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学史冲刺讲义(四)

巡山小妖精
690次浏览
2020年08月15日 07:15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浙江教师资格证考试-百家讲坛观后感



十二、钱钟书《围城》
《围城》思想内容:
1、《围城》的含义 ,用作者的话说,就是人生的婚姻好比一座被围的城,已婚的恰好是
处于被围的城中,极力要冲出城出, 而未婚的则如攻城的勇士,拼命想冲进城去。
2、小说所反映的要远比它所命名的“围城”有更为 深广的社会内容,它象征这当时的
人生“一无可进的进口,一无可去的去处”的绝境。
3 、作品以留法回国的青年方鸿渐为中心,描绘了一群留学生与大学教授,在生活、工
作、婚姻恋爱等问题 上遇到的矛盾纠葛,以及由此表现出来的猥琐灵魂和灰色人生。
《围城》艺术特色:作品中高超的讽刺 幽默手法,大量的奇妙譬喻,以及丰富的知识容
量,构成了小说独特的风格。十分熟谙地在说天道地中掺 入讽喻的喜趣。作者在小说中妙语
连珠,新意迭出,明明在写某件事物,却往往旁逸斜出,多方引喻,使 事物的特征愈见鲜明。
中外典故、理论学识、生活印象,都一齐奔汇笔下。
2006年论述:小说《围城》中“围城”的含义是什么?结合作品试述《围城》的艺术特色。


十三、张爱玲
1,《传奇》
《金锁记》《倾城之恋》《沉香屑第一炉香》
基调:苍茫和凄凉,不仅由于两性之爱被侵蚀,亲子之爱、同胞之爱也残缺不全。
运用写实手法,长于心理刻画
注意吸收中国传统小说的艺术营养:
叙述方式——以讲故事的形式组织情节,刻画人物。
描写——向古典现实主义小说学习
注重借鉴西方现代文学的思想方法和艺术技巧:
思想方法——弗洛伊德心理分析学说的影响
艺术技巧——日本新感觉派小说手法融合吸收
《传奇》在描写上最突出的特点是善于通过意象来表现人物和作者的心理感受。
2,《流言》
1944年出版的散文集,风格清新、质朴、平直,采用幽默、优雅、轻松、有时甚至是戏谑
的 笔法,透出世界的本质是苍凉乃是永恒的。


特点:
1,表现了女作家真切的乱世情节
2,成功运用“私语”诉说模式讲述自己的心声,造成情真意切、个性丰满的散文世界。
2008年论述:从张爱玲的《传奇》分析张爱玲小说独特的艺术特色


十四、新月派
新月派是现代新诗史上一个重要的诗歌流派,该诗派大体上以1927年为界分 为前后两个时
期。前期自1926年春始,以北京的《晨报副刊·诗镌》为阵地,主要成员有闻一多、徐 志
摩、朱湘、饶孟侃、孙大雨、刘梦苇等。他们不满于“五四”以后“自由诗人”忽视诗艺的
作 风,提倡新格律诗,主张“理性节制情感”,反对滥情主义和诗的散文化倾向,从理论到
实践上对新诗的 格律化进行了认真的探索。闻一多在《诗的格律》中提出了著名的“三美”
主张,即“音乐美、绘画美、 建筑美”。因此新月派又被称为“新格律诗派”。新月派纠正了
早期新诗创作过于散文化弱点,也使新诗 进入了自觉创造的时期。1927年春,胡适、徐志
摩、闻一多、梁实秋等人创办新月书店,次年又创办 《新月》月刊,“新月派”的主要活动
转移到上海,这是后期新月派。它以《新月》月刊和1930年创 刊的《诗刊》季刊为主要阵
地,新加入成员有陈梦家、方玮德、卞之琳等。后期新月派提出了“健康”、 “尊严”的原则,
坚持的仍是超功利的、自我表现的、贵族化的“纯诗”的立场,讲求“本质的醇正、技 巧的
周密和格律的谨严”,但诗的艺术表现、抒情方式与现代派趋近。
1,徐志摩的前期诗集的思想
徐志摩前期诗集是《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大多具 有比较积极的思想意义,在一
定程度上反映了“五四”的时代精神。具体说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追求光明与自
由的思想;反映现实社会;描写爱情体验;歌咏大自然。
2,简述徐志摩后期诗集的思想
徐志摩后期诗集主要有《猛虎集》和《云游》,主要思想 有:随着革命的深入和爱情理
想的破灭,他看到了中国社会的发展趋势与他的资产阶级理想之间的距离越 来越大,于是苦
闷更深。表现了较深厚的消极悲观倾向。
3,徐志摩诗的艺术特点
真挚地独抒性灵、追求个性解放是徐志摩诗歌的基本艺术个性。他的诗歌特别是其中影
响最大的抒情诗, 达到了相当高的艺术水平,其突出特点在于:
构思精巧,意象新颖。如《她是睡着了》以丰富的想 象,描摹意中人的睡态,“白莲”、
“琴弦”等富有诗意的物象,营造出美妙的意境。《沙扬娜拉》中心 意象是一朵不胜娇羞的
水莲,用以状写日本女郎温柔多情的神态,贴切传神。《婴儿》用产妇对腹中的婴 儿的企望,


象征地表现了作者对资产阶级理想的向往。
韵律和谐,富于音 乐美。他在大量的四行一节的抒情诗中,常常使用重叠、反复、排比
等手法。《再别康桥》开头的短短四 行中,三次反复“轻轻的”,造成缠绵中不乏轻快的韵律,
在节奏感之外平添了旋律感。用韵上和谐中显 出变化。
章法整饬,灵活多样。他的诗虽以四行一节式较多,但从整体上看,节式、章法、句法< br>等都各有变化,讲究诗形而能不为其束缚。整饬中有变化,呈现出灵活多样的体式。
词藻华 美,风格明丽。徐志摩的诗思富于想象力,表现为文词的丰富,词藻的华丽。夕
阳中的金柳、潭底倒映的 彩虹„„织成了色彩明丽的画面,使《再别康桥》别具一种温柔纤
丽的风情。
2007年简答:新月派的艺术主张
2006年简答:简述《再别康桥》的艺术特色。

十五、京派
京派是30年代一个独特的文学流派,主要成员有周作人、废名、沈从 文、李健吾、朱光潜
等。称之为“京派”,是因为其作者在当时的京津两地进行文学活动。其作品较多在 京津刊
物上发表,其艺术风格在本质上较为一致之处。主要刊物有《文学杂志》、《文学季刊》、《大< br>公报·文艺》。“京派”的基本特征是关注人生,但和政治斗争保持距离,强调艺术的独特品
格。 他们的思想是讲求“纯正的文学趣味”所体现出的文学本体观,以“和谐”、“节制”、
“恰当”为基本 原则的审美意识。沈从文是京派作家的第一人。京派作家以表现“乡村中国”
为主要内容,作品富有文化 意蕴。京派作家多数是现实主义派,对现实主义有所发展变化,
发展了抒情小说和讽刺小说。使小说诗化 、散文化,现实主义而又带有浪漫主义气息。
2007年简答:京派的整体风貌


十六、海派
海派(新感觉派)是20世纪30年代产生于上海文坛的一个现代主义小说流派, 代表作家有
刘呐鸥、施蜇存、穆时英、叶灵风等。穆时英被称为是新感觉派的圣手,海派的大将。新感< br>觉主义源于20世纪20年代的日本。新感觉派内容多展示半殖民地大都市上海的生活百态,
着重 病态生活的描写、畸形的两性关系及心理等,夜总会、舞场、酒吧、投机家、交际花等
是经常描写的场景 和对象;极力地捕捉新奇的感觉、印象,把人物的主观感觉投射到对象中
去;对人物的意识和潜意识进行 精神分析,着力表现二重人格,并追求小说形式技巧的花样


翻新。代表作有穆时英《夜总 会里的五个人》《上海的狐步舞》。新感觉派开拓了文学表现的
内容,但有一部分存在颓废、悲观倾向。
2005年名词解释:“新感觉派”小说

十七、七月诗派
七月诗派是抗 战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国统区重要的现实主义诗歌流派,因胡风主编《七月》
得名。代表诗人有艾青、田 间和鲁藜、绿原、牛汉等。他们以《七月》、《希望》、《泥土》为
阵地,强调诗歌中主观与客观的统一 ,历史与个人的融合,多写自由诗,其中又以政治抒情
诗为主。他们出版过《七月诗丛》《七月文丛》等 。该派在革命现实主义雄浑的总风格中,
又显示出各诗人充满个性的特色。胡风的《为祖国而歌》,牛汉 的《鄂而多斯草原》,鲁藜的
《泥土》等是七月诗派的代表作。


十八、九月诗派
九叶诗派(中国新诗派)是抗战后期和解放战争时期的一个具有现代主义倾向 的诗歌流派。
主要成员有辛笛、穆旦、陈敬容、杜运燮等九人。主要刊物有《诗创造》《中国新诗》。它 们
强调反映现实与挖掘内心的统一,诗作视野开阔,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历史感和现实精神。
在 艺术上,他们自觉追求现实主义与现代派的结合,注重在诗歌里营造新颖奇特的意象和境
界。他们承接了 中国新诗现代主义的传统,为新诗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穆旦诗歌创作的基本特点:
1,诗的思维现代化:所有现代人的生命的困惑,各种力量相互纠结
2,诗的艺术现代化,拒 绝趋向于对传统形象意境的借用,坚持“使诗的形象现代生活化”,
充满荒诞、无奈的真实感受与体验。
3,语言的现代化:反对遣词造句上意义的模糊于朦胧(文言化),坚持“诗要明白无误地表
现 较深的思想”(五四现代白话诗传统)
2009年简答:九叶诗派对西方现代诗的继承以及为什么穆旦 等九叶诗人的诗代表了中国现
代诗的成熟?


十九、政治抒情诗
广义地说,二十世纪五十到七十年代的大多数诗歌,都是“ 政治诗”:即题材上或视角上的
政治化。不过,仍存在有着更确定诗体模式的、被称为“政治抒情诗”的 诗体。这一概念的
出现,大约在五十年代末期或六十年代初,但作为一种有独立形态的诗的体式,出现的 时间
要早得多。
1,艺术渊源。政治抒情诗写作的影响来自两个方面。一是中国新诗中有着浪 漫派风格的诗
风;准确地说,应是它们中的崇尚力、宏伟的一脉,如郭沫若等的作品。当然更直接的承继
是三十年代的“左联”诗歌,和艾青、田间和抗战期间大量出现的鼓动性作品。另一是西方
十九 世纪浪漫派诗人,尤其是苏联的革命诗人的诗歌遗产。在中国新诗酝酿和诞生时期就介
绍到中国的“立意 在反抗,旨归在动作”的“摩罗诗人”,如拜伦、雪莱、裴多菲等,他们
对中国新诗某一部分的影响是持 久的。苏联革命诗人,特别是马雅可夫斯基,从处理现实政
治,到艺术表现,都给当代政治抒情诗提供可 直接仿效的基本方法。
2,艺术特征。政治抒情诗中,“诗人”会以“阶级”(或“人民”)的代言者 的身份出现,来
表达对当代重要政治事件、社会思潮的评说和情感反应。这种评述和反应,一般来说不可 能
出现多种视角和声音,因为其精神上的“资源”,来自当时对现实历史所作的统一叙述。在
诗 体形态上,表现为强烈的情感宣泄和政论式的观念叙说的结合,即“实际上是抽象的思想,
抽象的概念, 但用了形象化的语言来表达”,而“形象”也逐渐演化为“抽象”的、象征化
“符号”的性质。政治抒情 诗一般都是长诗,通常采用大量的排比句式对所要表现的观念和
情绪进行渲染、铺陈。讲求节奏分明、声 韵铿锵。经常使用马雅可夫斯基的“楼梯体”的组
织方式,并不断融入中国古典诗歌的对偶、排比方法, 以加强形式感。
当代许多诗人都写作过这种被称为“政治抒情诗”的作品,如李瑛、闻捷、张志民 等,
而贺敬之和郭小川则被认为是这一“诗体”的主要写作者。
3,郭小川与贺敬之政治抒情诗的异同。
一、郭小川、贺敬之的政治抒情诗,既是中国历 史的产物,也是中国文化的产物。从诗
体上我们把政治抒情诗称作“颂——新赋体诗”。郭小川、贺敬之 的政治抒情诗以50年代的
昂扬精神,重温了赋这一美学体验。并且,无论是贺敬之从马雅可夫斯基诗体 化出的“东方
楼梯式”,还是郭小川从中国古典诗律中重铸的“新辞赋体”,都以汉语独具的节奏和韵律 ,
叠词排句的辉煌,传导了一个伟大时代的磅礴气势、力量和展望的远景,与天安门前一年一
度 的游行和阅兵一样,成为一个时代不可重复的语言庆典。郭小川的《致青年公民》、《望星
空》、《一个 和八个》、《团泊洼的秋天》和贺敬之的《回延安》、《放声歌唱》、《十年颂歌》《雷
锋之歌》简直就 是人民共和国诗的编年史。
二、他们在政治诗的表现方式上也有某些相似之处。
1 、贺敬之把马雅可夫斯基的“楼梯式”节奏与中国古典诗赋的对偶、排比的和谐韵律


结合 起来,把马雅可夫斯基的多层楼梯改为基本上两层对应的楼梯,这样,既有了参差起落
的节奏变换,又有 了我们民族诗学传统中对称的庄重。如他的《放声歌唱》。
贺敬之还把陕北民歌信天游发展成一种 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的二行诗体,如《回延安》、
《桂林山水歌》等。这种二行一节,匀称、并排的诗体 ,抒情节奏舒缓有致,行与行、节与
节间诗思的跳跃和情感的跌宕,给读者留下了想象飞驰的空间和感情 回旋的余地。
贺敬之还化用古典诗歌的三、五、七言体,创造出一种新的半格律化的歌行体,如他的
《三门峡歌》。
2、郭小川也继承了赋、比、兴传统的赋。他以偶句、俪辞、排比铺陈,构建了半格律
的白 话诗体,即格局比较严整,章节大致对称,自然流走而音韵铿锵的长句体和长短句体。
长句体即所谓的“ 新辞赋体”,如《厦门风姿》等诗篇;长短句体即所谓的“半散曲式的自
由体”,如《祝酒歌》等诗篇。
三、他们之间的差别也是显见的。在处理个人与群体、个体与历史、感性个体与历史本
质之 间的关系上,贺敬之从不(或极少)表现其间的裂痕和冲突。在他的诗中,“抒情主体”
已是充分“本质 化”了,有限生命的个体由于融入了整体,由于对“历史本质”的把握,而
转化为有着充分自信的无限存 在。而在郭小川那些值得重视的作品那里,个体实现“本质化”
过程的矛盾,得到了关注。
2008年简答:试比较郭小川与贺敬之政治抒情诗的异同。


二十、《茶馆》
写于1957年的三幕话剧《茶馆》是老舍在当代的杰作。借北京一个名为 裕泰的茶馆在清末
1898年初秋、军阀混战的民国初年、内战爆发前夕三个时期的变化,来表现19世 纪末以后
半个世纪中国的历史变迁。作者选择了从“侧面”,从“小人物”的生活变迁入手的角度,把表现的范围限制在茶馆这个“小社会”,采用“图卷式”或“三组风俗画”的创新形式来
把握宏大 的题旨。众多的人物被放置在显现不同时代风貌的场景中,如茶馆的掌柜伙计、受
宠的太监、说媒的社会 渣滓,走实业救国道路的资本家„„作者对于旧时代北京生活的熟悉,
对普通人的遭际命运的同情,它的 温婉和幽默,含泪的笑使作品接续其创作中深厚的人性传
统。
艺术构思上:
一、使 用“反描法”。戊戌政变后的清末社会:太监毛老婆,农民卖儿鬻女,流氓暗探横行
乡里,可以看出大清 国完了。对于军阀混战的民国社会和国统区的选择和描绘也是出于这样
一种艺术构思。作者对于他要阐发 的主题隐而不发,只在反面大做文章,让观众在反面否定
的感受中,自然趋向正面的主题。

< p>
二、“侧面透露法”,考虑的主要是主题与典型环境之间的关系。以小见大,以个别表现一般,别出心裁地选择了一个北京普通大茶馆:极富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可以把各阶层的人按意
愿“集合 ”;各派政治力量的矛盾冲突在这里有所反映;象征旧中国社会的一个缩影。
三、采用“人像展览式” 方法结构全剧、展开场面和刻画人物。用“人像展览法”把三个时
代的各种人物搬上台,把各种丑恶现象 淋漓尽致呈现在观众面前,以“埋葬三个时代”来歌
颂新时代。
艺术结构:
一、采 用了纵横交错、虚实结合的“坐标式”结构。以清末至国民党统治崩溃前的近代历史
作为纵线,以特选出 来的三个时代的社会作横断面,在“史”与“面”交叉点上体现作者的
创作意图。具有“史”与“象”结 合,“虚”与“实”结合、广度与深度结合的特点与优越
性。
二、每一幕穿插一件非常怪异的 事。第一幕是庞太监娶老婆,第二幕是两个逃兵娶一个老婆,
第三幕是三个老人为自己撒纸钱。这些事件 以自身的荒诞性、怪异性表现那个社会的荒诞性
和怪异性。
人物:
人物众多,性格 鲜明。主要使用了“单纯个性化”的语言,“开口就响”表现性格。其次在
人物偶然碰撞出的火花中不失 时机地表现人物。精心选择人物某几个最能体现其思想性格的
“闪光点”,进行简洁的刻画。不重整体介 绍,而重棱角的表现,有些“神龙见首不见尾”
的意味。



二十一、《随想录》
思想上:
《随想录》是巴金叩问、探索、总结历史之旅与人生心路的实录。
一、《随想录》深刻的思想 文化内容突出表现为作家具有震撼力的批判与自我批判精神。依
据自己的亲身经历,择取真实而典型的材 料,对“文革”中奇怪而丑恶的现象进行批判,并
且从社会思想文化的深层探究“文革”发生的根本原因 。如《小狗包弟》。
二、严于责己、解剖自我的强烈的自审意识和自省精神。将个人内省与民族反思结 合,个人
批判与社会批判结合,巴金的自审自省拥有深刻而丰富的历史文化意义。
艺术上:
真诚品格;
题材泛化:社会生活、历史场景等大题材;个人心境、亲人真情,犯人俗事。


一点通网站-高中周记


屯溪一中-北邮教务


南昌工程大学-入党积极分子自我总结


广东体育职业技术学院-买卖合同范本


江西省工艺美术馆-认识实习报告格式


打老鼠-爱国主义是流氓最后的庇护所


初三女生-水浒传每回读后感


阿胶的吃法-关于春节的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