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兰诗》教学设计_17
建博客-2015江苏高考作文
本文整理于网络,仅供阅读参考
《木兰诗》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⑴积累文言知识,包括一些重要的词语和句式。
⑵初步了解北朝民歌的特点和常用的修辞手法。
⑶感受花木兰的女儿情、英雄气,了解她的智慧、胆略和才
能。
⑷背诵全诗。
2、能力目标:
⑴从整体上把握诗歌的内容,准确、完整地复述课文,提高
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⑵学习本文叙事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及互文、排比、顶真、
复沓、对偶等修辞方法,体会其表达效果。
⑶培养学生独立研究、合作探究的能力。
3、德育目标:
感受木兰勤劳朴实、刚毅勇敢的性格,学习木兰代父从军、
保家卫国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
1、背诵这首古诗。
2、研读刻画木兰这一人物形象的重点段落,理解详略得当、
繁简相宜的写作妙处。
【教学难点】
本文整理于网络,仅供阅读参考
了解本诗的一些句式,并理解掌握互文、排比等修辞手法,
并提醒学生在翻译时要注意体现。
【教学方法】
1、诵读法:
古诗教学应着重体现朗读,注意语气、语速、语调、节
拍,
力求声情并茂,体现诗歌的声韵美。在反复的诵读中,深入体会
诗中蕴含的思想感情,理解
主人公的美好情操。
2、复述法:
教师提示学生复述时不仅要掌握诗中叙事的各个
环节,而且
要注意抓住重点,做到详略得当。引导学生清晰、流畅、有条理
地表达。这一教学环
节有助于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诗歌内容,便于
背诵。
3、鉴赏法:
在教师的
引导下,集中鉴赏本文繁简相宜、形象丰满的写作
特色。注意发挥联想想象,不要刻意追求现实的可能性
,鉴赏诗
歌有时要虚化,太实际的态度不利于鉴赏。
4、讨论探究法:
培养学生利用各种渠道解决问题的能力,包括查阅资料、网
络搜索、调查访问、集体探究等渠道。
5、竞赛法:
针对七年级学生争强好胜的心理,开展竞赛法,容易激发同
学们的学习兴趣。
【教具准备】
多媒体、花木兰画像、已打印好的文字资料、歌带、录音机。
本文整理于网络,仅供阅读参考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了解北朝乐府民
歌;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声韵美;疏通文意,
整体把握诗歌;复述诗歌的故事情节,理清情节发展脉络
,强化背
诵。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设计1:人类诞
生于妇女也成长于妇女。若没有女性,人类社
会便了无生机;若没有女性形象,文学作品也会黯然失色。
很多文
学作品,因塑造了令人难忘的女性形象而得以永垂不朽,名存千
古,北朝民歌《木兰诗》
就是其中之一。
设计2:教师播放香港电视连续剧《少女慈禧》主题歌《巾帼
胜男儿》:
“巾帼历次胜男儿,男女代代对峙,曾否推测过明天举
世重由弱质再把持……”,或者播放《红色娘子军
》主题歌:“向
前进,向前进,战士的责任重,妇女的冤仇深。古有花木兰,替
父去从军,今有
娘子军,扛枪为人民……”
今天,我们来结识一位不让须眉的巾帼英雄──花木兰。
设计3:古今中外有哪些著名的巾帼英雄呢?(同学思考,回答:
穆桂英、刘胡兰……)教师演示多媒体
课件,呈现巾帼英雄图片:
花木兰、穆桂英、刘胡兰、秋瑾、邓颖超、撒切尔夫人……今天,
我
们一起学习《木兰诗》,感受她的英雄豪气,女儿柔情。
本文整理于网络,仅供阅读参考
二、作品及背景介绍
教师分发文字资料,了解北朝民歌。
教师可安排学生欣赏京剧、豫剧、评弹、动画片、邮票等简
单片断,简介背景,激发兴趣。
文字资料,内容如下:
关于乐府诗
继《诗经》《楚辞》之后,在汉魏六朝文学史上
出现一种能够
配乐歌唱的新诗体,叫做“乐府”,它曾大放异彩,成为中华民族
优秀文化遗产的
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乐府”本是官署的名称,负责制谱度曲,训练乐工,采辑
诗歌民谣
,以供朝廷祭祀宴享时演唱,并可以观察风土人情,考
见政治得失。我国的采诗制度有着悠久的历史,《
夏书·胤征》已
有采诗的记录。流传至今的《诗经》,当初就要算是一部官方颁布
并为社会认可
的标准选本。春秋以后,礼崩乐坏,征战不休,采
诗制度无法贯彻。到了秦代,统一时间短,百废待兴,
虽然已有
乐府官署之名,但仍然没有采诗之实。汉承秦制,经济凋敝,乐
府机关也只能习常肄旧
,无所增更,勉强维持而已。经过六七十
年的休养生息,到汉武帝时,国力变得大为雄厚,乃扩大乐府的
规模,采诗夜诵。到东汉,采诗成为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光
武帝曾“广求民瘼,观纳内谣”
,和帝则派遣使者“微服单行,各
至州县,观采风谣”。此种风尚,在南北朝皆相沿袭。萧梁时,社会上已经把“乐府”从官署的名称转变而为诗体。刘勰《文心雕
龙》于《明诗》之外,另有《乐府》
专章。昭明《文选》、徐陵《玉
台新咏》也都开辟了《乐府》专栏。其中既有文人诗歌,又有民
本文整理于网络,仅供阅读参考
间歌诗,亦即凡是合过乐能够歌唱的歌诗,统统称为“
乐府”。在
这两类诗歌中,民间歌诗是精华所在,并且文人歌诗还是在民间
歌诗的甘露滋润下萌
发并壮大起来的,所以我们对民间歌诗应给
以高度重视。
北朝于战乱间隙所奉行的采诗制
度,与两汉一脉相承。保存
在郭茂倩《乐府诗集·梁鼓角横吹曲》中的北朝乐府民歌,有的
是用
汉语创作,有的则为译文,虽然只有六七十首,却内容深刻,
题材广泛,反映了广阔的社会生活,富有与
南方大相异趣的粗犷
豪放的气概,呈现出另外一种风情民俗的画卷。由于北方各族统
治者长期混
战,反映战争的题材就要多些,有描写战争和徭役带
给人民苦难的,有歌颂剽悍的尚武精神的。特别是《
木兰诗》,满
怀激情地赞美花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是个传奇人物,与《古
诗为焦仲卿妻作
》一起,被誉为乐府民歌中的“双璧”。汉魏六朝
乐府是中国文学史上一支奇葩,具有强大的生命力,直
接影响了
我国诗坛的面貌。它不仅开拓出了五言诗的新领域,而且对七言
诗、歌行体以至律绝,
都起了桥梁的作用。
(陈绪万、尚永亮主编《汉魏六朝乐府观止》,陕西人民教育
出版社1998年版)
三、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声韵美
1、教师利用多媒体播放电影《花木兰》片断,声屏播放课文<
br>朗读,学生听读,要求听准字音,初步感知诗意。
教师抽查学生预习情况,多媒体显示:
⑴辨析字音:
机杼军帖可汗金柝鞍鞯
本文整理于网络,仅供阅读参考
戎机辔头云鬓溅溅燕山
胡骑啾啾著我旧时裳
⑵掌握下列多音字:
骑转强帖
⑶通假字:
帖花黄看火伴
⑷辨析字形:
柝、析、拆、折戎、戍、戌、戊
学生自由发言,其余同学补充或更正,明确:
⑴zhùtièkéhántuòjiānrónɡpèibìnjiānyānjìjiūzhuó
⑵骑:jì胡骑转:zhuǎn转向贴:tiè昨夜见军贴
qí骑马zhuàn转动tiē昨夜见军贴
强:(qiáng)百千强
(jiàng)倔强
(qiǎng)勉强
⑶“帖”通“贴”“火”同“伙”
⑷金柝、分析、拆开、折断
戎马、戍守、戊戌
2、教师范读,学生听读,要求注意体会朗读的语调、语速、
节奏等,尤其应注意朗读节拍的把握。
教师提示:
⑴唧唧复唧唧昨夜见军帖
可汗大点兵万里赴戎机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
本文整理于网络,仅供阅读参考
⑵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
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⑶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⑷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同样是五字句,
⑴组为“二一二”节拍,⑵组为“二三”节
拍,⑶组为“二二一”节拍。所以划分节拍不能单看句式,要
联
系意义表达,应遵循“句不离词,词不离意”的原则。
3、学生练读诗歌,力求体现诗歌的声韵美。
四、默读诗歌,结合注释,借助工具书,翻译文句,理解诗
意
1、学生自读诗歌,借助注释、工具书,试译全诗。
2、把全班分为6个学习小组,以学习小组为
单位,学生互动
合作,讨论交流,理解词句,讲解诗意。如有小组无法解决的疑
难问题,可以提
出来,全班共同商讨解决。
3、一、二、三小组为A组,四、五、六小组为B组,展开课
堂文言知识竞赛,每道测试的单号题为A组必答题,双号题为B
组必答题。底分均为100分,错一小题
扣5分。分值纳入小组计
分,最后决出优胜组。仲裁权、解释权归教师。
测试题如下:(多媒体显示)
⑴解释加粗的字。
①问女何所忆
②愿为市鞍马
③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本文整理于网络,仅供阅读参考
④朔气传金柝
⑤惟闻女叹息
⑥赏赐百千强
⑦著我旧时裳
⑧旦辞爷娘去
⑨出郭相扶将
⑩当户理红妆
⑾对镜帖花黄
⑿出门看火伴
⑵判断下列加粗词的古今含义有无变化。
①军书十二卷②双兔傍地走
③愿驰千里足④赏赐百千强
⑶翻译下列句子。
①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②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③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⑤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
⑥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⑷说说下列句子各有什么句式特点,并再找一些类似的例子。
①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
②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③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④爷娘闻女来
,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
本文整理于网络,仅供阅读参考
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
小组竞赛完毕,教师针对学生回答,酌情点拨。
关于翻译。应注意以下两点:①“军书十二卷”“同行十二年”
“壮士十年归”,这三句中的两个“十二
”与一个“十”都是虚数,
习惯上这类数字都表示多的意思。②关于互文。一要理解“互文”
的
含义(即上下句的意思是互相交错、补充的);二要考虑诗歌特征,
译文不能失去诗味。如“东市…西市
,南市…北市…”一句译为
“到东市买了骏马,去西市买了鞍鞯,往南市买了辔头,从北市
买了
长鞭”,这两句的意思是到各处街市备办鞍马等战具,不是一
处地方买一样东西。同样④⑤⑥三句分别译
为“将军身经百战生
存无几,壮士(木兰)戎马十年胜利归来”“打开我东屋的闺门,坐
在我西
屋的床上”“对着窗户梳理美丽的鬓发,对着镜子贴上好看
的花黄。”
关于句式特点。这
首诗在句式上有民歌特色。第①句为复沓
句,两句更换少数词语,即构成复沓句,类似的句子有“旦辞爷
娘去……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第②句为顶真句,前一句末尾的
词语与后一句开头的词语相同
。类似的有“壮士十年归,归来见
天子,天子坐明堂”“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第③句为对偶句,类似的有“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等。第④句为排比句,
类似的有“东市……北市买长鞭”
。
五、复述诗歌,整体把握故事情节,强化背诵
1、教师提示:复述时,不仅要掌
握诗中叙事的各个环节,而
且要注意抓住重点,做到详略得当,力求清晰流畅有条理地表达。
选四位同学复述这首诗的故事情节,其余同学评点。教师在
本文整理于网络,仅供阅读参
考
学生交流的基础上总结:
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征战沙场,凯旋回朝,建功受封
,
辞官还家的故事,充满了传奇色彩。开头两段写木兰决定代父从
军;第3段写木兰准备出征和
奔赴战场;第4段写木兰十来年的沙
场征战;第5段写木兰凯旋回朝,建功受封;第6段写木兰辞官还<
br>家。
多媒体显示:
2、学生以此图为依据,理清背诵思路,强化背诵。
3、教师设计相关练习,指导背诵。
多媒体显示:
唧唧复唧唧,___________。不闻机杼声,___________。
问女何所思,_
__________。___________,女亦无所忆。昨
夜见军帖,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阿爷无大
儿,___________,___
________,从此替爷征。
东市买骏马,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旦辞爷娘去,_____________,不闻爷娘唤女
声,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但
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万里赴戎机,__________。朔气__________,____
______。
__________,壮士十年归。
归来见天子,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可汗问所欲,____
_________;愿弛千里足,
_____________。
爷娘闻女来,___
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开我东阁门,
本文整理于网络,仅供阅读参考
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当窗理云鬓,
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同行十二年,不知木
兰是女郎。
雄兔脚扑朔,_____________;双兔傍地走,_____________。
学生边忆边思,尝试背诵。
4、全体学生齐背。
六、布置作业
1、背诵全诗。
2、课后收集花木兰的相关资料,整理成文,以待课堂交流。
网络搜索从古到今杰出的巾帼英雄,并整理成文,讲给同学
们听。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检查背诵;研讨赏析,对诗歌进行美点寻踪;合作探究,就最
想问的一个问题展开讨论;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探求未知的能
力。
〖教学步骤〗
一、检查背诵
个体抽查、滚动式背诵、学生齐背。
二、研讨赏析
1、请同学们用一句话评价《木兰诗》,任选一个方面,说说
它带给人们的美感。
学生自由发言。
生1:故事的传奇性,带给人们新奇的心理冲击,因为“自古
本文整理于网络,仅供阅读参考
英雄出少年”嘛。
生2:千古不朽的形象美,永远是吸引人们的焦点,跨越时空,
千古不衰。
生3:凝练生动的语言,给人全新的视觉、听觉以至心理享受。
生4:心系祖国,情系社稷,奏响了文学艺术殿堂最强劲最豪
迈的乐曲。
生5:详略得当,繁简相宜,有高超的叙事技巧,尽现叙事魅
力。
……
2、教师归纳总结学生的评价,组织学生一起走进《木兰诗》
的世界,尽情领略作品展示的奇异的美。
活动成果展示:
⑴故事的传奇美:
本诗集中讲述了一个平凡女子——
木兰代父从军和解甲还乡
的故事。木兰在非常时期女扮男装,秘密代父从军并发挥她那潜
在的智
谋和才能,着实让人惊叹。
⑵不朽的形象美:
本诗塑造了木兰这一不朽的人物形象
,既有传奇色彩,又真
切动人。木兰既是奇女子又是普通人,既是巾帼英雄又是平民少
女,既是
矫健的勇士又是娇美的女性。她勤劳善良又坚毅勇敢,
淳厚质朴又机敏活泼,热爱亲人又报效祖国,聪明
机警又热爱和
平,女儿情与英雄气相得益彰。
⑶凝练生动的语言美:
《木
兰诗》具有乐府民歌的独特风格,复沓、问答、排比、
本文整理于网络,仅供阅读参考
重叠、对偶、顶真等形式的运用,都与民歌大致相同。而且语言
丰富多彩,有朴素自然的口语,
有新奇幽默的比喻,有气势酣畅
的排比等等。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诗是艺术中的精品,《木兰诗》
之所以千古不衰,其凝练生动的语言功不可没。
⑷壮美的爱国情:
木兰深明大义
,以国为重,代父从军,十年征战,功劳显赫。
爱国情操是所有情感中最壮美的;爱国诗歌是诗城堡上空
最强健
的乐音。祖国是每个人心中至高的象征,热爱祖国、保卫祖国是
一个人至高无上的选择,
这也就是《木兰诗》最易打动人心的地
方。
⑸淡妆浓抹总相宜:
文章繁简
相宜,详略得当。繁笔的运用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
方面:①木兰采买鞍马一事,通过东西南北的排比铺写
,渲染了
战前准备的紧张和忙碌,既写木兰的繁忙,也呈现了一个英姿飒
爽的木兰;②写木兰奔
赴战场时反复提及“不闻爷娘唤女声”,其
实正是木兰此时心态的真实写照,征程漫漫,何时能再听到那
温
暖女儿内心的爷娘亲切的呼唤呢?一幅“少女思亲图”呼之欲出;
③末段写木兰将回家乡时爷
娘姐弟等人的不同行动,通过同样的
句调作三次反复叠唱,生动表现了亲人们十年离别一朝团圆的喜悦心情和欢乐气氛。写木兰重入闺房,再着“女儿妆”一段,淋
漓尽致地渲染了木兰热爱生活、美丽
可爱的女儿情态。至于简笔,
主要是对战斗过程的描写力求简洁,十年征战,只用六句话就交
代
完了。
如此安排,正突出了诗歌对木兰的孝敬父母、勇于担当重任
本文整
理于网络,仅供阅读参考
的性格的颂扬,隐含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祝福,对战争的冷
淡和
远离。所以,繁简安排可以起到突出人物特征、表现作者倾
向的作用。
木兰不是赳赳武夫式的“顾大嫂”,也不是娇滴滴的“崔莺莺”,
而是娇柔刚健相济的女性。
三、合作研讨,探究思考
1、教师要求学生每人提一个最想得到解答的问题。
学生提问。
2、教师归纳所提问题,并板示,交付全班讨论解决。
学生可能提到的有探讨价值的问题有:
⑴为什么把父亲称作“爷”,这一称呼反映了中国古代的称呼
与地位,能介绍一点相关的知识吗?
⑵中国古代女子的服饰是怎样的?为什么“同行十二年,不知
木兰是女郎”?
⑶木兰为什么放着高官不做?这是否体现了她不慕荣华的高
贵品德?
⑷在中国古代,还有哪些女扮男装出征的巾帼英雄?
⑸“巾帼英雄”,《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
“巾和帼是古代妇
女戴的头巾和发饰,借指妇女,巾帼英雄即女中豪杰。”那么,除
了出征打仗
,还有哪些女性称得上巾帼英雄呢?
⑹中外影视作品对木兰形象的塑造相同吗?如不同,请谈谈这
一方面的差异,好吗?
⑺女
子“半边天”,现代女性的社会地位、角色分工发生了哪
些变化?当代巾帼英雄有哪些?试列举三四例。
本文整理于网络,仅供阅读参考
有些问题,学生在讨论中可自行解决,如
⑵明确文学艺术忌
“实”尚“虚”的原则即可;⑶明确中国古代女人三从四德、受社
会歧视的现
实即可。
有些问题,教师不必急于给他们提供答案,应有意识保留一
些问题,供学生课后
自己查找相关资料,一周后上交一份读书报
告。教师查收,并给予积极的评价。
有些问题
,教师可稍作提示。如⑸在古代,要做名女人,从
正道上讲,须合于立德、立功、立言三标准。班昭、孟
光是以立
德为名,花木兰、梁红玉以立功为名,李清照、朱淑贞以立言为
名。如⑹可阅读法国司
汤达《巴玛修道院》、法国作家梅里美《卡
门》,两部小说中的吉娜、嘉尔曼或许会给我们启示。
四、说话训练
要求学生以“我心目中的花木兰”为题说一段话,谈谈自己
对花木兰的认识和思考。
五、课堂小结
同学们,这是一首风格刚健质朴的地方民歌,诗歌故事的传
奇美、不朽的形
象美、凝练生动的语言美、繁简相宜的笔法美、
强劲刚健的爱国情调美等吸引了历代读者,让人临之怦然
心动,
读之欣然于色,思之慨然击股。让我们在欣赏中体味木兰柔婉的
女儿情、豪迈的英雄气,
学习她的爱国精神,在新世纪的道路上
展示自己的一片风采,装扮祖国,哪怕是一丝绿,哪怕是一点红。
让我们在背诵中结束本诗的学习。
六、布置作业
1、把自己课堂上“
我心目中的花木兰”发言整理成文,收集
本文整理于网络,仅供阅读参考
在《成长的足迹》(课堂口头训练成果集)中。
2、多方查找资料(看书、浏览网页、采访等),就课堂上自己
感兴趣的问题展开研究,然后整理成文。
【活动与探究】
一、“男尊女卑”是封建伦理道德的主要内容,是束缚妇女的
沉重枷锁
而木兰深明大义、
代父从军、战功显赫、辞官还乡的美德,
无情地嘲讽了封建统治阶级轻视妇女的伦理观念。在当今时代,
女子有“半边天”的说法,请联系实际,谈谈新时期女子在学习、
生活、工作等方面越来越重要
的地位和作用。以此为话题,在班
内组织一次讨论会。
二、这首诗留下了许多“飞白”,
请体会木兰的思想感情,想
象木兰停机叹息时的心境、奔赴前线途中的心情及还乡后重着女
儿装
的感情等,对诗歌进行扩写
三、开放探究
1、阅读下面两段歌词,然后完成题目。
向前进,向前进,战士的责任重,妇女的冤仇深。古有花木
兰,替父去从军,今有娘子军,扛枪为人民。
向前进,向前进,战士的责任重,妇女的冤仇深。共产主义
真,党是领路人,奴隶得翻身,奴隶得翻身。
⑴上面的文字是电影《红色娘子军》主题歌歌词。比较《木
兰诗》,两者都写的是女子,但
侧重的角度却有所不同。你能找出
它们二者各自的侧重点吗?
⑵“战士的责任重”一句,
请你结合《木兰诗》,说说这句话
本文整理于网络,仅供阅读参考
在《木兰诗》中是否有体现?而在这首歌中,它的含义具体体现在
哪里?
⑶歌词中为什么要提到古代的木兰?
⑷从歌词来看,今天的娘子军“扛枪为人民”,她的目标是什
么?请根据歌词内容,用自己的话把这个目标阐述出来。
2、请充分发挥想象,将下面这
首乐府诗改写成一篇记叙文。
要求:想象要大胆、合理,字数不少于500字。
〖参考答案〗
1、⑴《木兰诗》选择写木兰从军这一故事,侧重于木兰爱亲
人、爱国家的
责任感,而在表现上则侧重于描写她美好的思想情
怀。
《红色娘子军》连歌侧重于女战士解放奴隶、解放自身的责
任感,侧重于论述女战士扛枪求解放的意义。
⑵木兰正是出于对亲人、对国家的责任感而“替爷征”的。
这首歌,这一句具体体现在“妇
女的冤仇深”“扛枪为人民”“奴
隶得翻身”几句话上。
⑶意在表明:女子本不应该生来
就受压迫,女子也有能力,
能做大事业。提到古代的木兰,可使这一观点得到更广泛的例证。
⑷在党的领导下,解放受压迫的奴隶和人民,包括妇女自身,
一起奔向幸福的明天。
2、
提示:此诗选自北朝乐府诗,它描绘了一位射技高超的女
英雄形象。她撩起衣裳,跨马如飞,像一阵卷起
蓬草的风一样,
驰骋在北国原野上。她箭不虚发,无人敢挡。
【备课资料】
本文整理于网络,仅供阅读参考
一、课文补遗
《乐府诗集》(卷二十五)收录的唐朝人韦元甫所作的一首《木
兰诗》
木兰抱杼嗟,借问
复为谁?欲闻所戚戚,感激强起颜。老父隶
兵籍,气力日衰耗。岂足万里行?有子复尚少!胡沙没马足,
朔风
裂人肤。老父旧羸病,何以强自扶?木兰代父去,秣马备戎行。易
却纨绮裳,洗却铅粉妆。
驰马赴军幕,慷慨携干将。朝屯雪山下,
暮宿青海傍。夜袭燕支虏,更携于阗羌。将军得胜归,士卒还故
乡。父母见木兰,喜极成悲伤。木兰能承父母颜,却卸巾鞲(gōu,
用以束衣袖的臂套)理丝
黄。昔为烈士雄,今为娇子容。亲戚持酒
贺,父母始知生女与男同。门前旧军部,十年共崎岖,本结兄弟
交,死战誓不渝。今者见木兰,言声虽是颜貌殊,惊愕不敢前,
叹重徒嘻吁。世有臣子心,能如
木兰节,忠孝两不渝,千古之名
焉可灭!
二、焦点争鸣
1、花木兰是英雄还是孝女?
《木兰诗》讲述的是花木兰代父从军,征战沙场,最终凯旋
而归,解甲归田的故事。如果我们认真地咀嚼此诗,再结合作品
所产生的时代背景,我们不难看出:木兰
最突出、最主要的形象
实际是一个孝女,而不是一位英雄。木兰身上所体现出来的更多
的是孝道
思想而并非爱国精神。
关于此诗产生的年代,据前人考证,诗中所叙地名与史书所
载北魏
与柔然的战争相符,作品最早见于南朝陈代僧人智匠所编
的《古今乐录》之中,那么作品产生于北魏后期
当较为可信。南
本文整理于网络,仅供阅读参考
北朝时期,由于其独特的社会
历史原因,佛道思想盛行。儒家思
想不仅失去了其在两汉时代的统治地位,而且其思想体系中较为
合理的成分也逐渐被人们所淡忘。这种现象在北朝少数民族政权
中显得尤为明显。而与此相反的是在当
时的文学批评领域,却仍
出现了一大批文学批评家高扬儒家传统文论,宣扬文学的“政教”
(如
曹丕)“德行”(如葛洪)以及“宗经”“原道”“征圣”(如刘勰)
思想,将文学与社会政治密切联系
起来,同时也与儒家之道联系
起来。批评家们的想法,仍立足于以文学恢复儒家传统、教化民
众
。那么被当时的文人所润色过的《木兰诗》,自然便具有了文人
刻意打上的上述文学批评理论的烙印。作
者借“一个女儿曾代老
父从过一次军”(范文澜《中国通史》)的事例,编成诗歌,从中
寄托人
民群众对孝女或孝道思想的企盼。因此,《木兰诗》的创作
倾向(动机)便自然可以概述为:通过塑造一
个孝女的形象来改变
世风,并为世人树立楷模。何以见得是这样的呢?
按《教师教学用书》中的课文评点,此诗可以分成四个部分。
(如何分段以及每段的起止也值得商榷)
第一部分:自篇首至“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这段写木兰准
备代父从军以及初涉沙场的感
受。这部分诗文中清楚地写道,木
兰反复叹息,心生忧虑的起因,不是因为看到烽烟起边关、国家
人民将罹难的忧国忧民(即她的叹息忧虑不是像英雄那样来自于
对国事的感慨),而完全是因为“军书
十二卷,卷卷有爷名”。木
兰的叹息忧虑全是因父而生。可汗点兵,父亲在册,可家中的情
况却
是“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无法使老父摆脱眼前的兵役
之苦,这才是木兰叹息的全部原因。作品中
女主人公的所思所虑,
本文整理于网络,仅供阅读参考
完全是从自己的家庭情
况出发而考虑问题,没有也不可能表现出
为国、为君、为人民而“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杜甫诗句
)
的爱国思想或精神。这是显而易见的。木兰的从军动机只有一个
即替父分忧。而且作品中“愿
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二句,已
经把这一动机揭示得极为清楚,是“替爷征”而非“为国征”,也正是由于“替爷征”之念是木兰迫于无奈而发自肺腑的心甘情愿,
故而下文中所描述的买器具,才能
够写得欢畅淋漓,将周密而紧
张的准备气氛渲染烘托得有声有色,在表面欢快的购物准备之下
暗
含着一种淡淡的忧虑,表面的欢快是木兰的孝心得到父母家人
的支持与鼓励之后,即孝心得到初步伸张后
的必然表现,而暗含
的忧虑则是木兰及家人内心思虑如何面对未来的必然结果。接下
来的描写中
,木兰离家出征后对家中父母的思念仍然是作品抒情
的重要脉络。“旦辞爷娘去”表现了离家之时木兰对
父母的依恋;
重复的两句“不闻爷娘唤女声”,更突出表现了木兰对父母深切思
念的情怀。作品
写木兰从军途中的所思所见,如报安家书一般,
仍以眷念父母为主要着眼点,这实际上仍是对木兰孝心的
隐晦伸
张。
第二部分:自“万里赴戎机”到“壮士十年归”。简写木兰的
十年征
战生涯。这里通过渲染征战之苦、万里关山之遥、朔气铁
衣之寒,确实体现了木兰的刚毅、勇敢的性格特
征。但也正是因
为写出了征战之苦,才更能衬托出木兰孝心之深。木兰之所以能
“壮士十年归”
,其“替爷征”的孝心是能够战胜千难万险的一个
重要精神支柱。这里仍没有只言片语涉及木兰的爱国思
想,只是
反复表现征战之苦、回归不易。值得注意的一点是,作品将这一
本文整
理于网络,仅供阅读参考
段具体的征战过程这一最能体现爱国思想与主人公性格特征的部
分只
作了简略的描写,而没有过多地渲染其“乐观勇敢的爱国精
神”“金戈铁马的英雄”的一面以及“普通女
子所禀赋的智慧和才
能”,注意到这一点,这对于我们正确认识作品的思想倾向也是大
有裨益的
。
第三部分:自“归来见天子”至“不知木兰是女郎”。这是全
诗的高潮。在这段中木兰
以一个女英雄的面目出现,而且还是一
位只有英雄之身而无英雄之名的英雄。因为木兰是“替爷征”,军
功簿上的名字自然是父亲的。木兰用自己的血汗为其父创建了功
勋,以自己的刚毅勇敢为乃父赢
得了英雄之名,这难道不会使她
的父亲乃至天下父母感到欣慰与自豪?作品对木兰孝心的渲染至
此而达到高潮。这里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木兰归家后的一段描写,
作者只写出了爷娘、阿姊、小弟闻听木兰
回家来的欣喜之情,却
没有去写木兰与家人久别重逢后的喜悦之况,而是拓开一笔,着
意刻画木
兰归家后出人意料的动作行为:开东阁,坐西床,脱战
袍,著旧衣,理云鬓,帖花黄。这一连串急不可耐
的动作表现了
木兰此时的心理:远离(告别)英雄,还我女儿本来面目。这既表
现了木兰特想重
新以女儿的身分侍奉父母的迫切心情,同时也表
现出了她当初不愿以后也不愿永远做一个英雄的一面。换
言之,
木兰当初替父从军的直接目的,只是为了替父分忧而不是去立志
做个英雄,而今既然替父
分忧的目的已然实现,那么再继续做一
个女扮男装的英雄,又有何意义?所以还木兰以本来面目就成了木
兰此时的迫切愿望。那么木兰是英雄?还是孝女呢?
第四部分:自“雄兔脚扑朔”至篇末
。这是一段附文,也是
本文整理于网络,仅供阅读参考
诗人对木兰的赞词。其
主旨仍是在肯定木兰的孝心,即代父从军,
驰骋疆场孝敬父母,不仅男儿能做到,女儿也一样能做到。在
这
一点上是“安能辨我是雄雌”的。这既是对木兰孝心的深化,又
暗含了要求男女平等的思想倾
向。
综上所述,《木兰诗》的情节设计完全是为了塑造木兰这位孝
女的形象而构建的。只
有木兰以一个孝女的形象出现的时候,换
言之,只有把木兰理解成一个孝女形象,作品中故事的发生、发
展、结尾才会有依附、有凭借、有着落,对本诗的理解也才能做
到“顺理成章”。如果我们认定
木兰是一位“爱国英雄”,不仅在
作品中找不到可靠的依据,而且也不符合实事求是的评点原则,
这一点不应忽视。
(选自《名作欣赏》2001、2,有删节,作者:王永)
2、关于作品的主题:
《木兰诗》不是保家卫国反侵略主题的作品,它是认同征讨
扩张或者说是肯定国家统一的作品。
在中国的历史上,“爱国”是一个非常复杂的概念。春秋战国
时代,扩张征讨、统一中国的
行为,得到了历史的肯定,如秦。
而与此相反,反对统一、抵抗扩张、固守分裂的行为,又被歌颂
为爱国,如赵,如廉颇和蔺相如。
我们姑且不作这方面的探讨,只是对《木兰诗》作一些破解。
根据《木兰诗》演绎的一些文艺作品,都是把它作为抵抗外
侮的爱国主义主题来发展的。豫
剧《花木兰》就有“保国到边关”
之类的唱词。教授们讲授《木兰诗》也是这个基调。实际上,原
始的《木兰诗》真正内容与此正好相反,它描述的是北方少数民
本文整理于网络,仅供
阅读参考
族对中原发动的征讨扩张战争。这有以下几点为证:
⑴诗中从来没有交代过木
兰所在的国家是因为受到了别的国
家的侵略甚至威胁才起来应战、迎战。木兰所参加的这场战争,
纯粹的是一场主动发动的对他战争。
⑵《木兰诗》在开头部分就已经交代:木兰所在的国家,是
一个穷兵黩武的军事化国家,而不是一个软弱受侮的国家。“可汗
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
有爷名!”木兰的国家,“军书”浩繁,
征兵众多,甚至连一个已经失去作战能力的老人(木兰之父)也
绝
不放过!这不是清楚地表示了这个国家的性质了么?
⑶木兰是“替爷征”。仅一个“征
”字,形象地说明了这场战
争的性质:是征服别处的战争,或者是扩张统一的战争,而不是
守卫
战或反击战。
⑷诗中写到“可汗大点兵”。汗,可汗,是北方少数民族国家
中的首脑,这
种称谓很稳定,一直到元朝,还有成吉思“汗”。木
兰是在可汗的管辖下,是少数民族。
⑸木兰的名字,不是汉族的名字,它是北方少数民族人的名
字。至今,蒙古族中木兰这个名字还很普遍。
前面加个“花”姓,
叫“花木兰”,纯系后人附会。
⑹木兰参战的行军路线,是由大西北
向中原挺进的路线,即
爷娘处──黄河边──黑山头(燕山山脉)──燕山。这条线路,
正是北
方诸朝向中原进发的路线。
不管怎么样,有一点必须肯定,木兰参与的这场战争,是中
华
民族的内战,而不是侵略与反侵略的战争,对此不多述了。
说到这里,有一个问题必须说及:既然
《木兰诗》不是一部
本文整理于网络,仅供阅读参考
爱国主义之作,既然木兰
参加的不是保家卫国的战争,那么,木
兰这个艺术形象,为什么千百年来一直受到人们的欢迎呢?应当这
样认为:中国的统一,是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是历史前进的方
向。木兰,正是这样一个代表了
各族人民的统一愿望的、代父从
军为统一而英勇征战的并荣立战功的艺术形象。这是本质和主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