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文学史复习范围
恃强凌弱-支行行长述职报告
唐代文学史复习参考:
、唐人生活对于唐文学发展的影响。
从唐代开始,士
人生活从山水游赏扩大到漫游,并且成为一时风尚,常常能
从诗文中反映出来,如山水田园诗。漫游名山
大川,出来山水游赏外,名山访道,
也成为一种时尚,在唐诗中留下了印记。边塞是漫游的又一去处,为
唐诗带来慷
慨壮大的气势情调和壮美的境界。
入幕是唐代士人入仕的重要途径之一,幕府宴饮
,乐伎唱诗,唱和送别,戎
幕闲谈,对于诗的创作和词的产生,对于小说的发展,都有影响。
唐人生活中另一对文学的发展产生影响的,就是读书山林的风气。山林的清
幽环境,对士人情趣的陶冶,
审美趣味的走向,都会有影响。这种影响又常常会
在他们的诗中反映出来,唐诗中那种清幽明秀格调,或
与此有关。
唐代特别是中唐以后文人的贬谪生活,也丰富了唐文学,使唐文学从生活面
到情调
意境,都呈现出更为丰富多彩的面貌。
漫游、读书山林、入幕与贬谪生活,从不同层面丰富了唐文学的
内涵,构成
了唐文学多彩的情思格调。
、初唐四杰的文学贡献。
首先
,他们把描写场景和题材由宫廷转为走向市井。“四杰”作诗,重视抒
发一己情怀,作不平之鸣,因此在
诗中开始出现了一种壮大的气势,一种慷慨悲
凉的感人力量,特别是卢、骆的七言歌行,气势宏大,视野
开阔,写得跌宕流畅,
神采飞扬,较早地开启了新的诗风。
其次,他们对诗的格律形
式作了有益探索。首先,五言八句的律诗开始初步
定型,尤其是王勃、杨炯的五律,追求对偶的整齐和声
律的协调,感情相对稳定,
具有一种自负的雄杰之气和慷慨情怀,创作题材已从台阁移至江山与塞漠。其
次,
古体和歌行体特别是卢照邻和骆宾王的七言歌行已趋向完备化,气势宏大,视野
开阔,有刚
健之气。
当然,“四杰”诗风亦属“当时体”,并没有完全摆脱当时流行的宫廷诗风的
影响,
但声律风骨兼备的唐诗是从他们开始形成的。
、陈子昂对唐诗发展的贡献与意义。
陈子昂的诗歌创作表现有明显的复古倾向,主张恢复古诗比兴言志的风雅传
统。
一.
提倡风骨和兴寄,对于当时诗风的变革有积极的推动作用。他将汉魏风骨与
风雅兴寄联系起来,反对没有
风骨、兴寄的作品。
二.提出了“骨气端翔,音情顿挫,光英朗练”的诗美理想。要求将壮大昂扬的<
br>情思与声律和词采的美结合起来,创造健康而瑰丽的文学。
三.陈子昂的诗歌创作和理论主张影
响了有唐一代,他提倡的风骨兴寄和诗美理
想对于唐诗的变革具有关键性的意义。这被后来唐代文学的进
一步发展所证实,
成为盛唐诗歌行将到来的序曲。
、王、孟山水田园诗风格的异同。
同:王、孟比较:空明、宁静、秀丽;自然、朴素、淡远。
异:
、在主体的观照方式上,王维以心观物,思维凝炼(唯心);孟浩然随心逐物,
思维发散。 <
br>、影响到诗歌的表现方式即笔法上,王维用心细腻,兼以绘画、音乐方面的艺术
天赋,对色彩、声
音的敏锐感受,遣词造句,精工秀丽;孟浩然却以流动之笔,
疏朗清淡,轻描淡写,无彩绘,无渲染,字
不雕琢,句不锻炼,格不整伤。
、在意境创造上,王诗幽深静谧;孟诗则闲放悠远。
、在表
情达意上,“隐”而不显,委婉含蓄,言外含不尽之意,是王诗的风格;
“逸”而显豁,真率自然,是孟
诗的特色。
、李白诗歌的艺术个性。
①李白的诗歌创作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主
要表现为侧重抒写豪迈气概和激昂情
怀,很少对客观物象和具体事件做细致的描述。李白做诗,常以奔放
的气势贯穿,
讲究纵横驰骋,一气呵成,具有以气夺人的特点。如:《上李邕》:“大鹏一日同
风飞,抟揺直上九万里。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以大鹏自喻,并
非庄子式的逍遥以自适的
大鹏,而是奋飞以引起震动惊怪的大鹏。在这不凡的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