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师范大学古代文学试题解析

余年寄山水
673次浏览
2020年08月15日 07:47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屈原列传教案-河北大学研究生招生


徐师大古代文学试题解析


一、名词解释

1 .风雅颂:是《诗经》的三个组成部分,也是根据地域和音乐的不同对《诗经》的分类。风
也叫国风,是 带有诸侯各国地方特色的乐歌,共有十五国风,160篇,多是民歌,少数是
贵族作品。雅是周王朝京都 地区的乐歌,分大雅、小雅。大雅31篇,多朝会宴享之作;
小雅74篇,多个人抒情之作。雅诗中也有 部分民歌。颂是王室宗庙祭祀或举行重大典礼
时的乐歌,分周颂、鲁颂、商颂三颂,共40篇。

2.昭明文选:梁昭明太子萧统编选,系我国现存第一部文学总集。本书选录先秦至梁八百年
间的诗歌、辞赋、杂文等各类文章近八百篇,诗、赋以下又各分若干小类,基本囊括了这
一时期 优秀的文学作品,为后人研究先秦至梁的文学发展概貌提供了重要的资料。唐代李
善注本最有名。

3. 世说新语: 南朝刘义庆编,梁刘孝标注的一部笔记体轶事小说名。全书分德行、言语 、
政事、文学等三十六门,主要记载汉末至东晋的遗闻轶事,对当时士族思想、生活和清谈
放诞 的风气多所反映。虽有消极因素,但批判黑暗,讽刺奢淫,赞扬智慧,表彰善良,亦
复不少。语言精炼, 韵味隽永。对后代笔记文学颇有影响。

4.唐宋八大家: 指唐、宋两代八位著名的散文作 家。即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北宋的欧阳修、
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八人都提倡散文,反对 骈文,是唐、宋古文运动的健
将。明初朱右选辑八人古文为《八先生文集》,始有八家之名。明中叶唐顺 之选辑唐、宋
文,亦取此八家。嘉靖时茅坤编选《唐宋八大家文钞》,流传最广,八大家之名遂家喻户< br>晓。

5.带过曲: 元曲制作中,用两三个同一宫调的小令联缀在一起以表达一个共 同的内容,这种
格式称为“带过曲”。带过曲是同一宫调的曲牌带过另一个曲牌,作用主要是补充词意表


达上的不足,往往形成习惯性的兼带关系。某一曲牌常带某一曲牌,它们一般押同一个韵
部的字。

6.楚辞:战国中晚期产生于南方长江流域楚地的一种新型诗体,突破了 《诗经》四言为主的
句式以六字为基本句式,并大量运用语气词“兮”,形式自由,句式多变,极富表现 力,
表现楚国的风俗民情,又吸收楚地许多美丽动人的神话传说,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和浪漫
主 义情调。西汉末,刘向辑录屈原、宋玉的作品,及汉代模仿这种诗体的作品,书名即题
作《楚辞》。以屈 原、宋玉等为代表作家,代表作品包括屈原《离骚》、《九歌》、《九章》
等。

7 .古诗十九首:最早见于《昭明文选》,作者为东汉时期已不可考的一些下层文人。他们或
直抒胸臆,或 借题发挥,书法的大都是个人的人生得失,怀才不遇,以及穷困潦倒的各种
忧愤之情。由于这些作品本无 统一名称,但在内容风格上相近,萧统讲这些作品编在一起,
题名为《古诗十九首》。《古诗十九首》是 早期文人五言诗的重要作品,对后代具有很大影
响,钟嵘说它“几乎一字千金”,亦被刘勰喻为“五言之 冠冕”。

8.唐传奇:指唐代流行的文言小说,作者大多以记、传名篇,以史家笔法,传奇 闻异事。代
表性作品有王度的《古镜记》、白行简的《李娃传》、杜光庭的《虬髯客传》等。唐传奇的< br>出现,标志着我国文言小说发展以了成熟的阶段。

9.话本:中国古代小说的一种样 式,话本原是“说话”艺人的底本,是随着民间“说话”伎
艺发展起来的一种文学样式,以口传故事为蓝 本的文字记录本,以及受说话体式影响而衍
生的其他故事文本等,后世统称之为“话本”。在唐代已经出 现,有故事文本之义。

10.吴文英:周邦彦之后词风开始吹起一股重视形式之风,史达祖 、吴文英这一派的词人承
继了形式至上的风格,开始创作堆砌的、华丽的咏物词作。其词多为恋情怀旧之 作,在艺
术上精雕细刻。

11. 三言二拍: 指的是明代五本著名传奇小说集的 合称,明代冯梦龙的《喻世明言》、《警世
通言》、《醒世恒言》三部白话短篇小说集,简称“三言”, 是中国古代拟话本小说的最高


成就。“二拍”即《初刻拍案惊奇》和《二刻拍案惊奇》, 是作者凌濛初对“三言”的模仿
之作,成为拟话本小说在体制上定性的标志。

12 .春秋三传:《春秋左氏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并称春秋三传。但是,《公羊
传》和《 谷梁传》纯用义理解释《春秋》,而《左传》实质上是一部独立撰写的史书。只
是后人将它与《春秋》配 合后,可能做过相应的处理。一些专门解释《春秋》“书法”而
与史实无关的文字,显然是后加的。

13. 汉乐府: 乐府原指音乐机构,始于秦,正式成立于西汉汉武帝时期。魏晋六朝时, 又把
乐府所唱的诗歌也叫“乐府”,于是乐府机构的名称变为带有音乐性的诗体的名称。汉乐
府 就是汉代的乐府诗。汉乐府包括贵族文人制作的歌辞和采集来的民间歌辞两类作品,后
者具有强烈的现实 主义精神和崭新的形式,是汉乐府的精华所在,因此汉乐府多是指汉乐
府民歌。

14. 初唐四杰: 这是对高宗至武后初年,出现的“以文章文名天下”的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四人的并称。他们地位都比较低下,但在唐诗开创时期,都肩负起时代的使命,努
力摆脱齐梁 诗风的影响,积极开拓诗歌的思想题材的领域,对诗的格律形式也有所探索。

15. 花间集: 《花间集》是最早的一部词总集,是五代时后蜀赵崇祚所编集,其中包括自晚
唐温庭筠等十八 人的作品五百首。题材大抵以男女艳情或离愁别恨为中心,词风浓艳香软。
总的说来,《花间集》是一部 带有宫体诗气息的词集。

16. 诚斋体: 南宋诗人杨万里号诚斋,其诗初学江西诗派, 继学王安石“半山体”,又学晚
唐诗人,最后变师法古人为师法自然,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他的诗,语 言通俗活泼,构
思新颖奇特,风格幽默风趣,在宋代诗坛上别具一格,人们称之为“诚斋体”。

17. 诸宫调:指取向一宫调的若干曲牌联成首尾一韵的短套,再用不同宫调的短套联结成 长
篇的说唱体文学形式,它由韵文与散文两部分组成,采用歌唱与说白相间的方式演说故事,
基 本上属于叙事体,但它的唱词中有接近代言的成分,对戏剧艺术的发展有重要影响。


18. 三张二陆两潘一左: 指主要活动于西晋太康、元康年间的八位诗人的并称。他 们是:张
载、张协、张亢兄弟,陆机、陆云兄弟,潘岳及其侄潘尼,还有左思。

19. 永明体: 南朝齐武帝永明时期形成的诗体。又称新体诗。这种诗把音律声韵与晋宋以来
的对偶之风结合起来,注重四声、八病之说,增加了诗歌艺术的形式美,对近体诗的形成
有很大的影响 。代表作家有沈约、谢脁、王融、范云、江淹以及齐梁间的何逊、吴均和陈
代的阴铿。

20. 杂剧: 是盛行于元代的一种曲、科、白相结合的戏曲艺术形式。其特点是全用北方曲调,由正末或正旦一人主唱到底,体制多为四折一楔子,每折用同一宫调的若干曲牌组成套曲
演唱。元杂 剧的出现,标志着我国戏剧的成熟。代表作家有“元曲四大家”(关汉卿、马
致远、白朴、郑光祖)和王 实甫等。

21. 文赋: 西晋陆机以赋体的形式写的文论作品,从分析文学的创作过程入 手,论述作文的
利弊,涉及到很多方面的问题,着重阐述创作论。文章围绕文、意、物三者的矛盾展开论
述,通过总结直接或间接的写作经验,企图解决“意不称物,言不逮意”这一在创作过程
中普遍 存在的问题。

二、简述题

1.简述《庄子》散文的特质(《庄子》的艺术风格)
1、以寓言为主的创作方法。《庄子• 天下》篇自称其表现方法是:“以卮言为曼衍,以重言
为真,以寓言为广”。重言即借重长者、尊者、名 人的言语,为使自己的道理为他人接受,
托己说于长 者、尊者之言以自重。卮言即出于无心、自然流露之语言,这种言语层出无
穷, 散漫流衍地把道理传播 开来,并能穷年无尽,永远流传下去。《庄子》一书大多以“三
言”说理,三种形式融为一体,“寓言十 九”(《寓言》),寓言是最主要的表现方式。
2、“意出尘外,怪生笔端”的想象与虚构。
(1)以超常的想象力,构成了奇特的形象世界,往往超越时空的局限和无我的分别。如
《齐物论》庄 周梦蝶。


(2)“寓真于诞,寓实于玄”(《艺概▪文概》),是《庄子》的主要特征 。奇幻的想象,不
仅形象地表达了他深邃的哲学思想,而且反映了他社会认识和批判精神,深沉情感迂回 曲
折的流露。如《人间世》楚狂接舆歌中,表现出生于乱世的绝望和悲哀。
3、形象诙诡的论辩。
(1)说理不以逻辑推理为主,而是表现出形象恢诡的论辩风格,常以 寓言代替哲学观点
的阐述,用比喻、象征的手法代替逻辑推理的论述。较少直接发表自己的观点,而是让 读
者从寓言中体悟哲理。如《逍遥游》末两段,庄子与惠子辩有用无用,均为寓言,不仅回
答了 惠子的“无用”之辩,而且十分形象,情感浓郁地描述出全篇追求的心灵自由,精神
无待的至人境界,充 满了诗意。
(2)用拟人化手法,从蝉、斑鸠、小雀到虾蟆、甲鱼、蛇、风、栎树、铜铁等一切有生< br>物和无生物都会说话,而且能辩论、讲道理。
4、富有诗意的语言:
(1)语言如行云流水,汪洋恣肆,跌宕跳跃,节奏鲜明,音调和谐, 具有诗歌语言的特

(2)句式错综复杂,富于变化,喜用极端之词,奇崛之语,有意追求尖新奇特。 如《齐
物论》写大风,有赋的铺陈,又有诗的节奏。

2.简述唐代边塞诗的主要成就
初唐前期,诗人以达官显贵为主,作品沿袭齐梁绮丽、颓废的 文风,以古都繁华和权贵骄
奢为主要题材,缺乏深厚的思想感情和丰富的社会内涵。而边塞诗歌不仅从内 容、形式还
是思想境界等方面,都有很大的贡献。
(1)写作题材的扩大
南朝的诗 风大多华靡艳丽,好像浑身裹着绸缎的珠光宝气的贵。从军边塞的士子们随着视
野的开阔,开始尝试着写 一些不被前人重视的题材。闻一多认为:“正如宫体诗在卢、骆
的手里是从宫廷走向市井,五律到王、杨 的时代是从台阁移至江山和塞漠。”
(2)诗歌体裁的创新
初唐边塞诗歌的贡献还在于开创 了初唐体。所谓“初唐体”,指的是流行于唐初的七言歌
行。此时,由于诗人们已经开始走出宫廷生活的 小圈子,并越来越多地把民间生活、边塞
风光作为自己的写作题材,传统的五言诗渐渐不能胜任,一部分 诗人便改用这种歌行体来


表达感情。七言歌行体始于曹丕《燕歌行》,经400余年的发 展,到了初唐,终于大放异
彩。
(3)思想境界的开拓
诗人不满当时纤丽绮靡的诗 风,他们曾在诗歌的内容和形式上作过颇有成效的开拓和创
新,杨炯此诗的风格就很雄浑刚健,慷慨激昂 。

3.简述元杂剧的文体特征(元杂剧在体制上的特色)
元代的杂剧在体制上有 自己的特点:用北曲演唱,一般一本四折,有的还有楔子,用作交
代人物、剧情或串联两折。每折限用同 一宫调,而且一韵到底,中间不能换韵。剧中男主
角称为末,女主角称为旦,根据主唱者角色的不同,分 为旦本、末本。一本戏只能由一人
主唱,其他人一般只能说白。角色除旦、末外,还有副末、冲末、外末 、贴旦、老旦、外
旦、净、丑等配角。杂剧主要由歌曲与说白两部分构成。歌曲主要用来抒情、渲染,往 往
写得较典雅;说白主要用来对话或独白,往往用白话来写。

4.桐城派的文学主张
桐城派是清代中期重要的散文流派,代表人物方苞、刘大櫆、姚鼐都是 安徽桐城人,所以
被称为“桐城派”。
桐城派散文理论的基本特征是以程朱理学为思想基础, 以清王朝政权为服务目的,以先秦
两汉和唐宋八家的古文为楷模,在文章体制和作法上有细致规则的系统 化的散文理论。
方苞将自己的散文理论核心概括为“义法”二字,“义”即“言有物”、“法”即言有 序。
刘大櫆是方苞的弟子,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姚鼐对古文理论的主要贡献是对前人的学说
进 行了融合和总结,使之更加具体化。他强调义理、考证、文章三者兼备;还提出“八要”
来将义理、考证 、文章三者融合落到实处;将多种文风归结为“阳刚”和“阴柔”两种。
姚鼐不仅发展了桐城派的散文 理论,而且还在自己周围形成了一个庞大的桐城派散文体
系。管同、梅曾亮、方东树、姚莹号称“四大弟 子”。

5.赋的发展过程
汉赋是汉代文学的代表,可分为骚赋、大赋和小赋三类 ,三者之中,大赋又是汉赋的代表。
汉赋的发展,可分三个阶段看:第一个阶段是从汉初到武帝即位。这 一阶段流行骚体赋,
贾谊是其代表作家,大赋也开始形成,出现了枚乘的《七发》。此时辞赋创作中心不 在朝


廷而在藩国。第二个阶段从汉武帝到东汉中期,此期大赋创作最为兴盛,著名的汉赋 四大
家皆出此期,骚赋和小赋创作无法与之相比,但亦未中止。第三个阶段从东汉中叶以后至
汉 末,这是大赋衰微期,抒情小赋的勃兴期,直启魏晋的抒情赋创作。

6.简述中国古代小说中的雅与俗的流变
高雅小说凸显认知功能,通俗小说强调娱乐功能
相互依存 相互影响 一定条件下向对方转化 雅俗共赏

7.简述《离骚》香草、美人意象的文学价值
《离骚》最引人注目的是它的两类意象:美人、 香草。美人的意象一般被解释为比喻,或
是比喻君王,或是自喻。《离骚》中充满了种类繁多的香草,这 些香草作为装饰,支持并
丰富了美人意象。同时,香草意象作为一种独立的象征物,它一方面指品德和人 格的高洁;
另一方面和恶草相对,象征着政治斗争的双方。总之,《离骚》中的香草美人意象构成了一个复杂而巧妙的象征比喻系统,使得诗歌蕴藉而且生动。“香草美人”作为诗歌象征手
法,是屈原 的创造,但它们又是与楚国地方文化紧密相关的。这些较为原始的楚地民间文
化中的文学意象不但被屈原 借以描述现实,同时也帮助屈原进入古代神话或原始宗教的情
境之中,通过对来自历史和人类心灵深处的 自由和激情的体验,达到对现实的超越。
楚辞中典型的象征意象可以概括为香草美人,它是对诗经比兴 手法的继承和发展,内涵更
加丰富,也更加有艺术魅力。由于屈原卓越的创造力。使香草美人意象结合着 屈原的生平
际遇,人格精神和情感经历,从而更富有现实感,也更加充实,赢得了后世文人的认同,并形成了一个源远流长的香草美人的文学传统。

8.简述魏晋志人小说的内容分类 < br>志人小说指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一种小说。内容主要记述了人物的轶闻锁事,言谈举止,从
中可见当 时社会清谈玄理,品藻人物,标榜名士的社会风气和面貌。
按内容可分为三类:笑话;野史;逸闻轶事 。代表作是宋刘义庆的《世说新语》。《世说新
语》是记叙轶闻隽语的笔记小说的先驱,也是后来小品文 的典范,它对后世文学有深远的
影响。

9.简述陈子昂的诗歌理论思想


初唐诗人,对唐诗的发展有重大影响的。他的诗歌创作表现有明显的复古倾向,主张恢复
古诗比兴言志的风雅传统。
(1)提倡风骨和兴寄,对于当时诗风的变革有积极的推动作用。他将汉魏 风骨与风雅兴
寄联系起来,反对没有风骨、兴寄的作品。
(2)提出诗美理想。即创造了一种将壮大昂扬的情思与声律和词的采美相结合的健康文
学。
(3)陈子昂的诗歌创作和理论主张影响了唐代,他提倡的风骨兴寄和诗美理想对于唐诗
的变革 具有关键性的意义。这被后来唐代文学的进一步发展和盛唐诗歌的繁荣所证实。

10.何谓“江西诗派”
(1)江西诗派是宋代影响最大的一个诗歌流派,江西诗派有一祖三 宗之说,一祖为杜甫,
三宗是黄庭坚、陈师道和陈与义。(2)得名于吕本中的《江西诗社宗派图》。领 袖是黄庭
坚,其它主要人物有:黄庭坚、陈师道、陈与义、韩驹等。(3)江西诗派的特色有三:一是诗派为观念性的社集;二是以风格和师承为判断的根据,非地域之划分,入诗派的并非
都是江西人 ;三江西诗派是元佑学术的一部分,是作为“绍述”政治的对立物而发展起来
的,其盛衰与政局有密切的 联系。(4)创作主张及特色有:重视句法、喜用拗句;用典以
故为新、变俗为雅;风格生新瘦硬,但兼 有浏亮芊绵。

11.什么是“说唱文学”
文学体裁名,也叫讲唱文学。说唱艺术 的文学底本。根据说唱艺术的特点,要求编制故事、
描述环塑造任务形象,尤其注意语言的音乐美,除应 明白晓畅,令人一听就懂外,还能上
口数说,或能合调说唱。韵文散文兼用,可以连讲带唱的文艺形式, 如变文和诸宫调。
一般分为三类:一类有说有唱,如弹词、鼓词等;一类以说为主,如评书等;一类以 唱为
主,如清音、小曲等。
中国古代说唱文学发生甚早,先秦时已有萌芽,如荀子《成相篇》 即用通俗词曲形式写成,
供人说唱。唐宋以后,随着市民社会的发展,日趋兴盛。唐代变文、宋代鼓子词 、金代诸
宫调、明代弹词、清代子弟书等,皆说唱文学中之著名者。

12.简述常州词派的主要特色


常州派词,推尊词体,以比兴寄托为作词与说 词的方法,主张“意内言外”,以深美闳约
为准的,既开途径,又标宗旨
常州派词人将治学的 方法和思维运用到词学上,其词学道路,既富于理性之精神,又具有
探索性之品格。他们在坚持词学本色 论的同时,引入诗学中的比兴、寄托等表现手法,并
进行了发挥与创新,在词学的审美理想、功能论、创 作论、鉴赏论、音律论等方面提出了
一系列主张

13.《诗经》在汉代传授的情况(四家诗)
汉代传授《诗经》的有鲁、齐、韩、毛四家: 《鲁诗》,为鲁人申培所传; 《齐诗》,为
齐人辕固所传; 《韩诗》,为燕人韩婴所传。 以上三家 为今文经,西汉时已立于学官,
称三家诗。《毛诗》属“古文诗”,东汉时立于学官,训诂多用《尔雅》 ,事实多本《左
传》,流传至今。

14.“古诗十九首”的艺术特征
( 1)言有尽而意无穷,是《古诗十九首》最鲜明的特点。如《行行重行行》,从字面看去,
这诗没有难懂 的字句。意思似乎就是思妇想念远方的游子;但是它的含义和情感却异常丰
厚。首先。如果把“游子”理 解为游子自称,则此诗可以看成是游子之辞。而游子想念妻
子与妻子想念游子,感情内涵是不尽相同,体 会也不同。其次,这诗所抒发的离别之情,
是任何人都有过的情感体验。再次,诗句看似明白实际,但它 的每一句,都可以给读者留
下自由联想的广阔空间。
言有尽而意无穷形成的原因:
a.抒写的情感具有普遍性,容易引起读者的联想和共鸣;
b.表达情感的方式含蓄摸棱两可。
c.使用比兴手法。
从而造成它“言有尽而意无穷”的特色。
(2)质朴自然,没有雕饰的痕迹。从情感说,《古 诗十九首》感情诚挚,没有矫揉造作;
从艺术表现说,它的写境用语好象都是信手拈来。如《涉江采芙蓉 》,写游子思乡思亲的
感情,感情极其纯真,没有杂质。
(3)描写的景物、情境非常切合, 能够形成情景交融的境界。如《去者日已疏》,写时光
蹉跎的悲慨和孤凄的四乡情感。


a.以白描手法,写出门所见的景象:荒凉的坟墓,悲鸣的白杨。
b.比兴手 法的运用,如《迢迢牵牛星》,整首诗都是写牛郎织女的传说,却把现实生活中
游子思妇的离别情感也融 会进去。
c.以象征手法创造圆融艺术境界,如《西北有高楼》,这首诗写楼的高美,曲的悲凉,人< br>的孤独,其实正是作者自身及其生存状态的象征。
(4)语言浅近自然,却又极为精练准确,如 《行行重行行》“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
写相思令人憔悴。较多使用迭字,如《青青河畔草》《迢迢 牵牛星》。

15.魏晋南北朝小说的分类情况
主要有(1)志怪小说 《搜神记》干宝(2)志人小说《世说新语》刘义庆
志怪小说:志怪,就是记录怪异,主要指魏晋时代 产生的一种以记述神仙鬼怪为内容的小
说,也可包括汉代的同类作品。志怪小说是受当时盛行的神仙方术 之说而形成的侈谈鬼神、
称道灵异的社会风气的影响之下形成的。志怪小说的内容很庞杂,大致可分为三 类,炫耀
地理博物的琐闻如东方朔《神异经》等;记述正史以外的历史传闻故事如托名班固的《汉
武故事》等;讲说鬼神怪异的迷信故事如东晋干宝《搜神记》等。志怪小说对唐代传奇产
生了直接的影 响。
志人小说:是指魏晋六朝流行的专记人物言行和记载历史人物的传闻轶事的一种杂录体小
说,又称清谈小说、轶事小说。数量上仅次于志怪小说。是在品藻人物的社会风气影响之
下形成的。著名 的有《笑林》、《世说新语》等。志人小说和其他小说一起,开启了后世小
说之先河。

16.盛唐边塞诗派的代表诗人、作品和主要艺术特点
盛唐诗歌的主要流派之一。以描绘边塞风光、反映戍边 边塞诗派将士生活为主。汉魏六
朝时 已有一些边塞诗,至隋代数量不断增多,初唐四杰和陈子昂又进一步予以发展, 到
盛唐则全面成熟。该 派诗人以高适、岑参、李颀、王昌龄最为知名,而高、岑成就最高。
其他如王之涣、王翰、崔颢、刘湾、 张谓等也较著名。这些诗人大都有边塞生活体验,他
们从各方面深入表现边塞生活,艺术上也有所创新。 他们不仅描绘了壮阔苍凉、绚丽多彩
的边塞风光,而且抒写了请缨投笔的豪情壮志以及征人离妇的思想感 情。对战争的态度,
有歌颂、有批评,也有诅咒和谴责,思想上往往达到一定深度。其诗作情辞慷慨、气 氛浓


郁、意境雄浑 ,多采用七言歌行和七言绝句的形式。杰出作品如高适《燕歌行》、 岑参《走
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等。另外,中唐卢纶、李益也有些格调苍凉的边塞绝句。

17.宋代散文对唐代散文的发展
宋代作家吸取了唐代古文的经验和教训,使古文更加健康地 发展。唐代的韩愈、柳宗元等
人,在古文的章法、句法等技巧和叙事、议论等功能方面,都为宋代作家提 供了有益的启
示。然而唐代古文本是作为骈文的对立面而出现的,韩、柳对骈文颇为排斥,这使习惯于< br>骈文的作家和读者都感到不满,所以古文并没有取代骈文的地位。而且韩愈的古文已有艰
涩古奥的 倾向,韩愈以后的古文作家因袭了这个缺点。宋代作家清醒地看到了唐代古文的
得失,于是欧阳修等人既 采取古文作为主要的文体,又反对追求古奥而造成的险怪艰涩,
从而为宋代古文的发展开辟了正确的道路 。
宋代散文的文体出现了多样化的趋势。欧、苏等人并不绝对摒弃骈文,他们的古文注意吸
收 骈文在辞采、声调等方面的长处,以构筑古文的节奏韵律之美。同时,他们又借鉴古文
手法,对骈文进行 改造,创造出参用散体单行的四六和文赋。这样,古文和骈文经过取长
补短而各自获得了新的活力。此外 ,宋代散文中还出现了独具一格的笔记文。这种文体长
短不拘,轻松活泼,是古文文体解放的重要标志。
散文在传统上具有议论、叙事、抒情三种主要功能。在宋代散文中,这些功能更加完善,
而且融 为一体,使散文实用价值和审美价值更好地结合起来。宋代的政论文和学术论文特
别发达,从王安石、曾 巩到胡铨、吕祖谦,散文的议论功能臻于完善。以欧、苏为代表的
作家则更加注意三种功能的融合,加强 了散文的抒情性质与文学意味。比如欧阳修的史论
在议论中渗入强烈的感情色彩,苏轼的亭台记把叙事与 议论结合得天衣无缝。《秋声赋》、
《赤壁赋》等散文名篇更堪称典范。在这些作品中,散文的各种功能 已水乳交融,且具有
诗的意境,成为名副其实的美文。
宋代散文的风格丰富多采,几位大家各 具鲜明的艺术个性。就整体倾向而言,宋文的风格
是趋于平易畅达、简洁明快,从而在韩文之雄肆、柳文 之峻切之外开辟出新的艺术境界。
就美学价值而言,宋文与唐文并无高下之分。宋文的风格变化,主要是 朝着更加自然、更
加贴近生活的方向发展。这种文从字顺、如行云流水的散文,显然更切于实用,也更易 为
作者和读者所接受。从开始,古文成为用途最广的散文文体,以古文为主、骈文为辅的文
体格 局得以确立。


18.关汉卿悲剧创作的主要特征
关悲剧的特点:⑴主旨:揭露人间罪恶,高扬正义的旗帜。
⑵悲剧主人公多具有顽强、坚定的 意志,敢于作较量,显示出善良的人们捍卫世间正义的
壮烈情怀与崇高精神。
⑶贯穿着一个脉络:情绪从悲愤走向悲壮,剧情从恶势力暂时得逞转向人间正义的最终胜
利。
⑷末尾是执法严明的清官。
⑸令人难忘的是战胜邪恶势力的信念,和悲剧主人公敢于抗争的刚烈品性。

19.明代“前后七子”与“唐宋派”文学观点的主要差异
前后七子
强调复古,主 张“文必秦汉,诗必盛唐”,认为文学越古越好,前后七子的作品重在拟古,
艺术上没有太多特色。企图 重寻文学出路,借复古手段达到改革的目的。
唐宋派
极力反对前后七子的模拟主张,认为不 一定“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特别是唐宋的散文
更值得效法。主张文章要直抒胸臆,具有自己的本色面 目。

20.清代常州词派的创作主张
常州词派则是清中叶词派,张惠言为代表。 他提倡主张恢复风骚传统,强调寄托比兴,使
词与风、骚同样具有“论世”的作用,并讲求文辞之“深美 闳约”的体式。但由于他所说
的“比兴”,主要还是从个人生活和遭遇的曲折吐露,与诗骚传统迥然有别 ,所以他所提
出的恢复风骚传统的愿望很难从根本上实现。属于常州词派的作家中影响较大的是周济。< br>周济不仅强调词的社会功能,而且主张词“非寄托不入,专寄托不出”。这就在一定程度
避免了词 对寄托的过分粘连,体现出词体形式主义的超然一面。常州词派经过周济的发挥,
在体系上更为完备和实 用,在词坛上的影响一直延续到晚清。

21.《诗经》编撰成书的情况
《诗经》 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原名《诗》,共有305篇,称为“诗三百”或“诗三百
篇”,是举其成数作《 诗经》的代称。收集周初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间的作品。最后成书,
公元前6世纪。到西汉初年,诗三百 篇被奉为经典,才尊之为《诗经》。《诗经》包括了公


卿列士所献之诗,采集于各地的民 间诗和周王朝乐官保存下来的宗教和宴飨中的乐歌。有
“献诗”“采诗”“删诗”之说。
①献 诗说:关于《诗经》的编辑主要有献诗说、采诗说两种。据《国语》、《左传》等先秦
等古籍记载,《诗 经》主要来自公卿列士的献诗,公卿列士通过献诗的方式进行讽谏或赞
颂。现在一般认为,《诗经》中《 大雅》《小雅》和《国风》中的许多诗可能便是通过献诗
的途径搜集出来的。
②采诗说:关于 《诗经》的编辑主要有献诗说、采诗说两种。汉代学者明确提出采诗说,
认为周代有采诗制度,周王朝及 各诸候国的乐官到民间采集诗歌,借以了解民情。现在一
般认为,《诗经》中《国风》的大部分可能是通 过采诗的途径汇集起来的。
③孔子删诗说:孔子删诗说最早出自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认为《诗 经》原有三千余
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复,取可施于礼仪”,删定为三百五篇。删诗说长生在汉代,在 传
统社会一直影响很大。早在孔子的时代已有与今本《诗经》相近的诗三百篇的存在。孔子
对诗 做过正乐的工作,甚至也可能对诗的内容和文字有些加工整理。但现代学者一般认为,
孔子删诗说不够可 靠。

22.汉大赋的“劝百讽一”特征,并列举代表作家和代表作品
“劝百讽一 ”:语出西汉末扬雄的《法言》。“劝”是鼓励的意思,“讽”即讽谏。其意是说
赋中鼓励的成分过多, 淹没了篇末的讽谏主旨,本末倒置,结果欲讽反劝,适得其反,助
长了帝王的奢侈心理。这是扬雄对汉大 赋的批评。
汉赋四大家:指汉代以创作大赋出名的司马相如、扬雄、班固、张衡四人。前二人为西汉< br>赋家,后二人是东汉赋家。
司马相如《子虚赋》、《上林赋》,扬雄《甘泉赋》、《羽猎赋》、 《长杨赋》,班固《两都赋》,
张衡《两京赋》

23.“汉乐府”的艺术特点
(1)叙事成分相对增多。
a.在叙述和抒情中插入情节,如《东门行》写贫民男子与妻子的 争论过程,《妇病行》写
鳏夫向亲友求乞。再如《陌上桑》写秦罗敷与太守的一段对话,就是理想化的情 节。


b.汉乐府民歌写人物作为成功的,当属《陌上桑》。它写秦罗敷的美貌,先是描 写其梳妆
打扮、接着写路人见到罗敷的反应从侧面烘托,写罗敷之美,始终没有直接、正面的描写,而罗敷之美呼之欲出。
(2)汉乐府民歌抒情真挚浓郁,有直述胸臆的作品,如《东门行》;同时 也善于以比兴、
描写的手法抒情。如《上邪》罗列五种不可能发生的自然现象。
(3)形式和 语言方面的特点。汉乐府以杂言和五言为主,是从杂言渐趋五言,对五言诗
的最后定型,产生了重要作用 。汉乐府民歌的语言质朴浅白,往往使用口语,虽浅平直白,
但富于表现力。

24.六朝“志人”小说的基本特点,并列举代表作家和代表作品
志人小说指魏晋南北朝时期 的一种小说。内容主要记述了人物的轶闻锁事,言谈举止,从中
可见当时社会清谈玄理,品藻人物,标榜 名士的社会风气和面貌。按内容可分为三类:笑话;
野史;逸闻轶事。代表作是宋刘义庆的《世说新语》 。

25.“新乐府”的主要特点
新乐府的特点有三:一是用新题。建安以来的作 家们歌写时事,多因袭古题,往往内容受限
制,且文题不协。白居易以新题写时事,故又名“新题乐府” 。二是写时事。建安后作家有
自创新题的,但多无关时事。既用新题,又写时事,姑于杜甫。白居易继其 传统,以新乐府
专门美刺现实。三是不以入乐与否为衡量标准。新乐府诗多来尝“播于乐章歌曲”。从音 乐
角度看是徒有乐府之名,而在内容上则是直接继承了汉乐府的现实主义精神,是真正的乐府。

26.“江西诗派”的主要特点,并列举代表作家或代表作品
江西诗派是宋代影响 最大的一个诗歌流派,江西诗派有一祖三宗之说,一祖为杜甫,三宗是
黄庭坚、陈师道和陈与义。
得名于吕本中的《江西诗社宗派图》。
领袖是黄庭坚,其它主要人物有:黄庭坚、陈师道、陈与义、韩驹等。
江西诗派的特色有三: 一是诗派为观念性的社集;二是以风格和师承为判断的根据,非地域
之划分,入诗派的并非都是江西人; 三江西诗派是元佑学术的一部分,是作为“绍述”政治
的对立物而发展起来的,其盛衰与政局有密切的联 系。
创作主张及特色有:重视句法、喜用拗句;用典以故为新、变俗为雅;风格生新瘦硬,但兼
有浏亮芊绵。

27.“南戏”的形式特点,并列举代表作家或代表作品


南戏是南曲戏文的简称,它最初产生于北宋末南宋初的浙东沿海一带,称为温州杂剧,或永
嘉杂 剧,亦称南词。剧本由若干“出”组成,“出”数不规定,曲调的宫调也没有规定。南
戏的角色分为生、 旦、净、末、丑等各类,均可歌唱。歌唱的形式多样。既有独唱,又可对
唱,合唱,轮唱。不似杂剧能由 一人独唱到底。最高成就是高明的《琵琶语》,在元代,它
是戏曲创作的殿军,对明清,它传奇的开山之 祖。
南戏体制:①用南方方音演唱,分平上去入四声,用韵宽;②音乐风格轻柔婉转;③器乐伴
奏,南戏以管乐为主,以鼓、板为节;④任何角色都可以唱,有独唱、对唱、接唱、同唱、
帮腔合唱等 ;⑤以“出”为单位,人物上下场,出而复入,叫做一出。
南戏的内容特点是:①多以妇女题材为中心 ,反映生活在社会最低层的妇女的痛苦与不幸,
对她们的贤惠贞烈、聪明采取了歌颂的态度。②对读书人 一举成名后“富易交”、“贵易妻”
的行径进行谴责,如《赵贞女》、《王魁》、《张协状元》等,对门 弟观念、背信弃义的市侩哲
学作了嘲笑与暴露。③从不同的方面反映了动乱的社会中人民对安定生活的向 往。
代表作品:高明《琵琶记》,四大南戏《荆钗记》、《白兔记》、《拜月亭记》、《杀狗记》。

28.“拟话本”的基本特点,并列举代表作家和代表作品
(1)从明代开始随着 小说社会地位的提高和印刷手段的进步,使话本小说的性质发生了重
要变化,出现了大批以阅读为编写和 出版目的的短篇小说,这就是“拟话本”。
(2)拟话本的体制,它和话本的区别不大,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a.题目。一般上主人公的名字,早期话本题目只有三四个字。
b.篇首。话本小说常用一首诗或词作为开头。
c.入话。入话是篇首诗词之后加上一番解释,引出正文。
d.头回。入话之后再插入一段故事。
e.正话。故事主体。
f.篇尾。往往有诗词或题目。
(3)拟话本体制的特点。拟话本主要从历史旧籍中挖掘材料 加以改制,因而市民生活气息
淡化,情节上也开始趋于复杂。拟话本小说也具有雅俗共赏的性质。 (4)代表拟话本小说最高成就的是冯梦龙的《三言》(《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
言 》)和凌蒙初的《二拍》(《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

29.试列举3部以上中国古代的小说集或词集,简要说明其内容
《聊斋志异》、《儒林外史》

30.试列举3个以上中国古代文学史中不同朝代的诗派,并简要说明其特点
山水田园诗派、江西诗派、韩孟诗派、江湖诗派、性灵诗派



31.《诗经》“赋”、“比”、“兴”的基本涵义
赋就是铺陈直叙,即诗人把思想感情及其有关的事物平铺直叙地表达出来。
比就是比方,以彼物比此物,诗人有本事或情感,借一个事物来作比喻。
兴则是触物兴词,客观事物触发了诗人的情感,引起诗人歌唱,所以大多在诗歌的发端。
(1 )赋是《诗经》运用最多的表现方式。它可以是直接叙事,也可以是直接的刻画描写,
还可以是直言其志 或直抒胸臆。
a.直接叙事的如:《七月》
b.直接刻画描写如:《溱洧》以春日为背景, 继而特写一对恋人相约游玩的对话,最后又转
向青年男女踏春游戏热闹场面的描写。
c.直言其志和直抒胸臆,社会政治诗、情爱诗都是如此。
(2)比,一般说就是比喻。 < br>a.修辞意义的手法,诗经中最常见的一种情形,如《卫风•硕人》中连用六个比喻描摹卫庄
公夫 人庄姜的美丽。
b.另一种情形是整首诗用比,如《魏风•硕鼠》等。
(3)兴,就是起兴 或发端,一般处在一首诗或一章诗的开头位置。兴与诗歌情思相关时,
一般会起到烘托或与诗歌意义发生 某种联系的作用,起到起韵的作用。
a.兴与诗歌情思相关,如《关雎》的起兴句“关关雎鸠,在河之 洲”以此起彼伏的水鸟和和
鸣,比喻青年男女的求偶。
b.兴与诗歌情思不相关的,如《唐风•山有枢》

32.“乐府”的本义与历代用“乐府”指称的几种文体
乐府:本是古代掌握音乐的官署机构 ,秦代已有之。六朝时,人们把合乐的歌辞、袭用乐府
旧题或模仿乐府体裁写成的诗歌统称为“乐府”, 于是乐府演变成为一种诗体名称。沿用到
后世,涵义进一步扩大,如宋人把词,元、明人把散曲也称作乐 府。
魏晋六朝文人用乐府旧题写作的诗,有合乐有不合乐的,也一概称为“乐府”。继而在唐代
出现了不同乐府旧题而只是仿照乐府诗的某种特点写作的诗,被称为“新乐府”或“系乐府”。
宋元以 后,“乐府”又用作词曲的别称。因这两种诗歌的分支,最初也都配乐演唱的。

33.“建安风骨”的基本特征
指建安诗歌的风格特色,所谓“风”主要指建安诗歌反映社会 动乱,抒写理想壮志的现实内
容,“骨”主要是雄健深沉,慷慨悲凉的艺术特色。两者结合指建安诗歌内 在的生气和感染
力,以及语言表达上的刚健的特点。


建安诗人直接继承汉乐府 民歌的现实主义精神,真实广泛地反映社会现实和人民苦难,展示
广阔的时代生活画面;抒发作家建功立 业的理想壮志和积极进取精神;也流露出人生短促、
壮志难酬的悲凉幽怨情绪。这些作品意境宏大,笔调 明朗,形成雄健深沉、慷慨悲凉的风格,
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个性特色。

34.唐代边塞诗的基本特点
(1)题材广阔:一方面包括:将士建立军功的壮志,边地生活 的艰辛,战争的酷烈场面,
将士的思家情绪;另一方面包括:边塞风光,边疆地理,民族风情,民族交往 等各个方面。
其中以前者为主要题材。
(2)意象宏阔:大处落笔,写奇情壮景。
(3)基调昂扬:气势流畅,富有崇高感。
(4)体裁兼善:歌行、律绝皆有佳作。

35.宋代婉约词的基本特征
首先是它具有“可 歌性”。婉约词是一种配乐歌唱的新体诗。
言情,是婉约词的传统题材,也是婉约词的主要特点。它以 情动人,道尽人间的悲欢离合,
喜怒哀乐。
抒写爱情,反映在封建礼教统治下,人们对爱情的 热烈追求,对幸福生活的向往,以及遭到
迫害、受到挫折时的悲愁与哀怨,也就成为婉约词的重要内容。
婉约词也往往抒写感时伤世之情。作家们把家国之恨、身世之感,或打入艳情,或寓于咏物,
表 面看似抒写爱情,描摹物象,实际上却别有寄托。
词人们又往往借咏燕、咏柳、咏梅、咏杨花等,寄寓身世之感,抒难于明言之意。
战争破坏了 和平安定的生活,给人民带来巨大的灾难。国破家亡之恨,生离死别之情,不断
在婉约词中反映出来。
婉约词的又一特点是“以美取胜”。它以美的语言、美的形象、美的意境,展观自然美与生
活美 ,歌颂人物的心灵美。
其特点主要是内容侧重儿女风情,结构深细缜密,音律婉转和谐,语言圆润清丽 ,有一种柔
婉之美。

36.什么是“拟话本”,列举3篇作品和2部作品选集 < br>拟话本指明代文人模拟宋元话本而作的白话短篇小说,明代中叶以后随着话本小说的流行,
一些文 人在润色加工宋元明旧篇的同时,开始有意识的模仿话本小说的模式而独立创作的一
些新的小说。这类白 话短篇小说有人称之为“拟话本”,从鲁迅起,一般又将“三言”之后
的白话短篇小说都归为“拟话本” 一类。


代表作品:冯梦龙《三言》(《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和 凌蒙初《二拍》(《拍
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

37.列举10名中国古代的散文家,各举1篇代表作
韩愈,柳宗元,柳永,归有光《项脊轩志》
唐宋八大家:指唐、宋两代八位著名的散文作家。 即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北宋的欧阳修、
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

38.列举中国古代的2种戏剧形式,各举5名代表作家及其代表作
元杂剧:关汉卿《窦娥冤》、白朴《梧桐雨》、王实甫《西厢记》、马致远《汉宫秋》
元剧四大家:关汉卿、王实甫、马致远、白朴
南戏:郑光祖《倩女离魂》、高明《琵琶记》
四大南戏:《荆钗记》、《白兔记》、《拜月亭记》、《杀狗记》

39.列举5部中国古代的文学作品选集,并说明其所选文类
《诗经》、郭茂倩《乐府诗集》、赵崇祚《花间集》、干宝《搜神记》、三言二拍

40.列举中国古代文学史上5个不同朝代的文学流派,各举2名代表作家
唐宋派:明代散文 流派。嘉靖时,归有光、王慎中、唐顺之、茅坤等散文家,极力反对前后
七子的模拟主张,认为不一定“ 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特别是唐宋的散文更值得效法。他
们的成就主要表现在散文创作上。由于宗唐拟 宋,所以被称为唐宋派。唐宋派中成就最突出
的是归有光。
公安派:明后期的文学流派。代表 人物是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三兄弟,因为他们都是湖
北公安人,故称。他们深受李贽“童心说”的影 响,提出“独抒性灵,不拘格套,非从自己
胸臆流出,不肯下笔”(袁宏道《叙小修诗》)。强调文学情 感的真实性,反对虚伪。认为每
个时代都有自己的特点,不必拟古,应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真情实感。总 之,强调真实与变
化是公安派理论的核心。
江西诗派是宋代影响最大的一个诗歌流派,江西诗 派有一祖三宗之说,一祖为杜甫,三宗是
黄庭坚、陈师道和陈与义。
得名于吕本中的《江西诗社宗派图》。
领袖是黄庭坚,其它主要人物有:黄庭坚、陈师道、陈与义、韩驹等。
江西诗派的特色有三: 一是诗派为观念性的社集;二是以风格和师承为判断的根据,非地域
之划分,入诗派的并非都是江西人; 三江西诗派是元佑学术的一部分,是作为“绍述”政治
的对立物而发展起来的,其盛衰与政局有密切的联 系。


创作主张及特色有:重视句法、喜用拗句;用典以故为新、变俗为雅;风格生新瘦 硬,但兼
有浏亮芊绵。
桐城派是清代中期重要的散文流派,代表人物方苞、刘大櫆、姚鼐都是 安徽桐城人,所以被
称为“桐城派”。
桐城派散文理论的基本特征是以程朱理学为思想基础, 以清王朝政权为服务目的,以先秦两
汉和唐宋八家的古文为楷模,在文章体制和作法上有细致规则的系统 化的散文理论。
方苞将自己的散文理论核心概括为“义法”二字,“义”即“言有物”、“法”即言有 序。刘
大櫆是方苞的弟子,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姚鼐对古文理论的主要贡献是对前人的学说进行
了融合和总结,使之更加具体化。他强调义理、考证、文章三者兼备;还提出“八要”来将
义理、考证 、文章三者融合落到实处;将多种文风归结为“阳刚”和“阴柔”两种。
姚鼐不仅发展了桐城派的散文 理论,而且还在自己周围形成了一个庞大的桐城派散文体系。
管同、梅曾亮、方东树、姚莹号称“四大弟 子”。
常州派:干嘉时期,以朴学为代表的求实风气笼罩了整个社会,文学领域的重实倾向也成为这个时期审美的重要价值取向,受到此风气影响,这时期的词坛中注重质实的风格取代了清
初词坛的 感伤和激情风格。以张惠言为代表的常州词派崛起,便是这种差异的表现。
张惠言从内容质实的角度主 张恢复风骚传统,强调寄托比兴,主要还是表现个人生活和遭遇
的曲折吐露,他所提出的恢复风骚传统的 愿望很难从根本上实现。他的词气势雄健,风格俊
逸。词风较为质实,但其内容范围仍然比较狭窄。

41.《诗经》的编定成书又哪几种说法?其各自的依据是什么?《诗经》在汉代的流传情况 如
何?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原名《诗》,共有305篇,称为“诗三百”或“诗 三百篇”,
是举其成数作《诗经》的代称。收集周初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间的作品。最后成书,公元前< br>6世纪。到西汉初年,诗三百篇被奉为经典,才尊之为《诗经》。《诗经》包括了公卿列士所
献之 诗,采集于各地的民间诗和周王朝乐官保存下来的宗教和宴飨中的乐歌。有“献诗”“采
诗”“删诗”之 说。
①献诗说:关于《诗经》的编辑主要有献诗说、采诗说两种。据《国语》、《左传》等先秦等古籍记载,《诗经》主要来自公卿列士的献诗,公卿列士通过献诗的方式进行讽谏或赞颂。
现在一般 认为,《诗经》中《大雅》《小雅》和《国风》中的许多诗可能便是通过献诗的途径
搜集出来的。 ②采诗说:关于《诗经》的编辑主要有献诗说、采诗说两种。汉代学者明确提出采诗说,认
为周代有 采诗制度,周王朝及各诸候国的乐官到民间采集诗歌,借以了解民情。现在一般认
为,《诗经》中《国风 》的大部分可能是通过采诗的途径汇集起来的。


③孔子删诗说:孔子删诗说最早出自司 马迁《史记•孔子世家》,认为《诗经》原有三千余篇,
“及至孔子,去其重复,取可施于礼仪”,删定 为三百五篇。删诗说长生在汉代,在传统社
会一直影响很大。早在孔子的时代已有与今本《诗经》相近的 诗三百篇的存在。孔子对诗做
过正乐的工作,甚至也可能对诗的内容和文字有些加工整理。但现代学者一 般认为,孔子删
诗说不够可靠。
汉代传授《诗经》的有鲁、齐、韩、毛四家: 《鲁诗》,为鲁人申培所传; 《齐诗》,为齐
人辕固所传; 《韩诗》,为燕人韩婴所传。 以上三家 为今文经,西汉时已立于学官,称
三家诗。《毛诗》属“古文诗”,东汉时立于学官,训诂多用《尔雅》 ,事实多本《左传》,
流传至今。

42.简要回答乐府、乐府诗、乐府民歌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汉乐府就是指汉时乐府官署所采制 的诗歌。汉乐府掌管的诗歌一部分是供执政者祭祀祖先神
明使用的效庙歌辞,其性质与《诗经》中“颂” 相同;另一部分则是采集民间流传的无主名
的俗乐,世称之为乐府民歌。而“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诗 具有现实主义精神,称“汉乐
府诗歌”。
汉代人把乐府配乐演唱的诗称为“歌诗”,这种“歌 诗”在魏晋以后也称为“乐府”,以乐府
为政府的音乐机构的名称始于秦代。汉武帝时其规模的职能都大 大扩展,出现“采诗”职能。
这种采于民间,区别于文人创作的 习惯上称“乐府民歌”。现存数量不 多,多反映下层民众
生活和情感:如民众悲惨生活,战争和兵役带来的灾难(《十五从军征》),封建官 僚的无耻,
家长制的罪恶(《孔雀东南飞》),爱情的忠贞(《陌上桑》),弃妇的痛苦等。

43.盛唐山水田园诗兴起的原因是什么?试举例其代表性的作家作品以说明之
开元年间,社 会安定,经济富庶,以隐求仕的“终南捷径”成为时尚。而道教的归朴返真,
佛教的净心明性的崇尚,为 文人的漫游、隐居,及观照、把握大自然美提供了必要的环境氛
围、物质条件和思想基础。另一方面,一 些诗人在政治上曾有过建功立业的抱负,但最终因
仕途受挫或不满现实,而半官半隐,漫游山水,甚至辞 官归里,躬耕田园。由于他们大都拥
有田庄,具备漫游隐居的经济基础。所有这些都为进行山水田园诗的 创作创造了条件。主要
代表作家是孟浩然、王维、储光曦、祖咏、裴迪等。
柳宗元在贬谪期间 以写山水田园诗见长。作者再次遭贬后为从悲愤中解脱出来,他幻想象陶
渊明一样归隐田园,写了一些山 水田园诗,试图以清净幽寂的自然境界净化心灵。如《江雪》
《渔翁》

44何谓“唐宋散文八大家”,他们的共同特点是什么


指唐、宋两代八位著名 的散文作家。即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北宋的欧阳修、苏洵、苏轼、
苏辙、王安石、曾巩。八人都提倡散 文,反对骈文,是唐、宋古文运动的健将。
八大家都是“古文运动的领导者和中坚人物”,他们有着大 体一致的理论主张和创作倾向。
他们都反对骈文,不满浮华的文风,提倡恢复和发展秦汉散文的优良传统 。他们以自己卓越
的创作实践,摧毁了骈文在文坛的统治地位,为把散文从骈文中解放出来,确立散句单 行、
自由书写的新型散文“古文”做出了重大贡献。大体上来说唐代两家之文,雄健奔放,奇崛
峭厉。

45.元杂剧的形式特点
元代的杂剧在体制上有自己的特点:用北曲演唱 ,一般一本四折,有的还有楔子,用作交代
人物、剧情或串联两折。每折限用同一宫调,而且一韵到底, 中间不能换韵。剧中男主角称
为末,女主角称为旦,根据主唱者角色的不同,分为旦本、末本。一本戏只 能由一人主唱,
其他人一般只能说白。角色除旦、末外,还有副末、冲末、外末、贴旦、老旦、外旦、净 、
丑等配角。杂剧主要由歌曲与说白两部分构成。歌曲主要用来抒情、渲染,往往写得较典雅;
说白主要用来对话或独白,往往用白话来写。

46. 什么是“拟话本”?著名的拟话本“ 三言”、“二拍”指的是哪本小说?它们的编著者是
谁?其主要思想内容有哪几个方面?
拟话 本指明代文人模拟宋元话本而作的白话短篇小说,明代中叶以后随着话本小说的流行,
一些文人在润色加 工宋元明旧篇的同时,开始有意识的模仿话本小说的模式而独立创作的一
些新的小说。这类白话短篇小说 有人称之为“拟话本”,从鲁迅起,一般又将“三言”之后
的白话短篇小说都归为“拟话本”一类。
三言二拍: 指的是明代五本著名传奇小说集的合称,明代冯梦龙的《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三部白话短篇小说集,简称“三言”,是中国古代拟话本小说的最高成就。“二
拍”即 《初刻拍案惊奇》和《二刻拍案惊奇》,是作者凌濛初对“三言”的模仿之作,成为
拟话本小说在体制上 定性的标志。
《三言》主要描写的是市民生活的生动画面,即将普通市民及其生活作为自己的主要表现 对
象。主要表现的思想有:
(1)对“重农抑商”传统观念的反动。(2)以个性自由为基础 的爱情观念。(3)市民眼中
的社会黑暗面。
《二拍》的内容大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经商题材的时代特色(2)爱情题材的新突破
(3)超前的社会批判精神

47.《孔雀东南飞》的悲剧原因与性质


刘焦之死在当时有必然性。因为他们 面临的抉择只有两种可能:或者向焦母刘兄屈服,违背
自己的爱情誓约;或者以一死来维护两人的爱情誓 约。他们所处的社会条件并不是他们自己
选定的,而是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刘、焦之死,固然有 外来的压力,但也有其内在
的原因。这原因就是他们自身的思想也不能摆脱当时占统治地位的封建意识形 态。焦母迫害
刘兰芝用的是“七出”中第一条。兰芝犯了七出中的头一条无子。焦母压制焦仲卿用的就是孝顺这一条。刘兰芝回娘家后,也遭到家长制的威压。刘、焦两人所反复辩解的是他们
并没有违 反这些封建规范。他们的认识不能不受时代的局限。刘兰芝、焦母刘兄则以为坚守
这些封建教条才能真正 维护自己和亲人的幸福。显然,在当时社会条件下,焦母、刘兄是强
者,而刘兰芝、焦仲卿注定是被吞食 的弱者。他们处于中国地主阶级还有着远大前途,封建
制度正处上升时期的东汉末年。刘兰芝、焦仲卿的 抗争只是一种自身合理的人性要求同违背
这些要求的封建礼教之间的一种不自觉而且没有出路的冲突。因 此,他们的死,是历史的必
然要求与这个要求实际上不能实现的产物。他们的死,是对封建礼教罪恶本质 的控诉。思想
上的局限,并不能转移或否定实践意义上的客观作用。刘兰芝、焦仲卿不愧是封建礼教的早
期叛逆者,因为他们没有逆来顺受地屈从。死与屈从,都是封建礼教对他俩的毁灭。但这是
两种 不同性质的毁灭。如果他们屈从了,那么虽然他俩的肉体还活着,但他们的灵魂、他们
的爱情理想却不复 存在了。而死,却表现了他俩为坚持爱情理想而作的抗争,符合历史发展
的必然性,赢得后世人民对他俩 的同情与尊敬,成为后代粉碎封建枷锁的精神鼓舞。所以,
刘、焦之死,已冲破个别人、个别家庭的狭小 范围而具有了重大的典型意义,揭出了极其普
遍的社会问题。
《孔雀东南飞》的重大思想价值 在于:它在中国封建社会的早期,就形象地用刘兰芝、焦仲
卿两人殉情而死的家庭悲剧,刻揭露了封建礼 教的吃人本质,热情歌颂了刘兰芝、焦仲卿夫
妇忠于爱情、反抗压迫的叛逆精神,直接寄托了人民群众对 爱情婚姻自由的热烈向往。

48.以谢眺诗为例简述“永明体”的特征、价值
永 明体:南朝齐武帝永明时期形成的诗体。又称新体诗。这种诗把音律声韵与晋宋以来的对
偶之风结合起来 ,注重四声、八病之说,增加了诗歌艺术的形式美,对近体诗的形成有很大
的影响。代表作家有沈约、谢 脁、王融、范云、江淹以及齐梁间的何逊、吴均和陈代的阴铿。
谢眺对永明体的探索
(1) 发展变客观描摹为情景交融。在山水诗方面他继承了谢灵运山水诗细致、清新的特点
但又不同于谢灵运那 种对山水景物作客观描摹的手法而是通过山水景物的描写来抒发情感
意趣达到了情景交融的地步。从而避 免
(2)探索“圆美流转”的审美追求、声调与语言的运用富有特色。清新晓畅而又富于思致
音调铿锵而又富于变化、善于熔裁警句 要达到“圆美流转”语言的清新流畅与声韵的铿锵


婉转是十分重要的因素。谢朓是“永明体”的积极参与者他将讲究平仄四声的永明声律运用
于诗歌创作 之中因此他的诗音调流畅和谐读起来琅琅上口铿锵悦耳。
(3)同谢灵运一样谢朓也是一位善于熔裁警 句的好手他笔下的警句对仗工整和谐流畅清新
隽永体现了“新体诗”的特点。如上引诗中的“馀霞散成绮 ,澄江静如练”、“大江流日夜,
客心悲未央”、“天际识归舟,云中辨江树”等皆为其警绝之句。 < br>永明体的意义:标志中国古典诗歌一大进步,使诗人具有了掌握和运用声律的自觉意识,它
对于增 加诗歌艺术形式的美感,增强诗歌的艺术效果,为唐代近体诗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49.韩孟诗派概述
韩孟诗派:中唐诗人韩愈、孟郊的合称,孟郊诗颇得韩愈赏识,当时即有 “孟诗韩笔”的称
誉。同时二人作诗皆好奇思硬语,诗风相近,故称。
这是中唐诗坛一个重要的诗歌流派,以韩愈、孟郊为代表,此外还有夹到、姚合、卢仝等人。
(1)他们作诗不重视写实,重视主观感受。内容态度上讲究的是煊才、苦吟。不把诗歌作
为讽喻时政, 干预现实的手段,也不重视社会接受
(2)形式上不愿意从俗趋易,追求的是独创、出奇,用语务去陈 言,选择物象搜奇剔怪,
风格深险怪僻,又称“险怪诗派”。
诗歌散文化:以文入诗,以议论入诗
理论主张:“不平则鸣”,强调内心不平情感的抒发,重 穷愁哀怨者的“鸣其不幸”,特重诗
歌的抒情功能。“笔补造化”,既要有创造性的诗思,又要对物象进 行主观裁夺。崇尚雄奇怪
异之美
它突破了过于重视人伦道德和温柔敦厚的传统诗教,由重诗的 社会功能转向重诗的抒情特
质,转向重创作主体内心的展露和艺术创造力的发挥,这在诗歌理论史上是一 个值得重视的
现象。

50.桐城派的散文创作理论
桐城派是清代中期重 要的散文流派,代表人物方苞、刘大櫆、姚鼐都是安徽桐城人,所以被
称为“桐城派”。
桐城 派散文理论的基本特征是以程朱理学为思想基础,以清王朝政权为服务目的,以先秦两
汉和唐宋八家的古 文为楷模,在文章体制和作法上有细致规则的系统化的散文理论。
方苞将自己的散文理论核心概括为“ 义法”二字,“义”即“言有物”、“法”即言有序。刘
大櫆是方苞的弟子,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姚鼐 对古文理论的主要贡献是对前人的学说进行
了融合和总结,使之更加具体化。他强调义理、考证、文章三 者兼备;还提出“八要”来将
义理、考证、文章三者融合落到实处;将多种文风归结为“阳刚”和“阴柔 ”两种。


姚鼐不仅发展了桐城派的散文理论,而且还在自己周围形成了一个庞大的桐城 派散文体系。
管同、梅曾亮、方东树、姚莹号称“四大弟子”。

51.《蒹葭》的章法特点是什么,有什么作用
《蒹葭》一诗运用了“兴”的表现手法:用秋 景起兴,以景托情;运用了复沓的章法:全诗
三章,只换少许字词,反复咏唱,回环跌宕,增强了诗的抒 情气氛。;句式以四言为主;与
复沓的章法相对应,注意词语的变化使用,并使用双声叠字词写景状物, 增强了语言的形象
性和表现力;隔句用韵为主,和谐而自然。
首二句以蒹葭起兴,展现一幅河 上秋色图:深秋清晨,秋水森森,芦苇苍苍,露水盈盈,晶
莹似霜。这境界,是在清虚寂寥之中略带凄凉 哀婉色彩,因而对诗中所抒写的执著追求、可
望难即的爱情,起到了很好的气氛渲染和心境烘托作用。

52.《七发》的文学史意义与价值是什么
首先它标志着汉大赋体制的形成。其次 它标志着以地方诸王为中心的汉赋创作时代的终结和
以京都为中心的创作时代的到来。七发是七体的开山 之作。

53.《春江花月夜》在艺术上的成功之处
《春江花月夜》是著名的七言 歌行,被闻一多赞美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有如下
特点:第一,诗采用的是乐府旧题,诗中表 现的也是游子思妇的传统主题,但赋予了全新的
内容。第二,全诗以浩瀚幽远、静谧瑰丽的春江花月之夜 为背景,将连传统诗歌中游子思妇
的相思之情,升华为极优美动人的艺术境界。第三,表现了对年华、青 春的珍惜,对生命的
热爱。全篇熔诗情、画意、哲理于一炉,创造出情景交融、玲珑透彻的诗境。第四, 韵律和
谐婉转,富有音乐美。

54. 《虞美人- 春花秋月何时了》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故国之思,亡国之恨”。词中不加掩饰地流露故国之 思,幷把亡国之痛和人事无常的悲慨
融合在一起,把“往事”、“故国”、“朱颜”等长逝不返的悲哀, 扩展得极深极广,滔滔无尽。
一任沛然莫御的愁情奔涌,自然汇成“一江春水向东流”那样的景象气势, 形成强大的感染
力。

55.简述七言诗形成的过程
西汉时期,七言句子 大量出现在镜铭、识字课本等载体中,有的已是标准的七言诗句。汉代
辞赋中往往参杂七言诗句或七言段 落,有些已可视为首尾完整的七言诗。以七言诗融入汉赋
者,主要有班固的《竹扇赋》、张衡的《思玄赋 》、马融的《长笛赋》、王延寿的《梦赋》,分


别见于费振刚、胡双宝、宗明华辑校《全 汉赋》。其中班固的《竹扇赋》所存部分纯为七言
句。附属于汉赋的七言诗通常是句句用韵,反映了早期 七言诗的特点
进入东汉以后,文人诗歌创作出现新的局面,五言取代传统的四言成为新的诗歌样式,完 整
的七言诗篇也开始产生。班固《竹扇诗》残存部分是一首完整的七言诗。
曹丕的《燕歌行》 是我国现存第一首成熟的七言诗。鲍照模拟和学习乐府,经过充分地消化
吸收和熔铸创造,不仅得其风神 气骨,自创格调,而且还发展了七言诗,创造了以七言体为
主的歌行体。

56.谢灵运的诗风
鲜丽清新,“自然”
(1)善于精确地描绘山姿水态,摹形绘色。
(2)语言精雕细刻而能出于自然。
(3)似清丽简短的山水游记,结构多为:叙事----写景----说理。
(4)多佳词丽句。如:“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 “白云抱幽石,绿筱媚清涟”。

57.散曲的文体风格
在元代,散曲一般称为乐府或词,有小令和套数两种基本形式。 小令是单支的曲子,又叫“叶儿”,按不同的宫调曲牌创作,曲调不同,字数和句式也不一
样。套数 又称套曲,由两支以上同宫调曲牌的曲子连缀而成,曲牌间的联系有一定的顺序,
曲词须一韵到底,结尾 时有“煞调”或“尾声”。
作为一种起源民间新声的音乐文学,散曲具有生动活泼、通俗易懂的特点, “文而不文,俗
而不俗”,成为当时极为流行的雅俗共赏的新诗体。

58.《琵琶记》的艺术成就
(1)人物心理刻划突出。作品注意多角度地展示人物内心。( 2)情节布局上采用双线结构。
一条写蔡伯喈离家后的遭遇;一条写赵五娘在家的苦难。(3)语言上不 同人物用不同风格的
语言。赵五娘,语言本色;蔡伯喈,词藻华丽。

三、论述题

1.试论述《史记》纪传体的特色
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说,他修史的宗旨是“ 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在综合前代史书各种体制的基础上,创 立了纪传体的通史。全书由十
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组成。虽然这五种体例各有区别 ,但它们却是相


互配合,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其中十二本纪是纲领,统摄上自黄帝、下 至西汉武帝时代
3000年的兴衰沿革。十表、八书作为十二本纪的补充,形成纵横交错的叙事网络。三 十世
家围绕十二本纪而展开,用司马迁自己的话来说,世家与本纪的关系,犹如“二十八宿环北
拱,三十辐共一毂,运行无穷”(《太史公自序》)。如果说本纪是北斗,那么,世家就是环绕
北斗的二 十八宿;如果说本纪是车毂,那么,世家就是汇集于车毂的辐条。至于七十列传,
则是历史天宇上北斗、 二十八宿以外的羣星。《史记》由五种体例相互补充而形成的结构框
架,沟连天人,贯通古今,在设计上 颇具匠心,同时也使它的叙事范围广泛,展示了波澜壮
阔的社会生活画图。十二本纪按帝王世代顺序记叙 各朝兴衰终始,十表排列帝王侯国间大事,
八书是有关经济、文化、天文、历法等方面的专门论述,世家 主要是贵族之家的历史,列传
是不同阶层、不同类型的人物传记。《史记》这部纪传体通史著作,在体例 上冲破了以往历
史散文的局限,能够把更多的内容纳入其中,比较全面地反映了社会生活的总体风貌。

2.苏辛词的异同
两人都拓宽了词的空间,使本来在歌舞宴因场合演唱的婉丽柔靡 的词,成为抒写士大夫情怀
的一种工具。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1)在情感上,都不再只 是以儿女情长为主要内容,而是把自己的情趣、思想、追求,心
情的苦闷,对哲理的探索等作为一种主要 的表现对象,写进词中。
(2)在形式上,拓展了词的表现方法和语言风格,以诗为词,以文为词,以 论为词,都是
两人常用的方式。
(3)在情感上,两人的词作都加入了男性情感的因素,直接 抒发男性所具有的情感,而不
仅仅是以男性的视角写女性,表现揣摩后的女性的情感。
两人的词作有以下的不同:
(1)两人创作态度不一样。苏轼以写词为暇余之事,辛弃疾则以 此为文学上的目标,感情
的“陶写之具”,所以苏词多轻快,而辛词更沉重。
(2)苏轼因较 多受佛道思想的影响,在词中较多表现的是旷达的思想。对于人生的痛苦,
他更能放下。辛弃疾则有山东 豪杰之士的风采,豪迈之情较盛。而其由于执着于对恢复中原
的追求,其词中的情感则更加盘旋激荡,有 一种无法令人忽略的悲慨和矛盾之情。
(3)苏词里的以典为词之作少于辛氏,辛弃疾更爱用古人的话来写自己的情怀。

3.论述王国维《人间词话》云:“东坡之词旷,稼轩之词豪。”试作评价。
苏轼和辛弃疾虽 同属豪放词派,但二者风格不同,苏轼的词多心胸旷达,乐观积极,故曰“旷”,
辛弃疾的词多表达自己 的报国壮志却往往有一种壮志难酬的感慨,故曰“豪”。
东坡的词更显一种空旷之意,超然物外,犹如 隐士独行于茫茫雪野之感。他的词,避世、道
家的意境较浓。如“小舟从此逝,沧海寄余生”。


而稼轩的词,更多的是悲愤,是不平之意。因而在不平自有一种粗豪淋漓的快意,如“近来始觉古人书,信著全无是处”。
这与两人所处的时代背景是密切相关的。
苏轼:(1) 忘掉自我,返归自然,把自己有限的生命融入自然,在之再无限的自然中得到永
恒,也使自己的人生痛楚 升华为动力,将之融入文学创作中。他追求的是诗书事业,是文人
政治上的功名。
(2)苏轼 三贬,贬地越来越远,生活越来越苦,年龄越来越老,但他却并没有因此而一蹶
不振、没有被打垮,相反 他的心境越来越旷达。苏轼一生仕途多坎坷,命运多舛,屡受群小
猜疑、嫉恨、排挤。长期外放,流落他 乡,但是他始终没有放弃自己的理想追求,没有失去
对生活的火热激情,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就在最失 意的外放为地方官的时候,他还是能够
做到为民谋利益,乐观、积极的生活。
辛弃疾:(1) 具有崇高的理想和强烈的使命感,坚定的进取精神和执着的人生信念。他对于
自己的境遇无法释怀,始终 不能摆脱现实的痛苦。岁月蹉跎,壮志难酬让他渴望铲除现实中
的黑暗,在痛苦中热烈的追求。
(2)对在战场上成就功名有着巨大的向往。无论遭受什么打击,遭遇什么样的磨难,他对
理想的追求 始终没有放弃。虽然有许多时光在田园中度过,但他的心一刻也没有离开政治和
军事,他的隐居是被迫的 。他追求的是弓马事业,是军事和政治上的功勋,是英雄所肩负的
民族独立统一大业。

4.试论述中国古代戏曲找一个女性形象,结合作品进行分析
《牡丹亭》是明代作家汤显祖“ 临川四梦”中的一部传奇,作品奠定了作者作为中国古代戏
曲大家的地位。剧中的杜丽娘是第一主角,是 中国古代爱情文学人物画廊中难得的典型形象。
(1)她出生名门,自幼受到封建文化教育和严格管束 ,她如同笼中的鸟,强烈渴望冲出牢
笼。她为此精神苦闷、忧郁。老师对于《诗经》“后妃之德”的解释 ,并没有得到她的认同,
反而激发了她青春的觉醒。在“游园”中她第一次发现了自己的美好青春与明媚 春光的吻合,
萌发了对幸福人生的憧憬和对理想异性的渴望。
(2)在生存环境没能给她的理 想的实现提供任何条件的情况下,她只能到梦中寻找自己的
理想。然而寻梦的失败使她由梦境的喜悦而徒 然转为无限的悲怆,但她又不甘心就此死去,
死前将自己的画像放在太湖石上等待梦中情人。
(3)进入鬼蜮的杜丽娘,由于离开了封建礼教的管束而显得更为大胆、痴情。她不满足以
幽魂的身份和 情人聚会,她能为爱情而死,更情愿为爱情而生。她毫无顾忌的与阴间的判官
据理力争,使自己还魂。她 还一鼓作气,让自己的非法叛逆婚姻得到家长和社会的认同。


在杜丽娘对于爱情坚持追 求中,可以看到作者讴歌爱情强大力量的用心。爱情的力量可以让
死者复生,能够征服封建礼教。生动的 表现出作者关于本剧“理之所必无”,然而“情之所
必有”的主题思想。

5.选取古代一部白话小说,对其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进行分析
思想内容
儒林外史 作者吴敬梓。《儒林外史》是我国清代一部杰出的现实主义的长篇讽刺小说,主要
描写封建社会后期知识 分子及官绅的活动和精神面貌。
鲁迅先生评为“如集诸碎锦,合为帖子,虽非巨幅,而时见珍异。”
全书故事情节虽没有一个主干,可是有一个中心贯穿其间,那就是反对科举制度和封建礼教
的毒 害,讽刺因热衷功名富贵而造成的极端虚伪、恶劣的社会风习。这样的思想内容,在当
时无疑是有其重大 的现实意义和教育意义。加上它那准确、生动、洗练的白话语言,栩栩如
生的人物形象塑造,优美细腻的 景物描写,出色的讽刺手法,艺术上也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当时,由于时代的局限,作者在书中虽然批 判了黑暗的现实,却把理想寄托在“品学兼优”
的士大夫身上,宣扬古礼古乐,看不到改变儒林和社会的 真正出路,这是应该加以批判的。
艺术成就
(1)《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小说中许多人 物原型、许多人情世态,都是当时社会上司空
见惯的。作者加以典型的概括,从而显露出幽默的讽刺锋芒 。取得强烈的讽刺艺术效果,从
而更真实地暴露了问题的本质,起着深刻的批判作用。同时,针对不同人 物作不同程度、不
同方式的讽刺。总之,《儒林外史》运用把相互矛盾的事物放在一起,突出它的不合理 的讽
刺手法,其讽刺艺术不仅分寸掌握恰当,而且能将矛头直接指向罪恶的社会制度,而不是人
身攻击。它体现了现实主义讽刺艺术的高度成就。
(2)《儒林外史》的语言艺术。《儒林外史》语 言特点是准确、洗炼而富于形象性。常以三
言两语,使人物“穷形尽相”。吴敬梓学习运用人民群众的口 语相当成功,对话中有时引用
谚语、歇后语,也能恰切自然。
(3)《儒林外史》的结构艺 术。《儒林外史》的结构,正如鲁迅言“虽云长篇,颇同短制”。
全书没有一线到底的人物和情节,而以 同一主题贯串全书。有时这一回的主要人物到下一回
就退居次要。“事与其来俱起,事与其去俱迄”。这 种独特形式主要还是出于作者的艺术构思。
全书以反对科举制度为主干,通过这一点,运用自如地安排各 类人物和故事,从而达到较广
泛地反映社会生活的目的。因此,尽管这种结构形式难免有些松懈,但对它 所反映的特定内
容来说是和谐的。

6.雅俗之争
见材料



7.试论述杜甫诗歌的诗史价值
“诗史”:(1)提供史的事实,可以证史,补史之不足
(2)提供比事件更为广阔、更为具体生动的生活画面
(3)写一己感慨,可以感受到其时社会的心里状态
“诗史”是指杜甫诗歌中所体现出来的“ 善陈时事”的现实主义精神和创作方法。“善陈时
事”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所写为当时的重大事件 或与重大事件有关。具体到杜甫的诗
歌是指“逢禄山之难,流离陇蜀”所见所闻所感。这就与一般的反映 现实区别开来。否则,
“诗史”就用得太泛了。由于安史之乱是唐帝国由盛转衰的关键。杜甫浓墨重彩地 描述这一
历史转折过程中的种种社会景象,使得他的诗具有深刻反映社会发展规律的意义。二是“诗史”除了指作品所写的题材涉及社会重大事件外,还指作品所体现出来的思想认识是深刻的,
对社会 具有比较大的正面的思想教育作用。这点在杜甫的于安史之乱前后所写的诗歌中也表
现得十分突出。杜甫 的以“诗史”为核心的现实主义精神是中国史官文化的体现,又是《诗
经》现实主义传统的继承和发扬。

8.试是举例说明宋代一位婉约词人的文学成就
李清照在早年还写过一篇《词论》 ,提出词“别是一家”的说法,是宋代的重要词论,也成
为她词创作的理论依据,著有《漱玉词》,李清 照词的风格以婉约为主,屹然为一大宗,人
称“婉约词宗”。沈谦《填词杂说》将李清照与李后主并提说 :“男中李后主,女中李易安,
极是当行本色。”
易安词在群花争艳的宋代词苑中,独树一帜 ,自名一家,人称“易安体”。“易安体”之称始
于宋人。侯寅《眼儿媚》调下题曰:“效易安体”。辛 弃疾《丑奴儿近》调下题曰:“博山道
中效易安体”。词作自成一体,表明已形成鲜明的个性风神。 < br>李清照的词独具一家风貌,被后人称为“易安体”。李词有两大特点,一是以其女性身份和
特殊经 历写词,塑造了前所未有的个性鲜明的女性形象,从而扩大了传统 婉约词的情感深
度和思想内涵;二是 善于从书面语言和日常口语里提炼出生动晓畅的语言,善于运用白描和
铺叙手法,构成浑然一体的境界。
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则是词的创作。词作在艺术上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形成了自己独特
的艺 术风格--易安体。她不追求砌丽的藻饰,而是提炼富有表现力的寻常语度八音律,
用白描的手法来表现 对周围事物的敏锐感触,刻画细腻、微妙的心理活动,表达丰富多样的
感情体验,塑造鲜明、生动的艺术 形象。在她的词作中,真挚的感情和完美的形式水乳交融,
浑然一体。她将语尽而意不尽,意尽而情不尽 的婉约风格发展到了顶峰,以致赢得了婉约
派词人宗主的地位。同时,她词作中的笔力横放、铺叙浑成的 豪放风格,又使她在宋代词
坛上独树一帜,从而对辛弃疾、陆游以及后世词人有较大影响。她杰出的艺术 成就赢得了后


世文人的高度赞扬。后人认为她的词不徒俯视巾帼,直欲压倒须眉,她被称 为宋代最伟
大的一位女词人,也是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一位女词人。 有《易安居士文集》等著作
传世。代表作有《声声慢》、《一剪梅》、《如梦令》、《夏日绝句》、《醉花阴》等。最为有名的要数《夏日绝句》,还有《渔家傲》中婉转的梦境,李清照的文学创作具有鲜明独特的艺术
风格,婉 约派代表人物之一,对后世影响较大,在词坛中独树一帜,称为“易安体”。

9.论述元杂剧中的某个女性形象
王实甫《西厢记》崔莺莺的形象,较之《会真记》,显得更 为鲜明丰满。一方面,她长于深
闺,却向往外面的世界;少女怀春,萌发对爱情、自由的追求。另一方面 ,母亲“治家严肃”,
从小就被禁锢的莺莺,也知书识礼,深深懂得应遵守礼教的规范。张生的出现,及 其月下吟
诗、请兵退贼等举动,激发了莺莺对眼前的年青书生的情思;然而,她虽渐渐爱上张生,但内心却翻起了巨澜,产生强烈的冲突。因为,这既要冲破老夫人的管束,更要冲破礼教对她
的束缚。 在《董西厢》里,莺莺的性格,有一个心理发展过程,她先是唯恐“辱累先考”(卷
四〔中吕•鹃打兔〕 ),因而压抑着对张生的情感,后来经过内心的激烈冲突,终于觉得“报
德难从礼”(卷五),作出了大 胆的越轨行动。作者以细腻的笔法,在描绘她的内心世界的巨
大变化中,完成了对莺莺形象的塑造。
关汉卿塑造了一个善良而富于反抗精神的窦娥形象。
首先,窦娥具有始终如一的善良而美好的 品质。窦娥虽然家境贫寒,三岁丧母,七岁离父,
幼小的年纪过早地遭受失恃之痛和穷困之苦,然而正是 这种经历,养成了她善良、孝顺的美
好品质:她珍惜与蔡婆婆相依为命、相对平稳的家庭生活,对早年守 寡、晚年丧子的婆婆十
分孝顺;她深信一女不嫁二夫的教条;她恪守孝道与妇道,做人贤惠;尤其让人感 动的是,
她不仅为了使蔡婆免受毒打,忍受着剧痛、屈辱和不公,用生命为代价,含冤招承了药死公公之罪,而且还在被押赴刑场、即将被处斩时,还想到不能让婆婆看到自己的样子以免婆婆
伤心难过 。
但是,窦娥又充满了反抗斗争的精神。她一出场,便(1)对“恒定不变”的天理产生怀疑;
(2)她反抗没有爱情的婚姻,她不依从婆婆,而且谴责婆婆答应嫁给张驴儿父亲是不守“贞
心”,是 不知羞的行为;(3)她坚决反抗张驴儿的逼婚,就是在张驴儿嫁“药死公公”之罪
于窦娥,以“官休” 相威胁而实则强行逼窦娥“私休”的情况下,她仍然坚定沉着地维护自
身人格尊严,与其抗争到底;(4 )即使她在被押往刑场的途中,双手被刽子捆绑得不能动弹,
但她仍满腔的怒火和怨气,骂地“不分好歹 ”,骂天“错勘贤愚”并且发出血飞白练、六月
降雪、亢旱三年的三桩“表明清白”的誓愿——而窦娥这 种对“天理不公”的不满,实际上
是对人间的不公与黑暗的反抗与责问;(5)尤其是她已含冤屈死,但 其鬼魂仍然“一再”为
自己伸冤,这充分表明了窦娥不向黑暗的暴力屈服的坚强意志。


10.试论述古代一部小说的思想主题
《西游记》作为一部神魔小说,既不是 直接地抒写现实的生活,又不类于史前的原始神话,
在它神幻奇异的故事之中,诙谐滑稽的笔墨之外,蕴 涵着某种深意和主旨。这个哲理就是被
明代个性思潮冲击、改造过了的心学。因而作家主观上想通过塑造 孙悟空的艺术形象来宣扬
“明心见性”,维护封建社会的正常秩序,但客观上倒是张扬了人的自我价值和 对于人性美
的追求。
《西游记》想通过孙悟空的形象来宣扬“三教合一”化了的心学是一清二 楚的。心学的基本
思想是“求放心”、“致良知”,即是使受外物迷惑而放纵不羁的心,回归到良知的自 觉境界。
小说特别选用了“心猿”这一典型的比喻躁动心灵的宗教用语来作为孙悟空的别称。一些回目和诗赞也非常直接和明白地表现了这一寓意。
《西游记》的作者在改造和加工传统的大闹天宫和 取经的故事时,纳入了时尚的心学的框架,
但心学本身在发展中又有张扬个性和道德完善的不同倾向,这 又和西游故事在长期流传过程
中积淀的广大人民羣众的意志相结合,就使《西游记》在具体的描绘中,实 际上所表现的精
神明显地突破、超越了这一预设的理性框架,幷向着肯定自我价值和追求人性完美倾斜。

11.试论述中国古代文学演进中的复古与革新问题
唐代古文运动

12.论述《诗经》的艺术特点
(论述《诗经》的主要文学成就)
(1)抒情与写实的统一
《诗经》305篇,基本是抒情诗和叙事诗,而以抒情诗占多数,真 实率直的抒情,和情感化
的叙事,是《诗经》在艺术表现上的一个重要特点。
首先,作者所抒 发的情感是真实的。如:《伐檀》、《硕鼠》一类地位不平等和不劳而获现象
表示不满的诗;又如情爱诗 《氓》。
其次,作者抒发情感的方式是坦率的。如《关雎》“求之不得,寤寐思服。优哉游哉,辗转< br>反侧”
再次,叙事诗的诗作中也包含著作者的情感。如《七月》叙述农夫一年四季辛勤繁忙的劳 作,
内心却涌动着一股浓郁的不平之气。
(2)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方式
a.赋 是《诗经》运用最多的表现方式。它可以是直接叙事,也可以是直接的刻画描写,还可
以是直言其志或直 抒胸臆。
i.直接叙事的如:《七月》


ii.直接刻画描写如:《溱洧》以 春日为背景,继而特写一对恋人相约游玩的对话,最后又转
向青年男女踏春游戏热闹场面的描写。
iii.直言其志和直抒胸臆,社会政治诗、情爱诗都是如此。
b.比,一般说就是比喻。
i.修辞意义的手法,诗经中最常见的一种情形,如《卫风•硕人》中连用六个比喻描摹卫庄公
夫人庄姜的美丽。
ii.另一种情形是整首诗用比,如《魏风•硕鼠》等。
c.兴,就是起 兴或发端,一般处在一首诗或一章诗的开头位置。兴与诗歌情思相关时,一般
会起到烘托或与诗歌意义发 生某种联系的作用,起到起韵的作用。
i.兴与诗歌情思相关,如《关雎》的起兴句“关关雎鸠,在河 之洲”以此起彼伏的水鸟和和
鸣,比喻青年男女的求偶。
ii.兴与诗歌情思不相关的,如《唐风•山有枢》
(3)形式和语言方面的几个特点
a.重复复沓的结构形式。
i.字词随变而意义相同,如《关雎》。《诗经》中这类同义复沓 的重章之歌较多,其回环往复
的咏唱,加强了抒情效果。
ii.改变字词后使诗章间形成意义上的层递关系,如《黍离》。
b.语言上,《诗经》以四 言为基本句式,但又参差变化,比较灵活,如《伐檀》“不狩不猎,
胡瞻尔庭有县貆兮。”节奏鲜明,音 韵谐恰,有天然的音乐美感。词汇丰富、大量的双声迭
韵的连绵词和迭字,增加了诗歌的韵律美。

13.论述《史记》的叙事艺术
《史记》的叙事艺术:(1)历史和逻辑相统一的 叙事脉络(2)因果关系探索展示(3)对复
杂事件和宏大场面的驾驭能力。
(1)《史记》独创纪传体的叙事结构
《史记》共一百三十篇,分为十二本纪、十表、八书、 三十世家、七十列传,称为“五体”。
纵向以十二本纪和十表为代表,叙写了西汉中期以前的各个历史时 代,横向以八书、三十世
家和七十列传为代表,统摄各个阶层、各个民族、各个领域和行业,纵横交织再 现了当时的
社会历史情境。将政治、军事、制度、文化、外交以及种种人物包罗在内,容纳了千姿百态< br>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以及历史制度的变迁,从而建构了一个宏大有序、共时性与历时性交
架一体 的富有生命感的叙事世界。用各种体裁来概括事件、人物、政治体制的结构体系。
《史记》其叙事结构 采用作者独创的纪传体例,以人物为线索,来串联各个时期的历史事件。
摆脱了以国别为中心的零散叙事 ,而是把重要历史人物的事迹有机结合为一篇完整的传记,


以反映历史人物典型为中心的 纪传叙事结构,通过对人物的叙写而穿插重要的历史事件,映
射时代特征。
(2)叙事简练含蕴,词约义丰,从大处落笔,善于以小见大
《史记》的叙事简练,详略得当 ,不拖泥带水,叙述都是从大处落笔,善于写复杂的事件和
重大场面,不单纯地叙写生活琐碎小事,叙述 这些细小的琐事是为了反映更大的主题。《史
记》叙述了从先秦到汉代武帝时期三千多年的历史,用简练 而含蕴的语言叙述了丰富的历史
事件和人物,善于从大处落笔,记述一些重要的有价值的历史事件和人物 ,不是单纯地记述
烦琐的小事。
(3)雄健、峻洁的叙事风格,多样化的叙述手法
这种叙事风格主要是受司
马迁人生观、生死观和价值观的影响。《史记》所折射的是一种儒道 互补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他肯定历史人物价值的实现,又能见素抱扑,少私寡欲,肯定历史人物明哲保身 的观念。正
如司马迁自己所说:“人固有一死,死有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表明了一
种洒脱的生死观。司马迁在《史记》中也成功应用了多种的叙述手法,不拘一格,如顺序、
倒叙 、插叙、正叙、侧叙、补叙等手法,多种手法交杂并用。如《史记·陈涉世家》在陈胜
起义失败后,再补 叙陈胜因杀了多嘴饶舌的故人而导致部将离心的事。特别是为了减少重复
叙述,不同作品中记载同一事件 ,普遍采用了“互见法”的叙述方法。如《孝文本纪》中的
皇帝是一位理想的有德的帝王,形象完满,而 《张释之冯唐列传》则刻画了张、冯的耿直不
阿、正直高尚,则以汉文帝的自私、残忍、轻才作反衬,巧 妙地实录了文帝的丑陋面,保持
了历史的真实性。“互见法”就叙事更为简练,人物的善恶成败的评定就 留给了读者更多的
想象空间。
(4)叙事的章法脉络清晰。主题鲜明
《史记》的叙事章法严谨,脉络清晰。围绕中心而展开叙述,线索清晰,前后照应。
《史记》 各层次人物传记的排列基本上是以时间为顺序,但是为了反映~定主题,各篇人物
传记遵循着以类相从的 主题,从《史记》纪传部分来看,每篇传记中心突出,皆有主旨,主
题鲜明,而不是零散的记事。按照《 史记》的内容,可将主题归为以下五大类:
第一类,推崇和颂扬历代敬天爱民的有德行的君王,如黄帝 、颛顼、唐尧、吴太伯、鲁周公、
燕召公,宋微子、晋文公、越王勾践、汉文帝等等;
第二类 ,抨击历代昏暴之君,坚持“不虚美,不隐恶”的原则,包括对当代的皇帝刘邦的阴
险奸诈,贪财好色的 叙写,还有对汉武帝的弊政抨击;
第三类,讴歌名贤谋仕,如《孔子世家》主要记载了孔子的一生及其 重要言行,主要是为了
反映孔子“不容然后见君子”的主题,《屈原列传》则是着重反映了屈原伟大而崇 高的精神
品质这一主题;


第四类,表彰刺客、游侠之英勇,如在《刺客列传》 中,记载了春秋战国五位著名刺客及其
事迹,有曹沫、专诸、豫让、聂政、荆轲等人;《游侠列传》中记 叙了朱家、剧孟、郭解等
人,司马迁将这些人集中叙写无非就是为了表现一个主题,即刺客游侠的自我牺 牲、不矜不
伐、知恩图报的高尚品德。
第五类,贬斥酷吏无情与残暴,厌烦汉儒。《循吏列传 》序云中写道:“奉职循礼,亦可以为
治,何必威严哉!”表现了司马迁对暴力的厌恶。《酷吏列传》总 共写了十多位酷吏,有侯封、
晁错、郅都、宁成张汤、王温舒、杜周等等,不同程度地给予了酷吏的鄙视 。
虽然《史记》的每篇传记涉及到的历史事件和人物纷繁复杂,但是司马迁却能通过其独有的
驾驭能力,很好地把握了宏大的人物错杂的场面,并且都会有一个中心主题来统摄全篇。
(5)强烈的故事性和戏剧性。引人入胜
《史记》的许多历史故事到现在也广为流传,成为后 代小说取材的对象,作为一部史书,应
该是对历史事件和人物以实录为原则,对虚构的排斥是司马迁必须 坚守的立场,但是司马迁
并不是把虚构决然地排斥,而是在叙事时追求一定的故事性和戏剧性。司马迁在 叙写一个历
史事件时,基本上有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结构上具备了小说的基本要素。对于所选取< br>的材料,作品不是作梗概陈述,平铺直叙,而是应用了一定的虚构,刻画详细细节,具有一
定的小 说因素。如写荆轲刺秦王是险象环生、惊心动魄;写鸿门宴是剑拔弩张,一触即发;
写灌夫骂座和东廷辩 论则或冷或热,对比鲜明。这些历史故事的叙述让读者深临其境,引人
人胜,犹如在观看戏剧一样。
结语
《史记》作为我国传记文学的开端,叙事艺术取得了非常大的成就,它犹如一座叙事艺术 的
宝藏,历代文人学者都曾不断地探掘、开发,从中学到了很多叙事技巧,为后代史家著述所
借 鉴,其叙事艺术也为后世小说的发展起到了先导作用,其独创的纪传体结构,为传记文学
的发展树立了典 范。

14.试述建安诗歌的艺术特征
建安风骨:指建安诗歌的风格特色,所谓“ 风”主要指建安诗歌反映社会动乱,抒写理想壮
志的现实内容,“骨”主要是雄健深沉,慷慨悲凉的艺术 特色。两者结合指建安诗歌内在的
生气和感染力,以及语言表达上的刚健的特点。
建安诗人直 接继承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精神,真实广泛地反映社会现实和人民苦难,展示
广阔的时代生活画面;抒 发作家建功立业的理想壮志和积极进取精神;也流露出人生短促、
壮志难酬的悲凉幽怨情绪。这些作品意 境宏大,笔调明朗,形成雄健深沉、慷慨悲凉的风格,
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个性特色。

15.试述杜甫律诗的艺术成就


杜甫律诗的成就,首先在于扩大了律诗的表现 范围。他不仅以律诗写应酬、咏怀、羁旅、宴
游,以及写山水,而且用律诗写时事。以古体写时事,较少 受限制,杜甫多数写时事的诗都
是古体;用律诗写时事,字数和格律都受限制,难度更大,而杜甫却能运 用自如。为扩大律
诗的表现力,他以组诗的形式,表现一些较难表现、较宽泛的内容,五律和七律都有这 样的
组诗。
杜甫律诗的又一成就,在于他炼字炼句上的成功。精于用字,刻划细微,在他的古 体中有同
样表现,而以律诗的表现最为精彩。他炼字,用力之处在表现神情韵味。他善于用动词使诗句活起来,用副词使诗疏畅而富于转折。他还善于用颜色字以强化某种情感色彩,用叠字以
创造氛围 ,用双声叠韵以使诗的声调更加和谐悦耳,用俗字口语使诗读来更加亲切。

16.选择某种角度,比较中国古代的两位词人词作
苏辛 高适、岑参的边塞诗
(试论高适、岑参的边塞诗在表现内容及表现手法方面有何不同)
表现内容上的不同: (1)高适反映现实问题要超过岑参。他的诗歌在反映现实的深度方面超过同时许多诗人,
应时而生 的追求不朽功名的高昂意气,与冷峻直面现实的悲慨相杂糅,使其诗歌创作颇多感
慨而不失高亢,深雄浑 厚,有一种感慨悲壮的美。
(2)描写边塞风光,民域风情上,岑参超过高适。在立功边塞的慷慨豪情 的支配下,诗人
印象中的军旅生活、边塞风物、民域风情,全都变得神奇瑰丽起来,并热情地加以歌颂, 突
破了以往征戍诗写边地苦寒和士卒劳苦的传统格局,极大地丰富拓宽了边塞诗的描写题材和
内 容范围。
艺术上的不同:
(1)高适将自己的个人边塞见闻,观察思考和功名志向糅为遗一 体,苍凉悲慨中带有理智
的冷静,但基调是慷慨昂扬的。
(2)岑参的诗歌中带有感性的色彩 ,讲究感觉印象,浪漫的想象,飘逸的描写,寓情于景。
如《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雪夜风吼、飞沙 走石,这些边疆大漠中令人望而生畏的恶劣
气候环境,在诗人印象中却成了衬托英雄气概的壮观景色,是 一种值得欣赏的奇伟美。
(3)高适的七言歌行多用律句骈语,但并不繁于文采华丽,而是以纵横顿宕 ,气质深雄和
浑厚的骨力取胜。岑参七言歌行纵横顿宕、舒卷自如体势十分灵活。

17.分析一部你所熟悉的古代戏曲作品的思想内涵
牡丹亭 西厢记
思想内容 < /p>


《牡丹亭》是一部爱情剧。少女杜丽娘长期深居闺阁中,接受封建伦理道德的熏陶,但仍免
不了思 春之情,梦中与书生柳梦梅幽会,后因情而死,死后与柳梦梅结婚,并最终还魂复
生, 与柳在人间结成夫妇。剧本通过杜丽娘和柳梦梅生死不渝的爱情,歌颂了男女青年在追
求自由幸福的爱情 生活上所作的不屈不挠的斗争,表达了挣脱封建牢笼、粉碎宋明理学枷锁,
追求个性解放、向往理想生活 的朦胧愿望。从内容来说,《牡丹亭》表现的还是古老的“爱
欲与文明的冲突”这一主题,不过,在《牡 丹亭》里,“文明”具有特殊的内涵,那就是明
代官方所极力宣扬的理学、礼教。杜丽娘对爱情的向往是 天生的,尽管她被长期看管,但仍
然免不了强烈的思春之情,并最终获得了爱情。《牡丹亭》的意义在于 用形象化的手法肯定
了爱欲的客观性与合理性,并对不合理的“文明”提出了强烈批判。《牡丹亭》在思 想上与
《西厢记》有类似之处,但是,《西厢记》是先情后欲,《牡丹亭》则是先欲后情;《西厢记》< br>描述的是情感的自然发展,更多的是表达“愿普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的美好愿望,而《牡
丹亭 》则特别突出了情(欲)与理(礼)的冲突,强调了情的客观性与合理性。这种不同,
是时代的差异造成 的。
《牡丹亭》的爱情描写,具有过去一些爱情剧所无法比拟的思想高度和时代特色。作者明确
地把这种叛逆爱情当作思想解放、个性解放的一个突破口来表现,不再是停留在反对父母之
命、媒妁之 言这一狭隘含义之内。作者让剧中的青年男女为了爱情,出生入死,除了浓厚浪
漫主义色彩之外,更重要 的是赋予了爱情能战胜一切,超越生死的巨大力量。戏剧的崭新思
想是通过崭新的人物形象来表现的,《 牡丹亭》最突出的成就之一。无疑是塑造了杜丽娘这
一人物形象,为中国文学人物画廊提供了一个光辉的 形象。杜丽娘性格中最大的特点是在追
求爱情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坚定执着。她为情而死,为情而生。她的 死,既是当时现实社会中
青年女子追求爱情的真实结果,同时也是她的一种超越现实束缚的手段。
艺术特色
《牡丹亭》除了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外,其艺术成就也是非常卓越的。
一是 把浪漫主义手法引入传奇创作。首先,贯穿整个作品的是杜丽娘对理想的强烈追求。其
次,艺术构思具有 离奇跌宕的幻想色彩,使情节离奇,曲折多变。再次,从“情”的理想高
度来观察生活和表现人物。 < br>二是在人物塑造方面注重展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发掘人物内心幽微细密的情感,使之形神毕
露,从 而赋予人物形象以鲜明的性格特征和深刻的文化内涵。
三是语言浓丽华艳,意境深远。全剧采用抒情诗 的笔法,倾泻人物的情感。另一方面,具有
奇巧、尖新、陡峭、纤细的语言风格。这些特点向来深受肯定 。一些唱词直至今日,仍然脍
炙人口。表现出很高的艺术水准。

《西厢记》思想内容主要有两方面:


(1)竖起一面反礼教的旗帜。首先《西 厢记》中所倡导的“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的自
由恋爱的婚姻与当时“门当户对”“父母之命,媒妁之 言”的封建婚姻的形式内容形成对立。
在前半段情的产生中可见到与封建礼教对立的种种场景。封建礼教 提倡“非礼勿视”“怎挡
他临去秋波那一荡”“非礼勿言”二人却月下“隔墙酬韵”提倡“非礼勿听”“ 听琴”提倡“非
礼勿施”,二人却私下结合。在后半段情的沉溺中更体现出“爱情诚可贵。”“长亭送别 ”一
幕中更通过崔莺莺的口中说出“但得一个并头莲,煞强入状元及第”这样的爱情宣言在爱情
面前,封建的功名利禄却如“蜗角虚名,蝇头微利”
(2)塑造了一对叛逆精神的形象崔莺莺和张生。 崔莺莺原本是个漂亮,知书答礼的相国小
姐。她对张生一见钟情,后来这种感情与日俱增,她在热烈追求 爱情幸福的时候,却由于家
庭教育和贵族身份,,产生了怀疑与顾虑,从而不断加深她内心的矛盾和精神 的苦闷。如她
请求红娘为她去张生那里问病,但看到张生的回信又忽地向红娘发起脾气,要红娘带信,口
说是叫张生“下次休是这般”,但寄去的却是约张生月夜私会的诗简。在描绘崔莺莺这个叛
逆形 象作者既善意地嘲笑她与封建礼教斗争中所流露地弱点,同时细致地写出了她性格里深
沉,谨慎的一面。 在塑造张生的形象时作者与莺莺纯粹的爱情观相比,张生虽大胆追求爱情
的自由,反抗封建礼教也凸显了 张生作为封建男性的社会角色,如对封建科举的看法崔莺莺
是“但得一个并头莲,煞强入状元及第”而张 生却是“青宵有路终须到,金榜无名誓不归。”
在两个叛逆形象的创作上都显示了作者对生活观察的细致、深刻,体现了高度的创作艺术技
巧。
《西厢记》在艺术上也取得极大的成功
(1)从情节安排和结构技巧上看,剧情曲折,结构巧 妙合理。全剧从两条线索来展开剧情:
以张生、莺莺和红娘与老夫人间的矛盾冲突为主线,以崔、张和红 娘三人之间的性格冲突为
副线,二者相互交错、制约,极富戏剧性。
(2)体制上有突破。它 打破元杂剧一本四折的体制,用五本二十一折的长篇连台本戏;并
且打破了元剧一人主唱的通例,在若干 折戏里采用了旦、末轮唱的方式。这种突破与创新,
对安排剧情、刻画人物,都起了很好的作用。 (3)塑造了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作者主要是把人物放在复杂的矛盾冲突之中,通过人物
自身的言 行来塑造人物,如老夫人的赖婚,张生的犯傻,莺莺的作假,红娘的泼辣等,使情
节发展和人物性格更加 巧妙合理地结合,使人物性格鲜明,形象生动。
(4)优美地词章,高度的语言技巧。作者精心安排了 抒情诗般的歌唱语言和潜台词丰富的
道白语言,使人物语言充分戏剧化和个性化。如“长亭送别”中莺莺 的唱词,以经过提炼的
民间口语为主,适当融化前人的诗词佳句,形成本色而富有文彩,雅俗兼具、浓富 诗意的语
言风格,对创造戏剧氛围、表达人物的深层次的感情,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18.试举一部古代具有讽刺意味的小说,论述去讽刺艺术特色


(试述《儒林外史》对讽刺艺术的贡献)
吴敬梓的《儒林外史》讽刺手法的运用是对中国小说发展的一大杰出贡献。
(1)从先秦开始 ,中国古代文学中主要局限于封建皇权的政治讽喻;白话小说《西游记》
的讽刺多以调侃出之;明末清初 的部分世情小说,如《金瓶梅》和《醒世因缘传》讽刺只是
其中附带使用的手法;《西游补》等神魔小说 中的讽刺已经上升为主导风格,但主要是嬉笑
怒骂,是喜剧的讽刺。《儒林外史》对讽刺艺术最大的贡献 就是从儒林群丑可笑的喜剧表面
去挖掘其内在的悲剧意蕴。以范进为例,中举前后的悲喜剧,揭示了八股 制艺如何摧残了士
人的心灵,造成他们人格的堕落,作者给可笑注入了辛酸,给滑稽注入了哀愁和痛苦。
(2)在以喜写悲这个主导倾向的规定下,作者将其讽刺艺术的天才发挥到淋漓尽致的境地,
主 要手法有:
a.以对比手法展示人物前后行为矛盾,如胡屠户在范进中举前后的态度。
b.以白描手法精心刻画人物行动。如严监生临死前还念念不忘灯盏里多点了一根灯草。
c. 借用人物自己言行之间的矛盾,如严监贡正在表白自己从不占别人便宜,突然小厮进来,
报告早上关起别 人的猪人家找上门来等等。

19.以一种文体或一类文学为例,从一个(或几个)你感兴趣 的方面说明古代文学和当代文
学有何不同

20.论述中国古代文学的一个(或几个)具有代表性的艺术特点


21.试选择唐代以前的一位著名诗人,论述其诗歌的艺术特点和成就
陶渊明
艺术特点
陶渊明的田园诗的艺术特色,可以归纳为以下四个方面。
(1)清新的笔 法。这与当时诗坛上流行的形象模糊、晦涩难解、淡而寡味的玄言诗形成了
鲜明的对照。陶渊明刻划田园 山水,绝不追求华丽的语言与表面的形似,而是随意点染,清
新自然,而有无尽的神韵。如:“采菊东篱 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这
幅在南山衬映下的薄暮美景,在诗人的会心感受下呈现在 眼前。
(2)细腻的描写。陶渊明的田园诗植根于田园生活,他对田园生活的切身感受,融化在诗歌之中,最平常的方宅草屋,绿树繁花,远村近烟,鸡鸣狗吠,在他的细腻描写下,都显示
出无限的 生机,构成一幅幅美丽的乡村图画。
(3)质朴的语言。陶渊明的田园诗能够千古流传,与它语言的质 朴关系很大。陶渊明独特
的生活经历,朴素的农村生活和平淡的田园景色,要求尽可能采用近似“田家语 ”的朴素的


语言和白描手法,从而形成田园诗平淡自然的风格,达到“一语天然万古新, 豪华落尽见真
淳”(元好问《论诗三十首》)的艺术效果。陶源明的田园诗,农家生活气息浓厚,又体现 了
“贫士”诗人自己的性格。
(4)情、景、理交融的艺术境界。在陶渊明的田园诗中,飞禽 走兽、花卉草木和山山水水
都饱含了强烈的思想感情;同时,诗人又善于寓情于理,把自己对人生、对现 实的深刻认识
形象化,把诗情与哲理、与景物紧密结合起来,因而给人以清新自然、毫不枯燥的感觉。如
《归鸟》诗,全篇寓意明显,这只倦飞的归鸟,正是作者人格的象征。归鸟的一举一动,都
体现 着诗人的思想和性格,诗中的每一项景物,无不带上陶渊明的感情色彩。
诗歌成就
(1)创造了安静悠闲的田园境界
田园诗是陶渊明的独创,这是他在中国诗歌创作领域所开辟 的一个新园地。他因此有“田园
诗人”之称,是田园诗的开派者。耕田与为官、田园与官场形成对立,在 这对立中,陶渊明
寻到了理想人生的座标,也寻到了抒写人生的载体,获得了精神的愉悦。这些平凡的农 事村
景一经诗人点化,便进入了安静悠闲的诗的境界,田园也不再是贫穷饥饿、劳累痛苦的所在,
而是令人神往的乐园。当然,这境界的得来并不是轻而易举的,它是诗人对社会、人生苦苦
求思而又不 乏理想成分的结晶。陶渊明之后,田园诗不断发展,到唐代就形成了田园山水诗
派。
(2)形成了平淡自然的艺术风格
平淡自然是陶渊明诗歌的基本风格。这一艺术风格的形成主 要是诗人所表现的静穆平淡的田
园风光和农村日常生活,以及他处于这种环境中恬静自然的心情决定的。 同时,又与诗人在
表现这些内容时所运用的质朴无华的语言和不事雕饰的白描手法密切相关。
(3)平淡自然中的情趣与理趣
陶渊明诗歌重在写心境,从众人常经之事、常见之物中发掘不 易体悟的人情事理。他写田园、
写禾木,但这不是目的,而是手段。他善于把自己的情感倾注在他描写的 景物上,做到“物
皆著我之色彩”;同时,他写自然景物不求形似,更不像谢灵运那样重在客观的描绘, 只是
着意于神貌的点染,写出自己胸中的一片天地。也正因为如此,陶渊明诗歌于平淡自然中充
满了情趣与理趣。
(4)平淡自然中的语言锤炼
陶渊明诗歌虽然运用的是质朴无华的田家语 言和不事雕饰的白描手法,看似“信手写出”,
但这并不表明诗人对语言没有经过锤炼,其实这正是锤炼 的结果,只是不露痕迹,自然得很,
让人不易看出。这也是陶诗“自然本色,天衣无缝,到艺术极境而使 人忘其为艺术”的原因
之一。诗人特别喜欢写松、菊、云、鸟,又都能体现其思想性格。
< /p>


22.从《孔雀东南飞》、《花木兰》、《长恨歌》中任选一首诗,论述其叙事方面的主要 艺术成

《长恨歌》是一首抒情成分极浓的长篇叙事诗,是白居易对叙事诗的一大发展创造。
(1)诗人对安史之乱、马嵬之变、平乱回京这些历史事件没有具体展开描写,只是作为抒
情的 桥梁,一笔带过,而将大量笔墨集中在铺写玄宗对贵妃的苦苦思恋上,写的缠绵悱恻,
动人心魄。 (2)人物十分单纯,诗中着力塑造的是李、杨两个人物形象,而且主要是通过心理刻画完
成的。细 致入微的心理描写,不仅成功的展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而且有效地推动了悲剧故
事的发展。
(3)诗人把人物语言与作者语言融合在一起,运用虚构和想象来发展情节和塑造人物,并
以优美的语言 创造意境,成为古代长篇叙事歌行中的绝唱。
艺术特色要点:
(1)情、景、理的完美结合结构。
(2)语言方面,音节和谐,句式骈散结合。
(3)主客问答的形式及其作用。
人生启示要点:人的悲剧性命运及以庄禅思想为依托对这 种命运的超越,对精神的自由和心
灵的愉悦的追求 人物形象生动,语言和声调优美,抒情写景和叙事的水乳交融,也是《长
恨歌》的艺术特色。
孔雀东南飞
(1)叙述和抒情相结合
全诗以时间为顺序,以刘兰芝、焦仲卿的爱情 和封建家长制的迫害为矛盾冲突的线索来叙述,
共包括兰芝请遣、夫妻誓别、兰芝抗婚、双双殉情、告诫 后人五个情节,故事凄婉悱恻,曲折
生动,扣人心弦,叙述有自叙和他叙等方式,该凝练处惜墨如金,该 渲染处精雕细作,详略唯情所
需,隽永而韵味深长。
通过自述,横截人生美好年华中几个片段 ,在快节奏高频率中透析出刘兰芝的聪明能干、多才
多艺,又通过兰芝的勤劳反衬出焦母的无理和刁钻, 一开始就显现出矛盾冲突,在冲突中展现
刘兰芝的清醒和刚烈,利用冲突吸引读者关注人物的悲剧命运。
在冷静客观的叙述中间或插入如珠似玉的抒情,如夫妻誓别后“举手长劳劳,二情同依依”的
难 舍难分;兰芝被迫应允婚事后,焦仲卿急切前往探听虚实,由误会到盟誓黄泉下相见“生人作,
死别,恨 恨那可论?念与世间辞,千万不复全!”的真挚爱情,如锦上添花,升华了情感,引起了作品
与读者的强 烈情感共鸣,可谓画龙点睛之笔,令人泣涕涟涟。
(2)铺陈和夸张相结合
为营造一种艺术 效果或气氛,作者常采用赋的笔法,大力渲染某个情节和事件,如写意中的工
笔,惟妙惟肖。


用奢华的物质生活来反衬出刘兰芝的重义轻利,不为荣华所动,似杜十娘弃珠宝如粪土的爱情至上,如徐志摩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的洒脱无羁。
从身体的各个部位细致刻画刘兰芝的美 丽漂亮、高雅华贵,用靓丽的外表向腐朽文化为代表
的焦母抗议,既唤起了读者的同情和怜悯,又激起读 者对焦母的愤怒,一举两得。铺陈而不累赘,
夸张而不失真。
(3)个性化的语言和细节动作相结合
《孔雀东南飞》全诗大量采用个性化的语言和动作描写 塑造人物形象,这在汉代以前的文学
作品中不常见,收到了较好的艺术效果。
个性化的语言:
此两节诗的五个感叹句是焦母蛮横无理、严厉刻薄的直接写照,口气坚硬,不容质疑,一个封建
家长威严的形象跃然纸上。
兰芝便纵有千般委屈万般愁苦都无法用语言表达,任何解释均为徒劳,就让 所有的哀伤都由她
自己一人分担,表现出兰芝的持重与坚强。
细节动作描写:
细节 描写是刻画人物的传神之处,细节真实生动有助于人物的塑造。全诗中有:“槌床便大怒”
的恼羞成怒; “哽咽不能语”的伤心欲绝;“上堂拜阿母,阿母怒不止”的愤懑;“下马入车中,
低头共耳语”的情真 意切;“阿母大拊掌”的惊诧;“阿女含泪答”的委屈;“兰芝仰头答”的
坚强;“新妇识马声,蹑履相 逢迎”的急切;“长叹空房中”、“转头向户里”、“徘徊庭树下”的
懦怯和软弱。
(4)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
全诗从兰芝请遣到焦仲卿“自挂东南枝”现实主义剧情已经 结束,作者为传达人们对美好爱
情的向往和憧憬,反映通过个体的抗争所取得的实绩,用两家求合葬的方 式收束全文,且幻想
出双双“化鸟”的结局,富有强烈的浪漫主义色彩,像我国的另一部力作《梁山伯与 祝英台》
中“化蝶”一样,永远让人回味无穷。
《孔雀东南飞》的叙事艺术是后世永远吸取的营养,不愧为中国古典文学的一块璀璨的瑰宝。

23.试从唐宋八大家中任选一个著名文学家,论述其散文艺术特点和成就
韩愈 柳宗元
散文特点
(1)韩愈散文风格从总体上说体现了气势磅礴,汪洋恣肆,自由奔放,感情充沛的 特点。
韩文的风格来自他的人格和他的文学主张,人格的浩然正气使其文章理直气壮;不平则鸣的
文学主张使其文章情感强烈。此外,韩愈还有奇崛排奡和文从字顺的特点。
(2)韩愈散文的艺术手 法主要体现在说理、叙事、言情上,三者在不同文体中虽有偏用,
却也常有交融。其论说文观点鲜明,辞 锋犀利,气势宏伟,说理透辟,逻辑性很强,感情强


烈。其记叙文常常采用叙事为主,兼 以议论和抒情的手法,既能够生动地刻画出人物形象,
又能够体现出作者的思想和情感,如《张中丞传后 叙》就采用了这种手法。其抒情文感情真
挚,抒写委婉,如《祭十二郎文》把悼亡的悲情和生活琐事的描 写融会在一起,写得凄婉动
人,催人泪下。被誉为“祭文中千年绝调”。
(3)韩愈散文突出 的艺术特色还表现在语言艺术上。韩愈十分重视语言艺术,这与他“文
以明道”重道而不轻文观念有关, 他曾主张“词必己出”、“陈言务去”、“文从字顺”,语言
的匠心独运才能达到明道的目的。他的散文 语言精练生动,准确鲜明,流畅而多变,富于创
造性和表现力。韩愈的文章语汇丰富,既善于吸取古代的 词语,又善于运用当代的语言,熔
铸成古朴而新奇的语言。他的许多精警新奇的语句至今流传,如“佶屈 聱牙”、“蝇营狗苟”、
“动辄得咎”、“俯首帖耳,摇尾乞怜”、“不平则鸣”、“弱肉强食”、“痛 定思痛”等等。他的
文章句法以自由多变的单行散句为主,也常常有意运用一些骈文的句法。
艺术成就
韩愈是司马迁以后最大的散文家。感情充沛、风格豪迈、笔锋犀利、气盛言宜,形成 特有的
雄奇恣肆、浩大奔放的气势和充沛的逻辑力量,是韩愈散文的基本风格。而不同类型的散文
又有不同的风格。(1)论说文气势磅礴、纵横开合,论证雄辩有力,善于通过对比、排比、
比喻、反 讽等手法增强文章的论辩力量。(2)杂文嘲讽现实,揭露矛盾,犀利精悍。或长或
短,或庄或谐,嬉笑 怒骂,怪怪奇奇,具有一种反流俗、反传统的力量,并在行文中夹杂着
强烈的感情倾向。如《杂说》《进 学解》等。(3)记叙文继承和发展了《史记》、《汉书》记
事写人的传统,善于选择典型的真实事件和 细节来突出人物的主要性格,在客观的叙述中寄
寓作者强烈的爱憎感情。如《张中丞传后叙》、《柳子厚 墓志铭》。(4)抒情文主要见于祭文、
书信。这些作品融抒情、叙事和议论于一体,感情强烈,具有很 强的艺术感染力。如《祭十
二郎文》。
柳宗元与韩愈齐名,为“唐家八大家”之一,堪称我国 历史上最杰出的散文家。其特点从风
格、结构、语言三方面来说大致如是:
(1)风格沉郁 冷峻奇诡
柳宗元生活在“安史之乱”结束不久的中唐衰世,青少年时代起就有一种很强的忧患意识。< br>家道中落、父亲失意、亲人早逝又使年轻的柳宗元内心笼罩着浓郁的悲凉。革新失败,远谪
蛮荒, “量移”无望,长为孤囚,政治抱负无法实现,使柳宗元的散文,特别是永州时期的
散文,带着一种沉郁 的格调。
《寄许京兆孟容书》、《与杨京兆凭书》等诉说自己的不幸遭遇,向人乞怜求助的信,悲愤哀
怨,令读者酸鼻;《吊屈原文》、《闵生赋》、《囚山赋》等骚赋体散文哀怨愤激,表现出鲜明
的沉郁风格。


柳宗元的议论性散文,如《四维论》,《时令沦》等,锋芒毕露,气势凌 厉;他的一些亦叙亦
议的杂文,如《愚溪诗序》、《贺进士王参元失火书》等幽冷劲峭,词锋犀利;他的 劝戒性的
寓言,如《三戒》、《蝜蝂传》等,讽刺尖锐,不留情面,最能代表柳文的冷峻风格。
(2)结构密致 千回百转
《旧唐书·柳宗元传》评价柳文时,突出其结构上“精裁密致”的 特点。柳文之精,表现在
结构上就是精严有序。
柳宗元的议论性文章论证条理清晰,段与段之 间,不仅有内在严密的逻辑联系,而且有外在
文字上的连结、转折和呼应,布局谋篇,一丝不苟。以《封 建论》为例。全文正反论述,条
分缕析,脉络清楚,处处照应,无论大段或小段均精心安排,紧密联结。
柳宗元的记叙性散文脉络连贯,环环紧扣。《至小丘西小石潭记》先写耳之所闻,次写目之
所见 ,再写身之所感,分别从听觉、视觉、感觉描写小石潭水声、景色、环境。从写水声到
写潭景,以“伐竹 取道”为过渡;从写潭景到写环境,以“坐潭上”为转折。潭上之景依次
写潭水之清,潭底之奇,草树之 美,游鱼之乐。全篇结构布局“精裁密致”。
(3)语言精炼 生动形象
精炼的一个表现是 简洁。柳文固然有洋洋数千言的鸿篇巨制,但更多的是千言以下的短篇。
绝不拖沓冗繁,没有多余的句子 ,甚至没有多余的字。
《至小丘西小石潭记》写潭底岩石露出水面之状“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用八个字就
将岩石的各种形状形象地描写出来。同一篇文章写树木藤蔓的情态“青树翠蔓,蒙络摇缀,< br>参差披拂”。“蒙络摇缀”四字,写出“翠蔓”遮蔽、缠绕“青树”和随风摇摆、互相连缀的
情况 ,可谓惜墨如金。
精炼的另一个表现是准确。柳宗元散文的语言既简洁又准确,因而能在较短的篇幅中 包含丰
富的内容,表现深刻的思想,清楚地说明道理。
艺术成就
(1)政论文:表 现了对各类哲学、政治、社会、人生问题的思考,逻辑谨严,文笔犀利流
畅。如《封建论》、《天说》等 。(2)寓言:共20多篇,大多以虚构的动物故事,讽刺社会
的病态现象,揭露和批判当权的旧官僚。 想象丰富奇特,细节刻划生动,语言犀利幽默,结
构短小而极富哲理意味。使寓言由先秦散文中说理的工 具,变为独立的文学样式。代表作有
《三戒》等。(3)杂文:有两个显著的特征:一是正话反说,借问 答体抒发自己被贬被弃的
一怀幽愤,深刻透露出作者对混浊世事的强烈不满;二是巧借形似之物,抨击政 敌和现实。
语言辛辣,笔无藏锋,嘻笑怒骂,痛快淋漓。(4)传记文与抒情文:通过人物本身的活动与
矛盾冲突刻画人物,有较高的文学价值和思想价值。(5)山水游记:是他散文中成就最高、
最 有特色的。奠定了我国游记文学的基础,对宋以后的散文家有较大影响。总的说来,柳宗
元思维缜密,笔 锋锐利,行文周密,语言“峻洁”,风格雄深雅健。体现出与孤高脱俗的人
格相统一的散文风格。



24.试选择宋代一位著名词派,论述其艺术特点和成就
特点 < br>豪放派特点大体是创作视野较为广阔,气象恢弘雄放,喜用诗文的手法、句法写词,语词宏
博,用 事较多,不拘守音律,然而有时失之平直,甚至涉于狂怪叫嚣。南渡之后,由于时代
巨变,悲壮慷慨的高 亢之调应运发展,陈与义、叶梦得、朱敦儒、张孝祥、张元傒、陈亮、
刘过等人承流接响,蔚然成风。豪 放词派不但震烁宋代词坛,而且广泛地影响词林后学,从
宋、金直到清代,历来都有标举豪放旗帜,大力 学习苏、辛的词人。
它不仅描写花间、月下、男欢、女爱。而且更喜摄取军情国事那样的重大题材入词 ,使词能
象诗文一样地反映生活,所谓“无言不可入,无事不可入”。它境界宏大,气势恢弘、不拘格律、汪洋恣意、崇尚直率,而不以主含蓄婉曲为能事。词论家对苏轼词所作的“横放杰出”
“词 气迈往”“书挟海上风涛之气”之评,对辛弃疾所作的“慷慨纵横”“不可一世”之评,
可移向豪放派。 豪放派内部的分派较少,仅有苏派、辛派、叫嚣派三个阶段性的细支。其风
格虽然总称豪放,然而各词人 风格亦有微差:苏词清放,辛词雄放,南宋后期的某些豪放词
作则显粗放,清朝的豪放词人如陈维崧等亦 多寓雄于粗,以粗豪见长。由于豪放词人嗜于用
典、追求散化、议论过多,某些豪放词篇遂有韵味不浓、 词意晦涩、形象不明、格律欠精等
缺点,这些亦是无庸讳言的。
豪放派虽以豪放为主体风格, 却也不乏清秀婉约之作,不名之家如此,名家亦如此。苏词《贺
新郎 乳燕飞华屋》、《水龙吟 似花还似非花》,辛词《粉蝶儿 昨日春》、《青玉案 东风夜放》
等皆是可伯仲婉约词的名篇。
成就
北宋豪放词,主要体现为封建体制下受压抑个体的心灵解放,而南宋的豪放词则将此人个 体
的命运与国家民族的命运紧密结合,进一步拓展了词的表现领域,提升了词在文学史上的地
位 。靖康之变之后,中原沦陷南宋偏安的社会现实,给南渡词人以极大地刺激,词人纷纷引
出悲壮之音,唱 出慷慨之声。不仅岳飞,李纲,张孝祥等人写出壮怀激烈的词作,原先一些
以婉约出名者,如朱敦儒,李 清照等也写出了不少激昂慷慨的词作。然而,南宋豪放词的典
范,却非辛弃疾莫属。在艺术表现上,辛弃 疾以文为词,以古写今,不仅进一步拓宽了词的
表现领域,也极大地拓展了词的表现手法。
婉约派
特点
婉约,即婉转含蓄。词本为合乐而歌,娱宾遣兴,内容不外离愁别绪, 闺情绮怨。其特点主
要是内容侧重儿女风情,结构深细缜密,音律婉转和谐,语言圆润清丽,有一种柔婉 之美。
但内容比较狭窄,人们形成了以婉约为正的观念。
成就


< br>25.从《三国演义》、《儒林外史》、《聊斋志异》中任选一部小说,论述其主要的思想内容和
艺术成就
《聊斋志异》
思想内容
《聊斋志异》乃是蒲松龄寄托“孤愤”之作,他 自觉地将记述怪异与现实批判、抒情言志结
合在一起,以小说创作作为抨击时政窳败、揭露社会痼疾、表 现美好理想的工具。因此,与
以往的文言小说相比,《聊斋志异》大大增强了对现实生活的干预意识和批 判意识,有力地
拓展了文言小说的社会功能。
(1)《聊斋志异》中最富现实意义、最具思想 价值的作品是官绅批判小说。此类作品直接或
间接地揭露了封建社会的黑暗政治,鞭挞了贪官污吏鱼肉百 姓、势豪劣绅肆虐乡里的罪恶行
径,同时也表现出下层民众不屈不挠的反抗。代表作品有《席方平》、《 促织》、《梦狼》、《续
黄粱》等。
(2)科举批判小说最能体现《聊斋志异》作为“孤愤” 之书的特色。作者对科举的愤懑不
平,首先发泄在科场的是非颠倒与考官的衡文不公上,如《司文郎》、 《贾奉雉》。作者还饱
含辛酸,深入揭示出八股取士、功名利禄对封建士子灵魂的摧残、腐蚀与扭曲,如 《叶生》、
《王子安》。
(3)《聊斋志异》中数量最多、成就最高的是描写男女情事的爱情 小说。此类小说往往通过
非现实的幻想世界表现强烈的反封建礼教、反封建婚姻制度的精神,表现具有普 遍意义的爱
情理想、人性理想。一些小说突出强调了两情相契的知己之爱,已突破郎才女貌式的传统爱< br>情观;一些小说充分描绘出封建势力对青年男女爱情生活的压抑,使作品的主题更加丰富和
深刻。 其中的女主角大多是由花妖狐魅幻化而成,她们被赋予各种各样的美好品格,不虚伪,
不矫情,不受羁绊 ,不被约束;在追求婚姻幸福生活的过程中,热烈大胆,富有主动的精神,
坚贞专一,具有执着的信念, 寄寓着作者的人性理想。代表作品有《婴宁》、《青凤》、《香玉》、
《连城》、《阿宝》等。
(4)描绘家庭伦理的矛盾纠葛,揭示各种病态社会现象的世情小说,在《聊斋志异》中包
罗最广泛、 思想倾向也最复杂。此类作品以现实的伦理道德观念作为美刺的原则,立意在于
劝善惩恶。部分作品歌颂 了世间的真情,善美的人性,如《乔女》、《娇娜》;更多的作品则
是表现世态的庸俗,人心的险恶,如 《局诈》、《劳山道士》;还有一些作品写日常家庭生活
的情态,展现了世风的浇薄,也可看出作者回归 传统道德的良苦用心,如《张诚》、《曾友于》。
艺术成就
《聊斋志异》在艺术上兼采众体 之长,不仅继承了魏晋志怪和唐人传奇的优秀传统,而且还
从史传文学、白话小说中吸取了有益的营养, 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代表了我国古代
文言小说所已经达到和能够达到的最高水平。

< p>
(1)作者有意将幻异境界与现实社会联结在一起,以寄托自己的孤愤和理想,使作品既驰
骋天外,充满浓郁的浪漫气息;又立足现实,蕴含有深厚的生活内容。幻想性与真实性的相
反相成,对立 统一,构成了《聊斋志异》的突出特点。
(2)大量的非现实性艺术形象的塑造成功,是《聊斋志异》 的主要艺术成就。这些形象塑
造的基本方式是:以他们作为“人”所表现出来的社会性为核心,巧妙地融 合进他们作为“物”
的自然属性或幻想属性,使之成为一种人性和物性复合统一的艺术形象。这样,这些 花妖狐
魅既多具人情,和易可亲,使人忘其为异类;又蕴含着他们本体的固有气质和超现实的神异
性,让人觉得可望而不可即,大大增强了形象的美感。
(3)《聊斋志异》的情节离奇曲折,幻诞诡 谲,但在作品提供的特定情境之内,却又顺理成
章,是按照某种固有的逻辑必然出现的。其情节的内在逻 辑,主要包括人物性格逻辑和幻想
逻辑,二者往往蕴含在同一个情节系列中,达到了高度的和谐统一,构 成了作品幻中有真、
真中有幻的艺术特色。
(4)《聊斋志异》采用的是优美、典雅、精炼、 传神的文言,又做到了文言体式与生活神髓
的高度统一,因此形成一种既典雅工丽又清新活泼的语言风格 。无论是人物语言还是作品的
叙述、描写语言,都在文言形式中蕴含着强烈的生活气息,极富描摹力和表 现力,大大增强
了文言小说的小说性和趣味性。

26.从《汉宫秋》、《西厢记》 、《长生殿》中任选一部作品,论述其主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成

思想内容
《西厢 记》和《西厢记诸宫调》相比,在思想上更趋深刻。它正面提出了“愿天下有情的都
成了眷属”的主张, 具有更鲜明的反封建礼教和封建婚姻制度的主题。
(1)《西厢记》歌颂了以爱情为基础的结合,否定 封建社会传统的联姻方式。作为相国小姐
的莺莺和书剑飘零的书生相爱本身,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对以门第 、财产和权势为条件的择偶
标准的违忤。莺莺和张生始终追求真挚的感情。他们最初是彼此对才貌的倾心 ,经过联吟、
寺警、听琴、赖婚、逼试等一系列事件,他们的感情内容也随之更加丰富,这里占主导的正
是一种真挚的心灵上的相契合的感情。
(2)莺莺和张生实际上已把爱情置于功名利禄之上。 张生为莺莺而“滞留蒲东”,不去赶考;
为了爱情,他几次险些丢了性命,直至被迫进京应试,得中之后 ,他也还是“梦魂儿不离了
蒲东路”。莺莺在长亭送别时叮嘱张生“此一行得官不得官,疾便回来”,她 并不看重功名,
认为“但得一个并头莲,煞强如状元及第”;即使张生高中的消息传来,她也不以为喜而 反
添症候。《西厢记》虽然也是以功成名就和有情人终成眷属作为团圆结局,但全剧贯穿了重
爱 情、轻功名的思想,显示出王实甫思想的进步性。
艺术成就


《西厢记》最突 出的成就是从根本上改变了《莺莺传》的主题思想和莺莺的悲剧结局,把男
女主人公塑造成在爱情上坚贞 不渝,敢于冲破封建礼教的束缚,并经过不懈的努力,终于得
到美满结果的一对青年。这一改动,使剧本 反封建倾向更鲜明,突出了“愿普天下有情人都
成眷属”的主题思想。在艺术上,剧本通过错综复杂的戏 剧冲突,来完成莺莺、张珙、红娘
等艺术形象的塑造,使人物的性格特征生动鲜明,加强了作品的戏剧性 。
《西厢记》的曲词华艳优美,富于诗的意境,可以说每支曲子都是一首美妙的抒情诗。《西
厢记》是我国古典戏剧的现实主义杰作,对后来以爱情为题材的小说、戏剧创作影响很大。
《牡丹亭》、 《红楼梦》都从它那里不同程度地吸取了民主精神。

27.从《文心雕龙》、《沧浪诗话》 、《人间词说》中任选一部文学著作,论述其主要理论内容
或某个方面的理论成就。
(试论《文心雕龙》的理论体系)
齐末梁初刘勰的文论巨著《文心雕龙》,力图用儒家思想观 点来指导魏晋以来离开经典本原,
追逐浮靡文风的文学思潮主流。
全书着重探讨者有:总论, 即全书的理论基础,指导思想;;文体论,系统而周密地祥论文
体的分类;创作论,分论创作过程,作家 个性风格,文与质的关系,以及写作技巧等;批评
论,评论前代文风及作家成就,并探讨批评方法。 < br>(1)总论:《原道》《征圣》《宗教》《正纬》《辩骚》五篇是“文之枢纽”,也是全书的根本
论点,和论文的关键。《宗教》在全书的理论观点中最为重要。
(2)文体论:刘勰《文心雕龙》的文 体论二十篇,分为文、笔两部分,即所谓“无韵者笔
比,有韵者文也(《总术》”。他为辨析文体分类: 以文笔分类;以性质分体;不可分者别辟
一类。
(3)创作论:是全书的精华。所涉及的问题 主要是对文学与现实的关系;内容和形式;艺
术构思;创作过程;文学风格及写作技巧。
四. 批评论:他提出建立正确的文学批评方法,论述了批评家的修养,批评家的态度,批评
标准。
成就
《文心雕龙》的理论对唐以后的作家批评家有相当大的影响。陈子昂革新诗歌标举“风骨 ”
“兴寄”,杜甫、白居易论诗重视“比兴”,韩愈论文主张尊儒、复古,论文学古人应该“师
其意,不师其辞”,都是直接或间接接受到他的理论的启发。

28.试对中国古代文学史中你感兴趣的一种文体加以论述

29.从《左转》、《史记》中任选一部作品,论述其艺术方面的主要成就


史记艺术成就
《史记》的艺术成就,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1)历史人物形 象的成功塑造。《史记》描写
人物多,范围广,形神兼备,大多具有典型性。其塑造人物形象,善于准确 捕捉历史人物的
特征和精心选材,善于通过矛盾冲突描写、虚实相生手法、细节描写、心理描写、对比映 衬
等来刻划人物。(2)叙事和场面描写悲壮慷慨,诙谐滑稽。《史记》塑造的人物多是具有悲
壮之美悲剧人物,与此相应,其叙事与场面描写多具有悲壮色彩。《史记》的叙事和场面描
写,还有诙谐 滑稽的喜剧美。这类描写虽不及前者多,但也不在少数,最集中的表现是《滑
稽列传》,其中的人物言谈 行事,均注重讽谏,诙谐风趣,轻松幽默,逗人发笑。(3)浓郁
的抒情性。司马迁的不幸遭遇使他满怀 悲愤,他将这种浓郁的感情融入《史记》创作中,因
而其笔下的人物刻划和论赞中都跳跃着太史公诗人般 的激情。如《屈原列传》是一支屈原伟
大人格的赞歌,《项羽本纪》是一首充满悲壮叹惋之情的英雄史诗 ,《伯夷列传》是一首喷发
出愤激不平之情的怨刺诗。(4)刚柔相济,以刚为主的艺术风格。《史记》 的艺术风格具有
多样性和丰富性,既有阴柔之美,又有阳刚之美。而总体上看,全书则以阳刚之美为主。 这
主要表现在:气魄宏伟,笔力千钧;内容奇伟,惊心动魄;气势凌厉,一泻千里。(5)结构
和语言。《史记》整体结构系统宏伟,人物传记的结构,一般开头先介绍人物姓氏、籍贯,
中间是记叙主 体,选择与人物性格、事功最相关的几事件进行叙述,结尾以太史公曰表作者
自己之意见。具体每篇传记 的写作,有时又比较灵活。其人物传记,又有分传、合传、寄传、
杂传,这也是作者根据人物的性格及事 功,进行的结构安排。其结构对后世史书及传记文学
的创作有深远影响。语言上也取得了很高成就。首先 是人物语言富于个性化特征。如正直口
吃的周昌廷争之言、毛遂自荐之语,最突出的是陈涉、项羽、刘邦 表述早年的抱负之语的不
同表现。其次是作者的叙述语言通俗、简洁、精炼,富于感情,有很强的表现力 。有些语言
接近当时口语,有的直接用民谣、谚语,这使其语言更丰富,富于表现力。

30.选择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一个著名诗人,结合作品论述其主要文学特点
陶渊明 曹植 < br>曹植早期诗歌充满了昂扬奋发的精神,后期诗歌慷慨悲凉。诗风变化的原因是由于其政治地
位的变 化导致题材与艺术手法的变化。曹植早期才华横溢,颇受宠爱,故诗歌多歌唱建功立
业的理想抱负,也有 感时伤乱、述写宴饮游乐的作品,洋溢着浪漫乐观的情调。后期备受猜
忌,故主要抒写自己遭谴被弃的悲 愤与不平,或述写朋友和自己遭受迫害的愤懑,或借传统
闺怨题材表明自己的心志,或自抒胸臆,或借游 仙以排遣内心的苦闷。大量地运用了比喻和
象征手法表现诗人反抗迫害的精神。

31.从《诗品》或《典论-论文》中选择某种精彩理论加以论述
(试抒《典论•论文》的主要内容)


曹丕《典论•论文》是我国探讨文学问题最早的较具系统的文学批评论著。主要内容有:
(1)《典论•论文》对自古而来的“文人相轻”之习表示反对,以为作品的长短一是因文体
各 具特点,一是作家才性不一。他主张以“审己度人”的态度对待文学批评。
(2)论文章与事业的关系 :曹丕认为文章的社会地位与事业同样重要,因而将文章提到经
国大业、不朽盛事的高度。如在文章中论 道“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
(3)论文气即才性:从曹丕开始,把“气”引入文论中。文 章中论道:“文以气为主”,“气”
当指作家的才性在作品中的反映。
(4)论文体的区分: 即对文学题材的区分。根据文的体裁和性质的特点,不同的要求,将
文体四科相互区别。四科分别具有雅 、理、实、丽的特点。“诗赋欲丽”的特点,表明了建
安文学逐步向词采华丽发展。
(5)论 文学批评者的态度:在文章中指出文学批评者“贵远贱近,向身背实”是错误态度,
对贵远贱近、尊古卑 今观点进行了指斥,在前人基础上作了进一步申说。
钟荣在《诗品》中则直接用了“建安风力”一词
“建安风骨”内涵:
(1)政治理想的高扬:①慷慨②悲风
(2)人生苦短的感叹 :①单纯的哀叹②慨叹岁月短促、功名未立,却仍努力追求③努力突
破天命限制,在有生之年追求更高的 人生价值
(3)强烈的个性表现:①风貌②诗体③语言
(4)浓郁的悲剧色彩
后 世影响:后世的作家在反对片面追求形式和单纯的修辞之美,而强调文学的热情和内在的
感染时,往往就 标举“建安风骨”的旗帜,如陈子昂。在文学发展史上起了积极的作用。
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
气决定了物的变迁,物的变迁又惹起了人的感慨 ,因此人们受其感召,这种丰富多彩的万物
是值得歌咏的。
细则:
“气之动物,物 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是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我们中国向来
以为宇宙万物的生成有阴阳二 气,说是冬至的时候,冬至则阳生,当它到最冷的时候,阳气
生发了,就由冷而转暖;夏至而阴生,夏至 当天气最热的时候,阴气就生长了,天气就慢慢
地转为寒冷了,就是这阴阳二气的运行,气之动物,它就 感动了万物。所以春天的时候,万
物就萌生,秋天的时候,万物就凋零。
“今夜月明人尽望 ,不知秋思落谁家”。众所周知,秋天是思念的季节。但为何四季当中独
独秋天能惹人无限思念和淡淡忧 郁的遐想呢?对此《诗品》给出了解释“气之动物,物之感
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即这种能让物 动,从而引起内心感动的是“气”。 “今夜月
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众所周知,秋天是思念的 季节。但为何四季当中独独秋天能


惹人无限思念和淡淡忧郁的遐想呢?对此《诗品》给出 了解释“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
荡性情,形诸舞咏”。即这种能让物动,从而引起内心感动的是“气 ”。古人认为,宇宙间有
阴阳二气,是它们的运行才产生了天地万物和四时晨昏。譬如:夏天阳气最盛, 所以草木茂
盛。但盛到极点就开始衰落,阴气渐生,慢慢到了秋天和冬天。秋冬之际阴气最重,因而草< br>木衰败。阴到极点又转为阳,阳生而万物长,所以春天就会百花齐放。 由于四季的冷暖不
同,自 然景色也不同,人的内心也就随着这些变化而感动。春天草木的萌发让人联想到美好,
所以引起欢喜的心 理。秋天草木的凋零让人联想到生命衰老与终结。因此会让人感到忧愁和
悲伤。
虽然明白秋 思的原因,但却阻挡不了思秋的情怀,尤其是在重大节日的到来之时。故有诗云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 佳节倍思亲” 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
婵娟。”这几句的点睛之笔,让思念不 仅仅局限于狭隘的想念怀念,而是上升到了远隔千里
的共赏共度,体现了诗人广博的胸襟和积极的心态, 实为后世学习的典范。

《典论·论文》提出了“文以气为主”的著名论断,这就是文论史上 著名的“文气”说。以
“气”论文和作家,是曹丕《论文》最突出的理论贡献。曹丕所谓的“文气”,是 指表现在
文学作品中的作家的自然禀赋、个性气质,属于生理和心理范畴,没有伦理色彩。“文以气为主”尤其强调了作品应当体现作家的特殊个性,这种个性只能为作家个人所独有,“虽在
父兄,不 能以移子弟。”建安七子各自显示出各自的才能,究其原因,是由“性”的差异所
导致。诗这种观点也合 符于魏晋人崇尚自然的风气。
由于曹丕非常强调创作个性的这种独特性和不可改变性,一方面突出了作 家独特个性对于作
品风格的决定意义,体现了魏晋时期“人的自觉”和“文的自觉”的时代精神。另一方 面,
则是否定了现实习染同样可以改变创作风格的可能性。这是其理论的缺陷。在《典论·论文》
中还对文学批评的态度提出了有价值的意见。比如反对“文人相轻”和“贵远贱近”,主张
“君子审己 以度人”,这对文学批评也是良好的倡议,至今仍有现实意义。

32.选择宋代的一个著名文学家,论述其在某种文体创作上的主要成就
苏轼散文 诗词
(试叙苏轼词在宋词发展变革中的重要地位和贡献)
(1)简述苏轼词对词境的开拓
a.苏轼以前的词为应歌之曲子词,多写男女相思,写花间酒下的伤别。苏轼词抒发磊落纵横
豪放之襟 怀,摆脱花间词婉转之态,为激越、豪放充分表现作者的人格个性。如《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 ,千古风流人物。”
b.苏轼把词的题材取向从应歌回归到表现自我,并从现实生活中撷取创作题材, 故苏词多为
感事之作,有的还采用词题小序的形式确定表现的内容,交代创作动机。如《水调歌头•明< /p>


月几时有》《定风波》。用记实手法写自己的人生感受,使词的抒情贴近现实生活,词中的 抒
情人物形象与创作主题也由分离走向统一对应。使词的创作走向正视现实、面向社会和真实
人 生的大道,极大地拓宽了词的取材范围。
c.苏轼用词展示自己的政治抱负、人生感慨、生活情趣、感 受、山川景色扩大了词境,把词
家“缘情”与诗人“言志”结合起来,词品与人品得到了高度的统一和融 合。
(2)简述苏轼的“以诗为词”
a.首先指的是词所反映的生活内容的扩大,突破了 “词为艳科”的传统体制,向“士大夫化”
发展。
b.在苏轼之前的“曲子词”的曲子,基本 上是“轻音乐”“软性文学”。到苏轼将词题小序发
展起来,做词寓以诗人句法、引议论入词、大量用经 、子典故,突破音乐对词体的约束,如
《临江仙》。苏词充分体现了文人的审美情趣,是典型的士大夫词 。
苏轼以诗为词的积极意义,在于改变了词的旧传统,增加了词的内容,丰富了词的体式,促
使词发展成为独立的抒情诗样式。
(3)简述苏轼词的风格
苏词的风格是豪放,苏轼乃宋 词中豪放派的代表,但也有许多极清空幽秀的作品,风格是多
样化的。
a.豪放,如《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b.婉约,如《江城子》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此词为悼亡之作,对亡妻的思
念之情,置于生死两茫茫的人生空 漠的叹喟中。
c.清旷,如《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33.选择清代一部有影响的长篇小说,论述其主要思想内容或艺术成就
红楼梦
思想内容
《红楼梦》以荣国府的日常生活为中心,以宝玉、黛玉、宝钗的爱情婚姻悲剧及大观 园中点
滴琐事为主线,以金陵贵族名门贾、王、薛、史四大家族由鼎盛走向衰亡的历史为暗线。展
现了穷途末路的封建社会终将走向灭亡的必然趋势。并以其曲折隐晦的表现手法,凄凉深切
的情感格调 ,强烈高远的思想底蕴,在我国古代民俗,封建制度,社会图景,建筑金石等各
领域皆有不可替代的研究 价值,达到我国古典小说的高峰。
本书是一部具有高度思想性和高度艺术性的伟大作品,作者具有初步 的民主主义思想,他对
现实社会、宫廷、官场的黑暗,封建贵族阶级及其家庭的腐朽,封建的科举、婚姻 、奴婢、
等级制度及社会统治思想即孔孟之道和程朱理学、社会道德观念等都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并且提出了朦胧的带有初步民主主义性质的理想和主张。
艺术成就


《红楼梦 》在艺术上的成就是巨大的,这首先体现在典型形象的塑造上。《三国演义》和《水
浒》中写的大多是英 雄人物,这些人物的斗争故事本身就具有激动人心的力量。《红楼梦》
是探索到人物灵魂的深处,描写不 同人物的精神面貌,塑造出不同的典型。另外,它还是以
日常生活和爱情题材来塑造人物形象的。《红楼 梦》中日常生活场景描写生动逼真,并巧妙
地与刻划人物相结合;语言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这些都对 后代人的小说创作产生了深广
的影响。《红楼梦》在诗词、戏曲、绘画、建筑、园林等诸多方面都有很高 的美学价值。
《红楼梦》在艺术上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它的叙述和描写就像生活本身那样丰富、深厚、 逼
真、自然。《红楼梦》在艺术表现上普遍地运用了对比的手法。作者安排了鲜明对照的两个
世 界:一是以女性为中心的大观园,这是被统治者的世界;一是以男性为中心的社会,这是
统治者的世界。 作者还常常拿一个人对两件事的不同态度对比,拿两个人对同一件事的态度
对比,在对比中揭示人物灵魂 深处的隐秘,表达作者的爱憎倾向。《红楼梦》善于处理虚实
关系,它实写而不浅露,虚写而不晦暗,创 造出一个含蓄深沉的艺术境界。作者善于运用春
秋笔法,也就是文笔曲折而意含褒贬。比如将王夫人对林 黛玉的憎恶写得十分含蓄。《红楼
梦》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长篇小说。它以一个贵族家庭为中心展开了一 幅广阔的社会历史图
景,社会的各阶级和阶层都得到了生动的描画。《红楼梦》的博大精深在世界文学史 上是罕
见的。

34.结合具体作品,论述明清时期一个著名戏曲作家的主要艺术成就
关汉卿
(1 )在创作方法方面,关汉卿的杂剧以现实主义为主。首先,关剧对时代与人生进行了真
实地描绘;其次, 关剧对元代的生活图景进行了全面地展现;再次,关剧还对社会现实中一
些带有本质意义的问题进行了深 刻地揭示。
(2)在人物塑造方面,关汉卿的杂剧创造了一大批栩栩如生、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大大
丰富了中国古代戏剧文学形象的画廊。关剧中活跃着众多风神独具的戏剧人物,其中最为光
彩夺 目者,是来自社会各个阶层的女性形象。
(3)在剧作结构方面,关汉卿的杂剧大多缜密而精巧,紧凑 而多变,富于戏剧性效果,具
有引人入胜的魅力
(4)在戏剧语言方面,关汉卿向以本色当行 著称,他是元代杂剧作家中本色派的代表人物
关汉卿卓越的艺术修养,使杂剧的战斗性和人民性得到了充 分的发挥。
关汉卿剧作所表现出的纯熟的语言艺术,是杂剧作为代言体的叙事文学臻于成熟的重要标< br>志。关汉卿既立足于戏剧语言性格化,又博采现实生活中的种种语言素材,包括谚语、俚语、
成语 、口头禅等等,融合于作品之中,形成一个自然真切、色彩斑斓的语言世界。这也是关
汉卿对元代剧坛的 一个突出贡献。


35.结合实例,试对中国古代文学中你感兴趣的一个问题加以论述

36.结合作品,试论《左传》的文学特点
试述《左传》的文学特色
(1)文学性 的剪裁和历史事件的故事情节化。如,《郑伯克段于鄢》,记叙春秋初期郑国王
室内部兄弟、母子之间一 场争夺王位的残酷斗争。
这一场历时长久的劝争,《左传》作者仅用了500余字,就把时间的起因、 发展、结尾叙述
的得明白生动。
(2)刻画人物性格神形毕现,有立体感。如,《晋公子重耳 之亡》叙述重耳历经19年的流
亡生涯,从一个贪图安逸的贵公子,最终成长为一位心胸宽阔、胆识具备 的政治家。
(3)生动的场面描写和传神的细节描写。《左传》擅长写战争著称,它记叙了春秋时期许 多
场大大小小的战役,往往注重对双方战前谋划的叙述。
(4)善于叙写外交辞令,理富文美。

37.结合时代背景、诗人思想及其诗歌作品,论述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
(简述杜甫沉郁顿挫的创作风格)
沉郁顿挫是杜甫早年对自己创作风格的一种描述,出自他的 《进雕赋表》。主要表示自己学
力深厚,写作技巧娴熟。“沉郁顿挫”具有忧愤深广、潜气内转而波澜老 成的含义。“沉郁顿
挫”可以概括杜甫诗歌艺术的主体风格。
(1)忧愤深广的时代特征:杜 甫的代表作,反映的是一种时代加在无辜者身上的悲剧,笼
罩着由于悲凉的气氛。如《登楼》哀切之极, 悲怆沉郁。
(2)潜气内转和波澜老成:由于生活的折磨,使原本生气勃勃的诗人变得沉郁了。但他是
一个有骨气的人,起郁积心头的悲慨涌至口边时,往往又一口气强咽下去,心中的情感往复,
流 露不笔端的是潜气内转的起伏顿挫,给人以波澜老成之感。杰出的代表作《秋兴八首》,
一次一次的忆长 安、感盛衰和伤沦落,沉郁回环,悲慨深沉,极顿挫之致。以诗人身世飘零,
忧念长安的悲怆心情作为基 调,每一乐章从不同的角度共同表现基调的凝重感情。

38.《三国演义》是如何通过主要人物的形象塑造来体现作者“尊刘贬曹”的思想倾向的?
作为中国古代第一部长篇小说的《三国演义》,一出世便将中国古代小说类型化的人物塑造
方法达到了顶 峰,成为古代文学中类型化艺术的光辉模板。《三国演义》中类型化人物典型
的艺术特征主要有如下几点 :
(1)单一性。作品中,绝大多数人物形象是某一道德质量的典范。如曹操的奸、诸葛亮的
忠贞、关羽的义、刘备的仁等。


(2)稳定性。作品中人物的主要特征及其它因素基本 上稳定不变。如曹操从幼年到老年死
去几十年时间里,其奸诈狠毒的性格就没有多少变化。
( 3)和谐性。回避了性格的复杂性,以曹操式的两面派形象为例,诈中风诬陷叔叔、梦中
杀近侍等情节, 其奸伪的本质直接以形象方式呈现。

39.《诗经》的艺术特征
(论述《诗经》的主要文学成就)
(1)抒情与写实的统一
《诗经》305篇,基 本是抒情诗和叙事诗,而以抒情诗占多数,真实率直的抒情,和情感化
的叙事,是《诗经》在艺术表现上 的一个重要特点。
首先,作者所抒发的情感是真实的。如:《伐檀》、《硕鼠》一类地位不平等和不劳 而获现象
表示不满的诗;又如情爱诗《氓》。
其次,作者抒发情感的方式是坦率的。如《关雎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优哉游哉,辗转
反侧”
再次,叙事诗的诗作中也包含著作者的情感 。如《七月》叙述农夫一年四季辛勤繁忙的劳作,
内心却涌动着一股浓郁的不平之气。
(2)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方式
a.赋是《诗经》运用最多的表现方式。它可以是直接叙事 ,也可以是直接的刻画描写,还可
以是直言其志或直抒胸臆。
i.直接叙事的如:《七月》
ii.直接刻画描写如:《溱洧》以春日为背景,继而特写一对恋人相约游玩的对话,最后又转
向青年男女踏春游戏热闹场面的描写。
iii.直言其志和直抒胸臆,社会政治诗、情爱诗都是如此。
b.比,一般说就是比喻。
i.修辞意义的手法,诗经中最常见的一种情形,如《卫风•硕人 》中连用六个比喻描摹卫庄公
夫人庄姜的美丽。
ii.另一种情形是整首诗用比,如《魏风•硕鼠》等。
c.兴,就是起兴或发端,一般处在 一首诗或一章诗的开头位置。兴与诗歌情思相关时,一般
会起到烘托或与诗歌意义发生某种联系的作用, 起到起韵的作用。
i.兴与诗歌情思相关,如《关雎》的起兴句“关关雎鸠,在河之洲”以此起彼伏的 水鸟和和
鸣,比喻青年男女的求偶。
Ii.兴与诗歌情思不相关的,如《唐风•山有枢》
(3)形式和语言方面的几个特点
a.重复复沓的结构形式


i.字 词随变而意义相同,如《关雎》。《诗经》中这类同义复沓的重章之歌较多,其回环往复
的咏唱,加强了 抒情效果。
ii.改变字词后使诗章间形成意义上的层递关系,如《黍离》。
b.语言上, 《诗经》以四言为基本句式,但又参差变化,比较灵活,如《伐檀》“不狩不猎,
胡瞻尔庭有县貆兮。” 节奏鲜明,音韵谐恰,有天然的音乐美感。词汇丰富、大量的双声迭
韵的连绵词和迭字,增加了诗歌的韵 律美。

40.论述建安诗歌的特征
指建安诗歌的风格特色,所谓“风”主要指建 安诗歌反映社会动乱,抒写理想壮志的现实内
容,“骨”主要是雄健深沉,慷慨悲凉的艺术特色。两者结 合指建安诗歌内在的生气和感染
力,以及语言表达上的刚健的特点。
建安诗人直接继承汉乐府 民歌的现实主义精神,真实广泛地反映社会现实和人民苦难,展示
广阔的时代生活画面;抒发作家建功立 业的理想壮志和积极进取精神;也流露出人生短促、
壮志难酬的悲凉幽怨情绪。这些作品意境宏大,笔调 明朗,形成雄健深沉、慷慨悲凉的风格,
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个性特色。
“建安风骨”内涵:
(1)政治理想的高扬:①慷慨②悲风
(2)人生苦短的感叹 :①单纯的哀叹②慨叹岁月短促、功名未立,却仍努力追求③努力突
破天命限制,在有生之年追求更高的 人生价值
(3)强烈的个性表现:①风貌②诗体③语言
(4)浓郁的悲剧色彩

41.苏词《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具有既豪迈清雄又飘逸空灵的特色。试从景境,情景,
理境等层面阐述其艺术蕴含
作者开头一句「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便将自己在中秋佳节,触景生 情,思念久未聚
首的弟弟的情怀引出。继而,作者又幻想著自己是天上游仙的景象,表现出自己出世与入 世
之间的矛盾思想。但是,作者又在「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一句中,将自己的幻景抹
掉 ,肯定自己已入世为国的决心,保持乐观、豪迈的精神。而词的下阙「人有悲欢离合,月
有阴晴圆缺,此 事古难全。」更充满了人生的哲理。世事多变幻,不如意的事十常八九,总
不能避免。但是,如果我们把 不如意事,当成人生的磨练,又未尝不可呢!
最后,「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襌娟。」一句中,作者对弟 弟寄予遥遥的祝福,表现出豁达的胸
襟,不为离愁别苦所束缚的积极、乐观态度。如果细心的话,就不难 发现全文都蕴藏著一股
庄子逃避现实、超尘脱俗的思想。既然不能事事尽如人意,尽善尽美,那麼我们何 必奢求完
美,何必为人力所不能为的事情而伤悲,为心有余而力不逮的事情自责呢!


在这首词中, 他大胆的想像,运用神话传说等素材,对天宇` 月色作了传神的刻画. 然后将
[ 月有阴晴圆缺] 的大自然现场跟 [人有悲欢离合] 的社会际遇结合起来, 感慨宇宙流转,
嗟叹人事变迁. 既表达了心中出世入世的矛盾, 又抒发了 [随缘自适] 的旷达胸怀。
首先这首词神奇飘逸的想象、大胆奇特的构思,非常突出地代表了作者那种浪漫主义的精 神
特质。
第二个特点,是巧妙地把自然哲理与个人感情融合在一起。能把人生离别与天地宇宙 的运行
规律联系在一起,来进行思考,从月亮的必然阴晴圆缺,引出人生的悲欢离合,立足之高,
构想之奇,表现了作者超旷洒脱的人生观。
这首词的感情有两次大起大落。一次是上阕,作者的超尘 出世的念头,发展到“我欲乘风归
去”,达到了顶点。然而,作者崇高的政治理想、热诚的生活态度,又 不可能使他真正地忘
怀现实、超脱人世、离开人间。“高处不胜寒”一句,出人意表,飘然一转,目光转 向人间。
“起舞”二句表达了出热恋人生的态度,感情归于平复。另一次是下阕,作者由离别的苦闷写起,引出对月亮的责问,痛苦的感情发展到高潮。但通过哲理的思考,终能以理遣情,得
出“此事 古难全”的豁达结论,苦闷的心情为之释然解脱。

42.关汉卿杂剧的艺术特色
(艺术成就)
(1)在创作方法方面,关汉卿的杂剧以现实主义为主。首先,关剧对时代与人 生进行了真
实地描绘;其次,关剧对元代的生活图景进行了全面地展现;再次,关剧还对社会现实中一< br>些带有本质意义的问题进行了深刻地揭示。
(2)在人物塑造方面,关汉卿的杂剧创造了一大批 栩栩如生、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大大
丰富了中国古代戏剧文学形象的画廊。关剧中活跃着众多风神独具 的戏剧人物,其中最为光
彩夺目者,是来自社会各个阶层的女性形象。
(3)在剧作结构方面 ,关汉卿的杂剧大多缜密而精巧,紧凑而多变,富于戏剧性效果,具
有引人入胜的魅力
(4) 在戏剧语言方面,关汉卿向以本色当行著称,他是元代杂剧作家中本色派的代表人物
关汉卿卓越的艺术修 养,使杂剧的战斗性和人民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关汉卿剧作所表现出的纯熟的语言艺术,是杂剧作为 代言体的叙事文学臻于成熟的重要标
志。关汉卿既立足于戏剧语言性格化,又博采现实生活中的种种语言 素材,包括谚语、俚语、
成语、口头禅等等,融合于作品之中,形成一个自然真切、色彩斑斓的语言世界 。这也是关
汉卿对元代剧坛的一个突出贡献。

43.庄子散文的艺术成就


《庄子》在诸子散文中艺术成就最高。首先,它善于通过形象的比喻和情节性强的寓言故事说理,将文学与哲理熔为一炉,使深邃的哲理形象生动,充满情趣。《庄子》自言寓言占十
分之九, 现在统计有180余则。这些寓言想象丰富,生动形象,增强了文章的浪漫色彩和说
服力、感染力。其次 ,《庄子》想象丰富,构思奇特,选象组象,大胆夸张,波诡云谲,意
境雄阔,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 。如《逍遥游》中的大鹏展翅图景写来异常雄阔。再次,
《庄子》的语言,在诸子中成就也最高,不仅嘻 笑怒骂,激情澎湃,气势磅礴,而且语汇丰
富,造语新词,如“逍遥”、“浑沌”、“造化”、“志怪” 、“小说”、“寓言”、“运斤成风”、“游
刃有余”、“邯郸学步”、“东施效颦”等等,至今还广为 运用。

44.《史记》的文学成就
《史记》的艺术成就,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1)历史人物形象的成功塑造。《史记》描写
人物多,范围广,形神兼备,大多具有典型性。其塑造人 物形象,善于准确捕捉历史人物的
特征和精心选材,善于通过矛盾冲突描写、虚实相生手法、细节描写、 心理描写、对比映衬
等来刻划人物。(2)叙事和场面描写悲壮慷慨,诙谐滑稽。《史记》塑造的人物多 是具有悲
壮之美悲剧人物,与此相应,其叙事与场面描写多具有悲壮色彩。《史记》的叙事和场面描写,还有诙谐滑稽的喜剧美。这类描写虽不及前者多,但也不在少数,最集中的表现是《滑
稽列传》 ,其中的人物言谈行事,均注重讽谏,诙谐风趣,轻松幽默,逗人发笑。(3)浓郁
的抒情性。司马迁的 不幸遭遇使他满怀悲愤,他将这种浓郁的感情融入《史记》创作中,因
而其笔下的人物刻划和论赞中都跳 跃着太史公诗人般的激情。如《屈原列传》是一支屈原伟
大人格的赞歌,《项羽本纪》是一首充满悲壮叹 惋之情的英雄史诗,《伯夷列传》是一首喷发
出愤激不平之情的怨刺诗。(4)刚柔相济,以刚为主的艺 术风格。《史记》的艺术风格具有
多样性和丰富性,既有阴柔之美,又有阳刚之美。而总体上看,全书则 以阳刚之美为主。这
主要表现在:气魄宏伟,笔力千钧;内容奇伟,惊心动魄;气势凌厉,一泻千里。( 5)结构
和语言。《史记》整体结构系统宏伟,人物传记的结构,一般开头先介绍人物姓氏、籍贯,中间是记叙主体,选择与人物性格、事功最相关的几事件进行叙述,结尾以太史公曰表作者
自己之意 见。具体每篇传记的写作,有时又比较灵活。其人物传记,又有分传、合传、寄传、
杂传,这也是作者根 据人物的性格及事功,进行的结构安排。其结构对后世史书及传记文学
的创作有深远影响。语言上也取得 了很高成就。首先是人物语言富于个性化特征。如正直口
吃的周昌廷争之言、毛遂自荐之语,最突出的是 陈涉、项羽、刘邦表述早年的抱负之语的不
同表现。其次是作者的叙述语言通俗、简洁、精炼,富于感情 ,有很强的表现力。有些语言
接近当时口语,有的直接用民谣、谚语,这使其语言更丰富,富于表现力。

45.柳宗元的山水小记为什么受人称道


他描绘山水,能写出山水 的特征,文笔精练而又生动。善于将作者的感情与山水自然景物结
合起来,写景与抒情相交织,他的山水 游记已成为我国古代山水游记名作。这些优美的山水
游记,生动表达了人对自然美的感受,丰富了古典散 文反映生活的新领域,从而确立了山水
记作为独立的文学体裁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李育仁文认 为,柳宗元的山水记抒情有三大特色,即绘画美、抒情美和理趣美。绘画美使柳
宗元的山水记在形与神、 客体美和主体美感方面得到了和谐统一,从而构成气宕神远、富于
诗情的画面;抒情美则展示其忧郁、寂 寞和烦躁难安的心灵,从而寻得心凝形释,与万物
冥合的乐趣,促使他的思辨能力和审美情趣向更自由、 更辽阔、更精微、更独特的境界发
展;而理趣美则让他的山水记,蕴含哲理的光华,由此又能探索到他那 火热的忧思而罔极
的心灵所创造的最高艺术境界。

46.辛弃疾词的艺术特点 < br>首先,辛词的艺术风格多种多样。无疑,豪放是辛词的主要风格,除此之外,他有的作品秾
纤华丽 似花间体,有的明白通俗如白乐天体,有的轻巧尖新,有的婉丽清畅,有的缠绵婉约,
更有将豪放与婉约 两种风格融合在一起的作品。多样的风格表现了辛弃疾兼收并蓄的才情与
胸怀。其次,辛词的艺术境界阔 大而充满流动感。这主要表现在豪放的情感、阔大的空间、
久远的时间、富有力量和阳刚之气的意象等方 面。再次,辛词在语言上融会贯通,既从古代
各种文体的不同作家作品,如《诗经》、《史记》、《庄子 》、《楚辞》、《世说新语》、陶诗、杜
诗、韩柳散文中广泛地撷取精华,使词具有典雅之气,同时,又 大胆地吸取民间口语,使词
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另外,辛词已表现出了浓厚的以文为词、以议论为词的 特点。

47.请结合作品论述建安诗风
指建安诗歌的风格特色,所谓“风”主要 指建安诗歌反映社会动乱,抒写理想壮志的现实内
容,“骨”主要是雄健深沉,慷慨悲凉的艺术特色。两 者结合指建安诗歌内在的生气和感染
力,以及语言表达上的刚健的特点。
建安诗人直接继承汉 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精神,真实广泛地反映社会现实和人民苦难,展示
广阔的时代生活画面;抒发作家建 功立业的理想壮志和积极进取精神;也流露出人生短促、
壮志难酬的悲凉幽怨情绪。这些作品意境宏大, 笔调明朗,形成雄健深沉、慷慨悲凉的风格,
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个性特色。
“建安风骨”内涵:
(1)政治理想的高扬:①慷慨②悲风
(2)人生苦短的感叹 :①单纯的哀叹②慨叹岁月短促、功名未立,却仍努力追求③努力突
破天命限制,在有生之年追求更高的 人生价值
(3)强烈的个性表现:①风貌②诗体③语言


(4)浓郁的悲剧色彩
曹植诗歌的思想内容
曹操的诗歌创作分前后两个时期:
(1)前期多抒发远大理想和宏伟抱负,如《白马篇》通过 一个青年英雄的机智勇敢英勇卫
国的精神,来表现自己对壮烈事业和战斗生活的憧憬。全诗塑造了一个武 艺高强的爱国勇士
形象,颂扬了他视死如归的献身精神,也寄托了诗人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
(2)后期的作品多是表现自己壮志难酬,倍受压抑的郁愤心情。典型代表是《赠白马王彪》,
全诗充满 了悲苦之辞、愤慨之音。

48.《儒林外史》的叙事艺术
(1)《儒林外史》继 承并发展了《金瓶梅》的写实观念,真正完成了古代小说从传奇性向现
实性的转变,是小说发展史上具有 美学内涵的一大跃进;与此相适应,《儒林外史》已从故
事型小说跨入到性格型小说,它有意淡化故事情 节,弱化戏剧性的矛盾冲突,用寻常细事,
通过精细的白描来再现生活,塑造人物。
(2)《 儒林外史》所写的人物更切近人的真实面貌,已经突破类型化的模式,显示出充分的
个性化。与前此的通 俗说部相比,它在艺术形象的审美特点上发生了一系列的显著变化:人
物形象从超常性变为平凡性;人物 特征从单色素转为多色素;人物性格从稳定性走向流动性;
肖像描写从脸谱化转向具象化。
( 3)《儒林外史》改变了传统小说中说书人的评述模式,采取了第三人称隐身人的客观观察
的叙事方式, 由人物形象自己呈现在读者面前,大大缩短了小说形象与读者之间的距离。作
品的叙事角度也随之发生变 化,作者已经能够把叙事角度从叙述者转换为小说中的人物,通
过不同人物的不同视角和心理感受,写出 他们对客观世界的看法,丰富了小说的叙事角度。


商业计划书 http:
项目可行性报告 http:
可行性分析报告 http:
市场调查 http:



中国教育家-质量月总结


关于环保的标语-英文对联


今年春节几号-团队口号


莆田学院地址-滨州人事考试信息网


广东二本-个人发展计划


应用文写作-大学班主任工作总结


我的篮球梦-安庆一中网站


四川传媒职业学院-依法行政工作总结