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初唐诗歌

温柔似野鬼°
564次浏览
2020年08月15日 07:35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订单农业-中秋节几月几号


第一章

初唐诗歌


初唐诗 :高祖武德元年(618)
――睿宗延和年(712)

初唐历时近百年,为盛唐诗歌的繁盛做了三方面的准备:
1、扩大了诗歌创作的题材内容;
2、完善了近体诗歌的体式;
3、新诗歌理论的建设。
*
初唐百年诗歌的演进,可分为前后两个时期:
1、前五十年,宫廷诗的时代。
主要作家是以李世民为核心,包括李百药、虞世南、马周 、许敬宗、杨师道、长
孙无忌、魏征、上官仪、褚亮等人的宫廷作家群。而 “以绮错婉媚为本”(《旧
唐书·上官仪传》)的“上官体”是这一时期的诗风代表。在野诗人王绩“以
真率浅疏之格”( 翁方纲《石洲诗话》卷一)特立于初唐诗坛,惠及初唐四杰。
2、初唐后五十年是逐步突破旧诗风,建立唐诗风范的时期。
文坛上较热闹,改革诗风的呼声与创 作实践同样强烈。高宗武后时期,“以文章
名天下”的初唐四杰登上诗坛,把诗歌的题材视野从宫廷移到 市井、从台阁移
到江山塞漠,感情基调也清新健康起来。继之,台阁诗人沈佺期、宋之问确立
了 律诗这种新形式。最后,陈子昂登高一呼,痛斥齐梁,高倡风骨,为唐诗开
辟了健康的发展道路。



总之,初唐诗歌虽未完全摆脱六朝的浮华和纤弱,诗歌的现实性和 思想性尚有
待进一步提高,但已透露了新的气息。
第一节 初唐宫廷诗
整个初唐 时期,宫廷文臣及帝王后妃在诗坛非常活跃,形成一个庞大的诗人群
体。他们对格律诗的定型起到了重要 作用。
一、贞观诗风
宫廷诗第一阶段。
唐开国后第一代诗人是唐太宗李世民及其 身边的大臣文士。他们认识到南北文
学不同的艺术特色,提出“各去所短、合其两长”的文学主张。





开始多述怀言志或咏 史之作,刚健质朴;但后因对六朝声律词采的模仿,文风
逐渐浮艳,尽管声律、辞藻运用方面日益精妙, 但风格趣味却日益宫廷化,主
旨归于颂美。
当时诗歌虽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南北文学合流的趋势 ,但其创作成就离“文质彬
彬,尽善尽美”的文学理想还相距甚远。
二、上官体
宫廷诗第二阶段。
介于贞观、龙朔之间,出现了一位重要诗人上官仪,字游韶,贞观初进士, 先
后受到太宗高宗赏识。 《旧唐书·本传》云:“太宗雅好属文,每遣仪视草,
又多令继和,凡有宴集,仪尝预焉。” 存诗20首,大都是奉和应诏之作。
上官仪的诗以“绮错宛媚”著称,时人纷纷效仿,形成一种诗风, 称为“上官
体”。由于其诗一出,宫廷诗风为之一变,故又有“龙朔变体”之称。
他的主要贡 献在于对诗的对偶进行了整理与归纳,提出了“六对”、“八对”
之说,对律诗的形成起到一定的作用。
“六对”、“八对”





*

据宋人魏庆之《诗人玉屑》引李淑《诗苑类格》,所谓“六对”是:一是正
名对,如 天地对日月;二是同类对,花叶对草芽;三是连珠对,萧萧对赫赫;
四是双声对,如黄槐对绿柳;五是叠 韵对,如彷徨对放旷;六是双拟对,如春
树对秋池。

“八对”:一曰地名对,送酒 东南去,迎琴西北来;二曰异类对,风织池间树,虫
穿草上文;三曰双声对,秋露香佳菊,春风馥丽兰; 四曰叠韵对,放荡千般意,迁
延一介心;五曰连绵对,残河若带,初月如眉;六曰双拟对,议月眉欺月, 论花颊
胜花;七曰回文对,情新因意得,意得逐情新;八曰隔句对,相思复相忆,夜夜泪
沾衣, 空叹复空泣,朝朝君未归。


三、“文章四友”和“沈宋”
宫廷诗第三阶段。










继上官仪之后,出现在武后、中宗两朝的主要宫廷诗人有号称“文 章四友”的
李峤、苏味道、崔融、杜审言,以及并称“沈宋”的沈佺期和宋之问,他们是
宫廷诗 发展第三阶段的代表作家。他们的作品虽内容主旨上与以前的宫廷诗无
大差别,但诗律、诗艺方面有很大 进展。

1、杜审言。“文章四友”中杜审言成就最高,可谓初唐五律之冠。
胡应麟《诗薮》:“初唐无七言律,五言亦未超然。二体之妙,杜审言实为首
倡。” 王夫之《姜斋诗话》:“近体梁陈已有,至杜审言始叶于度。”
此外,他身处宫廷时间较短,所以作品 思想内容较充实,在律诗的题材开拓方
面也作出了有意义的实践。
2、沈佺期和宋之问。“沈宋”最终完成了五律的定型, “沈宋”之称成为律诗定
型的标志。
他们继承了六朝以来众多诗人应用形式格律的经验,并加以发展,使律诗不仅
在音韵对仗、起承 转合方面更为缜密工致,而且合于粘对规则,从而将已趋定
型的律诗形式完全确定下来,使后人作诗有明 确的规格可遵循。
严羽《沧浪诗话》:“风雅颂一变而为离骚,再变而为两汉五言,三变而为歌
行杂体,四变而为沈宋律诗。”
沈佺期擅长七律,《古意呈乔补阙知之》(《独不见》)是其成名作 ,《遥同
杜员外审言过岭》被后人称为初唐七律样板。
宋之问擅长五律,代表作《度大庾岭》。
*







以遵守粘对规则为声律格式的五言律的定型,在唐代近体诗的发展过程 中具有
关键性意义,它不仅完成了由永明体的四声律到唐平仄律的过渡,而且是一种
可以推而广 之的声律法则。(如:五言律—→五言排律、五言绝句,五言律→
七言律→七绝)


诗歌格律常识简介
一、构成诗歌格律的条件

诗歌之所以成为诗歌,是由于它在语言文字形式上有种种不同于散文的规则,
这些规则就叫格律。

*







中国传统诗歌格律的构成取决于以下几个条件:
1、句子的长短,即一句的字数;
2、一首诗的句数;
3、是否分段(分章、分阕);
4、句中各字的声调平仄;
5、是否讲究对仗;
6、押韵字的位置;
7、句中的节奏。

二、什么是古体诗和近体诗
(一)古体诗

也称“古诗”或“古风”,是近体诗形成以前,除楚辞体外各种 诗体的通称,
每篇句数不拘,有四、五、六、七、杂言诸体,后世使用五、七言者较多。五言古
体诗简称五古,七言古体诗简称七古。诗歌长短没有限制,最长达数百句,最短仅
3句。


古体诗不同于近体诗最显著的特点:
1 、用字不限平仄;
2 、不要求对仗;
3 、押韵相对自由(可平声,可仄声,可隔句,可连句,可换韵,可通押,韵部也
不必拘守官韵)。

(二)近体诗

唐代律体诗形成以后,人们把这种后起的、格律十分严格的诗歌体裁称为近体诗。

近体诗包括律诗、律体绝句、排律,其中律诗是近体诗的代表。


三、近体诗的格律

近体诗的格律很严,大致包含以下几方面条件:
1、讲究平仄。


平仄规则是构成近体诗格律的最重要因素之一。其平仄格式的基本规则
有:
①一句内 以两字为一个节奏单位而形成平仄的交替变换。独字节奏的位置服从
于句子的节奏段,五言节奏段为上二 下三,七言节奏段为上四下三。


所有近体诗句的平仄交替格式可归结为以下几种:


A、五言诗:
甲、仄仄平平仄 ;乙、平平仄仄平
丙、平平平仄仄; 丁、仄仄仄平平
B、七言诗:
甲、平平仄仄平平仄
乙、仄仄平平仄仄平
丙、仄仄平平平仄仄
丁、平平仄仄仄平平
②一联里出句和对句的平仄序列相反。




诗律学中,这种规则叫“对”,不符合这一规则就叫“失对”。
一联里有以下配合方式:A、乙式句配甲式句,即甲乙;B、丙丁;C、乙丁;D、
丁乙。
③相邻的两联,下联出句和上联对句的平仄要尽量相同。
下联出句和上联对句的这种平仄关系,诗律学上称为“粘”。不符合粘的规则
称作“失粘”。
“粘”使得相邻两联整体上的平仄相反,即两个出句平仄相反,两个对句平仄
相反。
如果完全遵守上述基本规则,那就过于拘束死板,不利于诗歌创作,所以,在
此基础上,还形成了不少变 通规则。
大致可分两类:A、有的位置上可任意改变平仄:七言所有句式的第一字;甲、
丙、 丁三个句式中,五言第一字,七言第三字。B、有条件的变通:如有些位
置上的平仄虽然不能任意改变, 但可以在找出补救办法的情况下改变,即“拗
救”。
律体绝句一首四句,平仄上相当于半截律诗,五、七言也各有四种基本平仄格
式。
*
*
*
*
*
排律句数比律诗多,故又称长律,无论多长,都要 遵守律诗平仄、对、粘的规
则。排律大多为五言,七言的罕见。
2、运用对仗。
对仗,是指两个句子结构上的平行和词类的对称。


*
它并非近体诗 独有,古体诗尤其唐以后的古体诗也常用,只是,近体诗对仗是
格律上的规定,没有对仗就不合格。不过 ,律绝用不用对仗两可,只要平仄合
律即可。

(1)形成对仗的条件:
A、相对位置上的字属于相同的词类;
B、相对应的词组属于相同的结构类型;
C、两个句子整体上的语法结构关系相同。



一般,律诗的对仗能满足其中两条。十分工整的对仗可满足三个条件,有的只
能满足一项。

(2)律诗的对仗:通常,颔联、颈联要有对仗,首联、尾联不对仗。颔联也有不
对 仗的,但颈联必须对仗;在不做要求的首、尾联也有很多诗用对仗。
(3)关于对仗技巧的一些名目:
工对——相对仗的词不仅大类相同,而且小类也相同。如“浮云游子意,落日
故人情”。




宽对——不属于工对的都算宽对。
借对——利用一词多义或异词同音现象形成的对仗。如“庙堂知至理,风俗尽
还淳” ;“东郭沧江合,西山白雪高” 。
流水对—— 一联中出对句不但对仗,而且意思上前后相承、一气连贯,如“山
中一夜雨,树杪百重泉”。


3、律诗、绝句的句数和字数都是固定的;排律也必须为偶数句。每句字数同,要
求绝对整齐。
由于篇幅有限,近体诗句法上形成了许多特点。如:省略、紧缩、改变语序、
活用等。


4、押韵
①押韵必须用官韵。(唐,《切韵》;宋,《广韵》;元明清,“平水韵”)
② 一般只用平声韵,不用仄韵。
③一首诗一韵到底,中间不换韵。


第二节 初唐四杰
*






初唐时期,“初唐四杰”的创作活动代表了当时中、下层一般士人的精神风貌
和创作追求。

一、“四杰”及其创作概况
“初唐四杰”是指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
他们的人生有着共同的特点:抱负远大而沉沦下僚,才学超群而人生坎坷。
——→创作实践和美学追求迥异于宫廷诗人。
他们大都生于贞观年间,而创作活动集中在高宗 至武后时期,“以文章齐名天
下”。其中王勃才气最高,成就最大。
他们有变革文风的自觉意识和明确的审美追求:反对纤巧绮靡,提倡刚健骨气。
他们的诗歌创 作诸体皆备,而以五言律诗和〈七言歌行〉(教材P186)成就最
高。四人创作个性不同,各有所长。 大致说来,王、杨长于五律,卢、骆长于
歌行。
*



?
王勃,字子安,绛州龙门(山西河津)人。他的诗歌以五律、五绝造诣最高。
《送杜少府之任蜀川》(背诵)为五律杰作; 五绝如《山中》(背诵)
其他体式诗歌也有 佳制,如七言诗《滕王阁诗》(其文《滕王阁序》广为传诵);
乐府诗《采莲曲》承袭乐府民歌但能把意 境拓展开去。
其优秀篇章风骨兼备,境界高远,格调壮大昂扬,预示着即将到来的“盛唐气
象”。
山 中

长江悲已滞, 万里念将归。
况属高风晚, 山山黄叶飞。

杨炯, 擅长五律,《从军行》(背诵)




?
?
卢照邻,擅长七言歌行,如《长安古意》(熟读并背诵名句)、《行路难》。
骆宾王,擅长歌行,如《帝京篇》。五律《在狱咏蝉》 (背诵)也很有名。
从军行
烽火照西京, 心中自不平。
牙璋辞凤阙, 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 风多杂鼓声。
宁为百夫长, 胜作一书生。

在狱咏蝉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侵。
那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二、 “初唐四杰”对唐诗发展之贡献
1、扩大了诗歌的思想题材领域,将广阔的社会人生引入诗歌中。





四杰诗歌题材十分广泛,最主要的两个题材: ①关心政治、反映社会现实,
抒发怀才不遇的不平之气。 ②边塞军旅诗。此外,闺情女怨、赠别怀归、咏
史咏物等题材也很多。
2、针对宫廷诗特别是 “龙朔变体”的缺失,努力以骨气充沛、风格刚健的诗歌创
作去补救,使初唐诗风有了明显改观。 四杰的创作虽未彻底摆脱藻绘习气,但为革新诗风所做的努力的确取得了显著
成效,在唐诗发展中起 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3、以大量的创作实践,为诗体的建设,特别是五言律诗的成熟和七言歌行的发展
作出了贡献。
卢《长安古意》骆《帝京篇》堪称初唐七古双璧,标志着六朝以来酝酿发展的
歌行体的成熟,为 盛唐李、杜的歌行宏篇导其先路。
杨炯现存14首五言律完全符合近体诗粘式律,在促成五律定型方面 所起作用与
杜审言、沈宋等人相当。


?



第三节 陈子昂与唐诗风骨
陈子昂于武后时期登上诗坛,在“四杰”之后以更为坚决的态度去扫荡诗坛上
的浮艳风气。
与四杰等人在对齐梁诗歌的继承中求新变的路子不同,他以倡导复古而谋求革
新。
*





陈子昂的文风革新理论及创作实践 < br>关于文风革新的主张,陈子昂在《与东方左使虬修竹篇序》(简称《修竹篇序》)
中有明确的理论 表述。
其主要内容有两方面:
一、提倡汉魏风骨与风雅兴寄。
强调作诗应具有兴寄和风骨,这对当时诗风的变革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所谓兴寄,即写诗要有 感而发、有所寄托,实际上是要求诗歌创作继承《诗经》
以来的风雅传统,反映现实、讽喻时事政治;所 谓风骨,是要求诗歌要有昂扬
充沛的感情和充实的内容以及壮伟的气势。





陈在诗歌创作中较充分地实践了这一主张。
38首《感 遇》诗集中体现了复归风雅的追求;而《蓟丘览古》组诗7首尤其是
千古绝唱《登幽州台歌》(背诵)呈 现出一种壮伟之情和慷慨悲歌的豪侠之气。
壮伟之情和豪侠之气,是陈子昂诗歌创作的个性风采,也是 反映一个时代士人
精神风貌的新内容,被称为唐诗风骨的东西。
?
登幽州台歌
前不见古人,
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


独怆然而涕下!




二、 提出了“骨气端翔,音情顿挫 ,光英朗练”的诗美理想,要求将壮大昂
扬的情思与声律和词采的美结合起来,创造健康而瑰丽的文学。
陈子昂在创作实践中并未很好体现这一主张,过于注重诗歌的政治功利作用,
使其诗歌艺术上存 在缺陷。
王夫之《唐诗评选》说陈的诗:“似诵似说,似狱词,似讲义,乃不似诗。”
*


小结
在四杰的诗歌创作已出现了新气息的情况下,陈子昂提出的诗歌 理论不仅具有
理论意义而且具有实践意义。他对风骨的追求,他提出的诗歌美学理想,为唐
诗的 健康发展确立了正确的方向,对唐诗的变革具有关键性的意义,影响了有
唐一代。
?




第四节 张若虚与唐诗意境
张若虚,扬州人,生卒年和生平事迹已不可详考。他是初盛唐之交的一位诗人,
大致与陈子昂同时登上诗 坛,与贺之章、张旭和包融一起被称为“吴中四士”。
其诗《全唐诗》仅录存二首,因《春江花月夜》 一首“孤篇横绝,竟为大家”。
此诗被闻一多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宫体诗的自赎》)。
在诗歌意境的创造方面,张若虚和刘希夷的诗歌提供了成功的经验,他们的诗
歌,尤其张的《春 江花月夜》,在意境的营造上取得了很大成就。比如将真切
的生命体验融入美的意象、诗情与画意的结合 、浓郁的情思氛围、空明纯美的
诗境等,显示出唐诗意境的创造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为盛唐诗的到来作 好了
艺术上的准备。
*


《春江花月夜》
“春 江花月夜”是乐府《清商曲辞·吴声歌曲》的旧题,这一旧题到了张若虚
手中,突放异彩,获得了不朽的 艺术生命。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春江花月夜》艺术成就:
1、融诗情、画意、哲理为一体,汇成一种情、景、理水乳交融的幽美、深邃、邈
远的意境。
2、独特的结构。
全诗紧扣春、江、花、月、夜的背景写,“月”是诗中情景兼融之 物,一方面
以月从初升到坠落的过程作为全诗起止的外在线索;一方面又以月为景物描写
的主体 和抒写离情别绪的依托,使全诗神气凝聚、浑然一体。

3、语言优美宛转;声韵和谐流荡,富有音乐美,且与文情相符。
4、出色的写景。
以月光统摄群像,描绘出一幅水墨风景长卷,画面清丽,意趣盎然。

会议记录格式-读后感2000字


泰戈尔诗选-山西医科大学分数线


广西状元-第二志愿


八一农垦大学-我和语文


泉州师范学院软件学院-舞蹈比赛主持词


农药管理条例-成语接龙查询


广东省税务局-银行实习报告


扑蝴蝶-抗日英雄事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