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魏六朝文学试题

温柔似野鬼°
519次浏览
2020年08月15日 07:19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中原油田-聘任协议


汉魏六朝文学试题(一)




阅读次数:4622
一、 文学史名词解释(25分)
竹林七贤 左思风力 宫体诗 新体诗 《世说新语》
二、 填空题(5分)
a) 《哀江南赋》的作者是——。
b) “北朝三才子”是指——、——、——三位作家。
c) 《玉台新咏》的编者是——。
d) “举手长劳劳,——。”(《孔雀东南飞》)
5、 “——,万里犹比邻。”(曹植《赠白马王彪》)
三、 词语解释(5分)
1、心不耐烦,而官事鞅掌,机务缠其心,世故烦其虑。(嵇康《与山巨源绝交书》)
鞅掌:
2、览斯宇之所处兮,实显敞而寡仇。(王粲《登楼赋》)
仇:
3、越陌度阡,枉用相存。(曹操《短歌行》)
存:
4、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审:
5、武闻之,南向号哭,欧血。旦夕临,数月。(《汉书·苏武传》)
临:
四、 简答题(40分)
a) 汉大赋的特点是什么?有哪些主要作家和作品?
b) 汉乐府现实主义精神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c) 南朝民歌《西洲曲》的艺术特色是什么?
d) 《诗品》评曹植诗歌的特点是“骨气奇高,词采华茂”,请结合作品加以阐释。
五、 论述题(25分)
试论《史记》的叙事艺术。
答案要点及评分标准
一、 名词解释(每个5分,共25分):
竹林七贤:魏晋间的七位作家阮籍、嵇康、刘伶、阮咸、王戎、山涛、向秀。
左思风力:西晋作家左思的创作风格,笔力矫健,情调高亢,气势充沛。
宫体诗: 南朝梁代出现的一种诗体,大都描写闺情,风格绮靡。
新体诗:齐朝永明年间,随着音韵学的发展,沈 约等人将汉语四声运用到诗歌创作上来,提出一系列理论,
形成了新体诗。这是格律诗的开端。
《世说新语》:南朝宋刘义庆编著的笔记小说集,分36门,主要记载汉末到东晋的轶事和言谈。
二、 填空题(每题1分,共5分):
1、庾信 2、温子升、邢邵、魏收(答对三个给1分,否则不给分)3、徐陵
4、两情同依依。 5、丈夫志四海。(4、5填空有错别字不给分)
三、 词语解释(每题1分,共5分):


1、繁忙。 2、匹敌。 3、省视、问候。
4、明白。 5、哭、哭吊。
四、 简答题(每题10分,共40分):
1、 体制宏大;采用问答形式;铺陈文采;歌颂 为主。主要有汉赋四大家,司马相如《子虚赋》《上林赋》,
扬雄《羽猎赋》《长杨赋》、《甘泉赋》, 班固《两都赋》,张衡《二京赋》。
2、 婚姻爱情;战争徭役;苦与乐的深刻揭示;乐生恶死愿望的充分展现。
3、 委婉细腻;以情为核心展开动态描写;多用顶真手法和双关语。
4、 既不同于曹操的古直悲凉,又不 同于曹丕的便娟婉约,而能兼有父兄之长,达到风骨与文采的完美结合
(结合作品进行简要分析)。
五、 论述题(25分)
沟连天人、贯通古今的结构框架;历史和逻辑相统一的叙事脉络;因 果关系的探索展开;对复杂事件和宏大
场面的驾驭。(结合作品进行论述)
(四、五题鼓励学生创新,不必面面俱到)
汉魏六朝文学试题(二)




阅读次数:3972
一、文学史名词解释(25分)
乐府 古诗十九首 七体 建安七子 玄言诗
二、填空题(5分)
a) 《五噫歌》的作者是——。
b) 文学史上的“阴何”是指——、——两位作家。
c) “永明体”产生在——时代。
d) “蝉噪林愈静,——。”(王籍《入若耶溪》)
e) “——,澄江静如练。”(谢灵运《晚登三山还望京邑》)
三、词语解释(5分)
1.荣纳由于闪榆,孰知辨其蚩妍。(赵壹《刺世疾邪赋》)
闪榆:
2.武安者,貌侵,生贵甚。(《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
侵:
3.梦见在我旁,忽觉在他乡。(汉乐府《饮马长城窟行》)
觉:
4.乃瞻衡宇,载欣载奔。(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衡宇:
5.律知武终不可胁,白单于。单于愈益欲降之。(《汉书·苏武传》)
降之:
四、 简答题(40分)
1.《史记》在文学史上有何地位和影响?
2.曹操《短歌行》一诗在艺术上有哪些特点?
3.“大小谢”的山水诗在风格上有什么差异?
4.陶渊明诗歌有哪些风格特征?
五、论述题(25分)


试论曹植诗歌的风格及其成因。

答案要点及评分标准
一、名词解释(每个5分,共25分):
乐府:原是音乐机关 ,后来人们将这个机关所唱的歌叫乐府歌,因此,乐府就由一个音乐机关变成了一种诗
歌体裁。
古诗十九首:东汉时期一批无名氏的作品。内容上充满感伤情绪。标志着五言诗的成熟。
七体 :西汉枚乘《七发》,用七件事情启发太子,大肆铺陈,后人模仿这种形式,如《七激》、《七启》等,
形成“七体”
建安七子:建安时期七位作家:孔融、王粲、刘桢、阮瑀、应玚、陈琳、徐干。
玄言诗:西晋末年出现的一种诗歌,以谈玄说理为主。代表人物是孙绰、许询。
二、填空题(每题1分,共5分):
1、梁鸿 2、阴铿、何逊 3、南朝齐永明时期
4、鸟鸣山更幽。 5、余霞散成绮。
三、词语解释(每题1分,共5分):
1、佞邪貌。 2、丑陋。 3、醒。
4、旧宅(贫贱者的居处)。 5、使之投降。
四、简答题(每题10分,共40分):
1、《史记》在历史真实基础上刻画人物,成为传记 文学的开端;是对先秦文学传统的继承融汇;人文精神的
弘扬;对后代散文、小说、戏剧等产生重要影响 。
2、 《短歌行》的特点:情调低昂回旋;化用《诗经》成句;多用比喻。
3、 大谢对 山水景物作客观描摹,小谢通过山水景物抒发感情,情景交融;小谢在语言上避免了大谢的晦涩、
平板之 弊,还摆脱了玄言的成分,形成一种清新流丽的风格。
4、 陶渊明的田园诗歌,平易自然,平淡中见 警策,朴素中见绮丽,情景事理的浑融。另外,陶诗还有金刚
怒目式的风格。
五、论述题(25分)
曹植诗歌的风格,《诗品》评为“骨气奇高,词采华茂”。前期创作表 现建功立业的愿望,后期表达理想与现
实矛盾所激起的悲愤既不同于曹操的古直悲凉,又不同于曹丕的便 娟婉约,而能兼有父兄之长,达到风骨与
文采的完美结合。这种风格的形成与他的个人经历有密切关系。 (结合作品进行论述)
(四、五题鼓励学生创新,不必面面俱到)
汉魏六朝文学试题(三)




阅读次数:4365
一、文学史名词解释(25分)
汉赋四大家 建安风骨 三张二陆两潘一左 骈文 北朝三才子

二、填空题(5分)
1、《论衡》的作者是——。
2、文学史上的“元嘉三大家”是指——、——、——三位作家。
3、玄言诗的代表作家是——、——等人。
4、“落地为兄弟,——。”(陶渊明《杂诗》)


5、 “——,世乱识忠良”(鲍照《代出自蓟北门行》)
三、词语解释(5分)
1、 修坂造云日,我马玄以黄。(曹植《赠白马王彪》)
造:
2、辟倪两宫间,幸天下有变而欲有大功。(《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
辟倪:
3、今当涂之人,既不能昭练贤鄙,然又却于贵人之风指。(王符《潜夫论》)
练:
4、乃徙武北海上无人处,使牧羝,羝乳乃得归。(《汉书·苏武传》)
乳:
5、其余六人老,归家,赐钱人十万,复终身。(《汉书·苏武传》)
复:
四、简答题(40分)
1、枚乘《七发》在汉赋发展史上有何地位?
2、《孔雀东南飞》在叙事诗发展史上有何意义?
3、南北朝民歌在内容和风格上有什么不同之处?
4、王粲《登楼赋》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情感?。
五、论述题(25分)
前人评价司马迁有“爱奇”倾向,请结合《史记》作品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要点及评分标准
一、 名词解释(每个5分,共25分):
汉赋四大家:司马相如、扬雄、班固、张衡。
建安风骨:建安时期文学,深刻反映现实,表现建功立业的抱负,风格刚健清新。
三张二陆两潘一左:西晋作家张载、张协、张亢、陆机、陆云、潘岳、潘尼、左思。
骈文:一种讲究对偶、辞藻、用典、声律的文体,在南朝时达到兴盛。
北朝三才子:指北朝的三位作家:温子升、邢邵、魏收。
二、 填空题(每题1分,共5分):
1、王充 2、谢灵运、颜延之、鲍照(答对三个给1分,否则不给分)3、孙绰、许询
4、何必骨肉亲 5、时危见臣节 (4、5填空有错别字不给分)
三、 词语解释(每题1分,共5分):
1、到、到达。 2、窥视、斜眼看。 3、选择。
4、产子。 5、免除赋税徭役。
四、 简答题(每题10分,共40分):
1、采用主客问答的形式,以七件事情启发太子, 大肆铺陈,讲究文采,标志着汉大赋的成熟。对后来的辞
赋创作产生重要影响。。
2、《孔雀 东南飞》在叙事诗发展史上有重要地位:鲜明的人物形象;完整的结构;生动的故事情节;个性化
的对话 ;环境渲染。
3、南朝多为情歌,北朝内容广泛;南朝委婉含蓄,多用双关语,形式短小;北朝粗犷豪 放,直率,形式多
样。
4、 借登楼抒发思乡之情、怀才不遇之情。
五、 论述题(25分)
司马迁的“爱奇”,既有神奇鬼怪之事的记载,更重要的是对特异性人物的推崇与偏 爱。建功立业、隐忍就功
名、悲剧人物、游侠刺客等。体现司马迁的历史观和审美观,寄托自己的理想, 体现褒贬倾向。使《史记》


文章具有浪漫主义色彩。(结合作品进行论述)
(四、五题鼓励学生创新,不必面面俱到)

汉魏六朝文学试题(四)




阅读次数:4162
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20分)
1、汉大赋
2、互见法
3、《古诗十九首》
4、游仙诗
二、填空题(每题2分,共10分)
1、司马迁修史的宗旨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____________。”
2、《乐府诗集》的编者为______。
3、《古诗十九首》最早见载于__________。
4、“刚肠疾恶,遇事便发”的诗人是__________。
5、集南北朝文学之大成的诗人是__________。
三、简答题(每题10分,共20分)
1、简述汉乐府民歌在中国文学史上的意义
2、简述陶渊明诗歌的艺术特色
四、论述题(每题25分,共50分)
1、《史记》的文学成就
2、南北朝民歌有何不同

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20分)
1、汉大赋:汉大赋用反复问答的问答体形式,以铺叙 渲染帝王、贵族生活为手段,以微刺帝王、贵族淫奢
为旨归,结构宏大,铺陈渲染了大汉帝国无可比拟的 气魄与声威。
2、互见法:太史公在选材时为突出某一人物形象,体现某一创作意图,往往在《史记》 中采用“互见法”。
即在写一个人的本传时,往往只将传主的主要事迹、性格写入本传,而将他的其它事 迹、性格分置于他传中。
这样既保证了各篇的完整性,又使得各篇之间相互补充、相得益彰。
3、《古诗十九首》:《古诗十九首》最初载于萧统所编的《文选》。因为作者的姓名失传,时代不能确定,所< br>以编者题之为“古诗”,一共为十九首。《古诗十九首》是东汉后期无名氏文人集体创作的一组抒情短诗, 其
主题多半是写游子思妇的离情别绪与文人们人生苦短的生命慨叹,曲折地反映了东汉覆灭前动荡不宁的 社会
生活。
4、游仙诗:游仙诗的渊源可以上溯到先秦,而以“游仙”为诗名,则始于曹植《 游仙诗》。也就是指作者自己
或和神仙游历仙界的情景及感受,游仙诗内容尚有两种不同倾向,一种纯写 求仙长生之意,另一种则是愤世
嫉俗之言。
二、填空题(每题2分,共10分)
1、成一家之言 2、郭茂倩 3、《文选》 4、嵇康 5、庾信
三、简答题(每题10分,共20分)


1、简述汉乐府民歌在中国文学史上的意义
答:汉乐府民歌在《诗经》以后继承并发展了现实主义传统,对后代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⑴ 汉乐府民歌现实主义精神的影响。建安时代的三曹七子以乐府旧题写时事,继承了汉乐府民歌“缘事而发,
感于哀乐”的现实主义精神,唐代天宝时期杜甫又进一步因事立题,创作了《三吏》、《三别》等一大批现实< br>主义诗篇。中唐时期,白居易又提出了“歌诗合为事而作”,创作了新题乐府诗。所有这些,都是对汉乐府 民
歌现实主义精神的继承。
⑵在形式上,汉乐府民歌为后代诗歌创作确立了五言、杂言这两种 主要诗体。在汉乐府民歌的影响下,东汉
出现了文人五言诗创作的兴起,此后建安文人又掀起了创作五言 诗的高潮。鲍照的五言与杂言,又是在继承
汉乐府民歌基础上的进一发展。至于盛唐大诗人李白的乐府歌 行体,更是在艺术上取得了空前的成就。可以
说后代诗歌在艺术形式上受汉乐府的影响很大。
2、简述陶渊明诗歌的艺术特色
答:就诗歌语言来说,陶诗语言特点是朴实无华,不加雕饰, 极尽语言之美。钟嵘说“文体省净,殆无长语”
(《诗品》卷中),指出陶诗语言简洁纯净。他不用夸张 的铺排,不用刻意的雕琢的对仗和生僻的典故,他诗
句的魅力,在于全是以他性情中的自然流露,在于内 在的感情力量。他向往的是闲适淡泊的人生,而非矫饰
的感情世界,所以他选择的只能是这种纯净的去尽 华饰的语言。但是,陶诗的语言又不是未经加工的粗糙平
俗的民间口头语言,而是语言巨匠剥落浮华后高 度凝炼所能达到的更高境界。试看他的《闲情赋》:写的多
么绮丽多姿,说明他不是不会使用华美的辞藻 和细腻的绘声绘色;但他的审美趋向并不在于此,所以他在诗
文创作中洗尽铅华,以质素自然的语言创造 出情味极浓的冲淡之美的艺术境界。
四、论述题(每题25分,共50分)
1、《史记》的文学成就
答:《史记》不但是一部伟大的历史著作,而且是一部伟大的文学著 作。它开创了中国传记文学的历史,成
为中国传记文学的千古典范作品。
㈠塑造了丰富多彩的人物形象
一部《史记》,相当篇目可以看作是我国最早的以人物为中心的 文学创作。《史记》象一道漫长的人物画廊,
其中有特色的人物几百人,具有典型意义的人物近百人,为 后代小说、戏剧创作提供了写人的楷模,积累了
丰富的经验。其塑造人物的主要手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
首先表现在精心选材上。作为史书,《史记》不能象小说那样虚构,必须按照真实的材料刻划人物。 因此,
精心选材是传记文学写作的关键。太史公在选材时为突出某一人物形象,体现某一创作意图,往往 采用“互
见法”。即在写一个人的本传时,往往只将传主的主要事迹、性格写入本传,而将他的其它事迹 、性格分置
于他传中。这样既保证了各篇的完整性,又使得各篇之间相互补充、相得益彰。如写刘邦,刘 邦本传《高祖
本纪》主要写刘邦的历史功迹及其作为政治家的不凡个性,而刘邦的一些“无赖”行径则可 见于其它一些相关
的人物传记中。这样既通过《高祖本纪》正面肯定了刘邦的历史功业,又以他传对刘邦 的一些不好的品行作
了揭露,从而使后人能对刘邦的事迹、性格有一个比较全面的把握。
其次 ,太史公为了突出人物的某一思想品质,往往在一些篇章中集中只写几件事。如《廉颇蔺相如列传》,
为 突出蔺相如、廉颇“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这一思想品质,主要写了三件事:完璧归赵、渑池之会、将相和。 < br>此外,太史公还通过情节描写特别是戏剧性的情节场面;某些心理特征的描绘;对比衬托;细节描写;人物
个性化的语言等手法来表现人物性格,塑造人物形象。
㈡谋篇布局,匠心独运
全书 一百三十篇是经过作者精心安排的一个整体,互相补充照应,同时又独立成篇。而这些独立成篇的传记,
有的是人物传;有的是叙事文;有的象抒情文;有的象单篇的专论。在文章的组织方面首尾呼应,组织严密,常以某些穿插贯穿全篇。而在穿插中又有灵活的变化,使人感到神秘莫测,波澜起伏。这些穿插有情节的穿< br>插,议论的穿插,奇闻轶事的穿插,而结尾又往往耐人寻味,给人以余音绕梁的感觉。
㈢悲愤慷慨,有强烈的抒情性
鲁迅称《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一部《 史记》,是作者用他的全部心血和生命铸成的,


饱含了自己的爱憎善恶。《史记》就象《 离骚》一样是一部长篇悲愤诗。我们从《史记》中可以感受到一种
浓重的个人身世之悲与历史悲痛的同体 整和、同体震颤。可以说,《史记》的情事之悲愤是中国史书千古以
来绝无仅有的。
㈣语言艺术的高度成就
《史记》总的风格是朴拙雄浑,有感情,有气势,有力量。《史记》各 篇随着内容的不同又表现出不同的差
异,时而雄姿悲壮,时而冷峻深刻,时而又低回婉转,总之,能尽其 语言巧妙传神之能事。
2、南北朝民歌有何不同
答:a. 从题材看,吴声西曲专写男女爱 情,北歌则充满了批判现实的精神,视野广阔得多,战争惨景、贫
富对立、民风土俗、英雄人物等都有涉 及,老女、孤儿、寡妇、穷汉、战俘,骑射称雄的健儿,背井离乡的
游子,种种人物都在诗中出现,歌辞 描写的也正是他们的生活和思想感情。
b.从风格看,南北乐府民歌的风格同样显著不同。南歌专写缠 绵婉约的情爱,风格委婉细腻;北歌则抒发了
一种慷慨悲壮的情绪,风格直率粗犷。它的语言也不像南歌 那样清丽,而在质朴中带有俚俗粗野的气息。
c.南北民歌内容、风格的不同,同它们的声调是大有关 系的。“梁陈尽吴楚之音,周齐皆胡虏之曲。”,吴声
西曲是侑酒佐饮的女乐,声调软,内容风格自然婉 曲;而鼓角横吹则是军中马上的武乐,声调以雄浑悲忼为
特色,北歌的风格正同这种声调互为谐合。 < br>d.从艺术形式看南北乐府民歌的形式体制相对比较接近,北歌也大都是短小的抒情诗,五言四句的最多。 北
歌有一部分本用外族语言写成,曾经过汉译;一部分则直接用汉语写,南北朝同是五言诗的昌盛时期, 民间
歌辞也多五言本是不难理解的。加上北方民歌再由北入南时经过南方作家的翻译润色,在体制上更容 易同南
方民歌接近了。不过南歌有五言三句、五句和六句者,北歌的七言二句、四句体也不见于吴声西曲 。

汉魏六朝文学试题(五)




阅读次数:3838
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20分)
1、骚体赋
2、汉乐府
3、骈文
4、玄言诗
二、填空题(每题2分,共10分)
1、标志着汉大赋正式形成的作品是__________。
2、司马迁在__________一文中说明了他遭受“李陵之祸”的经过。
3、《孔雀东南飞》最早见载于徐陵所编__________。
4、正始时期四言诗写作别开生面的诗人是__________。
5、《哀江南赋》的作者是__________。
三、简答题(每题10分,共20分)
1、《古诗十九首》的艺术特色
2、简述志怪小说兴盛的原因。
四、论述题(每题25分,共50分)
1、班马异同论
2、“建安风骨”是指什么样的文学风貌?


评分标准及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20分)
1、骚体赋:骚体赋形成于西汉初期,代表作家作品有 贾谊的《吊屈原赋》、《鵩鸟赋》与淮南小山的《招隐
士》。大体而言,汉初的赋重在抒发一种凄恻哀怨 的情感,并使用“兮”的语气词,从形式到内容都是对屈原
骚体的继承,因此被称为骚体赋。不过,汉初 骚体赋在形式上也开始趋向散文化,同时又大量使用四字句,
句法比较整齐,显示了由骚体向汉大赋的过 渡。
2、汉乐府:汉代的乐府诗,主要有郊庙歌辞、相和歌辞、鼓吹曲辞与杂曲歌辞四类,其中以相和 歌辞最多。
汉乐府尤其是汉乐府民歌表现了一种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在艺术上也取得了较高的成就,成 为中国文学史
上的一种优秀传统。
3、骈文:骈文是一种具有均衡对称之美的文体。它实际上 是广义的散文的一部分,但它与散体单行的狭义
的散文相对比而有明显的区别,骈文的主要特征有四:对 偶、用典、声律、辞藻。
4、玄言诗:玄言诗主要流行于东晋时期,它的特点在内容上以老庄玄理为主 ,少数兼及佛理的表述。在表
达上则是抽象玄虚,淡乎寡味。代表性的诗人有何逊、孙绰。
二、填空题(每题2分,共10分)
1、《七发》
2、《报任安书》
3、《玉台新咏》
4、嵇康
5、庾信
三、简答题(每题10分,共20分)
1、《古诗十九首》的艺术特色
答:①善于 抒情,融情入景,寓景于情。如《迢迢牵牛星》,通篇描绘牛女形象,而男女离别之情,已隐含
其中。
②善于以事传情,通过某些生活情节抒写作者的内心活动,使抒情中带有叙事意味。如《西北有高楼》通 过
高楼听曲这一具体事情的描述,抒写了一个怀才不遇、失路徘徊的下层文士的苦闷。
③善于运用比兴手法以衬映烘托,能达到一种虽着墨不多却语短情长的艺术效果。
④语言上具有浅近自然、意蕴丰厚的特点。
无名氏的《古诗十九首》不仅是汉末抒情文学兴起的产物,也代表了东汉文人五言诗的最高成就。
2、简述志怪小说兴盛的原因。
答:志怪小说的兴盛有一定的社会文化原因。第一是中国的原 始宗教和巫术以及方士的活动和神仙信仰;第
二是当时道教和佛教的流行;第三是社会的混乱与黑暗使人 们只能用志怪一类的小说来曲折的表达自己的反
抗和理想。
四、论述题(每题25分,共50分)
1、班马异同论
答:“班马”指的是西汉史 学家、文学家司马迁与东汉史学家、文学家班固。两人在史学上、文学上都取得了
重要成就,既有类同之 处,又有不同特点。
司马迁所著《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而班固所著《汉书》则是我国第一 部纪传体断代史。《汉书》
在体制上承袭《史记》,只是把“书”改为“志”,取消“世家”并入“列传 ”。《汉书》前半部照抄《史记》,武帝以
后是新作。
司马迁及其《史记》在思想上既吸取了 各家学说,又自成一家之言,具有卓越的思想和批判精神。班固及其
《汉书》在思想上尊奉儒家,有明显 的正统观念。《汉书》从儒家伦理道德出发,肯定了一些正直之士,批
判了一些奸佞小人,这与《史记》 有类似之处,但不具有《史记》那样强烈的思想锐气和广泛的人民性,有
时还表现出与《史记》针锋相对 的观点。
《史记》与《汉书》在史传文学上都有高度成就。《史记》开创了中国史传文学的先河,成为 中国史传文学


的千古典范。《汉书》在描写手法上继承了《史记》的一些传统,又呈现出 不同的风格。它没有《史记》那
样的奇崛多姿,但文章组织严密,语言受到汉辞赋散文影响,繁富绮丽, 凝炼整饬,具有一种雍容典雅之美。
2、“建安风骨”是指什么样的文学风貌?
答:“风骨 ”是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的一个重要概念,建安时代的文学以风骨遒劲著称,被后人尊为文学的典范,
这也 就是人们常说的“建安风骨”。
“建安风骨”首先是指建安时代的文学(主要是诗歌)内容充实、感情 丰沛的特点。建安时代的作家,由于摆
脱了儒学的束缚,本来就很注重作品的抒情性,又由于他们久经战 乱,思想感情表现的就更加慷慨激昂。
其次,“建安风骨”是指建安诗文所突出具有的明朗刚健的艺术 风格。建安诗歌是从乐府诗歌和“古诗”的基础
上发展而来的,虽然也讲究辞采,但仍然保持了乐府民歌 质朴爽直的本色,不像后来文人诗那样过分地追求
富丽的辞藻,因此明朗刚健的风格就更加突出。
第三,它是指建安诗文风骨和藻饰恰当的结合。这方面最突出的代表人物是曹植。
此外,“建 安风骨”还可以从志深笔长和梗概多气来理解,政治理想的高扬、悲凉慷慨的风格、鲜明的个性色
彩和对 人生短暂的哀叹是“建安风骨”的具体体现。
汉魏六朝文学试题(六)




阅读次数:3738
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20分)
1、汉赋四大家
2、《史记》体例
3、永明体
4、乐府
二、名句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
1.日出东南隅,照我秦氏楼。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生年不满百,_____________。
3.自古圣贤皆贫贱,_____________。
4.池塘生春草,_____________。
5.老骥伏枥,_____________。烈士暮年,_____________。
6.奇文共欣赏,_____________。
7.平畴交远风,_____________。
8.大江流日夜,_____________。
三、简答题(每题10分,共20分)
1、汉赋演化的三个阶段及其主要特点。
2、晋宋之际为什么山水文学发达起来?
四、论述题(每题25分,共50分)
1、论述《古诗十九首》的思想主题、艺术特色及其意义。
2、钟嵘为什么称陶渊明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正确吗?

评分标准及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20分)
1、汉赋四大家:汉赋四大家分别指的是西汉的司马相 如、扬雄,东汉的班固、张衡,这四人均为汉大赋的
代表性大家,他们的代表作分别为司马相如的《子虚 赋》、《上林赋》,扬雄的《甘泉赋》、(或举《羽猎赋》、


《长杨赋》、《河东赋》之 一种),班固的《两都赋》,张衡的《二京赋》。
2、《史记》体例:《史记》由五种体例组成:十二 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共一百三十篇。
全书以本纪为纲,其它各部分互相配合补充, 从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从而全面系统地叙述了上至黄帝、
下迄武帝太初年间大约三千年的历史,奠 定了我国纪传体史书的基础。
3、永明体:永明体又称新体诗,是从诗歌声律高度提出的一个概念,指 五言诗从声律比较自由的古体诗走
向格律严整的近体诗之间的过渡阶段,其理论支持便是永明声律说,代 表诗人是谢朓等人。
4、乐府:“乐府”本是汉武时期所建立的音乐官署名称。魏晋南北朝时,人们往 往将乐府所采集的歌诗也称
为“乐府”。这样,“乐府”一词又演变为一种带有音乐性的诗体名称。至唐 ,人们又将一种具有批判现实精神
的徒诗称为“乐府”。由此,“乐府”一词又演变为一种不带有音乐性 的诗体名称。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
1、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
2、常怀千岁忧
3、何况我辈孤且直
4、园柳变鸣禽
5.志在千里 壮心不已
6.疑义相与析
7、良苗亦怀新
8、客心悲未央
三、简答题(每题10分,共20分)
1.汉赋演化的三个阶段及其主要特点
答:汉赋的演变与发展经历了骚体赋、汉大赋、抒情小赋这三个时期:
㈠骚体赋
骚 体赋形成于西汉初期,代表作家作品有贾谊的《吊屈原赋》、《鵩鸟赋》与淮南小山的《招隐士》。大体而
言,汉初赋作多近乎屈原的骚体,重在抒发一种凄恻哀怨的情感,并使用“兮”的语气词,因而汉初的赋从形< br>式到内容都是对屈原骚体的继承。不过,汉初骚体赋在形式上也开始趋向散文化,同时又大量使用四字句,
句法比较整齐,显示了由骚体向汉大赋的过渡。
㈡汉大赋(新体赋、散体大赋)
汉 大赋始兴于景、武之世并成为汉赋的主要样式。枚乘的《七发》是汉大赋的奠基之作,代表作家作品为司
马相如《子虚赋》、《上林赋》。汉大赋用反复问答的问答体形式,以铺叙渲染帝王、贵族生活为手段,以微刺帝王、贵族淫奢为旨归,内容上改变了骚体那种哀怨愤激感情的抒发,形式上改变了楚辞多用语气词的特< br>点,成为结构宏大、句式以四言为主、专事铺陈描写的散文。
㈢抒情小赋
抒情小赋产 生于东汉中后期。东汉中后期的赋,重在抒情述怀,篇制短小,故称之为抒情小赋。代表作家、
作品为张 衡的《归田赋》、赵壹的《刺世疾邪赋》。
2、晋宋之际为什么山水文学发达起来?
答:南 朝晋宋之际,文学发展出现了一个崭新的转折,这就是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所说的“庄老告退,山
水方 滋”。当时的玄学很兴盛,庄老是玄学的主要思想。而庄老哲学本来就具有修真出世和消极隐遁的思想,
所以两晋有很多游仙诗和招隐诗,无论是修炼还是隐遁,都要在山林中进行,神仙不容易修炼成功,所以隐
遁就成为逃避现实的一种途径,这种生活方式又是文人的通病,于是当时的一部分文人就隐遁山林,寄情山水,以显示自己的高洁。这些人中有的是真正的归隐,如陶渊明,有的却把归隐当作一种手段,以求显贵。< br>而南方秀丽的山水,使这些文人在隐居欣赏之余,不免发于吟咏,有的高门士族在政治上失势,也常常回到
自己风景佳胜的庄园,以游山玩水为消遣,并在诗歌和文章中加以表现。因此在文学中就出现了描绘山水 的
内容。在这一时期,山水成为一种独立的审美对象,如谢灵运的诗歌等,这标志着山水文学产生和发达 起来。
四、论述题(每题25分,共50分)


1、论述《古诗十九首》的思想主题、艺术特色及其意义
答:《古诗十九首》 是东汉后期无名氏文人集体创作的一组抒情短诗,其主题多半是写游子思妇的离情别绪
与下层文士人的生 命慨叹,曲折地反映了东汉覆灭前动荡不宁的社会生活。《古诗十九首》充满了一种对人
生存亡的重视、 哀伤,对人生短暂的悲慨。这种人生悲情的表达,后来弥漫成为整个魏晋南北朝文学的基调。
《古诗十九首》的艺术特色主要有如下几点:
①善于抒情,融情入景,寓景于情。如《迢迢牵 牛星》,通篇描绘牛女形象,而男女离别之情,已隐含其中。
②善于以事传情,通过某些生活情节抒写 作者的内心活动,使抒情中带有叙事意味。如《西北有高楼》通过
高楼听曲这一具体事情的描述,抒写了 一个怀才不遇、失路徘徊的下层文士的苦闷。
③善于运用比兴手法以衬映烘托,能达到一种虽着墨不多 却语短情长的艺术效果。如《冉冉孤生竹》写新婚
女子对丈夫别后深长的思念,即以孤竹结根泰山喻女子 托身君子,为后面抒写久别之苦作了很好的铺垫。
④语言上具有浅近自然、意蕴丰厚的特点。如《行行 重行行》以“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虚写思妇对丈夫
久行不归的怨愤,以“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 ”极写思妇刻骨的相思,以“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返”描写思
妇对丈夫的猜度,都具有深衷浅貌、短语 长情的特点。
《古诗十九首》代表了东汉文人五言诗的最高成就。钟嵘《诗品》称之为“惊心动魄,可 谓几乎一字千金”,
正说明了《古诗十九首》所取得的高度艺术成就。它在平易流畅中见清丽,极大地提 高了诗歌的表现力和抒
情性;而它所流露出的生命悲情,不仅强烈地表现出特定时代里的生命意识和个体 意识,也对后来的中国文
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2、钟嵘为什么称陶渊明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正确吗?
答:钟嵘在《诗品》中称陶渊明 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是就陶渊明诗歌的主要方面而眼,应该说是正确的。
古代有很多隐士,但大 多是有意为之,并不是真正的归隐,其目的是为了沽名钓誉,也就是所谓的“终南捷
径”。但陶渊明却是 一为真正的隐士,他活了63岁,其中有五十多年 是在乡村度过的,而且从他的诗歌中 ,
我们也可以 看到许多隐居躬耕生活的题材,这些优美的田园诗,情感真挚,风格浑融,没有厚实的生活基础,
是写不 出来的。在他的诗歌中,表现出他对隐逸生活的由衷热爱,而且也表现了他冲淡旷达、安贫乐道的品
格。 在陶渊明以前,没有人像他一样把隐逸生活写得如此的生动多样,正如朱自清在《陶诗的深度》中说的:
“田园诗才是陶渊明的独创,他到底还是‘隐逸诗人之宗’,钟嵘的评价没有错。”
不过,陶渊明并不像有的 人想象的那样悠然自得,他的内心还是有一定的冲突的。他的隐居是不得已而 为
之,他早期受的教育是纯粹的儒家教育,因此希望建功立业、大济苍生是他的追求。但是,时局的混乱 以及
政治的黑暗,使他的仕宦之心冷却了下来,归隐田园便成为他的必然选择,在他后来的生活中,他的 归隐也
就弄假成真了,而且他觉得他最适合的生存方式应该是田园的生活。而且,在他的诗歌中,我们还 可以看到,
他还有对贫苦的悲叹,对死亡的忧惧,他也并没有完全忘却政治。所以,他没有脱离他所属于 的社会和时代,
正如鲁迅先生所说,陶渊明“并非整天正夜的飘飘然”,“陶潜正因为并非‘浑身是静穆 ’,所以他伟大。”(《题
未定草》)


保护水资源的标语-河北党建网


压岁钱的寓意-申根协定


合伙人制度-体育游戏教案


香港专业进修学校-中央民族大学附中


什么是会计电算化-新春短信祝福语


三月份的节日-律师事务所实习内容


韶钢一中-小学班主任工作小结


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案-入党生情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