(二)“台阁体”诗风盛行的原因:
1、作家地位高,生活处境优越;
2、社会政治安定、经济逐渐恢复,人民的生存处境有所改善;
3、统治阶级在思想文化上的高压政策。
四、“茶陵诗派”的诗歌创作:
(一)“茶陵诗派”的由来:
“茶陵诗派”,是明代成化至弘治年间以文坛领袖李东阳
为代表而形成的一个诗歌创
作流派。李东阳(1447—1516)字西涯,为湖南茶陵人。他十八岁进
士及第,选翰林庶
吉士,至六十六岁以特进左柱国少师兼太子太师、吏部尚书、华盖殿大学士等高职。由
于他政治地位显赫,又注意提携后进,一时诗人奉为正宗,便形成了以他为首的文学创
作流派;
因为他是茶陵人,所以被称为“茶陵诗派”。成员主要有谢铎、张泰、邵宝、
鲁铎、石瑶等人。
(二)“茶陵诗派”的理论主张与创作实践:
针对台阁体萎靡不振的文风,提出了“诗学汉唐
”的创作主张,如李东阳说:“汉
唐及宋,格与代殊。逮乎元季,则愈杂矣。今之为诗者,能轶宋窥唐,
已为极致,两汉
之体,已不复讲。”在如何学古的问题上,他强调对其声调格度的把握,提倡通过反复<
br>吟诵,将诗人的主观情感真实生动地表现出来:“往复讽咏,久而自有所得。得于心而
发之乎声,
则虽千变万化,如珠之走盘,自不越乎法度之外矣。”
在创作实践上,他们的诗歌创作反映了
一定的现实内容,部分作品还写得相当不错,
如李东阳的《茶陵竹枝歌》,对台阁体诗风产生了一定冲击
,但同时又保留了某些痕迹。
第二节 明代前期的散文创作
一方面
继承元代散文“宗经载道”创作观念的遗绪,一方面受元明交替之际社会动
荡局势的影响,人心思治,另
一方面和明初政府对程朱理学的强调有关,明前期的散文
创作呈现出鲜明的“经世致用”色彩。在明前期
的散文创作中,宋濂与刘基是两个最值
得注意的作家,同时,明政府科举中实行的“八股制义文”的规定
,也使明前期的散文
创作呈现出自己的特色。
一、宋濂的散文创作:
宋濂(1310—1381)字景濂,号潜溪,浙江浦江人。曾游学于元末著名学者吴莱、
黄溍、柳贯等
之门(吴莱、柳贯与宋濂皆为金华府浦江人,黄溍为浙江义乌人)。元至
正中,荐授翰林院编修,以亲老
辞不赴。明初,授江南儒学提举,命授太子经学,修元
史,充总裁官。官至翰林学士承旨知制诰。洪武十
年(1377)以老致仕。洪武十三年,
4 9
因长孙慎坐胡惟庸党案,举
家谪居茂州,途中遇疾,洪武十四年卒于夔州。他是明初文
坛领袖,“士大夫造门乞文者后先相踵”。有
《宋学士全集》三十六卷。
宋濂论文,以载道宗经为其核心。
(一)他认为:“凡有关民用
及一切弥纶范围之具”,均属文章应表现的内容。而“文
者,道之所寓也”,故作文的目的应“以明道为
务”。“道”主要体现在“六经”,是文之
最高标准,故作文之法应“以群经为根本”,“本根不蕃则无
以造道之原”。
(二)、在作家修养与创作的一般关系方面,他认为“为文者必在养气”,“养之而<
br>后道明,道明而后气充,气充而后文雄,文雄而后追配乎经,不若是不足谓之文也。”
(三)在
文、道关系上,他既不把文与道绝对对立起来,也不认为道外无文、经外
无文,而要求有一定的文采为道
统服务。
(四)在古今关系上,他倡导“师古”,反对“视前古为无物”,也反对拟古摹古,
认为“古今之势不同”,为文不能“拘乎古之遗法”,“若体规画圆,准方作矩,终为人
之臣仆。” <
br>在创作实践上,宋濂的散文创作多道学气。不过由于作者深邃的思想修养和博深的
文学功底,他的
散文创作不但富于思想性,而且富于文学性,不同于那些苍白迂腐的说
教文字。在他的散文创作中,关于
人物传记方面的文章写得尤其动人。如《秦士录》文
章,作者以简洁的文字,紧紧抓住主人公的外貌特征
,通过几个典型事件的叙述,就把
一位文武全才的壮士形象传神地刻画了出来,同时对这类人物不被重用
的社会现实给予
了严厉的批评。此外,他的记叙文也写得非常简洁朴实,如《送东阳马生序》散文,就<
br>以简洁朴实的语言,叙述作者年轻求学时的艰苦经历,和当时太学生学习的优越条件作
对比,以启
发后人专心求学,刻苦自励的重要性。
送东阳马生序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
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记
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
稍
逾越。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
无硕师名人与游,
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
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
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
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
br>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XI),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
足肤皲(JUN)裂而不知。至舍,四肢僵劲不能动,媵(YING)持汤沃灌,
以衾拥覆,久
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
5 9
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佩容臭,煜然若神人。余
则
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
余之勤且奸若此。今虽髦老,未
有所成,犹幸预君子之列,而承天子之宠光,
缀公卿之后,日侍坐备顾问,四海亦谬称其氏名,况才之过
余者乎?
今诸生学于太学,县官日有廪稍之供,父母岁有裘葛之遗,无冻馁之患
矣;坐大厦
之下而颂诗书,无奔走之劳矣;有司业、博士为之师,未有问而
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所宜有之书,皆
集于此,不必若余之受录、假诸人
而后见也。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
,岂
他人之过哉?
东阳马生君则,在太学已两年,流辈甚称其贤。余朝京师,生以乡人子谒余,撰长书以为贽,辞甚畅达;与之论辩,言和而色夷。自谓少时用心于
学甚劳,是可谓善学者矣
。其将归见其亲也,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谓余
勉乡人以学者,余之志也;诋我夸际遇之盛而骄乡人者
,岂知余者哉?
这是一篇赠序。明洪武年间,宋濂官至翰林学士承旨治制诰,洪武十年(1377)致
仕。1378年,宋濂至应天(今南京)去朝见明太祖朱元璋。其时,在国子监读书的马君
则,
以同乡后辈的身份前来拜访,宋濂就写了这篇文章赠送给他。作者以自己勤苦求学
而功成名就的事实,现
身说法,勉励后辈专心学习,刻苦自励。文章情真意挚,语重心
长。
该篇散文艺术特点主要表现如下:
1、对比手法贯彻全篇,既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和说服力量,
又使文章错综变化,富
有波澜,毫无单调呆板之感。
(1)主体结构上以自己青少年时代求学的艰苦经历,与太学生优越的学习条件进
行对比。 <
br>A、幼时借书以读,手抄笔录,如期归还;现在太学生则“
凡所宜有之书,皆集
于此。<
br>”
B、仰慕圣贤之道,则“
负箧曳屣(XI),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足
6
9
肤皲(JUN)裂而不知。
”现在太学生则“
坐大厦之下而颂诗书
,无奔走之劳矣。
有司业、博士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
”
C、求学
有冻馁之患,太学生则“
县官日有廪稍之供,父母岁有裘葛之遗,无
冻馁之患矣。
”
2、在具体记叙的过程中,又处处以客观上的艰苦程度与主观上的勤奋努力做对比。
A:写得书需“手自笔录”时:“
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 B、写求师时,师严而礼恭:“
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
复。俟其欣悦
,则又请焉。
”
C、写求学时,不辞劳苦,困难愈大愈见其志坚,“
负箧曳屣(XI
),行深山巨谷
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JUN)裂而不知
”;
D、写
生活方面,以同舍生若神人打扮与自己旧袍敝衣作对比,“
同舍生皆被绮绣,
戴朱缨宝饰之帽,
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佩容臭,煜然若神人。余则
袍敝
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
E、在记叙太学生优越的学习条件时,又以客观条件的优越与主观上的努力与否作
对比。 从而以确凿的事实,强烈的对比,得出了无可质疑的结论:“
其业有不精、德有
不成者,非
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
2、选取事例典型、精要;
3、措辞委婉,如叙家常。
4、笔墨酣畅,说理透彻。
5、文辞简练典雅,少作铺排渲染。
二、刘基的散文创作:
刘基(1311—13
75)字伯温,浙江青田人。元至正进士,官江西高安县丞、江浙儒
学副提举,为政廉直。旋弃官隐居。
至正二十年,与宋濂同受朱元璋征召,深受朱元璋
倚重,参与机要,授太史令,官至御史中丞,封诚意伯
。洪武四年辞官,以弘文馆学士
致仕。洪武八年,为胡惟庸所毒杀。
刘基博通经史,是诗文兼
长的作家。著有作品《诚意伯文集》二十卷。刘基论文,
主张“以理为主,而气以摅(读抒,表达出来的
意思)之。”即要求文学创作要有真情
实感和充实的内容、要反映社会现实这一积极的思想和进步的主张
。所以他特别强调要
7 9
继承《诗经》的“美刺讽戒”传统,以诗歌抒发“忧时感世之情。”
在创作实
践中,刘基自觉借鉴了先秦历史散文与诸子散文中以寓言故事来讲述道理
的传统。《郁离子》便是其弃官
归田后所作的一部寓言散文集。徐一夔《郁离子序》云:
“郁离者何?离为火,文明之象,用之其文郁郁
然为盛世文明之治。”作者通过寓言故
事的形式来揭露和反省现实生活中的弊端,表达了愤世嫉俗的态度
和拯救时弊的治世意
图。如《楚有养狙以为生者》中,作者通过狙公养狙自奉而最终死于讥馁的故事,讽
刺
了那些以术使民而不以道使民的统治者,并对他们发起了警钟。《卖柑者言》散文中,
作者又
借卖柑者之口,讽刺了现实生活中一部分“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达官贵人。
文章夹叙夹议,既形象生
动,又深入浅出。
卖柑者言
杭有卖果者,善藏柑,涉寒暑不溃。出之烨然,玉质而金色。置
于市,
贾十倍,人争鬻之。予贸得其一,剖之,如有烟扑口鼻,视其中,则干若败
絮。予怪而问
之曰:“若所市于人者,将以实笾斗,奉祭祀,供宾客乎?将炫
外以惑愚瞽也?甚矣哉为欺也!” 卖者笑曰:“吾业是有年矣。吾赖是以食吾躯。吾售之,人取之,未尝有
言,而独不足子所乎?世之
为欺者不寡矣,而独我也乎?吾子未之思也。
“今夫佩虎符、坐皋比者,洸洸乎干城之具也,果能授孙
、吴之略耶?
峨大冠、拖长绅者,昂昂乎庙堂之器也,果能见伊、皋之业耶?盗起而不知
御,民
困而不知救,吏奸而不知禁,法斁而不知理,坐糜廪粟而不知耻。观
其坐高堂,骑大马,醉醇醲而沃肥鲜
者,孰不巍巍乎可畏,赫赫乎可象也?
又何往而不金玉其外,败絮其中也哉!今子是之不察,而以察吾柑
!”
予默然无以应。退而思其言,类东方生滑稽之流。岂其愤世嫉俗者耶?
而托于柑以讽耶?
这篇文章约写于元末作者归隐之前、任江浙儒学副提举之际。作者对元末千疮百孔、
岌岌可危的
现实有着清晰的认识,故以“满腔愤世之心”,写下这篇刺世短文。
该篇文章艺术特点:
1、表现出杰出的讽刺艺术:
作者入手擒题,先极力赞扬柑之“金玉其外”表现,接着笔锋陡
转,一语道破
柑之本来面目,从而形成鲜明的对比。在责问之中,前面的两个问句已造成气势,咄咄8 9
逼人,最末倒装句式的运用,语气更强,点出“欺”字,导出卖柑者的论
辩,有抛砖引
玉之妙。卖柑者以守为攻,变被动为主动,一问紧接一问,似旨在说明“为欺者不寡”,<
br>亦须见惯不惊。其实又是在借题发挥,辛辣地讽刺了欺世盗名之徒。而最妙的是,于暗
中将柑与为
官者作了类比,从而勾勒出一幅文恬武嬉的群丑图,于“公然的,也是常见
的,平时是谁都不以为奇的,
而且自然是谁都毫不注意的”(鲁迅《什么是“讽刺”》)
事中孕育出讽刺的生命。最后还让卖柑者指责
作者:“是之不察,而以察吾柑!”咄咄逼
人。最末的“
岂其愤世嫉俗者耶?而托于柑以讽耶?
”自是明知故问,意在提醒
读者本文旨在愤世嫉邪,托柑以讽,起画龙点睛的作用。
2、采取了设辞问答形式,而问与答又并无明确界限。问话多半问得新奇突兀,引
人入胜;答语则又伴随
有尖酸的反诘,形象的描绘,巧妙的比喻,笔势腾挪,实有孟子
散文的浩气逼人,感情充沛;以及《韩非
子》的鞭辟入里,峭拔犀利;同时,又不乏柳
宗元文风的渊放警策,讽喻得体。无论谋局部篇,人物刻画
,类比的运用,以及以民风
讽世的写法,都明显受到《捕蛇者说》的影响。
3、在语言艺术上
颇具功力:作者的一“怪”,卖柑者的一“笑”,揭示内心情感,
突现人物形象。在论难之中,一连串整
齐而又跌宕的反问、排比句式,夹杂着众多的语
气词(如“
洸洸乎
”的“乎”)、否定
词“不”以及连词“而”,句句紧逼,层层深入,
一气呵成,掷地有声。这便造成了文章的气势,读来不
绝如缕。
4、塑造了引人注目的卖柑者形象。
三、明代的八股制义文创作:
(一)八股制义文的概念:
是明代政府在刘基的帮助下,为士子制定的科举应试文体。
考试的科目,与唐、宋
时代相同,而变革其考试方法。考试时,专门从四子书及《易》、《诗》、《书》
、《春秋》、
《礼经》五经中取材命题。考生答题所作文时,应仿效宋代的经义,即以宋儒的注解为主,同时要以古人的语气来书写,在体式上,应用排偶之体。
(一)
八股制义文的体材特征及创作概况:
形式上的对偶是其体裁的重要特征。作为一种修辞手段在先
秦就以存在。后又经过
了南北朝的骈文,唐宋时代,骈文的句式更趋完整。因此,八股制义文是在前代文
学的
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弘治年间,八股文趋于成熟,出现了以王鏊、钱福为代表的知名作
家;
正德、嘉靖以后,八股文创作走向兴盛,出现了归有光、唐顺之、胡有信等著名作
家;明代后期,其发展
经历了新的变化,一部分作家在八股文中往往借题议论时政,悲
时悯俗,抒发个人胸襟,手法上讲究灵活
多变,而不是一味地苛求程式。
(三)八股制义文对文学创作的影响:既促进了对文学自身问题进行探
讨的热潮,又给
作家的创作以严重的束缚,造成了文坛萎靡不振的创作风气。
9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