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学第四册完整版

余年寄山水
776次浏览
2020年08月15日 07:14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山西能源学院-捉妖记豆瓣


古代文学
一、名词解释(6分*5)
(文学现象)
△1、沈汤之 争:是指以沈璟为领头人的吴江派曲学家群体,与汤显祖为楷模的临川派,这两
大戏剧流派的竞争。沈璟 剧作的思想偏于保守,倡导封建伦理道德的气息比较浓厚,他还强
调语言的通俗自然,及对后世影响最大 的是声律论。这一时期的主要戏曲流派重视内容词采
的临川派和强调格律的吴江派,分歧焦点在于沈璟是 从曲乐的角度要求文词服从声律,而汤
显祖是从曲文的角度要求声律服从文词。沈、汤之争,反映了明代 戏曲家对戏曲规律的探索
和认识。
△2、才子佳人:清初各类小说中,数量最多的是才子佳人 小说,才子佳人的婚恋小说由来已
久。唐代元稹的《鸳鸯传》以后,传奇小说、话本、和拟话本小说中都 不少见,旨趣是不同
的。清初一时出现许多本这类小说,蔚为大宗,内容基本一致,是从晚明小说话本发 展而来,
篇幅增长,与以往的才子佳人小说迥然不同,成为清初小说的一大类型,对后世小说创作产生了相当的影响,代表作家天花藏主人张匀。
(流派——时代时期、代表人物、主张)
3、前后七子(复古派)
前七子:主要是指弘治年间至嘉靖年间,以李东阳为首的文学群体, 他们一方面反对台阁体
空洞冗沓的文风,强调诗歌的情感特征,反映重大的社会问题;另一方面,希望通 过对古法
的学习,来恢复古典诗歌的审美理想和审美特征。
后七子:嘉靖年间以王世贞为核心 的文学复古运动,是对前七子文学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后
七子对中国古典诗歌的审美特征进行了全面而深 入的探讨,在表达真实的思想感情和遵循古
典诗歌法度的问题上,他们更加严格地强调法度要求,因此遵 法与创新之间的矛盾也表现得
更加突出。
4、唐宋派:明代散文流派。嘉靖时,归有光、王慎 中、唐顺之、茅坤等散文家,极力反对前
后七子的模拟主张,认为不一定“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特别 是唐宋的散文更值得效法。
他们的成就主要表现在散文创作上。由于宗唐拟宋,所以被称为唐宋派。唐宋 派中成就最突
出的是归有光。
△5、茶陵派:明成化、正德年间诗歌流派,因其领袖李东阳为 湖南茶陵人,故名。主要成员
还有张泰,谢铎等,针对台阁体的弊端提出“轶宋窥唐”,诗学汉唐的复古 主张,强调对声调
节奏等法度的掌握,虽较台阁体雄浑深厚,但未能开创新局面。其复古主张成为前七子 复古
运动先声。
△6、公安派:明后期的一个文学流派。代表人物是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 三兄弟,因为他
们是湖北公安人,故称。“性灵说”是公安派的理论核心,他们在理论上提倡“独抒灵性 ,不
拘格套”的创作原则,反对前后七子的拟古风气,意图在一定程度上突破儒家思想对文学的
束缚,在内容上,则有抒写闲情逸趣的倾向,在当时产生较大的影响。
△7、竟陵派:是明代后期的一 个文学流派,因其代表人物钟惺、谭元春为湖北竟陵人,故得
名。其文学主张与公安派基本相同,要求抒 写灵性,反对模拟,认为诗歌创作要抒发内心的
真实感情,读古人作品,也要体察古人的真情实感。针对 公安派的俚俗与浮浅之弊,希求通
过幽深孤峭来加以矫正,以致出现艰涩之弊。
8、阳羡派: 以陈维崧为宗的词派。陈思想上尊崇词体,摒弃词为“小道”“艳科”的传统观
念,继承《诗经》与白居 易“新乐府”的精神,创作了不少反映社会现实的作品,有“词史”
之称。风格上,学习苏、辛以豪放为 主,有《迦陵词》、《陈迦陵文集》等。该派主要成员有:
万树、蒋景祁、吏唯园、陈维岳等。
9、浙西词派:以朱彝尊为宗的词派。朱论词宗法南宋,崇高清空醇雅风格,主张向姜夔、张
炎学习, 认为“世人言词,必称北宋,然词至南宋始极其工,至宋季而始极其变。姜尧章氏
最为杰出。”注重锻炼 字句,讲求独出机杼。该词派其他主要作家还有李良年、李符、沈皞


日、沈登岸、龚翔麟 。
△10、娄东派:清初形成于江南太仓,吴伟业是这一诗派的开创者。吴伟业论诗初与云间陈
子龙同,旨在继承明代同乡王世贞的传统,入清以后,转为折中调和,并不墨守盛唐格调。
其创作最为 瑰丽者,被称为“梅村体”的七言歌行,在他的影响下,同乡后辈形成了“娄东
十子”这一诗人群体,师 法吴伟业,然多不能为“梅村体”歌行。
11、临川派:明万历年间出现的戏曲文学流派,因开创者汤 显祖为临川人,故追随、效仿汤
显祖较为明显并有所成就的剧作家被称为临川派。汤显祖论曲强调“曲意 ”,主张兼顾“意趣
神色”,讲究文采,崇尚“丽词俊音”;要求格律服从内容、文辞,偏重于剧作的文 学性,临
川派作家大多继承了汤显祖的重才情、重文采、不受形式、格律束缚的特点,作品也大多叙写男女之情,但往往忽略了他重视立意、以情反理的倾向。此派作家主要有孟称舜、吴炳、
阮大铖等 。
12、吴江派:明代后期,在沈璟的影响下,出现了大批用昆山腔创作传奇的作家和戏曲理论
家,从而形成了一个重要的戏曲流派,因沈璟是吴江人,故后人称之为吴江派。此派作家认
为传奇创作 要严守音律,强调曲辞必须本色,比较注重舞台演出实践,作品大多以伦理教化
或惩劝风世为主旨。主要 作家有卜世臣、吕天成、王骥德、袁于令等,但他们的理论主张并
不完全等同于沈璟,创作也取得一定成 就。
13、桐城派:桐城派是清代康熙年间,由方苞开创,刘大櫆、姚鼐继承发展的散文流派,因三人为安徽桐城人,故称桐城派。 其论文主张向先秦、西汉及唐宋古文学家学习,讲究“义
法” ,强调义理、考据、词章合而为一,要求语言雅洁,并以阳刚、阴柔来分析文章风格,对
后世产生很大影 响。
14、常州词派:清代的重要词派。由常州人张惠言开创,周济进一步加以发展而成,其论词反对浙西词派寄兴不高的词风,提出创作要依据儒家的“诗教”尊崇词体,强调词的“意内
言外”、 “比兴寄托”的作用以及“深美宏约”的审美特点。对其时平庸词风的扭转和词风的
倡导起到积极作用, 而其末流,又流于穿凿附会。
15、虞山诗派:在钱谦益影响下,常熟产生的文学流派,主要成员有冯 舒、钱曾、冯班等,
这个诗派代表人物是冯班,他师从钱谦益,诗歌风格沉丽细密,锤炼藻饰,根柢徐庾 而出入
温李,抒发亡国悲痛,婉而多讽。冯班论诗有独到之处,诗歌也有个人面目和特色,并以标
榜晚唐李商隐自成一军,势力颇大,使虞山派“诗坛旗鼓,遂凌中原而雄一代。”
(作家作品) < br>△16、《四声猿》:明代徐渭一组杂剧,得名于郦道元《水经注》“猿鸣三声泪沾裳”,四声更
是断肠之歌,奠定了全局的基调。分别是《狂鼓吏渔阳三弄》《玉禅师翠乡一梦》《雌木兰替
父从军》《 女状元辞凰得凤》,被誉为“明曲第一”,而以《狂鼓吏》这部单折短剧成就最高。
他的杂剧创作活泼畅 快,汪洋恣肆,表现出陈规尽扫,独具一格的态度,在明代剧坛有着深
远影响。
△17、明中 期三大传奇:即明中叶李开先的《宝剑记》、梁辰鱼的《浣纱记》和署名王世贞等
人的《鸣凤记》的三部 传奇作品。它们分别是忠奸剧的定型、历史剧的新篇、时事剧的发轫,
三大传奇的出现,标志着明代传奇 创作的新时期的到来。
△18、临川四梦:明代戏曲家汤显祖《牡丹亭》《紫钗记》《邯郸记》《南柯 记》,因汤显祖是
江西临川人,故称“临川四梦”,又或以汤显祖书房名玉茗堂,故称“玉茗堂四梦”。 “临川四
梦”是作者以戏剧形式表现出自己对人性、人生极其意义的思考。汤显祖所重的情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真情”,二是“矫情”。“临川四梦”中的前二梦写的上男女青年的爱情,表现“真
情 ”的力量;后二梦则写士人仕途生涯和宦海沉浮,意在劝戒世人超越对“矫情”的贪恋。
临川四梦被看作 是明代戏剧文学的代表,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19、《聊斋志异》:作者蒲松龄,近50 0篇作品,多记述花妖狐魅和畸人异行。故事来源大
致有三:一是根据亲身经历的现实生活进行艺术概括 ;二是将前代小说、戏曲中的故事加以
改编;三是将亲朋好友的素材加以整理。揭露和抨击了黑暗的社会 政治,歌颂被压迫者的反


抗精神,表达作者进步的民主主义思想。把文言小说推向新的高 峰。
△20、《桃花扇》:作者孔尚任,概括了明亡前夕到福王政权垮台这一时期政治舞台上的重大< br>政治斗争和军事斗争。以复社文人侯方域和秦淮名妓李香君之间悲欢离合的爱情故事为主线,
以复 社文人与阉党余孽之间的斗争为主要矛盾,揭示了南明王朝必然灭亡的命运。在揭露南
明统治阶级腐朽的 同时,表达了对李香君、柳敬亭、苏昆生等歌妓艺人的同情和崇敬。它曲
折地表现了作家的民族意识,表 达了在太平盛世下人们的沉闷和痛苦,变现了人们在命运前
的被动与无奈。
△21、《长生殿 》:作者洪昇,在前代文学创作的基础上,吸收民间传说,加上自己的发展创
造成书的。作者一方面通过 对李、杨爱情的描写,歌颂了坚贞不渝的爱情理想;一方面又联
系李、杨爱情的发展,描写了安史之乱前 后广阔的社会背景。从而揭露了李、杨爱情给国家
和民族所带来的深重灾难,流露出作者对国家兴亡的感 伤情绪,寄托了作者的爱国思想。
△22、三言二拍:“三言”即《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 世恒言》的全称,每部四十篇,
共一百二十篇。作者为冯梦龙。“二拍”则是中国拟话本小说集《初刻拍 案惊奇》和《二刻拍
案惊奇》的合称,共七十八篇。作者凌濛初。
23、《今古奇观》 :《 今古奇观》明代拟话本选集,是一部从“三言”“二拍”里选出来的话
本集。编选者姑苏抱瓮老人,其真 实姓名不详,成书于明末。《今古奇观》流传很广,版本很
多。早期刊本有吴郡宝翰楼刊本,藏于法国巴 黎国家图书馆。
(文学主张)
25、童心说:是李贽对文学持有的与传统文学思想根本不同 的一种见解。李贽认为:“天下之
至文,未有不处于通信焉者也。”(《童心说》)所谓“童心”,就是 真心,赤子之心,李贽解释
为“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亦即人的自然性情,包括不依傍他人的独 立见解和表现自
我的纯真之情。
26、神韵说:王士禛的诗论主张。其论诗吸收司空图“韵外 之致”,“不着一字,尽得风流”
与严羽的“羚羊挂角,无迹可求”的理论,主张“兴会神到”。追求“ 得意忘言”,以清淡玄
远的风神韵致为诗歌的最高的境界,要求诗歌要有含蓄深蕴言尽而意不尽的特点, 以王维、
孟浩然为诗歌创作的典范。
△27、性灵说 公安派提出了一系列体现晚明文学新 价值观的理论主张。最著名的是“性灵
说”。主张通变,提倡独抒性灵,不拘格套。从诗歌创作的角度, 强调真实表现作者个性化思
想感情的重要性,注重有感而发,直抒胸臆。受到了李贽“童心说”的影响。 客观上要求削
弱传统道德规范对文学的影响力,反对前后七子的拟古蹈袭,追求清新洒脱、轻逸自如、意
趣横生的创作效果。同时也存在着模拟失真的弊端。
28、道统说:宋濂主张文以明道、辅政 翼教。将文看成载道的工具和宣传伦理道德的手段,
其散文多美化歌颂明初统治集团上层人物及表彰贞节 妇女,内容虽无多可取,然文章写得自
然流畅,笔力雄健,能熔铸经史,又不见斧凿。由于宋濂受正统儒 教影响较深,故其文风醇
正有余,恣肆不足。他的散文既恪守当时的道德规范,又具有较高的语言艺术, 所以成为明
处散文的典范。
(文体)
△29、台阁体:明朝永乐至成化年间,占据 文坛主导地位的文体。台阁主要指内阁和翰林院,
代表人物即“三杨”,杨士奇,杨荣,杨溥。内容比较 贫乏,格调雍容雅丽,粉饰太平,反映
了上层官僚的审美意趣,并作为典范影响着文坛。在成化。弘治年 间开始衰退。
△30、梅村体:清初词坛,吴伟业号梅村。梅村体是吴伟业创作的一种七言歌行体,其 有元、
白歌行体,重在叙事之长,辅以初唐“四杰”的华艳词藻,温庭院、李商隐的风情韵味,融
合明代传奇的曲折变化的戏剧性,创造了自成一体的“梅村体”。梅村体的题材、格式、语言
情调、风 格韵味等具有相对稳定的规范,以怆怀故国和感慨身世荣辱为主,“可备一代诗史”,
又突出叙事写人, 多了情节的传奇化。梅村体叙事诗约有百首,把古代叙事诗推到新的高峰,
《圆圆曲》是其代表作。清末 仍有遗响。


31、八股文:明代的科举制度,以八股文作为考试规定的文体,造成了明 代八股文的流行。
八股文体裁特征是对偶性。八股文作为一种特殊文体而存在,它的一些表现手法及理论 曾对
明清两代的散文、诗歌,以及小说、戏曲的创作产生过深刻的影响。但从总体上来说,它在
内容上要求贯穿“代圣人立说”的宗旨,刻板地阐述所谓圣贤的僵化说教,形式上又有严格
的限制,加上 它以官方规范文体的面目出现,严重束缚了作者的创作自由,同时给文学的发
展带来负面的影响,造成萋 靡不振的创作风气。
32、晚明小品:万历以后出现的文学性散文,是区别于往日庄重古板的“高文大 册”的体制
短小、清新灵巧、真情流露的“小文小说”,体裁不拘一格,序、记、跋等文体都适用。其特
点是趋于生活化、个人化;率真直露,注重真情实感。晚明小品作者层出,除张岱袁宏道之
外, 还有汤显祖,冯梦龙,刘侗等,对后世产生了很大影响,如周作人和林语堂。
△33、长篇章回章回小 说:章回小说是中国古代长篇小说主要的、甚至是唯一的体裁。章回
小说是在宋元讲史等话本的基础上发 展的,到明代定型的。它的特色是分章叙事、分回标目,
每回故事相对独立、段落整齐,但又前后勾连、 首尾相接,将全书构成统一的整体。
△34、历史演义:所谓“历史演义”,就是用通俗的语言,将争 战兴废、朝代更替等为基干的
历史题材,组织、敷演成完整的故事,并为此表明一定的政治思想、道德观 念和美学理想。
△35、英雄传奇:英雄传奇指从宋元小说话本中的“说公案”、“朴刀、杆棒、及发 迹变泰之
事”或“说铁骑儿”之类发展而来,主要人物和题材都有一定的历史根据,以塑造一个或几个传奇式的英雄人物为重点,故事虚多实少,甚至主要出于虚构的一类小说。
二、简答(10分*4)
(成书版本)
1、《三国演义》的成书和版本
(1)成书来源
1、以陈寿的《三国志》及裴松之注为代表的史传文学;
2、魏晋以来民间传说及艺人创作的话本、戏剧等说唱文学;
3、作者自己的发挥创造具有鲜明的拥刘反曹倾向。
(2)作品版本
1、最早版本:嘉靖本《三国志通俗演义》(1522)
2、《三国志传》:《新刻按鉴全像批评三国志》
3、李评本:《李卓吾先生批评三国志》
4、李渔评本:《笠翁评阅绘像三国志第一才子书》
5、毛本:《第一才子书——三国演义》(最流行版本)
2、《水浒传》的成书和版本
(1)成书来源
刊刻时间和成书过程与《三国演义》基本相同,但历史成分大大少于《三国演 义》,主要
是依据民间传闻和通俗文艺,宋江起义在历史上实有其事,也是南宋以来说话和杂剧艺术的< br>重要题材。《大宋宣和遗事》与《水浒传》情节大体一致。
(2)作品版本
可分为简 本和繁本两个系统。简本文字简略,较少细节描写;繁本描绘生动,文学性强。
繁本系统分100回本、 120回本和70回本三种。70回本是明末金圣叹根据百回繁本作底本的
修改删节本,除了为全书加批 语外,还有3篇序文。该本问世后成为清代以来最流行的版本。
3、《西游记》得成书和版本
(1)成书来源
1、事实及记载。《大唐西域记》、《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为《西游记 》故事在民间
的流传奠定了基础;
2、文学艺术作品。首先将取经事件演化为文学形态的故事 是《大唐三藏取经诗话》,并
首次出现猴行者形象,中心人物由玄装而变为猴王的开始。元末明初杂剧《 西游记》是后来


小说《西游记》的重要内容,猪八戒形象第一次出现。元明时期平话小说 为《西游记》的出
现奠定了坚实基础。
3、文物的佐证。广东出土的元代磁枕,上画唐僧师徒 四人的形象,可见取经成员的性格
及大体关系在元代已经定型。
(2)作品版本
分 简本和繁本两个系统。繁本100回,主要有《西游证道书》、《西游真诠》、《西游原旨》。
简本有2 种:《唐三藏西游释厄传》、《西游记传》。
(人物形象分析)
4、诸葛亮人物形象
①作为儒家知识分子理想人格的化身,诸葛亮是一个积极主张入世的,以天下为己任的
儒生。
②道德上至诚至善,对对蜀汉实业忠心不二;
③百折不挠,至死方休的大无畏精神。鞠躬尽瘁 死而后已,屡败屡战的六出祁山还是至
死方休的五丈原七灯续命都充分体现了他大无畏的牺牲精神; < br>④智慧的化身。自近代以后诸葛亮便被视为智慧的化身。无论是七擒七纵还是空城计都
体现了其高 潮的智慧;
⑤淡泊名利,宁静致远的追求。无论是隐居还是身为丞相,诸葛亮在自己生活方面总是粗茶淡饭,不讲华丽与物质;
⑥善于言辞,谈吐潇洒。作为一名儒生,诸葛亮在作为外交使节和处 理国内矛盾时,都
显示出了言辞谈吐方面的能力;
⑦严于律己,克勤克俭。诸葛亮遇事善于从自己身上找原因,对自己要求严格;
5、孙悟空人物形象
首先是他敢于斗争、藐视一切封建权威的叛逆精神。孙悟空本是东胜神州 傲来国花果山
上的一只石猴子,他出世后,就在仙山福地过着无所拘束的自由自在的生活。在龙宫,他“ 唬
得老龙王胆战心惊,小龙子魂飞魄散”;在冥府,他使十殿阎王躬身作揖。他敢自称齐天大
圣 ,高喊“皇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的口号。大闹天宫,把那些天兵天将打得落花流水,
把玉皇大帝吓得 惊惶失措。他敢于向神、佛、天庭、地府、水界、人间的一切权威挑战的反
抗精神,追求“自由自在”生 活的强烈愿望,是孙悟空这一艺术形象的基本特点。
其次,孙悟空具有鲜明的爱憎。他仇恨一切兴妖作 怪、残害人民的妖精魔怪,他对受苦
受难的群众和一切善良的人们却有着浓厚的感情。他为车迟国的五百 名无辜和尚解除了灾难;
他三调芭蕉扇,熄灭了火焰山的大火,既开通了西行的道路,又解救了当地人民 的困苦。他
对唐僧总是委曲求全,哪怕是自己受尽委屈,对取经的事仍然竭忠尽力,对唐僧也一如既往< br>地爱护关心。对猪八戒,他虽然不时挖苦讽刺,有时也捉弄一番,却是善意的,目的是为了
维护取 经队伍团结。
再次,孙悟空还具有超凡的智慧、卓绝的才能、洞察一切的眼力和清醒的头脑。他在菩< br>提祖师处学得了七十二变和翻筋斗云的高超本领,在太上老君的炼丹炉中炼就了火眼金睛,
在龙王 处讨得如意金箍棒,于是,他具有了降妖伏魔的神通。他不因为自己神通广大就放松
警惕,或不动脑筋, 相反他能够在异常复杂的情况下敏锐地发现疑点。他还善于运用各种巧
妙的战术来战胜妖魔。孙悟空的斗 争艺术,凝结着古代人民丰富的斗争经验和卓越的智慧,
至今对人们仍有着启发和教育意义。
6、西门庆人物形象
西门庆是世情小说《金瓶梅》中的主人公。
①他是一个小商人 ,凭着“近来发迹有钱”,靠勾结衙门,不法经商,拼命敛财,;又凭
借金钱来贿赂官场,打通关节。于 是,他在官商勾结,权钱交易的世界里,肆无忌惮的淫人
妻女,贪赃枉法,杀人害命,无恶不作。 ②与此同时,西门庆也精明强干,有胆有识,善于经营赚钱,短短五六年间拥有五家商


号。他财大气粗,又出自于书香门第。此外,他“仗义疏财,救人贫难”,又不无一点真情。
在《金瓶 梅》中作者用不同的色调描绘了一个活生生的人。
7、宋江
宋江是一个具有复杂性格和体现 着深刻历史悲剧精神的形象。宋江走聚义梁山的道路,
是经历了艰难的过程的。他原本是山东郓城县的押 司,他因杀死阎婆惜而被刺配江州,又因
醉后题“反诗”被问成死罪,梁山好汉在法场将他救下,他无路 可走而上了梁山。
①肝胆照人的大义士。他被称为“及时雨”。宋江给李逵喝了毒酒,而李逵却折服 于宋江
的义气,垂泪道:“罢,罢,罢!生时伏(服)待哥哥,死了也只是哥哥部下一个小鬼!” 宋< br>江死后,吴用、花荣闻讯在宋江墓前双双自缢身亡,也是因为“念宋公明恩义难舍,交情难
报”。
②具有出色的组织才能。他率义军三打祝家庄,踏平曾头市,并攻打高唐州、青州、华
州、大名 府、东平府、东昌府,此外还赢得三败高俅、两胜童贯的胜利,令官军屡剿屡败,
梁山事业蓬勃发展。
③笃信封建的忠孝之说,并将此奉为自己立身世上的不可改变的信条。他的义气在深层
上最终是 受制于封建的忠教观念的。他既缺乏对社会政治黑暗的认识,将害怕信奸臣的错君
宋徽宗看得“至圣至明 ”,甚至求被梁山俘获的高俅回朝后保举招安,也不能认识自己落草梁
山的行为,内心总存着一种负罪心 理,视落草梁山为不忠不孝,一心要改邪归正,“盼天王降
诏,早招安,心方足”。
④ 性格是复杂的,他的一生所作所为及其不幸结局,充满着历史悲剧精神。宋江的身上带
有封建时代仁人志 士的那种强烈的参予意识和忧患意识。宋江信奉封建社会所规定的忠孝报
国等思想和伦理道德的准则,落 草后一心想着招安,做宋王朝的忠臣。招安后虽遭到奸臣的
猜忌与陷害;但他为宋王朝的内忧外患而焦虑 不安,征辽后,又马不停蹄平息了方腊的造反,
尽忠尽责,而到头来还是被奸臣所害。他的忠君爱保国行 为并没有改变他被害身亡的悲剧命
运。这就是宋江形象体现的深刻历史悲剧精神。
8、《牡丹亭》杜丽娘性格发展
具有美丽、娴熟、聪慧之传统美;同时又具有热爱自然,追求 个性自由,爱情自由的反
叛精神,其个性展示有一个发展过程:
①苦于幽闺,乐于梦境 :游 园惊梦标志着杜丽娘青春意识的觉醒。杜丽娘对“情”的追
求显然是以“欲”为基础,是“欲”——“情 ”,蕴含的个性解放精神,更具时代色彩。
②因情而死,为情再生。身为鬼魂面对阎王据理力争,并对 情人柳梦梅一往情深,以身
相慰,最终历尽艰阻,为情而复生,与柳梦梅在十分简陋的仪式下称意成婚。 杜丽娘因情而
死,为情再生,正是作者在《题词》中说的那种“至情”,表现出“情”可以使人出生入死 、
可以起死回生的巨大力量。
③捍卫爱情,勇于抗争。还魂后回到现实世界中坚决捍卫保护自 己的爱情婚姻。杜丽娘
与柳梦梅的生死之恋和浪漫婚姻,是作家美好理想的闪光。
《牡丹亭 》通过杜丽娘形象塑造,揭露了封建礼教的残酷、程朱理学“存天理,灭人欲”的
虚伪与反动;反映了明 代资本主义萌芽时期青年男女对自由爱情的渴望和个性解放的强烈要
求,表现他们为实现理想的不屈不挠 斗争,具有鲜明的历史意义。
(主要文学流派的文学主张)
9. 沈汤之争和你的看法 < br>沈璟曾将《牡丹亭》改为《同梦记》,引起汤显祖的反对。沈汤之争的根源在于对文律
关系的不同 看法。沈璟从音律的角度出发,主张将南曲音律逐渐系统化、规则化,“宁律协
而不工,读之不成句,而 讴之始叶,是曲中工巧。”因而比较保守,强调本色论,主张语言
通俗自然。而汤显祖则将文学放在更为 重要的位置,他提出“弟在此自谓知曲意者,笔懒韵
落时时有之,正不妨拗折天下人嗓子。”宁为曲意的 获得而不顾声律,同时汤显祖在文学创
作上主张至情论,更具有进步性,为了表达这种至情,有时会破坏 声律的和谐,这也正是主


张声律论的沈璟和主张至情论的汤显祖争论的本质。而用江苏的 昆曲音律去规范远在江西的
汤显祖,未免有些妄自称尊的苛求。后来的曲学家和歌唱家用昆曲将《牡丹亭 》搬上舞台,
成为昆曲最有影响的作品,更是沈璟始料不及的。
三、论述(15分*2)
1、“三言”、“二拍”的“无奇之所以为奇”
(1)将平凡故事写得曲折工巧。
在日常题材、平凡故事中显示出小说的传奇性。这种艺术,被睡乡居士的《二刻拍案惊
奇序》称为:“无 奇之所以为奇。”就是“极摹人情世态之歧,备写悲欢离合之致”。这是“三
言”、“二拍”的共同艺术 取向。
①常采用巧合、误会手法,使情节波谲云诡、曲折多变。
例如《十五贯戏言成巧祸 》通过一系列巧合,酿成了一桩冤案。后来刘妻正巧被那个行凶的
盗贼劫掠,使此案得以了结。这种“无 巧不成书”的手法运用得好,才使小说的情节发展腾
挪顿挫,出人意外,又显得合情合理。既以“巧”传 “奇”,又以“巧”寓“真”。
②“小道具”的运用,使得故事完整而又波澜起伏。如《蒋兴哥重会珍 珠衫》中的一件
“珍珠衫”。
③突破单线结构,尝试复线、板块结构。《田舍翁时时经理》将 昼夜的故事分成两大块:
白天牧童放牧受苦,夜晚在梦中享尽富贵,相互更替,形成了强烈的反差。 < br>④善将悲喜剧的情节交互穿插,使作品愈加曲折奇巧,趣味横生。《玉堂春落难逢夫》中
的主要人 物都有一段悲剧性的经历,如王景隆金银散尽,沦落“在孤老院讨饭吃”时,却与
玉堂春合作,骗得鸨儿 团团转,使读者忍俊不禁。在“二拍”中,同样也充满着幽默、讽刺
和戏剧性。他们将悲喜的情节巧妙搭 配,相互衬托,增强了小说的新奇性和趣味性。
(2)细致入微的心理描写。
在刻画人物个 性方面,这两部小说还是运用了传统的白描手法,塑造了许多血肉饱满、
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其中如杜 十娘、莘瑶琴等人物的性格,写得流动变化,富有层次感。
在具体表现手法上,这两部作品比以前的话本 小说显得更为细腻。写环境,写动作,写对话,
写细节,时见精雕细刻的笔墨。特别是细致入微的心理描 写,如《蒋兴哥重会珍珠衫》写蒋
兴哥见到珍珠衫,确知妻子与人有私后,用长达五六百字的篇幅,把他 内心的气恼、悔恨、
矛盾、痛苦,写得丝丝入扣。
(3)体式和语言的变化:
体式 上,“入话”删减大量游离内容;正文删除大量累赘韵文;结尾不再说“话本说彻,
权且散场”之类套话 。冯梦龙在加工、编写“三言”的过程中,实际上已经超越了说话人的
话本模式,而重塑了一种专供普通 人案头阅读的、白话短篇小说的文体。比如,删繁就简,
使之与正文的内容有较为紧密的联系。话本中夹 杂了大量的韵文,以供歌唱或吟诵,调节听
众的情绪,渲染说话的气氛。
语言上,消除文言奥语、陈词滥调,代之以清新活泼、富于表现力的口语、通俗语。
2、尊刘抑曹思想倾向
《三国志演义》把蜀国的刘备、诸葛亮、关羽等君臣作为理想中的政治 道德观念的化身,
仁君、贤相、良将的典范,而把魏国的曹操等作为奸邪权诈、推行暴政的代表,至于孙 吴方
面只是陪衬而已,因而具有明显的“拥刘反曹”的倾向。
(1)拥刘反曹的具体表现:
①内容上,把刘备写成“仁君”,将曹操写成“奸雄”;
②结构上,把刘蜀放在首位,全书有五分之三的回目写刘蜀;
③语言上,爱憎分明,小说多次 称刘为皇叔、玄德、豫州和先生,只有一次称作刘备的,
而对曹直称曹操算是客气的了,当然也称为孟德 的;
(2)拥刘反曹思想的认识:
①历史本来的原因,刘备是“帝室胄裔”,多少有点正统 的血缘关系;二是刘备从来以“弘


毅宽厚,知人待士”(陈寿《三国志·先主传》)著称 ,容易被接受。特别是在宋元以来民族
矛盾尖锐的时候,“人心思汉”、“恢复汉室”,正是当时汉族人 民共同的心愿,因而将这位既
是“汉室宗亲”,又能“仁德及人”的刘备树为仁君,奉为正统,是最能迎 合大众的接受心理,
符合广大民众的善良愿望的。
②在历史上,曹、刘孰为正统的问题,从来 就有不同的看法。在正宗的史学著作中,大
致自朱熹的《通鉴纲目》起,一般都奉蜀国为正统,以魏、吴 为唐国。至于在民间流传的故
事中,从来就有尊刘贬曹的倾向。
③三国所产生流传的时代,是 汉民族自尊最被摧折的时代,这种民族情绪必然给作者以
深刻的影响,由于刘备是“帝室胄裔”,多少有 点正统的血缘关系
④从南北朝至宋元,民间一致持“拥刘反曹”的态度,《三国演义》的“拥刘反曹” 有一
定的人民性,拥护仁君仁政,反对暴君暴政,也符合中国人的文化心态。
3、《三国志演义》的艺术成就
(1)虚实相间的艺术观念和写作技法
《三国演义 》是我国第一部长篇历史小说,它在艺术上取得成功的基本条件,就是正确
地处理了历史真实与艺术创造 的关系问题。《三国演义》七分实事,三分虚构。“七分实事”
是指作品的主要框架、主要人物、主要事 件是按照史书记载的真实情况来设计和组织安排的,
从而给人以基本的历史真实感;“三分虚构”是指在 人物和时间的细节描绘上,尽量采用民间
传闻中的精彩片段,并附之以作者本人的虚构想象,使之在不影 响基本真实的前提下,最大
可能地增强故事和人物的艺术魅力。作者在对作品进行艺术虚构时,主要采用 了以下几种技法:
①巧于构思,如“空城计”一段作者将其插在“失街亭”和“斩马谡”之间,使之成 为
两个一般性情节之间的点睛之笔。
②采用传说,作者大胆采用民间传说,以增强作品的艺术 性含量,如“桃园三结义”、“借
东风”、“孔明吊丧”等。
③改变史实,如关羽“单刀赴会”既与拥刘反曹的倾向一致,又突出了关羽的勇武凛然
气概。
④张冠李戴,如“怒鞭督邮”本来是刘备所为,小说中改到张飞头上,以免有损于刘备
的“仁君 ”形象,并突出张飞的爽直鲁莽性格。
⑤善于铺叙,如“三顾茅庐“在《三国志》中只有几个字,而《 三国演义》中对此进行
了精心构撰,先是先声夺人,进而又写刘备在三次寻访是一再误认,既突出了诸葛 亮的神秘
魅力,又表现了刘备的求贤若渴的迫切心情。
(2)作为中国古代第一部长篇小说的 《三国演义》,一出世便将中国古代小说类型化的人物
塑造方法达到了顶峰,成为古代文学中类型化艺术 的光辉模板。《三国演义》中类型化人物典
型的艺术特征主要有如下几点:
①单一性。作品中 ,绝大多数人物形象是某一道德质量的典范。如曹操的奸、诸葛亮的
忠贞、关羽的义、刘备的仁等。 < br>⑤稳定性。作品中人物的主要特征及其它因素基本上稳定不变。如曹操从幼年到老年死
去几十年时 间里,其奸诈狠毒的性格就没有多少变化。
③和谐性。回避了性格的复杂性,以曹操式的两面派形象为 例,诈中风诬陷叔叔、梦中
杀近侍等情节,其奸伪的本质直接以形象方式呈现。
(3)叙事特征
作作为中国古代早期章回体小说,《三国演义》在叙事方式上是以全知全能为 主。如刘备
的出场一段,作者有关刘备的身世、形象、性格、爱好等等所有情况无所不知。但纯粹的全< br>知讲述也容易使读者与作品的距离太远,适当地转换视角对于全知讲述也是十分必要的补充
手段, 其技巧重要有:
①“笙箫夹鼓”法。急事用缓笔。如34回刘备跃马过檀溪之后,忽有水镜庄遇司马徽 一
段轻松文字。变换节奏的方法都能起到调节张驰。


②“横云断岭”法。以中 断叙事进程的方法搁置紧张,加强悬念。在视角转换的基础上,
《三国演义》也开始出现限知叙事萌芽
(4)独特的扇形网状结构
《三国志演义》为表型内容的需要,在结构上采用多头绪、多层次 的网状结构。作品以
蜀汉为中心,以曹魏和孙吴为一个扇形体的另外两端,纵横交错并井然有序地展开三 国之间
的矛盾斗争。
4、《金瓶梅》历史意义(白话长篇小说的里程碑)
从小说艺 术的角度看,《金瓶梅》开始逐渐摆脱说唱艺术的影响,向近代小说的方向转变,
为古代小说的发展作出 了历史性的贡献,是中国古代小说艺术发展的里程碑。
材的转变及其意义。
《金瓶梅》之 前,中国古代小说四种类型中其它三种类型的小说典范已经相继问世,而唯
有反应市井现实现实生活的小 说尚未取得足以与之抗衡的巨著。《金瓶梅》全书以细致的笔触
描绘了最透彻的世俗生活。它的出现标志 着文学向“人”自身的靠拢和文学本位的复归。同
时也为世情小说的规模涌现,打出了一面自张一军的旗 帜。
①审美取向的趣味变异。
《金瓶梅》之前的小说,题材决定了它们的审美取向是正面 的和理想的事物,而《金瓶梅》
则把自己的审美触角伸向了人世间丑恶的一面。 作者怀着对丑恶现实的 强烈憎恶之情,对生
活中的丑进行挖掘提炼并加以概括而上升为艺术的美。作者“描绘了丑,却创造了美 ”。但在
描绘生活的丑时,作者缺乏分寸的把握,损害了作品的审美价值和自身的传播。
②类型化人物到性格化人物。
题材的变化带来了人物塑造方法的转变。首先表现在小说描写的 重心开始从讲故事向写人物
转移。小说中的故事从传奇趋向平凡;节奏放慢,在相对稳定的时空环境和叙 事角度中精雕
细刻一些人物的心理和细节。另一大进步是注意多色调、立体化地刻画人物的性格。在《金
瓶梅》之前,所采用的是类型化的人物塑造方法,而《金瓶梅》则改变了人物的单一色调的
塑造 方法,基本上实现了从类型化人物向性格化人物的转变。 小说打破了单一性格色彩“扁
平人物”的旧套 ,出现了许许多多立体的“圆形人物”。如潘金莲,李瓶儿等。
③网状结构的高度成熟。
《 金瓶梅》巧妙地以家庭这个社会的细胞为圆心,通过西门庆一个家庭的际遇和内外关系的
描写,对十六世 纪我国社会生活作了生动逼真的描绘。它的网状结构,不只是网结的一面,
而是全方位的结网方式,可以 称之为圆形网状结构。 其中西门庆一家的兴衰构成了纵的主轴,
这个家庭与社会的联系构成了一条条经 线,而西门庆与金、瓶、梅几个主要人物的命运好比
横的轴线,其他人物命运构成纬线。经纬相互交织, 形成圆形网状结构。
④口语化的市井语言。
《金瓶梅》继承说书艺人的口语化传统,将其发 扬光大。由于小说题材是市井生活,书中采
用与市井人物身份、地位、环境、性格相适应的市井语言,包 括大量的俗语、谚语、歇后语
等,显示出粗俗、细琐、丰富、活泼的语言特征。最出色的是善骂的潘金莲 和善捧的应伯爵。
5、如何理解《红楼梦》是 “彻头彻尾之悲剧也。”
(1)家族悲剧和社会悲剧。
《红楼梦》以贾府的衰落过程作为一条重要的副线,贯穿起史、 王、薛等各大家族的没
落,描绘了上至皇宫、下至乡村的广阔历史画面,广泛而深刻地反映了封建末世尖 锐复杂的
矛盾冲突,从而客观上显示了封建社会必然走向没落的历史趋势。荣宁二府功名奕世、赫赫扬扬历经百年,却由烈火烹油、鲜花着锦之盛,走向“忽喇喇似大厦倾,昏惨惨似灯将尽”
之衰,表 演了一出“树倒猢狲散”的家族悲剧。小说揭示出这一家族必然崩溃的深刻原因:
物质生活上穷奢极侈, 导致坐吃山空;精神生活上腐化堕落,导致后继无人;家族内部矛盾
重重,勾心斗角;再加上安富尊荣者 多,运筹谋划者少,即使没有抄家之类的外来冲击,它
也难以维持下去。贾府的由盛而衰具有高度的典型 概括意义,实际上就是它所寄生的封建社


会的缩影,因此《红楼梦》又是一出巨大的社会 悲剧。生于康乾盛世的曹雪芹,能透过表面
的繁荣,看到封建末世不可逆转的衰亡之势,反映了他对时代 脉搏的深切感受。
(2)爱情悲剧和婚姻悲剧。
宝黛爱情是一种经过长期共同生活的相互 了解,建立在叛逆思想一致的基础上的新型爱
情,正包含了强烈的反对封建礼教和习俗,追求个性解放和 平等自由的民主性精华,因此木
石前盟的悲剧是双重的悲剧,是腐朽的传统礼法所不能容许的爱情的悲剧 和专横的封建势力
所不能容许的叛逆者的悲剧。相比而言,金玉良缘更合乎贾府的家族利益,更合乎封建 家长
改造宝玉的意愿,“德言工容”俱佳的宝钗理所当然地成为宝二奶奶的理想人选,象征着知己
知心的木石前盟被象征着富贵结合的金玉良缘所取代。但宝玉的悬崖撒手,使得宝钗在得到
有名分而无 实质的婚姻之后不久就变为弃妇,她同样不是胜利者却反而成了封建婚姻制度的
殉葬品,无疑也是一场悲 剧。
(3)道德文化悲剧。
儒家思想在本质上是一种伦理思想,它的突出要点就在于一方 面它用“仁爱”作为每一
个人的道德信念和行为准则,另一方面又强调个人对社会的服从原则,这事要以 牺牲个性价
值为代价的。尤其深刻的是,在小说展示的贾府的生活图画里,显示出维持着这个贵族之家< br>的等级、名分、长幼、男女等关系的礼、法、习俗的荒谬。主奴名分是天经地义、奴仆只是
主子的 活器物,不管是“家生的”或是买来的,也不管是高等的还是低等的,都只能是俯首
帖耳、惟命是从。在 贾府里,不准女孩子有私情,不容许贾宝玉和林黛玉之间的纯洁爱情,
但却将男主子的淫乱视为正常现象 。
(4)叛逆者的悲剧。
贾宝玉是《红楼梦》中的核心人物,最引人注目之处是他突出的 叛逆性格,以及他身上
透露出来的追求民主和个性解放的反封建意识和人道主义思想。他生长在功名富贵 之家,却
极为鄙视功名富贵。他生活在科举是正途出身的时代,却极端鄙弃科举制度。他处在封建伦理观念巩固等级制度森严的环境里,却痛斥八股文为“饵名钓禄”的工具,讥讽“文死谏,
武死战” 的所谓忠臣,也不过是沽名钓誉之辈。因此,在正统者和卫道者眼中,他自然是不
折不扣的“似傻如狂” 的“混世魔王”。他身为大观园里的“金凤凰”,从小在女儿国中长大,
他不但对众女儿不加以轻视和玩 弄,反而格外同情和尊重,以至于为她们“爱博而心劳”。其
“水泥骨肉论”更是对男尊女卑的传统观念 的公开挑战,是对封建礼教的一个有力冲击,这
种态度实际上反映了他对现实社会的否定。他虽然与封建 秩序格格不入,但又对周围环境无
可奈何,他虽然满怀希望寻求新的出路,但又无路可走,所以他的人生 备感痛苦、困惑。当
他目睹了发生在身边的一幕幕丑剧和悲剧后,对人生和尘世有了更多的独特感悟,产 生了浓
厚的失落感和幻灭情绪,出家就成为他唯一的归宿,正如鲁迅所说:“悲凉之雾,遍被华林,然呼吸而领会之者,独宝玉而已。”
(5)女子悲剧。
作者在书中虚构了一个与污浊 现实有所疏离的大观园,它实际上是与“须眉浊物”相对
立的众女儿的精神乐园与理想世界,但发生绣春 囊事件之后,大观园也迅速走向毁灭。生活
于此的女儿们尽管出身地位各有差异,性格品德和思想意识也 不一致,但她们都充溢着青春
之美和生命之光。作品形象地展示出这些“异样女子”在各自不同的遭际中 被摧残、被扭曲、
被蹂躏、被吞噬的悲剧命运,以及殊途同归于“薄命司”的苦难历程,无论贵者贱者强 者弱
者叛逆者卫道者,她们处于封建末世的男权社会,都无力把握自己的命运,最后都无可挽回
地一起走向“千红一窟(哭)”“万艳同杯(悲)”的终极归宿。大观园的女儿悲剧是青春、美、
爱和一 切有价值的生命被毁灭的悲剧,这表明这个社会的腐烂和不合理已经到了被整体否定
的程度了。
(6)人生的悲剧。
人生悲剧是从哲学上思考生命的本质,从这个角度来说,《红楼梦》在悲 剧领域所取得的
成就已经达到中国悲剧作品的顶峰。从整部作品看,《红楼梦》笼罩着一层由好到了,由 色到


空的感伤色彩。《好了歌》及其解注就是人生悲剧的主题歌。《红楼梦》的大部分故 事是以“天
上人间诸景备”的大观园为舞台的。作者将一群身份、地位不同的少女在这个既是诗化、又< br>是真实的小说世界里来展示他们的青春生命和美被毁灭的悲剧。 《红楼梦》对中国传统悲剧
意识 的最大突破,就在于它将人生无所不在的悲剧现象上升到哲学的高度来认识其永恒的不
幸。王国维认为解 脱悲剧有两种,其中一种是看破红尘而出世,这种解脱是宗教的、超自然
的,因而是平和的,而高出这种 解脱的是贾宝玉,他不是因为自己的痛苦,而是看到全人类
的痛苦,从而得到解脱之道的。
6、对比黛玉与宝钗的性格特点,试析二人的悲剧命运
林黛玉和薛宝钗的爱情和婚姻都是悲剧 ,在封建社会里,爱情和婚姻不能自主。宝玉、
黛玉虽然生死相恋,但得不到封建家长的认可,黛玉饮恨 而死的悲剧结局是必然的。宝钗的
婚姻,是由贾母,王夫人一手操办,宝钗的端庄贤淑,也符合了那个社 会的要求,但她最终
也因为宝玉出家而得了一个守寡的悲凉结局。宝钗的悲剧形象,即是把两个没有心灵 的契合
的人强拉在一起造成的悲剧,也表现了反封建婚姻的意义,而且还通过社会扼杀了它原本可
以容忍宝钗的幸福,深刻地揭露和谴责了它的荒谬和罪恶。
第一, 一个是判逆者, 一个是卫道士。
黛玉对封建道德、封建礼教具有强烈的叛逆思想,她是新型女性的代表;宝钗则忠实地 信
守封建礼教和封建道德,是封建正统派的代表人物,这是二人思想性格的根本区别。林黛玉鄙
视功名富贵,从不劝宝玉立身扬名, 她和宝玉同是封建礼教的叛逆者, 志同道合。而薛宝钗呢?
却不只一次地劝宝玉去立身扬名, 从而招致了宝玉的不满,志不同所以道不合。林黛玉对“女
子无才便是德”的封建礼教视若无睹, 在各种场合下,偏要恃才傲物, 显露出过人的诗才。而
薛宝钗同样具有渊博的知识, 却公开宣扬“ 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封建教条,劝告史湘云纺织
针甫是你我的本分等。她板起面孔告诫林黛玉: “咱们女孩儿„„最怕见些杂书, 移了性情,
就不可救了。”真正是满口的道学家语气。
第二, 一个是“ 孤高自许” , 多愁善感; 一个是“端庄贤淑”,八面玲珑。
黛玉出身于世袭侯爵的“书香门第”“清贵之家”。由于父母早亡, 便只好寄寓贾府,寄
人篱下, 如履薄冰,这种生活使她“自矜自重,小心戒备”。面对环境的醒靛, 世风的势力, 这
个自尊心极强的少女, 始终保持着“孤高自许, 目下无尘” 的纯洁个性。黛玉常常用锋利的
语言, 去揭露黑暗、虚伪的现实, 所以给人们造成了一种假象,认为她是“刻薄”、“小心眼”,
实际上这正是黛玉“孤高自许” 的性格的体现。在贾府“ 一年三百六十日, 风霜刀剑严相
逼”的生活环境中,她敏感且多疑地注视着 四周,唯恐有人岐视和轻蔑自己。爱情也受到来自
方方面面的压力, 她怎么能不常常陷入苦恼之中, 以泪洗面, 这份心酸又有谁能真正地理解
呢?“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隐渠沟”抒发出她不愿受污 辱,不甘低头屈服的孤傲性格。还
有“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 ” 何等的哀伤凄恻, 不由人泪湿衣襟。
再看薛宝钗,出身于“珍珠如土金如铁”的皇商家庭。在为人处事上, 她极善于掩盖自己,
一举一动都是那么的“端庄资淑”在贾府复杂的人际关系网中八面玲珑,采取“不 关己事不开
口, 一问摇头三不知”的态度。不过很多时候, 宝钗的“会做人”在黛玉的率真面前显得虚
伪、奸诈得多。第二十二回猜灯谜时,娘娘(元春) 送了一个灯谜来,宝钗心里早知道谜底, 口
中却只说“难猜”。贾母酷宝钗做生日, 问她“爱听何戏”、“爱吃何物”, 宝钗“全依贾
母往日素喜者说来”,博得了贾母的“更加欢悦”。可见宝钗不是一般的工于心计, 有时这奸
滑虚伪又十分的冷酷无情。尤三姐自杀, 柳郎出家, 宝钗竟全不在意。柳湘莲曾经救过薛蟠
的命, 并与薛蟠结拜兄弟。宝钗不管尤柳死活, 只知建议薛蟠宴请酬谢经商的众伙计。第二
天薛蟠请客,席间提起湘莲之事, 他长嘘短叹,伙计们见状 “不便久坐,不过随便喝了几杯酒”
散了。薛蟠与众伙计的人情妹与宝钗的冷酷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第三, 一个是对宝玉真诚爱慕, 表里如一;一个是虽然喜欢宝玉却内热外冷,工于心计。
黛玉对宝玉捧出自己一颗赤诚的心, 不畏人言, 倾心相对, 把爱情作为自己活下去的重
要精神支柱, 第九十七回“焚稿断痴情”,第九十八回“魂归离恨天”中, 黛玉得知宝玉成亲


后焚了诗稿、手帕, 结束了自己的生命。没有回应的爱情,没有回应 的眼泪和怨感。这是一个
没有回应的生命。不真实无意义的存在还要它做什么?黛玉终因情尽泪枯而死。
再看宝钗,虽然一样也喜欢宝玉, 却把这份感情隐藏起来,可见宝钗的感情特点是温情与
冷漠 的矛盾结合,黛玉、宝钗争取爱情婚姻胜利的方法也不同,黛玉全心全意地对宝玉,只求二
人心心相印。 而宝钗不仅在宝玉身上下功夫,而且她精明地发现决定宝玉婚姻的是贾母和王夫
人时,就想方设法取悦她 们,终于博得了当权者的欢心,从而登上了宝二奶奶的宝座。同样是追
求爱情, 黛玉、宝钗二人有着如此不同的表现,可见她们思想性格的不同,决定了爱情婚姻的
最后成败。
7、西游记艺术特征
《西游记》作为成就最高的神魔小说,浪漫主义是它最基本的艺术特征, 他把浪漫主义
的创作提升到一个新的历史高度。
(1)丰富的想象,极度的夸张,创造出一个神异奇幻的艺术境界。
《西游记》洋溢着浓厚的 幻想色彩,在古代长篇中构成了一个变幻奇诡而又真实生动的
神话世界。不论是光怪陆离的风物环境,扑 朔迷离的故事情节,还是别具一格的神魔人物,
无不充满瑰丽的想象,神奇的夸张,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 。
(2)物性、人性、神性三位一体的形象塑造
在形象塑造上《西游记》将人性、物与 神有机柔和在一起,使“神魔皆有人情,精魅亦
通世故”。物性,是指神魔形象本体物的自然属性;神性 ,是指神魔形象所具有的超人的法术
和本领;人性,是指神魔形象所寄托某种人的现实社会属性。其中人 性是内在核心,居主导
地位。正是三者的水乳交融,妙和无限,塑造了许多具有高度美学价值的神魔形象 。
(3)多角度,多层次的刻画人物性格
《西游记》中的神魔形象之所以能给人一种真实、 亲切的感觉,很重要的一点是注意把
人物置于日常的平民社会生活中,多色调的去刻画其复杂的性格。
(4)幽默讽刺,诙谐有趣的风格
在艺术格调上,《西游记》继承了寓庄于谐的优秀传统,戏 墨寓至理,幻笔抒奇思,亦谐
亦谑,寓嘲寓讽,轻松活泼,妙趣横生,使作品无不充满诙谐的兴味。产生 异常浓烈的喜剧
性效果。作品或随意点染,涉笔成趣,或借题发挥,针砭时弊,或冷嘲热讽,饶有趣味, 可
谓嬉笑怒骂皆成妙文。
8、试述水浒传在人物塑造方面的主要成就
与《三国演义 》相比,《水浒传》在人物塑造方面有了很大的发展和进步,它把塑造绿林
豪侠英雄作为自己的最高艺术 追求,开始了从类型化人物向性格化人物过渡,其主要特征是:
①传奇性与现实性、超人与凡人的结合 ,如“武松打虎”武松具有超人的力量,但打虎
前也要先喝酒体现了凡人的性格。
②惊奇和逼 真的结合。如“武松打虎”,就很好地处理了整个故事的高度夸张和细节描写
的严格真实。
③ 粗线条勾勒和工笔细描的结合。即用讲故事的办法,以一连串惊心动魄的情节,勾勒
出人物性格的轮廓, 后用工笔细描的办法,描绘人物的音容笑貌,突出人物的个性特征。如
对武松,作者一方面安排了打虎、 杀潘金莲、西门庆等几个层次分明的段落。但另一方面,
每一个段落所描绘的细节过程都迥然不同。 < br>④稳定与变化、单一与丰富的结合。如鲁智深的粗犷豪放和勇武善战的基本性格是稳定
不变的,但 从开始的嗜酒如命到后来到山寨上发挥重要的核心作用,期间的性格有了很明显
的成长变化的轨迹。

硅酸盐研究所-华南理工大学研究生招生网


国家串词-教师节感想


贵州公务员论坛-食品安全资料


河北建筑工程学院吧-九江学院录取查询


退休金和养老金-个人事迹材料范文


中秋促销礼品-大会主持词


注册动力工程师-景观学专业


美丽的春天作文-广东高考报名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